探讨如何把握课堂提问设计中的“序”

时间:2020-12-14 12:26:5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探讨如何把握课堂提问设计中的“序”

  新大纲强凋: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还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思路和表达方法。这里的引导,是指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提问或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

探讨如何把握课堂提问设计中的“序”

  系统论有条重要原理:任何事物越是有序化,其效能就越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提问设计应循什么序,才能渐进,甚至跃进呢?我认为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思维发展规律、心理发展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具体地说,在课堂提问中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序。

  一、由浅入深

  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有一个符合逻辑的序──由已知到未知,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即由认识的低层次向认识的高层次过渡和发展,所以课堂提问也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认知的新高度,最终才能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理想境界。例如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至于看桃花的名所,是龙华,也有屠场,我有好几个青年朋友就死在那里面,所以我是不去的。这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比较隐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可依序设计如下提问:①鲁迅喜爱桃花吗?②龙华既是看桃花的名所,鲁迅理应去看看,为什么不去呢?③这句话主要表达了鲁迅怎样的感受?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从上文找出有关词句,明确鲁迅是喜欢桃花的。第二个问题抓住学生理解的关键,引导学生理解鲁迅不去龙华看桃花的原因。第三个问题深入追问,水到渠成,使学生理解这句话蕴含着鲁迅对死难烈士的深切怀念,对反动派罪行的强烈愤慨,表达了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试想,如果省去前两个问题的铺垫和启发,直接以这句话主要表达了鲁迅怎样的感受设问,那么,学生在问题面前会感到棘手,感到困惑,也就达不到理想的学习效果,甚至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由点及面

  语文教材中知识点的作用并不是一致的,集中力量解决那些重点、难点、特点,能最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教师抓住教材中的这些点设问,然后从这一点扩散开去,提出一系列问题,形成提问系统,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进行深层的思索,这样,由一点而及全面,启发学生深人理解课文内容。如针对《月光曲》中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使说说罢了这个难点,教师可以提出如下四个问题:①盲姑娘的话是随便说说的吗?②既然盲姑娘的话不是随便说说,而是发自内心,为什么要那么说?③从盲姑娘的话中可以看出她是怎样一个人?④听了盲姑娘的话,贝多芬会怎么想?教师抓住这一难点启发诱导,使学生明白了盲姑娘是一位酷爱音乐、热爱生活、关爱亲人、具有美好心灵的姑娘;音乐家贝多芬正是被盲姑娘这种善良、纯洁、美好的心灵所打动,才毅然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为盲姑娘兄妹俩弹奏钢琴。

  三、由具体到抽象

  布鲁纳的研究揭示,少儿形成知识的顺序和方式,至少有以下三个阶梯:第一,行为把握,即依靠手足去把握对象;第二,图像把握,即以印象的方式去把握对象;第三,符号把握,即以语言的形式去把握对象。也就是说,学生的思维水平是按照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顺序依次发展的。教师课堂提问设计应该遵循这一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向高一级水平发展。如教《骆驼和羊》的第三段时,教师可以分四步设计问题。第一步,找出词语:课文中哪些词语写出羊走进又窄又矮的门时很自在?第二步,模仿动作:谁能做一做大模大样走路的动作?第三步,理解词义:知道大模大样是什么意思了吗?第四步,明了用意:山羊为什么要大模大样地走进门吃草呢?教师抓住关键词语,启发学生进行动作表演,在此基础上过渡到形象思维,使学生理解大模大样的词义,最后一个问题归结到段落的主旨,学生的思维又完成了一次飞跃。

  四、由现象到本质

  教学中,如果教师只引导学生抓住课文语言文字的表层意义,而不能使之透过表层意义深入领会其本质,那么,学生的认识永远是肤浅的。语文教学的关键也就是帮助学生抓住语言文字即字。词、句、段,深入挖掘其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如《穷人》的第二段中有一句话:没什么可抱怨的`。老师先问:抱怨是什么意思?帮助学生弄清词义后,进一步设问:桑娜为什么会感到没什么可抱怨呢?这一问题开始触及实质,但还可以在课文中找出原句回答,体现不出学生思维的过程。于是再问:桑娜如此辛苦;而得到的仅仅是孩子们都还健康,她可以抱怨些什么?现在为什么不抱怨?这又说明了什么?这样,问题层层拓展,步步深入,由现象到本质,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五、由接受到创造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学生的认知领域可以分为识记、领会、应用、创造等几个层次(其中识记、领会、应用可理解为是一种接受),学生的认知也是按上述几个层次发展的,教师设计提间系统时,必须遵循识记领会运用创造的规律。如在《聪明的公鸡》一文的教学中,教者可以设计三组问题,第一组:①公鸡上门的原因是什么?②狐狸见到公鸡讲了些什么话?③公鸡是怎样回答狐狸的?这是一组记忆型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熟悉课文内容,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为下一步骤教学打好基础。第二组:①公鸡凭什么战胜了狐狸?②公鸡的心情有几次变化?③你觉得狐狸怎么样?这是一组理解型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认真分析其实质,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三组:①公鸡在胜利之后会怎么想呢?以后还会不会遇到狐狸呢?遇到了又会怎么办?②狐狸后来发觉没有猎人会怎么想、怎么做?这一组问题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是一组创造型问题。这三组问题紧密联系,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总之,教师设计课堂提问时,应该做到心中有学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心理发展规律以及语文课堂教学规律,而要坚决反对为图课堂热闹一问到底的形式主义的所谓启发式。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独立思考、自能读书的能力。

【探讨如何把握课堂提问设计中的“序”】相关文章:

2017年中考作文指导:如何把握作文的结尾06-12

滕王阁序课堂答案10-30

交际中怎样把握说话的分寸05-11

关于滕王阁序的课堂实录11-09

交际中怎样把握说话的分寸【推荐】05-12

滕王阁序的教学设计12-11

《滕王阁序》的教学设计11-18

《离骚》课堂设计11-07

《滕王阁序》课堂教学实录11-15

《滕王阁序》课堂习题及答案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