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童趣》优秀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理解并积累明察秋毫风声鹤唳怡然自得庞然大物等成语,品味文中的精彩语句。
⑵、体会文章中细致观察的作用及联想和想象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
⑴、学习诵读文言课文,体会文言文朗读的情感与语调。
⑵、通过教师点拨和学生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中的童真和童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用天真烂漫的童心细致观察事物,增加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熟读并背诵课文,理解和积累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
2、难点:理解文言词句,感悟物外之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每当想起童年时,一件件趣事就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令人回味无穷。清代文学家沈复以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来观察事物,他的《童趣》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童真童趣图。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沈复写了哪些童年趣事。学完这篇课文后,希望同学们也能讲述一下自己的童年,把你童年中最有趣的事讲给大家听,大家一起来分享。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沈复:
沈复(1765~?)清代散文家。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一生长期作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嘉庆十三年(1808)五月间,随翰林院编修齐琨出使琉球,参加册封琉球国王的盛典,十月间回国。在此期间,写作了《浮生六记》。
2、解题:
课文节选字《浮生六记,闲情记趣》。童趣即童年趣事或童年的乐趣。从这个题目看,课文的重点是落在趣字上。
3、指导诵读:
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方法是诵读,诵读的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读清句读和停顿;三是读出语气和感情,诵读本课要读出轻松、愉快、自得其乐的语气来,还要注意根据文字展开想象。
⑴正音:
童稚(zhi)
拟作(ni)
藐小(miao)
鹤唳云端(heli)
土砾(li)
沟壑(he)
怡然(yi)
凹凸(aotu)
⑵要注意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③、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④、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4、学生概述课文内容:
学生借助注释,复述课文内容,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教师可以让每人讲一小节,也可以推选一人主讲,其他人补充完善,不明白的地方要进行思考探究,也可以请求其他同学帮助解决,也可以举手问老师。教师参与到讨论和争议中去,然后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面对全体同学强调重点字词,如果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全班合力解决,必要时点拨深化。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品读语句:
⑴、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窥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憨态可掬,童真童趣融于其中)
⑵、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难得童心,想象奇特)
⑶、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儿童特有的感受)
⑷、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物我同趣,忘了我是谁)
2、探究讨论:
⑴、联系全文,物外之趣物内之趣指什么?
点拨:物内之趣细察其纹理。
物外之趣依据事物的特点,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从中得到的乐趣。
⑵、从课文看,发现或产生物外之趣的条件是什么?
点拨: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观察力强)见窥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细致)。
(师生齐读课文)
⑶、作者记叙了儿时哪几件物外之趣?
点拨:拟夏蚊为群鹤舞于空。
把草、虫、土砾拟作森林、野兽、丘壑。
惩治蛤蟆,为小虫打抱不平。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这是一篇情趣盎然的文章,全文围绕物外之趣写了三件趣事,三种物外之趣者是通过想象构成,是把事物理想化的结果。
学习本文,要深入理解作者童年时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天真烂漫的情趣,认识到了童心的纯真,童趣的美妙。在人生道路上,永远保有一颗童心,用心灵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乐趣,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课文《童趣》优秀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课文《童趣》教学设计03-04
课文《童趣》的教学设计12-05
课文童趣的优秀教学设计范文11-06
课文《童趣》教学设计范文02-03
课文《童趣》的教学设计范文11-03
课文童趣的教学设计12-05
语文课文《童趣》教学设计11-06
课文童趣的教学设计范文12-05
《童趣》的优秀教学设计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