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优秀

时间:2021-07-09 10:09:2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优秀范文

  一、课文悟读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优秀范文

  本文写的是郑国在秦兵直逼城下的危急形势下的一次成功的外交活动。烛之武这位出色的外交家在见到秦穆公之后,既非据理质问,又不苦苦哀求,而是以超此事件之外的姿态,动之以利,晓之以理,终于使趋利而来的秦兵,不仅立即避患而退,还反过来与郑人盟,派军队留守郑国,帮助郑国抗晋。

  秦国为什么要行军千里,与晋国合打郑国呢?理由很简单:为了一个利字。课文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无礼于晋,指的是当年重耳流亡到郑国时,郑文公亦不礼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当年,郑文公缺乏远见,没有理睬重耳。贰于楚,是指在晋楚城濮之战以前,郑伯如楚致其师(《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郑国准备派兵帮助楚国对晋作战,后来虽未参战,却因此得罪了晋国。无礼于晋也好,且贰于楚也罢,实际上都是秦晋两国向东扩张,企图把郑国作为边疆的借口而已。既然秦国是为利而来,那么,烛之武便迎合其心理,从为秦国利益着想的角度,力劝秦国退兵,点醒了利令智昏的秦国国君。

  烛之武是就地理位置、历史事实和逻辑推理诸角度,从四个层面进行利害关系的劝说的。

  第一,亡郑于秦无利可图。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秦在西,郑在东,中间隔着晋国,秦要跨越晋国,把郑国的土地纳入自己的版图,作为自己的边邑,这是很难办到的。亡郑之后,郑国的土地不为秦所得,反为晋所有,结果是邻之厚,君之薄也。从而提醒秦国不可亡郑以陪邻。

  第二,舍郑于秦可得实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舍郑,就是放弃郑、不灭郑。这是烛之武从正面向秦穆公提出的建议。郑国在秦国的东方,以此可作为东道主,那么秦国使者往来,遇到资粮不足,郑国便可尽地主之谊,给予供给,让秦有利可图,得到实惠,这有什么不好呢?

  第三,晋君不可信。20年前,晋公子夷吾流亡时期,秦穆公接夷吾人秦,然后帮助他返回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惠公,所以说,君尝为晋君赐矣。当时,夷吾曾把晋的焦、瑕二邑许给秦国,作为酬谢。但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设版筑城,修建工事,与秦国对抗。晋君如此忘德背信,如若与之共事,决不可能共享其成,利益均分。

  第四,损秦利晋不可为。晋君欲壑难填,已经在东边向郑国开拓土地,又要恣意向西边开拓,若不阙秦到那里取利呢?从而提醒秦君不要做损秦以利晋的蠢事。

  春秋无义战。烛之武在利字上做足了文章,既瓦解了秦晋联盟,说退秦师,又保全了郑国的利益。

  二、亮点探究

  1.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僻后受,有什么作用?

  探究学习: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谏,诚恳负责。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这一内容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

  2.烛之武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

  探究学习:这句话表面上是谦虚,实际上是指责郑伯一直不任用他,埋没了他的才能。

  3.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

  探究学习:其实,不仁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才是实质。知通智,这个智,是理智,就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晋的退兵,说到底,也是一个利字起作用。

  4.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请举例分析这一写法特点。

  探究学习:文章注意伏笔与照应的地方较多,如:①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了伏笔。②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的有关内容。③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文章预后瞻前,巧施伏笔,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玩味。

  5.本文叙事波澜起伏,请结合课文,谈谈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探究学习:文章开头写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由此渺茫。而郑伯的自责,又使故事有了转机,增添了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文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就是这样有张有弛,曲折有致,生动活泼,颇具感染力。

  6.叙写战争是《左传》所长,而应对辞令也是《左传》中富有文学意味的一部分。请说说本文说辞的特点。

  探究学习:春秋时期,诸侯国往来频繁,使臣是否善于辞令,不但关系到个人的荣辱,而且关系到国家安危。课文是记述、表现辞令的名篇,全部说辞仅125字,文章却从四个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剖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对晋人的戒备心理,从亡郑以陪邻,层层推进,一直说到阙秦以利晋,始终围绕着秦晋间的利害冲突展开攻心战。虽是竭尽挑拨离间之能事,却句句在理,字字动心,绝无故弄玄虚、危言耸听之嫌。

  7.文中朝济而夕设版焉,这里的朝夕是否实指?

  探究学习:这里的朝夕并不是实指,而是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事态变化之速。类似的如朝闻道,夕死可也朝令夕改朝秦暮楚朝为布衣,暮为卿相等等。但也有实指的,如朝为行云,暮为行雨。如何区别,要视具体语言环境。

  三、选题设计

  1.在烛之武退秦师整个事件中,郑国处于一种被侵略的地位,烛之武游说秦穆公,能否看作是一种爱国行为?请谈谈你的看法。

  研究方法:

  (1)顺向思维,肯定其是爱国的行为。从当时国家的概念,政权的体制上看,君主与国家是同一体,大臣忠君、忠于自己的政府,即可看成爱国。

  (2)反向思维,否定其是爱国行为。从广义的国家的版图角度上看,只是忠君的一种表现而已。

  参读书目:

  《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评传》

  2.秦晋两个大国,历史上世代通婚,但这两个大国又经常兵戎相见。怎样看待这一历史现象?

  研究方法:

  从矛盾缓解的暂时性与争夺霸权的实质性两个方面进行辩证思考。

  参读书目:

  《中国古代史三百题》

  3.郑伯在情急之下,诚恳地认错道歉,又说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你怎样评价郑伯的这些言行?

  研究方法:

  (1)肯定君主自我纠错的难能可贵。

  (2)指出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自身利益。

  参读书目:《贞观政要》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优秀】相关文章: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的教学设计02-14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学设计01-27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学设计06-09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学设计11-28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设计12-11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03-28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04-28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06-1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07-30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