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比例的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比例的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比例的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对比例的有关知识进行系统地整理和复习,对一些重要的、易混淆的概念,通过对比复习,使学生明确它们的区别,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利用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敢于质疑的精神,渗透事物间是相互联系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清知识间的结构,主动建构知识网络,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回顾旧知
1、谈话引入
同学们,如果我们留意观察,就可以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比如:每天早上,老师都会骑自行车去学校上课,下面图像表示我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提问:
(1) 老师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为什么?(口答)
(2) 利用图像估计,老师8分钟的时候,行了多少米?行了3000米时大约用了多长时间?(口答)
(3) 我7:20出发,7:40分到达学校,老师家离学校有多远?
(要求学生,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吗?先在练习本上做一做,在和同桌交流一下。)
可能出现算术法和比例解决两种方法,重点交流用比例解决的方法。
(4) 追问:老师家到学校的路程一定,行驶的速度和时间又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5) 师:同学们在解决这几个问题时,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成正比例的量 成反比例的量 解比例 用比例解决问题)
2、师:看,这是彭老师按1:8的比例在校园拍摄的一张照片。(出示手中的小照片)
(1) 师:如果照片上我的身高是20厘米,你能算出老师的实际身高吗?
(a)20×8=16(厘米) (b)解设:同学的实际身高是x厘米
20:x=1:8
X=20×8
X=160
(2)照片太小,后面的同学能看清是谁吗?生:看不清。
师:我把它装进计算机里(大屏幕显示,照片放大)现在能看清是谁了吧。(本班学生李蒙)
问:无论是缩小后的我还是放大后的我,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大小变了,形状没变)
师:刚才我们友用到了什么知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3、师:彭老师所在的学校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学校,每年都发生着变化,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我们美丽的校园吧。(点击课件,定格在操场)我们的学校还在进一步的规划和建设中,如果学校决定在操场内建一个小型足球场。这是它的平面设计图:
足球场长50米 宽25米
50厘米
25厘米
问: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又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比例尺)
〔此环节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用到了有关比例的知识,不仅使学生体会到比例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也为下面整理知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诱发引导,梳理知识
1、回忆:在解决刚才的几个问题时,我们所用到的这些数学知识都是第三单元比例的有关知识,想一想这个单元除了这些知识,还学了哪些知识?(比例的意义 比例的基本性质)
2、揭题:同学们,比例的有关知识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现在我们就对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一次系统的整理和
复习(板书课题)
3、梳理:你们能把这些凌乱的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一下吗?
4、学生按小组讨论,可参考课本,整理知识点。
5、按小组汇报。
6、小结:整理好的知识更条理、更系统了,我们每学完一部分知识都可以系统的.整理,使之形成知识网络。
〔此环节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网络,初步学会理清知识网络,在老师的引导下,把学过的知识织成网络图,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一目了然,同时对知识的梳理也有了一定的意识。〕
三、质疑问题,查漏补缺。
师:在本单元的学习中,你认为哪些内容容易混淆和出错。
(学生随便说,可能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1、正反比例分辨不清(也就是分析正反比例的相同与不同)
2、比和比例容易混淆(也就是找出比和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3、比例尺的单位问题……
(一人提出,全班一起举例分辨)
〔此环节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其他同学介绍经验和感受来帮助同学们查漏补缺,通过对正反比例的比较和找出比和比例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对比和比例、正反比例有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使学生在复习中达到了知识结构的重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同学们把凌乱的知识加以整理,看到了千变万化的知识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知识结构显得很清晰,希望同学们把这种整理方法也能用到以后的学习当中。
比例的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理解正比例的好处,并初步感受生活中存在很多成正比例的量。
2、能根据正比例的好处,决定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重点: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理解正比例的好处。
2、能根据正比例的好处,决定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
能根据正比例的好处,决定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一
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二)情境二
1、一些人买一种苹果,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
2、把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也就是单价)相同。
4、说说以上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结: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相同;应付的钱数随购买苹果的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相同。
(三)情境三
1、观察图,分别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状况填入表格中。请根据你的观察,把数据填在表中。
2、填完表以后思考:这两个表格中的变化状况与上两题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必须都是4。正方形的面积一边长的比是边长,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四)归纳正比例的好处
1、时间增加,所走的路程也相应增加,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那么我们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购买苹果应付的钱数与质量有什么关系?
3、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有什么关系?
4、观察思考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个量的比值相同。
5、小结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一种量缩小,另一种量也随着缩小,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必须,这两种量就是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是正比例关系。
二、巩固练习
1、想一想
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
师小结:
(1)正方形的周长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周长与边长的比值都是4,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
请你也试着说一说。
(2)正方形的面积虽然也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但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变化的值,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不成正比例。
请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状况如下
小明的年龄/岁67891011
爸爸的年龄/岁3233
(1)把表填写完整。
(2)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爸爸的年龄=小明的年龄+26。虽然小明岁数增加,爸爸岁数也增加,但是小明岁数与爸爸岁数的比值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不是一个确定的值,所以父子的年龄不成正比例。
与同桌交流,再群众汇报
三、全课总结:
说说你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板书设计:
正比例
路程÷时间=速度(必须)
总价÷数量=单价(必须)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必须)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或缩小),并且这两种量的比值(也就是商)必须,这两种量就成正比例。
比例的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的含义,会根据线段比例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重难点:
根据线段比例尺求图和实际距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尺的知识,我们学过的比例尺都是用数值来标明的,除了数值比例尺外,还有线段比例尺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
1、线段比例尺是在图上附有一条注有数量线段,用来表示和地面上相对应的实际距离,同学们可以翻开教科书第51页,看右下角有一幅地图,地图的下面就有一条线段比例尺,它上面有0、50和100几个数,还注明了长度单位“千米”,这些数和单位表示什么意思呢?
2、如果知道了两个城市之间的图上距离,你能不能计算出这两个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沈阳和长春这两个城市,并量出它们的距离是多少厘米,再想一想:要求地面上这两个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该怎样计算?让学生说怎样列式。
50×5.5=275(千米)
3、你能不能把这个地图上的.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怎么改写?
三、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十五的第4~8题
四、课堂小结
创意作业:
在地图上找出我们的家乡和北京,并计算出它们离多远。如果用50千米的线段比例尺,你能画出它们在图上的距离吗?同学们试一试。
比例的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的:
1、使同学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通过合作交流、尝试练习,提高同学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能力。
3、培养同学的知识迁移的能力,增强同学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使同学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引导同学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2、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为什么?
6:3和8:4 : 和 :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学习解比例。(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什么叫解比例?
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假如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2、教学例2。
(1)把未知项设为X。解:设这座模型的高是X米。
(2)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X:320=1:10
(3)让同学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式?3x=815。
这变成了什么?(方程。)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因为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
(4)同学说,教师板书解比例的过程。
教师:从刚才解比例的`过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
3、教学例3。
出示例3:解比例 =
提问:“这个比例与例 2有什么不同?”(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
这种分数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变成方程来求解吗?
同学回答后,教师说明在写方程时,含有未知数的积通常写在等号的左边,然后板书:1.5X=2.56
让同学在课本上填出求解过程。解答后,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解的。
4、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变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5、P35“做一做”。同学独立解答,订正时,让同学说说是怎么做的。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P37第7题。
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什么叫解比例?解比例的根据是什么?解比例的书写格式应注意什么?
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P37~38第8~11题。
六、课外补充,拓展延伸
1、P38第12、13题。
2、4:8=12:24,假如将第二项减少1,要使比例成立,则第四项减少多少?
3、把两个比值都是 的比组成比例,已知比例的两个内项都是15,请分别求出这个比例的两个外项,并写出比例。
4、一个比例的四个项都是大于0的整数,它的两个比的比值都是 ,且第一项比第二项少3,第三项是第一项的3倍。请写出这个比例。
比例的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2.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力求做到“学进去,讲出来”。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难点: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看懂线段比例尺。
教学过程:
模块一:揭示课题。
1、脑筋急转弯:上海到杭州大约是150千米,一只蚂蚁从上海爬到杭州只用了5秒钟,这是怎么回事呢?(在地图上爬)你非常聪明!在地图上爬的距离我们称为图上距离,150千米称为实际距离。板书: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2、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大约有960万平方千米。但这么辽阔的地域人们却可以用一张并不很大的纸画下来。
(课件出示大小不一的中国地图)提问:想知道这些大大小小的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比例尺。板书课题:比例尺。
模块二:自学交流。
一、导学。下面请导学提纲引领我们自学,谁愿意大声地读一遍导学提纲?
课件出示导学提纲:
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48页的例6,完成下列问题:
1.题目要求我们写出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
2.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
3.什么叫做比例尺?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4.怎样理解1:1000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比例尺1:1000怎样用线段比例尺表示?
二、自学。现在自学开始,5分钟后比一比谁自学得好!学生认真地自学,老师巡视。
三、交流。
1.小组合作。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导学提纲中的内容,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2.交流展示。刚才同学们进行了自学和讨论,现在请同学们汇报一下自学成果。谁愿意代表你的小组汇报第一个问题:多媒体出示例6及问题1:红光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草坪,长50米,宽30米。把这块草坪按一定的比例缩小,画出的平面图长5厘米,宽3厘米。你能分别写出草坪长、宽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吗?
交流问题1.题目要求我们写出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
预设一:我们小组认为:
(1)题目要求我们写出两个比。
(2)这两个比分别是草坪长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草坪宽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提问: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谁愿意代表你的小组汇报一下这个问题?
预设二:我们小组认为:先要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统一成相同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请你说一下具体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
50米=5000厘米5:5000=1:10003厘米=0.03米
0.033=303000=11000
追问:还有不同的写法吗?5厘米:50米=5厘米:5000厘米=1:10003厘米:30米=3厘米:3000厘米=1:1000第一种书写格式:先统一单位再列式,第二种书写格式先列式再统一单位,你喜欢哪一种?(先统一单位再列式)追问:写出的两个比有什么关系?(相等)
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谁愿意代表你的小组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尺?
预设三:我们小组认为:我们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教师完善板书比例尺的意义。
追问:你认为在比例尺的概念中,哪些字、词比较重要?(“比”: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个比,比的前项是图上距离,比的后项是实际距离。)请同学们齐读一遍,再闭上眼睛说一遍。
追问:这张长方形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1000或11000)
可以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比例尺
或
谁愿意代表你的小组汇报一下第四个问题?
预设四:我们小组认为:比例尺1:1000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图上1厘米的距离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即10米。
追问:草坪的比例尺1:1000表示把这块草坪按几比几缩小?(1:1000)
像1:1000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板书:数值比例尺。比例尺1: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表示。教师相机出示:
并指出: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板书:线段比例尺。线段比例尺一般应画连续的3-4段,每段必须是1厘米。
追问:从这个线段比例尺来看,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图上的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这与1:1000的含义相同吗?
3.质疑问难。提问:刚才同学们汇报了自学的成果,非常好!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需要共同讨论?请同学们大胆提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老师有一个问题:比例尺能带单位名称吗?(不能,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个比,不能带单位名称。)
模块
三、拓展提高。
接下来我们进行闯关,看哪个小组能够顺利过关!
(一)基本练习
闯“说”关:做“练一练”第1题。
先说说每幅图中比例尺的实际意义。追问:同样长的实际距离在哪幅图中要画得长?哪幅图中1厘米的图上距离表示的实际距离长?
闯“做”关:做“练一练”第2题。
荷花村到杏树村的实际距离是10千米。量出这两个村的图上距离,并算出这幅图的比例尺。
让学生各自测量、计算,再交流思考过程。
(二)拓展练习。闯“想”关:判断下列这段话中,哪些是比例尺?哪些不是?把一块长40米,宽20米的长方形地画在图纸上,长画了10厘米,宽画了5厘米。
①图上宽与实际宽的比是1:400。
②实际长与图上长的比是400:1。
③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是1:160000。
闯“跳”关:一个精密零件实际长度是4毫米,画在一幅设计图上是2厘米,求这幅设计图的比例尺。学生试做:4毫米=0.4厘米2:0.4=20:4=5:1比例尺5:1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是把精密零件按照5:1放大,可见比例尺有缩小功能,也有放大功能。模块
四、小结反思。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板书:意义、求法、分类。计算一幅图的比例尺时要注意什么?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应带有单位名称。
②求比例尺时,先要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统一成相同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
③比例尺的前项(或后项),一般应化简成“1”。课堂作业:练习十一的第1、2题。
课外延伸:在一副比例尺是3:1的生物图上,量的蝗虫的长是12厘米,它的实际长度是多少厘米?
板书设计:比例尺
意义: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这叫这幅图的比例尺。
求法: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图上距离
或=比例尺
实际距离
分类:数值比例尺
线段比例尺
比例的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感受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⑵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比和比例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不同领域的数学内容有着密切联系的。
⑶使学生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
教学难点:
感受比的应用价值,在活动中获得一些新的认识。
教学具准备:
教学流程:
一、教师谈话,揭示课题。
⑴教师谈话。
教师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复习了“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本节课我们继续复习这方面的知识。板书:正比例和反比例。
⑵揭示课题。
揭示课题——正比例和反比例。
二、师生互动,合作交流。
⑴完成“练习与实践”第7题。
呈现“练习与实践”第7题,明确要交流的主题:表中的两种量分别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班级交流判断的方法:一是利用表中的数据进行判断,在次体会正比例和反比例量在变化中的不同规律。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它们扩大或缩小的倍数是相同的;成反比例的两种量,一个量扩大,另一种量反而缩小,它们扩大或缩小的倍数也是相同的;二是利用数量关系式判断,表格一:因为钢材质量:钢材体积=比重(一定),所以钢材质量和钢材体积成正比例;表格二:圆柱底面积×圆柱高=圆柱的体积(一定),所以圆柱底面积和圆柱高成反比例;利用图象判断,用描点的方法画出图象,如果是直线,则成正比例。
⑵完成“练习与实践”第8题。
呈现完成“练习与实践”第8题,明确要思考的`内容:先写出数量关系式,再判断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为什么?独立写出数量关系式,同桌交流。
第一问:因为每块砖的面积×砖的块数=一间教室的面积(一定),所以每块砖的面积和砖的块数成反比例;
第二问:因为圆的周长÷半径=2π,所以圆的周长和半径成正比例。
⑶完成“练习与实践”第9题。
呈现完成“练习与实践”第9题,明确要交流的内容:判断行驶的路程和耗油量是否成正比例;根据图象用一种数据判断另一种数据是多少。
班级交流理解、完成题目的情况,进行“根据图象用一种数据判断另一种数据是多少”的练习;反馈学生形成的正比例图象的情况;比较汽车高速公路和市区耗油量的不同情况,体会比例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⑷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0题。
呈现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0题,理解题目的意思,分别量出学校到各个地方的图上距离,形成以下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学校-少年宫4厘米?米
学校-体育场3.5厘米?米
学校-市民广场2.5厘米?米
学校-火车站7厘米?米
多种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思: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600米;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60000厘米;……
解答:在多种书写形式的基础上,体会用“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600米”的优越性。沟通和正比例之间的联系。
⑸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比例的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能正确迅速地解比例、化简比和求比值。
2、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应用比例尺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重点:
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掌握关于比和比例的一些实际运用和计算。
教学难点:
能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建构起知识网络。
教学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口算大比拼。
师:经过一个多月的口算训练,相信,同学们的口算能力一定提高了许多,现在我们进行口算大比拼,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出示小黑板:
1÷0.125= 2.5×4= 0.92= 3.4÷0.17= 1-0.14=
3/5×10/3= 15÷5/8= 8-3/5= 1/4+2/5=
(1)指名个别提问。
(2)集体订正。
师:看来同学们的口算能力确实有很大地提高,那么相信,今天这节课大家也能上出精彩,上出自信的,大家有这个信心吗?
二、创设情景,导入复习:
师:现在老师这里有两个数字宝宝2和3,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他们的关系吗?
(1)学生自由回答。
(2)选择有价值的板书:2:3 2/3 和2÷3
(3)师:数字宝宝6和9也想加入进来,你们能用这四个数字组成一个我们学过的式子吗?(生说出2:3=6:9)
导入: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和比、比例这两个老朋友叙叙旧。
板书课题:比和比例的复习
三、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一)比和比例联系与区别。
1、自主交流。
(1)我们都知道2:3是一个比的形式,那么究竟什么叫做比呢?我们还学了比的哪些知识呢?
(2)学生自由回答。
(3)你能举例说出一个比例式吗?我们都学习了比例的哪些知识呢?
(4)指名回答。
2、小组合作交流。
(1)共同看我们所举的比和比例的例子,你能从中发现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吧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2)小组合作交流。
3、全体交流。
指名几组学生代表在全班交流。
4、集体归纳整理。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对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进行了归纳整理,方法都不错,整理的很认真,那么比和比例有哪些区别,我们再来一起整理一下好吗?
师生共同整理比和比例的区别。
比
比例
意义
两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各部分名称
0.9 : 0.6 = 1.5
前项 后项 比值
内 项
2 :3 = 6 :9
外 项
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在比例里,两外项之积等于两内项之积。
整理完后,教师小结:从表格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出比和比例的区别。
(二)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
1、师:比和除法、分数有哪些联系?
(1)结合课始处的2:3、2÷3和2/3让生说一说。
(2)指名举例说明他们的关系。
2、师: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处?引入化简比。
(1)师:化简比和求比值是一回事吗?我们通过例子来说明吧。
(2)师板书4:2/5分别让学生化简比和求比值。通过计算让学生说出求比值和化简比的不同。
(3)师问: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
(4)及时练:(1)求出比值,并化简比。45:72 11.2 : 56
(2)解比例: 2:8=9:X 1.25:0.25=X:1.6
(5)指名板演,其他在练习本上做。
(6)集体评价。
(三)比例尺的有关知识。
1、什么叫比例尺?我们学过的比例尺有哪几种形式?
2、怎么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四、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师:现在老师这儿有一些数学问题,你们想用你们刚才复习的知识来解决它们吗?
(一)、心中有数。
1、把5克的糖放入100克水中,糖与糖水的比是( )。
2、甲数是乙数的6倍,那么甲数:乙数=( ):( )
3、把1吨:250千克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它们的
比值是( )。
4、如果A×3=B×5,那么 A:B=( ): ( )
(二)、慎重选择。
1、5:7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以3后,比值是( )
A、15:21 B、5:7 C、5/7
2、甲数与乙数的比是2:3,那么乙数是甲数的( )
A、 2/3 B、 3/2 C、1/2
3、4:5能够和( )组成比例。
A、5:4 B、 1/4 : 3/4 C、 2/5 : 1/2
(三)、请你判断。
1、2/5 既可以看作是分数,也可以看作是比。( )
2、化简比就是求比值。 ( )
3、4米:8米的比值是 1/2 米。 ( )
(四)、爱的奉献。
四川大地震牵动着每一位中国人的心,我们进修附小全体师生慷慨解囊献出自己的爱心,97名老师捐款8000元,2200名学生捐款38000元,写出老师捐款数和人数的比以及学生捐款数和学生人数的比?
五、当堂检评,完善提高。
1、填空:
①根据右面的线段图,写出下面的比。
甲数:|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数:|_____|_____|_____|
(1)甲数与乙数的比是_______
(2)乙数与甲数的比是_______
(3)甲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_______
(4)乙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_______
②—:6的比值是( )。如果前项乘上3,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该( )。如果前项和后项都除以2,比值是( )。
③把(1吨):(250千克)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 ),它们的比值是( )。
④如果A×3=B×5,那么A:B=( ):( )
如果a:4= 0.2:7,那么a=( )
2、P63第2题,解比例。
(1)指名板演。(4人)其他在练习本上做。
(2)集体评价。
六、全课总结。
同学们,上了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和感受?你对自己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七、板书设计:
比和比例复习与整理
2:3 2/3 和2÷3
2:3=6:9
(一)比和比例联系与区别。
(二)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
(三)比例尺的有关知识。
比例的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篇8
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会求比值、化简比、解比例等。能够应用比例尺、比例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情感与态度:依据比和比例知识点的内部特征,引导学生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分类整理,在进一步理解知识概念的同时,掌握复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各知识点的概念、判断及应用。整理完善知识结构,扫除学习障碍。
三、教学流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比和比例。(板书课题)
(二)回顾与整理:
1、回忆:请大家回忆,在比和比例里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点?
要求:想到几个就说几个?不能说了坐下,让其它同学继续补充。预设:比和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求比值和化简比,比、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正比例和反比例,比例尺。过渡:比和比例的知识点多,我们先小组交流填表,然后全班交流。
2、全班交流:(下面一起讨论各个知识点。)要求:请同学填表,并你选择一个知识点,说说自己对它的认识。每填完一个表格,后面完成相应的练习题。
(1)比:两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3)解比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解比例(求比例中未知项的过程);
(4)求比值:根据比的意义求比值,方法是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
(5)化简比: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把不是最简整数比化成最简整数比的过程。(化简比的方法)
(6)比与分数、除法的联系。
(7)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8)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9)可以把图形按一定的比来放大和缩小
(10)比例尺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过渡:刚才同学任选知识点进行交流,交流完后我们是否可以找到一条线把它们串联起来。
3、整理:
⑴分类整理(比、比例):要想使这些知识点我们在脑子变得有条理,把比和比例作为分类标准,把这些知识点分成两大类,你准备怎么分?比:求比值、化简比、比的基本性质、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按比例分配、比例尺
⑵知识联系:这样分类后,感觉它们一个个孤立的点。我们知道知识的点与点之间是有联系,比如求比值我们是根据比的意义,所以可以把它俩串成知识线。你还能像这样找一找其它知识线吗?
5、小结:通过一步步整理,我们现在看这部分知识,已经形成一个知识网复习时,我们不仅要关注知识点,还要连接知识线,更要编织知识网,只有这样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四、结束:同学对比和比例的概念已经很清楚了。但是在实际运用中难免会出现差错,下面我们就以课本上的例4来检验一下我们的学习成果。
比例的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篇9
教学资料:
人教版23页至24页例1以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2、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熟练地决定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从而加深对正比例好处的理解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
教学重点:
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能正确决定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确列出比例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在上新课之前,先考考大家对保亭县的认识。你明白保亭县最高的建筑物是什么?它位于何处?
2、对于保亭县最高的建筑物,你还想了解些什么?怎样测量它大概的高度呢?
刚才同学们想出了很多的方法去测量电视塔的大概高度。这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方法——正比例应用题,学完后,我们试着用这种方法去计算电视塔的大概高度。看谁学得最棒。
二、自学互动
先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
1、出示例1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2、分析解答应用题
(1)请一位同学读一读题目
(2)这道题要求什么?已知什么条件?
(3)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边汇报边板书
140÷2×5
=70×5
=350(千米)
答:________________。
3、适时点拨
这两种方法都合理,还能够有什么方法解答呢?
学生互议,师引导,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能不能用比例解答呢?
三、探讨新知
1、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上的例题,讨论以下问题。
(1)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________和________。
(2)________必定,_________和_________成_______比例联系。
(3)______行驶的_____和_____的________相等。
2、学生自学例题后小组讨论。
3、组间交流:小组代表把讨论结果在班内交流
4、学生尝试解答后评价(指名学生板演)
5、怎样检验?把检验过程写出来。
6、概括总结
(1)用比例解答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答应用题的解法不同,但计算结果相同,如果题目中没有要求的,我们采取任何一种方法都能够,但如果题目要求用比例解的,就必定要用比例的方法解。
(2)明确解题步骤。(板)
用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具体步骤是怎样的呢?请根据我们所做的例题归纳解题步骤。
1.分析决定
2.找出列比例式所需的相等联系
3.设未知数列等式
4.求解
5.检验写答语
四、测评训练
1、基本练习
(1)例题改编
①如果把这道题的第三个和问题改成:“已知公路长400千米,需要行驶多少小时?”该怎样解答?
②让学生解答改编后的'应用题,群众订正。
③小结:比较一下改编后的题和例1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改编例1的条件和问题以后,题中成正比例的关系仍没变,解答的方法没有改变,只是要设需要行驶的小时数为x,列出的等式是:
140/2=400/x
(2)24页做一做:让学生直接用比例知识解答。做完后,请几个同学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列式?
五、总结全课
同学们,你们这天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呢
比例的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篇10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求比值和比的应用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比例的意义,对学生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和正、反比例的意义和应用,乃至在初中继续学习有关正、反比例知识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1、本班现有学生92人,男生49人,女生43人。
2、本班班额大,学生基础较差,所以我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这一学时的内容分成了两课时,本节课主要学习比例的意义。
3、本节课我准备从生活情境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运用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协作能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以各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索比例的意义的过程,并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会组比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愉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比例的意义。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3、能根据一个比例写几个不同的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比?怎样表示比?一辆汽车1小时行60千米,2小时行120千米,3小时行180千米,分别说出所行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这些比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2、怎样求比值?求下面各比的比值,你发现了什么?
20∶252.7∶4.56∶10生回答。
学生回答后,独立求出各比值,并交流汇报。复习旧知,为新知探究奠定基础。
揭示
课题这节课我们在比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新知识。
揭示课题——比例的意义。学生打开数学课本48页。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探究
比例的意义
1、课件出示
例1:两组同学同时在操场探讨竹竿长与影子长之间的规律。
列表如下:
竹竿长(m)23...... 影子长(m)69......
2、你能写出多少个有意义的`比?并求出它们的比值。
3、观察这些比,把能用等号连接的比用等号连接起来。
4、教师板书
3∶2=9∶6
2∶6=3∶9
强调:这些都是比例。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是比例。比例就表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的式子。
5、2∶9和3∶6能组成比例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6、指导学生说出“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要看他们的比值是否相等。”
1、学生讨论,然后写出比,完成后汇报,并随意找出几个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
2、学生试写:
2:3=6:9
2:6=3:9
3、学生合作探究:什么是比例?
4、学生小组讨论:2∶9和3∶6能组成比例吗?并说出理由。
1、生活情境导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2、让学生分享在主动参与、探究中获取知识的愉悦心情。
3、学生在合作探究和小组讨论时,增强合作意识,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识比例的各个项
1、课件出示:在一个比例中两端的两项叫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内项。
要求学生依据定义,分别找出3∶2=9∶6和2:6=3:9的内项和外项。
介绍分数形式的比例写法。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找出3∶2=9∶6和2:6=3:9
的内项和外项。加深认识,学以致用。
五、巩固练习
1、请同学们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一下,0.4∶25能否和1.2∶75组成比例?为什么?
2、说一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3、在6∶5=30∶25这个比例中,外项是( )和( ),内项是( )和( )。
4、用下面的四个数组成比例:2,3,4和6(能组几个就组几个)。你能否写出几个不同的比例?
5、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若不能,改变其中的任何一个数,使其能组成比例。2、3、4、5试试看,相信你一定能完成?
1、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答题情况。
检测学生学习效果。
六、比与比例的区别
1、a÷b=a:b比就表示两个数相除,它们的商叫比值,应用比的意义可以求比值。
2、比例a:b=c:d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应用比例的意义可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学生自己说出几个不同的比和比例,对比理解。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巩固新知识。
【比例的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比例的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通用04-21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04-30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06-01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精选12篇)10-26
比和比例复习的教学设计(通用13篇)05-24
比和比例教学设计07-20
“数的整除整理复习”教学设计03-19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设计(精选15篇)09-30
整理和复习教案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