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设计

时间:2024-04-24 10:43:38 林强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桂花雨》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设计(精选11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桂花雨》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桂花雨》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设计(精选11篇)

  《桂花雨》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设计 1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1课《桂花雨》。

  2.引读作者小时候,最喜欢桂花。是因为桂花虽然笨笨拙拙的,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喜欢桂花,是因为它的香味令人陶醉,芳香四溢。喜欢桂花,是因为那乐趣无穷的摇花乐和阵阵令人情牵梦绕的桂花雨。所以,作者在课文的结尾写到:

  (出示句子)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3.摇花乐乐在哪里呢?当阵阵桂花雨纷纷落下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摇桂花,享受那落英缤纷带给我们的快乐吧。

  二、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3小节。想想从哪颗感受到作者的快乐。用画出体现摇花乐的句子。

  三、精读感悟作者(心情)

  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的摇花乐?

  (出示)1.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1)小作者怎样缠?谁能表演一下吗?

  (2)在作者眼里摇桂花可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3)a从老是、缠这个词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盼望早点摇桂花)

  b同学们注意了没有:这句话的结尾用的是什么标点?(!)

  c对呀!作者是不是用错了?感叹号一般用来抒发比较强烈的感情,作者这里用感叹号是为了?

  (说明作者自己非常急切盼望早点摇桂花)

  (说明作者恨不得马上就摇桂花。)

  d谁再来读一读,读出这种急切、迫不及待的心情?(23人)

  (4)读得真好!在作者眼里摇桂花可是件是件大事,她迫不及待想摇桂花,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有点烦,但又很耐心地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

  (5)听了母亲的话我的心情更加急切了,心想这桂花怎么还开不足呀!

  2.所以当母亲吩咐提前摇桂花的时候,作者说这下我可乐了。(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作者为什么乐了?

  (A终于可以摇桂花了。)

  母亲为什么提前摇桂花呢?

  (因为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赶紧吩咐提前摇桂花。)

  B.提前摇桂花,那是因为桂花如果被风雨打下来,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就差多了。如果赶在下雨之前把桂花摇落下来,那桂花就朵朵新鲜、完整。哎,终于可以摇桂花了,这是作者期盼已久的大事,她自然高兴,当然乐了。

  3.同学们真会读书,刚才我们从作者摇花前的心情,(动作)你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的摇花乐?

  1.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我从作者的动作体会到了摇花的欢乐: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2.谁能表演一下作者的动作?

  3.这里作者抓住了摇桂花时的动作来写,虽然只用了几个平常简单的词语,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形象却跃然纸上,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面带微笑的小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在庭院中帮着铺竹席,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4.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种快乐和这样的景象读出来,试一试,谁来读,齐读

  5.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作者现在终于如愿以偿可以摇桂花了,她喜形于色,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这几个连续动作就是作者摇花时欢快心情的流露。

  (语言)还有哪些地方也反映了作者摇花的欢乐呢?

  (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出示课件)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现在你明白了作者为什么喊?又为什么说: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A师或者生:喊:平常我们高兴的时候才会大喊大叫,现在作者看到金灿灿的桂花从绿叶中,飘飘洒洒落下来,而且落得她满头满身,她自然会高兴得情不自禁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一个喊字写出了作者的快乐。

  桂花纷纷落下,像()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a桂花像雪花一样从树上飘飘悠悠落了下来。)

  (b桂花像春天的细雨密密地、绵绵不断地落下来。)

  (c桂花像夏天的雷雨一串串地直落下来,顷刻间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花地毯。)

  (1)同学们说得真好,此时桂花落在你的头上、颈上、身上,你有什么感受?

  (a桂花轻轻落在头发上,像母亲在亲切地抚摸着我。)

  (b桂花落在我的颈间,有一股痒痒的、酥酥的感觉。)

  (c桂花落满一身,我就像天宫里的花仙子,我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这使得我不禁想起月宫里的桂花树。)

  (2)指导朗读。

  a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老师真佩服你们。大家喜欢不喜欢这种感觉?我们也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还不够兴奋,再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此时此刻,满头满身是桂花的我,心里也是满满的,我的心里装满了芳香四溢的桂花。我的心里是一种快乐的满足。这一个满字用得多妙啊!于是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出示课件)b想一想,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喊,于是我就()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快乐、开心、心花怒放,欣喜若狂、笑逐颜开,拍着手、又蹦又跳、手舞足蹈、闭着眼睛)

  C对呀!现在我们大家再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2)这是一场期盼已久的桂花雨,作者怎么能不兴奋快乐呢。而这诗情画意般的桂花雨,这心满意足的快乐,怎能不在作者的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迹,即使几十年过去了,回想这童年快乐的一幕幕,依然是那样的清晰,那样的快乐,那样的意味深长。

  沐浴着这纷纷飘扬的桂花雨,呼吸着那阵阵飘逸的桂子香,感受着这份快乐的难道只是作者一个人吗?还有谁也在关心着桂花雨,也从中感受到了快乐呢?

  妈妈、爸爸

  2.引读[出示课件]

  母亲洗净双手

  对呀!摇花给全家人带来了欢乐,不是吗?你瞧!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则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竟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你读懂了什么?洗净?(撮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用拿或捏。从中你觉得母亲是怎样一个人,母亲对桂花的感情?

  (1)(a摇花给母亲带来了欢乐,她洗净双手去撮桂花,说明她很喜欢桂花,不忍心把桂花弄脏了,而且把它放在漂亮的水晶盘中。享受桂花的芳香。)

  (b摇花也给父亲带来了欢乐,他喜欢把桂花香味与檀香混合起来闻,此刻他高兴得诗兴大发。)

  (2)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口占一绝?

  (随口吟诵一首诗)

  (3)[出示诗句]

  父亲的诗你读懂了吗?

  (4)摇桂花是童年里最快乐的事情,孩子们做梦都梦到它,连梦都被桂花熏得又香又甜。可想摇桂花在作者的心里留下了多么深的印象。

  最后,让我们来甜甜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这里我们不仅感受到桂花丰收给作者一家人带来的快乐,还能感受到那一家人其乐融融享受着天伦之乐的情景。

  (5)引读第4节。

  可不是吗?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读下去)拣去小枝叶,铺开在竹席上,晒上好几天太阳。桂花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

  摇花除了给作者和全家人带来了欢乐,还给谁也带来了欢乐?

  全村人

  [出示课件]: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1.指名读。你又读懂了什么?

  (摇花给全村人带来了欢乐)

  2.我们只知道桂花开得最茂盛时,香飘十里,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都浸在桂花香气里。现在怎么会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呢?[桂花可以制作食品吗?]

  (因为全年人们都能品尝到桂花作的食品,如课文中说的桂花卤、桂花茶、桂花糕,除此以为还有桂花酒酿、桂花元宵)

  3.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给作者带来了童年的快乐,给一家人带来天伦之乐,给全村人带来丰收之乐。桂花已经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我念中学时到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爱桂花的我总要给同样爱桂花的母亲捧上一大袋

  (四)体会感情。

  1.[出示课件]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a是外地的桂花不香吗?

  (不是,从哪儿可以看出)

  b那么为什么就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呢?

  (因为母亲爱家乡的桂花。)

  师:故乡的桂花雨,给大家带来了快乐,是母亲珍爱的。现在,我们来到了作者母亲的身边,假如,我对她说:

  (1)这里的水真甜,她会说:

  (2)这里的橘子真红,她会说:

  (3)这里的人真好,她会说:

  (4)十多年后,作者来到了国外定居,她打电话给母亲说:国外的生活真好呀!,母亲一定会说:

  他乡的桂花再香,香不过家乡的桂花。他乡的山再秀,也秀不过家乡的山,他乡的水再美,也美不过家乡的水。正如歌曲《故乡情》中唱的那样。同学们想不想欣赏一下《故乡情》。播放歌曲

  哎,正如杜甫诗中说的那样月是故乡明,花是故乡香。故乡的一草一木都会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对亲人的思念。爱家乡的桂花,其实就是爱故乡。母亲难忘,作者我也难忘。难怪母亲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2.(1)同学们知道作者琦君吗?

  (她是浙江永嘉人,出生于1918年。)(她是当代女作家。)

  (她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是著名词学大家夏承焘先生的学生。)

  (她几个月前因肺炎逝世了,享年89岁。)

  (1949年她,到了台湾,曾在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后来定居美国。)

  (琦君是一位高产作家,出版的散文集、小说集和儿童文学作品有30多种。)

  (2)哎,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桂花雨》就是作者1962年写的,那年她44岁,此时的她远离家乡,不管她是在台湾写的,还是在美国写的。总之文章流露出作者对家乡桂花的热爱和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板书:爱花思乡情)

  3.所以作者说

  (出示):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桂花雨。

  四、拓展阅读

  1、作者琦君在她的许多作品中记叙了童年故乡的人和事。在另一部作品《烟愁》里有这样一段后记(教师朗读):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份情,象花木草树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从段话中你觉得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热爱家乡、重视感情)

  2、最后,老师向大家推荐几本书,都是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抒发对故乡的怀念之情的。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鲁迅的《朝花夕拾》,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愿你们在这浓浓的书香中也能找到一份童年的快乐。

  《桂花雨》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童年和故乡的怀念之情。

  2. 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提问学生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基本情感。

  2. 导入新课,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深入研读

  1. 分组讨论:课文中有哪些描写桂花的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

  2.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相机指导,引导学生感受桂花的美丽和香气。

  3. 深入探究:作者为什么要写桂花雨?它代表了什么意义?

  4.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桂花雨象征着童年的欢乐和美好回忆,是作者对故乡和童年的深深怀念。

  三、品味语言

  1. 学生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或段落,并说明理由。

  2. 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四、拓展延伸

  1. 讨论:你有没有类似的童年回忆?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2.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童年故事和感受。

  五、总结提升

  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2.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自己童年回忆的短文,尝试运用本节课学到的写作方法。

  《桂花雨》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厚意。

  2. 通过朗读和想象,感受桂花雨的美丽和作者的情感变化。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通过播放桂花雨的`相关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导入新课,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朗读感悟

  1.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倾听,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尝试理解并体验作者的情感变化。

  3. 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氛围。

  三、想象体验

  1. 提问学生:如果你站在桂花树下,看着桂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你会有什么感受?

  2. 学生自由发言,描述自己的想象和感受。

  3. 教师引导学生将想象与课文内容相结合,进一步感受桂花雨的美丽和作者的情感。

  四、情感交流

  1. 分组讨论: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离开故乡?他对故乡有着怎样的情感?

  2.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相机指导,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乡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

  五、总结提升

  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者的情感表达和课文的主题思想。

  2.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自己与故乡的故事,表达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桂花雨》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1.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以及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2. 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思考和感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受作者的情感。

  难点:体会作者通过桂花雨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如何将这种情感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相联系。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深入研读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圈出描写桂花和桂花雨的句子,并体会其中的情感。

  (2)小组讨论:桂花雨给作者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作者又是如何通过桂花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 品味语言

  (1)挑选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进行赏析,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语言魅力。

  (2)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练习,读出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4. 拓展延伸

  (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桂花的认识和感受,以及自己童年生活中的美好回忆。

  (2)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创作:如果你也置身于一场桂花雨中,你会有哪些感受?请用文字表达出来。

  5. 总结提升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桂花或童年生活的短文,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桂花雨》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1. 进一步把握课文主旨,感悟作者通过桂花雨所传递的深厚情感。

  2. 学习作者如何运用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来塑造桂花雨的形象。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共鸣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深入理解课文的情感内涵,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难点:学习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营造氛围,表达情感。

  三、教学过程

  1. 复习导入

  通过提问的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情感共鸣

  (1)播放关于桂花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桂花的美丽和香气。

  (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于桂花的感受,以及桂花雨给自己带来的情感体验。

  3. 深入解读

  (1)指导学生细读课文,注意作者对于桂花雨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

  (2)小组讨论:作者通过哪些细节描写来塑造桂花雨的形象?这些描写给你带来了哪些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内涵和写作手法。

  4. 创作实践

  (1)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场桂花雨,注意运用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

  (2)学生互相交流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

  5. 总结提升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课文情感内涵和写作手法的理解。

  (2)鼓励学生将所学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桂花雨》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设计 6

  设计一: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继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品味作者笔下的桂花雨,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二、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描写桂花雨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通过桂花雨所表达的思乡之情。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品味桂花雨,体会作者情感。

  2. 朗读品味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描写桂花雨的.语句。

  (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语气、语调的变化,感受桂花雨的美丽和作者的喜悦。

  (3)小组内交流朗读感受,分享对桂花雨的理解。

  3. 深入探究

  (1)讨论:桂花雨给作者带来了哪些美好的记忆?这些记忆对作者有什么意义?

  (2)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桂花雨中,感受那浓浓的桂花香和雨中的欢乐。

  (3)品味文中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4. 拓展延伸

  (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家乡的美好记忆,分享家乡的特色和风俗。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对家乡的记忆和感情?

  5. 总结提升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桂花雨所蕴含的美好情感和思乡之情。

  (2)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文章,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桂花雨》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设计 7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深入研读课文,掌握文中描绘桂花雨的精彩语句,并理解其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运用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童年和家乡的深厚情感,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

  分析桂花雨在文中的作用及其象征意义。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通过桂花雨传达的复杂情感。

  四、教学过程

  1. 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桂花雨作为文章重要元素的地位,激发学生对新课内容的兴趣。

  2. 深入研读,品味语言

  (1)分组研读课文,找出描写桂花雨的语句,并分析其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2)小组内交流研读成果,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3)全班分享研读心得,共同品味桂花雨的美丽和魅力。

  3. 探究象征,理解情感

  (1)引导学生思考:桂花雨在文中除了描绘自然景象外,还有什么深层含义?

  (2)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探究桂花雨所象征的童年欢乐、家乡记忆和思乡之情。

  (3)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

  4. 拓展延伸,联系生活

  (1)让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与桂花相关的.经历或记忆,感受桂花在不同文化中的意义。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保持对家乡的热爱和尊重。

  5.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桂花雨在文中的重要性及其象征意义。

  (2)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桂花或家乡的文章,运用所学的象征手法和情感表达技巧。

  《桂花雨》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深深眷恋。

  2. 品味文中生动的语言和描绘桂花的美丽,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 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作者通过桂花雨表达的情感和写作技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桂花实物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回顾上节课内容,提问学生关于桂花雨的初步印象。

  2. 播放课文录音,引导学生再次感受文中的氛围。

  二、深入研读

  1. 分组讨论:作者为什么要写桂花雨?它象征着什么?

  2. 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3. 教师总结:桂花雨不仅是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回忆,更是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珍惜。

  三、品味语言

  1. 找出文中描写桂花的句子,引导学生分析它们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效果。

  2. 讨论这些句子如何展现桂花的美丽和作者的情感。

  3. 教师点评,并补充相关知识。

  四、拓展延伸

  1. 展示桂花实物或图片,让学生亲身感受桂花的芬芳。

  2. 讨论桂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3.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有机会回到童年,你最想做什么?

  五、作业布置

  1. 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2. 写一篇关于故乡或童年回忆的小短文,尝试运用本课学到的写作手法。

  《桂花雨》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 把握课文的主旨,理解作者通过桂花雨表达的情感。

  2. 分析课文的写作特色,学习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和描绘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教学准备:

  课文PPT、桂花图片、写作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快速回顾上节课内容,提问学生关于课文的主要情节。

  2. 展示桂花图片,引发学生对桂花的兴趣。

  二、主题探究

  1. 引导学生思考:桂花雨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它给作者带来了哪些感受?

  2.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划出与桂花雨相关的句子,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3. 分享交流:学生依次发言,分享自己对桂花雨的理解和感受。

  三、写作技巧分析

  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如比喻、拟人等。

  2. 举例讲解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具体运用和效果。

  3. 学生尝试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进行简单的写作练习。

  四、想象拓展

  1. 教师提问:如果你站在桂花树下,看着桂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你会想到什么?

  2. 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口头表达或书面写作。

  3. 分享交流:学生展示自己的想象成果,互相学习和启发。

  五、课堂小结

  1. 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桂花雨在文中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学会用生动的语言和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六、作业布置

  1. 完成课文的相关练习题。

  2. 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植物,模仿课文的写作风格进行一段描写。

  《桂花雨》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设计 10

  一、教学目标

  1.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桂花雨带来的美好与深情。

  2. 品味课文中的语言美,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桂花雨。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桂花的认识和感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深入阅读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课文的节奏和语调。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理解桂花雨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3. 品味语言

  选取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语言美。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将桂花雨的美好展现得淋漓尽致。

  4. 拓展想象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桂花雨中,感受那阵阵清香和绵绵细雨。鼓励学生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想象,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 总结提升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谈谈自己对桂花雨的理解和感受。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表达方式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升写作能力。

  《桂花雨》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设计 11

  一、教学目标

  1. 探究桂花雨的文化内涵,了解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2. 分析课文中的情感价值,理解作者对桂花雨的独特情感。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桂花雨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桂花雨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桂花雨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文化探究

  介绍桂花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象征意义,如团圆、吉祥等。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或资料,了解桂花雨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3. 文本分析

  指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分析作者对桂花雨的`描绘和情感表达。通过小组讨论、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课文中的情感价值和文化内涵。

  4. 批判性思维训练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和看法,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提高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5. 总结提升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谈谈自己对桂花雨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分析方法运用到其他文本的阅读中,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思维水平。

【《桂花雨》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桂花雨》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06-06

《桂花雨》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6-06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6-01

《桂花雨》课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6-26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优秀04-21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6篇)08-09

《桂花雨》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设计一等奖(通用17篇)09-03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0篇)08-04

《桂花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06-25

桂花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