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石榴》教学计划
一、文学常识
本文的作者郭沫若(1982-1978),现代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笔名郭鼎堂等,四川乐山人。著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蔡文姬》,等。生平著述甚丰,有《郭沫若全集》行世,分文学编、历史编、考古编三种。
二、字词1.字音字形
奇崛jué枯瘠jí辟bì易骨gū朵犀xī利劈pī刀
玛mǎ瑙nǎo琢zhuó成安普剌lá金罍léi盎àng然锈xiù彩
皓hào齿丰腴yú唾tu津潜qián溢yì束缚fù
2.词义:争妍(yán)斗艳:形容百花盛开,竟相比美。妍,美丽。
忍俊不禁(jīn):忍不住笑。
3.多音义字
bì辟易、辟邪、复辟pì劈头盖脸
pì开辟、精辟、辟谣pǐ劈柴
三、主题:本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奋发向上的品格精神,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地追求。
四、写作特点:
一是抓住特征,仔细描摹。
二是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三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作者之所以喜爱石榴,是因为石榴的“内在”特征正好与作者的性格特征相契合;作者赞美石榴,实质上是要赞美那种英勇无畏的品格和敢于斗争、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五、课后思考与练习:
1.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石榴的枝干、叶片、花、果实发子粒特征的语句,体会其中蕴涵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章从不同角度对石榴的可爱之处作了生动描绘。一是写石榴的枝干和叶片,通过同梅柳的比较,刻画出它的独特风采——“奇岂而枯瘠,清新而不柔媚。”二是写它的花。主要写石榴花的色彩(“深红色的”:单瓣的“陆离”,双瓣的“华贵”)和习性(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辟易”),并根据石榴花的色彩和外形特征把它比做“夏季的心脏”。三是写它由骨朵到花的演变,作者称这种变化过程是“一种奇迹”:“逐渐翻红”,“顶端整裂为四瓣”,形态艳丽而匀称,像是红玛瑙琢成的花瓶。四是写由花到果的变化,主要写了石榴结实颜色和形体的变化。颜色由红变金黄,上面还留有青铜器所物有的“各种锈彩”;形体则变为胖胖的圆肚形(见教材彩插第三幅)。五是写石榴的果实,作者兼用拟人和比喻,形象描绘了石榴果实成熟时的`样子(“破口大笑“)和石榴籽的形状、色泽(如”透明光嫩的皓齿“),语言准确传神而又生动活泼,更加突出了石榴的“可爱”。
2.作者说石榴花是“夏天的心脏”。结合课文第七段,试分析一下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课文两次把石榴比做“夏天的心脏”。第一次在第三段,作者在描写石榴花时,说“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不是夏季的心脏吗?”这里主要是从花的色彩和外形的角度打比方,是第一个层次。第二次在第七段:“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这里是从石榴“热烈”“充满活力”这一“内在”特征的角度打比方。“心脏“使人具有活力,而石榴能给火热的夏天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二者在这一点上是相似的。这是第二个层次。第二个比喻是核心,它是在第一个比喻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个比喻,准确形象地表现了石榴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内在”特征。
3.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这种方法叫拟人。课文中下列句子就用了拟人的方法,试将它们与括号中的句子加以比较,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1)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
(如果改成比喻句:“太阳越来越厉害,树冠长得像伞盖一样……”)
(2)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如果改成比喻句:“秋天来了,石榴裂开了,露出了像皓齿一样的子实。”)题目中的两个例句都是比喻兼拟人。改后变为单纯的比喻句。作者本来是把石榴作为一个有情有义、充满生命力的人来写的,因而“她”才会“伸张”起伞盖,才会“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笔”;而改后就失却了原文原具有的鲜活的形象和富有动感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