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

时间:2023-07-01 10:13:4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15篇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1

  一篇文章,或喜或忧,或悲或叹,或介绍一种知识,或揭示一个道理,都是作者内心的提炼与感发,情感思想都含蓄在字里行间。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交流的一种最直接的知识对话,也是师、生、文本相互共振的情感交流与思想碰撞。

  如果说文章是“泉眼”,课堂就得引发一条河。师生共乘一叶小舟,泛舟于水上。而教师就是那个撑船人,在自然和谐中与天光水影共在这源头活水中徜徉,一路慰籍心灵的成长。在这样的课堂上,就得有温情、有深情、有激情。

  板书“夜莺”自然的导入新课,让学生在温情中进入课文的情境。此外,在整堂课上,我有意识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最大限度地介入学生的成长过程。教师真诚的微笑、信任的目光、尊重的话语、激励的评价、彼此的给予、共同的拥有,这不单单是为了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更是心与心的沟通。在课堂上,当我以爱心和善意去理解学生的行为,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肯定学生的长处,不计学生的过失,使我感受到了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也会发自内心的感激和信服,而其智能活动则更灵敏更有成效。这样的课堂环境就成了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

  情由读生,以读促悟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在我们的课堂上如果有了对文字的触摸和体味,情感自然和谐的引发,整个课堂就将自然实在,充满暖暖的温度。

  首先,我从研究教参,挖掘教材开始,在反复的思考、领悟中寻觅、探索,把握文章的重难点,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发现激发情感的亮点以及语文能力的训练点。我深知,这是一个痛苦挣扎的过程,但就是在这挣扎中我兴奋于一点领悟,激动于一现的灵光,自然地会从中产生教学的思路,正确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其次,语文学习最主要的手段就是阅读。在阅读中感悟语文,有所思考。在教学中,我充分相信学生,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学、主动悟。在这一课中,我重点抓住4——19自然段,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感悟。在学生一次次地发自内心的朗读、称赞中,与作者之心、作品人物之心相会、交流、碰撞,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深化自己的情感。再让学生读一读,把自己的个性体验与文本朗读很好地结合起来,读出了思考,读出了韵味。此时,我改变了自己的角色,成为一名指点者,一位参与者,我想学生将不但领悟到作品的思想,而且将领悟到作品的语言以及自己的学习方式。

  正当学生为夜莺与敌人巧妙周旋而赞叹时,我又抓住“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设计“他没有忘,没有忘什么”,“他忘了,忘了什么”,将学生的情感引向深入,给他们的心灵再一次小小的震撼。此时,他们将获得更深一层的感慨与感动,并从中受到教育。

  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当我反思时,发现可写得还很多很多,诸如如何把握略读课文的教学,朗读指导与个性化朗读的统一,以及如何处理语文课堂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关系等,这些都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领悟和实践,但我更坚信了一点:把课上得简单点,实实在在上好一节课!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1、认识“屑、拧”等8个生字;会写“削、喂”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默、盘问、口哨、埋伏、凝神、烧毁”等问题;会用“宛如、兴致勃勃”造句。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勇敢、机智的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4、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通过互联网,书籍等搜集、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

  2、没见过“杜鹃、夜莺”的同学,通过查字典,了解一下这两种鸟。

  3、留有作业和写有含义深刻句子的小黑板或幻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讲述 引发兴趣

  战争是无情的,是残酷的,它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极其惨重的损失。在古今中外的战争中,侵略者总是没有好下场的。保家卫国的勇士们,上有七八十岁的老人,下有七八岁的孩童,他们不怕牺牲,不怕流血,千方百计地打击敌人,有些侵略者直到全部被消灭了,还不知道是怎么落入了抵抗组织巧妙地设下的陷阱中的。不信,我们一起学习《夜莺的歌声》这篇课文。

  二、板书课题,师生质疑

  1、齐读课题:

  你们了解“夜莺”吗?谁来说一说。

  2、抽生答。

  3、教师小结:

  体态小巧玲珑,叫声清脆宛转,每当月上高空,它就会放开歌喉纵情歌唱。

  4、读完课题,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5、学生质疑。

  6、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可默读、小声读、放声读、同桌一起读、快速读等)读课文。

  7、初略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解答学生质疑中较简单的问题)。

  三、简介情景,加深印象

  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苏联红军作战,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本文记叙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四、再读课文,落实字词

  课文是如何将这一生动事例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再读课文,读时注意本课的生字词。

  1、你要提醒同学要注意哪些字的读音:

  “屑”读 xiè,不读 xuè;“挺”读 tǐng,不读 tǐn;

  “拧”不读 nǐng,不读 nǐn;“呻”读 shēn,不读 sēn ;

  “钉“( dìng)的韵母是后鼻音,也是多音字,还读 dīng;还有“削、空、塞、还”都是多音字。

  2、你们还有不理解的词吗?

  空旷:地方开阔,没有树木,建筑物等。这里是指树林建筑物等被破坏后的景象。

  沉寂:非常安静,一点声音也没有。

  灌木:矮小而丛生的木本植物。

  搭拉:下垂。

  木屑:木头的碎木。

  轻蔑:看不起,不放在眼里。

  磨坊:磨面粉等的`作坊。

  球果:松树或其他树结的球形果实。

  凝神:精神高度集中。

  宛转:声音抑扬动听 。

  兴致勃勃:兴致、兴趣,这里指兴趣非常浓厚的样子。

  宛如:好像、仿佛。

  在理解词语的同时,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能运用这些词语,特别是“宛如、兴致勃勃”。

  ⑴ “宛如”是一个比喻词,可以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① 读文中的句子,谈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② 回忆以前的课文。桂林的水真绿啊,绿得宛如……

  ③ 学生自己练习说话。

  ⑵ 读文中有“兴致勃勃”的句子。“夜莺还是兴致勃勃地唱着”。学生仿照文中句式练习造句。(谁,什么时间)兴致勃勃(做什么)

  五、留下悬念,布置作业

  孩子们读了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那么“夜莺”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我们下节课再仔细读课文,通过讨论得到答案。现在请孩子们完成以下作业:

  1、抄写课后要求写的生字,注意以下字的写法。(老师在黑板上范写)

  喂 挺 甩 滚 毁 惯

  2、组词:

  削( ) 挺( ) 斯( ) 甩( )

  哨( ) 庭( ) 期( ) 用( )

  抢( ) 防( ) 汉( ) 惯( )

  枪( ) 仿( ) 汗( ) 贯( )

  3、造句:

  宛如 兴致勃勃。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3

  《夜莺的歌声》这篇课文很长,但是由于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和同学们年龄相仿的孩子,而且情节很有意思,所以,同学们学这一课时兴趣较浓。教学时我让学生充分地读。然后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因为有任务在身,所以学生都读得比较认真。他们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读懂了小男孩的机智、勇敢、聪明。

  这一课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小男孩儿和德国军官的对话,从对话中,从字里行间体现了小男孩的机智、勇敢,大智若愚。学生读得津津有味,特别是让学生们分角色读的时候,他们读出了德国军官的阴险,小夜莺的.天真可爱。当我提出:“你觉得这时小夜莺在德国兵眼里是什么样的?”学生们纷纷回答:“不懂事、贪玩、天真老实的。”我接着问:“实际上小男孩是这样吗?”学生抢着说:“不是,他是故意的,他是在迷惑敌人。”我说:“德国兵对这样的一个孩子信任吗?”学生们不约而同:“信任。”然后我又问:“你觉得小男孩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怎么知道的?”学生自然而然地说:“聪明、勇敢。”那德国兵又是怎样的人?你怎么知道的?”学生们又滔滔不绝了。

  由此可见,课文是读懂的,不是老师讲懂的,讲只能让人明白,读才能使人深切地感悟。放手让学生读,学生的感悟分分钟比老师多,比老师到位。有时老师的讲是多余的。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4

  《夜莺的歌声》这篇课文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小夜莺”的孩子,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学鸟叫,为游击队员专递信息,协助游击队歼灭德国侵略者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小夜莺”的勇敢机智和爱国主义精神。

  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一篇篇幅很长的课文,知识点繁多,教学时想要做到细处、面面俱到很有些难度。因为,我特意强调了孩子们在预习时要多下功夫、多思考。此外,这是一篇关于战争的课文,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而言,战争离他们非常遥远,只在电视中见过,要让学生了解战争中的孩子的生活,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还是比较困难的。

  因此,在课堂上,我首先为学生们介绍了一些历史背景,让学生有了初步的了解,为理解文章的主人公、文章的主题思想奠定感情基调。接着,我让孩子们按照惯例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虽然这是从三年级就开始的训练重点,很多同学有了比较大的进步,但是多数孩子还是要么概括得太简单就是概括得太罗嗦,依然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才能用简洁的几句话概括出来,这说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一个训练点,依然是不能松懈的。

  然后,我给孩子们出示了一道思考题: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夜莺的歌声”?其出现的目的是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小男孩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还可以从哪些句子能体会出来。其实,就是让学生找与“夜莺的歌声”相关的句子,帮助孩子们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了歌声的作用,也就弄明白了小男孩是如何为游击队传递情报的。你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小男孩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也就是让孩子们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在小组经过讨论后交流的时候,我发现孩子们小组学习的情况还是不错的。在分析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时候,课文中很多都是语带双关的句子,但是孩子们几乎没有费力就能将句子中的言外之意读出来,理解比较透彻。文章以大量的篇幅写“小夜莺”引诱敌人进入游击队的伏击圈的过程,使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多种描写方法,此时我注意引导孩子们分析小男孩的.心理活动,让他们深刻体会“小夜莺”对敌人的憎恨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在整篇课文的教学中,孩子们的表现非常积极,课堂氛围很活跃,在回答问题时妙语连珠,并没有因为故事的历史背景久远而兴趣缺缺。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不免还是有遗憾的。在提出一些较难的思考题的时候,还是有一些孩子不愿意自己动脑筋,还是要偷偷借助参考书,还存在学习上的惰性;此外,自己总是担心课文太长讲不完,每个教学环节渗透都不太扎实,如何长文短教,还是自己要努力学习的课题啊!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5

  本课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为小夜莺的孩子,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学鸟鸣,为游击队传送情报,协助游击队歼灭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

  课文以夜莺和歌声为线索进行记叙,小夜莺的歌声自始至终贯穿着整篇课文,危险中充满勇敢镇定,紧急中充满智慧机智,一个勇敢机智的小英雄形象活脱脱的出现在我们面前。

  课一开始,我就直奔本课的教学重点,抓住课文中描写体现下夜莺勇敢机智的句子,引导学生体会、感悟以读为主,以读促悟,重点我从以下三个环节引导学生深究。

  1、找句子,先让学生找体现小夜莺勇敢机智的句子,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特别是是关于小夜莺一些言行的句子,印象深刻,学生应该能够把他找出来。教学下来,大部分同学能够找出小夜莺语言的句子,但是对于他的行动的句子相对来说要困难一点。特别是关于夜莺的歌声的句子,学生没能把它联想到是小夜莺机智勇敢的表现。2、说句子,让学生把自己找到的句子说一说,说说你从是怎样感受到他的勇敢机智的.,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都表达出来了,我再根据一定的情况进行补充和引导。这里,我要达到的目标是学生能说到哪一个程度就到哪个程度,不要求学生更深的去理解,因为这些句子的理解对他们来说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3、说感受。比如教学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这句话,我要让学生感悟的重点是小夜莺借野兽来骂敌人,体会他的机智,理解不慌不忙体会小夜莺的勇敢。教学下来,学生基本上都能顺利的阐述到这些点上,因此这一句教学比较顺利。而教学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他好象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这句话的时候,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小夜莺是以自己的天真烂漫来迷惑敌人,表现他的机智和勇敢。但是学生的体会都不够深或者说不够全面。只言片面,或者理解出现偏差,说是小夜莺已经在向游击队传递情报了。其实这里他并还没有传送情报,只是为了故意迷惑敌人,为他以后顺利学夜莺叫杜鹃叫传送情报不被敌人怀疑做好准备。这里我觉得面对学生的回答后我没有好好的去引导,而是生硬的拉到我的教学设计思路上,因此,在教学这一句时出现了理解感受不够深刻的情况。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6

  《夜莺的歌声》是人教版第八册的一篇文章,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称为“夜莺”的小男孩把德国官兵引入游击队的伏击圈,使德国法西斯强盗被歼灭的故事。文章以夜莺的歌声为主线,构思巧妙,段落分明,语言含蓄、幽默,是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好故事。课文的重点一是要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的品质,受到热爱祖国,仇恨法西斯的教育。二是学习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很勇敢,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针对课文特点,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听、读、说、演、议这样几个环节展开教学。即:听故事,再读课文,然后说说人物,接着演演故事情节,最后通过讨论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来体会人物的品质。

  一、先听故事,再读课文,抓住主线,理清文章写作顺序。

  在学生读完课题后,我不急着让学生读课文,而是让学生听课文录音,把课文当故事一样去听并要求听完后告诉老师故事的主人翁是谁?叫什么名字?与课题有联系吗?这样学生听起来会认真些。学生听完后,就让学生回答听前提的几个问题,这样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接着我让学生通读全文,提醒学生观察课文与以往的课文在排版上有什么不同,这样学生通过读书后很快发现文章中每隔一部分内容都自行空行,于是我就让学生按照课文已经分好的段落去理清顺序,这样好把故事连贯起来了解。

  二、以说促读,深究感悟。

  本文的主人是小夜莺,课文中很处描写体现了夜莺勇敢机智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句子展开教学,便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引导学生说说小夜莺的机智勇敢,这就要学生充分的去读书,这样就可以以说促读,以读促悟,重点了解学生是从哪里体会到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的。学习中,我从以下三个环节引导学生深究。

  1、找句子,先让学生找体现小夜莺勇敢机智的句子,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和伙伴议一议。

  2、说句子,让学生把自己找到的句子说一说,说说你从是怎样感受到他的勇敢机智的,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都表达出来。

  3、演一演。学生找到这些句子后,再他们熟读和理解后,再让他们通过表演体会小夜莺当时的内心,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感悟人物的品质。

  4、议一议。学生表演后,再让他们来谈自己的感受和对人物的品质的评价,这样他们又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对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起来就较容易了。

  三、回归整理,升华情感。

  在学生学完全文后,我再让学生把每个部分的内容当作我们平时看电视剧的剧情一样,一部分代表一集,让他们合作表演整个故事,这样学生学习兴趣高,从他们的表演可以看出他们已经把故事的情节了解的很熟了。然后我布置他们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者周围的人听一听,以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学习故事情节很强的课文,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他们的特长,使课堂尽可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7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小男孩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

  2.巩固“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训练要点。

  3.了解课题与中心、内容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简介时代背景,导入

  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文记述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二、揭题、审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通过预习,请问:课文中真的是指夜莺鸟的叫声吗?

  “夜莺”指的是谁?(小男孩)

  “夜莺的歌声”什么意思?(小男孩模仿夜莺的叫声,给游击队传送情报。)

  三、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课文中写到夜莺歌声的句子。

  2、出示句子。读句子,思考夜莺的歌声有什么作用?

  四、理解课文

  (一)1、读“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歌声有什么作用?

  2、从哪儿可看出小男孩是有意让敌人发现的呢?读第2、3自然段。

  3、指名分角色读军官和孩子的对话,思考: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儿体会到的?

  理解“刚刚一开火,……就都跑了。”“野兽”实际指什么?

  4、再分角色齐读对话。

  (二)过渡:由于孩子巧妙的回答了德国兵的盘问,德国兵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了他的话,并且让他带路。路上,小男孩又唱起了夜莺的`歌。

  1、指名读句子“他有时候学……”,此时,他学夜莺唱是为了什么?

  (为了麻痹敌人,以便他后来用鸟叫向游击队传送情报时不引起敌人的怀疑。)

  2、他还用了哪些办法麻痹敌人?小组读第二部分。

  (一甩一甩……答非所问……故意装做不懂事、天真贪玩,其目的是为了迷惑敌人,取得敌人的信任。)

  3、齐读第二部分。

  (三)夜莺是怎样向游击队传递情报的呢?

  1、小声自由地读课文第三部分,边读边思考,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2、读“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歌声的作用是什么?(传递情报)

  3、从“如果我们……不要忘了……”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说明小夜莺的重要作用,他不止一次用这种方式同游击队联系,还说明游击队对他安全的关心。)

  4、分角色齐读课文,体会歌声的作用。(适时加入口技鸟叫)

  5、孩子的举动,以及巧妙地对付德国军官的问话,都体现了小男孩的机智勇敢。孩子面对凶恶的敌人,难道他不害怕吗?

  出示题目:

  为什么小男孩能如此沉着、机智、勇敢呢?用上以下词语,说一段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憎恨临危不惧热爱应变自如祖国敌人毫无惧色坦然自若

  (四)1、指名读最后两部分。

  2、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孩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地方,他在望什么?

  (执行新的任务)

  3、齐读“从孩子的嘴里……”,这歌声有什么作用?与哪里相照应?读。

  五、巩固,总结

  1、找出文中其他相照应的地方。

  2、文章为什么以“夜莺的歌声”为题?

  师总结:文章从开头到结尾都贯穿着“歌声”,它是文章的线索。机智勇敢的小男孩用歌声把敌人吸引到河边,用歌声麻痹敌人,把敌人带进树林,用歌声把情报传递给游击队。协助游击队歼灭敌人后,歌声又在河岸边响起。这歌声,歌唱了小男孩的机智勇敢,也歌唱了小男孩的爱国主义精神。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8

  《夜莺的歌声》一文叙述了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男孩子协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我在教学这一课时,通过外貌、语言、神态、动作让学生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敌的品质。

  一、抓住重点,做到长课短教。

  考虑课文第一自然段为环境描写,我利用当时的军侵略苏联的一张图片引入,让学生在视觉上产生对德军侵略行为的痛恨之情,为学习全文铺下感情基调。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位在理解“小夜莺”的言行。通过“读——画——思——议——谈”体会人物的品质与思想感情。当学生抓住:“孩子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路旁的树枝,或者弯下腰去拾球果,或者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他好像把跟在身边的敌人完全忘了。”我设计“孩子有时候学夜莺唱,是为了;有时候学杜鹃叫,是为了;打树枝,拾球果,踢球果,是为了。”既帮助学生深入体会小夜莺言行,又理解了第二部分的内容,达到长文短讲的目的`。

  二、教学设计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上给学生充分地独立学习、思考的时间,在学生默读、划批的基础上,开展同桌合作学习,然后全班交流,鼓励他们谈理解说体会。课件的设计配合学生的学习进程。

  三、注重朗读的指导。

  本节课,注重朗读的指导,特别是人物对话的指导。采用了去掉旁白,直接对话的形式,更好的再现了当时的情景。这种朗读对话的方式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借鉴。从听课老师对我的评课中,我发现一堂课的效果,除了从整体上驾御文本之外,教师语言的组织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虽然不能做到字字珠玑,但绝对不能废话连篇。一堂课,如果注入了太多的教师语言,反而破坏了整堂课的效果,抑制了学生的主体表达与创造。关键是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去积极的思考,这涉及到课堂上问题的设计。这是一门学问,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锻炼和提高。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9

  阅读教学最大的尴尬是:情节生动引人入胜的文章由于教学的介入,便不再引人入胜,不再生动感人了。《夜莺的歌声》正是一个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跌荡起伏的战争故事,来自教材本身的刺激已足够调起学生的阅读欲望。作为语文教师,我必须找到切入口和训练点,使其浑然天成般地不破坏教材原有的滋味,且在教师组织、引导和调控下感受成功,迸发智慧。

  不是所有的地方学生都能“读”出“感悟”来,这就需要教师的点拨。教学第二部分——“给德国鬼子带路”我就引导学生抓两个易忽略的词:

  1、“他好像把身边的官兵全忘了”中的“好像”一词。当我幻灯打出此句,请学生注意“好像”这词,学生恍然明白:小夜莺不是把德国鬼子忘了,他装着把德国鬼子忘了,实际上是在麻痹敌人,暗地里却在数敌人的人数和武器。

  2、“官兵突然问答”中的“突然”一词。当我请学生注意“突然“一词,学生由衷感叹:德国鬼子也不是好对付的,他们不是低能,很狡猾,小夜莺时刻有着生命危险。而小夜莺面对敌人的突然发问回答得又是多么巧妙和机智!

  《夜莺的歌声》主角是小夜莺。以上两个部分最能体现夜莺人物品质及其形象,于是我削枝强干,通过扎实有效的朗读、品味精读这两部分,使语言训练落到了实处。

  “同学们,小夜莺的任务不仅是把敌人引进埋伏圈,还要向游击队传递情报。”该分析时就分析,我说,“最难的是人数,小夜莺在前面带路,要数请敌人人数很不容易;最要紧的'也是敌人人数,要是把32人数成31人会怎样?数成33人又会怎样?”

  这一分析,一问的思维引向更深处,稍稍议论,学生说,要是多数了一个人,最后清理战场时就会发现少了具敌人的尸体,就会以为是一个鬼子给逃脱了,以后就不能再派小夜莺去了;要是少数了一个,就可能出现溜走了一个敌人而游击队还不知道,这对小夜莺的生命都会造成严重的威胁!

  “同学们,这些情况小夜莺自己当然比我们更清楚,但他仍旧坚守在自己的战斗岗位上,因为他憎恨杀害他亲人、侵占他祖国的德国法西斯。”我把语气转向低沉,“可是,苏联小英雄小夜莺,还是在一次战斗中意外牺牲了。队长、斯切潘叔叔和队员们心情沉痛,他们有多少话想对可爱的小夜莺说啊!——同学们,这就是小夜莺(幻灯出示图片),你又想对这个穿着绿上衣的同龄人说些什么吗?” “小夜莺在战斗中牺牲”是我的一个“善意的谎言”。我以为,悲剧的“美”更震撼人心。小夜莺的“死”更能使他的英勇形象长久地存活于孩子心头。设计这个教学环节,我还想让学生感受到战争是残酷的,和平是我们永远的向往;我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牢记:夜莺的歌声本质上是呼唤和平的歌声啊!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10

  在教学中,我根据文章的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不同的侧重点,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最大的收获。

  小夜莺的形象主要是通过他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的,所以我注意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人物,但是不是所有的地方学生都能“读”出“感悟”来,特别是文中有一些句子有较深刻的.内涵,需要教师的点拨,如教学第一部分——“诱敌”我就设计引导学生抓两个易忽略的词:

  1、“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全忘了”中的“好像”一词。当我投影打出此句,请学生注意“好像”这词,学生恍然明白:小夜莺不是把德国鬼子忘了,他装着把德国鬼子忘了,实际上是在麻痹敌人,暗地里却在数敌人的人数和武器。

  2、“军官突然问答”中的“突然”一词。当我请学生注意“突然“一词,学生由衷感叹:德国鬼子也不是好对付的,他们不是弱智,很狡猾,小夜莺时刻有着生命危险。而小夜莺面对敌人的突然发问回答得又是多么巧妙和机智!

  然而这样一来,又感觉自己说解得过多了。本来还有学生设计讲述卫国战争中的英雄故事这个环节,可由于品读和讲解内涵深刻的句子占用了较多的时间,所以这个环节被挤掉了。虽然有些可惜,但课堂的时间总是有限的,能够让夜莺的形象深深地留在孩子们的脑海里,这也是一种收获吧。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11

  《夜莺的歌声》是一篇较长的课文,阅读理解时要分部分、抓住重点来处理课文内容。每部分可以根据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第一部分主要是德国军官与夜莺的对话。抓住人物的对话来理解内容,体会人物的情感。可以再熟读的基础上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体会军官问了这么多,就是要知道游击队的藏身之处,夜莺都巧妙地进行了回答,并且用野兽、狗鱼等做比喻,狠狠地痛骂了敌人。从文中体会到了夜莺的机智、勇敢,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

  第二部分是夜莺巧妙地用鸟叫的声音把敌人的情报传递给游击队员,让游击队员积极备战。教学时让学生抓住游击队员所说的话,联系上下文弄明白,夜莺的.叫声表示德国鬼子的人数;杜鹃的叫声表示机关枪并从中感受到夜莺的机智,游击队员对夜莺的爱护。

  第三部分主要是写德国兵被打的落花流水。让学生找出有关语句朗读体会,并进行仿写。

  第四部分照应了文章的开头,写夜莺又投入了新的战斗。这一部分重点应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找出与文章开头相照应的句子,把结尾两个自然段和开头三个自然段联系起来读,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是首尾照应。并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在教学中,要根据文章的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不同的侧重点,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最大的收获。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12

  最近身边响起了有关某些国家政治局势紧张的新闻,我在本课学习之前有意识地让班上的孩子们去了解这些情况。孩子明白世界的另一处并不和平,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做好预习、搜集有关资料后,我进行本课的学习。

  教学本课时,根据本课教材特点 ,我进行了以下处理:

  第一、创设情境,生成情感

  情境是引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动机,阅读之前,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去感悟、去探究,它是体验的引信、探究的前奏,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促使学生自发地进行并获得情感体验。上课伊始,我播放了有关中国维和部队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录像。让学生了解维和战士的工作情况,看到维和战士们用自己的生命维护世界和平,从心底对他们产生崇敬之情。然后教师用沉痛的声音告诉孩子们,有一个和我们同龄的孩子的爸爸,在执行任务时壮烈牺牲时,孩子们心灵一颤,获得情感体验,自觉地潜入文本,用心灵去充分感悟。

  第二、多重对话,迸发情感

  现代对话理论认为:阅读就是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师应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传递激情,和学生在充满情感的氛围中对话、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围绕孩子的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进行朗读、感悟。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中,让学生体会到爸爸的可敬、可亲、勇敢、伟大,激起学生对战争的憎恨。然后抓住文中两段震憾人心灵的文字,即生前分离和死后重逢两部分内容进行探究。比如让学生从“深情的目光”中体会爸爸临上飞机前与妻儿依依惜别之情。让学生想象爸爸临走时,究竟想要告诉孩子什么?爸爸的灵柩回来了,当小作者看到爸爸覆盖着国旗的遗体时,引导学生想象这是一具怎样的遗体呢?从而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的情感与小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感悟到“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这不仅仅只是爸爸在呼唤和平,而是全世界善良的人民都热切地期盼着,呼唤着和平,和平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心声。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实际上是全世界的呼声。总之,学生在多重、开放、深刻的对话中,在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心灵的接纳中,知识不断积累,情感更加丰富,体验更加深刻。

  第三、拓宽文本,激发情感

  文本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作为语文课程的实践者和操作者,教师不仅要“重文本”,而且要“超文本”。在与文本充分对话的基础上,我安排了一些“超文本’’的内容,如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战争的资料,让学生从听觉上感受战争的残酷,然后再播放战争的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再次感受战争的无情,激发学生情感。在点燃学生们激情之后,引导孩子们写一句呼吁和平的口号,使学生文思如泉涌,真情借此畅快流露。从而增强学生对战争的仇恨,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情感是教学艺术的核心,情感是教学艺术的生命。用情打动学生,用情感染学生,用情震撼学生,愿语文教学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感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整节课,让我留下了几点思考:

  1、细节延伸。体会人物的动作、神情的句子,了解他当时复杂的内心活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我希望通过学生的表演、朗读,让学生们体会主人公的'心情。我认为这一设计能让学生们产生共鸣,激发他们内心对小主人公的钦佩之情,体会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可是一堂课下来,并没有向我课前想象的那么好——有的学生笑了。通过对字、词、句的理解、分析和朗读,提升学生的情感效果并不理想。经过反复的思考和在课中应多点注重课中学生知识的吸收,很多知识点都只是点到即止。如果我当时能抓住一些细节延伸下去,让学生再读再理解的话,我相信学习效果会更好的。

  2、教学语言。之前,我总觉得,上课时语言要简单、精练就可以了,只要学生听的懂。可是后来我发现,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也许老师的一句表扬能激起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一句提示能增加学生们的探究欲望。语文的魅力是无穷的,可是我却忽略了它的重要性。而且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丰富的语言更是必不可少的。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13

  昨天,花了三节课,把《夜莺的歌声》学完了。开始两节课,课堂气氛还好,最后一节,不知道是因为天气不好或是下午的课或是课拉得太长,总之第三课时,感觉学生很没精神。我以往一直教低年级,这两年才接触中年级,《夜莺的歌声》是我有史以来教的最长的课文,有点难把握。

  教学思路大概是这样的:

  1、从课题入手,解课题。

  2、介绍事件的背景。

  3、学习生字词。

  4、理清课文主要内容。

  5、知道长课文的隔行分段。

  6、给每段加小标题。

  7、通过问题“小夜莺是个()的孩子。”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证明,品读。

  8、拓展:小夜莺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你会对他说什么?

  我说说过程中的不足:

  1、我在第一课时花了较多时间,在介绍事件背景时,学生很多疑问,此起彼伏,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哪些国家?那时苏联是斯大林格勒还是列宁格勒?德国有哪些先进武器?"因为我课前没有查阅关于二战的资料,只是从教学参考书上大概了解了一些内容,所以被学生问得措手不及,最后让学生回去上网查相关资料,有空再和同学说,才止住学生。小结:应该课前让学生自己去查关于二战的背景资料。

  2、雪梅老师的.轮读方法,结果学生花了很长时间去读课文。

  小结:学习长课文应该课前让学生多读两次,上课时采用默读或浏览。

  3、第二课时,在品读句子时,还是牵着学生走,没有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说,其实很多学生都说到了点子上,但自己还是每一次都生怕学生不会,自己再重申。小结:放手让学生品读。

  4最后一环节,设置小夜莺牺牲,学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他们说小夜莺应该活动抗战胜利。小结:在某些环节设置,不应死搬别人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情绪,这样的设置,学生有抵触情绪,自然不愿说,所以气氛沉闷。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14

  《夜莺的歌声》一课篇幅比较长,如何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文本,做到长文短教呢?理清文章顺序以后,课堂上我抓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你认为夜莺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从哪里感受到的?给学生充分地独立学习、思考的时间,在学生默读、划批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全班交流,鼓励他们谈理解说体会。通过“读——画——思——议——谈”体会人物的品质与思想感情。

  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学生找出文中的句子,谈理解,说感悟,总结小夜莺的优秀品质,真正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实现了以学生为主题的思想。

  但是不是所有的地方学生都能“读”出“感悟”来,这就需要教师的点拨。教学第二部分——“给德国鬼子带路”我就引导学生抓两个易忽略的词:1、“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全忘了”中的“好像”一词。当我幻灯打出此句,请学生注意“好像”这词,学生恍然明白:小夜莺不是把德国鬼子忘了,他装着把德国鬼子忘了,实际上是在麻痹敌人,暗地里却在数敌人的人数和武器。2、“军官突然问答”中的“突然”一词。当我请学生注意“突然“一词,学生由衷感叹:德国鬼子也不是好对付的,他们不是弱智,很狡猾,小夜莺时刻有着生命危险。而小夜莺面对敌人的突然发问回答得又是多么巧妙和机智!

  《夜莺的歌声》主角是小夜莺。以上部分最能体现夜莺人物品质及其形象,于是我削枝强干,通过扎实有效的朗读、品味精读这两部分,使语言训练落到了实处。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15

  《夜莺的歌声》是人教版第八册的一篇文章,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称为“夜莺”的小男孩把德国官兵引入游击队的埋伏圈,使德国法西斯强盗被歼灭的故事。这篇文章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机智、活泼、乖巧的小男孩的形象。这是一篇精度课文,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出现了很多问题,需要我及时的反思和改正。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因为它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我打算从课本的提示进行导入,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回顾第三单元占用的时间过长,导致我忽略了这个环节,因此,导入工作做的不全面,并没有成功的把学生引入到本单元的教学情景中。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注意把握时间,做好合理的时间安排。此外,本节课中存在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学习生字词占用的.时间过长,导致本来安排的分角色朗读这个环节只能留到下节课去完成,没能按时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总的原因,我认为,还是准备的不够充分,没有尽可能多的想到课堂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因此不能及时应对,合理调整教学计划。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认真准备,多多练习,多多向我们的指导老师—— 孙老师学习和请教。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教育新理念。他主张儿童的学习应该建立在其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它十分重视儿童的主动性和能动作用的发挥。随后,他的教育思想被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世界各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当今我国的新课改也吸收了其思想的积极成分。

  一直认为,作为教育学的学生,存在着教育学理论方面的优越感。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中,我确发现理论和实践之间的鸿沟,理论和实践的脱离。在本课《夜莺的歌声》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忽视了儿童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的发挥。在让学生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时,本应该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体会,去寻找。由于学生的表现欲望不是很强,其中感悟到的和体会到的也不够深,于是,我给他们找出固定的句子,让他们去按照我的思路去思考问题,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他们的思想,不利于他们的思维的多样化。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注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许这样更耗费时间,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一定会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教育学素养,朝这个方向努力。做到“为了一切的孩子,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06-15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06-17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11-06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04-04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05-26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05-08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11-06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11-20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06-30

小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