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教学反思(精选12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司马光》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司马光》教学反思 1
本单元的课文主要都是围绕“只要动脑筋,就会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的主题来编排的。《司马光》这一课是很传统的课文,文中讲述司马光和小朋友在花园里玩的时候,有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在这危急时刻,司马光沉着冷静,用水缸旁边的大石头砸破了缸,救出了落水的孩子。结合低年级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特点,以及课前对我班学生的了解,设计了三个主要的教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2个字,会写“吓、叫”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课文或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3.能借助课文插图学习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为了达成目标,我在教学时利用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自己感悟文本、理解文本。并在朗读的过程中随文识字,提高学生的认字能力和水平。在朗读组织形式上,有学生个别读,分小组竞赛读,齐读,加上动作朗读等,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了课文,当堂背诵了课文,也感悟到了司马光的机智勇敢,明白在紧急情况下,不能慌张,只有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
整堂课我利用手势、表情、语气感染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引着学生完全沉浸在故事当中,随着情节的推动,学生们一会儿体会到紧急,一会儿体会到紧张和慌乱。当课文进行到最后“落水的孩子得救了”,很多孩子长吁了一口气,高兴地笑容绽放在脸上。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故事,我在“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这里进行了重点引读,烘托当时紧急的气氛。然后让学生自学四、五两段,找出其他小朋友和司马光分别是怎样做的,进行了比较,并锻炼学生的自
学能力和阅读
能力,让学生自己找出他们的不同反应。学生带着感受再读,整节课,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学生一次比一次读得好,达成了朗读的目标。 短短四十分钟的课堂结束了,但是它留给我的思考却很多很多:
一、这一节课结束后,再一次的回顾整个语文课堂,感觉首先我要精炼自己的课堂用语,让我的语言更亲近孩子们,让自己的反馈语言更适合低年级孩子,用语言的魅力感染孩子,吸引孩子对语文的兴趣。
二、掌控课堂还要加油。回顾这堂课,我给了很多时间给个别孩子发言,却没有很好的兼顾整体学生的状态。在以后的教学中,既要照顾学生整体状态,又要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三、整节课都是让学生随文识字,朗读课文,但是教给孩子的学习方法较少,在课堂上到一半以后,学生就有点坐不住了,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与我的课堂语言有很大的关系。教师的'课堂语言非常重要,在课前就应该预设很多学生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应答的准备。课堂生成的东西很少,这就需要不断地锻炼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对学生的语言方面和倾听习惯的培养也是在平时的学习中。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要想到是否适合孩子,要充分了解本班学生的特点。
在以后的语文课堂上,要多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认真备好每节课,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我要不断地努力,改善自己的课堂语言和评价语言,在平日的课堂上多加注意!
《司马光》教学反思 2
成功之处:
在实际教学《司马光》中,教师紧紧抓住“读”来完成一系列的问题。
一、以读为主,熟读成诵。
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没有相应的基础,而文言文在读音、意思、朗读方法上与现代白话文的巨大差别,都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所以教师的范读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有滋有味、声情并茂的朗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给方法,学以致用。
为了整体感知故事内容,我先引导学生总结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多读)。然后告诉孩子们学习古文的方法跟学习古诗的方法大同小异,也可以用上这些方法。最后我再通过小组讨论两个问题:
①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
②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不足之处: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
《司马光》教学反思 3
司马光砸瓮救人的故事耳熟能详,故事的情节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此文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在三年级的课文中,首要任务便是在诵读感悟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表达特色。其次,要帮助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文言文大意,继而在故事情境中感受司马光的'善良和热心助人的品质。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善于化难为易,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一、示范朗读,识文断句。
学生初识文言文,对自主朗读的要求不能过高,能疏通生字即可,朗读时的断句、节奏等,仍需要教师“牵手引领”。范读之后,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也能感受到文言文语言的精练和韵味,结合对故事的理解,也能初步猜测到词句大意。
二、创设情境,识词识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情境,感受人物的情感、品质。因此,我不单要求学生利用注释识词,也结合了图片、动作演示、生活体验等,深入浅出,帮助他们打通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界限;利用引读、想象读、讲故事等形式,体悟故事情境和人物品质,最后熟读成诵。
三、比较感知,了解古文。学习需要及时反馈,学完课文之后再回头引导学生比较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差异,能使学生对知识和学习方法的掌握更加牢靠。
《司马光》教学反思 4
整节课,教师以学生为主休,设计了抽读生字词,个别朗读自然段,讲故事的活动,激发了课堂气氛。学生在课堂上也能大胆猜想、大胆表现,体现了小学生活泼开朗的个性。
在本堂课中,我感到设计得较好的是引导学生思维循循善诱,学习感知理解课文内容。如:先引导学生学习本堂课的兴趣,再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老师范读。整体感知,认识生字,学生自由读课文,我给学生提出问题:“司马光在这篇课文里遇到一件怎样的事?”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司马光和伙伴在花园里玩……掉进了水缸)我又接着问:其他伙伴遇到这件突发事件,有怎样的表现呢?这时学生根据思路,争先恐后的回答: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有的……只有司马光没有慌,想出了一个很好的方法,举起石头砸缸。)这里为了很好的让学生体会“司马光”当时的心情,让学生学做司马光的动作,加深感知。量后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我再把课文延伸到生活中,如果这件事发生在同学们身边,你们会怎么做呢?让学生说说,再和司马光的方法比较,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在这节课里,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如:不能很好的导入课文,组织教学不够理想。(如:有个别学生不专心听课等。)学生自己读,个别读的机会少,没有把本课的重点词语引导好。如:“一不小心、有的`……有的……”这里应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句子,再延伸到生活中,引导学生用身边熟悉的字说说,再让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但在这节课里,我也感到困难,那就是农村学生的普通话不够好,知识有限,且这样的锻炼机会不是很多,因此好些拓展活动只能量力而行,但我相信在新课程程改革折活动感召下,师生会越来越容易配合,相信以后效果会更好。
《司马光》教学反思 5
对于“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孩子们并不陌生。在初步感知课文后,孩子们就告诉我: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司马光砸缸救小伙伴的故事。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不慌张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对于这个教学目标,通过朗读感悟,很容易就能达到。理解司马光爱动脑筋、机智、方法巧妙是本课的难点。如何攻破这一难点呢?在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操作的:
我让孩子们进行比较,一个小伙伴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这时别的小伙伴、司马光分别是什么反应?
板书:
别的'小朋友 司马光
慌 不慌
(吓哭了, 举、砸
叫着喊着
找大人)
通过别的小朋友和司马光当时的反应的比较,孩子们都感受到了司马光的沉着冷静。但是如何让孩子们感受到方法的巧妙呢?
我让孩子们想象: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想个什么办法去救这个掉进大水缸的小伙伴?经过讨论:
方法1:我叫小伙伴们一起把水缸推倒。
生1:可是这是一口大水缸,而且里面装满了水,肯定很重很重的,我们只有几个小朋友的,推不动的。
生2:而且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了,有的叫着喊着,哪还有力气去推大水缸呀?
方法2:找跟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
生3:他们在花园里玩,不一定有绳子的,有可能等绳子找到了,那个小伙伴也淹死了。
生4:而且掉进大水缸的小朋友肯定很害怕,扔给他绳子他不一定抓得到。
孩子们还有很多奇怪的方法,但都一一遭到了同伴的否定。
就这样在想——否定——再想——再否定的过程中,孩子们都觉得还是司马光的方法最好!这样,难点也就基本解决了。
《司马光》教学反思 6
我在教学中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围绕课文创设了多个问题,使学生能轻松地理解课文并掌握课文内容,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设计问题:
“有一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怎么会掉进大水缸里呢?请你联系这一段的内容说一说。
”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接着学生就能说出他是因为玩时不小心才会掉进大水缸里的,有的同学更能据此提醒大家平时玩耍时要小心,才不会掉进水缸里,学生的智慧真是可爱至极。
2、在“表演”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做了这样的设计:
“同学们看看插图,司马光在干什么?你能模仿一下他的动作吗?”话音刚落,可爱的曹俊同学立刻站起来,做了“高举双手使劲往往下砸”的动作,还“哎!”了一声,真是把司马光“表演”得活灵活现。其他同学也不约而同地模仿,在表演中理解了词语和句子。
3、通过比较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不慌张是本课的教学目标。理解司马光爱动脑筋,机智,方法巧妙而是本课的重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
(1)课文中人物的比较。我问学生:当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地口大水缸里时,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小朋友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2)自己与司马光的.比较。我提出问题:
“同学们也动动脑筋,你还有什么办法能救出掉进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呢?”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有的说可以用抽水把水抽出来;有的说可以拿个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有的说可以拿个大木棍让小朋友爬上来;有的说他们可以一起把水缸推倒……听完学生们天真的想法,虽然有些办法行不通,但是我仍微笑着点头鼓励他们,使他们感受到回答的快乐。最后我又问:你们的方法与司马光的方法比较,哪种方法好呢?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了司马光的机智、聪明,从而使他们对司马光有了深刻的了解,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司马光》教学反思 7
我在教学中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围绕课文创设了多个问题,使学生能轻松地理解课文并掌握课文内容,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引导概括内容,整体感知
在这个环节中,我先请几位小朋友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谁(司马光),做了一件什么事(砸缸),结果(就出了小朋友)。部分小朋友在初读课文时就可以把课文的大致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我利用说绕口令的方法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孩子们被充分调动,很快走进了文本。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设计问题:“有一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怎么会掉进大水缸里呢?请你联系这一段的内容说一说。”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接着学生就能说出他是因为玩时不小心才会掉进大水缸里的,有的同学更能据此提醒大家平时玩耍时要小心,才不会掉进水缸里,学生的智慧真是可爱至极。
2、在“表演”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让同学们看看插图,司马光在干什么?谁能模仿一下他的动作?话音刚落,就有几个同学立刻站起来,我让他到讲台前表演司马光,其他学生做其他小朋友,有的'下的喊大人,有的下得立刻就跑了。而表演司马光的孩子,做了“高举双手使劲往
往下砸”的动作,还“哎!”了一声,真是把司马光“表演”得活灵活现。
3、通过比较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不慌张是本课的教学目标。理解司马光爱动脑筋,机智,方法巧妙而是本课的重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
(1)课文中人物的比较。我问学生:当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地口大水缸里时,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小朋友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2)自己与司马光的比较。我提出问题:“同学们也动动脑筋,你还有什么办法能救出掉进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呢?”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有的说可以用抽水把水抽出来;有的说可以拿个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有的说可以拿个大木棍让小朋友爬上来;有的说他们可以一起把水缸推倒??听完学生们天真的想法,虽然有些办法行不通,但是我仍微笑着点头鼓励他们,使他们感受到回答的快乐。最后我又问:你们的方法与司马光的方法比较,哪种方法好呢?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了司马光的机智、聪明,从而使他们对司马光有了深刻的了解,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司马光》教学反思 8
本课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他和几个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大水缸。遇到这样的突发情况,司马光急中生智,举起大石头,砸破水缸,小伙伴得救了。本文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朗读课文,我们能体会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本节课我以识字教学为主。具体如下:
一、多种方法识字
新课程倡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语文,要通过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学习知识。低年级要以识字为主,课文是识字的载体,要通过多种方法来学习生字。本课我采用的是随文识字的方法识字,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有助于学生熟记生字,同时,我采用了多种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生字。如:学习“常”字我让学生说一说你经常和谁在一起?谁经常和你一起玩?从而理解“常’多次的意思。再如学习“掉、喊、跑”字,我让学生表演动作,通过学生的.表演加深学生们对生字意思的理解,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充分展示自我。本课教学中,我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充分的读、大胆的想,勇敢的说、尽情的演。我采取了多种朗读的形式,充分的给学生读书的空间,让他们在读中感悟,读出当时小朋友们的心情。同时,我引导他们大胆的想:小朋友们会喊些什么、叫些什么,他们心情怎样?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大胆的演,进一步体会到了小朋友们慌张的样子。这样做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们能入情入境的学习,真正理解了课文。
《司马光》教学反思 9
一、导入
这篇课文是个很有趣的小故事,很多小朋友都听过。所以课开始我出示三张图片,让学生猜”谁是司马光“。一张为司马光本人图,一张为现代人的图,一张为将军图。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根据书上第一句”古时候,有个小朋友叫司马光。“找出线索。但学生似乎还不能领悟,直到我提醒才排除了”现代人图“。这里也让我感受到学生平时的生活体验太少,或者说根据文本判断的能力还欠缺。
二、教学过程
1、识字
这次生字我采用给生字标序号,根据序号读生字的方法,同桌互读,学生的兴趣还算高涨。接着我请同学上来校对,这样的.方法学生都能参与进来,但今天因为第一次这样做,还是有些地方做的不够细致。到后面,还是有些小朋友不熟悉”慌,使劲“等字。
2、写字
这节课的六个生字有两个”口子旁“,两个”利刀旁“,两个”右耳旁“。所以我也是两个两个教,让学生发现左右结构注意”左窄右宽“。但在教学中还是发现有些小朋友急于完成作业,不好好写字的情况。
3、读
这节课的读还是做得不够,就初读了一次。中间让学生根据词语大概说说故事内容,也就叫了三个小朋友,我应该叫更多的同学起来尝试。再同桌互相讲一讲,这样能将内容更加巩固一些。
《司马光》教学反思 10
《司马光》是小学教材中的经典课文,课文讲述了司马光在童年时代遇事不慌,小小年纪砸缸救人的故事。课文的故事性很强,而且脉络清晰,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尾都讲得清楚有条理。特别是在遭遇困难时,对司马光和别的小朋友进行的对比描写,简单几句就将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刻画得非常生动清楚。“慌”与“不慌”的两种表现截然不同,从而更让司马光这个聪明、遇事机警的孩子形象跃然纸上,让孩子们心生佩服。
第一次在一(3)班试教时,我采用的是顺着故事发展脉络一步一步推进课文的方法,想通过设置故事的悬念让孩子身临其境的了解故事。后来发现这个故事本身非常简单易懂,学生们通过读书,已经非常清楚故事的发展过程,故事的悬念设置缺乏神秘感,孩子们的兴趣点不在上面,对孩子来说也就没什么吸引力了,所以有些学生的注意力就分散了。而且整堂课的内容比较单一,对学生的训练不够。自己反思了一下,觉得这样的课文故事简单移易懂,不能将讲课重点放在理解故事本身,而应该挖掘故事背后的新的兴趣点,让孩子对课文重新产生兴趣。
第二次在一(2)班试教,我调整了教案,第一课时完成生字教学,并教完要求会写的六个生字,并做到读通读顺课文。第二课时,增加了听写生词的环节,把较难写的三个生词作为对第一课时生字掌握情况的检测。课文的讲解上,增加孩子多形式读书的安排,特别是课文的第二、四、五段,让学生们自由读,同桌读,比赛读,学生们很快就把重点段落的背诵任务完成了。课堂进行的比较实效,但是课堂气氛还是不够活跃。
第三次在一(4)班试教,这次教学中,对重点段落的讲解花了不少心思。比如讲解第二段时,让孩子了解了“水缸”非常大,而且装满水,孩子掉进去有生命危险。朗读指导时,都先给孩子创设情景,让孩子了解到时情况,带着感情去读。整堂课气氛热烈,孩子们兴趣很浓,能够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别的小朋友”的慌张,以及表现司马光的不慌,举石砸缸的镇定有力。总观整课,比前两次试教效果要好。但是在延伸拓展时,让孩子们说说还有什么办法救人时,学生的思维比较发散,说的办法不合理、不实用,比如去找绳子爬到树上去救人、或者几个人垒起来把他拖出来。孩子们没有体会到当时情况的危急,时间非常紧迫,缸里的水会让孩子很快就窒息。所以学生在想办法时没有考虑到这些情况,所以想的办法不实用,不合理。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有要改教学内容。
第四次上课,在一(1)班上课,我重新调整了上课的侧重点。在第二段的解读中,除了让孩子了解水缸很大,掉进去很危险。而且创设情景让孩子联想,掉进水里面有什么危险,能不能等很很久来救。学生通过不断思考,想到了,掉进水里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水会让人很快就窒息,此时情况危急,时间就是生命,要尽快想办法把缸里的小朋友就出来,也为后面凸显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合理正确进行了铺垫。在教学第四、第五段时,改变了按照课文顺序先讲别的小朋友,再介绍司马光的想法。而是采用对比教学的方法,把第四、第五段结合起来教学。在引导学生学习时,都时刻注意进行两者之间的对比。朗读课文时,也采用分段读的`方式,比如,老师读“别的小朋友”的段落(第四段),学生读司马光的段落夸一夸司马光。学生们在不断的对比朗读和讲解中,理解了情况如此危急的情况下,别的小朋友慌张、哭泣是没有用的,司马光的举石砸缸能让水里的小朋友最快脱险,这种办法非常好。而且有了前面对情况危急的想象介绍,孩子们更容易明白,找大人并不一定是最好的办法,因为大人不在现场,就算找来了孩子也一定有救。但是孩子们毕竟还小,当他们解决不了难题,特别是遭遇危险时,让他们树立寻求大人帮助的意识也是对的。所以在课堂最后阶段,我也引导孩子,在实在想不到好办法解决时,可以寻求大人的帮助。
每一次的讲课,无论是孩子呈现的状态,还是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都用不尽相同的地方。而通过不断的磨课,不断的反思改进,自己的课堂能让孩子感受得更多,学得更有兴趣,是我们的不懈的追求。
《司马光》教学反思 11
不要再让“司马光”砸“缸”了
记得以前,每次教学完《司马光》后,我总是在拓展延伸阶段问:你还能想出其他好方法救出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吗?此问题一经抛出,小朋友们便叽叽喳喳地连比带划谈论开了。可,每次在班上汇报交流时,小朋友们的脸上便会被沮丧之情笼罩着。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孩子年纪小,思维较单一,提出的解救方法不成熟,跟司马光的"砸缸"作比较,还是逊色多了。小朋友能不沮丧吗,连老师也觉得异常扫兴!可怜我就这样悻悻地教了一年又一年。
这学期,我再教《司马光》一文时,大胆作了新的尝试。
师:小朋友,喜欢司马光吗?为什么?
生1(边掰着手指头边答):我非常喜欢他。第一:他勇敢,别的小朋友都哭呀,喊呀,他一点都不慌;第二:他聪明,懂得用石头砸破大水缸救出小伙伴。
生2:我觉得司马光是个善良的好孩子,平时肯定很喜欢帮助别人,我喜欢他。
生3:司马光看起来年纪跟我们差不多,却比我们强多了,我真佩服他!
师:老师也跟大家一样喜欢司马光。不过,陈老师相信如果咱班的小朋友当时在场,一定也能想出那么棒的办法来呢。想不想试试,看看自己在困难面前是不是也能跟司马光一样,做到不慌张,能动脑筋想出好办法呢?
(在老师鼓励性语言的激励下,小朋友的情缴被调动起来了。"我们想试一试""老师,你快说吗""我们肯定不比司马光差"等等的喊声充斥着整个班级。我心中暗自窃喜。)
课件出示:
出示画面:在放学路上,有一位小女孩突然间鼻子出血不止。
(画面出现在屏幕上后,小朋友的`小嘴巴就没有合拢过,叽叽喳喳地与小伙伴们讨论着,热切地提出自己独特的解决办法。在班上交流,我一边倾听一边暗暗惊叹着:小朋友真是"小人鬼大",不可小觑。)
代表1:我赶快把她扶住,让她把头抬高,拿出干净的纸巾帮她擦掉流出的鼻血。
代表2:可这么做鼻血还会流出来吗?有了,让她把中指朝上举,健康课的张老师说这样鼻血就会慢慢地止住了。
代表3:我不同意XX的做法让她把头抬高。头一抬高,鼻血不就会流进嘴巴里吗,恶心极了!我倒觉得如果小妹妹的鼻血这时还止不住的话,咱们可得赶紧问清电话号码打电话到她家里,请她的爸爸妈妈马上来接她。
代表4:小妹妹这时肯定是又害怕又难受,我嘛,我是大姐姐了,我得先帮她脱书包拿在手上,再好好的安慰她,行吗?
(说到动情处,这几个小朋友禁不住手舞足蹈起来。见此情景,我想请几代小朋友上台进行情境表演。没想到这随思随想的环节,很快把本堂课推向了高潮。)
临下课之前,我还请小朋友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曾遇到过哪些困难或危险,自己又是怎样化险为夷的。教室里又沸腾开了,一朵朵智慧的火花绽放异彩:
生4:(腼腆地微低着头):我,我……有一次,我不小心一脚踩到了家里的小花猫贝贝的长尾巴上,它一转头狠狠地咬了我一口,脚背上顿时留下了几个深深的牙印,还渗出了点血。我赶紧走水池边,打开水龙头拼命冲洗头伤口,伤口被冲洗得干干净净的。我赶紧把这件事告诉妈妈,妈妈还带我去打了预防针呢。
生5:上学期吧,那时我刚入小学没几天,有一次,在上学的路上遇到了一位陌生的哥哥,他要我把口袋里的零钱交给他,我壮着胆子跟他说我哥哥快过来了,钱在他那儿你自己跟他要吧。奇怪的是,这位大哥哥却大步走远了,钱也不要了。可我--哪有哥哥呀!……
真没想到不让"小司马光"继续"缸"后,反而涌现了机智勇敢的小司马光!
教完这堂课后,我深深地悟到了:
其一: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应积极开发课外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在生活中学语文,悟语文,用语文,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其二:拓展训练不是要学生钻牛角尖,走死胡同,浇灭学生创造的火花,而是要引导学生在现有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积极思维,展开想像,大胆创新,展示个性。
其三:教师要敢于跳出编者和自己以前的思维定势的"套子",带领学生大胆地进行改革创新。允许教师根据对教材的独特见解,灵活运用教材,处理教材。我想,这也是编者愿意、乐意看到的。
《司马光》教学反思 12
《司马光救友》是一篇文言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进行了大胆尝试,改变了以前教学文言文时直接讲解课文含义的方式。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可以归纳为“两个亮点、两个不足”。
两个亮点:
一、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朗读形式多样,效果显著。
在朗读感悟这个环节里,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首先由学生自读,其次由小组长检查更正,然后分组比赛读,最后老师出示无标点课文和竖排课文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检查。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不仅没有对课文的朗读感到枯燥乏味,而且通过这些方式在潜移默化中背诵了课文,感悟了课文的大意。
二、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
在引导学生交流课文的.疑难词句后,我改变了原来的继续讲解课文内容的方法,而是开展“讲故事比赛”。生动的故事语言配上精彩的动作,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得到了升华。
两个不足:
一、在对课文进行感悟时,横向指导不够。
学了课文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通过课文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学生的回答都局限于:我们遇到危险时,要学习司马光沉着冷静,善于动脑筋思考问题;
遇到危险要急中生智,想个好办法;遇到危险......现在回想,我觉得还应该对学生进行不到危险的地方玩耍的安全知识教育。也就是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不要忘了对学生传递其他方面的思想教育。
二、学完课文后,没有对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进行总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任何课文的学习都要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文言文的学习也是一样,通过对学法的总结,可以为教师轻松教学下一篇文言文做准备。
【《司马光》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司马光教学反思04-07
司马光教学教学反思04-07
司马光教学反思02-18
司马光教学反思03-19
语文司马光教学反思04-21
语文司马光教学反思04-21
司马光教学反思优秀10-26
司马光教学反思(精选21篇)12-15
司马光教学反思(精选20篇)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