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09 11:20:4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生动有趣,情节富有变化,它讲述了国王御厨里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许多年代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在反复的试教过程中,我对课文的思考、想法在加深,教学理念在变化,教学设计也随之改进。

  一、课文主线的把握:体会人物性格挖掘做人道理

  故事中的陶罐和铁罐个性鲜明,铁罐傲慢无理,说话咄咄逼人,而陶罐谦虚容忍,态度温和友好,这从他们彼此的对话中鲜而易见。开始,我一直把抓人物性格作为学习的主线,让学生在寻找人物神态,反复朗读对话的过程中加深对陶罐和铁罐的印象。于是乎,大家对铁罐的傲慢、轻蔑、恼怒很感兴趣,他们能惟妙惟肖地模仿动作、语气,把盛气凌人的铁罐表现地活灵活现。而对谦虚温和的陶罐,大家则表现得不温不火。因而整堂课的反面人物形象过于强调,突出了铁罐而忽略了陶罐,轻重倒置,难怪学生在结尾对陶罐铁罐说的话中,写到:“我喜欢铁罐,因为他很威风。”这都是一味感受傲慢、轻蔑与恼怒的结果,其实这些词语都是我们生活中贬义词,只是帮助体会人物性格,无须过分强调,陶罐才是一个正面的,让学生有价值去体悟的人物形象。

  朗读对话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服务,而人物不同性格正因对待问题,处理问题的角度、方法所引起的,这才是整堂课的核心。于是,在后来的教学中,学生不只是简单地朗读课文,停留在理解人物性格的表面层次中了,大家都有了更深的感触,陶罐的谦虚温和是因为他看待问题很全面,因此他也有了好结果。语文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会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篇课文带给学生的不只是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教给他们应该正确地看待问题,要明白“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的'道理。

  二、教学理念的转换:按部就班读对话顺水推舟入情境

  传统的教学总是在教师设计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后,学生按照教师的步骤,跟着问题一步步串着走,这主要体现了教师是主导而完全忽视了学生是主体。我们说,教案要板块设计,非线形的一问一答,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引发各种多元化的思考,闪烁出课堂的亮点。面对陶罐和铁罐来一回的对话,我曾经试过先读铁罐所有的话,体会他情绪的变化,再读陶罐面对铁罐说的所有答话,烘托出陶罐的气概。但是这样的朗读脱离了对话情境,对话对话,本来就是对着说话的,一味读一个人的语言,使得课文学习支离破碎。后来我又设计了一组组对话朗读的模式,请三组同学模仿人物,分别读好这三次对话。但是这三次对话平铺直叙下来,均匀指导,层次又不明显。学生在朗读人物对话时也总是少了一份神韵。后来,经过许多老师建议,教师在课堂中不要按部就班地指导朗读对话,教案是死的,而学生是活的,那么有意思的故事,为什么不把他们带入到故事有趣的情境,随着情节发展自然展开对话呢?老师不是在背教案上课,而是在与学生共同学习,探讨、感受这个生动的故事。于是在后来的课堂中,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与学生们一起成了里面的陶罐和铁罐,

  三、教学设计的变化:单一地侧重由面到点

  在我的观念中,一堂好课就要有重点,有需要突出,出彩的环节,因此,几次试教的过程中,我一直把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作为设计重点,用不同步骤和方法来烘托这个亮点。但是渐渐地,我发现整堂课读对话,学生容易疲倦,课堂的气氛就像先上坡,又下坡似的,读到最后虽然感情是有了,但是总觉得有点索然无味,学生兴趣减弱,整堂课的内容含量也很单薄。后来有听课的老师提出,教师上课需要大气,不能过重计较一些细节,过于强调对话,使得整篇文章失去了前后联系,学生感受不充分自然越读越没兴趣。于是我改变了原来的教学设计,使对话部分变得粗线条一些,在品读对话前加入一个全文感知的填充课文内容的小练习。学生在自由读文后,看着内容提示,很轻松地就概括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对后面的学习起到了铺路搭桥的作用。

  语文学科的特点是既要富有人文性和又要具备工具性,为了充实课堂,让学生能在这堂课中学有所获,实现人文与工具的结合,在课堂尾声时,又有一个写话的练习,陶罐,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_。铁罐,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__。学生在感悟文章,认识两个人物后,对他们的性格,对他们的品质,对他们看待问题不同的态度,都有了或深或浅的想法,请他们写写想对这课文人物说的话,这是一个人文性的综合练习,在写话中学生充分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

  陶罐,我想对你说:“你真了不起,既看到了自己的缺点,也看自己的优点,你还能看见别人的优点,我要向你学习。”

  陶罐,我想对你说:“你真谦虚,对待朋友的态度那么好,我也想和你交朋友。”

  陶罐,我想对你说:“面对铁罐的傲慢,你还那么心平气和的说话,你可真有风度啊!”

  铁罐,我想对你说:“你不要太骄傲了,骄傲是没有好下场的。”

  铁罐,我想对你说:“陶罐对你那么好,你还那么傲慢,你一定交不到朋友的。”

  这样丰富精彩的写话是学生基本对文本的深入认识后,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所有的感触。这样的语言文字综合性练习是新课程课堂所需要的。

  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我始终想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但是在课件出示对话部分,我把表示人物神态的词语,直接打在说的话后面,原本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看着课件上的提出神态语,更快、更好地读出人物语气,但是这样急于发挥语文工具性的做法,却起到画蛇添足的反作用,让学生失去了在对话中亲身感悟的经历,教师直接给学生,而不是学生自己悟到的,这是严重丧失语文人文性表现。这样单出现神态语,让它脱离文本存在的做法是不合适的。

  在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的经历中,我学习到,体验到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就是这样一步步练成的,虽然还有许多不足与遗憾,但是我所学到的经验都是我今后教学生涯宝贵的财富。作为新课程教师的我,还要不断刻苦钻研,看更多,听更多,想更多,在永不停歇的学习中充实自己。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2

  每次讲完课,我都忍不住反思:学生学会了吗?听懂了吗?今天课堂结束,我开始梳理自己的讲课:《陶罐和铁罐》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课文讲述了在国王的御厨里骄傲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的故事。课文以陶罐和铁罐精彩的对话以及对它们动作、神态的描写,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了一个谦虚友善和傲慢无礼的人物形象,从而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应该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友善;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以下两点进行教学。

  一、抓住重点词句,品味人物形象。

  本节课,课文内容简单易懂,生动有趣,学生比较喜欢。所以在课前通过让学生自读任务单,观看微视频,自读课文圈画重点等方法进行课前自主学习,在教学活动时教师再作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动作和神态的词语,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比如:通过“你敢碰我吗?”铁管傲慢的说。“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管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可以看出铁罐的自以为是,傲慢无理。通过“不敢,铁罐兄弟。”陶罐谦虚地回答。“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可以看到陶罐的谦让宽容。抓住重点的词句品读,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陶罐和铁罐鲜明的人物形象,而且给学生在习作方面以引领。

  二、多种形式朗读,明白蕴含道理。

  在感悟人物性格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在朗读环节,我不是抛砖引玉,而誓励小组自我展示,其他小组评价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生朗读后我又一“竞赛者”的角色来挑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把朗读时要注意的语气、神态、动作呈现给学生,与无形的教育达到了有形的目的。在我的激励下同学们表演的欲望更加强烈,这时学生就会主动通过演一演的方式诠释人物形象,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可以说是水到渠成。自然对于课文所蕴涵的道理有了深刻的领悟——“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在《陶罐和铁罐》这一节教学活动过程中,我学到的、体验到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虽然还有很多不足和遗憾,但是我所学到的经验都是我今后教学生涯的宝贵财富,作为新课程教师的我,还要不断刻苦钻研,看更多、听更多、学更多、想更多,在永不停歇的学习中提高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老师!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3

  我在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时,围绕“考虑练习”中的问题,在教学中放手让同学画一画,说一说,演一演,同学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颇佳。

  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1、听一听,画一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我让同学听完课文后,让同学添画表情后问:“你为什么要这样画?”一个同学说:“铁罐在说话时十分生气,后来还恼怒成怒,大发雷霆,所以我要画出它双眉竖起,两眼圆瞪的样子。一位同学画完陶罐的表情后说:“我想表示陶罐当时的谦虚,说话时心情的平静。”所以它的表情应该是笑眯眯的。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又掌握了“人物”的内心活动,为理解寓意奠定了基础。

  2、让同学画一画,抓住“人物”的特点。

  阅读课文时,让同学自由读课文,找出铁罐奚落陶罐的话和陶罐说的话。为了指导同学读好铁罐的这些话,我再让同学画出描述铁罐说话时神态的词语,想象铁罐说话的神情。同学很快抓住了“高傲”、“轻蔑”的神气、“恼怒”这些词语;在理解这些词语之后,同学再读句子,将铁罐的骄傲表示得淋漓尽致。

  3、让同学演一演,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在同学掌握“人物”的特点、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后,我便让出讲台给同学扮演。同学先选定自身乐于扮演的角色,再戴好头饰,按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的语言、表情进行扮演。教师还鼓励他们加上自身设计的动作。同学的扮演可以是绘声绘色,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会心的笑。同学学得轻松愉快,同时无论是扮演者还售看者也都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这样一来,课堂再不是我的角色,成了他们的舞台。

  在上述画、说、演的基础上,我抓住时机出示“考虑练习”的问题:许多年过去了,陶罐和铁罐发生了什么变化?同学读课文后,我先引导同学对比陶罐和铁罐最终的结局,同学能很快找出,铁罐已完全氧化,消逝得无影无踪了,而陶罐却依旧“光洁、朴素、美观”。并说一说是不是喜欢陶罐,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同学有的说喜欢陶罐,因为它外表光洁、朴素、美观;有的说喜欢陶罐,因为它已是很有价值的古董;有的说喜欢陶罐,因为它谦虚,对人友好、善良。同学各抒己见,学习情绪高涨。这个环节的设计使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也加深了对文章寓意的理解。

  在设计教学中,我尝试了放手让同学画一画,说一说,演一演,同学更主动参与课堂。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4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生动有趣,情节富有变化,它讲述了国王御厨里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许多年代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在反复的试教过程中,我对课文的思考、想法在加深,教学理念在变化,教学设计也随之改进。

  一、课文主线的把握:体会人物性格挖掘做人道理

  故事中的陶罐和铁罐个性鲜明,铁罐傲慢无理,说话咄咄逼人,而陶罐谦虚容忍,态度温和友好,这从他们彼此的对话中鲜而易见。开始,我一直把抓人物性格作为学习的主线,让学生在寻找人物神态,反复朗读对话的过程中加深对陶罐和铁罐的印象。于是乎,大家对铁罐的傲慢、轻蔑、恼怒很感兴趣,他们能惟妙惟肖地模仿动作、语气,把盛气凌人的铁罐表现地活灵活现。而对谦虚温和的陶罐,大家则表现得不温不火。因而整堂课的反面人物形象过于强调,突出了铁罐而忽略了陶罐,轻重倒置,难怪学生在结尾对陶罐铁罐说的话中,写到:“我喜欢铁罐,因为他很威风。”这都是一味感受傲慢、轻蔑与恼怒的结果,其实这些词语都是我们生活中贬义词,只是帮助体会人物性格,无须过分强调,陶罐才是一个正面的,让学生有价值去体悟的人物形象。

  朗读对话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服务,而人物不同性格正因对待问题,处理问题的角度、方法所引起的,这才是整堂课的核心。于是,在后来的教学中,学生不只是简单地朗读课文,停留在理解人物性格的表面层次中了,大家都有了更深的感触,陶罐的谦虚温和是因为他看待问题很全面,因此他也有了好结果。语文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会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篇课文带给学生的不只是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教给他们应该正确地看待问题,要明白“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的道理。

  二、教学理念的转换:按部就班读对话顺水推舟入情境

  传统的教学总是在教师设计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后,学生按照教师的步骤,跟着问题一步步串着走,这主要体现了教师是主导而完全忽视了学生是主体。我们说,教案要板块设计,非线形的一问一答,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引发各种多元化的思考,闪烁出课堂的亮点。面对陶罐和铁罐来一回的对话,我曾经试过先读铁罐所有的话,体会他情绪的变化,再读陶罐面对铁罐说的所有答话,烘托出陶罐的气概。但是这样的朗读脱离了对话情境,对话对话,本来就是对着说话的,一味读一个人的语言,使得课文学习支离破碎。后来我又设计了一组组对话朗读的模式,请三组同学模仿人物,分别读好这三次对话。但是这三次对话平铺直叙下来,均匀指导,层次又不明显。学生在朗读人物对话时也总是少了一份神韵。后来,经过许多老师建议,教师在课堂中不要按部就班地指导朗读对话,教案是死的,而学生是活的,那么有意思的故事,为什么不把他们带入到故事有趣的情境,随着情节发展自然展开对话呢?老师不是在背教案上课,而是在与学生共同学习,探讨、感受这个生动的故事。于是在后来的课堂中,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与学生们一起成了里面的陶罐和铁罐,

  三、教学设计的变化:单一地侧重由面到点

  在我的观念中,一堂好课就要有重点,有需要突出,出彩的环节,因此,几次试教的过程中,我一直把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作为设计重点,用不同步骤和方法来烘托这个亮点。但是渐渐地,我发现整堂课读对话,学生容易疲倦,课堂的气氛就像先上坡,又下坡似的,读到最后虽然感情是有了,但是总觉得有点索然无味,学生兴趣减弱,整堂课的内容含量也很单薄。后来有听课的老师提出,教师上课需要大气,不能过重计较一些细节,过于强调对话,使得整篇文章失去了前后联系,学生感受不充分自然越读越没兴趣。于是我改变了原来的教学设计,使对话部分变得粗线条一些,在品读对话前加入一个全文感知的填充课文内容的小练习。学生在自由读文后,看着内容提示,很轻松地就概括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对后面的学习起到了铺路搭桥的作用。

  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我始终想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但是在课件出示对话部分,我把表示人物神态的词语,直接打在说的话后面,原本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看着课件上的提出神态语,更快、更好地读出人物语气,但是这样急于发挥语文工具性的做法,却起到画蛇添足的反作用,让学生失去了在对话中亲身感悟的经历,教师直接给学生,而不是学生自己悟到的,这是严重丧失语文人文性表现。这样单出现神态语,让它脱离文本存在的做法是不合适的。

  在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的经历中,我学习到,体验到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就是这样一步步练成的,虽然还有许多不足与遗憾,但是我所学到的经验都是我今后教学生涯宝贵的财富。作为新课程教师的我,还要不断刻苦钻研,看更多,听更多,想更多,在永不停歇的学习中充实自己。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07-09

语文《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03-25

语文《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07-27

《陶罐和铁罐》语文教学反思03-14

语文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范文08-04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04-06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07-02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01-21

陶罐和铁罐的教学反思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