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精选2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1
随着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日益凸现,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动态生成信息。总想学习其他授课老师如何巧妙地把那些非预设性资源转变为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有效资源的经验。而那些叫人惊喜的插曲,总在我脑海回荡,我不断反思自省,在教学中怎样捕捉瞬间,化“险”为“夷”,使课堂教学真正
做到“以学生为本”,不求完美,但求突破。
我在执教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在画角这一教学环节中,请了两个同学上台演示画角的过程,并让同学们评价。由于课本插图里的“角”多为锐角,因此当上台板演的孩子画出钝角时,有一个学生立即说:“老师,他画错了,这不是角。”当时我并没有马上给予否定,问了一句:“为什么?”他说:“因为角应该是这样子的。”由于语言的缺乏,他着急得边说边用手比划出了一个锐角,当时还有几个同学也赞同地点了点头。这一秒钟我愣了,毕竟那时对于课堂动态生成信息的处理欠缺经验,而且对于角的判断本来是安排在巩固练习环节的,现在却提前出现了急需解决的状况。我知道他对于角的片面理解是受了图案的影响,没有深刻理解角的基本概念,被局限于形象表象当中。这时另外一些同学迫不及待地叫起来:“不对不对,他说得不对。”课堂顿时闹起来了。如果当时我为了“整顿纪律”,为了课堂教学能按备课的步骤“循序渐进”地开展,直接否定那个孩子,那么我肯定会错失一个突破重点的机会。于是,我做出了下面的回应:“哦,看来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持两种不同的见解,既然这样,那么我们就开个小小辩论会,你们各抒已见,看谁能说服对方。”
孩子们的兴趣顿时被激将起来了,正方说得理直气壮:“因为角的基本概念告诉我们,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这个角符合这些特征,所以它是一个角。”
反方同学动摇了,他看看我,希望从我的表情里寻找到一些肯定或否定的蛛丝马迹。我笑笑说:“角的基本概念是不是像他说的那样?”他点了点头,“那你能在这个图形中找到这些基本特征吗?”他果然找到了,最后还是他自己肯定地说了句:“这是一个角。”接着,我适时把“判断角”这一环节提前进行,达到了更让人满意的效果。这一片断的出现,不但没有“扰乱”我的课堂教学秩序,反而为本来略显老套的教学环节增添了精彩的一笔,让人回味。
课后我感觉:一节让人回味无穷的课往往是老师善于发掘捕捉亮点,充分放分学生思想,让课堂的小插曲谱写成精彩环节的结果。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努力,使课堂教学达到这种效果呢?我想,首先应该从备课入手,精心预设,对每一个“意外”都有所准备,尽量避免出现冷场的尴尬。当然,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的师生互动过程,孩子们的.知识面和思维方式往往让我们料想不及。那么在互动过程中,我们教师还应该注意聆听,听清楚听明白学生所表达的意思,才能及时捕捉到学生思维的火花。不管是学生的错误见解还是解惑需要,都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并且教师处理这些意外生成的态度,也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学习的兴趣和思维方式。像上面那样如果我一开始就断然否定了他的疑惑,那么他以后将怯于表达,还会扼杀其学习兴趣。而课堂中辩论的过程,其实也是给他一个思考辩解的过程,让他学会结合别人的意见,自己反省,继而说服自己。可见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对新时期的教师来说是尤为重要的,正如皮亚杰所说: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给他们。
最后,我认为最基本的应该还是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应变的技巧、调控的能力、丰富的语言,就算再有利的预设与非预设性资源摆在面前,也无法展现精彩。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2
“角的初步认识”是一个比较传统的教学资料,因为新的课程改革提倡的是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所以我在备课时,设计了让学生自己动手发现知识的活动。全课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入,在学生原有的对图形的认识的基础上,利用小棒摆图形,当摆到三角形时问:再拿走一根后是什么图形?从而自然地引入所学的资料。第二部分是活动实践并小结。第三部分是练习。
其中第二部分又分为找出生活中的角、根据自己对角的感受制作角、结合课本和实践小结角的特征、画角等几个部分。那里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知识,自主学习,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也是整堂课最重要的部分,最能考验教师在课堂上的应变潜力和对所教学资料的'熟悉程度。因为教师很难预料到学生在操作实践中会出现什么问题。教学中,我对于自己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状况及时做出了灵活处理,没有生硬地把学生拉回到自己教案中所设计的思路。如在让学生自己制作角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用两条硬纸条做出三种不同状况的“角”,一种是常见的只有一个角,另一种是十字形的“角”,还有的是T字形的“角”。那里学生做的时候有的并不明白自己做出了几个角,只认为其中的一角是自己所做的,有的则是自己明白发现并创造出来。教师此时应因势利导,先让学生说出他说的角是指哪个,问仅此一个角吗,还有吗,能比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吗?并及时给予表扬,这样既能鼓励其用心性,又能巩固对角的认识,一举两得。
新课改给广大教师带给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们也在教学中根据它采取了许多新的方法,创设了许多情境。但仅此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务必从思想上时刻意识到学生自主参与、体验学习、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重要性,让学生真正自主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想,去做,去交流,去发现,从自己的成败体验中获取知识,这样的学习才是用心的、有价值的学习。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3
教学完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我有了一些想法。在二年级下册的8个单元知识的难易排列中,我原本是把角的认识排在后面的。但真正教完后感觉到,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些易错点和重难点。
角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也是认识其他图形的一个重要基础。在学生学习本课前,已经直观的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还认识了线段。学生先认识了一些常见的几何图形,并且在学习这些图形中已经对角有了一些感受。所以在教学第一课时《认识角》时,教学目标完成的比较顺利,学生能够正确的说出角的特征,在实物、简单的'图形中找到角。课后练习的情况也还可以,说明学生在初步感知角的基本特征时较为简单,并能正确识别角。
因为前一课时较为轻松,所以在认识直角、钝角、锐角时我没想到学生会出现许多问题。教材安排的先认识直角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绝大部分学生对直角都有着特别的感知,因为前面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由直角组成的。再通过和直角的比较,直观认识锐角和钝角,学生在认识钝角、锐角的基础上同时也了解了它们和直角的关系。这里,教材的意图是把锐角、钝角的认识初步定为在“比直角大”“比直角小”这个层次上,既为判断一个角是不是锐角或钝角提供了方法,同时也强化了对直角的认识。在这样的教学基础上,我好教学生如何判断直角:用三角板的直角来比划。而在真正写作业时,问题就出现了:
1、少部分学生不能找准三角板上的直角。
2、不能正确使用三角板来判断角的大小。
3、部分学生不能自觉使用三角板来判断角。
经过两次练习后,我发现这几个问题出现的原因是:
1、对直角的直观认识不够深刻。所以当角的摆放发生变化时,就不能很快的辨别出来。
2、上课教学比较角时,不够细致,部分孩子可能不能完全学会方法。
3、学习习惯不到位,老师的要求有了,但是检查还不够严谨。
针对这几个问题,在接下来的练习课中,我进行了针对性的强化,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有质量的进行练习。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4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第一次接触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我先通过单元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角,逐步抽象出角;通过观察、操作、演示、验证、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建立角的概念;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玩一玩、画一画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去感悟,去体会“角”;通过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并让学生初步学会画角。此外,在教学中,我力求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整个这节课,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1、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本节课我注意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交流,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认识角;在小组讨论中,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学会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和补充。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在不同观点、创造性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教学思路设计清晰。
在设计本节课的时候,我充分研究了教参,懂得了本节课有三部分的教学内容,第一部分是角的认识,第二部分是比较角的大小,第三部分是画角。然后再精心设计每一部分的教学,争取做到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每一个知识点。
3、采用现代教学技术。
比较角的大小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难点,为了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我在PPT中插入了视频动画“红角与蓝角的争论”,这样会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4、给每个学生机会,尊重每个孩子的发展。
在这节课上我尽量调动每个孩子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尤其是在画角的时候,让每个学生都拿起笔来画角,并一一指导,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
虽然,这节课有以上成功之处,但也有很多不足,现就自己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如下:
整个教学设计显得过于累赘。在情景图中让学生找角指角,在生活中让学生找角指角,在做完角之后还是让学生找角指角,虽然这样的设计会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但是显得过于繁琐,找角指角的部分适度即可。
在讲解角的特点这一部分的时候,除了让学生上到讲台上指一指角,还可以让学生表达一下在哪里找到了角,比如情景图中,就可以引导学生说:“我在钟表上发现了角,钟表的时针和分针组成了一个角。”这样子,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不仅仅停留在学生用手指指说那有角,只会指不会说。
在比较角的大小时,学生自己动手做了角,教师拿学生做的角和老师三角板上的角去比较,不够明显。可以拿出学生做的两个角去比一比谁大谁小,得出角的大小与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在讲解本节课的难点“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时”,也可以搜索一些网上的动画演示,让一个角的边加上,再加长,缩短,再缩短,让学生观察这个角的大小是否变化,这样学生更易于理解,也不会产生视觉疲劳,相反,学生学习的兴趣会越来越高。
在练习的设计上,也可以更新颖一些。这就需要备课的时候下功夫,从网络上、各种资料上查找或者自己设计,新颖的设计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做题的积极性,让枯燥的练习变得生动有趣。
5、评价语言相对单调、机械。
对于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或操作练习,我的评价相对而言比较单调,缺乏教学艺术,有些评价语言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还需要学习。
听了导师的课,我感觉自己的课设计得不够理想。“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我想因为有遗憾,才会不断反思,才会有所发现,才会逐渐进步,所以,我会一直努力。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5
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说一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此外,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学生的眼脑手口协调活动,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我觉得这节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
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积极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如:设计让学生动手去创造角,看谁创造角的方法多,有的同学用纸折角、有的同学用铅笔摆角,有的同学用展开了尺子的'活动角,还有的同学用身体做动作创造角……我还设计让学生自学画角的方法等。通过这些数学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二、创设有趣的数学情境
数学情境的设计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我也努力在这方面进行设计,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在引入的时候,插入学生们感兴趣的动画,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有兴趣的来学习有关角的知识;在找角时,设计让学生观察、寻找教室的角,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真正学会“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提高课堂效率
本节课之所以上的高效,我觉得还得益于声情并茂的课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如果学生从实物中看到角并简单地说出来,之后就要抽象出角的图形,肯定会让学生对角产生片面的认识。而利用教学媒体形象直观地把每个物体面上的角显示出来,本身留给学生很深的印象,再通过平移使学生脱离实物来观察一些开口方向、开口大小、边的长短各不相同的角,学生在观察对比中形成对角的全面认识。
2.自主探索,理解新知
把角各部分的名称分别写在对应的位置上,这是传统教学常用的手段。学生只需机械地记忆,教学重点并没有被突出。
教学媒体所具有的动画演示功能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变色显示,学生把角各部分的名称牢牢记住;根据动画的运动轨迹,学生在潜意识里保存了画角的步骤,为以后正式学习画角铺路搭桥。
对于边不等、角度相同的两个角,学生会认为边较长的角大,传统教学手段解决这个问题费时又费力。利用动画先形象直观地让学生体会到边不变的情况下,开口越大角越大。接着,利用平移一个角,使学生又体会到边长不等的情况下,仍旧通过开口大小判断角的大小。这样,利用视觉特效,学生不仅体会到角的大小与开口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且还学会了用重叠法比较角的大小,教学难点因此被突破。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6
本次课例对于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识的把握,突破了以往的教学方式,课堂实践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学设想,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体现了教学与知识的联系
上课时能从生活实际中让学生找角,到身边找角,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教学于生活,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教学的生活化。
二、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动手动脑去解决和探究
本节课我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使他们通过折一折,摸一摸,体验到角的项点与边的特点,通过小组内比一比活动角,探究大小三角板各角的大小来为学生搭建了问题研究的舞台,使他们在实践操作中自己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三、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本课教学中,我能使学生在会心的笑容中轻松的掌握了课堂要求掌握的知识与方法,为学生创设了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体现了我扎实的课堂教学技能与课堂教学艺术。
四、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相互合作
通过学生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相互质疑等合作探究活动,学生从学习能动性,得到激发,在自己探究中,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总之,本节课我较为满意,同时也引起了我的反思,“同课异构”的确是为后上课的人带到了许多价值的思索,可以使后上课的.老师思索一下如何去突破学生的难点,怎样才会使学生们更快乐地体验成功、收获知识,怎样教才会使学生不用再教,使他们乐学、爱学,一节课带给我们的反思的确很多,做为教师的确应该做到了解学生,了解教材,以人为本,将来我会一直认真探究新课程及有关理念,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7
经过反复修改教案和几次试课中,我对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一方面,教师的教不能违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是经历浪漫—精确—综合的认知过程。即学生对于新知识产生模糊认知,在教师教学引导过程中构成精确的认识,最终在理解的基础上具备综合运用的本事。另一方面,一节好的数学课,不必须教学环节有多精彩,可是必须要能引起起学生的思考。而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学语言严谨规范,问题的设计合理,教学环节具有层次性,要贴合学生认知规律,使学生在思考时有可用的'抓手。最终,课前多与孩子进行交流,从中能够掌握学生的背景观念,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学生的认知误区。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正如陶行知所言:“教师的道德品质,不仅仅是规范自我行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用于教育学生的需要,教师职业的特殊在于育人,不仅仅用自我的学识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我的德育人,不仅仅经过自我的语言去传授知识,并且要用自我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把孩子放在心上,不仅仅是需要我们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也需要教师以身作则,持续学习。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8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内容虽然简单,学生也有一些模糊的认识,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加上生活经验不足,在教学中很难理解“角”这一抽象的概念。针对这一学情,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主要环节:引出角、认识角、比较角、画角。经过一堂课的教学后,反思自己的教学,觉得比较好的地方。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教学导入的环节,我先让学生大胆猜一猜卡片后面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猜到的呢?一方面,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挖掘学生关于角的原有的认知经验。学生会从已经认识到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上都有一些尖尖的角出发,正确猜测。接着,让学生大致地向老师比划角的`形状,这样的教学处理我觉得是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紧接着,观察情境图,说说看到了什么,根据生活经验说说画面中的角。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提供适当的材料,注重体验感悟,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我设计了找角,折角,画角,做角等活动,让学生活泼愉快、兴致高昂地参加到教师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建立起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概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学生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
三、化难为易,拓展思维
比较角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我组织学生用活动角开展了边操作边思考的活动。在转动活动角的时候,要求学生按老师要求,把活动角由最小变大再变大,原本设计是让学生认识到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越大。学生突然说到,变成直线了,没有角了。这时,我抓住学生地提问,反问角的本质是什么?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那现在这个形状,有没有顶点,有没有两条边呢?答案是有的。学生在活动中不仅体会到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又适当渗透平角的知识,以及巩固角的本质。
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 只备教材,而对学生却备得不够。
在找生活中的角,学生的回答局限在书,桌子,黑板和窗户等长方形物体表面上,老师引导不够,学生思维没有很好的扩散开来。找角的特征时,老师意在引着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尖、线等,从而再转到数学中的语言:角、边等。但孩子的认知前提却不同,有的心中空白,一直说不到点上,只说成折、横,他们的回答让老师也无所适从。而有的学生则无所不知,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角的各部分名称。让老师又觉得心中不甘,意犹未尽。
二、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自己有时说话不够简练,点拨不够巧妙,调控力发挥不够,耽误了些时间,从而出现课堂的前松后紧。在课堂最后一环节画角过程中,由于时间比较紧,尽管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首先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画角,从画出的角可以看出学生画的角都很规范,我再点评和传授规范的画角方法,但整体感觉在这一环节上有点心急。
数学课有很多的内容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来学习,我们要让数学从实践活动中来,再回到实践活动中去(即学会运用数学的本领),这是我们现在的新课程教学所提倡的,我也要努力从这方面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9
在整堂课中,我创设了直观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通过“操作一一探究-一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1、角来源于生活,成功建立角的表象。在认识角时,我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导入,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通过三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然后让学生从剪刀、三角尺、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2、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且初步感知角的大小。创造角的环节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进一步巩固,而且让学生利用身体的一部分,手臂和肘关节的张开变化,直观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又用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的角,大多数学生倾向于边长的角大,这时老师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延长其中一个角的两条边,让学生观察有没有变化,引导学生得出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又把其中一个角的两条边张开,学生一眼看出角变大了。这巧炒的比,不单帮助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巩固,我先示范画角,然后让学生说角的特点画角时应注意什么,然后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角,学生都画得很好,并且总结儿歌让孩子们更进一步掌握画角的方法。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比如老师说的多,应让学生多去发现,总结;课堂评价语言单一,激励性不强,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改进,争取做得更好。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10
1.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听过了,便忘记了;看过了,便记住了;做过了,便真正掌握了。”基于此,为了使学生对于角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我设计了动手摸圆片,试着折角,比较角大小,用不同的材料小组合作创造角。在这里,学生的操作技能、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他们经过自己的努力后取得成功时是开心快乐的。
2.认识角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触摸,动手动口动脑,设计了用生活中的角唤起学生对角的初步认知,然后汲取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找生活和身边中的角,最后将实物中的角抽象出来,变成我们数学中要研究的'角,可以说是露出了角的本来面目。
3.比较角的大小方法以及角的大小和角两边张口大小有关系是认识角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在处理这部分知识时,我引导学生用活动角,通过拉一拉,玩一玩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了解角在什么情况下变大,什么情况下变小,再通过课件直观的演示,角的大小只和角的张口或者叉开的大小有关,验证了学生体验的感受。在老教材的教学中,角的大小和角的两边拉长和拉短无关是重点和难点,而新教材对这点没有特别的说明,实际上有意识的降低了难度,只是在练习安排了一题让学生通过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活动,所以遵循编写意图,感受形状相同的三角板,三个对应的角分别相等,不管三角板的边长短怎样,角的大小总是一样的。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只和角叉开张口大小有关。而在比较角的大小时候,目测不能明显的分辨哪个角大和哪个角小的时候,引导学生寻求具有实效性的方法进行比较,这部分知识其实对学生操作比较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引导点拨时很注重,因为重叠角的比较方法就是用量角器度量角的一种变式,同时也为下节课探究角的分类务实基础
4.一堂课结束,反思起来确实感觉有很多不尽自己预想的地方。比如比较角大小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用同一个角或者其他带角物体,为参照,来比较角大小的思想,本想点拨学生多去探究感知的。又如在学生创作角后应该有及时评价,肯定学生创设的成果,对学生的鼓励性的语言有些吝啬。细致的反思起来还有很多不足。因为我知道对于认识角这部分知识在座的各位老师在设计和处理的过程中一定有各自独到之处,同课异构的模式异彩分层,但我会把更多的感悟和经验积累起来,内化为自己今后教学工作的有效资源。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11
这节课我通过让孩子们找一找、画一画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丰富了对角的认识。
通过和路校长讨论后我发现有以下不足:
1、认识角只把角单独画出来说了,没有把角放在封闭的图形中,导致孩子们单独的一个角会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放在封闭的图形中,就不能很快地找出角了。
2、没有让同学们在封闭图形中,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中描角。让同学们认识角之后,在这些封闭图形中描一描、画一画。不但可以让同学们快速的找到角。还可以很快的找到角的顶点和边加深对角的认识。
3、角在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学生认识直角并不难,但是画出一个标准的直角并不容易,还需要学生加强练习。
学过之后应该让同学们知道长方形有四个直角,正方形有四个直角,并且会用手画出是哪四个直角,知道三角形有一个直角和两个锐角。
教学是教与学相长的过程。教学之路满满。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我还需要不断地向其他优秀教师学习积累经验,找到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为孩子们撑起一片蓝天。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12
作为第三单元的第1课时,角这部分知识比较简单,而且教材的设计完整地呈现了角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过程、角的特征、角的变化、角的画法,所以对于学生来说,教材就是一个很好地自学材料,所以这节课我就放手直接交给学生自主进行了。
课堂一开始我就直接点明本节课利用10分钟自己阅读课本,然后我来提问,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一听特别兴奋,还没试过这种完全放手的学习方法呢,一个个认真地阅读起来。我开始将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1、什么是角?
2、角有什么特征?
3、怎么画角?
4、你能利用手中的物品做一个角吗?
学生们独立学习完成,一个个地举起了小手,迫不及待地回答问题,并且说出从课本那句话找到的答案。很快我们就总结出了角的特征:1个顶点2条边。在画角环节,选取学生上台展示,边演示边说过程,重点一起分析了先画什么,为什么强调必须是两个不同的方向,为什么必须是笔直的线,学生们认真阅读教材后都能回答到点子上,而且因为是自己的发现,成就感颇高。
最后再让学生们找一找生活中的`角,因为明确了角的特征,孩子们你一嘴我一嘴地说起来,异常兴奋。
很多时候我们不敢放手将课堂交给学生,总是害怕学生学不会、学不透,有的时候真的是我们太过忧心,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你会发现学生总能给你惊喜。
学习归根到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方法交给学生之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越强,主观能动性越强,学生的学习力就越强,而学习力正是我们目前所缺的技能。所以不放在课堂上放放手,你少讲点,让学生多思考、多说说。毕竟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我们就不用讲了,在备课时一定要善于甄别那些课程内容能够放手交给学生,如果是学生独立学习有困难的课时,你这样放手,那效果可就差了,说不定还会打消学习积极性呢。所以该放手就放手,不该放手千万不要放手,度要把握住。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13
《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主要的教学目标是: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关于这节课,我曾听过一些公开课,为达成目标,有各种各样的处理方法。那么,怎样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让学生掌握这个内容,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呢?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作了一些新的尝试:
一、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引起认知冲突,激发探究兴趣。
在一年级的时候,学生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由此,我在教学的导入环节,用童化语言“认认老朋友”把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逐个地呈现出来,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的名字和特征,如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相等,有4个角(甚至有同学说出有4个直角)等,在学生说这些平面图形的特征时,特意让学习很棒的同学上台来告诉大家,这些图形的边在哪?角在哪?学生指角的方法肯定不对(指的是角的顶点),这时我反问:对吗?学生们信心十足地说“对”,我却说“错”,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这时我把三角形去掉一条边变成一个新图形——角,然后告诉学生指角的`正确方法是怎样的,刚才指的是角的什么?并随机就教学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在引起认知冲突,激起探究兴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关于角,你听到或知道些什么?”以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后续学习作准备。
二、按照角的现实存在,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现实世界是数学知识的丰富源泉,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他们“自己”的数学。认识了图形中的角后,我说:“角”这个小朋友怕孤单,很少单独在一起,它有时藏在图形里,更多的时候蔵在我们身边,大家快找找,你的周围哪里藏着角?
学生在找角的过程中,体会到角的现实存在,原来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发展学生认知。
“体验、经历”这些用语是新课标对数学教学的新要求。在“找角”环节后,我让学生把角画下来,但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画角的方法,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尝试,然后汇报讨论各自的方法,最后统一意见:先画顶点再从顶点出发画两边角的方法比较好控制。这种建立在学生亲身体验基础上的教学,学生印象深刻。
四、导入自然,轻松突破难点。
这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懂得“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以往的教学,在突破这一难点时都是另起炉灶,比较生硬。这节课,我在画角时,就直接加入这个元素,结果轻松地突破了这个难点:我在学生“指导”下用小尺子画了三个角,然后说,坐在后面的同学可能看不清老师画的角,我换一把米尺再画一个吧。其实我用米尺画了一个小小的锐角,但把角的顶点定在黑板上方,而把两条边画到了黑板下方。有学生禁不住说:这个角好大啊!结果引起部分同学“攻击”和否定。在争论不休时,我让他们拿出活动角,先做一个自己认为很小的角,再做一个比它大的角,最后做一个自己认为最大的角。然后讨论:做这三个角时,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说明了什么?经过讨论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这是我第四次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节家常课,这次是最满意的。这节课的教学也让我进一步认识到:不要拘泥于教材,不要拘泥于事先设计的教学程序,不要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在对整个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及时调整,不断创新,往往会收获更多的的惊喜。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14
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编写,但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中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制角、画角、用三角板比角的大小等,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在教学中,这就不可避免的要产生几何图形的抽象概括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怎样去解决这一矛盾呢?我认为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对角的认识建立在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之上。
因此我先让学生说说想知道角的哪些知识,把学习的主导权交给学生。再选择其中两个问题,以拟人化的语言提出“角的家在哪里?”“角长什么样子?”提出角的意义的悬念,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始,通过“摸一摸、猜一猜、看一看”的活动,直观感知“角”。这个活动学生喜欢,既能唤起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起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搭起了现实生活与抽象数学的桥梁。角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对它也是相当熟悉,但有可能混淆生活中的角和数学意义上的角,通过课前调查我了解到他们的认识大多停留在“一个物体的边沿,或是转角的地方,就是角。”而这些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也是本课的学习起点。
从实物中抽象角,丰富学生的感知。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而这些“数学上的角”跟学生“经验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异,也会在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冲突,也正是这种冲突将激励着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比较与发现中。
通过刚才的一系列活动,学生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着我们安排了及时的观察、对比与发现,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然后及时设计“判断”练习,通过辩认与说理,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通过多种方式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深化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由于学生已经形成了角的正确表象,为了加深对角的特点的认识,我们又安排了“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的体验活动。让他们在身边寻找角。“其实在你身边就有很多角,仔细观察,你发现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也有角?”然后通过同桌互相指一指、摸一摸的活动过程,既能加深对角的特征的认识,还能让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性。孩子们纷纷举手“顶点尖尖的,有些刺手!”“边是平平的,很直,很滑!”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也能及时对某些错误的认识进行纠正与弥补。
接着动手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与理解。小组活动时提供给学生纸条、各种形状的纸、绳子、小棒等好多材料,学生可以借助这些材料做出角,学生展开活动时,老师参与学生中间,即时采集有用信息,还有的学生用一种材料不止做出了一个角,教师及时表扬鼓励,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层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们多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这样,学生在"做"中学,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学生学习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比较角的大小、发展学生的思维。对教材重新整合,利用学生手中的活动角为引子,引出了比较角大小的三个层次进行教学,首先,在“做”角的活动过程中就引导学生发现角有大小;其次,课件出现不能一眼看出大小的两个角,发现可以利用重叠方法比较角的大小;然后是一眼能看出大小的角,引导学生发现可以用更多方法和工具材料帮助其比较大小;最后,用边长短不一(借用多媒体展示:角的两边像金箍棒一样变长变短)但大小相同的两个角比较,引导学生观察探究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如画角一段,教师不讲如何画角,而是鼓励学生自己画。开始,学生可能出现各式各样的画法,有的没顶点,有的边不直,有的比着现成的角描画。针对画角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鼓励学生想办法,最后,教师汇总同学们的想法,找到画角的方法一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面画两条线。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15
这一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对平面图形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可以借助已有的经验来学习。角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虽然学生没有形成角的概念,但能够初步辨认现实生活中的很多角,对角有一些朦胧的认识。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实物中的角,对角的形状有个略微的感知;再通过折一折、摸一摸,动手操作具体感知角的顶点和边,了解角的组成;然后通过动手做活动角,变化活动角,用身体比划出各种角,从动态中认识角的形状、大小变化、初步建立角的表象。
1、温故中感新。我首先出示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问这些图形上都有什么?学生接触过生活中很多广泛意义上的角,但在数学课本上这是第一次接触角,对角的了解不是很细致,学生回答这些图形上都有角,这个问题还不是十分自信,这时我及时的鼓励孩子,你们太棒了!让学生在温故旧知中感知新知。
2、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创设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出示主题图: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找角,并问他们怎么表示出来,大多孩子不知道,只点着角的顶点说这就是角,这是我教给学生从实物中找角的方法,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逐步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自然地从生活中的'角过渡到对数学意义上的角的研究,也可以初步了解学生对角的认识情况。
3、通过折一折、指一指、看一看深刻理解角。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折出一个角,从手到脑充分感知角的形状,加深对角的理解;再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觉角的形状特征,谈谈自己对角的直观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是角?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角,初步了解角的组成并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4、最后再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根据刚才对角的特征的了解,从现实实物体表面上找角,既巩固了对角的认识,又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教学理念,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充分体验数学与自然社会的密切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5、提高认识,拓展应用、通过让学生动手做活动角,他们从静态中的角过渡到认识动态中的角。同时,引出对直角的认识,让学生把实践操作和有效的观察比较结合起来,让学生找教室里的直角,加深对直角的感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16
学习角的初步理解,学生在对矩形的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角的初步理解,正方形和三角形。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角度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学生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我将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抽象和总结,通过找、画、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构成技能。
首先,在教学介绍环节,我从学生识别的三角形、矩形等平面图形入手,用漂亮的云娃娃覆盖,让学生猜出它们是什么图形并给出理由,从而引出主题:对角度的初步理解。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观察角的集合发现角的共同特征,要求学生多动手多讨论,指出角的一个顶点和两个边,同时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在孩子们掌握了角点有一个顶点和两个边之后,让学生确定一些图形中哪些是角点,哪些不是角点,并解释原因,以进一步加强对角点特征的理解和理解。
本课程的难点在于角度的大小与两侧的分叉程度有关,而不是与两侧的长度有关。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先让学生用两支铅笔做一个物理角度,指出活动角度的顶点和两个边缘,让学生操作几次,播放活动角度,让学生感觉到两边合一时角度大小的变化,让孩子们操作,讨论并感知角度大小与两条边之间的关系。
总之,我力求在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为主线的理念,充分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与交流。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解决问题不需要教师教给学生现成的方法,而是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划桨,让学生有进取心地思考,大胆尝试,积极探索,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17
经过反复修改教案和几次试课,我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了更深的了解。一方面,教师的教学不能违背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浪漫的认知过程;精密度—合成即学生对新知识有模糊的认知,在教师的教学指导过程中形成准确的认知,最终在理解的基础上具备综合运用的能力。另一方面,一堂好的数学课不一定要精彩,但必须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学语言严谨规范,问题设计合理,教学环节层次分明。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思考时有一个可把握的把握。最后,课前与孩子沟通,掌握学生的背景概念,有利于掌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知误区。
从高中开始学习,做一名榜样。正如陶行知所说的那样:";教师的道德素质不仅是规范自身行为的需要,也是教育学生的需要。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教育人,不仅用自己的.知识,而且用自己的道德教育,不仅用自己的语言传授知识,我们应该用自己的灵魂塑造学生的灵魂&“把孩子铭记在心,不仅需要我们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也需要教师以身作则,不断学习。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18
《认识角》是几何知识的教学内容,本课结合生活情境来认识角,通过让学生经历找角、摸角、画角、认角、做角、比角的过程,使他们深刻认识角。找角是让学生找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样的角,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为认识角的特点做铺垫;画角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角;认角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怎样才是一个角;做角是让学生在组长的安排下选择自己的材料动手做角,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比角是用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教师通过这六个过程,使学生逐渐认识角,而且每一步的教学过程和衔接都处理得恰到好处。
尤其是比角的教学,我觉得教师处理得很好。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其实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目的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并能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教师能承接前面的内容,先让学生比较黑板上所展示的学生做的角,学生马上想到用已准备好的学具“活动角”来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用重叠的.方法比(顶点和顶点重合,角的一条边和一条边重合,看另外一条边)。
通过动手比较,学生知道角的叉口越大角越大。接着,教师又用自己两边比较长的活动角做成与黑板上某一角一样大,然后问同学“现在是我的角大些吗?”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进一步知道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从而使得这节课的重、难点迎刃而解了。
这节课还有一点让我体会很深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溶入学习中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并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知识学数学。 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并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实践化,真正体现数学的魅力。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19
《角度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第三册的教材。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在这门课上,我也听过一些开放式的课程,有各种各样的处理方法,但一般来说主要是三条信息:理解角度各个部分的名称,学习绘制角度,以及比较角度的大小。那么,学生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掌握这些信息,树立正确的空间观呢?在教学设计中,我也做了必要的思考:
首先,我们应该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角度的概念。
学生们对街角了解多少?在一年级,学生们有了过去观察物体的学习经验。学生们觉得长方体和立方体上有一些锐角。可以说,他们对角度的理解很模糊,但直觉上认为角度应该是尖锐的。此外,学生们还认识到一些平面图形,其中矩形、正方形和三角形都有角度。因此,我认为对角度的理解应该首先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出发,在这门课上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在教学介绍环节,儿童语言“认识老朋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将平面图形(三角形、圆形、矩形和正方形)逐一呈现,然后从学生和他们知道的三角形开始,去除三角形的一条边,形成一个新的图形,即角度。让学生从原始知识和经验的角度理解形象。我认为这种教学处理方式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正确呈现角度,也有利于学生角度观念的形成。虽然角落出现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们已经知道了。在此基础上,我还设计了一个了解学生基础的链接“你听到或了解了这个角落,学生有什么样的基础?这个基础对于后续学习非常重要。在学生原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即寻找学生的最新发展领域,只有对学生实用的东西对学生才有意义。
第二,依靠学生的经验,发展学生的认知。
数学教学始终以知识和技能为重要目标。在新课程标准颁布之前,有“经验和体验”这样的词。过去,我们在文科教学中可能更关注学生的自我体验,因为文科需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来理解文章的含义,那么为什么在《科学》中提到这个词呢。我认为无论是哪个学科或教育,其心理机制都是一样的。无论是知识的重点还是难点,还是容易出错的地方,一切都必须来自学生的内心。只有当学生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学生才能真正关注一个或几个问题。经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在画角的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回顾他们刚画角时是如何画角的?由于刚才画角的过程,学生们描述了自己画角的步骤。这一步更加成功、简单和复杂。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例如,先绘制边,然后绘制边,然后将两条边延伸到交点。很多学生认为这种方法太复杂了,他们更喜欢先画点再画边的`方法。因为学生有自己的角画经验,他们可以同意更好的绘画方法。因此,我认为基于学生经验的教学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理解。经验带来了一场学习革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进入体验的概念,不断丰富学生的体验。
在本课程中,我认为比较角度大小的处理不够好。学生折角后比较角度大小的过程太短,提供给学生的材料太开放,没有提供一些有利于学生观察、比较和探索的材料。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学效果不够好,需要进一步改进。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20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角在生活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二年级的孩子对角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尖尖的一点”这一个层面上,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因此本节课的侧重点就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为此,我将整节课分为四个环节:一是通过指一指活动,初步感知角的形状;二是通过找一找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角”中抽象出“数学角”,认识角的形状和各部分名称;三是通过开放性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变化特点;四是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巩固角的知识。在整堂课中,我创设了直观、生动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通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本节课的优点:
1、角来源于生活,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在认识角时,我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导入,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通过三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而且这三次指角逐渐渗透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然后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2、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且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创造角的环节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进一步巩固,而且让学生在拉动活动角的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但是关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仍然是无法确定的,因此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角的边长不一样的角,大多数学生倾向于边长的角大,这时老师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这巧妙的一比,不单帮助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巩固——画一个和第一个角大小不一样的角。
本节课有待改进之处:
1、在每个环节结束之后,我的小结语不多,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环节与环节之间过于零碎。
2、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比如在钟表上找角时,有学生比划出了一个圆形,我预设时没有想到,因此我只是问了一句:“这是角吗?”然后让其他学生来找角。其实我可以在学生认识了角的特征后再回过头来看看,说说为什么圆形不是角,可以帮助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再比如在反馈用毛线创造角时,预设是同桌合作拉出一个角,让他们说说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哪里,然后松开其中一条边,让学生判断这还是角吗,体会角的边必须是直直的。但实际反馈时,上来展示的第一组用毛线拉成了一个三角形,第二组用毛线和吸管拉成了一个“T”型,实在是出乎意料之外,我只是匆匆就走了个过场。后来在其他老师的指导下,我发现其实这是很好的生成资源,可以和练习中的数角联系起来。我没有好好利用,实在是可惜。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21
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所以,教学时,为了帮忙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经过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构成技能。
首先,在教学导入的环节,我从学生认识的三角形,长方形等平面图形出发,用漂亮的云朵娃娃把他们遮住一部分,让学生猜出他们各自是什么图形并说出理由从而引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这一环节经过观察角的集合来发现角的共同特征,并让学生多动手、多讨论,指出角的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本事。
其次,当孩子们已经掌握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后,让学生确定一些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说明理由,进一步加强了对角的特征的认识和理解。
这一节课的难点是: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叉开程度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其实我首先让学生用两支铅笔做出一个实物角,指出活动角的顶点和两条边,让学生多操作几次,玩一玩活动角,让他们感受一下两边一张一合时角的大小变化,让孩子操作、讨论、感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有什么关系。
总之,本节课教学活动我力求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很好的培养到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等本事,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行舟的桨,让学生在进取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22
经过反复修改教案和几次试课中,我对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一方面,教师的教不能违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是经历浪漫—精确—综合的认知过程。即学生对于新知识产生模糊认知,在教师教学引导过程中构成精确的认识,最终在理解的基础上具备综合运用的本事。另一方面,一节好的数学课,不必须教学环节有多精彩,可是必须要能引起起学生的思考。而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学语言严谨规范,问题的设计合理,教学环节具有层次性,要贴合学生认知规律,使学生在思考时有可用的抓手。最终,课前多与孩子进行交流,从中能够掌握学生的背景观念,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学生的`认知误区。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正如陶行知所言:“教师的道德品质,不仅仅是规范自我行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用于教育学生的需要,教师职业的特殊在于育人,不仅仅用自我的学识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我的德育人,不仅仅经过自我的语言去传授知识,并且要用自我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把孩子放在心上,不仅仅是需要我们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也需要教师以身作则,持续学习。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23
《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第三册的教学资料,主要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初步的认识角。这节课也曾听过一些公开课,有过各种各样的处理方法,但大体的也主要是认识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画角、比较角的大小这三块资料。那么怎样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让学生掌握这个资料,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呢?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也作了必须的思考:
要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角的概念。
学生对于角究竟有多少认识呢?在一年级的时候,学生以往有过观察物体的学习体验,学生觉得在长方体、正方体上都有一些尖尖的角,能够说对于角的认识他们是比较模糊的`,只是直觉中感觉角应当是尖尖的,另外学生也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这些平面图形中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所以,我觉得角的认识首先应当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出发,并在这节课当中发展他的认知水平。由此,我在教学导入的环节,运用了贴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儿童化的语言“认认老朋友”引导学生把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逐个地呈现出来,而后又从学生以及认识的三角形出发,把三角形的一条边去掉构成一个新的图形,这个图形就是角。
让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来理解角的形象。这样的教学处理我觉得是比较容易让学生理解的,另外正确的角的出示也有利于学生对角的概念的构成。角虽然出现了,但并不代表学生就已经认识了。在这个基础上,我又设计了一个了解学生基础的环节“关于角,你听到过或者明白些什么?”学生究竟有怎样的基础呢?这个基础对于后续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开展教学,也就是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仅有切合学生实际的才是对学生有意义的。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24
1、大胆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在课一开始就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给图形分类,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形象的发现角,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的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教授新课做好了铺垫。在学习新知这一大块,又精心的设计了四个环节的学生活动,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本节课自始至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学生真正动了起来,课堂真正活了起来。
2、合理引导,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始终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在丰富多样的自主学习中获得充分释放,让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师生共同体验了学习进程中的苦与乐。
3、利用多媒体优势,把抽象知识直观化。
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数学这一学科是如此的严肃,最好不要失去机会把它弄得趣味化”。若利用课件在数学课中创设情景,可以营造出欢快的课堂气氛,能让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动机,能够直观形象的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画法,这样就能更好地完成学习过程。
在教学环节中,值得我们思考的有很多,比如:怎样把握整个教学环节和有限课时的冲突,有没有更合理的环节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25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角和直角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和直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和直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因为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学生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因此教材根据儿童学习的这一特点,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等,来帮助学生学习几何知识。
这单元的课上完了,通过后来的练习反馈,我思考这部分内容在教学时的一些优缺点,具体如下:
优点:
一、趣味性强。
一直以来学生在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部分知识的时候都有一定困难,因为眼睛常常欺骗了我们,让我们感觉边越长角也越大,那么怎么样才能把这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具体化呢?这里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以故事“蓝角与红角比大小”为主题,以观看动画故事片来帮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是与角叉开的大小有关。
二、善于借助身边的事物来组织教学。
为了加深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我还用卡纸剪了一对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角,借助投影仪把其中一个角放大,让学生来判断角是否变大啦?根据形象的对比知道,角的边变长了,但是角的大小没有变;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后,又借用教师用的大三角尺与学生的小三角尺上的角来对比进一步巩固。
三、活动性强。
这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等,来帮助学生学习几何知识,也因此学生的兴趣高昂,能积极的参与进来,整个教学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
缺点:
一、学生对于角与直角的区分较模糊。
通过练习的反馈,我发现学生在区分“角与直角”上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也反思了这部分教学,在教学时,没有让学生参与到发现直角的过程中来,如果下次再上,我想这样,让学生在课后描出生活中的物体上的角,并且剪下来(每人收集中营4个),在通过小组合作把收集到的角集中起来,让学生通过分一分找出这种特殊的角——直角。再让学生在身边的物体当中来找一找具有相同特性的角,也就是那些角是“直角”。这部分的失败让我知道,学生参与进来的知识会学习的更好。
二、画图的技巧。
在画角的练习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就是画不准,这里主要是教学时没有注意传授学生画图的技巧,因为笔有一定的宽度,在教学时应告诉学生要稍稍移一些再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