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
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长方体表面积的不同计算方法。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扎实。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经历思维的形成过程,充分凭借学生的已有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讨论、探索、思考、表达、交流中得到发展,课后反馈效果很好。
在思考、讨论中步步为营。在教学中,对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教师从学生已有经验长方体的认识引入,先让学生回顾长方体的特征,如:让学生拿出准备的长方体纸盒,按照一定的位置在六个面上分别表明前、后、左、右、上、下;想一想:根据长方体棱的特征,我们可以八长方体的12条棱分成几组?怎么分?为什么?同桌之间互相指一指长方体的长、宽、高等。在每一个细小问题的思考、讨论、交流中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对每个环节知识的掌握都落实到位,并为后面的知识作好循序渐进的铺垫,让学生在这种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的学习过程中,顺其自然地掌握方法、解决问题、获得发展。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知道它们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的形状相同,大小相等;12条棱分为3组;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以及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面积相等的正方形的基础上而学习的。对于表面积的概念与平面图形的面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同时是后继学习的基础。
我认为表面积的概念的学习,要是通过学生对长方体特点的感知并懂得表面积的意义基础上,进行学习。学生虽然会正确求长方形的面积,但要求表面积,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为什么呢,因为是从平面到立体,从二维到三维。成人看似简单,而对小学生却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小学生往往习惯于迁移,长方形面积明明是长×宽,而现在怎么变成长×高、宽×高了呢?这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肯定存有困惑。所以要把长方体展开,变6个面为一个面,这种转化不是老师来完成,而是在学生思维中展开,因此,在前一课时就应打下一定基础:上下面:前后面、左右面等概念!对立面相等等知识点。再通过观察长方体的每一个面的面积任何计算!有没有简便方法等。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思维的活跃,积极的学习是本堂课成功的的关键。
不足之处:在教学中、思维的发散显得不够!以至于在后来的无盖,甚至四个面计算中部分同学不理解!
非常遗憾、值得反思!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3
“综合与实践”是课程改革之后出现的一个新领域,它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体,以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激发创造潜能为目标的学习活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突出了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对数学学习价值的认识。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深入到生活实践之中,处处碰到数学的存在,处处遇到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比起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来,这种感受更实在,更真切,更深刻,因此也更具有现实意义。比如学习了本课之后,学生就可以计算灯箱上张贴的海报的面积、超市里的大立柱需要多大的彩纸才能张贴完整,那么在准备海报和彩纸时就可以先计算,再准备。让学生真切的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到数学,进一步认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第二,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
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虽然也可以实现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但我们总是那么不能放手,总是那么不由自主的把知识灌输给学生。然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成了活动的主体,必须自主地去探索,去实践,去交流,教师不得不放手,否则,就不成其为综合实践活动了。本节课中,从学习内容的收集——学习内容的分类——探究每一类的计算方法——规律的总结,无不是学生们自己实践、探索、交流的结果。整节课中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组织和引领的作用。
第三.注重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最本质的要求,就是让学生灵活地运用已学的知识和已具备的经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比起课堂上、作业中、试卷里的纸上谈兵似的解决问题,来得更直接、更实在、更真实、更具有灵活性、更具有综合性,也就更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中求火柴盒、烟囱、正方体立柱等的表面积问题,是学生在生活中亲眼看到、亲手摸到的东西,比在教室里想象更直接、更真实、更易于灵活掌握方法,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注重合作交流,展示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离不开合作交流,在师生、生生,小组与小组,小组与大组等的交流中,学生对知识或活动内容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所以在合作交流中要让学生想说、敢说、乐说,畅所欲言。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在撞击、知识在整合,在相互启发的过程中思维会实现质的飞跃。本节课中在计算衣柜的的表面积时,学生一句“摆放位置不同,表面积的求法肯定不一样”,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出了表面积是一个面、两个面、三个面、四个面等不同情况,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4
设计思想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过渡到初步的立体图形上学习的。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体现“立体——平面——立体”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并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联系沟通,培养和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为主要特征,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锤炼思维,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浸润情感态度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长方体和正方体和表面积”一课,正是从这一思路出发预设、生成教学过程的。
1、从生活实际引入新课
创设一个能够吸引学生的、源于生活的、有趣的、有用的、可操作的、可探索的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要提供丰实的现实背景”任何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使生活数学与数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在生活中做数学的乐趣。设计时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求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必要性,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按知识形成发展过程展开新课
知识的形成发展是有层次的,且与旧知识紧密相连。新课展开必须以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为此,新课的组织展开以有利于教材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产生同化,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为目的。
3、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显现知识结构
学生计算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必须具有较强的空间观念,这是教学的难点。为此,借助于实物投影、模型、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触摸、拼拆、抽拉、展示,全方位感知,培养空间观念,寻找知识的结合点,让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协同互补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上发挥更好的媒介作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案例与反思案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理解表面积的意义。
师:(出示一个长方体纸盒和一个正方体纸盒)猜一猜,这两个纸盒那个用的纸板多? 生:我觉得这个长方体用的纸板多。因为它比这个正方体长。
生:我觉得这个正方体用的纸板多。因为它比这个长方体高。
生:我觉得这两个纸盒用的纸板同样多。因为这个长方体比这个正方体长,而这个正方体又比这个长方体高。中和一下就同样多了。
师:如果只靠我们这样空口无凭地去猜,能否得出正确结果?
生:不能。
师:那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我们应该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六个面的总面积。
师:你的想法真不错。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就叫做他的表面积。摸一摸、说说长方体的表面积都包括哪儿?
生:边指边说,包括上下、左右和前后六个面。
二、动手操作,探究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8个长方形,要求:从给出的8个长方形中选出6个长方形围成一个长方体,同时思考:(出示)①长方体的6个面之间有什么关系?②长方体每个面的两条边分别与相邻两个面的边长有什么关系?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方法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并把讨论结果写在之上。
生:小组活动。
生:反馈交流
第一种方法:我们先求出每个面的面积,再把这六个面的面积相加,就能算楚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了。
第二种方法:我们先把长方体的六个面剪开,把相对的面摆在一起组成三大部分,再用长×宽×2+高×宽×2+长×高×2,就能算楚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了。
师:你们的想法很好,还有其它想法吗?
生: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把第二种方法写成(长×宽+高×宽+长×高)×2,也就是把长方体纸盒剪成面积相等的两大部分上面、左面、前面和下面、右面、后面。
师:你能够运用过去所学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很会学习。在这些方法中,你认为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生:我认为第三种方法好,因为这种方法最简便。
师:我们今天学的这种类型的题当然用第三种方法比较简便,但在实际生活中还会遇到很多实际情况,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计算表面积的方法。
三、精心设计练习,逐步优化求长、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
1、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纸盒的表面积。(单位:厘米)
2、选择求上、下地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表面积的最优方法。
①(5×3+5×3+3×3)×2
②5×3×4+5×3×3×2
3、选择求长、宽、高相同的长方体表面积的最优方法。
①3×3×6
②(3×3+3×3+3×3)×2
四、联系实际,灵活应用,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
1、讲下列物体的表面积所包括的面进行分类。
(1)无盖的长方体木箱(2)正方体纸盒(3)在一个长方体游泳池四壁和底面抹水泥(4)长方体包装箱(5)手提袋(6)灯管的包装盒(7)字典的封皮(8)火柴盒,
2、一间教室,长8米,宽5米,高4.5米,要粉刷屋顶和四壁,除去门窗面积20平方米,粉刷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由平面计算扩展到立体计算的开始,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应加强动手操作和直观演示,按照创设情境——实践操作——自主探究——掌握规律的教学流程进行设计教学方案。
本节课教学本着“让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研究、讨论、操作,从而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一、创设情境,以“争”激思
新课伊始,创设让学生“猜一猜”做一个长方体纸盒和正方体纸盒,哪个用的纸板较多这一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比较出来呢?”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认识到“必须分别计算出六个面的总面积”,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指出:“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表面积”,然后再让学生摸一摸、说一说长方体的表面积包括哪儿?这样设计能刺激学生产生好奇心,进而唤醒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产生学习的需要,使学生在自主的观察与思考中理解了表面积的意义,为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实践操作,以“动” 激思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我们要多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加工,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因此,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时,先让学生动手操作,以长方体的特征为依据,从给出的8个长方形中选取相应的面拼成长方体,同时让学生思考:①长方体六个面之间的关系?(相对的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②长方体每个面的两条边分别与相邻的两个面边长之间的关系?(每个面的两条边一定分别与相邻的两个面的一条边相等。)学生在动手拼的过程中,通过比较分析深刻地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抓住了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关键,然后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方法,共同探索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里鼓励学生有不同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三、巧编习题,以“练”促思。
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不单独安排时间推导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而是设计了一道综合练习,(图略,选择求长、宽、高都是3厘米的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最优方法。①3×3×6 ②(3×3+3×3+3×3)×2 ③3×3×4+3×3×2)。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学生在说算式意义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发现了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一设计,改变了以往将正方体的表面积独立用一单位时间教学的方法,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培养了学生优化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促进课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在师生共同参与和评价中,达到优化思维,推陈出新的效果,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四、联系实际,以“用”促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但能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是密切联系的,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此,我先出示了以下几种情况,(1)无盖的长方体木箱(2)正方体纸盒(3)在一个长方体游泳池四壁和底面抹水泥(4)长方体包装箱(5)手提袋(6)灯管的包装盒(7)字典的封皮(8)火柴盒,让学生从各种物体的表面积所包括的面进行分类。从中使学生认识到长、正方体的表面积也会遇到许多特殊情况,我们在求表面积是不可以千篇一律,死套公式,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我又及时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举出在日常生活中,做哪些事与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部分面积有关,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求异思维的能力。再有,与实际生活联系,学生乐学、愿学。
本节课教学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优生在课堂上仍是主角,学困生由于动手能力差,思维跟不上,大部分时间只能充当观众与听众,从课堂练习可以看出他们对所学的知识一知半解,课堂如果让他们充分动手操作与表达,又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仍是我今后的重要研究内容。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5
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一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只要把六个面的面积相加就行。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特别是遇到特殊情况,比如鱼缸、粉刷教室用材、通风管道等,有很多学生往往不能分清哪些面不需要计算,或是应该怎样计算?教材中计算表面积时是让学生先想象出展开图,再根据展开图各个图形的面积来选择计算出所求面积。
面对以往学生在学习时出现的较高的错误率,我在教学时便采用了让学生“钻”进长方体里求表面积的方法。
我首先让学生环顾四周,把我们的教室看做一个长方体,而我们就生活在这个长方体的世界里,而后我让学生分别指出这个长方体————教室的的顶点、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各叫什么?屋顶的面怎么求?前后的面怎么求?一般的教学是让学生想象展开图再进行计算,由于这个图是虚拟的,对学生的空间观念要求比较高。而“钻”进长方体,长方体的各个面就围绕在学生的四周,使学生感觉实在,从而利用直观的看就知道了哪个面不求,还可以用手比划一下,想清楚这个面的长与宽各是多少,再求出面积。这样的做法,对于空间观念比较弱的学困生来说,多了一根思维的“拐棍”。因此,在解决长方体的表面积实际问题时,我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同学不时的抬起头或转过头看墙壁,有的还用手指偷偷比划着。我知道,他们此时,正“钻”进长方体里。
当然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没有强调计算必须在单位统一的前提下才可以进行,造成一道练习题的错误率很高。这也是从一个侧面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认真审题的好习惯,在今后的练习中,我会进一步训练学生注意这一点。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6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
这节课是学生学习立体图形计算的开始,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我通过演示课件,加强动手操作和实物演示,按照“创设情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总结规律”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让数学知识和生活结合起来
本节课我创设让学生“想一想”做一个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纸板这一情境来引发学生思考,要求“需要多少纸板”就必须知道长方体纸盒的什么,让学生通过思考和交流,认识到“必须分别计算出六个面的总面积”。这时及时我指出:“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表面积”,这样设计能刺激学生产生好奇心,唤醒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在自主的观察与思考中理解了表面积的意义,为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先让学生动手量一量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如何求这个长方体纸盒的表面积,最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想法并把方法与结果记录下来,共同探索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巧编练习题,培养学生的优化思维和归纳能力
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我没有单独安排时间推导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而是设计了一道练习题(求长、宽、高都是3厘米的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最优方法)。学生在探讨算法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发现了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培养了学生优化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促进课堂效益的提高,在学生探究和交流的过程中,达到优化思维,推陈出新的效果,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四)联系实际,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我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看到许多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可以通过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的,学生深刻地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为此,我出示了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火柴盒,让学生分别求一求火柴盒的内盒和外盒的表面积,从中使学生认识到长、正方体的表面积也会遇到许多特殊情况,我们在求表面积是不能死套公式,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7
《教参》中明确写到:表面积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往往因不能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像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以致在计算中出现错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积的概念,要让学生把展开后每个面与展开前这个面的位置联系起来,更清楚地看出长方体相对的面和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为下面学习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作好准备。每个人都生活在多维的世界里,看到的事物都不是平面,但在今天的教学中,学生的头脑却很难与立体“接轨”。
以往,长方体展开图教学的落脚点在理解“表面积”的含义。由教师用教具演示展开过程,然后直接出示展开图。借助形象直观的展开图,学生能够较好理解概念,明确其外延。可此次展开图不仅承载着上述“使命”,还有新的“任务”:重视图与体的关系,重视面与体的转化。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必须注重引导学生经历展开的过程,感悟面与体、图与体之间的联系。而此次,教材用主题图的形式要求动手
(1)
操作,让每个学生拿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沿着棱剪开,再展开,看一看展开后的形状。在操作过程中,没有限制学生剪法,因此为展开图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在操作完成后,由于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对展开图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有较深感悟。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找不到窍门,将长方体剪成了若干个单独的部分。教师可以先示范教材中展示图的剪法,并说明操作要求:展开图最好是一个整体,这样便于观察与研究。然后再请学生动手尝试,并鼓励大家剪出与老师不同的展开图。
让每位学生动手操作尝试、在对比观察中思考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操作就没有经历,没有经历就没有感悟。这里的动手虽然费时,但是必不可少。在课堂中,我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将图与体建立起联系。如请他们在展开图中,分别用“上”“下”“左”“右”“前”“后”标明6个面。观察长方体展开图,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等等。虽然本节课的教学重视了体到面的转化,但对于面到体的转化则力度明显不够。因此可以在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的教学中,增加一个练习环节,请学生先任意确定一个面做下底面,写下“下”,然后想象折叠的过程,在相应的面上标上“上”“左”“右”“前”“后”的文字。
(2)
有困难的学生可还原展开过程,标明它6个面。这样,两幅图展开后各有侧重。长方体展开图侧重于建立起图与体之间的关系,而正方体展开图则侧重于面与体的转化。虽然展开图的教学花费了大量时间,但我认为它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8
长方体的表面积属于空间与模型这个模块。在认识了长方体的基本特征,利用面与面之间的关系,探索出其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在备课的时候,我认为这课虽然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之一,但学生在理解长方体面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扩展,应该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但从学生的课后作业上看,还真是问题多多。分析了一下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生对总结出来的公式还不熟练。
虽然,我还教了学生记忆的技巧,但是很明显有的学生在算面积的时候还是张冠李戴,这说明学生对一个新知识的掌握还需要反复、重复加强。
2、学生对题目意思理解不透。
有的学生马虎大意,对完成作业态度不够,草草了事。以致有的题目存在“陷进”,他并没有发现出来。比如,房间贴墙纸,地面肯定是不用贴的,有的学生就没有想到。
3、计算上有问题。
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有些繁琐,这就要求学生计算细心 ,可是从作业上看,还是有些学生算式是对的,算错了。很可惜的。计算基本功以后还是要多加训练。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9
一、利用旧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把枯燥无味的数学教学变为学生感兴趣知识,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教学中必定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学生对知识的探讨过程。在活动中,一方面要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测结果,除此之外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一知识的教学中,我首先要求学生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做好复习工作,同时提出新问题——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合并起来又是什么样的面积呢?要求这个面积又怎样求呢?你能求这个面积吗?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通过实际操作,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拿出自己制作好的长方体实物,然后教师也拿同样的长方体教具进行教学。在没有展开长方体的表面之前,教师引导学生分别用手点出长方体的上、下、前、后、左、右这六个面,并说出这六个面各自的长和宽,然后启发学生想:要求它的表面积,这六个面可以分为几组,每组有几个面?各组的长和宽又是长方体相对应的长、宽、高的哪个长度?接着让学生进行学习小组讨论,并要求每个小组派一人汇报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从而归纳出:可分为三组:分别是上、前、左,每组有2个面,各自的长和宽分别是长方体的长和宽、长和高、宽和高,要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把上面加前面再加左面的和乘以2,用长方体的长、宽、高表示就是:(长×宽+长×高+宽×高)×2,这时,要强化学生记住,长×高、长×宽、宽×高各是长方体的哪个面,有利于下面教学求长方体的四个面或五个面的面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公式以后,教师就举出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长方体实物,给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进行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三、根据实际,在教学中教会学生灵活运用公式。
在学生掌握了求六个面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怎样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碰到实物,如粉刷一截明水渠、教室、烟囱等。要求它们的.表面积,又怎样求呢?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出“一截明水渠的立体图”,指导学生观察教室和烟囱,它们要粉刷的是哪几个面?要求这些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就是求几个面的面积,要求这几个面的面积与上面所学的求六个面的面积的公式有哪些变化?然后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找出求长方体三、四、五个面的表面积的公式。
我记得新课程标准里面有这样的一句话: 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我在教学中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做到引导让学生自主探讨、合作学习,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0
1、关注学生观察、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时,我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了一些不同材质、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物件,以制作这些物体需要多少材料这个实际问题入手展开教学,然后让学生思考,想办法,动手剪,展开后求出展开图的总面积即可,从而揭示表面积的概念。学生对学习材料本身是非常熟悉的,因而感到很有兴趣,在课堂教学中保持着比较活跃的思维状态。课堂教学目标的实施非常顺利。课后,布置学生进行课外实践作业,寻找生活中的不同材质、不同大小的长方体物件,分析制作这个物件需要材料的多少与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实践能力。
2、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展开教学。
在教学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注意引导学生依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的特征展开教学。通过对长方体正方体教具的观察、测量、计算来体验探究表面积的整个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还结合学具,让学生在长方体、正方体学具上标出长、宽、高,然后思考相对的面面积怎么求,从而让学生逐步养成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3、强化技能训练,练好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功:
由于表面积教学已不再死定计算公式,这也为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所必须。因而在教学中,我关注了学生作图能力的训练,从开始的看图说数据,到根据数据画草图,再由看数据想图形,在这个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同时让学生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我设计了多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素材,如要制作一个电视机罩需要多少布、制作一个金鱼缸需要多少玻璃、一个牛奶盒要包装四周需要多大的包装纸等等,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思考到底要求哪几个面的面积总和,然后选择有关数据进行计算,灵活解决实际问题,二不是死板的运用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1、学生生活经验还有所欠缺:
从一些作业中发现有的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有些同学很难与实际物件联系起来。比如房屋的通风管,由于缺乏观察生活的习惯,有的同学计算使用铁皮时计算了6个面的面积。还有些同学缺乏空间想象力,还是分不清楚具体的面应该怎样求才是它的面积。特别是一些拓展创新题,更是让不少学生感到困难。学生缺乏耐心细致,做不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因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失误较多。
2、学生对词语表述的理解能力比较弱:
例如横截面、占地面积、周围所蕴涵的数学内涵还不够理解,影响了解决问题的效果。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1
在这节课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个问题。
一是对于知识的学习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表面,或只停留在一种浅层的认识上,而应该在大量的练习中,让孩子有一个质的飞跃和提升,让孩子们能在知识的认识深度上有一个概括性的想法,能在一般现象中找到问题的本质,让孩子们能自己总结出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公式,并且这种公式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而更应该是开放的,只有这种由现象到本质的学习,才能真正地让孩子们体会到问题的内在,也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地养成自我总结的习惯和能力,让他们能够举一反三,能在不断地学习中自我找寻解决不同的数学问题的一般规律。
二是对于孩子们所学习的知识要进行必要的指导,我们固然要做到让孩子们去探究,而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让孩子们能找到寻找问题的钥匙,能让孩子们体会到,解决一些问题,更应该有充分的准备,让他们体会到,“至少”的意思,一方面是最少,另一方面怎样才能做到最少,就是每一个面贴的彩纸和这个长方体的这个面的面积相等。
对于孩子们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也即孩子们计算每一个面的面积时,不知如何找数据问题,也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之处,为了攻克这个难关,我让孩子们自己说出每一步的解题思路,让他们弄清,每一个算式求的是哪个面的面积,从而,让他们体会到我们对于公式的总结不是我们最终要寻找的结果,只有我们在理解问题本身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本质因素,也即我们无论做什么,都要寻个来龙去脉,只有在一种这样的情境中,我们才能真正地让孩子们走上更宽广的学习之路,那种只是死记硬背的方式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早已经不能适应我们自己和学生,只有让学生理解,教师只有在一种不怕耽误工夫的理念中,才能让孩子们真正地得到什么。
学习是孩子们的事,紧记这一句,我想,我们才能真正地让孩子们去学习,而不是我们包办代替!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2
《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内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由平面计算扩展到立体计算的开始,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
讲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前给学生布置了任务,要求学生把数学课本附页1和附页2 的样图制作成长方体和正方体,提前调动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开课时我用学生亲手制作的长方体的实际的学具引入新课,学生自己观察长方体有六个面,要想知道长方体的六个面到底有多大,请你利用小组中的学具帮助老师解决。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认识到“要想知道长方体的六个面到底有多大,必须计算出六个面的面积总和”,这时我因势利导指出:“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叫做它的表面积”,然后再让学生摸一摸、说一说。这样设计既能刺激学生产生好奇心,又能唤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产生学习的需要,使学生在自主的观察与思考中理解了表面积的意义,为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但能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是密切联系的,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此,我出示了以下几种情况的练习:比如无盖的玻璃鱼缸、没有底面的洗衣机罩,学生认识到长、正方体的表面积也会遇到许多特殊情况,我们求表面积不可以千篇一律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因为是从平面到立体,从二维到三维,成人看似简单,而对小学生却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作业反映出来的问题屡见不鲜,因为与实际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例子比比皆是,且各有特点,有些题学生考虑不全面,有些却是无所适从,刚刚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有个别学生不分青红皂白,不认真审题,如果在课堂上我能够抓住学生实践的过程适时把展开的平面图做出点拨效果会更好。比如教科书练习六中的练习题,要在游泳池的四周和底面都贴上瓷砖,需要贴多少平方米的瓷砖,有些学生不认真审题最后求出来的是六个面的面积,紧接着下一道题是学校要粉刷教室,扣除门窗的面积后,学生没有考虑到地面不用粉刷,从而也是求的六个面的面积,与实际生活联系后,他们就会恍然大悟,而反映出他们理解问题的片面性,不够灵活。
有些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还是分不清楚具体的面应该怎样求才是它的面积,而且学生缺乏耐心细致,做不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此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失误较多。以后的教学中我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例如,礼堂中有四根长方体形状的木柱,底面是正方形,边长是5分米,高5米,这四根柱子占地面积是多少分米?有个别学生依然把底面积和表面积混淆,把简单问题复杂化。
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但是他们动手能力差,空间想象力欠佳,思维跟不上,对所学的知识没有吃透,似懂非懂又不及时追问,期中考试中有一道题目,出示的是纸盒的展开图,有些学生仍然一如既往去求六个面的面积,对实物的展开图认识模糊,能清楚的知道长方体的具体的长、宽、高,但没有认真观察纸盒到底有几个面,最后看到卷子时感到很遗憾。
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但是他们动手能力差,空间想象力欠佳,思维跟不上,对所学的知识没有吃透,似懂非懂又不及时追问,20xx年石油分局教育质量检测中有一道题别出心裁,让学生用塑料棒,卡纸等材料,亲自为妈妈做一个长方体花瓶,多数学生知道从8根10厘米、3根16厘米、6根20厘米长的塑料棒中选择8根10厘米和4根20厘米长的塑料棒拼成长方体框架。紧接下来让学生用一张边长为30厘米的正方形卡纸,裁剪出粘贴花瓶所需的材料,并画出示意图,算出花瓶的表面积,此题学生完成的不是很理想,丢分比较集中,有些学生没有和上面的条件联系起来,有些学生无从下手,也有少数学生想当然的画出六个面,求六个面的面积,由此看出在平时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有欠缺,平时只是注重让学生自己准备材料制作长方体或正方体,没有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灵活的生活素材,以后教学中应引以为戒,应该在平时对教材有更深入的研究,也应该全方位的去拓展学生思维,尤其是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部分内容,在生活中学生对长方体可以说司空见惯,在学习新知时学生也是兴味盎然,积极性很高,但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今后要多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思考加工,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时怕学生在课堂上忘乎所以,不好组织,所以尽量避免让学生动手操作,今后也应吸取本次的经验,尽可能的让学生多动手,动手的同时也会拓展学生的思维,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以后的教学中我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将抽象的知识变成了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东西,使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对知识的思考与实物模型的演示和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建立概念,以动促思。并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综合以上几个典型的例子,今后的教学中对一些基本的知识点也应该以点带面,较突出的问题进行讲解,点评,尤其是知识点、关键点、易错点、解题规律,解题方法,多种方法的共性,讲解分析过程的失误,今后也要注意多聆听学生的讲解,及早发现,及时纠正学生的失误,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的基础上进行的。也就是学生已经对长方体特征及其展开图有了较深的了解基础上,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的。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教师适时点拨。
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难点是正确建立表面积的概念.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关键是找出每个面的边长(长和宽)。上课的时候直接揭题并板书本节课的内容。然后学生完成书第8页的第一题,通过这题,学生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各边之间的关系,为计算各个面的面积作了准备。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准备,但不能上升到公式化的高度。这时,通过例4的学习后,学生根据前面的知识,就归纳出长方体的表面的计算,可以用长方体的长、宽、高来表示出来。这节课的学习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要求。但在一些细节方面还需要做改正:如对长方体表面的概念这一环节的教学,在讲完这个概念后,应该让学生拿出他们的长方体纸盒来摸摸以加深理解和印象,有在归纳出长方体表面的公式后,应该回到一开始的图上,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部分求什么,以达到加深学生理解的目的,这些都是在以后备课和上课中要注意和更细致一些的地方。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4
我在执教《长方体的表面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1、理解表面积的定义上,出示一个长方体纸盒,计算要用多少纸片,求什么,把一个生活实际问题转化为一个数学问题,也就是要去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让孩子们指一指表面积在哪里。这个时候不急着去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而是让孩子们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场景中哪些地方需要计算表面积的,孩子们举例了给教室贴瓷砖、做纸箱、做鱼缸、给教室的们刷漆,等等,这个时候我会追问你的场景中的表面积在哪里,像鱼缸是会少一个面的。这样为学生建立了空间想象的表象认识,学生在后面完成解决问题时就会在脑海里有立体图形的浮现。
2、在探索具体计算表面积我关注了几下几点,第一,先想计算策略,让孩子们说一说打算怎么计算,那孩子们都会说,把六个面加起来,有的孩子说了不必每一个面都求,对面相等,只要求出三组面。第二,让孩子们说清楚计算的过程,有条不紊的阐述自己的计算过程,我就追问为什么要乘以2这样的细节问题。第三,引导孩子去概括总结计算的公式,最后大家一起总结得到一个公式,用长宽高来表示这个公式。同时出示长和宽都相等的长方体,让学生体会,按公式计算不会重复或遗漏,这样的计算表面积更加是准确。第四、在出示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公式之后,着手让孩子们去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我觉得这里的相同之处十分重要,让孩子们明白求一个完整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实际上是在求外面六个面的面积总和,无论孩子们的计算过程如何,公式又是如何,本质就是求那六个面的面积之和。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5
【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电脑出示饼干盒、木箱)这两个物体大家认识吗?它们分别是什么体?
生1:饼干盒是长方体。
生2:木箱是正方体。
师: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你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生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生2: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
生3: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可能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
生4:正方形的6个面的面积相等。
……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那对于这两个物体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1:我想知道它们的12条棱共有多长?
生2:我想知道它们的面积是多少?
……
师:同学们想知道的可真多,我们今天先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好吗?(板书课题)
(二)探究
1、表面积的意义
师:那什么叫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拿出饼干盒、木箱)谁愿意上来摸一摸,并说说什么是它们的表面积?
生1:(边摸边说)长方体6个面的和是它的表面积。
生2:(边摸边说)正方体6个面的和是它的表面积。
师:(电脑演示长方体、正方体展开的过程)长方体和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们的表面积。
师:现在知道了长方体和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就叫做她们的表面积。我们身边还有许多物体,你能举例说说它们的表面积吗?
生1:课本是长方体,它6个面的面积和是它的表面积。(边说边摸)
生2:橡皮的6个面的面积和是它的表面积。(边说边摸)
……
师:老师这里也有两个物体(出示无盖杯子和香皂盒),这两个物体的表面积在哪里?谁愿意上来摸一摸。
(指名学生上来边摸边说)
师:象这些物体几个面的总面积,就叫做它们的表面积。
2、表面积的计算
(1)一般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做物体的表面积,(拿出1号长方体木块)请同学们猜猜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可能会和它的什么有关?
生1:可能和长方体的棱长有关。
生2:可能和它的长、宽、高有关。
师:那请大家再猜猜它的表面积大概会是多少?
生1:74平方厘米。
生2:90平方厘米。
生3:120平方厘米。
……
师:那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到底会是多少呢?你们敢自己去探究它的表面积吗?
生:敢。
师:真勇敢,那请同学们拿出1号物体独立思考一下,求它的表面积需要测量它的哪几条棱,怎样计算3的表面积,好吗?然后再开始研究,研究时做好记录,完成表格,如果自己研究有困难,可以和小组里的同学一起研究。
数据记录计算方法
长方体长:
宽:
高:
(自主探究)
师:接下来我们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的方法,交流时要求每位同学都说说自己的方法,交流结束后各小组准备派两个代表汇报。(生在小组里交流)
师:各小组准备汇报你们组里的方法,汇报时先说说记录下来的数据,再说说你们是怎样求得它的表面积?
生1:我们先算上面的面积10×6,再算左侧面的面积4×6,再算前面面的面积10×4,因为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所以把3个面的面积加起来,再把它们的和乘以2,10×6+4×6+10×4(方法一)
生2:我是先算上面的面积10×6,因为上下两个面的面积相等,所以上下面的面积和是10×6×2,再算前面的面积10×4,因为后面的面积和它也相等,所以前后面的面积和是10×4×2,然后算左侧面的面积6×4,右侧面的面
积和它相等,它们的和是6×4×2,最后把他们加起来是10×6×2+10×4×2+6×4×2。(方法二)
生3:10×(4+6)×2+4×6×2(方法三)。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3:因为前后两个面的面积是10×4×2,上下两个面的面积是10×6×2,两部分合起来是10×4×2+10×6×2,我再利用乘法分配律把它改写成10×(4+6)×2,再加两个侧面的面积10×(4+6)×2+4×6×2。
师:你真聪明!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刚才的猜测,我们猜得准吗?
生:不准。
师:不过同学们还是很能干,研究出了这么多种计算长方体表面的方法,那么,在这么多种计算方法中,你比较喜欢哪一种?
生1:我比较喜欢第一种方法。
生2:我喜欢第三种。
……
(2)特殊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
师:接下来,我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答两个物体的表面积,每个桌上还有两个物体,2号长方体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高也是5厘米,正方体的棱长是5厘米,请你们求出他们的表面积。
生独立计算后交流
师:我们先来看2号物体,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生1:8×5×2+8×5×2+5×5×2。
生2:(8×5+8×5+5×5)×2。
生3:8×5×4+5×5×2。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3:因为这个长方体的左右两个侧面是正方形,所以中间4个面就相等,先算出一个面的面积8×5,把它乘以4就可以了,再加上两个侧面的面积5×5×2,就是8×5×4+5×5×2。
师:这三种方法,你们比较喜欢哪一种?
生:第三种。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个正方体,你是怎样求它的表面积的?
生1:5×5×6,我是这样想的:因为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相等,所以可以先算一个面的面积,再乘以6。
生2:5×5×2+5×5×2+5×5×2。
师: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生:第一种。
师:看来特殊情况下,我们还要灵活处理,可能回有更好的方法。
……
【教学反思】
1、鼓励大胆猜想,诱发探究意识
关于猜想,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我想谈一个小小的建议,可否让学生在做题前猜想该题的结果或部分结果。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某些猜想,他就把自己与该题连在一起,他会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正确与否,于是他便主动地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的进展。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两种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体(饼干盒、木箱),要学生说说“对于这两个物体,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使他们自发地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然后再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大胆地猜想:“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它的表面积大概会是多少?”学生凭借自己直觉和自己的数学实际,提出各种看法,虽然有些“猜想”是错误的,但创新的智慧火花瞬间被点燃,同时一种种不同的猜想又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愿望和进行验证的需要。
2、搭建探究舞台,挖掘思维潜力
在上面的教学中,在学生独立探究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活动中,先引导学生思考“求长方体表面积需要测量哪几条棱?”“怎样计算他的表面积?”这两个问题,再让学生独立思考。在这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在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的、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在测量棱长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只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就可计算,而有的学生其实也测量长、宽、高,但他们需要测量6次,也有的学生测量12次。在探索其计算过程中,有的学生是先算上面的面积10×6,因为相对面的面积相等,所以只用再乘以2,也就是10×6×2+10×4×2+6×4×2,有的是(10×6+10×4+6×4)×2,还有两位学生解决的方法更是出乎意料。在这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活动是自主的,是鲜活生动的,是富有个性和创造的,学生的创造潜力能在这样的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究,找到了解决的方法,不仅智慧能力得到发展,而且获得了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3、提供交流机会,实现合作互动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学习内容开放,学习活动自主。因此,面对同样的问题,学生中会有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5篇】相关文章: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04-14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5篇04-14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2-23
长方体表面积的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12-23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04-0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5篇)04-15
《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反思04-09
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04-09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5篇04-13
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