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时间:2022-10-19 10:10:4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通用19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通用19篇)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1

  《小露珠》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深受同学们的喜爱。这是一教师上这堂课中的三个教学片段,从这些片段中,可明显看出该教师十分重视口语交际的训练。首先,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说话情境,激发学生自主交流的欲望。课文中的人物,都是以童话的形式出现,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如片段2中,当老师刚说完假如你是金黄的向日葵或是碧绿的白杨树,你会怎样感谢小露珠呢?有些同学就已经迫不和待地举手了。再如片段1中,进行小动物与小露珠的对话,每一组同桌说得都是那么投入,有的甚至加进了扮演。

  正是在这样一个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生才会滔滔不绝,出现“老师,我,我!”的局面。其次,增强说话的弹性,让学生在互动中得到口语交际能力的锻炼。看得出,该教师是精心设计了这一系列的说话环节,且每一个对话都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

  如片段1中的对话训练,同桌选择自身喜欢的小动物,根据所选的动物,对方说出相对应的赞美的话。什么“披着绿衣裳的小青蛙”“威武的小蟋蟀”“五彩缤纷的小蝴蝶”等等。同时,若把这三次说话进行比较,不难看出说话形式是从易到难。

  片段1较普遍,提示语在前;

  片段2稍有难度,提示语在后。

  片段3更难一些,要求学生加上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表情等。这样,也教给学生一种写作方法,可谓是一举两得。最后,以情感为纽带,牵动学生心灵。

  片段3是本课的高潮,大家说着各种感人的话,想留住这是一堂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的语文课,相信会在小露珠。此时,师生达到一种共鸣,大家都陶醉在难舍难分中,期待着内、外都美的小露珠明天的到来。在优美的朗读中,给全文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同学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2

  镇期末语文成绩出来后,整个三年级的语文成绩很差,我班语文成绩也是很不理想。我分析了一下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客观方面的原因,另一个就是主观方面的原因。

  客观方面的原因是这次试卷出题超出大纲要求,有些偏难;加之改卷老师对阅读理解题和作文压分严重,学生普遍在这两道题上丢分严重。

  客观原因是次要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基础知识还是不够扎实,不少学生在默写古诗句和默写课文原句上存在错字现象,结果整个句因为错一个字而全部分被扣。其次阅读理解能力、写做能力太差,学生在这两道题上丢分严重。因此基于上面的情况,特制定下学期的教学计划:

  在教学上采取分层次教学。主要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

  (1)学困生严抓基础知识,主要抓好读背课文,认真书写生字词,每单元后的读读背背全部会默写。

  (2)对待中等生除了抓好他们的基础知识外,要抓好他们的写作能力,通过优秀学生作文的范例给他们做引导,多读背作文来提高这一方面的能力。

  (3)提高中上等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这一方面的能力除了需要学生多阅读之外,还需要学生做一些阅读理解题来锻炼,这次学生阅读理解题失分严重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学生在这方面的练习还是太少了。

  失败不可怕,关键是在失败中总结教训。找到了失败的原因,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另一半就需要下学期的努力了。虽然学生的基础很差,但是我心中仍然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3

  古诗本身最大的特点就是诗情画意,在教学时要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与诗人产生强烈的共鸣,促使学生在诗境中分享美,理解美,进而能欣赏美,感悟美。在本首诗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一、张开想象的翅膀

  在学习这首诗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将诗句在脑海里形成主体画面。如,教学“夕阳无限好”时,我抓住“无限”引导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同诗人一起尽情领略古原日落的优美景致。通过读、听、品,让学生用自己的纵情想象去填补诗句留下的空白。

  情感是古诗教学的灵魂和活力。学生主要通过情感体验参与诗歌的学习,从而沉浸在诗歌的情境中,乐读古诗、善读古诗、美读古诗。在诗中引导学生交流情感,感悟情感,表达情感,体会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担心美好事物逝去的感叹。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4

  有人把小学的学习比作一个英文字母“u”,也就是说三年级的孩子处于最关键的转折时期,在这个特殊的过渡时期,学生的身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如何来上好三年级的语文课呢,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创建趣味、丰富的语文课堂来吸引学生的集中力,提高教学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被有趣的课堂吸引,我想那纪律的管理也就不费吹灰之力了吧。

  三年级的语文教材,教材内容形式多样化。签于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想让学生一堂课全神贯注地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学生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这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我开始反思课堂纪律不单是孩子的问题,更多的也是老师的问题,有这么一句话“我拿什么去吸引你——我的孩子。”我开始注重提高课堂本身的趣味性,更加用心的去好好的备课。语文课有激情,有意思,同学们才乐意全身心的步入你的课堂,走进乐于学习的世界。所以要用心备课、认真备课,不备好课,不进课堂。

  二、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学习氛围,同时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更加注重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必须制定了详细的让学生自主预习的预习要求,让学生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能够在初读的时候学生字,组词,读顺课文,摘抄课文当中的好词好句,做到课前的自主学习。小语修订版大纲认定,“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而,“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长基本上得益于自己的学习。

  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些互动性的教学环节。再者多问一些有创建性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老师本身也在提问方面下苦功夫去研究,哪些问题是可以问的,如何问?学生会有哪些答案,是否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教学效果?在备课时都要充分的考虑。

  三、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同时自己也要多读、多看、多思考。

  阅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鼓励他们多读多看,同时开设小小读书交流会或是让他们写读书笔记。一能培养他们的口语交际的能力,让他们向同伴介绍自己看过的书;二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学好三年级的新增内容——作文。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能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的论断。言尽之意就是说“名师出高徒”。当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会,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学生素质的提高对老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新教材的内容更是从古到今,包罗万象,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在学生眼里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无事无物不晓。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平时应该多读书、多积累、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更要重视新教材中参考资料的学习,因为这与学生的学习有着直接的联系。渊博的知识,是每一位老师教好书的关键所在。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5

  最近我师傅来听了我的一节课,然后给我的评价说实在的挺深刻。我们学习的是《搭船的鸟》。

  说实话,这不是一节成功的课。当我上完以后我感觉自己评价的语气很生硬,对朗读的指导不是很到位,思路还是有些混乱的。

  师傅也是用心地替我分析了一番:一是备课时间短,仓促;二是每个环节的过度衔接不够自然;三是朗读的指导不够到位;四是普通话有家乡音。

  之后给了我一些比较实用的建议:

  1、多看教参;

  2、多看教材,看课后习题;

  3、讲课之前对自己设置的问题做一些预设;

  4、充实自己的知识面;

  5、课文多读。

  我也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以谜语导入很精彩,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不足的是没有进一步发问学生猜对的缘由。若是能引导学生说一说会更好。在初步朗读课文,说说文章的内容时,要求提的不明确。学生没有大声朗读课文,班级氛围比较沉默,之后教学对于朗读要求一定要具体到位,不能含糊而过。在遇到学生发问时,我要学会把问题反问,引起全班同学的质疑,并让他们养成不懂自己要学会用方法解决。没有什么是按照我们的预想来发生的,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宝藏,他们的脑海里,有着数不清的古怪问题。我们当老师的不能慌,不能急,稳平自己的心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里成长,做一个自信乐观的好孩子。

  虽然我还有很多教学不懂的地方,也改变了自己身上不少的陋习,我现在不是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但我迟早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回想最近一两个月的教学时光,有一开始的手忙脚乱,到现在的有条不紊;有一开始的教学不知从何教,到现在的有方法。进步是一点一滴,学习是一步一个脚印。

  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背后付出辛劳的汗水。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6

  《信》这篇课文是首充满童趣和幻想的儿歌,它以“信”为纽带,以儿童特有的视角和口吻,描述“我”与小鸟、花朵、大海、云、树做朋友,并替它们写信的有趣故事。诗句间浸透着童心的稚嫩,对自然的亲昵,表达了孩子们运用“信”这个载体与小动物、植物等进行友情交流的喜悦之情,反映出了现代儿童乐于交往、善于交往的良好心理品质。

  如何在本课中让学生学得有实效呢?在解读文本中,我发现,本课中有许多优美的词语,而且每节诗的结构基本相似,于是,我在教学中做了这样的设计:

  一、夯实“双基”,帮助学生积累词语。

  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双基”的训练,这是毋庸置疑的。在学习课文诗句中,我不失时机地进行了词语的比较、扩展。如:“一封——一封封”、“许多——许多许多”、“想——多么想”。通过比较词语的意思、程度,扩充例子,给学生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丰富了他们的词汇。再如,诗句中有“姹紫嫣红”一词,我在让学生明白词意的基础上,启发他们说出意思相近的词,如“五彩缤纷、五颜六色”等,在学习“风平浪静”时,让学生借助反义词“波涛汹涌”来理解词义,使学生不仅理解了词语,还扩大了学生词语的储备,有利于说话写话水平的提高。

  二、拓展文本,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三年级是学生的作文起步阶段,而仿说、仿写是训练学生作文的有效手段,这首诗每小节结构相似,而且富有童趣,正是训练学生仿说的好时机。于是,我将语言训练有机切入文本教学之中。这样,既为以后的作文教学做好了铺垫,也是在利用教学的细节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得整个教学进入高潮,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因此,我抓住时机,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我还会给谁写信?写些什么?”孩子们的思路打开,续编出一句句可爱的诗文。例:“替春天给冬天写,请你赶快下班吧,我要给人们送去温暖。”“替春风给柳枝写,赶快发芽吧,春姑娘来了。”

  三、以“读”为本,内化感受。

  阅读是作者、文本、读者之间进行的一场默默的交流。我以“读”为主要手段,通过自读、分角色读、体味读、表演读等多种朗读形式,深入浅出地引导着孩子们自信地说出自己个人的感受和想法,领悟着文字背后的情感和内容,并借助“读”传递了出来。这就是一种阅读的个性化感悟。相信孩子,就要给他们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地享受成功的喜悦。

  通过“读”的品味,学生、悄然领悟了本文的情感内涵——用心交往。这是一种主观的感觉,但是,在这种感觉下,有一种缘自内心的关切。对于教者而言,这是渗透。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7

  《秋天的雨》一课,全文语句优美,情感浓烈,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连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这一课的教学,我给学生创造一个诗情画意的课堂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动情、激情,一气呵成。

  课前,我让学生观察身边秋天的景物,收集秋天的图画,增加对秋天的感性认识。

  课中主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悟秋天的美好,我将收集到的图片资料——黄黄的银杏树、火红的枫叶、金黄的田野,展示在学生面前,点燃学生学习的兴趣火花,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一种“乐之者”的美好学习境界,再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细细品位。

  课末,让学生欣赏收集到的秋天的美景,图片、配乐诗朗诵、动画让学生再进一步鉴赏大自然的美,受到美的熏陶。

  学生与生俱来就各不相同,他们有着不同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性格特点、情趣爱好。利用这种“差异”的多样化,我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聆听、了解他人的想法,激发他们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如在出示“小朋友的脚,常常被香味勾住”后让学生说说,小朋友的脚怎么会被香味勾住的?并想象:假如你站在瓜地边、果树下、花丛中,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你有没有被勾住的感觉啊?这时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说,有一次我特别想买一本书,爸爸说要我走,我就赖在书店里,他怎么说我都不走。有的说我特别喜欢吃烧烤,当走到烧烤摊旁时,闻到那香味,我口水都要流出来了,我的心被烧烤勾住了。学生能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8

  爱是什么?爱是一阵热烈的掌声,爱是一句友善的讲话,爱是炎炎夏日一缕清凉的风,爱是寒冷严冬的一杯热茶,爱是瓢泼大雨中的一把小花伞,爱是黑暗中的一支蜡烛。

  是呀,这个世界是由爱维系成的。 对于《掌声》这堂课,上课开始我引用了文章的导语,与学生产生了共鸣。让学生与本文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整篇文章我以读代讲,让学生角色转换,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时而是英子,时而是同学。通过引导学生多次读书,通过重点词语的理解,如“犹豫,慢吞吞等”悄然走进文章,感受英子不同时候不同的心理。通过配乐朗读,表现出对英子的同情和对英子转变后开心的心情。

  真正做到在读中感知,在读中体味,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其次用对比的教学方式:如原先的英子和后来的英子对比,第一次掌声和第二次掌声对比,从而使学生理解“掌声”的意义,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受到思想教育。不足之处:怎样正确对待课堂生成的问题。

  特别是小组合作汇报:“如果你是英子,你会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如果你是班里的一名同学,你会对英子说些什么?”同学们都会说,但语言的组织不够理想。我想能不能从前面的教学时间中抽出一点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此项,并写出来。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9

  今天这节课教学了古诗《元日》 ,遵循古诗教学的步骤: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引导学生从我国传统节日入手,体会春节的热闹喜庆场面,通过古诗悟诗情,了解诗人的远大理想:除旧布新、富国强民。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理解诗意的方法,抓关键字词理解,然后理解句子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进行表达能力的训练。这是本课教学的最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是:教师范读的少,学生诵读的少;时间安排欠缺,课堂节奏感不强,在规定的四十分钟内没有完成预设教学内容;小组合作学习的训练不到位;总觉得不放心孩子,老是在牵着学生走, 让学生真正读懂 “老古诗” 还做得不够好。 因此,我应该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会学生质疑问难,启发学生质疑,教学的问题应从学生中来,让学生在学习的一开始就处于主动地位。我们不能满足于给学生设计好的问题,应鼓励学生敢问,还要教学生会问,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更快地发展。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10

  在《蜜蜂》的教学过程中,在“我”的试验过程中,一步一步的布置中,从捉自家的蜜蜂——给蜜蜂做上记号——2里外放飞——叫小女儿等在蜂窝旁——放蜜蜂。我问到这些过程是否每个都有它的用处?能否用其他的方法?如果去掉一个过程试验是否能成功?

  在小组的激烈的讨论中,我发现有些学生的思维非常的敏锐,也会大胆的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在他们的意见中,我进行了全班的讨论。

  比如在“给蜜蜂做上记号”中,一位同学的课外知识比较丰富,可能在电视里看到过类似的试验,说:“现在有一种科技,在小动物的身上装一种仪器,能够很清楚的知道这只动物在哪,不是更容易做实验,结果也不是更明确吗?”我听到这个结论,我脑海里飞快的想着应付的答案。但一下子,有许多的同学举起手了,有的说当时可能还没有这种东西了,有的说装蜜蜂身上蜜蜂还能飞吗?还有的说可能装以来很麻烦……我鼓励各位同学的想法和意见,可以课外去找一些资料去查一下。

  还有在十七只蜜蜂飞回来了,还有3只哪去了呢?同学们的意见也很多。可能下雨了,也可能被蜘蛛抓走了,还有的可能还在采花粉呢————听了这么多的想法,我确实想到了现在的小学生自己的思考角度各不相同,思维也很发散,但总的来说还是在积极的动脑筋呀,我希望能够好好利用他们这种好奇心,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带着兴趣去学习语文。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11

  在教学《望洞庭》这首诗歌时,在让学生听完老师的范读之后,我就引导学生自由地读诗歌,读的过程中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接着指名几位学生朗读,然后再齐声朗读。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我不是硬生生地要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而是将画面和朗读结合在一起,边看图边说说画面的景色,感受景色之后再通过朗读加深诗句的理解。

  在教学“潭面无风镜未磨”时,我引导学生先看图,然后语言启发,这湖面怎么样?这平静的湖面就好像——镜子,让学生在看图的基础上感受湖面像镜子。在理解“白银盘”时,有孩子说:白银盘是指月亮,还说出了自己的理由:以前不是一直把月亮比作玉盘吗?我没有急于纠正而是请那位同学再读诗句,看看插图,他想了半天,说“白银盘是指这个湖面,山就像放在里面的青螺”,我表扬了他并告诉孩子们:文中的插图也会给我们理解诗句意思带来帮助。这节课我给了孩子们较多自悟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也悟出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12

  “我”的爸爸用受了伤的雪儿与“我”作伴,其用意真的独特,孤独的“我”许久不再孤独,与雪儿同时好起来,飞向蓝天。...

  读《雪儿》真的爱雪儿,也爱“我”的爸爸。“我”的爸爸用受了伤的雪儿与“我”作伴,其用意真的独特,孤独的“我”许久不再孤独,与雪儿同时好起来,飞向蓝天。这也许就是人与大自然的一种融合吧。

  看得出,“我”的爸爸、妈妈多么的忙碌;看得出“我”的爸爸、妈妈用心良苦。“我”的爸爸没有直接告诉“我”应该怎样面对跌伤,而是用那只“信鸽”来传达父亲那种特别的叮咛。爸爸给“我”带回一只受伤的白鸽,爸爸和“我”给它洗澡、敷药,爸爸对“我”说信鸽不怕任何艰难险阻,能飞越千山万水。文中写“爸爸”有五个动词——给、带、捡、洗、说,这五个词改变了“我”,让“我”的注意力从此转移了,让“我”懂得了“关注”,让“我”有着美丽的期盼,终于有一天“我”为雪儿欢呼了,这种欢呼其实就是“我”的自我欢呼,这种欢呼,“我”的爸爸、妈妈都能看见,这种欢呼属于这个忙碌而极具爱心的家庭……

  也许我们无法让我们的学生理解这一切,我想在引导学生阅读中,也会自然渗透这种特殊的“爱”,特别第二、三、四、五自然段的阅读,学生如果边读边想,也会在无形之中,把这种“爱”转移至自己的心中。

  “理解”文中爸爸的行为,其实就是引导三年级学生初步学会思考,通过“我”对雪儿的所为,思考如何自主面对生活。这一课,“我”的行动,其实是让自己健康成长的最好的药。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13

  课堂上把重点放在了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出槐乡孩子的懂事、吃苦耐劳和以苦为乐的特点,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我就只提了一个问题,槐乡的孩子与我们有什么不同呢?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读说自已读了课文后的的体会。

  学生在回答时,大都抓住了“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及槐乡孩子的勤劳,对此学生感受最深,槐乡孩子以苦为乐的精神,是靠我点出来了,当时有部分学生说第三段写的槐乡孩子干活时的样子写得很好,当时天很热他们还在干活。我就趁机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当时天气的热,又读一读描写干活时的句子,学生体会到孩子们劳动时是很快乐的。学生已经能够通过读文理解文中的内函,但总结的能力不行,大都是只看到点,看不到面。反思本节课,虽然课文都是由学生具体读,但都是我直接参与指导方法等,是我一步步引着走的,属于半放半扶。

  下次的略读课我打算完全放手,由各学习小组的组长和学生一起学习。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14

  《惊弓之鸟》教师这样开课”这件事已经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关注,就连动物报小雁子也给我发了一封报道:本报讯,昨天我一同胞飞过魏国,被该国射手更羸一箭射死,死者的母亲已经告上法庭,状告更羸杀害野生动物,法院已受理此案,将择日开庭审理。”

  然后教师故意很严肃地说大雁国已经对更羸治罪,责成我这个法官把更羸抓住,判处死刑。学生情不自禁叫起来:不行。看来教师从课文特点出发,从孩子年龄特点出发,营造了一个非常好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情境,孩子们都愿意到课文中给更羸找证据开脱罪证,孩子们在这种强烈的阅读需求中的的确确读进课文中去了。

  但是我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孩子们都这么一致认为更羸没有罪呢?是对更羸喜爱的感情驱使?是教师语言的暗示?这两者都是可能的原因。但不应该没有一个孩子有不同看法呀,课堂上这样同一的声音让我感到困惑和不安。我问老师:怎么没有一个孩子会认为更羸有罪呢?老师笑了,说:有,小组讨论时,有孩子提出,被同学按下去了。哦,原来如此。孩子们和老师真是“心心相印”啊,知道老师需要什么样的声音,就发出什么样的声音,真会“配合”老师啊。我提出这个问题时,有人不以为然,认为这个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创设这个情境让孩子读书。我却始终难以释怀:教师创设情境的目的是让孩子们更好地读书,读得有趣味,读得主动。如果为了这个目的,牺牲掉孩子们独立的人格培养,我以为是因小失大。我想之所以有孩子会按下其他同学的发言,说明孩子们已经不是全身心真正投入学习,而是在配合亲爱的老师在表演。孩子们这样做肯定也是以前积累下来的习惯。可见,我们的课堂还没有真正转变观念,还是在为老师的教服务。没有充分尊重学生,张扬学生的个性,哪怕那样的课堂会失控,会难以操作,但是孩子们是在用自己的心说话,敞开心扉说自己想说的话,没有任何顾忌。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15

  用口语交际带写作。教材在编排口语交际和习作时,确实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安排。口语交际的内容是“说说我自己”,习作的内容就是“自我介绍”。首先上口语交际课,口语交际课上进行了充足的准备。准备工作充分,学生再写作就得心应手了。所以我认为每次习作之前,教师都可以设计相应的口语交际训练,借以启迪学生的思考,诱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理顺学生的思路。学生往往善于说,而不善于写,教师要提醒学生,把自己说的内容记录下来,其实就是一篇好文章。

  强调口语交际的`目的性,做到有条有理。一堂口语交际课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说话的中心。但学生在兴奋的同时,说话就不着边际,东拉西扯的。这时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逐步引导学生回到说话的主题中来。如:学生开始都在说自己的外貌、性格、优缺点,但是说着说着话题一转,就介绍起别人的优缺点了,这样就没有把话题落实到介绍自己上。这时,需要教师因势利导地提问:“同学们,说别人是为了更好地介绍自己,你自己在这件事上有什么表现呢?”经过老师引导,又回到了主题上。在学生说话前,我先让学生闭眼想象一下,整理思绪,把话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16

  《风筝》一课讲的是作者儿童时代和小伙伴一起放风筝的事情,文中写了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也写了因风筝丢失焦急失望的心情,而最后又燃起一丝希望。课文充分展现了儿童时代的天真、快乐,也展现了儿童内心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语文课堂,在备课中,我主要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指导,进行引读,不断提高学生读和说的能力。如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写道“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我抓住这句话,引导学生进行仿写。xx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的快乐就是xx。当时,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孩子们的生活真是太丰富了,孩子们的思维太广阔了。“夏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的快乐就是吃西瓜、吃雪糕。”“冬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的快乐就是堆雪人、打雪仗。”“春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女孩子,的快乐就是用柳条编花环、戴花环。”“课余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的快乐就是丢沙包、跳长绳。”等20多种说法,我真的太佩服他们了。然后我紧紧抓住做风筝时的快乐来教学。首先用“你放过风筝吗?放风筝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来导入教学,学生个个都说心情快乐。接着我又用“你做过风筝吗?”带孩子们进入作者做风筝时的快乐心情。通过自由朗读、比赛读、默读的方式,让孩子们找出哪些句子和词语表现出了做风筝时的快乐心情。在一声高过一声的朗读声中,学生体会到了快乐,似乎自己就在做风筝一样了。学习积极性再次调动了起来。

  最后我布置了一个小练笔:仿照《风筝》的写法写童年的一件趣事,孩子们这一次的作文似乎比以往写的都好,多数学生都能按一定的顺序写,能初步描写自己的心理活动了。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17

  《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作者叶圣陶在荷花池边欣赏美丽的荷花,触景生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让读者身临其境,赏心悦目。

  本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达到审美的目的。本课的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段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荷花的形态美.为后面作者展开想象提供了生动形象的依据。为了让学生能好好体味文章语言文字的美,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那一池婀娜多姿、千姿百态的荷花,再配上优美抒情的乐曲,深深吸引了学生的眼睛,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读书欲望。在教学中,我以"哪一段最具体地写了这一池的荷花?"引入第二段的学习,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想象荷花千姿百态之美,并能有滋有味地读出美.我先让学生找具体写荷花的三句话,进行教学.

  这三句话的教学我分三步走:

  1.让学生在图上指出三个句子所写的相对应的荷花。

  2.引导学生把这三句话的意思说出来:有的刚开,有的全开了,有的将要开。

  3.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在教完这三句话后,引导学生抓住写荷花特点的词语教学写荷叶的句子,通过看图,指导有感情读。

  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中的“冒”解读不到位。不光是指导学生读,让学生表演,这样做对文字的解读只能停留在表面,要做多元解读。在教学这一环节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还可以换成哪些字?学生思维很活跃,有:长、钻、冲、露、伸等,再让学生把这些字放进句子读一读,谈谈体会。通过交流再让学生读文,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再者,可在这一环节中设计一个小练笔,让学生想象白荷花冒出来之后想些什么、干些什么?并让学生动笔写下来,写完后交流。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18

  《蒲公英》是一篇童话故事,很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本课条理比较清晰,先是太阳公公的叮嘱,之后是蒲公英们的反应包括两颗特别的蒲公英,最后写到了不同的结果。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孩子了解到本课的主旨是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听长辈的话和实事求是。,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孩子容易接受。

  第一小节主要让孩子读出随风飘荡的感觉,并了解其中的一个比喻句。第二小节我先让孩子了解太阳公公的态度,读好他的话。让孩子从话中提取信息,哪些地方能去,哪些地方不能去。第三小节,让孩子自学,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伺机让孩子说说她们为什么选择去沙漠和湖泊,并让孩子劝劝她们,练习说话。最后一小节,主要让孩子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下场,想想蒲公英垂危时会想些什么呢。最后让孩子说出本课的主旨,孩子们都能很好的表达,但是做事要实事求是这个孩子们还是想不起来,所以我就引导他们,天上会掉馅饼吗,让他们思考。

  本篇文章比较简单,我在想是不是有些多余的东西可以不讲,提高课堂效率呢?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19

  《亡羊补牢》这则成语故事主要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养,街坊劝他修羊圈,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有丢了养,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于是赶快动手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取的教学思路是:

  1、谈话激趣导入。在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寓言”的含义。接着揭示课题,亡羊补牢。“亡羊补牢”这个题目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脉络。在理解题目的意思的时候,学生总是不能说出其意思,而是在讲述“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故事。这时候我先引导学生理解每一个字的意义,在教给学生解释词的意思的时候,可以把词中每个字的意思进行整合,即可解释清楚这个成语意思。在我慢慢的引导下学生终于知道了如何解释“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意思。在解释每个字的意思的时候,我慢慢的渗透一种学习方法,即:把字词的意思放在文本中去理解的方法。让学生在书中找到想要的答案。学会正确的阅读。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要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字意,又为对下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初读课文,感知大意。先自己读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在识字环节,为了让学生掌握生字,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读中感悟,体会寓意。抓住养羊人两次丢羊的原因和表现不同进行教学,朗读,感悟。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悟出道理。并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感受,使学生真正受益。而且还总结了学习寓言的方法,为下一则寓言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不足之处:

  1、课堂提问中,集体展示偏多,个人展示偏少,不能体现个体的能力。学生的思路不够开阔,有些孩子人云亦云。

  2、不能很好的把握学生的课堂生成,使课上的更精彩。

  3、感情朗读不到位,应进一步加强朗读的指导。

  4、联系实际谈体会环节,学生谈得还较肤浅,老师应进一步指导。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通用1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8-11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0-02

语文上册园地四教学反思08-27

语文上册《自己去吧》教学反思05-29

语文上册园地四教学反思08-27

语文上册园地四教学反思08-27

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教学反思04-26

三年级语文上册《掌声》教学反思06-04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03-25

文章代写服务

网站编辑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通用19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通用19篇)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1

  《小露珠》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深受同学们的喜爱。这是一教师上这堂课中的三个教学片段,从这些片段中,可明显看出该教师十分重视口语交际的训练。首先,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说话情境,激发学生自主交流的欲望。课文中的人物,都是以童话的形式出现,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如片段2中,当老师刚说完假如你是金黄的向日葵或是碧绿的白杨树,你会怎样感谢小露珠呢?有些同学就已经迫不和待地举手了。再如片段1中,进行小动物与小露珠的对话,每一组同桌说得都是那么投入,有的甚至加进了扮演。

  正是在这样一个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生才会滔滔不绝,出现“老师,我,我!”的局面。其次,增强说话的弹性,让学生在互动中得到口语交际能力的锻炼。看得出,该教师是精心设计了这一系列的说话环节,且每一个对话都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

  如片段1中的对话训练,同桌选择自身喜欢的小动物,根据所选的动物,对方说出相对应的赞美的话。什么“披着绿衣裳的小青蛙”“威武的小蟋蟀”“五彩缤纷的小蝴蝶”等等。同时,若把这三次说话进行比较,不难看出说话形式是从易到难。

  片段1较普遍,提示语在前;

  片段2稍有难度,提示语在后。

  片段3更难一些,要求学生加上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表情等。这样,也教给学生一种写作方法,可谓是一举两得。最后,以情感为纽带,牵动学生心灵。

  片段3是本课的高潮,大家说着各种感人的话,想留住这是一堂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的语文课,相信会在小露珠。此时,师生达到一种共鸣,大家都陶醉在难舍难分中,期待着内、外都美的小露珠明天的到来。在优美的朗读中,给全文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同学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2

  镇期末语文成绩出来后,整个三年级的语文成绩很差,我班语文成绩也是很不理想。我分析了一下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客观方面的原因,另一个就是主观方面的原因。

  客观方面的原因是这次试卷出题超出大纲要求,有些偏难;加之改卷老师对阅读理解题和作文压分严重,学生普遍在这两道题上丢分严重。

  客观原因是次要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基础知识还是不够扎实,不少学生在默写古诗句和默写课文原句上存在错字现象,结果整个句因为错一个字而全部分被扣。其次阅读理解能力、写做能力太差,学生在这两道题上丢分严重。因此基于上面的情况,特制定下学期的教学计划:

  在教学上采取分层次教学。主要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

  (1)学困生严抓基础知识,主要抓好读背课文,认真书写生字词,每单元后的读读背背全部会默写。

  (2)对待中等生除了抓好他们的基础知识外,要抓好他们的写作能力,通过优秀学生作文的范例给他们做引导,多读背作文来提高这一方面的能力。

  (3)提高中上等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这一方面的能力除了需要学生多阅读之外,还需要学生做一些阅读理解题来锻炼,这次学生阅读理解题失分严重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学生在这方面的练习还是太少了。

  失败不可怕,关键是在失败中总结教训。找到了失败的原因,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另一半就需要下学期的努力了。虽然学生的基础很差,但是我心中仍然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3

  古诗本身最大的特点就是诗情画意,在教学时要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与诗人产生强烈的共鸣,促使学生在诗境中分享美,理解美,进而能欣赏美,感悟美。在本首诗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一、张开想象的翅膀

  在学习这首诗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将诗句在脑海里形成主体画面。如,教学“夕阳无限好”时,我抓住“无限”引导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同诗人一起尽情领略古原日落的优美景致。通过读、听、品,让学生用自己的纵情想象去填补诗句留下的空白。

  情感是古诗教学的灵魂和活力。学生主要通过情感体验参与诗歌的学习,从而沉浸在诗歌的情境中,乐读古诗、善读古诗、美读古诗。在诗中引导学生交流情感,感悟情感,表达情感,体会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担心美好事物逝去的感叹。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4

  有人把小学的学习比作一个英文字母“u”,也就是说三年级的孩子处于最关键的转折时期,在这个特殊的过渡时期,学生的身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如何来上好三年级的语文课呢,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创建趣味、丰富的语文课堂来吸引学生的集中力,提高教学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被有趣的课堂吸引,我想那纪律的管理也就不费吹灰之力了吧。

  三年级的语文教材,教材内容形式多样化。签于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想让学生一堂课全神贯注地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学生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这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我开始反思课堂纪律不单是孩子的问题,更多的也是老师的问题,有这么一句话“我拿什么去吸引你——我的孩子。”我开始注重提高课堂本身的趣味性,更加用心的去好好的备课。语文课有激情,有意思,同学们才乐意全身心的步入你的课堂,走进乐于学习的世界。所以要用心备课、认真备课,不备好课,不进课堂。

  二、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学习氛围,同时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更加注重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必须制定了详细的让学生自主预习的预习要求,让学生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能够在初读的时候学生字,组词,读顺课文,摘抄课文当中的好词好句,做到课前的自主学习。小语修订版大纲认定,“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而,“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长基本上得益于自己的学习。

  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些互动性的教学环节。再者多问一些有创建性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老师本身也在提问方面下苦功夫去研究,哪些问题是可以问的,如何问?学生会有哪些答案,是否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教学效果?在备课时都要充分的考虑。

  三、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同时自己也要多读、多看、多思考。

  阅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鼓励他们多读多看,同时开设小小读书交流会或是让他们写读书笔记。一能培养他们的口语交际的能力,让他们向同伴介绍自己看过的书;二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学好三年级的新增内容——作文。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能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的论断。言尽之意就是说“名师出高徒”。当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会,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学生素质的提高对老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新教材的内容更是从古到今,包罗万象,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在学生眼里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无事无物不晓。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平时应该多读书、多积累、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更要重视新教材中参考资料的学习,因为这与学生的学习有着直接的联系。渊博的知识,是每一位老师教好书的关键所在。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5

  最近我师傅来听了我的一节课,然后给我的评价说实在的挺深刻。我们学习的是《搭船的鸟》。

  说实话,这不是一节成功的课。当我上完以后我感觉自己评价的语气很生硬,对朗读的指导不是很到位,思路还是有些混乱的。

  师傅也是用心地替我分析了一番:一是备课时间短,仓促;二是每个环节的过度衔接不够自然;三是朗读的指导不够到位;四是普通话有家乡音。

  之后给了我一些比较实用的建议:

  1、多看教参;

  2、多看教材,看课后习题;

  3、讲课之前对自己设置的问题做一些预设;

  4、充实自己的知识面;

  5、课文多读。

  我也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以谜语导入很精彩,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不足的是没有进一步发问学生猜对的缘由。若是能引导学生说一说会更好。在初步朗读课文,说说文章的内容时,要求提的不明确。学生没有大声朗读课文,班级氛围比较沉默,之后教学对于朗读要求一定要具体到位,不能含糊而过。在遇到学生发问时,我要学会把问题反问,引起全班同学的质疑,并让他们养成不懂自己要学会用方法解决。没有什么是按照我们的预想来发生的,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宝藏,他们的脑海里,有着数不清的古怪问题。我们当老师的不能慌,不能急,稳平自己的心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里成长,做一个自信乐观的好孩子。

  虽然我还有很多教学不懂的地方,也改变了自己身上不少的陋习,我现在不是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但我迟早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回想最近一两个月的教学时光,有一开始的手忙脚乱,到现在的有条不紊;有一开始的教学不知从何教,到现在的有方法。进步是一点一滴,学习是一步一个脚印。

  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背后付出辛劳的汗水。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6

  《信》这篇课文是首充满童趣和幻想的儿歌,它以“信”为纽带,以儿童特有的视角和口吻,描述“我”与小鸟、花朵、大海、云、树做朋友,并替它们写信的有趣故事。诗句间浸透着童心的稚嫩,对自然的亲昵,表达了孩子们运用“信”这个载体与小动物、植物等进行友情交流的喜悦之情,反映出了现代儿童乐于交往、善于交往的良好心理品质。

  如何在本课中让学生学得有实效呢?在解读文本中,我发现,本课中有许多优美的词语,而且每节诗的结构基本相似,于是,我在教学中做了这样的设计:

  一、夯实“双基”,帮助学生积累词语。

  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双基”的训练,这是毋庸置疑的。在学习课文诗句中,我不失时机地进行了词语的比较、扩展。如:“一封——一封封”、“许多——许多许多”、“想——多么想”。通过比较词语的意思、程度,扩充例子,给学生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丰富了他们的词汇。再如,诗句中有“姹紫嫣红”一词,我在让学生明白词意的基础上,启发他们说出意思相近的词,如“五彩缤纷、五颜六色”等,在学习“风平浪静”时,让学生借助反义词“波涛汹涌”来理解词义,使学生不仅理解了词语,还扩大了学生词语的储备,有利于说话写话水平的提高。

  二、拓展文本,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三年级是学生的作文起步阶段,而仿说、仿写是训练学生作文的有效手段,这首诗每小节结构相似,而且富有童趣,正是训练学生仿说的好时机。于是,我将语言训练有机切入文本教学之中。这样,既为以后的作文教学做好了铺垫,也是在利用教学的细节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得整个教学进入高潮,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因此,我抓住时机,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我还会给谁写信?写些什么?”孩子们的思路打开,续编出一句句可爱的诗文。例:“替春天给冬天写,请你赶快下班吧,我要给人们送去温暖。”“替春风给柳枝写,赶快发芽吧,春姑娘来了。”

  三、以“读”为本,内化感受。

  阅读是作者、文本、读者之间进行的一场默默的交流。我以“读”为主要手段,通过自读、分角色读、体味读、表演读等多种朗读形式,深入浅出地引导着孩子们自信地说出自己个人的感受和想法,领悟着文字背后的情感和内容,并借助“读”传递了出来。这就是一种阅读的个性化感悟。相信孩子,就要给他们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地享受成功的喜悦。

  通过“读”的品味,学生、悄然领悟了本文的情感内涵——用心交往。这是一种主观的感觉,但是,在这种感觉下,有一种缘自内心的关切。对于教者而言,这是渗透。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7

  《秋天的雨》一课,全文语句优美,情感浓烈,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连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这一课的教学,我给学生创造一个诗情画意的课堂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动情、激情,一气呵成。

  课前,我让学生观察身边秋天的景物,收集秋天的图画,增加对秋天的感性认识。

  课中主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悟秋天的美好,我将收集到的图片资料——黄黄的银杏树、火红的枫叶、金黄的田野,展示在学生面前,点燃学生学习的兴趣火花,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一种“乐之者”的美好学习境界,再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细细品位。

  课末,让学生欣赏收集到的秋天的美景,图片、配乐诗朗诵、动画让学生再进一步鉴赏大自然的美,受到美的熏陶。

  学生与生俱来就各不相同,他们有着不同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性格特点、情趣爱好。利用这种“差异”的多样化,我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聆听、了解他人的想法,激发他们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如在出示“小朋友的脚,常常被香味勾住”后让学生说说,小朋友的脚怎么会被香味勾住的?并想象:假如你站在瓜地边、果树下、花丛中,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你有没有被勾住的感觉啊?这时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说,有一次我特别想买一本书,爸爸说要我走,我就赖在书店里,他怎么说我都不走。有的说我特别喜欢吃烧烤,当走到烧烤摊旁时,闻到那香味,我口水都要流出来了,我的心被烧烤勾住了。学生能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8

  爱是什么?爱是一阵热烈的掌声,爱是一句友善的讲话,爱是炎炎夏日一缕清凉的风,爱是寒冷严冬的一杯热茶,爱是瓢泼大雨中的一把小花伞,爱是黑暗中的一支蜡烛。

  是呀,这个世界是由爱维系成的。 对于《掌声》这堂课,上课开始我引用了文章的导语,与学生产生了共鸣。让学生与本文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整篇文章我以读代讲,让学生角色转换,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时而是英子,时而是同学。通过引导学生多次读书,通过重点词语的理解,如“犹豫,慢吞吞等”悄然走进文章,感受英子不同时候不同的心理。通过配乐朗读,表现出对英子的同情和对英子转变后开心的心情。

  真正做到在读中感知,在读中体味,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其次用对比的教学方式:如原先的英子和后来的英子对比,第一次掌声和第二次掌声对比,从而使学生理解“掌声”的意义,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受到思想教育。不足之处:怎样正确对待课堂生成的问题。

  特别是小组合作汇报:“如果你是英子,你会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如果你是班里的一名同学,你会对英子说些什么?”同学们都会说,但语言的组织不够理想。我想能不能从前面的教学时间中抽出一点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此项,并写出来。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9

  今天这节课教学了古诗《元日》 ,遵循古诗教学的步骤: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引导学生从我国传统节日入手,体会春节的热闹喜庆场面,通过古诗悟诗情,了解诗人的远大理想:除旧布新、富国强民。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理解诗意的方法,抓关键字词理解,然后理解句子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进行表达能力的训练。这是本课教学的最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是:教师范读的少,学生诵读的少;时间安排欠缺,课堂节奏感不强,在规定的四十分钟内没有完成预设教学内容;小组合作学习的训练不到位;总觉得不放心孩子,老是在牵着学生走, 让学生真正读懂 “老古诗” 还做得不够好。 因此,我应该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会学生质疑问难,启发学生质疑,教学的问题应从学生中来,让学生在学习的一开始就处于主动地位。我们不能满足于给学生设计好的问题,应鼓励学生敢问,还要教学生会问,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更快地发展。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10

  在《蜜蜂》的教学过程中,在“我”的试验过程中,一步一步的布置中,从捉自家的蜜蜂——给蜜蜂做上记号——2里外放飞——叫小女儿等在蜂窝旁——放蜜蜂。我问到这些过程是否每个都有它的用处?能否用其他的方法?如果去掉一个过程试验是否能成功?

  在小组的激烈的讨论中,我发现有些学生的思维非常的敏锐,也会大胆的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在他们的意见中,我进行了全班的讨论。

  比如在“给蜜蜂做上记号”中,一位同学的课外知识比较丰富,可能在电视里看到过类似的试验,说:“现在有一种科技,在小动物的身上装一种仪器,能够很清楚的知道这只动物在哪,不是更容易做实验,结果也不是更明确吗?”我听到这个结论,我脑海里飞快的想着应付的答案。但一下子,有许多的同学举起手了,有的说当时可能还没有这种东西了,有的说装蜜蜂身上蜜蜂还能飞吗?还有的说可能装以来很麻烦……我鼓励各位同学的想法和意见,可以课外去找一些资料去查一下。

  还有在十七只蜜蜂飞回来了,还有3只哪去了呢?同学们的意见也很多。可能下雨了,也可能被蜘蛛抓走了,还有的可能还在采花粉呢————听了这么多的想法,我确实想到了现在的小学生自己的思考角度各不相同,思维也很发散,但总的来说还是在积极的动脑筋呀,我希望能够好好利用他们这种好奇心,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带着兴趣去学习语文。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11

  在教学《望洞庭》这首诗歌时,在让学生听完老师的范读之后,我就引导学生自由地读诗歌,读的过程中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接着指名几位学生朗读,然后再齐声朗读。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我不是硬生生地要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而是将画面和朗读结合在一起,边看图边说说画面的景色,感受景色之后再通过朗读加深诗句的理解。

  在教学“潭面无风镜未磨”时,我引导学生先看图,然后语言启发,这湖面怎么样?这平静的湖面就好像——镜子,让学生在看图的基础上感受湖面像镜子。在理解“白银盘”时,有孩子说:白银盘是指月亮,还说出了自己的理由:以前不是一直把月亮比作玉盘吗?我没有急于纠正而是请那位同学再读诗句,看看插图,他想了半天,说“白银盘是指这个湖面,山就像放在里面的青螺”,我表扬了他并告诉孩子们:文中的插图也会给我们理解诗句意思带来帮助。这节课我给了孩子们较多自悟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也悟出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12

  “我”的爸爸用受了伤的雪儿与“我”作伴,其用意真的独特,孤独的“我”许久不再孤独,与雪儿同时好起来,飞向蓝天。...

  读《雪儿》真的爱雪儿,也爱“我”的爸爸。“我”的爸爸用受了伤的雪儿与“我”作伴,其用意真的独特,孤独的“我”许久不再孤独,与雪儿同时好起来,飞向蓝天。这也许就是人与大自然的一种融合吧。

  看得出,“我”的爸爸、妈妈多么的忙碌;看得出“我”的爸爸、妈妈用心良苦。“我”的爸爸没有直接告诉“我”应该怎样面对跌伤,而是用那只“信鸽”来传达父亲那种特别的叮咛。爸爸给“我”带回一只受伤的白鸽,爸爸和“我”给它洗澡、敷药,爸爸对“我”说信鸽不怕任何艰难险阻,能飞越千山万水。文中写“爸爸”有五个动词——给、带、捡、洗、说,这五个词改变了“我”,让“我”的注意力从此转移了,让“我”懂得了“关注”,让“我”有着美丽的期盼,终于有一天“我”为雪儿欢呼了,这种欢呼其实就是“我”的自我欢呼,这种欢呼,“我”的爸爸、妈妈都能看见,这种欢呼属于这个忙碌而极具爱心的家庭……

  也许我们无法让我们的学生理解这一切,我想在引导学生阅读中,也会自然渗透这种特殊的“爱”,特别第二、三、四、五自然段的阅读,学生如果边读边想,也会在无形之中,把这种“爱”转移至自己的心中。

  “理解”文中爸爸的行为,其实就是引导三年级学生初步学会思考,通过“我”对雪儿的所为,思考如何自主面对生活。这一课,“我”的行动,其实是让自己健康成长的最好的药。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13

  课堂上把重点放在了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出槐乡孩子的懂事、吃苦耐劳和以苦为乐的特点,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我就只提了一个问题,槐乡的孩子与我们有什么不同呢?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读说自已读了课文后的的体会。

  学生在回答时,大都抓住了“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及槐乡孩子的勤劳,对此学生感受最深,槐乡孩子以苦为乐的精神,是靠我点出来了,当时有部分学生说第三段写的槐乡孩子干活时的样子写得很好,当时天很热他们还在干活。我就趁机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当时天气的热,又读一读描写干活时的句子,学生体会到孩子们劳动时是很快乐的。学生已经能够通过读文理解文中的内函,但总结的能力不行,大都是只看到点,看不到面。反思本节课,虽然课文都是由学生具体读,但都是我直接参与指导方法等,是我一步步引着走的,属于半放半扶。

  下次的略读课我打算完全放手,由各学习小组的组长和学生一起学习。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14

  《惊弓之鸟》教师这样开课”这件事已经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关注,就连动物报小雁子也给我发了一封报道:本报讯,昨天我一同胞飞过魏国,被该国射手更羸一箭射死,死者的母亲已经告上法庭,状告更羸杀害野生动物,法院已受理此案,将择日开庭审理。”

  然后教师故意很严肃地说大雁国已经对更羸治罪,责成我这个法官把更羸抓住,判处死刑。学生情不自禁叫起来:不行。看来教师从课文特点出发,从孩子年龄特点出发,营造了一个非常好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情境,孩子们都愿意到课文中给更羸找证据开脱罪证,孩子们在这种强烈的阅读需求中的的确确读进课文中去了。

  但是我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孩子们都这么一致认为更羸没有罪呢?是对更羸喜爱的感情驱使?是教师语言的暗示?这两者都是可能的原因。但不应该没有一个孩子有不同看法呀,课堂上这样同一的声音让我感到困惑和不安。我问老师:怎么没有一个孩子会认为更羸有罪呢?老师笑了,说:有,小组讨论时,有孩子提出,被同学按下去了。哦,原来如此。孩子们和老师真是“心心相印”啊,知道老师需要什么样的声音,就发出什么样的声音,真会“配合”老师啊。我提出这个问题时,有人不以为然,认为这个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创设这个情境让孩子读书。我却始终难以释怀:教师创设情境的目的是让孩子们更好地读书,读得有趣味,读得主动。如果为了这个目的,牺牲掉孩子们独立的人格培养,我以为是因小失大。我想之所以有孩子会按下其他同学的发言,说明孩子们已经不是全身心真正投入学习,而是在配合亲爱的老师在表演。孩子们这样做肯定也是以前积累下来的习惯。可见,我们的课堂还没有真正转变观念,还是在为老师的教服务。没有充分尊重学生,张扬学生的个性,哪怕那样的课堂会失控,会难以操作,但是孩子们是在用自己的心说话,敞开心扉说自己想说的话,没有任何顾忌。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15

  用口语交际带写作。教材在编排口语交际和习作时,确实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安排。口语交际的内容是“说说我自己”,习作的内容就是“自我介绍”。首先上口语交际课,口语交际课上进行了充足的准备。准备工作充分,学生再写作就得心应手了。所以我认为每次习作之前,教师都可以设计相应的口语交际训练,借以启迪学生的思考,诱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理顺学生的思路。学生往往善于说,而不善于写,教师要提醒学生,把自己说的内容记录下来,其实就是一篇好文章。

  强调口语交际的`目的性,做到有条有理。一堂口语交际课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说话的中心。但学生在兴奋的同时,说话就不着边际,东拉西扯的。这时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逐步引导学生回到说话的主题中来。如:学生开始都在说自己的外貌、性格、优缺点,但是说着说着话题一转,就介绍起别人的优缺点了,这样就没有把话题落实到介绍自己上。这时,需要教师因势利导地提问:“同学们,说别人是为了更好地介绍自己,你自己在这件事上有什么表现呢?”经过老师引导,又回到了主题上。在学生说话前,我先让学生闭眼想象一下,整理思绪,把话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16

  《风筝》一课讲的是作者儿童时代和小伙伴一起放风筝的事情,文中写了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也写了因风筝丢失焦急失望的心情,而最后又燃起一丝希望。课文充分展现了儿童时代的天真、快乐,也展现了儿童内心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语文课堂,在备课中,我主要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指导,进行引读,不断提高学生读和说的能力。如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写道“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我抓住这句话,引导学生进行仿写。xx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的快乐就是xx。当时,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孩子们的生活真是太丰富了,孩子们的思维太广阔了。“夏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的快乐就是吃西瓜、吃雪糕。”“冬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的快乐就是堆雪人、打雪仗。”“春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女孩子,的快乐就是用柳条编花环、戴花环。”“课余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的快乐就是丢沙包、跳长绳。”等20多种说法,我真的太佩服他们了。然后我紧紧抓住做风筝时的快乐来教学。首先用“你放过风筝吗?放风筝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来导入教学,学生个个都说心情快乐。接着我又用“你做过风筝吗?”带孩子们进入作者做风筝时的快乐心情。通过自由朗读、比赛读、默读的方式,让孩子们找出哪些句子和词语表现出了做风筝时的快乐心情。在一声高过一声的朗读声中,学生体会到了快乐,似乎自己就在做风筝一样了。学习积极性再次调动了起来。

  最后我布置了一个小练笔:仿照《风筝》的写法写童年的一件趣事,孩子们这一次的作文似乎比以往写的都好,多数学生都能按一定的顺序写,能初步描写自己的心理活动了。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17

  《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作者叶圣陶在荷花池边欣赏美丽的荷花,触景生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让读者身临其境,赏心悦目。

  本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达到审美的目的。本课的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段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荷花的形态美.为后面作者展开想象提供了生动形象的依据。为了让学生能好好体味文章语言文字的美,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那一池婀娜多姿、千姿百态的荷花,再配上优美抒情的乐曲,深深吸引了学生的眼睛,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读书欲望。在教学中,我以"哪一段最具体地写了这一池的荷花?"引入第二段的学习,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想象荷花千姿百态之美,并能有滋有味地读出美.我先让学生找具体写荷花的三句话,进行教学.

  这三句话的教学我分三步走:

  1.让学生在图上指出三个句子所写的相对应的荷花。

  2.引导学生把这三句话的意思说出来:有的刚开,有的全开了,有的将要开。

  3.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在教完这三句话后,引导学生抓住写荷花特点的词语教学写荷叶的句子,通过看图,指导有感情读。

  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中的“冒”解读不到位。不光是指导学生读,让学生表演,这样做对文字的解读只能停留在表面,要做多元解读。在教学这一环节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还可以换成哪些字?学生思维很活跃,有:长、钻、冲、露、伸等,再让学生把这些字放进句子读一读,谈谈体会。通过交流再让学生读文,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再者,可在这一环节中设计一个小练笔,让学生想象白荷花冒出来之后想些什么、干些什么?并让学生动笔写下来,写完后交流。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18

  《蒲公英》是一篇童话故事,很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本课条理比较清晰,先是太阳公公的叮嘱,之后是蒲公英们的反应包括两颗特别的蒲公英,最后写到了不同的结果。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孩子了解到本课的主旨是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听长辈的话和实事求是。,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孩子容易接受。

  第一小节主要让孩子读出随风飘荡的感觉,并了解其中的一个比喻句。第二小节我先让孩子了解太阳公公的态度,读好他的话。让孩子从话中提取信息,哪些地方能去,哪些地方不能去。第三小节,让孩子自学,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伺机让孩子说说她们为什么选择去沙漠和湖泊,并让孩子劝劝她们,练习说话。最后一小节,主要让孩子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下场,想想蒲公英垂危时会想些什么呢。最后让孩子说出本课的主旨,孩子们都能很好的表达,但是做事要实事求是这个孩子们还是想不起来,所以我就引导他们,天上会掉馅饼吗,让他们思考。

  本篇文章比较简单,我在想是不是有些多余的东西可以不讲,提高课堂效率呢?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19

  《亡羊补牢》这则成语故事主要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养,街坊劝他修羊圈,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有丢了养,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于是赶快动手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取的教学思路是:

  1、谈话激趣导入。在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寓言”的含义。接着揭示课题,亡羊补牢。“亡羊补牢”这个题目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脉络。在理解题目的意思的时候,学生总是不能说出其意思,而是在讲述“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故事。这时候我先引导学生理解每一个字的意义,在教给学生解释词的意思的时候,可以把词中每个字的意思进行整合,即可解释清楚这个成语意思。在我慢慢的引导下学生终于知道了如何解释“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意思。在解释每个字的意思的时候,我慢慢的渗透一种学习方法,即:把字词的意思放在文本中去理解的方法。让学生在书中找到想要的答案。学会正确的阅读。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要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字意,又为对下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初读课文,感知大意。先自己读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在识字环节,为了让学生掌握生字,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读中感悟,体会寓意。抓住养羊人两次丢羊的原因和表现不同进行教学,朗读,感悟。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悟出道理。并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感受,使学生真正受益。而且还总结了学习寓言的方法,为下一则寓言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不足之处:

  1、课堂提问中,集体展示偏多,个人展示偏少,不能体现个体的能力。学生的思路不够开阔,有些孩子人云亦云。

  2、不能很好的把握学生的课堂生成,使课上的更精彩。

  3、感情朗读不到位,应进一步加强朗读的指导。

  4、联系实际谈体会环节,学生谈得还较肤浅,老师应进一步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