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时间:2024-11-14 19:02:35 王娟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精选11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精选11篇)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1

  《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讲的是为了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粹敌人围攻,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故事,表现了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同时表现出广大战士对朱德同志的敬爱之情。

  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的“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这句话写出了战士们争相挑粮的高涨热情。“可是”承接从井冈山到茅坪去挑粮路程长路难走的困难,是说虽然种种困难,但是战士们都争着去挑。“争”字表现了战士们不畏困难不怕吃苦勇挑重担的.革命精神。

  课文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心理,真实生动地反映了革命队伍中官兵互敬互爱同甘共苦的感人场面。课文以“朱德的扁担”为题,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让我们看到了一位革命伟人的鲜活形象。课文最后三句提到“扁担”,与题目呼应,既点明了课题,又深化了内涵。

  由于孩子对朱德知之甚少,因而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引导他们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来感悟文章内容。课文第一自然段我介绍了一些补充材料,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并通过“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中的“不远处”来体会当时环境的危险。第二自然段中介绍区挑粮的原因是我训练学生说话的重点。让学生用“因为……所以……”来了解储备粮食的原因和挑粮的原因,并通过反问“去挑粮容易吗?”让学生理解“山高路陡”等词语的意思,联系前面的文字感悟挑粮的艰辛,为后面学生感悟朱德和战士们同甘共苦埋下伏笔。第三自然段是重点,“一道”、“一块儿”两个词语其实很能体现朱德吃苦耐劳的优良革命品质。可以主要抓住了想象练习,让大家想想:战士们会怎样劝朱德?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扁担?藏好了心里会怎么想?朱德发现扁担没有了会想些什么?他为什么不去找而是“连夜又赶做一根扁担?”在想象中他们对朱德与大家同甘共苦的精神.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2

  《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旨在通过发生在朱德同志身上的一件小事,让学生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则,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因为课文讲述的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经历相差甚远,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教师教学也不容易把握分寸,教学起来比较辛苦。因此,我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学生对于不常见的扁担一定充满了好奇,因此我着眼于扁担的特别之处,引导学生层层剥笋,进而了解红军战士不畏困难、朱德同志勇挑重担的革命精神。再者,由于孩子对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知之甚少,因而在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做好了课前预习,告诉了学生朱德是新中国的十大元帅之一的有关知识,还让学生查阅十大元帅的资料。上课时,我让大家把查阅到的十大元帅的资料进行交流。加深学生对时代的理解,时代的认识,所以课前我又搜集了大量关于井冈山以及朱德的相关资料,并制成课件,通过图片和导读让学生了解历史,走进时代。

  本节课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课上同学们读书热情,积极发言,敢于挑战,课下给家人讲了《朱德的扁担》这个故事,以及阅读了与朱德有关的革命故事,在孩子们心中注入了革命英雄人物的种子,让他们走进了历史,走进了那个艰苦奋斗的年代,让他们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老一辈无私奉献的结果!

  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让学生课前预习,结合课文拼音,加上与同学合作,师生合作,利用多次识读、再认等方式,认识本课生字!

  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根据词语手册,观看课件图片,师生讨论等方式来理解“山高路陡”等词意,让学生体会挑粮上山的艰难困苦!体会战士和朱德挑粮的艰辛,正是这种原因,战士是“藏”扁担,朱德是“找”扁担,两大对比,两大主线来讲《朱德的扁担》这个故事!以此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我先让他们在小组互相说,然后在全班交流。

  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战士对朱德是爱戴和关心,朱德对战士是爱护之情!这种同甘同苦的`精神正是革命的最宝贵的精神,值得学生细细体会,永远学习!

  最后让学生演一演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塑造角色走进历史,体会人物情感!

  总之,在解决教学难点的过程中,始终从重点内容入手,一开始从课文中的遣词中明白了挑粮的艰难,需要的是年轻力壮的战士才能胜任。朱德年纪大了,工作繁忙可是依然坚持要去,从而体味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敬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3

  《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为了坚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一起到山高路陡、距离遥远的茅坪挑粮的故事。课文共四个自然段,以“朱德的扁担”为题,语言简洁平实,娓娓道来,向我们展现了一位以身作则、吃苦在前的红军指挥官形象。同时,通过对课文的学习理解,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敬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文讲述的事件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根据课文特点与学情分析,我在教学中采取直观感知、创设情境的方式,了解故事背景、理解重点词意,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开国大典”图片及伟人的介绍,深化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本课的学习不仅是对革命精神的颂扬,更是一次爱国主义的洗礼与教育。

  交流资料,初识伟人。在导入环节,我出示“开国大典”的图片,配以简介,再让学生交流课下搜集的朱德同志的`资料,初步“认识”伟人。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朱德同志的身份及政治地位,为学习课文、感悟人物品质奠定基础。

  直观感知,深化理解。图片相较于文字,更直观、更具有冲击力。对于低年级阶段的学生来说,将多媒体资源配之简要说明更便于他们进行理解感受,激发其学习兴趣。在对“扁担”、“草鞋”、“斗笠”等词语进行理解时,出示相关实物图片,配以教师的语言补充,能让学生对这个物品的外形及作用产生直观感受。结合井冈山的地貌图片,再讲解挑粮路---“山高路陡”的特点,更具说服力,也更利于学生理解挑粮的艰辛。

  指导朗读,体会情感。朗读是语文的基本功,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贯穿每个自然段的练读及有感情朗读,旨在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整篇课文没有一句对话描写,则是通过对人物动作、心理进行充分的描写刻画,传达情感。本文长句子较多,我先示范读,再让学生自主练习,在朗读时注意句中的停顿。在讲读故事的过程中,着重指出如“五六十里”、“山高路陡”、“藏”等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对词语的理解,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小组学习,合作探究。本节课设计了两次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了“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及“大家因为什么越发敬爱朱德同志,而不藏他的扁担”两个问题。利用这两次小组合作学习,理清故事发展的脉络,从“藏扁担”、“找扁担”、“不藏扁担”中,体会朱德同志以身作则、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以及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关心与敬爱之情。

  升华认识,传承精神。在学习完课文后,推荐学生阅读《朱德的故事》这本书,号召学生传承朱德同志的伟大精神,做社会主义新时代优秀的接班人。课程的尾声与开头导入首尾呼应,伟人精神的颂扬到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升华,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也带给学生一次爱国教育的洗礼。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4

  《朱德的扁担》讲述的是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为了坚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一起到山高路陡、距离遥远的茅坪挑粮的故事。文章以“朱德的扁担”为题,与细微处见精神,语言简洁平时,娓娓道来,既展现了一位以身作则、吃苦在前的`红军指挥官形象,也表现了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关心、敬爱之情。

  教学之前,我给学生们布置了查阅资料的作业,以便于孩子开门更好的理解本课内容。学生对于刻了字的扁担一定充满了好奇,因此着眼于这根扁担的特别之处,引导学生层层剥笋,进而了解红军战士不畏困难和朱德同志勇挑重担的革命精神。再者,由于学生对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知之甚少,因而在教学本课时,让学生做好了课前预习,向家长了解,或在家长的帮助下搜集关于朱德同志的资料,初步认识朱德,课中适时介绍朱德并交代当时的背景,补充讲解当时井冈山的军事形势,虽寥寥数语但可以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帮助。

  在整体感知课文后,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读了课文,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提的问题很多,有词语类:会师、草鞋、斗笠、山高路陡、井冈山根据地、储备等;有问题类:大家为什么要把朱德的扁担给藏起来呢?朱德同志为什么又找来了一根扁担?朱德同志为什么要在自己的扁担上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等等。引发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

  在第2自然段的教学中抓住关键句“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来学习,通过联系生活经验,结合图画体会“挑粮路”之长、之险,“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这句话中的“争”字表现了战士们不畏困难、不怕吃苦、争相挑粮的高涨热情,进而体会战士们不怕困难、争相挑粮的精神。

  本课教学中,只学了前两个自然段,我主要引导学生以督促2悟,并进行随文识字,大多数同学对这两个段落里的字词掌握较好。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5

  《朱德的扁担》是二年级的第六单元的第二课,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朱德和战士们一起挑粮,因为战士们心疼朱德,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后来朱德连夜赶做了一根扁担并写上“朱德记”三个字,大家就不好意思再藏朱德的扁担。

  第一课时教学,我从字到词再到句子,重点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顺课文内容。上完课之后感觉整节课有太多的遗憾!

  一、课堂组织存在问题,因为过分强调孩子的课堂习惯,导致课堂教学内容没有完成。时间安排不合理,生字教学拖得时间很长,导致第一课时指导朗读时间不够,指导不到位。

  二、因为是二年级的学生,针对低年级学生课堂上缺乏趣味性,教学时没有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应该尝试一下激励性的语言和小物品(小贴画),首先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这样开展教学才能效果加倍!

  三、针对课件问题,因为是二年级的学生课件应该注音,还有字体应该是正楷,做课件的时候原本是没有问题的时候,但是没有打包处理,后来字体和拼音的位置都发生变化,有点遗憾。

  四、整个教学环节过于陈旧,没有创新,以后应该多看一点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多参加各式各样的教研活动,与时俱进。

  教研教学的路程应该是学习再学习的过程,以后会继续努力再努力,争取有更大的进步。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6

  毛浓华 《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记叙了朱德同志与战士们一起挑粮的事情,赞扬了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如何更好地突破这个重点呢?我一改传统的逐段分析的教学模式,代之以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再思中感悟,在辩中明白,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人物的行动入手,抓住“藏”和“找”,使他们带着情感进入主客观高度融合的审美境界。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了它的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当学生回旋于情感的'浪尖,心潮澎湃,有一种渴望表达的冲动时,心灵的闸门就已经开启了,人物的个性得到鲜明地再现。

  教学是一种艺术,让教学充满生命的气息,出现不曾预约的精彩。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7

  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为其逐步培养的。在教学《朱德的扁担》这一课时,我通过“多读课文”的方法,引导孩子自己感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旨在通过发生在朱德同志身上的一件小事,让学生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则,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而这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难度似乎大了一点。因此,我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介绍朱德这个人物以及他在课文中所处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再接着讲读重点段落(第三段)。表现朱德高贵品质的'两个关键成语我是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感受,自己提问来突破这个重难点的。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目的是让学生不同的个体真正走进文本,获得与众不同的感悟,促进语文能力的发展和思维能力的训练,从而实现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8

  一、学语文,要扎扎实实。

  语文就是语文,不能承载太多的东西让学生在阅读中寻找自己,让学生在每一节语文课上都能学到一点就够了。教学是,我先从整体入手,通过初读感知文意,通过在读感知人物特点;然后从细节入手,通过课文的重点词句品析,逐步走进人物内心,感受人格魅力。

  新课标非常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提倡在生活中学语文、活用语文。上课是,我努力寻找文本与生活的.结合点,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进行读、写的训练,达到内化语言、学以致用。

  二、学语文,要轻轻松松。

  在开课设计时,我以扁担挑箩筐的形式出示课文内容,形式的简单转换传递的是新奇,换来的是学生高涨的参与热情。整堂课没有了学习历史人物的枯燥乏味,而是学生们都充满了好奇心,一步一步地进入课文的中心内容。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9

  《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朱德与战士们一起挑粮的革命故事,让学生感悟朱德以身作则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课文所记叙的故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则成为课文的重难点。教学中,我把课文的重点落在了第三自然段。通过图文结合让学生真正理解,作为革命领袖,要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风范。在指导学生看图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你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中的内容。话音刚落,小手林立,大部分孩子都能回答,或文中语句、或自己组织语言。我继而又问,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作为革命领袖,为何要亲自和战士们一道呢?一个极其普通的孩子却大胆地回答道:他想让战士们更有精神去打败敌人,所以自己亲自去,想和他们共同……此时,他已经无法用言语表达心中的感受,或许是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词语来表达。我欣喜的`送给他一副赞赏的笑容,其实能说出这样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于是我立刻送给他“同甘共苦”一词,班上所有小朋友都投来读懂的目光。再细读,品悟,从而加深了对“同甘共苦”一词的理解。

  为了再现人物鲜活丰满的形象,又从人物的行动入手,抓住“藏”和“做”,使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参与课堂活动,通过有效的引导,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了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很多情况下,由于孩子们的词汇量有限,一些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情感,可以通过朗读来感悟,此时,人物的形象便深深地烙在了学生的心灵深处.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10

  《朱德的扁担》这一文讲的是为了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围攻,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到山高路陡、距离遥远的茅坪挑粮食的故事,表现了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也表现了战士们对领袖的关心和敬爱。

  这篇课文叙述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学生只有在了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学生对于扁担充满了好奇,因此我着眼于扁担的特别之处,引导学生层层剥笋,进而了解红军战士不畏困难、朱德同志勇挑重担的革命精神。再者,由于孩子对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知之甚少,因而在教学本课时,我补充了朱德是新中国的十大元帅之一的有关知识,还告诉学生十大元帅是:林彪、朱德、陈毅、彭德怀、刘伯承、贺龙、徐向前、聂荣臻、罗荣桓、叶剑英。我一边介绍一边在心里感触“书到用时方恨少” 呀!如果平时能多引导学生多读一些历史、革命题材的书籍,现在上起课来就轻松多了,这是我今后应该加强引导的'方面之一。在品读课文,理解课文时,我主要引导他们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来感悟文章内容。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对“井冈山”等词语感到陌生,我又稍加介绍了一些补充材料,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并通过“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中的“不远处”来体会当时环境的危险。由此引导学生理解什么叫“会师”,学生在自己的“半知”和教师的讲解中理解了。第二自然段介绍去挑粮的原因是我训练学生说话的重点。让学生用“因为……所以……”来了解储备粮食的原因和挑粮的原因,并通过反问“去挑粮容易吗?”让学生理解“山高路陡”等词语的意思,联系前面的文字感悟挑粮的艰辛,为后面学生感悟朱德和战士们同甘共苦埋下伏笔。第三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我先提问“朱德是怎样挑粮的?”让学生边读边划出相关的句子,再边看图边用自己的话说说,先说穿着,再说动作由此产生对朱德的敬佩之情。同时也抓住“一道”、“一块儿”这两个词语,体会朱德吃苦耐劳的优良革命品质。接着,我让学生想想:战士们会怎样劝朱德?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扁担?藏好了心里会怎么想?朱德发现扁担没有了会想些什么?他为什么不去找而是“连夜又赶做一根扁担?”以此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他们在这里说得很合理到位,通过想象中他们对朱德与大家同甘共苦的精神有了更好的体会。

  所以,教学中应时时关注学生的动态,让知识转为己有,关注学生的学习,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掌握学习方法。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11

  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的集中体现,是一种静态的文本。但其意义不仅仅是向学生展示了语言符号,而是在其精当、精彩、精妙的语言文字背后,隐藏着作者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丰富的感情。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不能仅仅悬浮于文本的表层,不能用简单的“是什么”、“怎么样”来机械地处理文本。我们要把握文本中或泄世奔腾或脉脉隐含的感情脉搏,深入理解语言文字所依托的生命意义,使学生能在激荡的感情中受到感染,使他们能在

  或高昂或深沉的情绪中对人生有所顿悟。

  《朱德的扁担》一课,我就充分注意去挖掘文本价值,激活学生的独特体验。如:第二自然段中第三句话,“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这句话可以看出路程之遥远,其挑粮之艰难。可是,我们这些孩子根本无法体会到这一点,就算我讲解了很艰难,学生在学习下一自然段时,就无法感受朱德与红军战士同甘共苦的感情了!因此在教学时,我先问学生:“你知道五六十里到底有多远吗?”学生根本没这个概念!因此,我举出身边的列子,有吉首到乾州来回那么远,学生马上说:“哇!那么远啊!我们坐车还要好长时间呢!”我又问:“那你们走过这么远的路了吗? ”生:没有,这么远,我们走得话,到那儿的'话可能要天黑了。 我接着说:“那战士们要挑着粮食来走这么远的路,而且山高路陡,那是什么感受呢?”学生马上回答:“累呗!”听到这样的话语,我突然觉得现在的孩子真的没吃过苦,干脆让这些小皇帝们来试试!于是,我提议来个亲身体验,我要请一个学生来表演。学生们十分踊跃的就举了手,我挑了个身材挺健壮的吴长松,给他身上背上两个书包,谁知他对大家说一点也不重,那这样,我又给他加了个书包。于是他开始围着教室奔走,我要求走20圈。大家很开心的看着,他也很高兴的快走,前几圈都挺顺利的,刚到9圈,他速度就明显的放慢了,我说:“运粮可不能耽搁,山上的战士们还等着呢?”于是吴长松又开始加快速度,到13圈,突然摔倒了,大家哈哈大笑起来,叫他起来,他继续背着书包走,终于走完了20圈。这时,我问大家:“你们看我们的同学背着书包在教室里走了20圈,现在你们来观察一下”大家发言可积极了,有的说:“他的呼吸都不稳了”“他头上出汗了”我叫一名同学摸摸吴长松的背,那个同学说:“背上都湿了,还很热”,我请表演的吴长松说感受,他说:“我觉得真累,手都酸了,脚都疼了!”

  这时,我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你们觉得吴长松背得很轻松吗?战士们肩上的粮食更多,走的路更远,遇到的困难更多,你能想到他们会遇到什么困难吗?”马上,有学生就说:“他们走的山路会很高,路会很窄,要是下雨的话,就更滑,更危险了。”吴长松很积极的举手,他说:“他们走那么远,草鞋会磨破,脚会打起泡的!”还有学生说:“路上有许多送动的石头,会绊脚的,一不小心就会摔交的” 我连忙说:“你们说得真是太好了,老师都仿佛看到了他们在这样的路上艰难的走着。”

  学生通过亲身体验,通过教师对文本的挖掘,激活了他们对文本的独特感受,也让这代的小皇帝们体验到战士们那辛苦的路程。这段虽不是重点段,但从这里所让学生理解的感受是很难得的。所以,一篇课文,老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价值,激活学生独特的体验,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提高教学的效果。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10-11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04-22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07-19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范文07-10

语文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04-21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精选11篇)05-15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通用19篇)12-05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通用16篇)10-27

《朱德的扁担》的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0篇)11-28

《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6篇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