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草和大树教学反思

时间:2021-09-09 13:01:3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草和大树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草和大树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草和大树教学反思15篇

小草和大树教学反思1

  小草和大树在文中有着深刻的含义,学生只有对文中的小草和大树的含义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才能轻松的理解文章的深刻主题。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词义以及学习课文呢?在学生对小草和大树在身份上有了整体认识后,我引导学生再次认真读课文,并概括全文内容,随后聚焦“文学”一词,再引导学生从“文学”方面思考小草和大树的代指。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就对文中的小草和大树有了一个整体的理解,这样的教学避免了在课堂上对小草和大树的内在含义的枯燥讲解。

  第二课时我抓住第一小节中的“艰辛、壮丽”展开教学。先请学生找出夏洛蒂姐妹遭受的不幸——家庭不幸的逆境,遭遇训诫的逆境,出版失败的逆境,再仔细品读,感受三姐妹遭受的苦难与失败,这些“逆境”和第一小节中仙人掌的生存环境是一样都是恶劣的。接着,朗读三姐妹的伟大成就,让学生在思想上形成一个反差,遭受这样的逆境是如何取得伟大成功的呢?于是再抓关键词“钢铁般的意志”请学生分别对应三处逆境找夏洛蒂姐妹是如何对待的。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夏洛蒂姐妹做法的词语、句子,体会她们三姐妹的坚定的决心。

小草和大树教学反思2

  教学一开始在学生初读课题的基础上让他们说说你眼中的“小草”、“大树”。然质疑:那么这篇课文是不是讲述了大自然中的“小草和大树”呢?这样的设计学生的话匣子被打开了,纷纷告诉我这篇课文讲述的内容。那么课文中的“小草”和“大树”分别又指什么呢?由于课文中的小草和大树有着深刻的含义,初读文章学生是很难把握的。只有逐步向文本行进,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所以第一课时我并没有过早地进行点拨指导。在第二课时一开始我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在对比阅读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文章中的“小草和大树”出现了3次,一次是在课题,一次在骚塞的回信中,一次是在文末。所以,我先出示了“骚塞的回信”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骚塞回信的冷酷其实就是社会对于女性的偏见:文学是妇女不能从事的事业,即使从事了也不可能取得成功。那么,“小草和大树”分别指的是谁呢?学生说:“小草”是夏洛蒂,“大树”指的是“骚塞”。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领悟出回信中的“小草”也指的妇女能从事的事业,“大树”也指的妇女不能从事的事业,小草不能变成大树,小草就是小草,大树就是大树,板书:不可能。随即我再出示句子“硬是用汗水和心血把‘小草’浇灌成‘大树’”这句话怎么理解?学生:“夏洛蒂姐妹打破了妇女不可能从事文学事业的传统观念和陈腐偏见,取得了巨大成功,她们用自己的努力使‘小草’变成了‘大树’”。

  板书:可能。那这里的“小草”和“大树”有指什么呢?学生有些为难。我笑着说:“孩子们,等我们学完课文,你定会豁然开朗的!”接着我便引导学生向文本的纵深行进。体会夏洛蒂姐妹面对不幸时具有的钢铁般的意志。在这学习的基础上,再来解决文末那句话里的“小草”和“大树”有指什么呢?可谓是水到渠成了。

小草和大树教学反思3

  今天上午第二节课,我为我们六年级十多位语文老师上了一节组内研讨课。对于这节课,我的指导思想是简单、实用,以期能给大家一点启发。

  上课开始,首先是对上一节课所学知识的复习。我让一个学生将课后的生字组成词语,领着大家读一遍。这样做的用意是:一是锻炼领读的同学;二是通过组词,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词语,这其中有许多是课文之外的词语。接下来是让学生齐读课后第二题中的八个成语。之所以让学生读这八个成语,是因为这些成语有的是难以理解,有的是容易读错,有的则是容易写错,希望通过读这些成语,让学生对这些成语能有深刻的认识。成语读完之后,我又让学生理解成语中关键字的意思。这八个成语,学生只要能理解了其中一些关键字的意思,整个成语的意思的迎刃而解了。

  复习完毕,便转入对课文内容的学习。我让学生先浏览一下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再联下面的内容,说出文章第一自然段在全文的作用。在这里,遇到了麻烦。有的学生说是引起下文,有的学生说是点名中心,还有的学生说是总结全文。我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说出是“总领全文”,然而却事与愿违。我又让学生对这三种答案进行评析,费了好大的劲儿,花了不少时间,才把学生拽到我的轨道上来。这样做的意图是:一是锻炼学生把握全文的能力;二是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学生明白了文章开头的总领作用之后,就让学生找出总领全文的一句话,又从这句话中找出关键的词语“逆境成才”。接下来,就是围绕着这个“逆境成才”来学习下文。我让学生浏览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了解夏洛蒂、勃朗特生活在怎样的逆境中,她又是如何面对的。很快,学生找到了一些语句,并概括出“生活贫困”,“坚持学习、写作”。接下来继续围绕“逆境”和“成才”来略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学生总结出了“沉重打击”和“昂起头来”。用同样的思路和方法,学生快速读完了文章的第四、五两个自然段,总结出了“出诗失败”与“改写小说”。

  一切顺利,我让学生读出三姐妹是如何写小说的,结局怎样?学生很快地读出了相关的语句,并用文中的“脱颖而出”概括了最终的结局。至此,学生对课文内容一是一目了然,对人物的精神品质也有了一定认识。下面,我安排了“听写语句”训练。共从文中选择了五句话,让学生听写,听写时,每句话老师只读两遍。

  安排这一项训练的目的较多,有如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的听写能力;

  二、训练学生的注意力;

  三、能牢记文中几个关键性语句;

  四、为下面深入研读、分析文中的人物精神做好准备。这五句话是:

  1、她的而生命艰辛而又壮丽,像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花。

  2、尽管成年累月在艰难中谋生,她们却始终没有停止过写作的尝试,都希望用笔敲开幸运之门。

  3、她在一阵锥心的羞惭和痛苦中昂起头来,把这封浸透冷酷和偏见的信钉到床头,让它随时刺激、鞭打自己的灵魂。

  4、经过慎重的反思、权衡,夏洛蒂劝妹妹们把创作的着眼点转到小说上来。

  5、她们的路走对了!她们硬是用钢铁般的意志,敲开了文学圣殿的大门,她们硬是用心血和汗水把“小草”浇灌成“大树”。

  学生听写时是专心致志的,听写完毕,我立即让学生自己对照课本,修改有错的地方。学生完成修改任务后,我顺势问了一句:“文中那么多的语句,老师为什么选择这五句话让大家听写了?”学生立即饶有兴致地揣测老师的心思。少顷,学生就开始回答。有的学生说这些句子概括了夏洛蒂三姐妹奋斗的一生;有的说这些句子反映了她们很坚强;有的说这些句子和老师黑板上的板书相对应,荷,这孩子的观察力够厉害的。我进一步提示孩子可以就其中的某一句来说说缘由。这下,学生显得轻松了一些,举手的同学也多了起来。有同学说,我从第三句看出夏洛蒂很有头脑,有思想。我插嘴道,这就是聪明,是啊,一条路行不通的时候,应该考虑选择别的道路,俗话说的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人生的成功之路不止一条,另外也有人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这些都告诉我们,成功的路有许多条,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选择。接下来还有学生说出比喻句的好处,尽管不完美,但对学生解决课后的第三题还是很有启发的。后来,有位同学结合第三句话说出了夏洛蒂的“不屈不挠”。哈哈!终于让我等来了,我顺势抛出下一个问题:你还能用哪些成语来赞颂夏洛蒂三姐妹呢?“不屈不挠、坚持不懈、坚定不移、矢志不渝、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百折不挠、顽强不屈、自强不息、坚忍不拔”,这些精彩的成语从学生口中一个一个蹦出。我安排这一项拓展练习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让学生在积累一些成语的同时,对夏洛蒂三姐妹的可贵精神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我手中的粉笔刚离开黑板,下课的音乐声就响了。我毫不犹豫地宣布下课。其实,下面还有两个任务:一是让学生朗读课文,对全文有一个全面的把握;二是让学生谈谈收获,或质疑问难。我这样做,也是希望大家都能不拖堂,要知道:没有解决的问题还有机会解决,拖堂是没有任何益处的。

  纵观这节课,学生“动”得很多,有听,有读,有写,有思,有说,还有辩论。而我的言语很少,除了学习开头第一节时有强拉硬扯的痕迹,其他地方基本都是让学生自主、自由发挥,我只是适时地插上几句话,起到一个点拨和深化的作用。

  这节课简单实在,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收获是实实在在的。

小草和大树教学反思4

  前言

  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是阅读的继续和深化,读写结合是学用一致在语文教学中的表现;如果让“写”的活动进入课堂,将读、学、写贯穿到阅读教学中去,促进知识的迁移,那么,将会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今天我结合《小草和大树》的学习,想尝试一下写作方法的指导。全文按照夏洛蒂˙勃朗特的成长经历来写:贫苦中奋争——写作中受挫——思考中转型——努力中成功。也就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叙述夏洛蒂˙勃朗特三姐妹由“小草”成长为“大树”的艰辛历程的,线索清晰,主次分明。这就是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的好契机,如何进行呢?“欣赏——运用”就是最直接的方法。

  实践

  在有感情展示课文片段,再次理清课文脉络后导入本次的写作指导。

  欣赏片段《捉鱼》,点评文中作者是如何一步步把“捉鱼”的经过写具体的,方法的直观认识

  读读下面的例段《钉扣子》,按要求完成练习,研读这段话是按怎样的顺序写“钉扣子”的?方法的深入理解

  《野炊》美文片段欣赏,交流自己又学会的一点小方法,积累一些表示事情发展顺序的词语。积累中迸发写作灵感

  回忆生活体验,仿照练习,写片段。迁移运用,这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遗憾的是学生的写作片段没有来得及全班分享,在交流中提升

  感言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作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发现了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为什么在阅读课上能言善道的学生,一到了习作课就没内容可写了呢?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有两点:一是农村孩子的课外阅读的书籍数量有限,内容单一。匮乏的课外阅读量直接导致了学生肚子里没有“墨水”。第二是新课改后的习作课,有些内容远离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学生无法亲身实践,自然写不出好来。其实新教材的许多课文都文质兼美,既有着非常优美的文学语言、精巧的作品构思,也饱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体验,凝聚着编写老师的一片心血。何不让写作训练以课文为依托,从“读”悟“写”,以“写”促“读”,进行“读写结合”呢?这样,学生有感而发,有内容可写,写作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学生的写作有两大源泉,一个是直接生活,一个是间接生活。直接生活是学生亲身经历的生活,间接生活是学生通过阅读得来的生活。在农村这一特定的环境下,信息相对闭塞,学生的见闻有限,阅读质和量又都不高,进行读写结合是切实可行的,也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一种教学策略。读写结合是是指在语文教学情境中阅读和写作的相互作用和紧密联系。我们的任务是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吃透教材,认真地利用我们的教材,扎扎实实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这一思想。这样一来,学生的写作素材有了,写作兴趣也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让农村学生的作文真正有感而发,有话可写,有情可抒,而不再是生搬硬造,空洞无物的。

小草和大树教学反思5

  (一)

  维恩图是一种选择、分类和比较信息的非常有用的工具。在学生观察比较香樟树和狗尾草的特点后,我让学生明确维恩图的操作方法:先把大树和小草的特点分别写在各自的框里,然后对照两边的特点,把共有的特点写入交*的位置,再把两边共有的特点划掉。让学生第一次就牢固掌握这一种学习科学的有用工具。

  (二)

  我对本课的实施过程进行了变动,课一开始在引出狗尾草之后,我先带领孩子们去校园里寻找并小心的采集狗尾草,然后在教室里展开小组观察交流,完成对狗尾草各部分特点的了解,最后,讨论大树和小草的相同和不同,结束本课。课刚结束,听到有几个学生在交流:科学课真有味道!心里感到非常的欣慰!做一个受孩子们欢迎的老师一直是我的追求。

小草和大树教学反思6

  《小草和大树》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本文讲述的是《简·爱》作者英国著名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和她的两个妹妹在生活艰辛、写诗受到嘲笑讽刺、发表寥寥无几、出版失败的情况下 ,仍然不放弃文学,以坚强的毅力从事小说创作。文章是要告诉我们,面对逆境,只有怀着理想,具备坚强意志和智慧的人,才可能拥有精彩的人生。

  今天我使用了smart课件进行教学,设计了一丛小草,一棵大树引出课题。文章有两句含义深刻的话,一句是“她的生命艰辛而又壮丽,像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花”,另一句是“他们硬是用钢铁般的意志,敲开了文学圣殿的大门,硬是用汗水和心血将小草浇灌成大树”,理解朗读感悟这两个比喻句,并组织语言恰当地表达出来。这也是课后的作业要求。因而这也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文章中的“小草和大树”共出现了两次,一次骚塞在回信中表示文学是妇女不能从事的事业,即使从事了也不可能取得成功,言语中充斥着对妇女的蔑视。面对如此残酷的回复,面对如此强大的社会偏见,夏洛蒂羞惭,痛苦,愤怒。要做生活的强者,一定要首先战胜自己。夏洛蒂在锥心的痛苦中“昂起头来”,把耻辱化作向上的动力。由于学生对这种社会背景缺乏认识,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因而这一部分成为教学指导的难点。

  接着通过“骚塞的信无疑是一盆冷水,让夏洛蒂从头凉到脚,无疑是一把利剑,把夏洛蒂的心刺得血淋淋的。然而,夏洛蒂并没有在痛苦中一蹶不振,她痛定思痛。”过渡到“她在一阵锥心的羞惭和痛苦中昂起头,把这封浸透冷酷和偏见的信钉到床头,让它随时刺激、鞭打自己的灵魂”的品读中来,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我没有自己提问,而是问学生“哪个词让你心灵为之一震?”让学生在思考中讨论,在讨论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并在朗读中收获。

  我们共同学习第二处。首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样的精神才称得上是“钢铁般的意志”,接着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地问“夏洛蒂有吗”,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从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从而过渡到全文的学习。当然,此处的“小草”“大树”指的事什么,也就显而易见。

  课堂尾声适时让学生写学完这篇课文对自己有什么启示。(这是学生与文本人物的直接对话。)最后,我出示一首赞美夏洛蒂的小诗“你是一棵大树,我们心中的大树。虽生活艰苦,但不放弃学习;虽谋生艰难,但不停写作;虽遇冷酷偏见,但昂起头来?无数次追问,你的生命为何如此壮丽?现在,我终于明白:生命因具有钢铁般的意志而壮丽!”(诗意般的语言让学生的心灵再次激起层层波澜,在基于对文本的深刻理解下,得到感情的升华。)结束全文。

小草和大树教学反思7

  教学《小草和大树》一课,我扣住“以长篇小说《简爱》著称于世的夏洛蒂勃朗特,堪称逆境成才的典范”这句话中的“逆境成才”来展开教学,先从“逆境”入手,让学生读书,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夏洛蒂勃朗特遇到了怎样的逆境?学生通过静思默想后,基本能回答。我就适时进行点拨与小结:

  (1)家境贫寒,失去亲人,自谋生计,生活艰难;

  (2)写诗希望破灭,遭受训诫,打击沉重;

  (3)一败涂地,损失惨重。

  在这一基础上,我这样问:“如果是你,遇到这样的逆境会怎样呢?”学生交流后,我话锋一转:“但夏洛蒂成才了,还有她的两个妹妹。”接着就出示文章最后一段,让学生感受她们三姐妹取得的辉煌成就。“那她们凭什么创造了这个奇迹呢?”我抛出了这个问题。

  接下来,就让学生默默地读书,静静地思考,并在令你感动的地方写上批注。几分钟后,我终于等来了学生精彩的发言:“我从尽管成年累月在艰难中谋生,她们却始终……这句话读出了夏洛蒂她们心中的信念非常坚定,她们渴望成功。”“她在一阵锥心的羞惭和痛苦中昂起头来……让它随时刺激、鞭打自己的灵魂这句话让我感受到她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打不垮她。”“我从夏洛蒂和两个妹妹没有悲观退缩……

  这句话体会到了她的智慧,因为当一条路被堵住时,她就另辟蹊径。”“三姐妹以罕见的精神毅力……这句话让我感悟到她的发愤、坚持、韧性。”……交流完,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些词语:信念坚定、不屈不挠、慎重选择、孜孜不倦、争分夺秒等词语。这时,“为何把夏洛蒂的生命比作沙漠中的.仙人掌?“为何说她是逆境成才的典范?”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小草和大树教学反思8

  《小草和大树》这篇课文,从课题表面来看,写的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两种事物。初读课文后,便了解到课文写的是夏洛蒂勃朗特三姐妹的成材故事!小草和大树在文中有着深刻的含义,学生只有对文中的小草和大树的含义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才能轻松的理解文章的深刻主题。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词义以及学习课文呢?本次教学设计,我在教学时作了如下尝试:

  一﹑整体感知课文

  本课以自然界中常见的两种事物作为课题,比较接近学生生活,所以,我先让学生就课题畅谈自然界中这两种事物的特征。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解从形象方面不难概括:小草很不起眼,而大树则很高大。随后,我质疑:如果小草和大树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地位、身份的人,那么你们认为,它们分别代表什么样的人?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很容易就概括出:小草象征着低微不起眼的人,大树则象征着高贵显赫的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是相通的,这样设计,便于学生产生兴趣,并且为下文学习铺垫。

  二、聚焦“文学”,思索小草和大树的含义

  在学生对小草和大树在身份上有了整体认识后,我引导学生再次认真读课文,并概括全文内容,随后聚焦“文学”一词,随后我总结质疑:从课题上我们知道,“小草”可以代指身份低微不起眼的人而大树则可以代指身份高贵显赫的人。如果从“文学”这个角度上来看,“小草”和“大树”分别可以代指什么样的人呢?这样的设计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就能够通过教师的引导,对文中的小草和大树有了一个整体的理解,这样的教学避免了在课堂上对小草和大树的内在含义的枯燥讲解。并且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结论,也易于调动学生的的思考。就内容而言,也为下文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质疑:是小草还是大树?

  理解含义后,再提出“她们是小草还是大树”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样做能养成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并且由这个问题,让学生对本文内容也有更深印象的理解,为下文学习奠定基础!

  四、“小草”到“大树”所受挫折

  以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近人物内心。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只有真正理解夏洛蒂的内心的期待,他们才能真正理解诗人罗伯特骚塞的回信对她的打击的程度是非常深的。

  在学生对文章内容分布有了了解之后,师质疑引导:一个人的成功,背后总要经历很多挫折与磨难,三姐妹从文学界的“小草”变成“大树”,她们经历了那些挫折与磨难?边读课文边化出相应的句子,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对于骚塞的回信这部分内容,首先我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骚塞这封信的真正含义。理解信中骚塞所说话时的那种傲慢与训诫。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指导学生读出信中的那种傲慢而又冷冰冰的口吻。

  最后,在学生能够有感情的读出这段文字之后,我再创设情境:夏洛蒂满怀信心的将信寄了出去,没有想到却收到这样一封回信。此时,夏洛蒂的内心会想些什么呢?她会怎样对待这封信呢?让学生就此问题畅谈,在此基础上学习下文,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夏洛蒂姐妹做法的词语、句子,体会她们三姐妹的坚定的决心。

小草和大树教学反思9

  课文介绍了英国著名作家夏洛蒂·勃朗特逆境成才的故事,记述了夏洛蒂不甘命运的摆布,不懈努力,实现人生价值的典型事迹。

  在课题的引入时,我设计了两个问题:这是写植物的文章吗?那么针对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我觉得这两个问题的设计还是比较可行的,因为通过第一个问题之后,学生很容易就会把提问的落脚点放在“既然不是写植物的,为什么要用它做课题”这个话题上,这样在初读课文时他们就会很容易整理文章的脉络,抓住重点的线索。

  理清课文的脉落以后,再进行精读训练。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把能体现夏洛蒂心情的词语画出来,体会夏洛蒂向骚塞请教前后不同的心情。学生画出以后,先来看一看夏洛蒂在得到骚塞回信之前的心情。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子,从朗读中,大家听出了什么?听出了夏洛蒂的惴惴不安、担心害怕以及她非常希望得到她崇敬的文学前辈的指点、提携的心情。可是,结果非但没有得到前辈的指点,还受到了冰冷冷的训诫。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反复练读,把自己当作骚塞,读出冰冷、傲慢的语气,再让学生上台演读。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夏洛蒂姐妹的词语、句子,感受夏洛蒂三姐妹坚定不移的决心。

  在实施“学程导航”的今天,课堂非常倡导“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方式,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也把这一理念融入了课堂,虽然效果不是很好,但是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参与了学习的过程,做了一回学习的主人。

  课文的最后,也就是三姐妹取得成功的内容,这部分的教学,通过书中已有的语言文字,再适当补充部分内容,让学生了解三姐妹在文学史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接着,就再次引入话题:本课以自然界中“小草”和“大树”两种常见的事物作为课题,课文写的却是夏洛蒂三姐妹在文学事业上成才的故事,树和人之间有联系吗?引导学生说出三姐妹成才之前,骚塞把她们看作小草,把自己看成大树;而三姐妹成才之后,也变成了“大树”。生活中的小草不可能变成大树,三姐妹硬是用汗水和心血,把自己由“小草”变成“大树”,创造了人生的奇迹。从夏洛蒂三姐妹的身上,你得到什么人生启示?

  问题的提出不仅让整篇文章更趋完整,也呼应了一开始的教学,更让学生在夏洛蒂的身上看到了不屈不挠的坚定信念能创造生活奇迹的希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生活热情,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小草和大树教学反思10

  《小草和大树》这篇课文,从课题表面来看,写的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两种事物。初读课文后,便了解到课文写的是夏洛蒂·勃朗特三姐妹的成材故事!小草和大树在文中有着深刻的含义,学生只有对文中的小草和大树的含义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才能轻松的理解文章的深刻主题。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呢?

  一、抓住课题,感悟内容

  课始,我板书课题,让学生说说脑海中对小草和大树的印象,使学生明白:小草是那么的矮小柔弱,大树是那么的高大。文章是写小草和大树的吗?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探讨文章的内容。正确、流利地读好课文很重要。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大意,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对六年级学生来说,默读训练很重要,并且默读应有任务。而概括文章的大意也是必须训练的一项重要能力。指名说,教师帮助修改,力求说得简洁、清楚。

  二、抓住重点,感悟形象

  首先让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说说主人公遭遇了怎样的家庭不幸。面对这些不幸,主人公是怎样艰难谋生的呢?用笔把表现主人公艰难谋生的词句画下来,多读几遍,交流感受,体会其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抓住“洗衣、烧饭、缝缝补补、拾柴、捡破烂、替富有人家带孩子”等词体会主人公为生活而忙碌奔波的形象,感受主人公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人物性格;抓住生活“再艰苦再劳累,都不肯放弃学习,上不起学,就和弟妹们在家里跟父亲读书”等细节体会主人公热爱学习、要强好胜的性格。抓住“始终没有停止过写作尝试,都希望用笔敲开幸运之门”等细节,体会主人公不甘命运驱使、富有理想的性格。

  然后引导朗读第三、四自然段,交流感受。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体会夏洛蒂向骚塞请教前后不同的心情。指导有感情朗读这两个自然段,体会吓洛蒂的坚强性格。再让学生思考面对这些沉重的打击,夏洛蒂服输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结合“孜孜不倦、敲开文学圣殿的大门”的有关情节,理解感悟主人公为改变命运所表现出来的勤奋和坚强毅力。夏洛缔有没有通过写小说实现自己的理想,敲开幸运之门呢?她是如何敲开的?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主人公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取得成功的喜悦。

  三、回归整体,感悟成功

  学完课文后,让学生交流对课题“小草和大树”的理解,领会题目通过鲜明对比抓住读者、发人深思的艺术,进一步体会主人公与命运和世俗偏见抗争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追求理想的性格。再此基础上,回顾课文,整体把握“小草”成长为“大树”的艰辛历程,交流夏洛缔取得成功的人生启示。

小草和大树教学反思11

  课文介绍了英国著名作家夏洛蒂·勃朗特逆境成才的故事,记述了夏洛蒂不甘命运的摆布,不懈努力,实现人生价值的典型事迹。

  在教学时,我先从课题《小草和大树》入手,自然界中的“小草”、“大树”,它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各有什么样的特征?学生不难说出:小草矮小,不被人注意,不起眼;而大树则高大、挺拔,惹人注目,往往被人们用作栋梁,受到人们的保护。课文所写的夏洛蒂成才的故事为什么要以“小草和大树”为题呢?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这样快速切入课文,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大致了解夏洛蒂的命运。认识夏洛蒂在人生的逆境中用自己的汗水和心血坚持不懈地“浇灌”,由一棵命运悲苦的“小草”成为一棵“大树”的艰辛历程,理解文题大意。在交流的过程中我相机引导,并概括板出夏洛蒂所经受的苦难:家庭不幸、艰难谋生;立志写作、遭遇打击;反思权衡、开拓新路;孜孜不倦、敲开圣门。

  然后我设计以下环节来进行:

  一、质疑:

  是小草还是大树?理解含义后,再提出“她们是小草还是大树”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样做能养成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并且由这个问题,让学生对本文内容也有更深印象的理解,为下文学习奠定基础!

  二、“小草”到“大树”所受挫折以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近人物内心。

  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只有真正理解夏洛蒂的内心的期待,他们才能真正理解诗人罗伯特骚塞的回信对她的打击的程度是非常深的。在学生对文章内容分布有了了解之后,师质疑引导:一个人的成功,背后总要经历很多挫折与磨难,三姐妹从文学界的“小草”变成“大树”,她们经历了那些挫折与磨难?边读课文边化出相应的句子,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对于骚塞的回信这部分内容,首先我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骚塞这封信的真正含义。理解信中骚塞所说话时的那种傲慢与训诫。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指导学生读出信中的那种傲慢而又冷冰冰的口吻。

  最后,在学生能够有感情的读出这段文字之后,我再创设情境:夏洛蒂满怀信心的将信寄了出去,没有想到却收到这样一封回信。此时,夏洛蒂的内心会想些什么呢?她会怎样对待这封信呢?让学生就此问题畅谈,在此基础上学习下文,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夏洛蒂姐妹做法的词语、句子,体会她们三姐妹的坚定的决心。随后的教学,我将重点放在课文的第六小节,也就是夏洛蒂三姐妹如何写作的内容上,引导学生抓文中的词语体会夏洛蒂姐妹为了写小说付出了很多努力。让学生边读文字边想画面,了解三姐妹的刻苦与争分夺秒,理解成功来之不易!

  一堂好课的结尾,对学生所学知识起着强化作用,对学生的思维起着整理作用,对本课的教学内容起着升华作用,犹如一曲美妙的乐章结束时,让人感到余音缭绕,回味无穷,收到课已尽,趣无穷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感受夏洛蒂·勃朗特姐妹生命旅程后,心情澎湃、生命激昂。

小草和大树教学反思12

  《小草和大树》是一篇充满人文气息的课文。它讲述出生于贫困家庭的夏洛蒂.勃朗特姐妹在沉重的生活压力下,发奋努力,坚持写作,最终由“小草”变为“大树”,成为震惊英国乃至世界文坛的故事。文章表现了三姐妹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不懈努力的坚强意志,歌颂了她们在保守观念与陈腐偏见盛行的年代,敢于冲破旧势力的勇气与胆识。

  教学时我抓住重点,引导学生去感悟形象。首先我引导学生人结合家庭不幸、艰难谋生的情节,理解感悟主人翁的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热爱学习、要强好胜、不甘命运驱使、富有理想的性格。其次,我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在教学中提出这样的问题:面对这些不幸,主人公是怎样艰难谋生的呢?用笔把表现主人公艰难谋生的词句画下来,多读几遍,交流感受,体会其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抓住“洗衣、烧饭、缝缝补补、拾柴、捡破烂、替富有人家带孩子”等词体会主人公为生活而忙碌奔波的形象,感受主人公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人物性格,抓住生活“再艰苦再劳累,都不肯放弃学习,上不起学,就和弟妹们在家里跟父亲读书”等细节体会主人公热爱学习、要强好胜的性格。抓住“始终没有停止过写作尝试,都希望用笔敲开幸运之门”等细节,体会主人公不甘命运驱使、富有理想的性格 ?

  综上所述,本节课我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行为中进行“导学、质疑、存疑、评议、解疑”而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同时,以不同形式的读来代替讲,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感知人物形象,感悟表达技巧,拓展升华和积累语言,从整体上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但今后我还应该努力做到:事先要加强对教学预案的构想,只有准备充足了,构想充分了,上课时的自由度才会大起来。正如有位老师说得好:“多给学生一点空间,老师就会多一份意外的收获。”

小草和大树教学反思13

  11月3日,我在金城镇中心小学六(1)班执教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小草和大树》。课后,工作室全体成员,集中评课。执教此课,主要目的是想提供一个课例,组织工作室成员评议,使大家在评议中展现各自的语文教学思想、课堂艺术观点,以便使这一崭新的团队,在相互的碰撞中,激起智慧的火花,增加相互了解,增进对“书香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的理解。

  课后,自我反思如下:六(1)班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文,已养成习惯。自主学习效果较好,课文朗读、字词学习,基本达成教学目标。课堂上,经过思辨和论,学生对本文“小草”、“大树”的内涵理解准确,对“小草”和“大树”的内在联系的认识有了深化。在此基础上,读写结合的渗透,有所实现。然而,该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尚存形式化的刻板倾向,尤其表现于开卷之后,抓主要内容、抓要点的意识不清晰,方法不娴熟,以致于降低了对文本内涵理解的深度,淡漠了对作者谋篇布局之匠心的体悟。因此,教案设计虽然试图抓住课文的核心问题披文入境,解读文本,体悟内涵,展开语言训练,但是,由于“预设”离开了学生的实际,还是没能产生“灵动”的实效。此课,对“书香课程”思想指导下的文本解读、简约处理教材等方面有独到之处,但至少相对于六(1)班学生目前的实际水平,要求之高还是过于理想化了。

  评课时,大家从教材处理、教学环节设计、语言文字训练、教者课堂表现等多方面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展开了讨论。虽然大家初次“碰撞”,出言满含“礼貌”的谨慎,但大家交流的坦诚,对教学的较真仍然表露无遗。由此可见,工作室成员个个后劲十足,大有发展的希望。但是,有一点值得重视和深思:大家的评议,基本建立在学生当前阅读量有限的阅读水平状态,对学生大量阅读之后,语言文字水平可能呈现的灵动状态缺乏足够的认识。为此,将来的研讨,有两个重点工作急待上马:开展“书香课程”的理论研修;尽快在各自班级开展实质性的大量阅读。

小草和大树教学反思14

  在教学《小草和大树》一文时,有学生问:老师,我觉得文章题目也可以取:“仙人掌花”。我请他谈谈理由。

  学生说:“文章第一自然段有写到:她的生命艰辛而壮丽,像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花。这是本文的中心句,仙人掌花和夏洛蒂之间有很多的共同点:

  1、仙人掌是生活在逆境中,夏洛蒂.勃朗特也是生活在逆境中;

  2、仙人掌在恶劣环境中茁壮成长,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夏洛蒂.勃朗特在逆境中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热爱学习、不甘命运驱使、与命运和世俗的偏见抗争。她坚持不懈、勇敢顽强地追求理想的性格与仙人掌品质很像;

  3、这么美的仙人掌花开放在气候恶劣的沙漠中;夏洛蒂.勃朗特也战胜了种种逆境敲开了文学圣殿的大门,取得了成功;

  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于不疑处生疑,方是进矣。”学生有疑点,有问题,正是他有思考的重要标志。

  不料,在他的质疑带动下,又有同学提出:“以前我们也学过好多介绍人物事迹的文章,大多数是直接用人物的名字作题目,比如《郑成功》、《诺贝尔》、《海伦.凯勒》、《少年王冕》等。这篇课文就使用《夏洛蒂.勃朗特》不是一样可以吗?”

  我很高兴,先是表扬了他们敢于质疑的精神,再把两位同学提出的题目一一板书在黑板上,又鼓励学生以研究者的姿态去思考:为什么作者是以《小草和大树》为题?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交流理解。

  学生交流过程中分别得出:

  1文章中的“小草和大树”共出现了3次:课题,骚塞的回信中,文末。

  课题:夏洛蒂.勃朗特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小草也具有这样茁壮成长、不屈不挠的品质。

  回信:夏洛蒂在写作道路上遭受了罗伯特.骚塞冰冷的打击。回信中的“小草”指的妇女能从事的事业,“大树”指的妇女不能从事的事业,小草不能变成大树。言下之意,文学是妇女不能从事的事业,即使从事了也不可能取得成功,言语中充斥着骚塞对妇女的蔑视,更深层次的是来自当时保守观念和对妇女充满偏见的社会习气。

  文末:她们硬是用钢铁般的意志,敲开了文学圣殿的大门,硬是用汗水和心血把“小草”浇灌成“大树”。她们庄严地向传统的观念和陈腐的偏见宣战:世界上不存在什么“不是妇女的事业”!

  2、课题“小草”和“大树”用了打比方的手法。

  将成功前的夏洛蒂比喻成“小草”,在接踵而至的艰辛和磨难中,以顽强的生命力,茁壮成长。将成功后的夏洛蒂比喻成“大树”,突出她的成就非凡。夏洛蒂逆境取得成才的故事是“小草”成长为“大树”的艰辛历程。在自然界中,小草虽然不能变成大树,但在文学界里,夏洛蒂姐妹却创造了这样的奇迹!

  3、以“小草和大树”为题,形成鲜明对比,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比“仙人掌花”、“夏洛蒂.勃朗特”容易抓住读者、发人深思。

  4、“小草和大树”这题目蕴含着深刻的寓意,便于激发读者深入解读文本,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主人翁与命运和世俗的偏见,抗争的勇气和坚持不懈追求理想的性格。

  两位同学对题目的不同看法,兴起了大家对“作者为什么以‘小草和大树’为题”的讨论。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起了智慧的火花。尽管后来两位同学也表示是该采用“小草和大树”,但他们提出问题产生创造性思维是值得肯定的。在集体讨论交流中,学生还明白了有创意的题目可以使整篇文章生色不少,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可见,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营造生成创造性的气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小草和大树教学反思15

  《大树和小草》是教材植物单元第三课,是在学生观察了校园的树木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在上课之前已经对校园的植物有了一些了解,前面已经学习了校园的树木,这堂课主要是对“小草”的观察,并根据观察的结果对大树和小树这个重点进行突破。

  教材要求的是观察狗尾草,但是校园内没有此类植物,我要求学生在教材第8页“我观察的狗尾草”观察表中如果观察的是别的草就可以写上相应草的观察记录。这样,充分结合了我校的实际情况,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观察的对象,使观察活动得以有序进行。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对于狗尾草可以由学生课后进行观察,并进行记录。

  首先让学生将自己所看到的狗尾草或三叶草画下来,等学生们都画完之后就很容易地能引导他们对狗尾草或三叶草等小草的认识,再分析出特点,引导学生观察,说到象狗尾草之类的小草很容易折断,我就能和很轻易地将他们向“草质茎”与“木质茎”上引导。然后再让学生到校园去观察,这样,学生的观察更具有目的性。同时,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适当的分工,他们的观察内容不同,使得在比较大树和小草的时候,得到的不同的结果,使得观察更充分,效果也更好。

  树和小草的相同和不同点,对孩子来说大树和小草是有很大差别的,从不同入手便于孩子们的掌握,而让学生明白草质茎和木质茎的区别、一年生与多年生等区别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容易地区分,并会在维恩图中写上他们认为大树与小草不同的地方,这时再让学生想想相同之处,如生活在土中,要阳光和水,会释放氧气(光合作用)等,就容易多了。那么教学难点也就轻松突破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因此,我认为,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比较恰当的使用了教材,与学生一起,通过有目的的观察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但是再教学过程中由于利用教材没出现的植物,对学生的学习可能存在一定的障碍,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尽量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