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1
用成人的眼光看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是再简单不过了,但在儿童的眼里是抽象的。按照过去的教法,教师教学往往是直奔主题,即教学生学会唯一的计算法则:从加个位,5加3得8,再加十位上的数30,就是38。然后让学生模仿,机械地训练,使学生达到计算精确和熟练,便完成了教学目标。殊不知这样的教学,学生只会觉得数学枯燥无趣,感受不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不难发现,学生刚开始对35加3的计算方法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生知道结果是38,但当表述算理时,学生却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思考方法。其实,此时学生的头脑中已蕴藏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缄默知识。大部分学生在生活经验中已具备了“接数法”的计算方法,只是不知道如何表达。那么,就要有意识地去挖掘他们头脑中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交流,大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的实际经验,说出了各种巧妙的算法,展示了真实的思维过程。当学生概括出各种算法后,再引导他们进行比较,讨论哪种方法最简便。我想以上这些细节的改变,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2
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的基础是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因此,教学一开始我先设计了针对性很强的复习题,再现并激活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旧知,使接下来的新知学习源于学生的数学现实,从而产生有效的正迁移,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充分利用课本“发新书”这一情景图,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计算。首先,让学生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提出的加法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情况,选择要解决的问题。在探讨算法时,为学生搭建了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过渡过程:小棒和计数器图→移动小棒和算珠→隐去直观图→看算式说过程。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并给学生交流、展示的足够空间。课堂上,学生提出了很多算法,我要求学生通过比较,说说哪一种算法比较好,当然无论怎样,最后都要让学生明确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讨论交流等方式,形成了班内算法的多样化,再通过对算法的比较,使学生明确“把哪部分先合起来”从而提取出几种算法的核心成分,共同概括出两位数加整十数的一般思路,加深了学生对算法的理解和建构。
练习时我注意专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同时交换练习形式,引导学生把一位数加两位数、整十数加两位数归结为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进行计算,促进学习的迁移提升。两位数是由几十和几组成的,所以在口算时,若加整十数,就用整十数加,若加一位数时,就用一位数和它相加,要用两步来计算,大多学生掌握了这种算法,只有个别学生还分不清个位和十位。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3
本节课是一节平常的计算课。如何在平常的计算课中让学生快乐而有效地学习?如何在平常的计算课中让学生的思维获得发展?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有如下体会:
一、适当的复习铺垫有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
传统教学中的复习铺垫在计算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复习铺垫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另一方面是为新知学习分散难点。本课的新知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不进位),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存在着相关旧知,通过适当的复习和铺垫,能够发挥这些已有旧知的支撑作用,促进新知的生长,这也体现了教学要符合学生的数学现实的基本原则。
二、合理的学习层次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是一门讲求逻辑和层次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合理的层次,能让学生循序渐进,逐步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并在不同层次的学习中发展思维能力。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主要结合:小棒操作→计数器拨珠→抽象计算这三个环节,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具体操作、自主探索到比较归纳掌握算法这样的层次。在课堂学习时学生都能循着感知→理解→掌握→应用的心理规律开展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得到有效的发展。
三、教具的合理选用帮助学生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向经验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直观教学方法是容易得到理解和认可的;在由具体形象向经验抽象逻辑过渡的阶段,学生仍然要借助具体实物,从直观思维引发经验抽象思维。教学的前测表明学生对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都会做,但问学生是怎么算出来的,有一大半的学生说不出来,即使说也说不明白。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通过学具使学生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的过渡。当然计算课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学具上,而是深层次算理的理解。教学中安排了小棒验证和计数器验证,从低层次(小棒的操作)过渡到高层次(计数器的操作)过渡到深层次(算理),这三个层次是密切联系的,逐步过渡深化的。
四、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一堂课下来后我感觉自己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教学情境的设计要做到位,不能仅仅就是“拿来”。这节课我选用了教材中发新书的情境,虽然学生对这个情境不陌生,但它却存在着清晰度不够,离学生现在的学习时间也很长这样的局限。因此教学时费时较多。对此我感受到:教材上的情境是专家老师们精心选取的,他们在选材上能关注学生的认知。同样教材是教学的“范本”,但不是“孤本”。可能同样的情境,一些地方的学生很感兴趣,而另一些地方的学生则不然。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大胆地对教材上的情境做适当地改动,或者是如于科长所说的深加工,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只有重视学生已有的认知,高效才能落到实处。虽然我对学生前测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在教学中考虑到了,但放手的力度不够,如果让学生先来通过说算法,在此基础上通过操作理解算理会更好。像35+3=38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先算5和3相加,再算30和8相加。在引导学生知识内化时,我可以让学生汇报并提出:如何让自己说的更清楚些呢?这时产生对学具的需求,从而摆小棒、拨计数器顺势产生。学生有了一种内在需要,明白为什么要学习的时候,才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有效学习。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4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借助学生熟悉的练字这个情景,引出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选取富有童趣的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动手操作,经历口算过程,理解算理,从具体到抽象,使学生的思维过程更清晰、条理。
从写字的情景出发引出两个实际问题,列出两个有联系的加法算式后,让学生通过操作理解算理,探索算法。教材在编写上也采用了左右对比的编排方式,演示算理的小棒图和表示口算过程的算是对照,使学生“理清算明”。最后在通过比较计算时的不同,再一次体会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
我个人觉得不足之处是:在学生自主探究前,没有必要强求学生先摆一摆学具再列式计算,应该允许学生直接列式计算。在学生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的时候,可以通过追问等方式让学生思考这样算的道理,要求学生解释算理,这也是学生感觉到最困难的。“能不能想办法让自己说清楚你的算法呢?”可以用小棒来摆一摆。”这样,学生对使用学具就真正有了需要,而且学具的使用也能真正为教学服务,而不仅仅是为了体现教材呈现出的方法走过场。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5
在这节课中,我始终围绕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从一开始的主体图入手,创设新学期发新书,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意在让学生充分观察,发现这里面的数学信息。
为接下来的顺利解决问题埋下伏笔。接着我又问:“要解决数学书有多少本?需要知道哪两个数学信息?”学生说:“需要知道没打开的和小朋友发下去的。” 这节教材着重解决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问题,为了让学生在这一点上真正有所体验,我觉得动手操作这一环节不能省。在学生用小棒帮助计算“35+30=”,学生摆出35根小棒时我问:“再加上的30根小棒,应该放在哪合适呢?”生说:“应该和十位的3捆小棒放在一起。”我又追问:“为什么要和十位的3捆小棒放在一起?”我先让同桌讨论这一问题,接着找同学回答。生说:“拿来的3捆小棒是表示的3个十,所以要和35里面的3个十放在一起”。这个问题的设计,我觉得在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处是十分必要的。
在学生通过摆小棒理解“35+3=”和“35+30=”的算理后,我问:“看着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生1说:“这两个算式里面都有35”,生2说:“第一个算式加的是3,第二个算式加的是30”。我问:“35是几位数?,3是几位数?”,生说:“35是两位数,3是一位数”我说:“那也就是说我们学的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和……”学生马上说:“两位数”。我一听不是自己心里想要的答案,可是又一想学生说的也没错呀,30就是两位数”。
灵机一动我说:“30是两位数,也是我们认识的两位数里面很特殊的什么数呢?”学生马上想到是整十数。这样在我的引导下,我们共同完成了本节课的课题。我想这样做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概括,也是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一个培养”。 针对教材上提出的问题:“上面两道题的算法有什么不同?”我把它换成:“如果让你做这种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题,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学生有的说:“做题一定要认真、细心。”有的说:“一定要注意把一位数加在个位,整十数加在十位”。我想这样问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也是新课改下学生主体性的一种体现。
课堂上,同学们精彩的表现,是我所想到的,也是我所没有想到的。 我想孩子们有好的发言和习惯,应该是离不开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一点点对他们的一些在习惯上、思维上和知识上的点滴渗透,也为今天的精彩做好了铺垫。没想到的是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强,思维那么活跃。看来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继续大胆地放手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孩子们施展他们才能的机会。同时,我们老师才会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学生真实的课堂表现。从而提高我们为学生服务的质量。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6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比较满意的是:
1、变“数学”为“生活”,实现计算问题生活化。
针对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创设比赛场境,让学生在比赛中既复习了旧知,使复习这个环节面貌全新,不单调,又为新知探索确定了主题——“谁获胜”,激起探究欲望,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新知: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并主动探索,实现了改变数学问题为生活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轻松、愉快的感悟出口算新方法。
2、变“教学”为“互学”,促进师生互动自主化。
“故错”——“故错”是置疑、激疑、制造矛盾达到引思的一种方式,以此活跃学生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我针对知识重难点处故意出错,让学生发现问题,主动纠错,从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如:在教学35+3时,通过帮学生拨计数器时故意把3个珠子拨到十位上,下面的学生表示反对老师的拨法,这时我要学生说出反对的理由。学生经过跟老师的一番“搏斗”,最后战胜老师,“夺取”知识,获取算理。又如:老母鸡不小心把最后一小题给忘带了,让学生猜测,学生就会纵观前五小题,类比推理出忘带的题目,这样既让学生重现新课内容,回顾学习所得,又从中提高了观察能力。
3、变“多样”为“优化”,保证创新活动有效性。
在独立思考和同桌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学生各抒己见,交流各自不同的计算方法,再通过多方比较,互相验证,真切地感受到新算法比较好,愿意主动地去应用这些方法,达到多中优化的目的。
本人才疏学浅,课堂驾驭能力有待提高,比如这节课时间调控不够到位,导致最后“为算式穿新衣”师生比赛活动草草收兵,下课时看到学生为不能和老师赛一场的原因,个个垂头丧气的样子,我很自责。又由于“下课真好”的缘故,忘记了总结就随意下课。当然本节课的教学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请各位前辈不吝赐教,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有努力的方向。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7
教学内容:
人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二册第64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摆小棒,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操作能力,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经历探究两位数加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算法的过程,能正确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9捆带9根)
教学方法:
看情景图的方法、探究法、练习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小朋友们喜欢做游戏吗?下面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做对口令的游戏,看谁反应快,说得对。
1、填空:
3个一是();3个十是();3个十和5个一是( )。
2、口算练习:
30+30=5+3=30+4=50+20=
4+20=8+30=3+3=60+5=
小朋友的反应可真快,口算小能手真多呀!
小朋友们当老师让你们在练习本上写字的时候,我相信你们肯定非常的高兴,因为你们又学会了写其它的字,你们的心情是不是很高兴呢?(出示主题图)
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幅图,跟同桌说一说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集体交流:小林已经写了25个字,他还要再写2个字;小红写了20个字。
(设计意图:创设发书的情境,让学生在兴趣中参与到学习中。)
你们观察得真仔细,那么你们能根据找到的数学信息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吗?(同桌讨论)
(1)小林一共要写多少个字?
(2)小林和小红已经写了多少个字?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勇于思考的习惯,让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
小朋友们真聪明,提出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现在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两个问题(小林一共要写多少个字?)。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小林一共要写多少个字?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数学信息呢?(小林已经写了25个字,他还要写2个字)
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
25+2结果是多少呢?该怎样算?请小朋友们试着算一算,也可以拿出手中的学具摆一摆,算完再与同伴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小组活动交流
学生到讲台前演示(数数的方法得到结果,利用数的组成得到结果)
师作点评,重点讲解利用数的组成做计算题
师适时板书25+2=27
(设计意图: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小组内或者与同桌之间的交流得到补充,通过聆听他人的意见而丰富了自己的思想。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中体会合作的快乐。)
小结:25+2=2725是两位数,2是一位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出示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
那么在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时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再与十位上的数相加。
刚才我们已经顺利解决了第一个问题,那第
二个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需要哪些数学信息?小林已经写了25个字,小红写了20个字。
该怎样列式呢?
这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有什么不同?又该如何计算呢?请同学们想想办法,同桌交流一下该怎么摆,结果是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不摆小棒再说说25+20的计算过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结:25+20=45中25是两位数,20也是两位数而且是整十数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两位数加整十数,(出示课题的后半部分)那么在计算两位数加整十数时我们该注意什么呢?
要先把十位上的数相加,再与个位上的数相加。
3:观察比较,小结算法
现在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跟同桌说说。
35+3是先把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加再跟十位上的数加;第二个算式是先
把十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加再跟个位上的数加,也就是要把相同单位的数相加。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比较两个算式的算法过程中,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与两位数加整十数运算区别,从而更好地进行运算。)
师小结:小朋友们说得真好!这两个算式在算法上虽有不同但都有一个相同点就是把相同单位的数相加。(板书)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在数学王国里到处都有挑战,你们想利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来迎接挑战吗?
1、学生在书上完成做一做的题目
讲评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2、看谁算得快。给孩子们限定时间完成做一做。
3、解决问题。
我们班有20个女生,23名男生,我们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你们学会了什么新本领?。
(设计意图:上完一堂课,学生到底学得怎么样,通过学生的小结,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也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个认识。)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
教后反思:
优点
让学生在比较两个算式的算法过程中,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与两位数加整十数运算区别
通过聆听他人的意见而丰富了自己的思想。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中体会合作的快乐
学生根据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缺点
多培养学生勇于思考的习惯,让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
我的反思
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小组内或者与同桌之间的交流得到补充
通过学生的小结,可以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也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个认识。
25+2=2725+20=45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8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是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以及乘除法的基础。这部分的口算一般要从高位算起,而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学生在计算的时候,容易出现把不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错误。教学时,
我重点让学生动手操作,体会相同数位相加的道理
1、情境中学习
计算是枯燥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了一个数学活动——发书。教师先发给学生3本,然后又拿出写有35本的一包,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很自然的想到“数学书有多少本呢?”接着,又拿出一包30本的语文书,让大家算一算,语文书和数学书一共有多少本呢?这样的数学问题从学生的生活中提炼出来,学生乐于接受,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探讨中交流
《课标》中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上,在学生列出了算式后,我让同桌之间互相摆小棒,在操作中体验算理,讨论:两道题的算法有什么不同?最后探讨出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35+3要先把单根的小棒合起来,即算5+3;35+30要先把整捆的小棒合在一起,即先算30+30。
3、游戏中悟理
小学生是非常喜欢新鲜、有趣的活动的。在学生理解了口算方法后,我让学生们搭积木,盖房子。算得对的一组就说明技术高超。学生的兴致被调动起来,小组合作的意识也强了,学生们兴高采烈的算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整节课,我感觉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由具体到抽象,学生也是学习的主人。但是感觉还有个别学生计算的时候,依旧是不能相同数位相加减,看来人的接受能力不同,这样的个体需要个别指导。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9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最直接的基础,它在整个100以内加减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学生刚学完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再学习这部分知识对多数学生来说应该不算困难。因此在教学预设时,我特别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同时,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摆一摆、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引导探索和总结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本课时,我充分利用了教材提供的资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能够从数量上进行观察和思考的兴趣与习惯,促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计算意识。
二、动手操作,引导合作探究
新课标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探索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一环节,我让学生通过“摆一摆、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理解算理。教学这部分内容,我留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操作与交流,让他们在操作中学会思考、学会比较、学会总结。整节课的设计,我认为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由具体到抽象。
三、投其所好,精心设计练习
计算是枯燥的,如果课后的练习只是一味的计算,一年级的小学很容易疲劳,小学生是非常喜欢新鲜、有趣的活动的,为了再次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练习时,我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投其所好,精心设计了“夺智慧星”和“摘苹果”这两个游戏,对本课所学知识进行综合练习。这样不仅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不知道不觉中完成了大量的口算练习,还使学生乐学,愿学。
但是,也存在一些的问题,比如课堂驾驭能力不高,课堂上不能很好地利用学生动态生成的资源,总是想把学生拉到自己预设的情境中来。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10
在计算教学中如何把计算和生活结合起来,让计算有应用味;把计算和探究结合起来,让计算有探究味;把计算和学生自己的选择结合起来,让课堂富有生命力,是我设计之初的最大难题。这节课我深深的体会到了计算教学的乐趣,学生从中体会到计算课也可以这样轻松这样有意思。
一、让问题的提出更加合理
问题的提出应构建于学生原有的经验基础上,让学生在探究问题中发展,如在出示主题图之后我要学生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学生的回答更有针对性了,更能直奔主题。直接把学生引到我们的计算教学中来。
二、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给予每个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
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代替孩子的操作。孩子的思维是在活动中发生的,并随着学生活动的深入而得到发展。孩子们只有亲自参加活动,在操作活动中不断地积累感性材料,才能促进孩子们观察、试验、猜想、验证及推理概括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经常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动手操作,在教学两位数加法(不进位)的教学中我也始终没有把动手摆丢弃。
三、让每位学生都有发展的机会。
这节课我就充分发挥了孩子自己的主动性,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有了自己的方法也是可以的,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算,但是也不任由学生没有新的发展,老师也重点推出较好的计算方法。给予孩子尤其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一个比较明确的好的方法。这样即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算法多样性又不是笼统的给予学生很多很杂的计算方法。对于较差一点的学生也有很好的指向性。
四、给自己的几点建议
1、注意提高问题的质量,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提高问题的质量不要给学生一个太大太泛的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混乱。不利于教学进度和学生思维的启发。
2、计算教学的练习要多样性,符合由简单到复杂,练习有梯度。要有提高、提升类型的题目。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11
首先,复习铺垫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这一内容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的,于是我通过复习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口算,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注重从情境中提出问题
我们的新课标指出:“应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作为教学题材,进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于是我就通过简单的情境:春天到了,如果我们班要组织一次春游,我们班有45(46)个小朋友还有两个老师,应该怎样坐车去呢?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而且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三,自主探究、交流合作
新课程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应该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本课中,由于个别学生已经能正确地计算出得数了,但是,要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很多小朋友就无法回答了,对于这种情况,我事先要求学生在自备本上画好计数器,当问到你是怎样算的时候,就让学生同桌合作用不同的水彩笔画出两次相加的珠子,大多数学生在掌握了数位后都能把整十数画在十位上,把一位数画到个位上。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画的珠子说一说为什么要和十位或个位上的数相加,让学生初步感受整十数和整十数相加,一位数和一位数相加。
第四,通过对比,强化算理
在学完了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后,首先让学生对45+30和45+3这两道算式进行比较,发现一个加数相同,另一个不同。接着让学生对从计算的方法上进行比较,发现他们虽然都要再拨3粒珠子,可是拨的位置却是不同的,一个要拨在十位上,一个却要拨的个位上,从而进一步明确个位和个位相加,十位和十位相加。同时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这一数学学习饿方法。
我校数学教研组承担区计算教学,由我执教一年级的《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很是担心理一是总认为计算课比较枯燥,不容易上出“厚度”,二是现在的课堂“长程两段式”、“三放三收”、“教结构,用结构”、“重心下移”等这些词语在教师的对话中现已经常能听到,但如何在自己课堂教学中实践这些理念,我感到还很难落实或心存疑惑。同时家长们也给我出了道“难题”,有些家长已经提前把这部分内容的计算方法教给了孩子,但孩子们并不完全理解算理。怎样上好这节计算课呢?带着上面的那些疑问我开始研究教材内容,用心做好教学设计。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了分析,《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是苏教版的第二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两段式教学长程设计”中的第一阶段,即教学“结构”的阶段。它与后面的《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它们之间的知识点是相似的。抓住知识间的共同点,有利于学生迁移。本课要为学生提供方法和步骤,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时间的保证,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我分几大环节:
第一环节常规训练,导入简单。利用几个数让孩子写算式,将算式进行分类,将所学算式前后贯通,由整体进入,也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类的意识.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领悟算法:这一环节分为三个层次来组织教学:
第一层,教学45+30(两位数加整十数):
在教学45+30时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通过自主探索——同桌交流——全班展示,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积累了合作交流的经验。自主探索这一环节,第一是通过物化活动,用小棒圈一圈、在计数器上画一画获得结果;然后学具操作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由形象到抽象,把新口算转化成已经掌握的口算。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得出计算方法。
第二层,教学45+3(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根据刚才的口算,引导学生迁移上面的口算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交流算法,老师协助学生整理并演示思考
过程,帮助学生进行计算方法与策略的迁移,进一步理解了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提高了学生的计算类推能力,把握知识呈现的层次性。在细微之处仍然体现出层次性。
第三层,比较45+30和45+3
通过两道题计算方法的对比,使学生能够发现、比较出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计算方法的区别,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原理,突破了难点,虽然学生语言概括不到位,我认为他说到也够了。
第三环节,巩固深化,应用算法:这里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其实在新授中也融入了练习。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激励评价:通过学生谈注意点,不仅使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梳理的过程,而且培养了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尤其是“用这样的方法我们还可以学习怎样的算式”,让学生回顾学习的过程,进一步提炼过程结构。在“教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学习的过程结构,启发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能主动研究相关内容。
上完课感觉这节课还有很多需要商榷的地方,如:
蒋主任说本节课还是重心不够下移,学生的学习是钓鱼式的.的确,在教到两位数加整十数要先算什么?学生说来说回答答不到点子上,我很着急,又不知如何引导,就一个劲的一问一答理想想这和我平时在教学中一贯的做法有关,有时害怕学生不会,设计的问题过于细化,学生在老师设计的一个个细小的问题中学会了知识,长期下去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的问题时一定要有让孩子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感觉。
由于本节课的两个例题很重要,课堂容量比较大。在教学完例1之后,看看时间来不及了,就快速进入例2的学习,因此在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时,没能及时地把习得的算法形成初步技能,也没有沟通与两位数加整十数的相同点,就觉得有些眼花了乱了,真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此外,到结束也没能让学生说说用这样的方法能解决怎样的问题,开始黑板上遗留的45+9就不了了之.要是引导学生说一说,不就是把知识贯通起来了吗.
通过这次教研活动:由第一次执教,再在一起研讨,最后到再一次执教,这一系列活动让我感觉:没有研究之前感觉这内容很简单,没什么好研究的;研究了才发现即使是最简单的内容,也有许多需要研究的地方,只有深入研究了,才有收获!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知识生长点是整十数加整十整十数加一位数,所以,这一节我以复习旧知的形式导入,通过复习唤醒孩子头脑中关于100以内数的组成的知识。
对于例题的处理,我直接呈现3辆车的信息,让孩子们根据这些条件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应该说,这样的提问完全难不倒孩子们。对于45+30的计算过程,和我预设的一样,刘远首先站起来回答:“个位和个位相加,十位和十位相加”。的确,这是大部分孩子对45+30计算方法的初始认识,家长们的确是这样教孩子们的。孩子就是孩子,尽管我已经用心良苦地唤醒他们头脑中关于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十和几个一相加的旧知,但是他们依然毫不领情地搬出了自己的固有认知。于是,我引导:“这样的计算方法我们还没有学到呢。你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是我们数学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方法。”很好,孩子想到了先把45分成4个十和5个一再进行计算。而有了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经历,再计算45+3时,孩子们就很自觉从用数的组成的角度去思考计算方法了。
这节课的难点是比较例题里两道算式在计算方法上的异同,也就是比较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异同。对于这个难点,我一直犹豫的是最后总结学生的发言时我用什么样的语言把它们的异同表述清楚。一开始是这样表述的:都是把两位数分成了整十数和一位数;不同的是,如果加的是整十数,那么整十数就和两位数的整十数先相加,如果加的是一位数,一位数就和两位数的一位数相加,因为在加法计算中,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后来有琢磨了一番,改成了这样的表述:都是把两位数分成了几个十和几个一;不同的是,如果加的是几个十,就和两位数的几个十相加;如果加的是几个一,就要两位数的几个一相加,因为在加法计算中,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改变呢?个人觉得,后一种“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更贴切一些,因为“十”和“一”是计数单位,只有相同的计数单位才能相加。就在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其通分后化成相同分母的分数再相加的缘由就是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
看来,数学语言需要三思而后说。
首先,复习铺垫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这一内容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的,于是我通过复习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口算,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注重从情境中提出问题
我们的新课标指出:“应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作为教学题材,进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于是我就通过简单的情境:春天到了,如果我们班要组织一次春游,我们班有45(46)个小朋友还有两个老师,应该怎样坐车去呢?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而且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三,自主探究、交流合作
新课程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应该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本课中,由于个别学生已经能正确地计算出得数了,但是,要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很多小朋友就无法回答了,对于这种情况,我事先要求学生在自备本上画好计数器,当问到你是怎样算的时候,就让学生同桌合作用不同的水彩笔画出两次相加的珠子,大多数学生在掌握了数位后都能把整十数画在十位上,把一位数画到个位上。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画的珠子说一说为什么要和十位或个位上的数相加,让学生初步感受整十数和整十数相加,一位数和一位数相加。
第四,通过对比,强化算理
在学完了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后,首先让学生对45+30和45+3这两道算式进行比较,发现一个加数相同,另一个不同。接着让学生对从计算的方法上进行比较,发现他们虽然都要再拨3粒珠子,可是拨的位置却是不同的,一个要拨在十位上,一个却要拨的个位上,从而进一步明确个位和个位相加,十位和十位相加。同时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这一数学学习饿方法。
我校数学教研组承担区计算教学,由我执教一年级的《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很是担心理一是总认为计算课比较枯燥,不容易上出“厚度”,二是现在的课堂“长程两段式”、“三放三收”、“教结构,用结构”、“重心下移”等这些词语在教师的对话中现已经常能听到,但如何在自己课堂教学中实践这些理念,我感到还很难落实或心存疑惑。同时家长们也给我出了道“难题”,有些家长已经提前把这部分内容的计算方法教给了孩子,但孩子们并不完全理解算理。怎样上好这节计算课呢?带着上面的那些疑问我开始研究教材内容,用心做好教学设计。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了分析,《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是苏教版的第二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两段式教学长程设计”中的第一阶段,即教学“结构”的阶段。它与后面的《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它们之间的知识点是相似的。抓住知识间的共同点,有利于学生迁移。本课要为学生提供方法和步骤,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时间的保证,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我分几大环节:
第一环节常规训练,导入简单。利用几个数让孩子写算式,将算式进行分类,将所学算式前后贯通,由整体进入,也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类的意识.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领悟算法:这一环节分为三个层次来组织教学:
第一层,教学45+30(两位数加整十数):
在教学45+30时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通过自主探索——同桌交流——全班展示,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积累了合作交流的经验。自主探索这一环节,第一是通过物化活动,用小棒圈一圈、在计数器上画一画获得结果;然后学具操作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由形象到抽象,把新口算转化成已经掌握的口算。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得出计算方法。
第二层,教学45+3(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根据刚才的口算,引导学生迁移上面的口算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交流算法,老师协助学生整理并演示思考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12
我们是在学生学习了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这部分的口算一般要从高位算起,而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学生在计算的时候,容易出现把不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错误。教学时,我重点让学生动手操作,体会相同数位相加的道理。
计算是枯燥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了大家在生活时常遇到的问题—乘车。大巴车有45座,中巴有30座,小轿车有3座,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很自然的想到“大巴车和中巴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大巴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中巴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这样的数学问题从学生的生活中提炼出来,学生乐于接受,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标》中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上,在学生列出了算式后,我让同桌之间互相摆小棒或者用计数器。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算理,注要讨论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这两道题的算法有什么不同?最后探讨出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45+3要先把单根的小棒合起来,即算5+3;45+30要先把整捆的小棒合在一起,即先算40+30。
在学生理解了口算方法后,让学生用夺小红旗的形式进行练习题训练,夺到小红旗的一组就说明技术高超。学生的兴致被调动起来,
小组合作的意识也强了,学生们兴高采烈的算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整节课,我感觉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由具体到抽象,但是感觉还有个别学生计算的时候,依旧是不能相同数位相加减,看来人的接受能力不同,这样的个体需要个别指导。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13
在这节课中,我始终围绕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从一开始的果园图入手,创设聪聪明明到果园摘果子,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意在让学生充分观察,发现这里面的数学信息。为接下来的顺利解决问题埋下伏笔。接着我又问:“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这节教材着重解决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问题,为了让学生在这一点上真正有所体验,我觉得动手操作这一环节不能省。在学生用小棒帮助计算“35+30=”,学生摆出35根小棒时我问:“再加上的30根小棒,应该放在哪合适呢?”生说:“应该和十位的3捆小棒放在一起。”我又追问:“为什么要和十位的3捆小棒放在一起?”我先让同桌讨论这一问题,接着找同学回答。生说:“拿来的3捆小棒是表示的3个十,所以要和35里面的3个十放在一起”。这个问题的设计,我觉得在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处是十分必要的。
在学生通过摆小棒理解“35+3=”和“35+30=”的算理后,我问:“看着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生1说:“这两个算式里面都有35”,生2说:“第一个算式加的是3,第二个算式加的是30”。我问:“35是几位数?,3是几位数?”生说:“35是两位数,3是一位数”我说:“那也就是说我们学的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和……”学生马上说:“两位数”。我一听不是自己心里想要的答案,可是又一想学生说的也没错呀,30就是两位数也是我们之前学过的整十数”。学生马上想到是整十数。这样在我的引导下,我们共同完成了本节课的课题。我想这样做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概括,也是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一个培养”。
课堂上,同学们精彩的表现,是我所想到的,也是我所没有想到的。
我想孩子们有好的发言和习惯,应该是离不开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一点点对他们的一些在习惯上、思维上和知识上的点滴渗透,也为今天的精彩做好了铺垫。没想到的是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强,思维那么活跃。看来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继续大胆地放手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孩子们施展他们才能的机会。同时,我们老师才会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学生真实的课堂表现。从而提高我们为学生服务的质量。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继续做好学生的课堂常规教育,加强对新课改理论的学习、实践,、反思,认真做好备课上课工作。并且要把这三方面融为一体。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能有一个更大的提高。
总评:
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简单的问题及时给予解答,并解决问题,一节课完全顺其自然地进行,并没有刻意追求和过分强求。让学生在轻松自然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知识,思考了问题,整节课都围绕学生来进行,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学数学”的思想。
在抓住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同时,注重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采取合作摆小棒——展示摆法——整理算法——归纳算法的教学层次,引导学生在一系列摆、想、说、议、听的活动中,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入,使抽象的算理直观形象化。促进学生对算法的掌握和算理的初步理解。这样的教学,既发展了学生思维,又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了实处。
不足: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炼。各环节结构时间把握不够准确,在提问题过程中,就用时过多,也体现了年轻教师在大舞台上紧张。另外,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关注的不够全面,鼓励性的语言欠缺。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14
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是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因此,教学一开始我就先设计了两组口算题,通过让学生比较它们在计算上的不同之处,从而帮助学生重温相同数位上的数可以相加、减的认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传统的计算教学比较枯燥,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充分利用课本“发新书”这一情景图,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计算。首先,放手让学生提出有关加法的问题。学生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提出的加法问题有些为已学知识,需要教师酌情引导,以免偏离主题。在探讨算法时,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并给学生交流、展示的空间。算法的多样化增加了学生思维的活动量,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课堂上,学生确实也提出了很多算法。然后我要求学生通过比较,说说哪一种算法比较好。当然无论怎样算,最后都要让学生明确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练习部分我注意专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同时变换练习形式,引导学生把一位数加两位数、整十数加两位数归结为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进行计算,促进学习的迁移。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15
本节课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要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达到正确计算,并能归纳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我很轻松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可能是前一段时间《认识人民币》让学生觉得太吃力,这一单元的计算教学学生似乎感觉到从没有过的轻松和容易,因此学习积极性很高。教学34+2=时,当我问:“你准备怎么算?”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小组交流并汇报。一部分学生是用数的组成的方法算的:34里面又3个十和4个一,加上2个一,等于3个十和6个一,就是36,另一部分学生是根据摆小棒的过程总结的算法:先算4加2等于6,再算30加6等于36。我给予他们充分得肯定。接着提问:“为什么4和2能加在一起?”学生都举起了手:有的说“因为他们都表示几个一”,还有的说:“因为他们都在个位上”,看来学生已经感觉到了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接下去计算34加20就很容易了。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让学生摆小棒,而是直接在黑板上出现算式:34+20=,要求学生想象:如果摆小棒,你会怎么摆?“先摆三捆4根,再摆3捆”,“你准备先把哪些小棒合在一起?”通过想象操作情景,学生理解了计算34加20要先把3捆和2捆合在一起,也就是先把十位上的数相加。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除了让理解算法达到会算,还要引导学生归纳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算法有什么不同。由于有了前面的动手操作和想象操作过程作基础,因此大部分学生能能归纳出两位数加一位数是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而两位数加整十数是先把十位上得数相加。在此基础上,我问“什么样的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通过引导,学生得语言逐步完整和规范,最后归纳出: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教学反思09-26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课后的教学反思范文12-18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说课稿12-13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说课稿12-13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说课稿12-13
《整十数加一位数》小学课件05-08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课后的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12-18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说课稿11-09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听课笔记08-20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说课稿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