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11 20:56:5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黄山奇松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15篇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1

  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主要展示了黄山奇松的“奇”,这也是课后练习的重点,所以我在这节课上重点让学生体会黄山松的“奇”。主要通过第二自然段根据自学提示感悟“奇”,当小导游介绍“奇”,从课本中提到的三大名松之“奇”说到没有详细介绍的其他松树。在此过程中同时学习到作者的写作特色。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我采用让学生根据学习任务进行自学的方式来进行。“站在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这一问,是对上节课知识的回顾,基本上都能回答出来,重点在第二问:“这些奇松“奇”在哪儿?圈画出相关的词句,说说自己的感受。”其实,在第一课时,我让同学们练习朗读的时候,很多同学指出过哪些词语需要读好,还说明了原因,当时举手的人非常多,说的内容也有很多,如果不是最后需要练习完整的朗读,能够说上一节课。所以,为了控制时间,我第二课时的这个问题没有让学生写批注,只让他们进行思考。虽然第一个起来回答的同学就把三棵松树的奇特之处都回答得很完整了。可是,举手的同学并不多,可能来听课的老师比较多,有的同学紧张,没敢举手。课后询问了几位同学,确实有这个原因。如果之前设计了让他们写批注的环节,也许可以帮助他们更加大胆地举手发言。

  在“争当小导游”的环节中,同学们的讨论还是比较热烈的。我注意到一开始,学生基本上都是照着课本在背,就在个别指导时提醒他们可以加上一些自己的话,让自己看起来更像个导游,描述的时候也不必照着课文,用自己的话把松树的奇特之处讲出来就可以了。我首先让一个经过个别指导的学生来回答,他能加上自己的话:“大家好,我是黄山的导游……”说明刚刚的指导对他是有效的。回答完毕,我及时进行了评价,尤其表扬了他能够用自己话进行描述。然后,我又请了几个没有经过个别指导的同学,他们都能够学着刚刚的同学加上自己的描述性语言。这样,对前一位同学的评价信息在其他同学身上也起了作用,达到了效果。一位同学在介绍的时候还加上了动作,俨然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在给游客们介绍黄山的代表。介绍了黄山的三大奇松,我又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以及想象,给大家介绍黄山的其他松树。在学生介绍的时候,我针对他们的回答都分别给予了评价,学生也能很好地利用这些评价信息,回答得一个比一个精彩,整个过程都是以学生的讲述为主。只要我们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他们就有足够的能力去创造,甚至给我们带来惊喜。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2

  《黄山奇松》一课,就是一篇描写大自然美景的佳作。文章通过对三大名松的具体描写和对黄山松“千姿百态”的概括描述表现了黄山奇松的“奇”。

  一、以画想象进入情境

  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往往忽略文本中语言传达出的信息,看似把课文读懂了,实则未懂。我通过出示图组,教师配乐范读,便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内心产生强大的学习驱动力,使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时,积极探索,寻找答案。轻松的使学生进入了再读文本的情境。

  二、真情体验激励想象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出示三大名松的图像,让学生仔细观察,感知三大名松的姿态,说说各自的特点。直观的画面唤起了学生记忆中已有的表象,学生用流畅的语句说出了名松的特点。多媒体的展示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文中“饱经风霜”一词容易被忽视,我时这样引导的:先时让学生说“饱经风霜”的意思,字面意思枯燥,接着引学生猜一猜迎客松的年龄,让学生进一步得到词语表示时间的长期性,然后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迎客松经历了哪些艰苦,而迎客松又是怎样的表现,通过巧妙的问题牵引,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想象迎客松可能遭遇哪些困境。使“饱经风霜”一词变得立体饱满。最后学生体会词语的内涵,指导学生朗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深刻地体验到了迎客松顽强的生命力,勃勃的生机。在教学“送客松”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想象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情景中,又能超越教材本身,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多元态势,还能培养学生不受制约、纵横思考的习惯。想象送客松会对游人说些什么呢?激起了学生畅所欲言的愿望。

  三、教学目标的达成

  本次课按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基本上达成目标,在重难点上没有做到深化。

  存在的不足:

  一、词语理解不够形象

  学生理解某个词语的意思往往是通过预习环节中查字典得知。对于不理解的词语只是机械的把字典中的解释写到书的空白处,并没有对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要是教学中先让学生观察图画,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然后再与课文中描写的词语进行对照,学生理解会更深刻。如:“盘曲”“天然盆景”这个词语,对于词语的体验好比蜻蜓点水,肤浅不深。

  二、环节颠倒

  本计划出示字词的环节,由于一时紧张,环节颠倒,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再回过头教学字词,使得后面亮点的引出受到印象,这节课最大的败笔就在这。

  三、教师个人经验

  作为教龄不算短的我来说上课不难,难就难在心态没有调整好,给自己的压力比较大。因为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课堂的反应灵活,但是处理的机智就有待加强。如:时间还剩的情况下,因对应本次课的教学重难点来灵活教学。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3

  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它使传统教学变多元化、立体化,并使教学内容图、文、音、像得到了相得益彰的充分体现,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各种情感因素、心理因素,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意识,并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培养他们动手动脑的主动性、创造性。

  (一)、以画想象催化感知

  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拓展视野,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特定的学习对象上,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促其思考。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利用课件出示三大名松的图像,让学生仔细观察,感知三大名松的姿态,说说各自的特点。直观的画面唤起了学生记忆中已有的表象,学生用流畅的语句说出了名松的特点。多媒体的展示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激情体验激励想象

  针对课文的重点,用多媒体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表达能力。在教学“陪客松”时,创设情境,驱谴学生的想象。想象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情景中,又能超越教材本身,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多元态势,还能培养学生不受制约、纵横思考的习惯。录像中迷人的黄山风光,优美动听的旋律,点燃了学生的情感火花,激起了学生畅所欲言的愿望。学生仿佛成了黄山上的“陪客松”,声情并茂地为人们介绍着迷人的黄山风光。同学们在侃侃而谈中真切地体会到了陪客松的神奇,大自然的壮丽。

  (三)、以实引虚放飞想象

  课文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勾勒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这一处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切口。我利用课件展示了几种姿态不一的黄山松。学生在和谐、充满美感的教学氛围中欣赏着一幅幅的奇松图,脑中会想象出更多不同姿态的松树形象,极大丰富了课文内容,再用语言激励学生放飞想象,补充在省略号处。此时学生扬起了想象的风帆,开启了思维的闸门,情绪高昂。课堂教学达到了“任情感激荡,任思维涌动,任想象飞翔”的高潮。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4

  《黄山奇松》是一篇描写大自然美景的佳作。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在教学本课时,我抓住黄山奇松的“奇”让学生来理解课文,教学目标定位好后,如何让学生在读中体会黄山奇松的美和奇,成为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那么,如何突出教学重点呢?我是这样教学的。

  一、以读书为主线。

  小语教材特别注重“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朗读作为学习语言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首先我要求学生自由读,然后让学生深入学习迎客松,通过课文插图感悟文中“枝干遒劲”的意思,利用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让学生理解“饱经风霜”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迎客松的奇,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细读品味,读出感情,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接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陪客松和送客松的句子。这样,通过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情感。

  二、重视图文结合。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都有插图,插图的内容都和课文有一定联系,是一种很好的资源。在《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中有三张插图,我从网上找到与之相对应的三大奇松及其他黄山奇松的图片,将之放大。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巧用插图的:1、让学生看迎客松图和送客松,仔细观察他们的枝干,理解词语“遒劲”、“蟠曲”等词语的意思。2、让学生看图展开丰富的联想,出示自己搜集到的黄山奇松的集锦图,让学生模仿书中的句式,看图说话、写话。这一系列环节都巧妙地将图与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了他们说话的能力,通过他们的想象说话、更好地挖掘课文的深刻内涵,理解黄山松的奇。

  三、注重迁移运用。

  由模仿到创造,由完成老师设计的“形成性”作业,到主动运用于说、写实践,并积极向课外语文活动延伸,这是课标中提出的具体要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在课上还安排了“小导游”和“广告词”两个环节,进行写的训练。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还有:

  1、在朗读的教学环节教师只是在一味地指导学生朗读,并没有进行示范的朗读或录音带朗读,没有起到示范的作用。

  2、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是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展开的,在教学三大名松的环节,我在想能不能分组来学习三大名松,然后小组选成员来汇报,给学生以更大的讨论交流的空间。

  3、教师说的有点多,没有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宰课堂。(我认为:讲和繁琐分析并不是一回事,以学生为主并不排斥教师的必要分析。)

  今后,我会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5

  上《黄山奇松》的第一课时,我根据本班学生情况,按照大纲的要求,如是做了设计并按此上了课。

  首先,我从“黄山”入手,通过其它五岳名山的秀美风光,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吸引学生的兴趣,并烘托出黄山的特色,它超越五岳名山的顶级之处。

  之后,我与学生解题。我问的问题是“从这个题目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但很多学生习惯性地以为我问的问题是“从题目中你得出哪些问题,你想知道些什么……”,也就是说不少学生的思维已经产生成了模式化。说明这不利于课堂的教学,需要我今后在教育过程中进行纠正。

  接下来,我让学生自读课文并归纳段意。一是为了让学生进入课文,重新在预习的基础上熟悉课文;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读课文。在我之前多次在课堂上实验后觉得效果不错,所以一直沿用了下来。

  因为是第一节课,所以我将生字词的掌握作为一个重点进行教学。之前有让学生回家预习,所以,在朗读生词上大部分学生没有什么问题这一课比较重要的是三个多音字容易读错,特别是“枝干”的“干”,在后续教学中还是发现有学生读错音,看来第一堂课的朗读的量还不太够,今后会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在字形的掌握上,我让学生上黑板默写,因为曾经听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在评讲自己上的课时指出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默写生词,检查他们是否在预习中很好地掌握了“四会字”。但我有两点没有做到家,一是学生回家显然没有“好好预习”。二是我没有一遍念完三个词语。因为锻炼学生的听写记忆力和专注力同样也是课堂默写的所希望达到的效果。但既然学生默出的生字词有错误,就说明它有普遍性,值得我为这个字的字形给学生做详细的讲解,否则我在作业做上来之前不能准确判断哪些字词是学生难以掌握的,而哪些是他们自主掌握没有问题的。

  这篇课文在结构上比较简单,所以我在让学生再读的基础上就让学生自己概括出段意并总结出文章的结构,通过朗读来感受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6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黄山奇松》写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提示我们,学生阅读《黄山奇松》这篇文章,不仅需要感悟作者对黄山奇松的热爱、赞叹之情,而且需要体会出作者是怎样将这个中心表达出来的。课文中值得学生学习的表达方法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总分总构段方式——描绘黄山奇松时,首先粗略地勾勒出它们的“潇洒、挺秀的身影”,然后具体刻画出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最后总结全文,揭示中心。第二个是点面结合——黄山奇松数不胜数,但作者仅仅重点描绘了三大名松,使读者既感受到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又对三大名松留下了鲜明生动的印象。第三个是比喻拟人——写三大名松时,将他们当做人来写,让它们具有人的情态,显得形象生动。通过“根据课文中心,引导体会表达方法”,既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够引领学生揣摩、借鉴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7

  首先我认为教学《黄山奇松》重要的是让学生感悟松树的“奇”。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学生对奇松的情,主要是从奇上产生的。所以在教学本课重点三大名松中的迎客松时,我首先向引导学生质疑:迎客松奇在哪呢?并以此为学习目标,通过看图、读课文,小组交流之后,学生畅所欲言。不仅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和感情朗读打下了基础。

  其次这篇课文一共只有三个自然段,结构清晰。在安排教学程序时,我大胆创新,先学习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把学生带入到黄山松千姿百态的意境中,让学生更加渴望知道这千姿百态的黄山松的代表又是什么样子的?为后面的三大名松的教学作好铺垫。

  另外我在教学中还注重图文结合。为了让学生能更直观地让学生感受迎客松的千姿百态,我在课件中插入了许多关于黄山四绝及三大名松的图片。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巧用图片的:

  1、让学生看黄山松图,感受他的千姿百态。

  2、让学生边看迎客松图边读课文,感受迎客松的奇,并以小组形式帮迎客松拟写欢迎词。

  3、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辨别陪客松和送客松并说出理由。

  这些环节都巧妙地将图与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了他们说话写话的能力,通过他们的想象说话、写话,更好地挖掘课文的深刻内涵,理解黄山松的奇。

  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快速的信息传递功能和充分的资源共享性,在教学中如能得到合理的应用,会为你的教学带来不可低估的作用。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8

  本节课以读、写、说三大块为纲领,紧紧围绕文章的重点展开教学。

  一、 “读”为主线,感悟如鱼得水。

  著名小语专家张庆先生说:“堵不住繁琐分析的路,就迈不开语言训练的步。”“读”要贯穿全过程,为确保“读”不走过场,片段一留给了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读”的有目的,有层次,有方法。引导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读,用心地读,用心去“感悟”,体悟出“迎客松”的热情好客、饱经风霜而充满生机的美好形象,对文中的语句已不需要再作枯燥的“咬文嚼字”,学生已从朗读中体悟到了;又通过朗读,充分展现了他们的个性体验。

  “自主阅读”使课堂充满了鲜活的、张力十足的、有生命力的东西,学生学的主动、积极。

  二、“说”为辅线,挖掘想象空间

  挖掘文本空白,充分留给学生想象和表达的空间,用说话来充分体会“饱经风霜”的意思,诠释的不留痕迹,处理的精细巧妙。

  三、“写”为隐线,检测学生素质。

  开课伊始,简单的听写看似稀松平常,实则“暗藏玄机”。

  1、检测了学生的自学效果。

  2、培养了学生的书写习惯。

  3、体现了学生的写的水平,大多数同学都能够格式正确,书写工整。全班30名学生,有27名听写全对。三个星级评定,也能够激励让学生能够注重写的习惯。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执教《黄山奇松》一课时,我就以此为设计理念,努力体现“自主感悟,培育智慧”思想,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思考。

  课文是一篇写景美文,描绘了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人们对它情有独钟。在教学课文“迎客松”一段和第一小节时,有意设计了思维力度较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充分接触文本、品读课文语言的过程中,体悟丰富的内涵,发展语文素养。

  片段一:

  师:黄山上的松树成千上万,是什么使迎客松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呢?

  (学生投入地读课文,边读边写写划划)

  生1:它的姿态优美,象一个好客的主人,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就像个迎宾先生。

  师:哦,是迎宾先生?

  生1:它很高大,枝干遒劲,就像手臂的肌肉发达,所以我觉得是迎宾先生。

  生2:它饱经风霜,经过了上百年,也许是上千年,不知经过多少风吹雨打,还是那么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是很难得的。

  生3:我从“郁郁苍苍”读出了十分茂盛,绿得很有力,生机勃勃。如果“郁郁葱葱”就显得很嫩,像小草一样。

  生4:它十分顽强,战胜了困难,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不但形象美,精神更美!

  ……

  提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身的阅读对文本进行感悟,主体的功能得到发掘,他们创造性地对知识接受、运用、转化,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对“黄山奇松”的“奇”字不仅仅停留在形态奇特,而是读出更深层的东西,特别有位同学把“郁郁苍苍”和“郁郁葱葱”的意蕴之别也体悟出来了,这是智慧的阅读,语感的训练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

  片段二

  (在学完第二、第三节后,再回到第一节。在学习第一节时,重点设计了一个问题)

  师:在这神奇的四绝中,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那是为什么呀?

  生1:因为黄山奇松千姿百态,十分好看。

  生2:因为黄山奇松有的姿态优美,有的姿态奇特,像黑虎,像孔雀,十分神奇。

  生3:因为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远望过去十分壮观。

  生4:因为黄山奇松有顽强的生命力,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潇洒、挺秀。

  ……

  这个问题需要学生整体把握教材,在充分接触和熟悉文本后,读出自己的个性体验,也是真正意义上读懂了课文,把握了文本的精髓,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对“黄山奇松”的“奇”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一、自主阅读,感悟如鱼得水

  著名小语专家张庆先生说:“堵不住繁琐分析的路,就迈不开语言训练的步。”“读”要贯穿全过程,为确保“读”不走过场,片段一留给了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读”的有目的,有层次,有方法。引导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读,用心地读,用心去“感悟”,学生打开了记忆的仓库,调动背景知识,促进与文本的联系,唤醒、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语言文字相关的表象、体验和情感,体悟出“迎客松”的热情好客、饱经风霜而充满生机的美好形象,对文中的语句已不需要再作枯燥的“咬文嚼字”,学生已从朗读中体悟到了;又通过朗读,充分展现了他们的个性体验。“自主阅读”使课堂充满了鲜活的、张力十足的、有生命力的东西,学生学的主动、积极。

  二、引导探究,体验精彩纷呈

  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越学越聪明,怎样才能学得聪明起来呢?就要引导读出“言外之意”,悟出“言中之情”,透过语言文字看到背后的意思。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片段二的设计充分利用优秀文本所存在的很大的张力空间,将学生置身于文本整体中,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深入思考和品悟。学生对“山顶上、陡崖边”的多元理解,正是思维火花的碰撞所闪耀的迷人光芒,读出了文本所深刻的内涵和精彩的外延。

  三、训练思维,课堂充满智慧

  目前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智慧培育的问题,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现代阅读教学论认为,阅读是一个吸收和转换信息的心理过程,必须采取主动的阅读心态才能完成。两个片段所提的问题,都富有思维价值,有是本课教学目标所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犹如一块磁铁,吸引学生的探求之心,在阅读课文中学生便会自主研究,体会语言文字蕴涵的“意义”和“情味”,产生许多充满智慧的发现和感悟,不仅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还训练了思维能力。学生也由此兴趣盎然,在朗读课文时充分得到了体现。

  整堂课,学生读得是较充分、精彩的,体悟得也是较到位、智慧的。遗憾的是原本设计的一个仿写练习,即“仿照第二节的写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写千姿百态的黄山奇松”没有实施,课堂上做到了书声琅琅,但如何进一步帮助学生运用语言,读中积累、读中内化,将“消极语言”化为“积极语言”,提高语文实践能力,做得不到位。主要还是暴露了不能更准确地把握教材,以及有效地调控课堂等方面的不足,今后更要多钻研、勤学习、勇实践,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10

  设计这课,我真的是用了心的。备课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学生会怎样学,学生会提哪些问题,提到这些问题我该怎样引导,学生在自主性学习时会遇到哪些困难,合作学习中会出现什么情况等。说实话,因为考虑、预设得较多,在上课前,我自己还是对这节课的教学充满信心的。

  可课堂实施下来,并没有如人所愿,我只能说感到很遗憾。

  1、步子迈得太小

  这节课,我们着重学习的是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这段主要介绍了黄山的三大名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为了避免课堂上将这三大名松的特点分解得支离破碎,我设计了这样的学习环节:你最欣赏其中哪一大名松,它名在哪、奇在哪呢?自学后介绍。可以读课文,抓重点词句体会黄山松的奇特;可以用书上的句子或结合课外的资料介绍。然后在充分自学、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汇报。尽管这样,上下来后,我还是觉得这段的教学显得很碎,仍是一个松、一个松的学习。虽然课堂的学习气氛活跃、学生也读得热热闹闹,很有感情,作为教者的我却没有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他们。其实这段的学习,完全可以把学生分为三大组进行,喜欢迎客松的就学习迎客松的有关句子,喜欢陪客松的就学习陪客松的句子,这样让学生在大组内学习,互通有无,既可以加强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又可以补充资料搜集上的信息交流。这样的大组学习比起自己设计的自学、小组学来得更活跃、更自主、更灵活、更开放。

  2、教材吃得不透

  三大名松,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风格。可学完课文,如果让学生用几个词来概括每大名松的特点的话,估计学生还是一知半解。课堂上,虽然,我也将每大名松的奇特、与众不同处在小结语中概括了,但学生可能并没留意。至于它们的独特之处,还须明确概括。而且在学习送客松时,我也只是让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姿态独特”“枝干蟠曲”“天然盆景”作了相应的理解处理,却忽视了看图,比较它与形态相似的迎客松的区别。迎客松是刚毅挺拔,绅士一般地伸出手臂作欢迎状,而送客松是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仿佛在与人们挥手告别。对教材,我没有能够很好地进行开发和利用。

  3、板书不够合理

  这节课,我还用到了教学挂图。但在挂图的位置摆放上,我处理得也不够合理。图片可以和相应的名松对应起来,使学生看得更清楚。特别是在看图引导学生背诵时,学生可以把图与课文的内容联系起来,或许背的时候,困难会小些。

  4、时间把握差错

  时间上的把握偏差,是这节课最败笔的地方。在学习迎客松的有关语句时,将近花了25分钟的时间。为什么?因为迎客松最负盛名,它是美丽黄山的象征、友好中国的象征,所以大部分的学生基本上都喜欢迎客松,而且我自己在设计这一部分的时候也确实安排了好多读、说的环节,又是读出它顽强的生命力了,又是读出它的姿态优美了,还要补充介绍课外搜集的资料,还要背诵,所以在这一处浪费了近10分钟的时间。导致接下来的一个重要环节——师生、生生互动的“小导游”介绍没有实施。原本准备好的导游帽、导游旗根本没能在课上派上用场。如果能处理好时间的安排,课堂是很容易出彩的。

  除了这些,我想自己的课堂上还有其他很多的缺憾,有待今后努力并改善,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11

  《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

  在第三节的教学中,我通过一句过渡:黄山无石不松,无松不奇,除了三大名松外,黑虎松、凤凰松、双龙探海松、蟠龙松……都各领风骚,让我们齐声赞叹这神奇的黄山松吧!生齐读第三节。对于这一节,我不作过多的渲染,只让学生在齐读中感受:正是由于黄山松的装点,黄山才“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课文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勾勒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这一处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切口。

我利用课件展示了几种姿态不一的黄山松。学生在和谐、充满美感的教学氛围中欣赏着一幅幅的奇松图,会想象出更多不同姿态的松树形象,极大丰富了课文内容。我随即激励学生放飞想象,选择你印象最深的一棵松仿照三大名松的写法,用好象或如同的句式,说出它的奇特。此时学生扬起了想象的风帆,开启了思维的闸门,情绪高昂,同时又引领学生揣摩、借鉴了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最后,我播放了黄山了风光录象,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置身于美的氛围之中。音乐、图象与解说的巧妙结合,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什么叫诗情画意,对黄山的倾向心往使教学成了一次审美的心理体验。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12

  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主要介绍了黄山的三大名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避免授课时将这三大名松的特点分解得支离破碎,于是我就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你最喜欢其中哪一大名松,它奇在哪?学生自学后来进行介绍。

  可以读课文,抓重点词句体会黄山松的奇特;也可以用书上的句子或结合课外的资料补充介绍。接着让学生在充分自学、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在全班进行汇报。但这节课上下来后,我发现这段的教学还是显得比较琐碎,按照一个松、一个松的进行学习。尽管课堂的学习气氛较为活跃、学生在朗读方面也很有感情,但作为教者的我还是没有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

  现在想想,其实对于第二段的学习,可以把学生分为三大组进行,喜欢迎客松的就学习有关迎客松的句子,喜欢陪客松的就学习有关陪客松的句子,喜欢送客松的就学习有关送客松的句子,这样让学生在大组内学习,互通有无,既可以加强对文章语言文字的理解,又可以补充课外搜集资料上的信息,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13

  《黄山奇松》是一篇描写大自然美景的佳作。文章通过对三大名松的具体描写和对黄山松“千姿百态”的概括描述表现了黄山奇松的“奇”。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出示三大名松的图像,让学生仔细观察,感知三大名松的姿态,说说各自的特点。直观的画面唤起了学生记忆中已有的表象,学生用流畅的语句说出了名松的特点。多媒体的展示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课文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勾勒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这一处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切口。我利用课件展示了几种姿态不一的黄山松。学生在和谐、充满美感的教学氛围中欣赏着一幅幅的奇松图,想象出更多不同姿态的松树形象,极大丰富了课文内容。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14

  多思、多学,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争取做到取长补短。“路漫漫而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黄山奇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写景佳作。本节课的课文虽然内容不长,但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颇多,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感悟到黄山奇松的奇,这也是这节课的难点。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黄山奇松的奇,课前因为我做了准备,也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因此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这堂课我的思路大致是清晰的,但是却仍然存在许多的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媒体技术运用不够熟练。为了适应新课程,教师必须掌握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但是从本次授课中我明显感受到我的多媒体技术运用方面不足。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它集文字、图表、录音、录像、动画等功能于一体、图文并茂,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在本课的教学,我在课件中插入了黄山的美景视频。播放之前我特地检查了视频是否可以顺利播放,我却发现视频出现了问题,幸亏我在优盘中留有视频的备份,又临时把视频插入课件,才解决了这个问题。出示图片过少。对于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图片出示的过少,学生对这些名松的认识不够直观。

  在今后我要认真学习多媒体技术从而在一定程度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益。

  (2)缺少范读。本课是写景课文,应该以读促悟。在教学中,我指名让多个同学朗读描写黄山奇松的语句,但是没有读出黄山的美和奇。我却没有进行示范朗读,让同学感悟到黄山的美和奇。

  老师的范读是必不可少,教师必须有良好的朗读基础以及充分领悟课文中蕴含的情感。老师的范读读得好就会给孩子一个非常好的榜样,也会引起学生的朗读兴趣,更加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必须要提高我的朗读水平,在课上,适时,适量的朗读。

  (3)课堂语言不够精炼。教师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表达不够清晰,学生就会不知所云,因此就达不到预想的教学的效果。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一直是块短板,但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课程语言的锤炼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语言应该严谨、幽默、有激情。具有较高的课堂语言艺术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也不是一件“高不可攀”不能办到的事,这是我们教师一直需要探讨的问题。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努力,才能逐渐走向完善、走向成功。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识了自己的诸多不足,看清了自己的缺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一一改正,争取做到多读、多看、多听。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15

  《黄山奇松》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描写大自然美景的佳作。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在教学本课时,我抓住黄山奇松的“奇”让学生来理解课文,在教学一开始提出主问题“黄山松奇在哪里”?教学目标定位好后,如何让学生在读中体会黄山奇松的美和奇,成为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以读促悟,提出学习要求,要求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画出关键词,并写下自己的感悟,通过学习与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引导重点品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要求学生不断捡拾关键的字、词、句,利用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让学生理解“饱经风霜”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迎客松的奇,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细读品味,读出感情,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接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陪客松和送客松的句子。这样,通过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情感。引导学生进行重点学习,并以一“迎”字概括出迎客松的奇特之处。继而放手让孩子自主学习描写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并相继总结出陪客松、送客松的特点,孩子在小组交流、注重朗读课文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学习。

  让学生看迎客松图和送客松,仔细观察他们的枝干,体会松树的“奇”之所在。让学生看图展开丰富的联想,出示黄山奇石的照片,让学生模仿给出的句式,看图写作。 这一系列环节都巧妙地将图与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了他们说话的能力,通过他们的想象说话、更好地挖掘课文的深刻内涵,理解黄山松的奇的同时,拓宽了语文的教学维度、丰富了教学内涵。

  课后习题中要求背诵和用词语造句等,这在教学过程中都有得到体现,学生思维活跃,教学过程顺畅流利,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围绕主问题进行开展,整个教学过程围绕一条主线进行开展,教学脉络清晰,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品读词句来品悟课文,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内容主次分明,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都非常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运用自己积累的语言来表达阅读中产生的见解或思想,

  课堂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在我的教学过程中,依旧存有不足,因而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注意教学细节的处理,在教学的过程因为的局限,按照教学顺序来进行开展,没有兼顾到学生的创造性,还应深挖教材,如图文结合时是不是通过学生学过的诗歌进行拓展导入?课堂的生动性还有待提高,这都是我以后要努力改正的地方。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15篇】相关文章: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11-11

描写黄山奇松的词语03-21

《黄山奇松》课文教后记12-17

黄山奇松教案汇编五篇01-26

黄山奇松教案合集10篇01-06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精选7篇)12-02

描写黄山奇松的作文(精选37篇)12-14

《黄山奇石》优秀教学反思范文(通用7篇)12-28

黄山游记之奇松篇-初一-记叙文01-07

关于黄山奇松的高一作文_高一作文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