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的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离骚》的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离骚》的教学反思1
一、教师方面
这是我第一次教授这篇课文,在授课经验上难免不足。在课堂上能够联系现在与过去,联想到古诗词句。另外,我还能注重诵读,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当然,疏通诗句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楚辞的语言有很多是古代楚地的方言,对这些无需关注太多,只要学生能结合注释翻译诗句即可,对于比较重要的文言字词,我认为教学时候还是不能放过,例如古今异义词,通假字,本课出现得较多且比较常见,应该指导学生归纳积累。至于实词的一词多义我觉得不用过多强调,包括特殊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我考虑可以暂且放过,留待以后解决。只要学生翻译是能将词语翻译准确,句式能调整语序即可。作为高一的学生我觉得此时讲太多不太合适,且本课是诗歌,重点不应放在此。疏通诗句是为了整体感知诗歌的情感和思想,本诗的情感比较复杂,提示学生找关键句,然后总结,我觉得学生比较好理解。
二、教学方法方面
诗歌重在诵读,为此我上这节课的时候,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每次诵读都会确定目标,让学生的阅读有明确的目标、具体的任务。诵读有多样的形式,比如: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学生默读等。诵读也有不同的层次:从通顺到流利到有感情;从初读感知到细读探究;从一般了解到深化理解;从有所感触到情感升华。
三、学生方面
由于学生是属于层次比较低的一个班,基础相对薄弱一些。但也能积极配合,认真思考且善于思考,敢于回答问题。在组织诵读时,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得有声有色。
四、存在问题
首先,教学目标并不是很明确,重难点并未突出;
其次,教师范读过多,应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立刻进行模仿,读出真情实感;
最后,本课生僻字较多,难度较大,没有布置任务,没有让学生做好预习准备。
总之,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感觉诵读的效果还不错,如果能注意以上几点存在问题,效果可能会更好。
《离骚》的教学反思2
《离骚》是古代杰出的抒情长诗,它的内容深厚,思想深邃,情感深沉,境界高远,语言奇伟瑰丽,想象新奇动人。作者屈原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更是值得每一位炎黄子孙引以为豪。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洁身自好的品质,献身理想的精神,千百年感动并影响了无数后人。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对于这样的课文,我觉得有责任必须把它的美原原本本的“交给”学生。
体会诗歌作品的美,是必须借助朗读的,所以,我将诵读作为一个重点。楚辞在语言上的特点可以通过诵读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在读的时候,一定要强调感情,应该给学生示范。
疏通诗句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楚辞的语言有很多是古代楚地的方言,对这些无需关注太多,只要学生能结合注释翻译诗句即可,对于比较重要的文言字词,我认为教学时候还是不能放过,例如古今异义词,通假字,本课出现得较多且比较常见,应该指导学生归纳积累。至于实词的一词多义我觉得不用过多强调,包括特殊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我考虑可以暂且放过,留待以后解决。只要学生翻译是能将词语翻译准确,句式能调整语序即可。作为高一的学生我觉得此时讲太多不太合适,且本课是诗歌,重点不应放在此。
疏通诗句是为了整体感知诗歌的情感和思想,本诗的情感比较复杂,提示学生找关键句,然后总结,我觉得学生比较好理解。诗歌是节选的,只有两节诗,我觉得没有必要将屈原“美政理想”的内容加进来,在这两部分诗中,能把握住主要的感情即可。
我计划第二课时把重点放在艺术手法上,与《诗经》比较异同,让学生自己体会。屈原的“香草、美人”也是一个重点。
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感觉基本完成了预想的任务,诵读的效果还不错,如果能再放得开些,在感情上再投入一些可能效果会更好。
《离骚》的教学反思3
如今,屈原的《离骚》《湘夫人》《国殇》《山鬼》《橘颂》等作品已进入了高中新编语文第三册的教本和读本,语文教师大多借助教参,先介绍作者生平、时代背景、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再鹦鹉学舌般,逐字逐句将教参上的译文念一遍;或者结合课后练习,启发学生说出和教学参考书上一致的'答案,再让学生背诵默写翻译。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如此讲解,也未尝不可,因为高考题或者是统考题,顶多只有一两句默写,犯不着下死力气深入钻研,准备教案。只是这样以来,可就苦了学生,他们年纪尚小,靠老师从教参书上生吞活剥得来的“点拨”,准确地说,是完成教学任务的“硬灌”,听得学生们云里雾里;好端端的“美味佳肴”也成了教师口中枯燥无味的“咬木嚼蜡”,大大伤害了学生消化屈原作品的“胃口”,连呼:“难学,语文难学,甚至比外语还要难学,难于上青天啊!”
我说这话是有根据的。那天,十分偶然,我上完课,走进高二年级语文办公室,听到老师们正在谈论讲《离骚》的感受:一个二十多岁的女教师猛地扔下教本,愤激地说:“唉,用了4个课时,学生还是半懂不懂的。”男教师拍打着身上的粉笔灰,迎合着说:“是的,一节正课,加上两个早自习,学生连一小节还不能背诵。(略停,加重语气)一小节只有四句诗啊。”正在伏案备课的另一教师抬起头来,也颇有同感地说:“预习时,学生读了几遍也没读懂,嚷嚷比学外语还难。一想,学生的话也是啊。我们老师难道都读懂了吗?我看不见得。就拿我来说吧,对着教参看了几遍,还是不懂,也不知道给学生讲什么。(点燃一根烟,解恨似地吸了一大口,缓缓呼出——突然大声)反正高考也不考《离骚》,月考期中考市统考,顶多2分的默写题。区区2分,不要也罢。所以我就不打算给学生详细讲解这篇课文了。”
如果从急功近利的应试角度来看,我非常同意最后一位老师的观点,向高中生讲解《离骚》,真是费力不讨好。但从培养人格、陶冶情操、了解民族诗歌史等方面来说,我觉得,不向高中生讲《离骚》,实在是太可惜了。
顺便说一句,《离骚》是在2000年进入高中语文讲读篇目的,以前从来没有节选过片言只语,但同学们对那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非常喜欢,经常引用。——这大概是《离骚》进入高中教材的缘由吧。记得当年,我拿到新教材,一看到《离骚》,心有灵犀似的,禁不住先读为快。而且后来还读到下面一段故事:
当初,闻一多从海外学成归国,诗集《死水》卖得很火,知名度颇高,被青岛大学捷足先登聘为教授,专门给学生讲授《离骚》。闻一多大概就像我们现在刚从大学毕业的青年语文老师,备课不可谓不认真,将有关《离骚》的知识,如作者生平、创作背景、神话传说、古人研究成果……密密麻麻地抄了两个备课本子。讲课时,就对着备课本子一条一条地念,没有一点儿自己的发挥。这样机械地念了一个月,学生们实在忍不住了,先是给校长写信,后是直接起哄,硬是赶走了闻一多。闻一多“下岗”后,并不气馁,而是“三年不窥园”,四载不下楼,五年如一日地研究《离骚》,还从大量有关人类学、社会学的著作中,吸取了关于原始社会以及宗教、神话的知识。研究到最后,以致对神话有了癖好,对广义的语言学与楚国历史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连自己当新郎那天也沉浸在《离骚》研究的书房里,害得众人找了许久。后来,闻一多凭着自己的研究成果,成为北大的教授,当他含着弯曲的黑色烟斗,慢条斯理地、如数家珍地向学生讲《离骚》的时候,“神光”照得天边通亮,满室香烟缭绕,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几乎分辨不出讲坛上是闻一多先生还是屈原大夫。
我当时就很感动,决心以闻一多先生为楷模,成为研究屈原的专家。先是从各个书店搜购《离骚》及其相关的参考书,后是向北大的古典文学教授和研究屈原的专家函购其专著。用了9个周末,我才把《离骚》逐字注释完毕,现在翻开我那本繁体印刷的《离骚》,尽是用红蓝两种颜色的钢笔,歪歪扭扭地写着蝇头小字。又用了2个月的课余时间,我终于一字不漏地背完了《离骚》。后来又用两年时间,努力地研究并背诵了《湘君》《湘夫人》《山鬼》《国殇》《哀郢》《桔颂》。每背诵一首,我研究屈原就前进一大步,同时更加理解了屈原,将屈原的精神化成了我的血肉。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深钻苦学没有白费,对屈原的生平和作品了如指掌,很多句子和典故不假思索,能够随口说出。闲谈时,也许我经常讲屈原,以致我的同事们,都认为我是称职的屈原研究专家。
《离骚》这篇课文我教过三遍,基本上是满堂灌,是我的独角戏,但学生丝毫没有感到课堂的沉闷,更没有感到“填鸭式”的胀得难受,反而说听我的分析是莫大的享受。这让我尝到了当专家的滋味,恨不得把一肚子里的有关屈原的掌故和作品讲给学生听。这种想法很快就实现了。2004年暑假补课,旧教材上的《湘君》很让我“秀”了一把;开学了,新教材上的《离骚》(不同于旧教材上的节选)《山鬼》《国殇》《哀郢》《桔颂》又让我出尽了风头。我所带的二(7)班,是从全年级16个班里挑选的精英组成的“清华预备班”,基础非常好。我会背书,而且随意发挥,不再是照本宣科,这个第一印象对他们来说,简直是太好了。他们对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对屈原也更加着迷了。说话作文自然地带出了楚辞味。以致出现了多个学生的仿作,比如前面引用的周冰的《初到三中七班》,很是那么回事。补充说一点,周冰同学对屈原有独到的感悟,课余读了很多这方面的有关材料,激发了她为学业“九死不悔”的奋斗精神,2006年高考,以623分的优异成绩考取了华中科技大学。
这就是我教《离骚》真实课堂,尤其是教《湘夫人》时,我的讲解居然不同于课文上的翻译,学生们都说我的理解比编书的专家讲析还要好。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看来我也许真的成为“专家”了。
《离骚》的教学反思4
还是先来回忆一下我的备课经历。抽签抽中《离骚》一课,我马上叫了起来:“怎么会是古代诗歌呢?能让我换吗?”我喜欢唐诗宋词,对于《诗经》、《离骚》这一类年代早些的诗歌却有点“敬而远之”,“只可远观”难以“心领神会”,算得上是“离骚离骚奈如何”。
坐在家中,连看了三遍课文,屈原和我们现代人的语言习惯真是差得太远了!如果没有注释,我是不能看懂,也会和学生一样乱读一气。那么,我要立足于课文字词句的讲解吗?
去网上查看资料。教案真不少,课件有幸也找到三个,至于其他的课文资料洋洋洒洒,抱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认认真真的看了近一个小时。零零总总汇集了一些资料,有了一些突发的灵感,最终备成了以上的教学设计。
印象中,教学古代诗歌,一般的程式是介绍作者、时代背景、串讲全诗、讲写作特点。我也“随波逐流”,在导入部分集中介绍屈原、《离骚》、《楚辞》。稍微变了点花样,通过三副挽联引出“屈原”,品味其“悲壮、悲叹”,为后面的课堂基调做了铺垫。结合朗读来介绍“楚词”,而不是在课前单独介绍,依托文本来理解楚词的形式特点。
《离骚》的阅读障碍较多,如果穷究字词意思,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字词以及琐碎的语法上,那么容易上成语法课或其他。课文的注释十分丰富,学生借助注释,对文句字面意思的理解不会存在多大困难。所以,我不从古文知识点的角度讲解,以理解课文为主,穿插字词讲解,在对图片的直观感受中感悟文字的内涵。
为理解屈原形象,设计了逐层递进的三个环节。一是思考“屈原心目中自己是个什么形象?请用具体诗句加以阐释。”此问题简单,对全诗进行梳理,学生容易概括,对屈原的形象有了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风格的三副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屈原的个性特点。最后,抛出颇有争议的问题“如何看待屈原的沉江之举”,在论辩中,去充分感受屈原的自我意识,对真理的执着,对正义、理想的坚守。顺理成章点出,这是一首悲壮的“殉道者之歌”。既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内涵,感受悲剧色彩,又让学生接受一次心灵的净化。
未在课堂上实践之前,我的设想是近似于“空中楼阁”。根据以往的经验,有时,看似不错的教学设计,在与学生的思维碰撞中,却会“频频触礁”,完全不是预想的结局。
实战之后,发现以下问题:
1、时间紧张,学生对文本不够熟悉。教师生硬地讲解,学生未与文本发生情感共鸣,与文本对话被架空。教师的分析只代表我们执教者的思维方式、情感,越俎代庖只能泯灭学生个性。
2、对学生的诵读指导力不从心。古诗因语句整齐,诗句节奏相对简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但要读出感情,无老师的精到点拨,只能是读得一般,也就难以达到以读带悟,体味情感的目的。
3、对于学生肤浅的理解,竟有语塞之感,当下之反应是提醒他将其往原定的解释上靠拢。似乎,最终目的,只是为了完成预定的环节。其实,也就可以顺着学生思路,改变教学思路。
4、画面的过多呈现反而使文本成了点缀,本末倒置。原本应是用图片来张扬文字的魅力,却变成是简单的为图片找文字解说。如何将图片的直观与诗歌的“言外之意”结合?
5、在授课的思路方面还算比较清晰,但是在阶段与阶段的连接出就显得不够流畅。一直对板书有点吝啬,课堂上只写了可怜的四个字,对一个语文老师来说,不能因自己字的欠缺,总懒得写板书吧。
《离骚》的教学反思5
《离骚》这一课学习起来有三难:难读,难背,难理解。
一难:难读
难读的第一个原因是《离骚》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生僻字,学生初拿到课文连读都都不下去。难读的第二个原因是句子的停顿不好把握。《离骚》是用楚地的方言写成的,句中多用“兮”。句子意思难以理解。句中停顿难以掌握。
二难:难背
《离骚》中很多句子是需要背诵的。学生一听说要背诵,急得头都要大了。迫于压力学生死背硬记。即使当时背会,考试考出来仍然写不出来。有些学生从心底就抗拒背诵。
三难:难理解
《离骚》一文中很多字词的词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区别,句子理解起来很困难。不参照课文下的注释,根本不知道句子的意思。
《离骚》多用比兴手法,只看句子的表面意思是无法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的。文中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
记得第一次给学生上这篇课文时,我是一字一句讲给学生的。一节课真的很累,感觉大脑缺氧。可学生并不领情,一节课下来,书本比那刚擦过的玻璃还干净。抽查背诵,不会;做练习,不会。当时真的很生气,可生气没用啊,不解决问题。我就思考问题是不是出在了我的身上。可当时是百思不得其解。现在想想自己当时做了很多无用功,做了很多“保姆”做的工作,用自己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没有以学生为本,过度重视教学任务的完成,没有重视学生的收获……可以说是典型的低效教学,甚至是无效教学。
经过这几年的不断学习、实践和思考。再拿到《离骚》这篇文章时,我有了新的教学思路:
一、确定课时与学习目标
备课时,我根据《离骚》的内容和背诵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学情,我把内容分散在三个课时中,并确定了每课时的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我主要让学生听读并朗读课文,简单了解一下屈原的经历,然后就让学生结合注释笔译课文。《离骚》这首诗歌虽然难懂,但是课文下面的注释是非常详细的。让学生自己结合注释笔译课文的目的有三个:一、学生可以熟悉注释和诗歌的内容,二、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三、把教师解脱出来,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状态,学习习惯。
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是把握《离骚》第一段的思想内容,并背诵。在授课过程中,我以四个问题贯穿课堂。第一个问题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怀”;第二个问题是“屈原遭受贬黜的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结合诗句概括总结”;第三个问题是“面对贬黜,屈原内心感受是什么”;第四个问题是“面对不公平的待遇,屈原是如何选择的”。
第三课时的学习目标是把握《离骚》第二段的思想内容,并背诵,简单分析《离骚》的艺术手法。
二、把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起来
第一课时翻译《离骚》,我采用了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结合注释翻译课文。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不会把课堂有限的时间浪费在无关紧要的环节上。因为时间紧,课堂上学生都很紧张,每位同学都在奋笔疾书。到了第二课时,问题有些难度,如果还采取自主学习的方法的话,学生容易失去信心,从而产生消极对抗的心里,所以在本课时中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看似是语言交流,实则是思维的碰撞,用一个火花点燃另一个火花,用一个智慧激发另一个智慧。很快同学们就把问题的答案概括出来了,而且很准确。连我自己也被学生的学习热情感染了,被他们的敏锐的思维吸引了。多么有活力的一群孩子啊,我怎能不爱他们呢!
三、与学生约定背诵时间
近几年高考,《离骚》中的诗句时不时的会出现,所以背诵《离骚》也是很必要的。但是《离骚》真的很难背会。虽然我在上课时,尽量吧诗句放在语境中讲,但背诵起来仍是不容易的。我就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自己确定一个时间背会,否则罚抄十遍。这样做既符合了学生的记忆规律,又不至于让他们过于放松。到约定时间后,我抽查了几位学生,学生们背诵的还不错。我心里有点小小窃喜。孩子毕竟是孩子。只要我们用心,他们还是会顺着我们来的。
这就是我在和学生一起学习《离骚》时的一些感受和不成熟的做法。真诚的希望能得到圈里的各位专家的指导。在这里先谢谢了。
【《离骚》的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相关文章:
离骚的教学反思范文10-27
离骚教学反思优秀范文08-10
《离骚》教学反思09-02
《离骚》教学反思(通用5篇)11-30
关于离骚的教学反思10-31
《离骚(节选)》教学反思07-12
《离骚》教学反思精选10-30
《离骚》教学反思参考10-30
离骚教学反思例文10-30
屈原《离骚》全文教学反思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