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反比例的量教学反思

时间:2021-03-18 15:38:5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成反比例的量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成反比例的量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成反比例的量教学反思

  成反比例的量教学反思1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首先通过复习,巩固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然后选择了让12位同学上台站一站,看“每行站几人,可以站几行?”这一素材组织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引入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激起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自主探究新知创造了现实背景并激发了积极的情感态度。因为反比例的意义这一部分的内容的编排跟正比例的意义比较相似,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以学生学习的正比例的意义为基础,在学生之间创设了一种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关系,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观察、分析、概括、发现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学完例4后,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而是让学生按照学习例4的方法学习例5,接着对例4和例5进行比较,得出它们的相同点,在此基础上来揭示反比例的意义,就显得水道渠成了。然后,再对例4和例5中两种相关联的量进行判断,以加深学生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最后,通过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对比,加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区别不同的概念,巩固了知识。并通过练习,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成反比例的量教学反思2

  反比例是本单元学习的重要内容,是后面学习利用反比例关系解答实际问题的基础。通过本课教学,学生清楚的了解了反比例的关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突出重点,以学生为主体,活用了教材,把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个小问题,每个问题既有侧重,有都围绕难点来进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中做法如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上课时,从已学过的正比例的意义为切入点,让学生们先说一说成正比例的量的意义,并要求说出它的特征来;让学生们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再说说你是如何来判断这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这样既复习了旧知,又为学习新的知识做好了一定的铺垫。再出示课题:成反比例的量。让学生们自己提出疑问:如成正比例的量是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减少,那成反比例的量是不是一个增加,另一个量就减少呢?成正比例的两个量是比值一定,那成反比例的量是什么一定呢?进行猜想.引入新科课.

  二、小组合作交流,进行自主探究

  在教学中,让学生完成表格,填表后,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讨论交流:

  1、表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是两种相关量的量吗?

  2、两种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3、计算他们的乘积。通过学生讨论交流的同时,学生自主探究出例2与例1的不同,从而引导学生概括反比例的意义,这样做既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三、联系生活进行教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因此,在教学中,当引导学生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后,出示练习,让学生判断给定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又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成反比例的例子,把数学融入生活实际中,进一步让学生体验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然后完成书47页的试一试。把两个联系对比,明确和一定,而不是积一定,因而不成反比例。为了举一反三,强化两个数都是变量,出示圆周长的字母公式进行变式练习,去分辨π是个常数时π与D不成反比例。还通过表格的填写训练学生根据已知积和另一个量求另外的一个量,,在这里既巩固了反比例的意义,还提高了比例的解答能力。

  总之,只有深入分析教材,就能够很好的驾驭教材,就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成反比例的量教学反思3

  今天我们上了六下数学《成反比例的量》这节课,因为孩子们有正比例量这部分作基础,我备好了课就直接进教室了。在讲述的过程中,我不断引导,孩子们很快理解了反比例的意义,也能准确的判断给出的两个量是否是成反比例的量。本来以为这节课很成功的就上完了。这时,孙晨浩提出了一个问题,在我和同学们一起了解反比例关系的图像时它问:“这些点,为什么不用直线连接起来,而是用曲线呢?”说实话,刚开始,我听了他的话也产生了疑惑,这是我在备课的时候没有想到的。自己脑海中虽然有一点可以解释的东西,却不知道这样说出来,六年级的孩子会不会明白,于是我就说:“这个曲线只描出了几个点,其实在图中的这两个点之间还存在着许多的点,如果在把这些点描出来的话,连接起来的就是一条曲线。”后来我又问了一些老师的建议,他们所如果把两个点用直线连接起来的话那就变成了“成正比例的量”了,我觉得也很有道理。网上我查阅了一下是这样的:事实上,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就是曲线,而不是由曲线连接的点。理论上,只要你每隔一个“无穷小”取一个值再把相应的图象画到坐标轴上那么呈现在坐标轴上的图象就是一条平滑的曲线。

  这再一次让我相信,我们的孩子的思维要比我们想象中的宽广的多,我很欣喜我又这样的学生。这也让我更深刻的明白,单纯的把结论给孩子,他们脑海中势必是有疑问的,如果让孩子经历了画和探究的过程,或许在研究的过程中,这些问题也都迎刃而解了。

  成反比例的量教学反思4

  反比例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数量关系,是六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它不仅渗透了初步的函数思想,还为中学数学的反比例函数奠定基础。但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难懂,怎样化解这一教学难点,使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点内容呢?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联系生活实际,挖掘身边素材。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与生活,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从实际引入,采用了大量的生活情境,为同学创造了探索知识的条件,将学生参与到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去,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知识;在与旧知识的对比中掌握了新知识。

  教学中从身边的现实生活中发掘素材,组织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引入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起了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自主探究新知创设好了情境。

  二、重概念的形成过程,加强思维训练。

  学习数学概念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际,去灵活解决实际问题,而实现这个目标归根结底依赖于对概念的本质理解。成功的概念教学是要在得出概念之前下功夫,要设计多种教学环节,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体验得出概念的思维过程,先做到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再顺理成章的引出概念的'物质外壳---即用语句表达。

  在教学《成反比例的量》时,通过复习常见的数量关系,从生活事例中引出数量关系,然后给这种数量关系一种新的理解,将这种数量关系重新定义为成反比例关系,给具备这种数量关系的数量重新定义为成反比例的量,沿着这条线索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体验了概念形成的过程。为帮助学生建构“反比例”的意义,课堂流程重点设计两大板块。其一是“选择材料、主体解读”的“原型体验”板块。在这一板块中,借助三则具体材料让学生经历商量选择、独立解读、交流互评和推荐典型等数学活动,积累了较多的与反比例有关的信息和感性认识;其二是交流思维、点化引领的数学化生成板块。在这一板块中,学生立足小组间的交流和思维共享,借助教师适时介入的适度点拨,生成了“反比例”数学概念,并通过回馈材料的概念解释促进了理解的深入,并能利用概念准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三、小组合作,培养能力

  学生已经学习了正比例的意义,能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反比例”这个词,有些学生已能初步进行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按照类似于“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步骤一步一步认识,学生会显得浅显、枯燥。因此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讨论、分析例3,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学生自己弄清了成反比例的两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初步认识了反比例的含义。考虑到做一做和例3相仿,必须注意学习方式不能雷同。所以采取请学生当“老师”的方式,进一步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营造了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因而对做一做的学习探索取得更深一层的效果。然后通过例3、做一做的比较,归纳出成反比例的两种量的特点,再和正比例的意义作比较,猜想出反比例的意义。最后经过读书验证,得出反比例的意义和关系式。既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又培养了学生的推理的能力。

【成反比例的量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成反比例的量说课11-11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课后的教学反思(通用11篇)12-18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春日偶成》教学反思12-16

化学的教学反思02-07

散步的教学反思01-23

bpmf的教学反思01-06

北京的教学反思12-25

箫的教学反思12-23

我的教学反思11-26

散步的教学反思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