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比的意义》教学反思(通用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比的意义》教学反思(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六年级《比的意义》教学反思1
今天我们学习了“比的意义”,先反思如下:
1、“比的意义”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一教学理念。本课的导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人体中的数学”引出课题,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认知背景,设计形象而又蕴含一定的与数学问题有关的情境,在开放性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活跃,并积极主动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变“让我学”为“我要学”。在学习比的意义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对“比”缺乏感性上认知,所以以上的例子采用“导、拨”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意在节省教学时间,也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2、放手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例如:在教学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根据内容简单,便于自学特点,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主动的进行思考、讨论、交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拓展了课堂的宽度,同时也使教学重点得到强化。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教学理念也得到充分体现。例如:在处理比与除法和分数的联系和区别这一教学难点时,教师课前为学生设计了比较的'表格,先让学生自己填写,再分组讨论,使同学们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鼓励,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与此同时,也使学生感悟到了事物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4、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时间的把控,学生讨论是充分了,但是,学生的练习时间就有一定的问题,没有时间完成。看来,教与学生的书面练习之间还得下功夫去进行时间的把握,使自己的以后教学做的更好。
六年级《比的意义》教学反思2
《比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不同类量的比。
我在教学时着重说明三点:
(1)比值的.表示法,可以用分数、小数、整数表示。
(2)比的后项不能是0。
(3)比与比值不同。
在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神州5号发射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比的意义的时候,我采用“导、拨”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学习比的各部分名称及读法、写法时,采用了让学生自学,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学习中我还特别强调了比的前项和后项,让学生明确那个量做前项,那个量做后项。另外,在教学时及时的对比、分数、除法进行比较,充分理解它们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存在不足:
有些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强调的还不够,如个别学生对两个数相除也可以说成两个数的比理解不深刻;在教学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时,给学生留的思考时间比较少,感觉有的学生没有真正理解之间的联系和不同,总之,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改进。
六年级《比的意义》教学反思3
本节课在学习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分数乘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成功之处:
1、明晰比的意义。
在教学中通过长方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15:10、路程和时间的比42292:50,让学生明确两个数的比既可以是同类量的比,也可以是不同类量的比。同类量的比即表示长和宽之间的倍数关系,既可以用除法表示,也可以用比表示。而不同类量的比同样可以表示这两个量之间的除法关系,还可以表示一个新的量,如路程与时间的比表示的是速度,总价与数量的比表示的是单价。通过以上分析,得出比的意义是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2、明确求比值的方法。
在以往学习过程中,容易与后面学习的化简比混淆。因此,在本课学习过程中,尤其让学生明确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就是比值,并加强求比值的练习。
3、沟通比、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
除了让学生知道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比号相当于除号和分数线;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以及分数的分母;比值相当于除法的商和分数值。对于区别也要让学生知道,比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表示的是一个数值
不足之处:
1、在读法上对于2:3也可以写成2/3,但是仍读作2比3,在这方面强调的不深刻,导致学生在进行判断题时出现错误。
2、学生对于两个数之间的比容易写颠倒,不注意看是谁与谁的比。
改进措施:
加强对比的意义的理解,特别是要加强错题的辨析练习。
六年级《比的意义》教学反思4
比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不同类量的比。教材还介绍了每个比中两项的名称和比值的概念,举例说明比值的求法,以及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着重说明两点:
(1)比值的表示法,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的是用整数表示。
(2)比的后项不能是0,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教学难点是理解比的意义。
一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有些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像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对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强调的还不够,使学生的对两个数相除也可以说成两个数的比的感悟不深刻;还有因为时间原因,习题以下内容包括课堂总结和延伸处理得比较粗糙。总之,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改进。
六年级《比的意义》教学反思5
本学期的教研课,我确定的题目是《比的意义》。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首次接触到关于比的知识。对于我来说,也是第一次教学此课。我阅读《教学参考书》《教材解读》等教辅资料,在网上搜索关于此课的视频,可以说,我把自己当学生,自学了本课的知识,同时,经过比对,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并多次推翻设计的教学环节。教研课之后我进行了反思:
一、我的收获
1、讲练结合适合概念多的进授课。《比的意义》这节课,需要学习比的意义、比号、比的读法和写法、比的各部分名称、求比值,了解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知识多而且杂,对于部分提前学习的孩子来说,这些知识并不难,但是对于预习效果不好的学生来说,不把这些知识在新授课交代清楚,之后做很多的练习都不能弥补,从而影响后面学习更深入的知识。因此,在多次设计教学环节的过程中,我选择了讲练结合的方法,将知识点进行分割,逐个学习,并练习跟进。课后,我对学生进行了检测,孩子们对知识的把握还是很不错的。
2、老师讲、学生讲都要以学生为主体。讲练结合是总体设计,我又思考了该如何“讲”的问题:讲授比的意义以我领学为主,通过“长是宽的几倍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这样的句式让学生广泛说,从而进行归纳总结,水到渠成比的意义;讲授比号、读法和写法、各部分名称和求比值,我采取让学生自学的方式,通过汇报及跟进的练习检测学习效果;其中比的写法中,有一种分数形式的写法,我预设的方案是让提前认知的学生来领学,课堂上也确实有学生知道,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引导学生用分数与除法、比的关系进行理解,并顺势掌握了比的读法。根据知识的特点,采取老师领学、学生自学、学生领学的方式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也丰富了课堂学习的方式。
3、问题的设计可以很好的服务教学。备课的过程是精练数学问题的过程,往往是几个重要的问题引领了整个课堂教学。我在《比的意义》备课过程中,就经历了这个过程。例如:领学比的意义时,我所设计的句式就是经过几次的修改之后,充分尊重教材最后敲定的,课堂上,也不断的引导学生按照这样的句式去说,才在大量学说的过程中总结归纳出比的意义的。我感觉课堂问题的设计是重难点的体现,是教学环节的体现,是教师对教材把握程度的体现,“为什么?”一定要问在该问的地方。
二、存在问题
1、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不够合理。课堂中,前松后紧的现象仍然存在。
2、备课深度不够,难点体现不够合理。本课中的难点是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之间关系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备课,我感受到,这个难点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在充分学习前面的知识的过程中,感知并归纳总结出来的,学生能不能突破这个难点就要看学生在前半段知识的学习情况。领会到这一点,是我自己备课的一大突破,是我的重要收获。对于他们之间的联系,我用表格的方式方便学生总结。对于他们之间的区别,我用课件的方式进行罗列,总结了三种区别。课堂上,学生们对于表格的填写是很顺利的。在回答他们之间的区别的时候,孩子们语言概括能力有限,我给出的课件又不能根据学生的回答来体现,因此,这张课件不能很好的服务教学。而且,对于六年级的孩子,能够总结出这些区别,也实在有些难。
3、板书过于复杂,缺少规范性。要善于利用四块黑板,做好功能分布,保证在板书中体现教学重难点。
三、努力方向
1、加大备课力度,做好课前功。对于我这个半路教数学的美术老师,扎实数学素养是很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对数学知识体系的把握要扎实,课前备课尤其重要。
2、提升课堂驾驭能力,更好的为学生成长服务。自觉把每一节课当做提升自己能力的训练场,在日常工作中锻炼,成长。
3、加强理论学习,提升综合能力。以身边的数学老师为师,以互联网资源为师,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让我这个爱上数学的美术老师逐渐成长为合格的数学老师。
六年级《比的意义》教学反思6
本课的教学我主要遵循了新理念下“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这一基本结构模型的框架,即:
(1) 关注了内容呈现上的情景化;如从本班男女生人数的比导入新课,引出同类量之间的比,再引出不同类量之间的比,在此基础上再来概括出比的意义。
(2) 重视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3) 强化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
但审视全过程,还有很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存在,如: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等。当我们不约而同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时候,更应思考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探究的过程,以及是否提供了足够的时空和机会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全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我还应该在如何用简洁有效的语言来引导学生思考方面作深思。在课堂上,老师牵的还是过紧,过多过细的引导使学生很容易就得出了结论,而没有真正让学生经历一个思考探究的思维过程,学生的思维也就没有真正得到锻炼,学生的主体性没有真正的体现出来。还有,在比的读、写一块,我采用让学生自主看书来学习,那么看完之后如果我改用让学生来提问学生来回答的模式教学,可能效果会更好,
一、学生更能记住自己错误的'地方;
二、学生处在一种主动的状态下,思维也就跟着紧张和活跃起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充分的被体现了出来。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在如何简洁的呈现自己和有效的引导学生方面作不断的思考,来提高课堂效率,既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六年级《比的意义》教学反思7
教材分析:
《比的意义》是学生接触比的知识的第一个内容。能否透彻理解比的意义,对于后继知识的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这节内容在本单元知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比的意义,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理解了分数,除法的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本单元对策基础,也是比和比例问题解决的依据,因此,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引导学生找出“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情分析:
比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分数乘、除法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基础上开始学习的。“比”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要想认识“比”, 就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实际意义,因此在学习中要让学生经历比的生成和发展过程,自主建构数学知识。教学时要注重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要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使学生在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学习,积极地、主动地构建知识体系。在学习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讨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比的过程。
2、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会读,写比,认识比的各个部分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能准确地求出比值。
3、使学生理解比、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数学知识之间是互相联系的,体会变中有不变的思想。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比的'知识充满好奇。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总结比和除法相等的式子,建立比和除法的关系,完成“两数相除”与“两数相比”的整合。
教学过程:
一、生活情境引入,认识“比”
1.展示,杨利伟在“神舟”五号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两面旗都长15c,宽10 c。
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两个量比较关系的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
(1)长比宽多几厘米?[15-10=5(c)]
(2)宽比长少几厘米?[15-10=5(c)]
(3)、长是宽的几倍?
(4)、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以上4个问题,并把(3)、(4)两题的解答过程板书出来。
2.长是宽的3/2倍。我们也可以把它们之间的关系说成长和宽比是3比2,宽是长的2/3,我们也可以说成宽和长的比是2比3。
3.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好多这样的问题,你能举例吗?
4,今天我们就研究这种与倍数有关的比较关系,一起探索比的意义。
二、探索发现
1.讲述:刚刚我们比较了两个同类的量,不仅两个同类的量可以用比表示,而且不同类的两个量也可以用比来表示。
出示:“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的高空做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
提问:怎样用算式表示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
2.老师讲解。
老师: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可以用速度即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来表示,也可以用比来表示,即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比90。
3.学生举例。
请学生举出可以用比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关系的例子,尽可能让学生多举例子。
学生互相讨论后,再指名回答。
4.观察、比较、思考和讨论。
提问:什么情况下,两个数的关系可以用比表示?
分小组汇报。
归纳:比实际是两个数相除关系的另一种表示形式。
指导学生看教材。
指名说说比的含义,完成板书: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板书课题:比的意义。
自学提纲:
1).比的读、写法。
2).比的各部分的名称分别叫什么?
3).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
4).比值可以怎样表示 ?
5).比和比值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5、展示讨论结果,讲解比的意义。
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归纳比和除法的关系,揭示“比值”的含义
2)整合“比”与“除法”的关系
师:观察上面的算式,根据它们所表示的含义,你觉得它们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4)揭示“比值”的含义
回忆:两个数相除时,结果叫做商,比也表示两个数相除,那比的结果应该叫做什么呢?
预设:生1:应该叫比的商
生2:应该叫比的值
介绍: 两个数相除的结果,还叫做比值。(板书:比值)
(5)举例并求比值。
同学们已经认识了比,也知道了比值,那你能照着老师写出的比的样子也举出几个比的例子并说出比值吗?(师引导学生举出不同形式的比)
6. 比与比值的联系与区别。
通过刚才对比和比值的了解,你觉得比和比值是不是一回事? ①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
②指名汇报(2~3名)
③ 归纳小结:比是一个式子,比值是一个结果
刚才我们认识了比,还知道了比值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区别,想不想继续研究?
质疑:(1)关于“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以是整数”,你怎样理解?
(比值是一个数,既然是数,就可以是分数,也可以是小数或整数)
(2)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0?
(3)比的前项和后项可以颠倒吗?(它们的位置不能颠倒。比有顺序)
【设计意图:比与比值是互相联系而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在学生初步认识比值后就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比较,既有利于学生对两个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又为今后学习区分“化简比”和“求比值”奠定了基础】
7. 探究比、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
结合黑板上的算式,请同学们想一想,比、除法和分数三者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呢?小结比与分数,除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二. 回顾梳理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对比有所了解了吧,你都学到了有关比的哪些知识呢?
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边指板书边提炼关键词)
生:我知道了……
师提炼关键词:比的含义、比的组成、比的特点、比与比值的区别、比值范围……
比的认识过程,以加深对比的印象,使“比的意义”在脑中变得更清晰、明朗。】
三、巩固练习(学了这么多,你学得怎样呢?想不想挑战一下自己)
1、基础练习
填空。
我校六年级(2)班有男生31人,女生23人。
(1)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 ( ),比值是( )。
(2)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 ),比值是( )。
(3)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 ),比值是( )。
(4)全班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 ),比值是( )。
2、综合练习(接下来我们来做一组判断题)
判断。
1).比的前、后项可以是任意数。( )
2).5米比7米的比值是5:7。 ( )
3).一场球赛的比分是2:0,因此比的后项可以是0。( )
4).3:6比值是2。 ( )
5).明明身高是1米,爸爸身高是178厘米,明明和爸爸的身高比是1 :178 。 ( )
四、全课小结
1. 这节课到这里就要结束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2. 比是数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今天我们只是初步认识了它,今后我们还会继续学习到有关比的知识。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会用到比的知识,课后希望同学们用你充满智慧的双眼去寻找,用你细致的心灵去感受,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六年级《比的意义》教学反思8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是在学生对比的意义、性质和比值的意义以及求比值的方法有了较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掌握这部知识将为进一步学习正、反比例的意义,用比例的方法解应用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我遵循由易到难,步步深化的教学规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按照创设情境(设问)——学生思考——学生得出结论——教师判断(反馈)。另外,还通过游戏练习的方式,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练习设计上不仅量多,而且,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例子,达到了教学目标中“应用”之一知识点。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我重视从下列几方面做好工作:
一、充分做好新知识教学前的准备工作。
为了学好新知识,我在课的一开始就出示了一组“比”,由这组比,引导学生回忆有关比的知识,如:什么叫做比,比各部分的名称,什么叫做比值,求比值的方法是什么?为后边学习比例意义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
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小组讨论,得出新的知识。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习比例的意义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要求亲自动手写人以两个数的.比,并求出比值。然后,分析这些比的比值,看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比值相等时组成比例的核心,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为强化理解在这时我安排了两种形式的练习:1、判断。2、组比例。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比与比例的联系与区别,并揭示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而它们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三、在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中我是分三步进行的:
第一步,先由老师说明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提示比例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并由学生自己标出所写的内项、外项。
第二步,通过学生自己计算内项的积和外项的积,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加以概括。
第三步,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理解,我精心设计了由易到难得三种类型练习。
四、为了充分体现数学知识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在课的最后我安排了一个在今后工作中会遇到、学生又很感兴趣的问题:某罪犯作案后逃离现场,只留下一只长25厘米的脚印。已知脚的长度与人体身高之比是1:7,你能推测罪犯身高大约是多少吗?这样渗透了学数学用数学的教学思想,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树立了学好文化知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意识。
六年级《比的意义》教学反思9
《成反比例的量》是在学习《成正比例的量》之后学习的。为了吸取上次课的教学经验,我改变了教学方法,目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上课时,以已学过的正比例的意义为切入点,让学生们先说一说成正比例的量的意义,并要求说出它的特征来;让学生们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再说说你是如何来判断这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这样既复习了旧知,又为学习新的知识做好了一定的铺垫。再出示课题:成反比例的量。让学生们自己提出疑问:如成正比例的量是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减少,那成反比例的量是不是一个增加,另一个量就减少呢?成正比例的两个量是比值一定,那成反比例的量是什么一定呢?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有了一些疑问,相信学生们会急着想要解决呢!我就顺势提出让学生们自己看书来寻找这些答案,然后再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对别人的发言及时补充和发表自己看法,这样既学会了思考,又培养了学生学会倾听的学习习惯。接着对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进行比较,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整个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很好地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迁移,理解了反比例的意义,不仅让学生获得了数学知识,还增强了自主学习数学的信心,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这课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都很高,学习效果较好,为了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和主动性,一是人人能自主积极参加新知的探索与学习;二是大家能充分合作,发挥出了各自的能力;三是大家学会了如何利用旧知识来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四是很多同学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后,有一种快乐感和成就感。
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学生掌握有一定得困难。怎样化解这一教学难点,使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点内容呢?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我从学生身边发掘素材,组织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引入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起了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自主探究新知较好的创设了现实背景。
二、深入探究,理解涵义
在演示的基础上,我又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讨论、分析,因而取得满意的效果:学生自己弄清了成反比例的两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初步认识了反比例的涵义,体验了探索新知、发现规律的乐趣。
三、比较猜想,归纳规律
我考虑到例题比较相近,因此要注意学习方式必须加以改变。因此我采取把自主权交给学生方式,营造了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因而对例题的学习探索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然后通过例题与例题进行比较,归纳出成反比例的两种量的几个特点,再以此和正比例的意义作比较,猜想出反比例的意义。最后经过验证,得出反比例的意义和关系式。既达成了本课的知识目标,又培养了推理的能力。
六年级《比的意义》教学反思10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使教学重点得到有效落实,本节课主要预设了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因此,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来引入,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引入新课。
2、教学比的意义
通过除法与比之间的相互联系,让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中一种新的对两个同类量进行比较的表示方法,初步理解比的意义。然后再从同类量的比延伸到不同类量的比,注重了比的概念的完整意义的教学。这样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发展和提升了学生的思维。
3、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当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后,学生必然对这种新的概念“比”,产生进一步认识的'需要,通过同学们自学,学会写比,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让学生在观察中感知理解比值的概念,并从比值的意义中发现求比值的方法,然后升华到讨论比和比值的联系与区别。
4、讨论并总结比、除法、分数的联系区别
通过设计表格形式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有序整理,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类比、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共同思考,总结等还可以不断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
5、练习的设计
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让学生在一种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去巩固新知,理解新知,并能运用新知,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学习数学自信心,从中感受到学数学和做数学的乐趣。
不足之处:
1、通过演示举世瞩目的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的画面,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从同类量的比延伸到不同类量的比,注重了比的概念的完整意义的教学。这样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发展和提升了学生的思维。
3、采取自主学习的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顽强的学习毅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4、通过讨论比赛中的比和数学中的比的不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顺利的完成了学习目标。
5、不足之处,有极少数同学还没有真正理解比和比值的联系和区别。
六年级《比的意义》教学反思11
反比例的意义的教学,考虑到前面正比例的教学,所以在教学上就采用了正比例这样的教学程序。通过逐层深化的方法慢慢帮助学生建立反比例的正确意义。由具体数据和表格式的例题的教学到具体数量之间的关系的判断。然后再到一些比较特别的例子的`判断,从而慢慢形成反比例的正确理解。
因为反比例的意义这一部分内容的编排跟正比例的意义比较相似,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以学生学习正比例的意义为基础,采取了放手的形式,通过开始教师引导后就直接把研究和讨论的要求交给了学生,在学生之间创设了一种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关系,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观察、分析、概括、发现规律,这样不仅仅是教会了学生学习的内容,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学习反比例,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习正比例的基础,加上正比例与反比例在意义上研究的时候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因此学生在整堂课的思维上与前面学习的正比例相比有明显的提高。但是这一节课还是出现一些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的情况。同时在教学中由于小组合作的关系,个别学困生没有做到较好的参与。
六年级《比的意义》教学反思12
(1)对教材内容安排的思考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学习反比例,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习正比例的基础,加上正比例与反比例在意义上研究的时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习上与前面学习的正比例相比有明显的提高。
(2)对练习题型、题量的思考
第一堂课在教学的时候,对于课本上的练一练没有进行选择,要求学生全部解答,结果发现学生化的时间比较多,而且效果也不是特别的理想。有了上次的经验,教师做适当的补充和引导,在第二节课的时候,学生的完成情况就比较理想,时间不多效率也高。
另外,由于在课始的导入环节中的未知每本页数与装订的本书的求解就已经知道求解方法,所遇课堂学生就没有刻意的去讲解,结果从课后的练习第二题来看,学生的掌握情况不是很好,虽然有些同学已经利用的了反比例的方法解答。后来想想本堂课学习的是反比例,既然已经学习了反比例,对于课后安排的这样的习题就不应该还只是利用上节课的方法去解答,应该很好的把这堂课所学习到的知识利用起来,一来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反比例,二来可以为后面学生学习利用反比例解答应用题留下伏笔。
(3)对正、反比例数量关系的书写的`一点思考
在课堂上讲解: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这道题是,想到三角形是否学生也能正确的解答,于是就补充了: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与相应的高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
这个问题的提出,使我对于为什么教材在安排上引入了利用字母表示有了更好的理解,起初不太清楚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现在想想,字母的标识其实是最能用数学语言来判断是不是成反比例,所以可以写成ah=s(一定)来说明底和高成反比例。这样学生在书写数量关系的时候,思维方法就会更明确。
六年级《比的意义》教学反思13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这节课可以说是百分数这部分知识学习的敲门课。百分数作为一种特殊的分数,它的含义有别于分数的意义。而且它在实际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一个重要的知识基础。
根据以前的教学经验,我感凡是每一单元的意义教学,都是非常重要的。意义理解好了,就为后在的学习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一节课我备得很用心,广泛借鉴网上优秀的教学设计,再结合自己对教材的解读,按步设计的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从生活出发,认识百分数。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课前,我让学生广泛收集了关于身边豆类有百分数的物品。课堂伊始,就让学生展示自己带来的物品,及时评价找得多的同学,以达到激励的目的。然后让学生围绕2个问题:(1)你手中物品的百分数怎样读?你能说出它表示什么吗?在小组内展开讨论交流。汇报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有序发言,提出了回答问题的模式:先说手中的物品是什么?再读出物品中的百分数,最后说说这个百分数表示什么?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学生汇报时,我随机板书这些百分数。并且注意抓住学生汇报中的关键点:沙琪玛能量值是2145千焦/每100克;营养素为26%,一袋少琪玛的质量是160克,而每100克的沙琪玛中含有能量2145千焦,每100克沙琪玛中能量产生的营养素占营养素总量的26/100。这一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不仅走出了能量占这袋小食品总营养素的26/100的误解。而且为进一步揭示百分数的含义,做了良好地引导。
通过多个实例的汇报,我还不忘结合教材上给出的实例,让学生再一次以文本为载体,加深认识百分数。顺理成章地让学生用一句话来揭示百分数的含义: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相机教学黑板上的百分数的读法,规范写法,特别强调百分号%的书写。如上教学,我不仅让学生清晰地主识了百分数,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而且让学业生体会到了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但我有一个问题没有给学生交待得更清晰,这是在我第二堂课想到后给学生补充上去的,那就是:既然百分数,又叫百分率或百分比。就应该给学生点出:百分数体现了两个数之间的倍比关系。只不过这个比的后项是一个固定的数100,写在了带有百分号的形式。
二、从实例拓展,加深理解
了使学生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百分数的含义,并且体会百分数易于比较,广泛应用的好处。我增加了一个教学内容,即:一场篮球比赛,王治郅投中9球;易建联投中11球;姚明投中了12球。问谁的准确率高?问题一出,很多学生脱口而出说:姚明投了100个球,才中了11个球,就说明王治郅投得准。这一节教学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们意识到:要判断出准确率的高低,必须得知道两个条件,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当我补充完条件,学生开始思考___写出分数(投中的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通分---- 比较----转化成百分数。通过题中分数与百分数的对比,学生发现了百分数的优越性。通过通分得到46/100,44/100,40/100,此刻渗透了分数转化成百分数的简单方法。另外,在最后一步也揭示了命中率的概念,一举多得。最后,通过两个小问题的提出:一个神秘手,命中率为100%,能不能说明他是高的,投篮准?和陈天华和姚明的命中率都是40%能不能说明他俩投中的球数同样多?开拓了学生思维,深刻地认识了百分数。课的最后,我们观察:黑板上出示的所有百分数,使学生知道了百分数有大于100%,也有小于100%,等于100%。百分号前面有整数的,也有小数。课上得很顺利,知识交待很清晰。也注重了学生思维启迪,教学效果良好。
后来,我进一步了解百分数时,又发现:对百分数的产生和扩展得还不够。
六年级《比的意义》教学反思14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掌握如下两个内容: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2、理解百分数与分数意义上的区别。对学生而言,百分数并不陌生,在生活中可以找到百分数,但不理解百分数意义。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教材联系生活实际的特点设计了教学。
1、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教学材料的安排上,我大量的结合具体的生活素材,以孩子们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让学生结合生活素材谈谈每个百分数的意义,进而总结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并充分体会到百分数认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可供独立思考,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比较分析、归纳整理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学生通过互相交流收集到的百分数的意义,进而理解概括百分数的意义;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逐渐排除分数与百分数意义非本质上的区别,掌握本质的区别。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多种形式的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大胆发言,以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思维为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
3、在教学中有机地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在进行百分数数据的分析比较中了解我国的国情,增强环保的意识以及进行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等。
六年级《比的意义》教学反思15
本节课是教学百分数的第一节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说出百分比数的意义,会读写百分数,并且会区别百分数和分数区别。
上完这一节课,我觉得学生对这一节内容掌握得还是比较扎实的,绝大部分学生对百分数的读法、写法和意义都理解的比较透彻,完成后面的练习也很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知识都是学生自己经历探索、交流得到的,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成功之处:
在教学材料的安排上,让学生充分收集有关百分数的资料,所以孩子们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能具体谈谈每个百分数包含的具体的意义,进而总结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并充分体会到百分数认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以学生为主体,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可供独立思考,又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在教学第一个环节时,以幻灯片新式提供有关百分数时,出现了困难。我意识到此时是他们相互交流,互相合作的最好时机,我抓住这个机会,给他们合作的空间,这个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学生在总结分数与百分数意义联系和区别时,又一次遇到困难,迫切需要交流,在学生激烈的争论中,把分数与百分数意义本质上的区别和联系总结的非常完成。两次交流就把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都得到了有效
解决,学生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尊重学生,全体参与。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多种形式的教学,多媒体教学作为辅组,鼓励大胆发言,以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思维为
目标,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不足之处:
1、在处理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方面。
没有让学生做好充足的准备,还是觉得很遗憾。虽然也让学生结助幻灯片,结合现实生活谈了百分数的意义,还是觉得学生没能亲自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存在的。还须进一步思考如何更好的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让孩子们深刻领悟到意义的内涵。
2、本节课还有两个知识点我没有讲到。
第一个是百分数的分数的单位,在学生会读写百分数之后,我也应该把这个内容顺势让学生理解,我没有做到。
第二是没有让学生明白为何要学习百分数?它的作用是什么?由于备课的不精细,考虑的不全面,造成本节课很不完美,只有利用自习课在进行补救了。
六年级《比的意义》教学反思16
1.学习方式的一点点转变,带来学习效果的一大块进步。
要改变以往接受式的学习,多给学生探索、动手操作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探索中自主发现规律。实践表明,学生喜欢动手操作,喜欢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在正比例的练习中,学生都能够用除法去验证结果是不是一定的,从而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可见教学效果非常好。
2.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放慢学习速度,有助于概念的理解。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正比例意义一课包含的难点很多,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的图像都是教学的难点,如果把这些知识都集中在一堂课中,学生囫囵吞枣,理解得不深不透。本节课把教学目标定位于正比例的意义,并且在发现规律上重点着墨,看起来好像是浪费了很多时间,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已经深刻理解了重点词相关联的量、比值一定的含义,为后继学习扫清了障碍。
3.一点点遗憾
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的竿高与影长是成正比例的。如果能够让学生到外面实际测量一下,会更有说服力。
六年级《比的意义》教学反思17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学习反比例,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习正比例的基础,加上正比例与反比例在意义上研究的时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习上与前面学习的正比例相比有明显的提高,而且在课时的安排上,在学习正比例的安排了2个课时,这里只是安排了1个课时,紧随着课之后教材安排了一堂正反比例比较、综合的一堂课,对学生在出现正反比例有点模糊的时候就及时地加以纠正。
反比例关系和正比例关系一样,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反比例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中学数学和物理、化学打下基础。反比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理解并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概念比较抽象,学习难度比较大,是六年级教学内容的一个教学重点也是一个教学难点。
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首先通过复习,巩固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然后安排准备题正比例的判断,从中发现第3小题不成正比例,从而引入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这通过复习、比较,不成正比例,那么它成不成比例呢?又会成什么比例?通过设疑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激起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自主探究新知创造了条件并激发了积极的情感态度。因为反比例的意义这一部分的内容的编排跟正比例的意义比较相似,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以学生学习的正比例的意义为基础,在学生之间创设了一种自主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关系,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观察、分析、概括、发现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学完例3后,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而是让学生按照学习例3的方法学习试一试,接着对例3和试一试进行比较,得出它们的相同点,在此基础上来揭示反比例的意义,就显得水道渠成了。然后,再通过“想一想”中两种相关联的量进行判断,以加深学生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最后,通过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对比,加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区别不同的概念,巩固了知识。并通过练习,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深的体会到要上一堂数学课难,上好一堂数学课更难,课前虽做了充分的准备,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练习题安排难易不到位。由于学生刚接触反比例的意义,应多练习学生接触较多的题目,使学生的基础得到巩固,不能让难题把学生刚建立起的.知识结构冲跨。参与学生的探究不够。亲其师信其道,那么亲其生知其道不为过,真正融入学生才能体会学生的思想才能真正落实教学新理念。
当然,教学过程中还或多或少存在其它的问题,但有问题就有收获,在以后的教学中,认真反思,仔细分析,查找根源寻求对策,在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攀登。
----------------------
上完课后,虽然看了听课老师给我的评价,但我一直在思考,学生是怎么评价的呢?在学生眼里,到底哪个地方出问题了呢?突然,灵机一动,干脆和学生一起交流一下吧,也许效果还更好呢?通过与学生交谈,让大家一起再次回顾本节课,找一找优点和不足,学生的回答很是让我惊奇,现摘录如下:
优点:
1、课堂导入新颖、有趣、有效,结尾有所创新,改变了以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呢?”等传统方式,从而使得大家大家想学、乐学;
2、老师讲的详细,特别是讲授两种相关联的量,用通俗、简单的语言让大家一听就明白了,并且很快就可以判断出是否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3、题目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让大家感觉学习数学很有用;
4、课堂上学生讨论的时间充足,参与度较高,且时效性较强;
5、课堂调控能力较强,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6、板书明确、清晰,一目了然;
7、设计合理,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较强。
缺点:
1、课堂气氛没有以前活跃;
2、知识量太大,难度较大,很少有不经过思考或稍作思考就能回答出来的问题;
3、小组合作时,没有分好工,导致在计算相对应的每组数的和、差、积、商时,每个同学都在计算,因而用的时间较多,如果四人小组分好工,没人计算一种运算,时间就会节约一半。
4、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欠缺;
5、板书中的字体不太规范,要加强基本功的训练;
针对听课老师和学生的评价,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发扬优点、克服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六年级《比的意义》教学反思18
《比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不同类量的比。教材还介绍了每个比中两项的名称和比值的概念,举例说明比值的求法,以及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着重说明两点:(1)比值的表示法,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的是用整数表示。(2)比的后项不能是0。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善于倾听老师讲解与同学的发言;教学难点是理解比的意义。
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所以在教学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学习比的意义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对&qut;比&qut;缺乏感性上的认识,学习比的各部分名称及读法、写法时,采用了让学生先自学课本的'方式,自学课本也是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充分相信学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在反馈交流自学这一部分的知识时,以小老师讲解为主,其他学生倾听和补充的方式为辅,有效提高了学生认真倾听的兴趣。因为角色的变换使课堂相对以往新颖、有趣多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只有认真倾听小老师的讲解,才能确定他说的正确与否,需要更正和补充些什么。小老师讲得投入,同学们听得认真,效果不错!从而培养了学生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
在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意在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讲授,让学生借助教材、板书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自主学习。
不足之处:由于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学、小老师讲解和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需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本节课只是把知识点讲解完成,却没有更多的时间练习和巩固知识,在课堂教学时间的把握上还待改进和提高。
六年级《比的意义》教学反思19
教学目标:1、通过教师的讲解及学生的观察、思考、讨论、自学等活动,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各部分的名称,理解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2、会正确写出两个数倍比关系的对应比,掌握求比值的方法,能正确求比值。
3、通过教学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初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观点。
4、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揭题
出示:我们六(5)班有男生23人,女生21人。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想什么办法对六(5)班男生、女生人数进行比较?
师选择: ⑴男生人数比女生多多少人?
⑵女生人数比男生少多少人? 师:请同学口头列式。
⑶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多少倍? 板书:2321
⑷女生人数是男生的几分之几? 2123
师:从同学们对六(5)班男生和女生的比较中可知,比较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什么?(求一个数量比另一个数量多多少或少多少),是比差关系。用什么方法?(减法)。另一种是什么?(求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或几分之几),是倍比关系。用什么方法?(除法)。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用除法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
我们把用除法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这种新的数学比较方法叫做--比。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比的意义。
二、 探索新知
1、 教学比的意义
⑴指⑶ 师:2321,是谁和谁比?
师述:用新的数学比较方法说,求男生是女生的几倍,又可以说成
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23比21(板书)。
扶放启发:请同学想一想,仿上例(指2123)那么2123又可以怎么说呢?
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21比23(板书)
⑵说一说:①苹果有4个,梨有5个。苹果和梨的关系怎么说?
②舞蹈兴趣小组有女生9人,男生4人。(同桌互说,后指名说)。
⑶师: 用比的方法不但可以对同类量进行比较,还可以对不同类的量进行比较。[ 同类量:师可结合上例简单说明]
师出示: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00千米。
问:①求汽车的速度怎样计算?
1002=50(千米)(板书)
②(指1002)路程和时间的关系还可以怎么说呢?
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00比2(板书)
师: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可以用速度(即每小时多少千米)表示,也可以用比来表示。
⑷学生举例
举一个可以用比来表示两个不同类数量之间关系的例子。(同桌互说,后指名说)
⑸总结
①思考、讨论: 什么情况下两个数的关系可以用比来表示?
②指导学生看书
看看教科书上是怎么定义的?指名说一说答案,然后齐读。(划出两数相除点上着重号)自学比的读写法、比各部分的名称、比值、比和除法各部分的关系
⑴师:关于比,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请同学们自学教科书第47页第一个做一做上面的内容。
⑵汇报: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
①比的读写法
指23比21;21比23;100比2 ,问:还可以怎么写?(学生练习)。怎么读?(齐读)
②比的各部分名称、
说一说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是什么?
③比值。
师:如何求比值?
[反馈练习]
①说一说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是什么?
8︰11=811=8/11 1/4︰1/3=1/41/3 =3/4 1.2 ︰0.3=1.20.3= 4
②抢答。教师出条件,学生抢答比值。
比的前项是100,后项是2,比值是()
比的前项是21,后项是23,比值是()
比的前项是2.4,后项是3,比值是()
③做一做
a、有5个红球和10个白球,写出红球和白球个数的比,再写出白球和红球个数的'比,并分别求出比值。
b、某种型号的文具盒,每1箱装12只,共计人民币72元,写出这箱文具盒的元数与只数的比,并求出比值。(说一说比值表示什么意思)
④比和除法各部分的关系
①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0?
②足球比赛中的0︰0,是不是我们数学上所说的比?
3、 继续自学两个做一做中间的内容
⑴让学生说说通过自学,你又明白了什么?
⑵想一想,辨一辨:
既可以看作一个分数,又可以看作一个比,还可以看作比值。
⑶继续汇报,完成表格
⑷反馈练习
变一变, 填一填
319=( )︰( ) 21︰100 =( )/( ) 4/23=( )︰( )
1/8=1︰( )=( ) 8 A︰B =( )( )=( )/( )
( )︰( )= ( )7=5/( )
⑸找一找,比、除法、分数分别表示什么?(区别,完成表格)
一种数 一种相除的关系 一种运算
三、 课堂总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四、综合练习
1、讨论:小强的身高1米,他爸爸的身高是173厘米。 小强说他和他爸爸身高的比是1︰173,对不对?你认为是什么?
2、看谁会动脑筋?
题目:小明今年12岁,是六(1)班学生,该班共有42个学生;小明爸爸今年38岁,再保险公司上班,年薪15000元;小明的妈妈每月工资800元,他所在单位有职工24人。
(看谁会动脑筋,能根据题目中提供的信息,寻找合适的量,自己提出多种多样的问题,并说说这些量之间的比)。
六年级《比的意义》教学反思20
在学习比例的意义时,我让学生先计算两组比的比值,再比较两个比的比值,比较后让学生自己写出两个比值相等的比,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再比的家族里,比值相等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自己能体会“比例的意义”,学生学习轻松自在,概念的理解顺其自然。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也是让学生自己选择例子直接告诉学生把两个外项、两个内项分别相乘,然后发现规律,看是自主发现,其实学生还是一种接受性学习,朝着教师指的方向走,缺乏一定的挑战性,后来发现别人教学时是提供四个数据,让学生写出两个得数相等的式子,这样探索发现规律,并举例验证自己的发现,在探索中让学生体会到归纳法研究的方法,渗透科学研究的态度;同时让学生自己举例研究,使研究材料的随机性大大增强,提高结论的可信度。在这样的探索过程中,学生既有一定的方向,又有不同的思维,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使探索的问题具有挑战性。想想别人的设计确实高出一筹。因此,在教学中,解决好自主探索与教师适当知道的矛盾显得很重要,有时就能体现不同的教育理念。
比例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如建筑上混凝土的配置、医药上药水的配置、科技上图纸的绘画等都要用到比例,但是学生所能体会的只是一个比,所以课中安排学生说说“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比例?”学生举例后,由学生就提出“按药粉与水的比为1∶100”中“1∶100” 只是一个比,而非比例,这时引导学生讨论,当要配置的药水的.重量发生变化的时候所需要的药粉和水的重量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是药粉和水的比总是1∶100,所以这个比例就是“药粉∶水=1∶100”,这就是一个比例,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明白“按比例配置”中的“比例”意义,把数学与生活相联系,学数学用数学。
【六年级《比的意义》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反思的意义09-03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12-24
比的意义的教学反思02-10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02-11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11-24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09-08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09-21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09-21
教学反思的意义09-23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