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线段》教学反思(通用11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认识线段》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篇1
本节课是初步认识线段,我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先由学生实际操作拉毛线团,得知线段的表象,再通过指一指(同桌)、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这几个环节,抽象概括出线段。整个过程由具体直观到抽象,并由易到难逐层进行,创设开放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比较好的:
(1)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
(2)体现学生是发现者和研究者;
(3)关注学生的差异面;
(4)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
当然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如:准备的毛线团太新,不够形象,学生没开始拉就已经是一条线段了;老师说的`话太多,容易使内容琐碎造成学生思路不完整;在画线段时还不够规范,特别是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最好利用多媒体手段,这样学生才能看得清楚。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篇2
《认识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较抽象,学生不太好理解。对此我将教学过程大体分四个层次来进行。第一个层次,想办法将一根毛线拉直,两手之间的这段就是一条线段。引入线段,使学生感知“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这两个特征;进而呈现线段的图形,使学生初步建立线段的直观表象。第二个层次,结合学生熟悉的物体,让学生明白直尺、黑板、课本的边以及纸的折痕等都可以看成线段,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折出不同长短的折痕,引导学生体会“线段是有长短的”,从而既使学生丰富了对线段的感知,又使学生进一步完善了对线段的认识。第三个层次,教学用直尺或其它合适的工具画线段。第四个层次,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完成课后“想想做做”,进一步巩固对线段的认识。
这节课讲完,我感觉比较成功,学生掌握的较好,并且每个在课堂上表现非常踊跃,思维不止一次达到升华。
我认为本节课有三个亮点:
(1)想办法拉直毛线,体现线段的“直”和“有两个端点”的特征;
(2)画线段,用合适的工具画线段,比比谁画得对、画得多。体现线段的特征,还告诉学生线段可以横着画、竖着画、斜着画;
(3)数线段,这个环节是由课堂中的.一个“小错误”引出的,在比赛完画线段以后,进行反馈。我发现×××在一条线段中间点了一个点,我就和同学一起数他画的线段,并且了解该同学是不是真的这样想的,当他说出是自己出错了,我在表扬他诚实的基础上,也感谢他给了我们一次探讨数线段的机会。即在一条线段上点两个点、三个点……一共有几条线段?接着继续探讨平面上的三点、四点、五点,每两个点连起来,一共有几条线段?这时学生兴趣积极性高涨,很轻易地得出数线段的规律——一个奥数中问题。
课堂教学就是这样一个灵动的、让师生共同进步的过程。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篇3
线段对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既抽象有实际,学生难以理解,对此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观察、比较。让学生通过拉一拉、比一比,体验线段“直”的特点和线段有两个端点,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形成线段表象。引导学生观察直尺、课本、黑板等物体的边,找一找、摸一摸,加深对线段的感受。鼓励学生寻找、利用身边的`工具画线段,让学生经历画线段的过程,通过交流,探索画线段的方法。
但上完这节课后,我觉得这节课存在很多缺陷:
1、语言表述不够严密。在表述线段的最主要特点时,我就用了“一段直的并且有两个端点的线就是线段”,显然这样的描述还不够严密。
2、我的教学设计还不够丰富,容量不够大,变式不够多,在发展开拓学生思维方面还要做出努力。
3、可以更紧密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如找出教室内、生活中的线段等等,从而更好地让数学为生活服务。
4、没能用课件,如果在让学生辨认平面图形中的线段用课件显示就更好,如,学生找出的线段就显出红色,不是线段的显绿色并打X。这样学生可以看得更清楚,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分层教学还显得不够,虽然我在这节课让学生全体参与但根据学生的智力程度分层教学还不明显。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篇4
线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教材注重学生的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之上通过大量表象的支持,从而获得对线段特征的直观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初步实践能力和想象力,充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1、重视探索实践。
课始,我让学生动手实践:想办法让桌上弯曲的毛线变直,再变换方向拉一拉,让学生充分感知线段的本质特征。在折线段时,我向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一条线段,并比较其长短。让学生比较中初步感知线段是有长短的。在画线段时,我也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画线段的工具、方法和注意点。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很重视学生的探索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悟。
2、注重联系生活。
生活中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亲近数学,对数学感兴趣。首先,在导入时,我出示了学生最熟悉的100米跑道线,让学生感知直。其次,在认识了线段的基本特征后,我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学生找的`热情很高,找出了许多。最后,我又展示了一些学生熟悉的用线段围成的图案,如:五角星、松树、房子等等。整节课,我尽量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来理解、认识线段。
这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练、明确。对于二年级小学生来说,有些问题我提的不够明白,造成了小学生的思路不够完整、清晰。从而导致课堂上学生多处出错。
2、课前预设不足,教师缺乏灵活性。比如:教师演示把毛线斜着拉,问:这是线段吗?当时有许多学生就回答:不是。为什么呢?因为它弯了。由于课前没想到会出现这种情况,当时有点措手不及。其实这是很好处理的,只要松手让线变弯,再拉直,比一比,学生很快就能清楚的认识到:这样也可以看成线段。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篇5
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短。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线段对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我先通过学生的体验活动来初步认识线段并用图表示,再通过学生画线段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最后学生通过量线段、数线段来加强对线段的认识。
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既抽象有实际。我在设计本节课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线段的两个特征,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尽管教材只写出“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但用直观描述的方式表明了线段的属性,直的、两个端点即可以度量。教学时,我紧紧抓住线段的两个特征,反复用多种方法强化学生对线段的认识。画线段是在认识线段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学生已有了对线段的感性认识,知道某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因此,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画一条线段,并请了不同画法的小朋友展示自己画的线段,并介绍自己是怎么画的,从而使学生明白画线段时既可以先画一条直的线,再画上两个端点,也可以先画一个端点,再由这个端点引出一条线,最后画上另一个端点,还可以先画两个端点,再把两个端点连起来。
除此之外,我还请学生说说为什么尺、铅笔、数学书这些东西都可以用来画线段,还有哪些东西也可以帮助我们画线段,使学生明确只要有直边的东西都可以用来画线段,又一次巩固了线段“直”的特点,最后我请学生再画一条定长线段,这样,学生经历了画线段的过程,自己得出并牢固掌握了画线段的方法,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存在问题:这一环节我过多关注线段的测量,而没有关注定长线段的画法。虽然学生没有多大问题,但作为新授课教师必须明确指导:从零刻度开始到规定厘米刻度画一条直直的线,并画好端点。如果在这一环节上教师能够示范画线段,学生思路上会更明确。
2、注意创设情境,感受理解线段。
教材只有半页的内容,如果为了背出线段是什么,画一画线段,那不是难事,但线段的教学,更重要的是结合情境感受线段,理解它的意义,使学生看得着,摸得到,用得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想象力和探索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学生进行了多样、灵活、有趣的练习,不仅巩固了对线段的特征的认识,而且对线段的认识更丰富、更深刻了。他们在练习中获得了提高,树立了学习的信心,也充分感悟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存在问题:设计问题时我能够考虑题目的开放性、递进性、灵活性、知识的连接性等方方面面,但对练习的反馈形式或者说反馈时教师的问题设计不够全面。如反馈断尺量长度时,我只考虑有三种方法,没有考虑这三种方法的思考过程。比如我考虑到可以用12—8地方法来解决,在练习中通过引导,学生也想到了这种方法,这时我没有再深入研究为什么可以用12—8,当然学生的思维也只停留在可以用减法,至于为什么就不得而知。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篇6
线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学生早已在生活中不自觉地认识了它。陌生是因为线段作为几何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低,学生的感性认识远远超过了理性认识,要以纯数学的角度去理解有些难度,要有一定的空间观念才行。
因此在备课前我先研读教材,发现教材首先通过学生对自然放置的线和拉直后的线进行比较、观察来初步认识线段,感受“线段是直的”,并用图表示线段,使学生初步建立线段的表象特征。再通过观察直尺、黑板、课本的边线以及用纸折出的折痕都可以看成是线段,而且要求学生折出不同长短的折痕,引导学生体会“线段有长有短”。让学生用直尺画线段,既丰富了学生对线段的感知,又加深了对线段的认识。想想做做主要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练习形式,帮助学生巩固线段的特征。第1题让学生根据线段的特征判断是否是线段,突出作为图形,线段是直的,而且有两个端点。第2题让学生数出常见图形中线段的条数,渗透“多边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第3题让学生用直尺把两点连成一条线段,使学生初步体会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第4、5题让学生利用三个点或四个点,连接其中的每两点分别画一条线段,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画线段的方法,体会线段与有关多边形的内在联系。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很明确,就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概括总结来认识线段。我在设计时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和教学目标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首先让学生观察放在桌上的.毛线,然后让学生把手中的毛线拉直,用拉直的毛线和没拉的毛线作比较,让学生理解线段是直的。通过让学生摸摸拉直的毛线的两头,让学生知道线段有两个端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锻炼了比较概括的能力。
这一环节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初步感受线段的特征,但我觉得不是所有的知识点必须让学生去自主探究,有些知识点还是要直接与学生说明的,比如说线段的两端叫端点,端点这一概念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必须通过“灌输”让学生知道什么叫端点,并在下面的教学中要不断地渗入,使学生很好掌握。
通过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练习形式,具有开放性,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识,通过让学生数线段、折线段、画线段、连线段等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加强对线段特征的认识。
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比较好的:
(1)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
(2)体现学生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
当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如我让学生找生活中的线段的时候,学生局限于找教室中的线段,这时候如果能用多媒体辅助一下,学生的视野会更开阔;让学生画线段时没有规范化,导致在作业中出现画得线段不是很“美观”。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真切的体会到教态不够规范、自身教学语言不凝练,教育机智不成熟。
第一:教态不够规范。在课堂中教师的肢体语言很重要,我记得听老教师说过教师在课堂上实际上就是在表演,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应该有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这样就能让他们在轻松自然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而不是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机器。
第二:教学语言不凝练。主要体现在不会引导学生,不会顺着学生的发言就势引导。还有就是环节和环节之间的衔接不是很巧妙,我觉得有点“唐突”,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的过渡比较生硬。我们知道,课堂上每一位学生的回答不可能都是自己预设的答案,面对出乎意料的答案如何巧妙地引导,在有些地方我发现是很牵强地拉回主题。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充分发表观点和意见的机会,引导学生参与交流活动,但也不宜过频繁地换学生。另外要让学生相互评价,让学生做做小老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教育机智不成熟。我想对于教师来说,教育机智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也并非天生的,而是教师在学习教育理论、总结教育经验、努力参加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教师综合运用各种教育能力达到了成熟地步的表现,是教师掌握了高超的教育艺术的表现,这点感触非常深。
总的来说,这节课有成功也有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认真备课,努力钻研教材,在一点一滴中积累经验,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应该在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等方面多下功夫,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相信自己会有更大的进步。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篇7
教参里说,让学生感受到直的,可测量出长度的,以此来初步感知线段。看起来不难,直接感知,学生也能很好的记忆。可是,“感知”却不那么容易。这节课设计了以下空间,反思如下:
空间一:感知。
以一根绳子和一段视频导入新课。拉直的一根绳子,可以看作什么呢?请你在视频中找到答案!看了视频,孩子们找到了答案“线段”。但这时,我感觉学生对线段并没有感知。于是,我问,你能说说你认为哪儿也是线段呢?比如桌子的高这条线,是一条线段。于是,学生模仿着找出线段。反思这一环节的设计,孩子们在找线段的过程中,虽然并不知道这节课要学习的线段的两个特点,但是,他们感觉到了,首先应该是直的。这种模糊的认知,我认为就是最初的感知。追问,你们找的都对,那到底什么样的线才是线段呢?“直的”毫不犹豫的抢答。追问,还有没有其他特点呢?“有的长有的短”“她说有的长有的短,就是说线段都是有长度的。”这地方我的话,跟的'有点急。可能因为对可测量的感知不太容易,所以我仍然没有沉住气。为了学生能够感知可测量,我又追问了手电筒的光线,太阳光线等,感觉问的有点深了。这地方应该怎么处理,期待和大家的交流。
反思这个空间,看似随意的聊天,却真真切切的让学生把线段的概念从实物中抽离出来。虽然这个空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完成了预设的目标。在跟进练习里,反馈效果不错。
只是对于细节和过渡语处理得有些随意。这是平时上课的通病。以后要多加注意。给自己录音,看看说了哪些多余的话。
空间二:线段的测量。
测量线段,本不该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大可以一带而过,因为前两课时,都已经学过了测量的方法。但是,为了更好的巩固知识,应用知识,还是单独进行了教学。但是这部分是由学生来说测量的方法。个人感觉有点失败。虽然大致的意思能表达清楚,但是浪费时间,而且同学的倾听不是特别好。需要维持纪律。课下忽然想起了于姐说的“一个行动代替一车语言”如果改成让他来前面量一量,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又直观又高效。
空间三:画线段。
画线段怎么画?把一个大问题直接抛给我学生,简单表达后,仍然以视频进行教学。细化要求,左手按住尺子,右手拿笔,从0开始画,画到3,就是长3厘米的线段。然后动手操作。加强操作,画了长3厘米的线段后,画长7厘米的线段,问,两条线段一共多长?第二条比第一条长多少?一边画,一边巩固解决问题。然后要求,画笔3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马上有孩子说5厘米。表扬懂数学思考,先计算,再动笔画。接着画了同样长的线段。同样渗透数学的思考方法,想同样长,应该先量出第一条的长,第一条长几厘米,第二条就画几厘米长。在一系列动手操作中,不停的通过表扬,有指向性的进行方法渗透,比如“孟子玉画的时候用左手按住了格尺,画的真直,真好看。”“李明霖是从0刻度画起的,画得真认真。一点儿都不差。值得表扬。”等等。并且要求孩子在画了线段之后,标清所画线段的长,这样要求合不合理我也不知道,但是在高年级有要求的时候,很多孩子总是忘记标,我想为孩子养成良好的绘图习惯,绘图是应该标识长度的。
这一空间,进行得非常顺利。充分的表达和演示,大大的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表扬比要求更有效。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想成长老师喜欢的好学生。他们也都能成为老师喜欢的好学生。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篇8
俗话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只有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真正而又实际的操作,才能直观形象地感受到知识产生的全过程,进而将这种知识掌握得最牢固。本节课我本着注重学生的操作体验,感知认识。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对此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观察、比较。
在设计线段这节课的时候,我把自己的教学从孩子们生活入手,一根妈妈的卷发,一段绳子、一根跳绳。先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操作体验,能在认识线段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多次操作,深切体验。先让学生在“拉直曲线”的操作中,感受线段的特征,后又让学生“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生活中的线段,再进而阐述线段的意义,了解线段的三大特点:线段是直的、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可以量出长度。我注意学生生活的联系,找出身边的线段,从黑板边、桌子边、书边等等。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来感知线段的特点。
最后是让学生利用一些工具尝试着画线段,进一步形成对线段的表象。总结出用尺子画出的才称之为线段。学生们也在这“再创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树立了自主学习的信心。我知道只讲不练是达不到学习的效果,我注重练习开放,拓展思维。只有练习形式多样有趣,富于开放性的`情况下,才是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识的有效途径。
本节课我设计了“判断是否是线段──量线段──画线段──连线段”等练习来加深学生对线段特征的认识,拓展学生对线段的认识,使学生在练习中充分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之所在,但在本节课的实际教学中,拓展的深度还不够。 本节课我也有不足之处,反思我的整节课堂只是注重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图形的数学思想渗透不足。其次,这节课本身与研究不容易组织,我课堂语言表述欠简洁,通俗。为了突出尺子与其它物品画线段时,有什么好处时,表达得有点抽象,深奥。记住:上课语言要简洁,明了。我们要用学生最容易接受的语言传达。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知识学习效果明显,但对于学生在点与点之间画线段的数学思想渗透不够,比如:五点的画法,可以从一点出发,逐一画出,也可以用从外到内的方法进行画线段。再者分层教学还显得不够,虽然我在这节课让学生全体参与但根据学生的智力程度分层教学还不明显。我知道想要上好一节课很难,不能只是关注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更要关注更多学生的发展,才能让学生真正的会学数学!我会继续学习,继续努力。争取每一节课少留遗憾!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篇9
二年级的两节课都是有预习单,孩子们在课前对所学内容由一定认识,课堂教学时和我们没有预习单的教学方式有所改变。实小的教学校长对他们的数学组所做的前置性学习进行了介绍,前置性学习也不是简单的预习,让我觉得他们研究的是比较踏实的。虽然之前也听过几次南师附小的.生本课堂,感觉和他们的前置性学习还是有区别的。
下面我就《认识线段》这节课来谈谈我的感受。本节课中焦老师用想想做做第一题引入,由于孩子已经回家做个此题,学生用自己的符号通过观察把这些图形分为直的、弯的两类。观察直的图形中找到线段的两个端点,这是它的一个特征。另外一项前置性作业是让学生摸一摸卡纸的边,正方形、长方形的边,学生填写有什么感觉。从而揭示线段是直的特征,再让学生举例教室里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做线段,从而发现线段是有方向的。在创造一条线段时,有的孩子是拉、有的是折、有的是画,通过折线段感受线段是有长短的。
焦老师整节课设计是比较有想法的,把前置性学习中对线段的特征就有所思考、渗透我个人的小建议是,线段是直的这个特征,最好让学生感受完所有的实物后,再来揭示,不要一开始就揭示,这样太快了。另外在画2个点、三个点、四个点连线段时,4个点连接的方法很多孩子是先画外面的,再画里面的,老师可以再适当指导方法:通过找点一一连接,从一个点和其他三个点相连,再找第2个点和其他两个点两联。这样,以此类推,就算再增加几个点,学生也不会重复、遗漏。
本次参加的教研活动让我对前置性学习的方式有所了解,我想今后有机会,我也尝试一下这样的课堂。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篇10
这节课是我听了沈老师的课之后又重新备的课。沈老师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尤其是她一些丰富的提问方式能极大的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和趣味性。课堂的一开始我出示了一些常见的绳子。接着让孩子们拿出他们自己准备的绳子。通过和他们的操作互动,慢慢揭示线段的.三个特征“线段是直直的”“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有长有短”其中第三个特点我是通过孩子们准备的绳子让他们感受到线段的第三个特点。三个特点板书之后,我提出一个问题“假设你是线段,你会如何介绍自己?”这个问题提完之后,孩子们都非常兴奋,积极性很高。在想想做做中,四点画线段这题中,有一大半的孩子们漏画了。
这与我在教授过程中没有详细地教导有关。整节课需要孩子们动手操作的部分很多。我发现孩子们很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当然这样的方式也能很好的让孩子们感受到。线段的三个特点就是通过孩子们动手操作自己感受出来的。通过这节课,我也明白了设计提问的重要性。
一个问题如何表达很有学问。问题既要精炼又要能提起孩子们的兴趣,这需要在备课的时候反复琢磨。这点我需要多向老教师们模仿和学习。动手操作机会多了并不意味着课堂就能杂乱无章。学生的听课习惯需要反复提醒和教导才行。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篇11
本学期我公开课执教的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线段的初步认识》。在选课时犹豫不决,因为这节课要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从而感知什么是线段,线段有哪些特征,怎样认线段、找线段、画线段等。我担心在学生在这节课的活动中“乱”起来,以致于我“收”不住。后来我还是决定挑战一下。
这节课前我先检查了学生是否带学具,结果有好多学生忘带毛线了,我把自己带的毛线发给了没有带毛线的学生,这样全班学生人人都有毛线了。这节课我很重视学生从操作中形成概念,巩固提高。由新课开始,我让学生动手把桌上弯曲的线变成直的。全体学生动手把线拉直。然后从中抽出两手之间的一段是线段,用手捏住的两端是线段的.端点。让同桌互相数与形相结合,学生容易记理解。再次,通过动手折一折,折出一条线段,再折一条比这条线段长的线段和比这条线段短的线段,来扩展学生的思维。整个操作活动中,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以及数学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形象生动地表明,线段是有长度的,有长短之分,可以比较,可以度量的。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这节课超出了我预想的教学效果,学生参与非常积极,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会了新知识,我心中暗自窃喜。很遗憾的是还有好多孩子急于展示而没有给孩子充分展示的机会。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04-16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01-08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04-16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09-16
《线段的认识》教学反思09-20
《线段的认识》教学反思02-08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04-16
认识线段的教学反思08-15
《认识线段》数学教学反思09-21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通用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