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2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篇1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教学的。
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猜想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再通过验证探索发现常用的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教学中通过一个棱长为1dm的正方体,让学生分别用不同的单位计算它的体积。根据体积单位的`定义: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而1dm=10cm,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根据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得出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并让学生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以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这节课我比较注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发现。无论是前面的探究活动,还是后面的换算练习,以及最后的开放式应用题,都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自己观察,自己验证,自己发现,自己表达,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篇2
这节课首先从复习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开始,接着复习面积单位间的进率,随后就引出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让学生猜猜体积单位相邻的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学生一口猜出是一千。学生好像早就知道,但我告诉学生这只是猜测。于是就问猜测的东西应该怎样做才能确定,引出需要验证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和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的学习活动。首先,让学生独立去验证,教师巡视。发现有点难,于是引导学生想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的.边长是1分米,用厘米做单位便是10厘米,由体积公式便得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10*10*10=1000立方厘米。于是便得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同理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接着,我用课件再次验证了这一知识,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接着便让学生用这一知识去解决问题,书本的例3和例4都是让学生独立去做。做之前,要求学生回答从低级单位到高级单位应该怎样用进率,从高级到低级又怎样用。再让学生去写。随后就进行巩固练习。
本节课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还灌输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运用猜测—验证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但本节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未达到理想的效果。而且在教学例题4时处理的不是十分理想,浪费了一些时间。其次在推导体积单位间进率时并不十分好,有点操之过急,只求完成任务,忽略小部分理解慢的学生。
要想上好一节课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对教材要非常的熟。还要预设多种方案,好让课堂上出现的任何一种情况都在掌握之中,上课时好游刃有余。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篇3
1、目标让学生提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是每个教师都认同的一个理念,但是怎样将这样一个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呢?不妨从目标让学生提出做起。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有了前两个知识的学习经验,在面对体积单位时是有能力提出学习目标的。教师要给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目标的机会,这样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和别人(教师)让我解决的问题相比,学生自然倾向于前者。
2、方法让学生探究
我们经常抱怨学生在做单位之间的化聚练习时出错,埋怨学生不细心。冷静的思考一下,学生做错题的原因真的都是不细心吗?有多少学生在死记硬背单位之间的进率,又有多少学生记混单位之间的进率而闹出笑话。造成学生会死记硬背单位之间的进率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忽略了授给学生渔,而只授给学生鱼,学生收获的鱼多了,改用的时候就分不清该取哪条鱼了。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篇4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教学重点是探索推算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和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体积单位间的换算。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主要是通过计算和观察得出的。在教学时,我安排了关于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间进率的复习,以唤起学生关于单位间进率的.学习经验。在推导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间的进率时,由于没有配套的教具,课堂上无法让学生清楚地感知到1000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我只能让学生看课件演示来进行对比计算。因为1分米=10厘米,由此发现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与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同样的方法,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在单位间进率换算的教学环节则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学生因为有以前学习的经验和体会,所以很快就能归纳出具体的方法。
接着,我安排了相应的练习。练习题中除了体积单位的换算外,还增加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换算,让学生对比练习,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加深理解对这三种单位换算之间的异同点。从学生的练习情况来看,对单位换算的掌握情况是令人满意的。但也发现少数学生对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还是混淆;还发现容积单位(升、毫升)与体积单位间的换算不熟练,还有的对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没有弄清楚,特别是后进学生很容易出错,课后要对他们进行强化训练。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篇5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设计以下几个环节:
①复习导入
在这个环节中,我并没有设计“漂亮”的教学情境,而是和学生一起复习前面学习过的计算体积的方法:“数体积单位”,因为这个知识点与本节课的学习息息相关,通过这个环节的复习为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②探索新知
本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托新课程“注重让学生从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自己建构新知,在体验中掌握数学方法的理念”。在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中。
在活动中,我先出示一个长方体,让学生用“数体积单位”的方法计算它的体积,之后又在原来的长方体后面又添上一个小正方体,并让学生再计算它的体积,并把两次的结果都记录在表格,这样学生很快就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长有关系。在学生学会了这中方法后,我便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用类似的方法,小组合作探索长方体的体积还与哪些条件有关系,有了前的铺垫,学生很快就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都有关系。在学生明确了这一点之后,我立即追问: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样的关系,并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并最终归纳出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篇6
在本节课中,通过用排水法测量外形类似于圆锥的体积(比如铅锤)不但麻烦,而且有时还不能用(比如测量麦堆的体积),体会此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引入新课。从面上的相似性知道圆锥的体积可能与圆柱的有关,然后经历大胆猜测、实验验证、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得出体积公式的'过程。再利用适当的练习巩固公式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本节课总体感觉很顺畅,学生思维活跃。在课堂上利用实物演示,较好地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出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本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课中让学生动手分别用圆锥和圆柱盛沙,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自己的探究,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又能运用掌握的知识去研究解决生活的其它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同时,课堂教学注重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虽然本节课达到了教学目的,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受条件限制,学具准备不够充分;课堂语言还不够简练;在学生汇报时,没有抓住生成;没有认真研究不等底不等高的体积关系等。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会注意这些问题,使自己不断地进步。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篇7
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动者,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感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图形的教学中,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注重操作,注重实践,可以让教学达到最高效。
《圆锥》这节课,其教学目标是:
1)、认识圆锥,了解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掌握圆锥高的测量方法;
3)、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4)、通过例一例二使学生会应用圆锥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中,学生通过实际触摸,动手测量、探索推导等活动,前三个教学目标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顺利完成。在公式应用这个环节,考虑到学生已经预习过例题,就把例二教学做了改动给出一圆锥形麦堆,底面直径是20分米,高是14分米,每立方米小麦重0.375千克,求这堆小麦重多少千克?让学生自主练习,本以为应用公式很快就能解决的一个问题,可学生算了好长时间还没有完成。原来我在改动数字时没有考虑到圆锥体积公式的1/3和3。14给出的直径和高与1/3都不能约分,使本应该巩固公式应用的目标辩词了复杂的.小数计算,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课后习题没有处理完就匆匆结束了这节课。课后反思数学既活又严谨,看似一个简单数字的出示也要付出周密的策划。一节简单流畅的好课,并不是随手拈来的,只要积极的去思考,统筹安排,关注到每个细节才能得到。
教学需要学习,教学更需要反思,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提高。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篇8
对于《圆锥体积》的教学,我前些年按传统的教法:用空心圆柱、圆锥装沙的实验,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确有不妥之处,其一用“容积”偷换“体积”的概念,淡化了学生对“体积”的`理解。其二在实验中,把“容积”看作近似地等于“体积”有失科学的严密性,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不利。由于自己的守旧,一直没能突破,没想到今日的突破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引发我的进一步思考:
1、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教师常常提醒学生,学习不能死守书本、不知变化、人云我云,要不拘泥、不守旧。那么我们教师自己更应该打破条条框框、突破教材、创造性的灵活地使用教材。
2、陶行知先生倡导“手脑联盟”,他说“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就是要学生手脑并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我们教师能给学生创造人人参与,既动手又动脑的情景,就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不同的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3、实验后的交流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力的催化剂。在交流中,学生通过比较、思考,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不仅理解了圆柱体和圆锥体之间的关系,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
总之,我们教师只有在教学活动中,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发现和揭示数学原理和方法,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一定能生成更多的精彩!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篇9
本节课我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能主动学习新知,突破难点、疑点,能解决实际问题。
1、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经历猜想、操作、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比如,我从圆柱模型拼成长方体入手,强调它们是等底等高长方体。由长方体体积公式V=Sh,猜想圆柱的体积公式。再通过学生的具体实际操作、小组合作探究,从而探索出圆柱体积公式,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圆柱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活动中进一步使学生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比如,回顾上学期所学的圆的面积推导公式,从而理解圆柱的'底面积与长方体底面积相等。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本节课中,我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采用多媒体课件。但我认为一节好课就非要使用多媒体课件吗?其实不然。当然,今天我在教学中,确实有许多的不足。比如,将圆柱体切割成若干等份,等份越多,分得越细,就越接近于长方体。倘若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演示,或许效果更明显。
总之,今天教学中的不足,我会不断改进。既面向全体学生,又注重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设计更精、更符合学生发展的梯度问题,让他们在有限的时空内愉快学习、成长!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篇10
就小学现有的知识,把圆锥体积转化为体积相等的其它物体有些困难。因此,教学圆锥体积公式采用的方法与圆柱不同,没有采用“转化”的思想。因而这节课首先出示例5,让学生从图画直观上感受——圆锥体的体积比等底等。就小学现有的知识,把圆锥体积转化为体积相等的其它物体有些困难。因此,教学圆锥体积公式采用的方法与圆柱不同,没有采用“转化”的思想。因而这节课首先出示例5,让学生从图画直观上感受——圆锥体的体积比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小。在此直观的基础上,让学生猜想该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几分之几。当然这里教师并不追究学生猜想的是否准确,可以说1/2,1/3,或其它的`分数都可以。,关键在猜想的基础上让他们明白,估计的结果一定要经过验证才能确认或修正。
让他们明白“估计——验证”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因而,在估计的基础上,我再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这里除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发现的能力,还让学生在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各种能力得到锻炼,同时还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数学的严密性,感受数学的内在魅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学生学识的关键还在于会不会运用,因而,在学生探索好后,让学生用自己探索到的结论,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数学的用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最后让学生谈谈收获,巩固这节课的重点,加深印象。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篇11
一、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首先,我让学生求由体积是1立方厘米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通过练习,使学生感知:体积是由若干体积单位组成的。接着,提出问题:是不是我们都可以用摆小方块的方法来求一个物体的体积呢?从实际情况考虑,让学生体会到,要求一个物体的体积,必须有一个新的方法才能解决,从而引导出探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激发他们探索长方体体积的欲望。
二、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教学时,让学生用若干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学生自制的),摆放出不同的长方体,并把长、宽、高的`数据填入表格中,启发学生思考,根据记录的长、宽、高,摆这个长方体时,一行要摆几个小正方体(即表示长方体的长),摆几排(即表示长方体的宽)摆几层(即表示长方体的高)。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长方体所含小正方体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己比较、发现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在探索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强实际操作。通过实际观察、拼摆等活动,学生清楚地理解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来源,并能够根据所给的已知条件正确地计算有关图形的体积。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不足之处
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时,花了较多的时间。
2、在本节课的学生汇报环节当中,学生在汇报时语言表述有些不清楚。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篇12
在上圆柱体积公式前,我精心备课,准备好教具,课堂上把教给学生,让他们四人一小组,去合作演示,充分讨论探索,我在教室里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圆柱体能拼成近似的长方体,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体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因此,长方体的体积就是圆柱的体积,从而推导出V=sh.学生在课堂中合作十分融洽,我自己也觉得这堂课设计得非常不错,按照备课的程序,接下来就是加深学生对公式的运用、巩固。突然,一双小手高高举起“老师,我有不同方法计算圆柱的体积”我一愣,备课时根本没有考虑到用其它方法;我灵机一动,对,让他说出自己的方法,这位同学用V=ch/2r,即圆柱侧面积的一半乘以底面半径,我当时没有下结论,把这个“球”踢给学生,让他们一起探讨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不久学生都异口同声的肯定了。这种新颖的创新思维,课堂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堂课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学生独特见解、探索,使我看到学生的创新潜力是巨大的,重在教师的开发、引导。“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教学中,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常常体现在一些奇思妙想中,有的也许细稚,有的.也许太“出格,”但这些却是学生创新精思维的闪现,必须珍惜,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在今后的教学中把充足的探究时间与空间交给学生,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06-22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教学反思06-19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09-02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10-22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03-01
《体积单位间进率》教学设计07-02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范文06-29
探索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优秀教学设计06-29
《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范文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