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珊迪》教学反思

时间:2021-04-17 19:21:0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珊迪》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珊迪》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珊迪》教学反思

《小珊迪》教学反思1

  首先,引导还没有达到自然、无痕的境界,生涩的感觉还是有的。比如,珊迪的美好品质“善良”的总结和概括,原以为会水到渠成。但是,因为学生思维的触角已经深入到具体的关爱等,最后一个学生终于说出了概括性的“善良”。这个时候,教师应该让那个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展现自己思维的过程,就是一种很好的表达,对于其他同学来说也是一种学习。

  其次,感情的渲染和升华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情境的创设力道不足。有的学生还没有完全投入到语言文字所带来的环境中,有些作为旁观者在看别人的故事这种感觉,如果老师能把学生引导到以或珊迪或利比或“我”的角度,设身处地去体会,读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课堂上还有诸多不当之处,还请诸位同仁批评指正,我会很好地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帮助自己更好地成长,谢谢!

《小珊迪》教学反思2

  “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是本课教学的着眼点。本课设计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街头流浪孩子的图片,引出在一百多年前的英国有很多孤儿没有饭吃,不得不流浪街头,靠卖火柴勉强度日。”紧接着师说:”今天我们就走进其中的一位,他叫小珊迪。在情景中学生仿佛看到了那位可怜的小男孩儿。

  通过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了小山地的善良、诚实的美好品质,然后图片呈现小珊迪的外貌神情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感受他的贫穷。为学生深入体会小珊迪虽穷,但诚实善良的品质做铺垫。

  紧接着通过讨论小山体因为归还找回的零钱儿双腿轧断的片段,使他的这种诚实善良,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下,通过多媒体在老师的引导下小珊迪在临死前还不放心,年幼的弟弟,这种善良、高尚的品质深深打动了读者,使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内容达到了有效的融合。

  不足之处

  当教师播放背景音乐,在音乐渲染下感受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时,个别学生并没有进入到情景中,没有真正的走进小珊迪的内心世界。所以播放幻灯片时缺乏有关小珊迪的音频视频资料学生感受的不够真切,感情抒发的不够强烈。

  改进方案

  第一、在出事小山地轧断腿对作者所说的话时,应该配上相应的影像资料动画演示小山地临终前的遗言,这样学生通过感受小山地临死前的话语,更好的能够打动了读者,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小山地的美好品质。

  第二,幻灯片背景选择与课文相关的人物图片或者是场景,这样才能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课文去理解课文,感受小山地的那种美好,善良诚实的品质。

《小珊迪》教学反思3

  一、故事导入,确定基调。

  师: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在德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决定留德发展。他找了第一家公司,没被录取,找到第二家,人家也拒绝了他……他找了25家大公司,都没找到工作。于是他去了一家小公司。他想,凭我这样的学位和才能,在小公司里干干肯定是不成问题的。但是那家小公司还是拒绝了……

  (用基调相同的故事来开启这节课的主题,同时文中要讲述的也是一个“故事”增加了内容的真实性,另外像这样有悬念的故事,需要同学们静静地思考,为后面的猜想环节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同学们想一想,他为什么会被拒绝?

  生:因为德国是个排外的民族,他们不喜欢用中国人。

  生:可能那些公司的经理认为他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

  生:也许是那个留学生高分低能。

  (根据学生生活的环境,肯定想想不到是因为曾经逃票而被拒绝,因为在孩子们所生活的环境里学历就是一切,只要学历高,其他的一切都可以免谈,所以在这里只让两三个同学回答,并作简单的点评即可)

  师:你们的想法也有道理。(首先肯定学生的想法然后再说出真正的原因,很好的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那个留学生就愤怒地问那个老板:“我一个博士难道在你这个小公司干还不够格吗?你们凭什么这样对待我?”,那个老板说:“对不起,先生,我们从网上资料查到你在德国乘公共汽车时曾逃过三次票,一个连蝇头小利也不讲诚信的人,怎么可以让人信任呢?”

  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老板对这样的小事斤斤计较呢?

  生:那个经理为什么不给他一个改正的机会呢?

  ……

  师:那么就让我们去看看小珊迪,去问问小珊迪,从他那里找找答案。

  (学生一定会问很多的问题,但是在这里如何能用一句简单的话语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而且要很快的过度到今天课堂上的主题,需要我们不断地锤炼自己的功底)

  二、初读课文,感知形象

  师:请同学们用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边读边在脑海里过电影,你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珊迪。(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在每节课上我们都有这样的环节,但是这个环节,究竟设置什么样的问题,设置这个问题的价值有多大,值得我们不断的深入研究,一个合理的,恰当的问题有时候就是一节课的“钥匙”)

  (生自由读课文)

  师:看到同学们谈得这样投入,说明同学们被这个故事感动了。你看到小珊迪了吗?你看到怎样的小珊迪?(这里的问题设置,回答的面就比较广,可以从外貌上来说,也可以从透过外貌看到的品质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是一个有“张力”的问题)

  生:我看到的小珊迪身上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

  师:哦,你看到了小珊迪的外貌。

  生:我看到了小珊迪很可怜,这么冷的天还在卖火柴。

  师:看得出来,你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孩子。

  生:我看到了小珊迪很善良,他要死了,还想着弟弟。

  师:你是用自己善良的心去看善良的人

  (在每个学生回答完以后,老师都能给予相应的评价,而且是及时的,到位的,这就不光要求功底深厚,还有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老师真正做到“深入浅出”)

  ……

  三、再读课文,读中悟情

  师:刚才同学说的这么多,与其说是看到的,不如说是感受到的。读课文不能光有感受,还要通过读把感受读出来。同学们再读课文,想想怎么读,才能把你这种感受读出来。(提出读书的要求,尤其是感受通过朗读的表现,这是我自己的课堂上所缺少的,尤其是在朗读方面,应该多学习学习)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倾听)

  师:王老师仔细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有一种感动,我知道,这些同学对小珊迪有一种最真切,最直接的感受。读课文,读小珊迪这样的课文就应该有这种感受。谁来读课文?

  (指名分节读课文,师相机作朗读点拨)

  ①一生读课文,读到“先生,请买盒火柴吧!”

  老师打断:请停停,当时的天气非常寒冷,请你感受一下寒冷,再读一句。

  ②生读到“孩子可怜地请求着:“买一盒火柴只要一个便士呀!”。

  师:请求地说,谁来再读读,(另一生读得不错)“请求”前面有一个词是(可怜),试试,把可怜的请求读出来。(一小组开火车读)

  (抓住一个词,一个字,一个句子,俯下身去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走进“小珊迪”而不是仅仅从大的理想的角度读指导,更重要的是一个个的指导而不是集体地朗读,体现了个性化的阅读)

  ③生读到“小男孩想了一会儿,说:‘我可以一便士买给你们两盒。’”

  师:你琢磨琢磨,小珊迪为什么要想,要想一会儿,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你感受一下他当时的心情。

  ④生读到:“啊!请你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小男孩乞求说。

  师:你早饭吃得饱饱的,可没有感受到他的饿的感觉哟!你再感受一下他乞求的语气。生再读——师范读——生读。(在任何时候的阅读,老师的泛读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何把握好读,把握好火候,把握好情节,让泛读起到他应该有的作用?)

  ⑤生读到:“想到他那种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师:你这一句读得特别好,请再读一读。

  ……

  四、文字画像、写中释情

  师:小珊迪就那样死了,为了那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小便士,除了“我“,除了他的弟弟,谁也不知道他死了。但是小珊迪的品格却深深感动了作者,他永远也忘不了那双可怜的眼睛,永远忘不了那又感激的眼睛,他想为小珊迪画一张像,画一张画像,永远地放在桌前。

  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闭眼想像,故事中的“我”,可能为小珊迪画一张怎样的像?用心听,用心感受,等会儿用语言把小珊迪的像画下来

  学生动笔把自己感受到的小珊迪的画像写下来。(画一画这个环节,以前没有见过,尤其是用文字画像,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这要求学生必须真正的走进去,走出来,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状态怎么能不紧张呢?)

  师:刚才我们带着一种感动,看到了小珊迪不幸的命运。现在你能不能把你看到读给大家听。

  学生交流(略),有的学生看到的是小珊迪的`外貌的全身像;有的学生是小珊迪乞求时的神态的半身像;有的学生看到的是珊迪被车撞了的情景;有的学生写的是小珊迪临死前的特写。

  师:是啊,多么让人感动的一个孩子啊!我把他的像放在“我”的桌前,我要想想他曾经做过的事,想想他那让人肃然起敬的品格。

  (最后的总结和前面的故事照应,一个新的完整的“故事”浮现在我们眼前,但是这个故事还仅仅是个开始,更精彩的孩子后头呢!)

《小珊迪》教学反思4

  新课程的一堂课究竟是怎样的教学过程,已远远不是我们在备课时能够完全了然于胸的。学生的想象力、理解能力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例如:教学《小珊迪》一文时:

  师:"课文哪些地方使你特别感动?"

  生1:"珊迪受伤了,不能来了。一辆马车把他撞倒了,从他身上轧了过去……"低着头颤着声音读道,"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也丢了……"声音始而断断续续,继而哽咽不已。

  生2:慢慢地站起来低着头"可怜的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一看见我就……难过地对我说……""我换好零钱……往回跑,被马车撞倒了,轧断了两条腿……我就要死了……"终于忍不住泪珠滚滚。"可怜的小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

  简直是泣不成声。同学们泪水闪闪……我也是泪眼婆娑。

  落泪似金,那被真情感动过的心灵比什么都可贵,真情感动来自于语文课堂上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注重情感体验""丰富自己怕精神世界"在教学建议中也强调"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只要我们还语文教学一份真情,随时随地让学生沐浴着人性的光辉,滋润着真情的甘霖;让孩子接受真情的洗礼,使他们的情感更细腻,心灵更美好、精神更纯净。如上述课堂,泪水就是最好的回答,又何须我们老师画蛇添足分析呢?

  有真情方是真教育,是教育自有真情!

《小珊迪》教学反思5

  21世纪的教育是关爱学生生命的发展、弘扬学生灵性的教育。课堂教学理当为学生创造放飞灵性双翼的机会。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做到:“对课文的内容熟悉和表达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下面这一教学片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种思想。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第31课《小珊迪》,在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后,布置了学习任务:尝试运用“发现法”学习课文。仔细读课文,想想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哪个地方最让你感动?在四人小组里讨论交流,并强调学生能感悟多少就说多少,发现什么就交流什么,看谁发现得多,看谁的思维最敏捷。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教室里呈现出书声琅琅、圈圈画画、主动思考、热烈交流的景象。教学片断一: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最让我感动的是这几句话:

  这时我才知道,他们两都是孤儿,父母早死了。可怜的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一看见我就难过地对我说:“我换好零钱往回跑,被马车撞倒了,轧断了两条腿。我就要死了。可怜的小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

  师:你能说说你为什么感动了?生:因为可怜的他都快死了,还能记着小弟弟。师:我们大家一起读这几句话,共同感受一下可怜的小珊迪所处的处境。这时我才知道,他们俩都是孤儿,父母早死了。可怜的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一看见我就难过地对我说:“我换好零钱往回跑,被马车撞倒了,轧断了两条腿。我就要死了。可怜的小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

  读到这儿时,老师声音变了,由于小珊迪的善良使我禁不住的泪水夺眶而出;在坐的学生抬起头,有不少已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尤其是单亲、父母离异的孩子更是这样。

  学片断二,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小珊迪的腿被轧断了应该住在医院,怎么躺在一张破床上?”我一听,愣了一下,没想到学生敢向教材挑战,提出这样的问题。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同学们的目光都投向了提问题的同学,像在问:怎么会提这样的问题呢?我做了临场应变,马上用一种期待的目光注视着这位学生说:“你真勇敢,能谈谈你的看法吗?”这名学生听到老师这样说,马上自信地说:“腿被马车轧断了,没钱看病,司机跑了,就躺在自己家的一张破床上;也有可能自己就没家--连一张破床也没有,是一位陌生人给他一张破床……”多好的想法啊,请同学们在小组里再读一读、议一议,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这位同学一样,勇敢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同学们的表现欲望被激活了,读书声、议论声充满整个课堂,学生们发言积极踊跃, “可能是小珊迪乞讨的积攒下来的钱买了一张破床;也许是小珊迪和他的弟弟亲自做的破床;也许是他爸爸临死时留下的破床;也许是他俩流浪在街头,遇到一家已经没人住的破房子里有张破床……”“小珊迪死了,他的亲人呢?他的父母是怎么死的?小珊迪为什么难过地说?他的父母是什么时候死的……”有提问,有发言,有补充,有辩论。一个“感受”问题的提出,激活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课堂上呈现出合作、探讨的气氛。这无疑是真正的读书,读书而又不盲从于书,敢于向教材挑战,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索精神。当然,学生的质疑,不一定都正确,更不可能很完善,但这并不重要,只要没有大错,就应当尊重学生的认识。保护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充分展示每个个体生命的风采,课堂上才能形成合作、探究的气氛。

  此片断中,问题让学生提,疑难让学生议,见解让学生讲,使学生在争辩中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唤醒了个体创造的潜意识。如果能持之以恒,必然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萌生,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教后反思:

  这堂课给了我今后如何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一个启示,即要针对情感变化发展灵活组织教学。马卡连柯说过:“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这一片断的教学,我认为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关注了学生的内心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

  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体验使学生得到发展,使语言更具人性美,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如果教师只是在课堂上展示编制得十分细致的教案,把课堂教学理解为演示教案的过程,就难以上出鲜活的好课,就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在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和感受时,要能根据学情的变化灵活组织教学,通过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通过对小珊迪弟兄生活的深切感悟,激发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激发起他们培养诚实、善良品质的自觉性。

  2.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进而构建新的知识。在这一教例中,我让学生用自学讨论法去读书、思考、讨论,解决问题,并注意保护学生的发现,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总之, 尊重学习体验,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通过激发兴趣,诱发体验;师生互动,感悟体验;多元评价,升华体验。增进生存体验,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只有让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围绕这一主题参观、考察周边的生活环境,真切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沉重的话题,才能使语文教学中人文内涵具有教育意义和发展人的价值,成为时代的需要,才能使语言表达富有真情实感。

《小珊迪》教学反思6

  我静静地坐在桌前,心中一遍又一遍地默诵着《小珊迪》这篇课文,皱着眉头思索着:以对话为主的文章,采取怎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并发挥其主动性呢?分角色朗读,在读中理解词语,不如以演代讲,让学生用表演的方法学习课文,让学生主动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这瞬间的灵感激活了我的思维,手指在键盘上不断地敲动着。片刻,一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案“出炉”了。看着它,我仿佛看到了一张张求知的面孔,一双双智慧的童眸。

  伴着清脆的铃声,带着我的设想方案,我精神抖擞地走上讲台。“同学们,今天我们用一种新办法学习《小珊迪》。”只见学生脸上流露出好奇的神情。我接着说:“以课本剧的形式学习。”学生们欢呼起来。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正如我所预料的,学生对表演有着浓厚的兴趣,有了兴趣教学就能取得好的效果。我随后提出:“要表演就要熟悉课文内容,读通课文。另外还有小珊迪被马车撞倒,抬回家,这里课文没有写,咱们还要发挥想象,此时,他和小利比是怎么对话的?”学生都兴致勃勃地读了起来。

  “自由组合,利用以有的学习方法,在共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排演。”我的话音一落,学生三人一组立刻投入到了学习中。朗读声、分析声、指导声,此起彼伏。我来到第一组同学跟前,看到他们正用逐句法在理解句子。我又走近第二组,他们更了不起,已经把描写小珊迪可怜的请求的四句话划出来。相力的发言把我引了过来,他说:“小珊迪的要求越来越低,态度越来越诚恳,越来越迫切。咱们要把这种感觉读出来。”说着他就示范着读了起来,我连连称赞。正在这时,三个脑袋的扎堆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们在干什么?走过去一看,原来他们在一句一句地指导张某某同学朗读呢!平时说话不太流利的他,也跟着同学有板有眼地读着小珊迪的话。

  “谁来演?”我话音刚落,各小组的学生已小手如林,跃跃欲试,都想一展风采。“林某某,你们组表演。”“哎!”高举的手放了下来,一个个像泄了气的皮球。我马上为其鼓劲。“评论家才是最了不起的角色,谁想当?”“我!”“我!”学生的劲头又来了。我又说:“我们都来做评论家,仔细观看表演,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评论。看谁能戴上评论家的桂冠。”

  表演开始了,从“演员们”的句句台词和举手投足中,可以看出他们深刻地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只见扮演小珊迪的同学说着说着,眼含泪花,那可怜的样儿好象把我们真的带入这样的情境之中。我心想:学生真了不起,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超过了我的想象。

  当学生演到小珊迪被马车撞倒,轧断了两条腿,他被人抬回了家,这时,小利比惊呆了。。。。。。

  接下来的想象对话更加精彩:

  (一生演小利比):天哪,哥哥,你怎么啦?

  (一生演小珊迪):我跑回来时被马车轧断了腿。

  (一生演小利比):这可怎么办?

  (一生演小珊迪):请你到旅馆去一趟,帮我把钱换给人家。

  评论家的小手纷纷举起,“老师,他们的对话还不够流利。”“老师,他们还没把小珊迪的可怜、诚实给表现出来,我们来试一试。”

  以下是另一组的对话:

  (一生演小利比)哥哥你怎么啦?

  (一生演小珊迪)啊,小利比,我替买火柴的先生换零钱往回跑时,被马车撞了,我的腿被轧断了。

  (一生演小利比)哥哥,你现在还好吗?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呢?

  (一生演小珊迪)小利比,这是我从地上捡回来的四个便士,麻烦你去还给那位先生。

  (一生演小利比)可我们不正需要钱吗?况且你又伤成这样。。。。。。

  (一生演小珊迪)不行!你一定要把钱还给那位先生。

  (一生演小利比)为什么?人家并不在乎这四个便士呀!

  (一生演小珊迪)小利比,你听我说,这是别人的钱,我们不能要,做人最要紧的是诚实、守信啊!

  (一生演小利比)哥哥,我明白了,你好好躺着吧,我这就去。

  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已动情动容,听同学上台对话则又是一次深沉凝重的情感体验。此处,被激发的高涨情绪,成功的教学效果,能说不进入教学高潮?一个个表演者在台上尽显风采,一个个评论者各抒己见。“丁铃铃!”下课铃响了,可学生兴趣不减,还在说着、议着、演着。看着这充满生机的情景,我欣慰地笑了。以演代讲,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寻找到了学习的乐趣。

  案例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因为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和“合作”的过程。木下百合子指出:“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一种有组织的社会性沟通现象,都是语言教学。没有沟通与语言的教学是不存在的。”阅读教学面对的是广泛而深邃的言语世界,它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特点决定了阅读教学必须是一种“沟通”,是一种“对话”。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指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相遇,心灵上的碰撞,通过两者之间对话式的相互作用,达到发现世界、发现自我、相互发现的目的。具体操作为:

  一、营造“对话”的氛围。

  真正的对话是在民主与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本教例中,我时时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探索、研究、表演、讨论之中,与学生一起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换自己的看法,用商量、探讨的口气与学生对话。在这样的“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是一种平等、民主、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关系,学生“对话”的欲望就会油然而生。

  二、创设“对话”的情境。

  只有产生与文本的对话期待后,学生才会主动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从而进入真正的“读书境界”。创设情境,让学生用表演的方法学习这篇课文,立即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教师随即提出“利用已有的学习方法,在共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排好,演好”。学生根据要求开始了排演,这里真正地体现出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认真分析每一句话,课堂上出现了浓厚的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就这样,学生在体会情境、描绘情境、演示情境的活动中,深刻地理解了教材的主要内容,受到具体生动的形象感染。

  三、注重“对话”的实效

  在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生与文本对话后,每人的感受各不相同。在交流中,在排练中,在表演中,学生有触发,有体验,有感动,有领悟,有思索……在对话中,学生提高了交流、沟通的语言能力,生成了美好的情感,并完善着自己的人格。在评论中,能够准确地抓住文章的重点句,根据演员的表演开展评说,条理清楚、逻辑严谨。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受到熏陶,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小珊迪》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珊迪》教学设计(15篇)04-07

《小珊迪》教学设计15篇04-07

续写《小珊迪》03-28

《小珊迪》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03-25

续写《小珊迪》4篇03-28

小蜗牛教学反思03-08

《小蜗牛》教学反思05-30

小扇子教学反思范文12-23

《大还是小》教学反思12-23

《小骆驼》音乐教学反思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