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角和补角》教学反思

时间:2021-06-30 18:15:1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余角和补角》教学反思范文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第三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对平面图形和立体图相关知识有了整体认识的基础上,结合线段的比较和计算,进一步研究角之间的数量关系。本小节第一课时重点研究角的概念和分类,第二课时研究角的度量与计算,学生角概念和表示相对熟练,本课时将通过对余角和补角概念的学习,明确角与角之间特殊的数量关系和对应的位置关系,在应用符号语言表示和计算余角和补角中增强学生的符号意识,实现数学文字、符号、图形语言的相互转换,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形成学生推理验证的习惯,为以后学习平行线、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和解直角三家性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教材设计在计算和比较中,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出“补角的性质”,并类比研究余角的性质,以增强学生观察归纳能力和类比推理能力。

《余角和补角》教学反思范文

  一、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如何利用教材的留白,如何在充分考虑初一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设计探究活动把指导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如何引导学生自觉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积累经验、感悟思想、形成习惯?——这两个问题成为本节课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我进行了如下的设计,取得了一定的收效。

  (一)巧设情境,激趣引入。本节课教材的引入比较直白,不足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集合我校学生知识面广的特点,以意大利的著名建筑比萨斜塔做背景引出两个角互余和互补的关系,吸引么注意力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几何直观。

  (二)体现概念学习的特点,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学习,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教材,标出定义,找出关键词,举出例子。学生能够将概念的文字语言和图形语言统一起来;在学生展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用等式表示余角和补角,得出概念的符号语言,最终实现三种语言的转换。整个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及时的引导和强调。

  (三)合理补白,落实训练,积累经验。教材对角的性质进行了推理,但层次不清,说理不规范;我在这里先安排两组计算,让学生观察计算结果得出结论(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引导学生结合图形进行推理验证,教师规范板书,学生从中积累从具体到抽象的几何问题解决过程性经验和推理论证的书写经验。同时为下册学习证明铺垫基础。

  (四)精选变式,渗透思想。在基础练习中设计找同一个的余角和补角,再通过对比,学生自主发现“同一个锐角的补角比它的余角大90°”、“一个任意角X不一定有余角和补角,对于任意角的`余角和补角要分类讨论”。在拓展练习中根据一个角余角与补角的大小关系,在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方程的思想。

  (五)注重识图,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在提高应用中通过具体图形,让学生猜想角度的大小关系,并借助“余角和补角的性质”进行说理,对于初步接触几何的学生来讲,识图与有序的说理能逐步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几何直观。

  二、对教学流程中教学调控的反思

  这节课中,能够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充分展开自学后引导学生展示,发动学生评议、纠错、完善,形成统一认识后再重点强调,对核心知识和核心推理过程予以板书示范。变式练习学生独立思考后、分组交流,最后全班纠错,对存在问题依靠学生解决,发挥“兵教兵、生强生”的作用。但在应用余角补角性质说理练习中,时间未把握好,对问题的处理显得粗糙。

  三、需要改进的地方

  1、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作图能力有待加强:如根据余角和比较的定义,借助三角尺做同一个锐角的余角和补角,体会同角的余角(补角)相等。

  2、对学生学习资源的利用不充分,借助学生的学具引导学生体会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3、课堂上质疑追问要起到好处,不要增加学生展示的难度,影响展示进程而出现中断或偏题主题的现象。

  4、对学生课堂展示的评价方式应体现生评生、师平生体现,即时评价的针对性和及时性。

【《余角和补角》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余角和补角》的教学反思03-08

《余角和补角》教学反思06-09

关于余角和补角教学反思06-09

《余角补角》教学反思范文07-04

余角和补角教学设计02-23

余角和补角教学设计03-23

《余角和补角》说课稿11-25

《余角和补角》教学反思(通用7篇)11-23

《余角和补角》说课稿参考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