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种类》教学设计及反思

时间:2023-09-27 14:05:07 德燊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土壤的种类》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5篇)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土壤的种类》教学设计及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土壤的种类》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5篇)

  《土壤的种类》教学设计及反思 1

  认知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土壤可以分为砂质土、粘质土、壤土三类,并知道这三类土壤的性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比较能力。

  拓展性目标:

  调查农田的土壤种类,写出调查报告。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比较能力,知道土壤分为砂质土、粘质土、壤土三大类。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去底瓶(3个,用布蒙住瓶口,扎好)、支架(3个)、杯子(3个)、三类土壤、水,图表。

  教学时间: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把土块放入水中,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动手。

  (3)观察,汇报。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土壤的种类

  (1)观察比较沙、黏土、腐殖土的特征。

  ①分组观察桌上三个纸包里的土壤,用手捻一捻,感觉是不是不同?

  ②用放大镜看一看?

  ③用手握一握?

  ④在纸上涂一涂?

  (2)学生实验。

  (3)学生汇报。

  (4)在各组的实验桌上有三个去底瓶子,瓶口用布蒙住,把这三个倒立在支架上,在每个瓶口下面放一个杯子,往三个瓶内分别装进同样多的砂质土、粘质土和壤土,然后往瓶内倒进同样多的水。

  观察比较:三类土壤渗水快慢有什么不同?三类土壤都停止渗水的时候,三个杯子的水量有什么不同?三类土壤的.积水情况有什么不同?分组实验汇报观察结果。

  (5)讨论:为什么它们渗出的水的多少不一样呢?

  (6)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后,汇报讨论结果。

  (7)是否还有其他的办法来认识它们的特征?

  2、把我们观察比较的结果记在或画在活动记录上。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新授

  1、实物展示三类不同的土壤。

  土壤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根据砂和粘土的多少,可以把土壤分为三类:含砂多的叫砂质土,含粘土多的叫做粘质土,砂和粘土的含量差不多叫壤土。

  我们知道砂质土渗水快,粘质土渗水慢,壤土居中。砂质土积水少,说明它保水性能差,粘质土积水少,说明它保水性能好,壤土积水比砂质土多,比粘质土少,说明它保水性能居中。

  板书。

  2,调查我们家乡的土壤。

  先制定出研究的计划,然后再做实验。

  用图表来展示我们调查的结果。

  观察方法 :

  用放大镜看

  用手捻

  在纸上涂抹

  放进水里搅动后

  汇报观察的结果。

  三、练习:

  提问:土壤分为哪三种?它们有什么性质?

  四、教师小结: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土壤的种类,还了解了不同种类土壤的性质。

  五、评价

  自评或学生之间互评。

  六:拓展性活动:

  1、查阅资料,了解我国不同种类土壤的分布情况。

  2、调查红薯、花生、水稻分别适合种植在哪种土壤里?

  《土壤的种类》教学设计及反思 2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不同方法鉴别土壤中的砂、黏土成分的多少;

  ●能够独立的探究一堆土壤的成分;

  ●能够设计实验,比较出不同土壤的某方面的特性;

  ●能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家乡的土壤。

  知识与技能

  ●知道砂、黏土和腐殖质是组成土壤的三种主要成分;

  ●了解土壤中砂、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了解不同种类土壤的透水性和保水能力不一样;

  ●了解不同土壤历史和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形成探究意识;

  ●具有探究土壤的热;

  ●具有关心家乡土壤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土壤的种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难点】:

  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认识三类土壤的性质。

  【本课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烧杯的使用方法

  案例背景分析:

  土壤是地球上广泛存在着的物体,大多数植物赖以生长,土壤与人类关系密切。分析土壤的成分及土壤的种类所用的实验分析法,也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教者要对教材、学生作较深入得了解和分析,从中思索教学要求的不同层面,教学中又注意把个别学生的智慧,及时转变为全体学生的认识,所以教学适应学生的各个层面,这对落实义务教育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有益的探索,也是教学“弹性”要求实施的一次实践。要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他们去讨论预测,设计方案,教师作为实验伙伴参与其中,提供学生需要的工具。本课的内容紧紧结合儿童的实际,研究自己周围的土壤,增加学生对自己家乡的认识,更热爱她。在前一课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已经基本上奠定了土壤的概念,对认识某一事物也有了自己的方法与经验,会用利用各种感官去认识研究对象。

  根据学生的经验我们这样处理教材:让学生通过查阅课外书或其它途径搜集一些有关土壤种类的资料,以便它们带着对土壤不同的经验来到课堂进行交流。《标准》提出:参观访问应是科学课必要的教学活动,是把学生带出教室走向大自然和社会,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极好活动形式。在学习本课之前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带学生参观当地的土壤展览馆等。如果没有条件,就放映一段介绍有关各种土壤标本的录像。

  在材料设计方面,我们准备几种土壤的标本,黏土、砂土、腐殖土、学生生活周围的土壤。这些材料本身就蕴含着本课所设定的知识目标。同时,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研究,也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科学,不同的植物选择不同的土壤生长,也让学生感到大自然的奇妙。处于便于操作和开放性原则,决定放手让孩子用自己的方法研究,教师除了提供材料,不做任何指导,让学生感到“自己学科学、做科学”更有乐趣。所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要被纳入到儿童科学活动的整体中。此外还需要为学生准备:玻璃杯(水)、玻璃棒、白纸、漏斗、塑料杯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事先采集的三种土壤样本(每组一份) 、白纸(3张)、烧杯、水、搅拌棒、土块、渗水性实验装置、放大镜、小塑料汤匙。

  学生准备:自己采集的土样、纸巾、抹布。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描述:

  一、录像导入、激发兴趣

  1.观看录像,提问:它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2.出示几盒录像中出现的土壤标本,学生进行观察,说一说。

  (学生简单汇报)

  3.教师小结:说得很好!大家想知道有多少种土壤?怎样分类?我们周围的土壤属于哪一类?为什么不同地方的土壤生长的植物不一样?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研究吧。

  【评析】导入新课不仅是导入知识,而且还要注意唤起儿童潜在的智力和情绪。在丰富的视觉画面给学生带来感性认识的同时,让学生自己提出需要了解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在自己问题的“指引”下,自觉地投入新课的学习,既简洁,又能使知识与情感同步调动起来,效果好,有新意。

  二、组织讨论,交流经验

  1.提问:关于土壤的种类,你知道有哪些?

  (学生简单汇报)

  2.谈话:怎样分类,是否与土壤中的成分有关?

  3.学生可以根据课前收集的一些资料,互相讲述他们所知道的土壤知识。(要求学生在讨论的时候,说出自己的理由和依据,学生的根据就是学生已有的经验)

  【注意】学生对此会有不同的答案,可能有按颜色分,按含有成分等不同的标准分类,教师应给予鼓励,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不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

  【评析】儿童对土壤有着零散的认识,教学要把儿童的零散经验上升为较系统的有联系的认识,无疑将提高儿童对科学的热爱,这一环节作为引线,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使教学有自己的特色。

  三、感知土壤、分离结构

  1.让学生回忆以往认识事物的方法:用眼看、用鼻子闻、用手摸、捻、握、捏等。善于让学生在平时探究活动中总结自己的研究方法,也要善于灵活地运用这种方法。

  2.教师给学生提供放大镜等工具和充足的时间进行观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学生简单汇报)

  3.组织学生讨论它们观察到的结果,刚才你们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推荐一名同学把本组发现和疑问告诉大家。比如有不少学生会发现土壤中有一粒一粒的的颗粒,有大有小。一般会提出以下问题,鼓励学生讨论,做出设想,设计方案。

  (1)这些不一样的颗粒各是些什么?

  (2)能想办法把它们分开吗?那样我们就清楚它们各是什么了。

  【评析】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民主的科学交流的氛围,让学生大胆交流、预测,体验科学交流活动的精神享受与乐趣。学生解决以上问题时,可能会想到将土壤用筛子筛,细的落下去,粗的留在上面;用手捡;用风吹等方法分开。不管学生的方法是否可行,教师都要鼓励学生,大家想得都挺有道理,给予肯定。不要因为它看起来是“错误”而改变,让他们感觉到对经过深思后的猜想,可以动手试一试——这也是一种解决未知事物的方法。

  4.现在如果老师提供给大家杯子、水、玻璃棒,一份土壤(根据以下教学需要,可以为每个小组提供黏土与砂土含量不一样的土壤),你们能利用这些材料,设计一个实验分开它们吗?(小组先讨论一下)

  【说明】实验不算太复杂,学生又有较多的相关经验,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不但可行,而且能激发兴趣,还能让学生经历实验活动的全过程,长此以往,能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5.学生将土壤放入水中,搅拌,静置需要一段时间,可以让学生预测会有什么现象?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通常认为颗粒大的沉得快,在下面;颗粒小的沉得慢,在上面。这时,教师可利用这段时间放一段录像,看一看土壤是怎样沉降的?然后让学生描述所见到的沉降过程,与自己的预测进行对比,最后对实验材料进行观察,再对比,用眼看,用手摸,多感官去认识砂和黏土)

  【评析】对用水分分离土壤,学生直观经验少,教师能循循善诱,先启迪学生预测沉降的现象及过程,说出自己的想法和依据。采用录像让学生弄清沉降过程,通过观察现象启发学生联想。启发的时候,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层层递进,激发思考,有助于学生认识实验结果,使实验结论有可靠的基础。

  6.学生将几组玻璃杯中的土壤进行比较,有的杯中上层黏土多,有的杯中下层砂土多,有的上下层差不多的情形,还有的杯中土壤颜色不一样等。

  (此时,很自然地引出学生头脑中的“风暴”,能否按土壤中含砂、黏土的多少来分类?肯定学生的想法后,也告诉学生还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四、比较沙和黏土的不同

  1.教师提供给学生可研究的干燥的砂、黏土的土样,让学生使用多感官进行检测。

  (检测土样的活动就是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材料,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来认识一个事物)

  活动过程:

  (1)让学生取每一种土样的一小堆放在纸上。

  (2)观察土样、用放大镜看、在手指间摩擦干燥的土样、闻土样。

  (3)通过以下问题,鼓励学生描述关于土壤他们知道些什么:

  △ 关于沙子你知道些什么?它看上去和感觉上像什么?

  △ 关于黏土你知道些什么?

  △ 你认为沙子和黏土来自哪里?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 它们为什么不同?

  (4)把学生分成两人小组,让他们研究沙和黏土。可以自行选择研究方法,如:轻轻摇动每一个杯子,听每一种土样发出的声音,和与之同时出现的一些现象。

  (5)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观察土样,让学生讨论对沙子和黏土的观察结果。可从以下几方面讨论:

  △ 外观:每一种土样看上去像什么?

  △ 颜色:每一种土样是什么颜色?

  △ 声音:当你在杯子里摇动时听每一种土样的声音听上去像什么?

  △ 气味:闻每一种土样的气味有什么不同。

  2.观察和水的沙子、黏土。

  谈话:如果弄湿每一种土样,他们又会有哪些发现?

  活动过程:

  (1)组织学生讨论,到目前为止关于土壤他们知道些什么:

  △ 当天气下雨时,泥土地面会发生什么情况?看上去和感觉上像什么?

  △ 在海滩或沙盘里,湿的沙子感觉上像什么?

  △ 湿的黏土感觉上像什么?你曾经用黏土制作过什么东西么?你是如何制作的?

  (2)学生描述湿的.沙子、黏土和腐殖质的感觉和外形。

  (3)学生比较干燥的和湿的土样,讨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4)让学生滚动、搓揉每一种土样,看是否能把它们制成一个球。让每一位学生把制成的球(大部分或全是黏土)放在铺在桌上的报纸上。晾干后,再次触摸这些小球,看它们是否有什么变化。说一说如果制作泥塑的话,你会选择哪一种土壤,为什么?

  (5)学生讨论刚刚做过这些活动。鼓励学生陈述是如何学习和学到了什么?

  【评析】通过学生的活动,一系列的对比实验,能使学生比较全面认识这三种土壤。

  五、比较不同土壤的渗水性能

  1.谈话:如果下雨时,这两种土保水性能、渗水性能情况是什么样?猜一猜,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做出自己的猜想,一般都认为沙的保水性能差。)

  2.提问:你有什么方法证明吗?

  【评析】这项活动还能够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学生要从预测开始,预测渗水性能,然后通过讨论,确定实验的条件,哪些条件需要控制,哪些条件是变量,讨论实验以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在充分讨论基础上开展实验。最后要对照实验结果和预测。

  3.提供给学生一组对比实验器材,控制好条件进行实验操作。

  活动过程:

  (1)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讨论需要控制哪些条件,在记录纸上记录自己的实验设计。(实验装置相同;土壤的量相同;水的量相同)

  (2)在此基础让学生预测,当水倒入土壤以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3)学生领取材料实验。

  (4)让小组学生叙述看到的现象,比较盛水的容器里经过土壤过滤的数量,水多则说明土壤的保水性能差,渗水性能好,水少则相反。

  (5)不同的土壤保水性能与渗水性能的不同对植物的影响。学生根据刚才实验的情况,交流想法。

  (6)讨论:是否还有其它方法来认识它们的特点,让学生深切研究事物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并且要能灵活地从多角度地去研究,结论才能更全面。

  六、学以致用,加以拓展

  1.(提供一堆家乡土)活动:学生要用自己的方法来确定混合物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然后判断出神秘混合物的种类。

  (这不仅仅是运用,更是探究。在探究之前,要引导学生充分交流自己了解的家乡的土壤,然后根据制定出的计划进行研究,教材中的方法是一些最常规的,我们可以让学生用更多的方法研究土壤.通过学生充分地预测、假设,猜想土壤中可能什么成分比较多,然后根据猜想,进行验证得出自己的结论——判断出自己家乡土壤的种类。)

  【注意】学生在研究的时候,可以提醒学生运用共同研究过的方法来研究,也可以让学生用新的方法来研究。但必须提醒学生研究的根据和目的,让学生知道自己行为的意义。得出结论后,提醒学生做好清洁工作,并填好土壤研究记录。

  2.组织学生交流,分享它们的研究。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讨论:

  △ 家乡的土壤中什么成分比较多?

  △ 你用了什么方法发现了这种成分?

  △ 你认为家乡土壤里还有其它什么成分?

  3.拓展活动:调查家乡的主要农作物。

  活动过程:

  (1)自己的资料和经验开一个信息发布会,交流讨论土壤里生长了哪些植物?

  (2)利用课余时间,把自己收集的资料或作品及调查结果贴在“土壤研究结果”大白纸。

  (3)尝试选择土壤种类,种植一些植物。

  【评析】调查家乡的土壤种类和家乡主要的农作物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家乡,了解家乡的土地资源、植被资源等。通过调查,让学生了解到家乡的土壤适合种植什么庄稼,家乡土壤需要什么改良,实际上是让学生从小关心家乡的土地环境,在学生心中埋下一颗种子,一颗为家乡服务的种子。

  体会与反思:

  本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上主要体现了以探究活动为核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最大限度地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教者本着使学生可能参与,愿意参与,积极参与等不同层次,根据教学内容与儿童的经验积累等情形,分别采用独立设计实验,启发诱导完善实验设计,录像等多媒体的辅助,使各项实验都成为儿童自己乐于从事的活动,这样使整节课师生关系始终摆正。

  2科学教学强调要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渗水性,这是一个对比实验,要注意控制好变量,通过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和预测、讨论实验方法、进而分组实验、得出结论。然后通过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摸、看、捻、握、搓)进一步研究沙和黏土的不同,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

  3 儿童的研究活动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完成,但这节课中得到的意识和方法却有助于他日后自己的研究活动。课外活动继续研究,这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更要做好前期工作。启发学生去进行调查,寻找相关文章、制作家乡土壤的土样、相关照片、歌曲、自己创作的图画等,用自己的方式去了解、研究自己家乡的土地环境,也可以介绍自己感兴趣的祖国各地的土壤情况。

  《土壤的种类》教学设计及反思 3

  一、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

  2、想知道,爱提问;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知道土壤的种类。

  二、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

  三、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布置了一项准备工作,请你们到大自然中去采集样品,不知道你们的收获怎么样?谁想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带了的土壤?你在什么地方采集的,土壤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自由回答。

  (二)制定方案,探究新知

  活动一:研究各种土壤由什么不同的特点?

  师:同学们,这些土壤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呢?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吧!

  (学生把从不同地点采集来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集中在一起比较研究)

  〔让学生用各种比较的方法研究不同的土壤,如:对土壤进行捏团、颜色、颗粒大小、气味、加水搅拌后沉淀等比较,〕

  师: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观察研究结果?

  学生汇报

  通过学生的回答总结出: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样的。(课件出示)

  活动二:我们给土壤分类

  师:刚才,各小组同学通过自己的探究,知道了不同土壤有许多不同的特点,你能按照自己的标准给它们分类吗?

  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给土壤分类:按颜色、数量等

  小组交流分类的结果,师生进行评价。

  老师在学生汇报结论时进行归纳,在归纳中得出“人们习惯上按照土壤中含沙量的多少,把土壤分为三类:含沙量较多的土壤叫沙质土;含黏土较多的土壤叫黏质土;沙和黏土含量适中的土壤叫壤土。(课件出示)板书

  活动三:探究各类土壤的保水性

  师:根据含沙量的不同,人们把土壤分为了三类,你猜一猜这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有什么不同?

  学生进行猜测,试着说出理由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3种土壤、漏斗、水、杯子等材料。

  小组内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汇报,其它各组同学评价、补充,并完善实验方案。(在三个漏斗中按顺序装入不同的土壤,再把水缓缓的倒入土壤中)

  观察比较:三类土壤渗水快慢有什么不同?三类土壤停止渗水后,比一比,哪种土下面的杯内水多?(流出来的水多证明这种土壤的保水性就差,流出来的水少证明这种土壤的保水性好)

  师:在做实验之前老师要给你们几点提示(出示课件):

  1、要做这个实验必须做到四个同样。同样多的三份土壤,同样多的水,同样的倒水速度。并且倒水的'时间同时开始。

  2、小组合作认真观察,讨论并完成实验记录单。

  土壤:

  保水性(强、弱)

  砂质土:

  黏质土:

  壤土:

  学生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师:通过实验你知道了什么?(黏质土的保水性最强,砂质土的保水性最弱。)

  师:从实验中我们知道,不同土壤的渗水性不同,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每种他们不同的吗?

  学生讨论后交流自己的想法,师总结:由于砂质土的含砂量多,颗粒大,所以它的渗水性就强,而渗水性强的土壤它的透气性也强。三类土壤的颗粒大小不同,透气性和保水性也不同。(出示课件)

  (三)展示交流活动:玩一玩我们自己带来的各种土壤。

  师:下面同学们可以观察一下你自己带来的土壤,根据含沙量的多少看看它们属于哪一类的?

  学生活动。

  (四)拓展创新

  1、土壤分为哪几类?

  2、谈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知道了土壤可分为三类:砂质土、粘质土、壤土。

  《土壤的种类》教学设计及反思 4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不同方法鉴别土壤中的砂、黏土成分的多少;

  2.能够独立的探究土壤的成分;

  3.能够设计实验,比较出不同土壤的某方面的特性;

  4.能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家乡的土壤。

  (二)科学知识:

  1.知道砂土、黏土和腐殖质是组成土壤的三种主要成分;

  2.了解土壤中砂土、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肥力;

  3.了解不同种类土壤的透水性不一样;

  (三)科学态度:

  1.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形成探究意识;

  2.具有关心家乡土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了解土壤的成分。

  2.难点:区分当地土壤的种类。

  三、教学过程:

  (一)提问激趣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土壤,谁来说一说你观察到的土壤是什么样的'?

  2.关于土壤,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为什么不同地方的土壤生长的植物不一样?有多少种土壤?怎样分类?)

  3.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研究吧。

  (二)组织讨论,交流经验

  1.提问:关于土壤的种类,你知道有哪些?

  2.谈话:怎样分类,是否与土壤中的成分有关?

  3.学生可以根据课前收集的一些资料,互相讲述他们所知道的土壤知识。(要求学生在讨论的时候,说出自己的理由和依据,学生的根据就是学生已有的经验)

  (三)研究土壤的成分

  1.分组实验

  (1)用纸巾包住土块,使劲握一握,摊开纸巾,你看到了……(学生交流)

  (2)把硬土块放入水中,开始你看到……,过一会儿又看到了……

  (3)搅拌以后,你看到了……,静止一段时间之后,又看到了……

  注意事项:

  (1)土块要轻放。

  (2)搅拌要彻底。

  (3)静置时间要长。观察时,杯子也应保持静置不动的状态。

  (4)始终要仔细观察,记录下每一步骤看到的现象。

  2.学生交流汇报。

  (四)比较沙土、壤土、 黏土的渗水性

  1.谈话:如果下雨时,这两种土保水性能.渗水性能情况是什么样?猜一猜,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做出自己的猜想,一般都认为沙的保水性能差。)

  2.提问:你有什么方法证明吗?

  3.提供给学生一组对比实验器材,控制好条件进行实验操作。

  学生实验,活动过程:

  (1)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讨论需要控制哪些条件,在记录纸上记录自己的实验设计。(实验装置相同;土壤的量相同;水的量相同)

  (2)在此基础让学生预测,当水倒入土壤以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3)学生领取材料实验。

  (4)让小组学生叙述看到的现象,比较盛水的容器里经过土壤过滤的数量,水多则说明土壤的保水性能差,渗水性能好,水少则相反。

  (5)学生交流汇报:不同的土壤保水性能与渗水性能是不同的,对植物的影响也不同。学生根据刚才实验的情况,交流想法。

  4.比较沙土和黏土的不同。

  (1)讨论:是否还有其它方法来认识它们的特点?

  (2)学生实验:

  A.用放大镜看:

  ①外观:每一种土壤看上去像什么?有什么不同?

  ②颜色:每一种土壤是什么颜色?

  B.用手捻一捻:土壤摸上去感觉像什么?那一种的感觉最硬或最光滑?

  C.加点水握一握,看哪一种能够握成团,哪种不能?

  D.闻:每一种土壤闻上去是什么味?

  5.小结:通过以上的活动,知道研究事物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并且要能灵活地从多角度地去研究,结论才能更全面。

  (五)拓展活动:

  1.调查家乡的土壤,完成表格。

  2.调查家乡的主要农作物。

  3.下节课交流汇报。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了解土壤的成分和区分土壤的种类。本课在上节课地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土壤地相关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一系列地实验活动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开展科学探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前的小组讨论和交流,实验方案的制定和设计,在遵守实验活动小组合作规定时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验、自己去观察,学生经过一个学期地训练实验能力明显提高。在对比实验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渗水性,先引导学生要控制好变量,再通过学生谈谈自己预测、讨论实验方法、进而分组实验、得出结论。然后通过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摸、看、捻、握、搓)进一步研究沙土、壤土和黏土的不同,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

  《土壤的种类》教学设计及反思 5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和动手活动,使幼儿感知土壤里有水、空气、腐烂物等成分和与植物的关系。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及动手操作能力。

  2、使幼儿对探索土壤现象感兴趣。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5、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三盆土(粘土、壤土、砂土)、挖土的铲子、卫生纸、可以种植的菜秧、一小盆水、三只盘子、四个纸杯(其中三个杯子杯底扎些小孔,一个杯子装水)、一只量杯。

  活动过程

  1、幼儿提前两天到种植园,拔出几棵青菜和小草。看一看,植物能不能离开土?观察前几天拔出的'青菜和小草。

  (1)青菜和小草都干枯了。

  (2)因为它们的根离开了泥土,离开土壤就会干枯。

  2、探究的问题:土壤中有什么?

  用小铲子挖泥土。

  (1)土壤里有树根,还有烂了的树叶。

  (2)土壤里有死虫子。

  (3)土壤里有蚯蚓、蚂蚁。

  3、轻轻捏捏卫生纸包的泥土。

  (1)纸湿了。

  (2)泥土里有水分。

  4、把泥土放入有水的杯子中。

  (1)有气泡。

  (2)泥土中有空气。

  5、说一说,植物为什么会在土壤里生长?

  (1)植物在土壤里生长,是因为土壤里有肥料。

  (2)因为土壤中有水分和空气。

  6、比一比,三种土壤有什么不同?将三杯土放在三只盘子上,用量杯分别向三杯泥土中浇同样多的水。

  (1)砂土里的水很快流到下面的盘子里去了。

  (2)壤土里的水只流了一点,其他都被土壤吸收了。

  (3)粘土里的水都在杯口,渗不下去,下面的盘子里没有水。

  7、想一想,植物种在哪一种土壤中,根吸收到的水分和养分最充足?种一种,哪种土壤最适合植物安家?

  幼儿将青菜秧种在三种土壤中,引导幼儿每天观察记录青菜的生长情况。

  记录青菜在三种土壤中的生长情况。

  注意事项

  1、幼儿取泥土包入卫生纸中时,教师注意引导幼儿选取较湿润的土。这样,纸湿的效果较明显。

  2、幼儿向三杯土浇水时,水不宜多,以防水从杯口溢出流到盘中,影响观察。

  活动拓展

  启发幼儿观察、探索仙人掌为什么能生活在沙漠里,了解不同植物对土壤条件有不同的需求。

  活动反思:

  该活动我能利用幼儿身边的熟悉的资源——土,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实验、探索、讨论。活动中让幼儿带问题去进行实验、操作,引发幼儿学习、探索的兴趣。实验的设计是让幼儿能探索出土的性质,也便于幼儿操作,幼儿兴趣很大。实验中我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合作能力,记录能力,以及操作习惯,并鼓励幼儿把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用图画的方式记录下来。而且针对幼儿观察到现象,我能引发幼儿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以得出问题的答案,土壤里什么?使幼儿了解了土壤对于植物的作用,知道植物离不开土壤。然后和幼儿开展讨论,哪里还需要土壤?知道土壤在生活中的更多作用。

  活动中,我也发现幼儿对于土壤的作用,了解的不是太多,这说明,在课前我还应让幼儿做好这方面的知识准备,丰富幼儿的知识面,以利于幼儿在活动中展开热烈讨论,让幼儿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知识,学会自己找答案,而不是教师的灌注式,以让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发现身边的科学。

【《土壤的种类》教学设计及反思】相关文章:

《土壤的种类》教学反思03-13

土教学设计优秀教学设计土壤03-20

《保护土壤》教学反思03-15

《了解土壤》教学反思11-28

土壤的种类调查报告04-07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04-27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03-09

《种类繁多的动物》教学反思06-01

《种类繁多的动物》教学反思03-24

土壤里有什么教学设计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