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奇妙的爬行》教学反思(精选7篇)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下面就是小编分享的《奇妙的爬行》教学反思范文,一起来看一下吧。
《奇妙的爬行》教学反思 1
教学之初,我就想到了学生在完成作品时会有一定的难度。一是对爬行的动物平时缺少耐心细致的观察和了解。二是学生容易忽视这些生命个体的潜在活力。
针对第一点,尽管课前我曾布置学生进行相应的搜集,却没有给予学生有效的引导,致使课上仅有一名学生带来了文字资料,而且他根本就读不懂家长帮其查找的资料。细究原因,我认为是自己将课前搜集程式化了,要求学生只要牺牲一些时间找来材料即可。其实课前搜集既可以是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还可以是学生自主观察后的反馈或者是学生课前的大胆尝试等。否则我们课前准备的再充分,课讲得再精彩,学生也很难与我们产生共鸣。
针对第二点,要让学生意识到再弱小的动物也有它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为了灌输这一思想,我在授课中紧紧抓住“奋力向前”一词,让学生通过作品对比,感悟画法不同所形成的不同画面效果。使学生注意到了要突出体现这一特点,不光要抓住爬行的姿态,还要关注爬行的路线,创设一种你追我赶的画面情境。让我高兴的是有一名学生还提出要画几滴汗水在小动物旁边,这样就显示出了他们“奋力向前”的状态。说的多好呀,连我都没有想到,可见学生的内心世界有许多等待我们去开发的宝藏。
《奇妙的爬行》教学反思 2
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爬行动物的特点,体会其美感,能够大胆的想象并进行创作。大自然界当中的爬行动物各式各样,所以二年级的孩子对此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观察,回忆,来再现爬行动物的“奇妙”之处,难点是如何去以绘画的形式表现爬行。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于爬行的动物了解的不是很多,因此,在上课之前我准备了充足的欣赏材料,使学生有了一个充足的空间去了解和欣赏“爬行”的世界,并且从爬行的世界当中去感受当中的奇妙之处。在教学环节中,我充分利用“班班通”创设情景,放音乐,看课件等。通过引导(教师也学着一种动物爬行展演),再让学生自己扮演一只自己喜欢的爬行的动物,感受爬行,并且寻找自己的爬行路线,想象自己的爬行环境。在此项活动中,让学生与昆虫换位,使学生充分的感受动物的爬行的感觉,为下一步作画进行了一定的铺设。同时诱导学生不要伤害这些可爱的小动物。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动物的爬行,我在下一步展示了各种动物的.爬行图片,学生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个个都瞪大了眼睛去观察,并且发出了很大的赞叹之声,可以看出学生对动物的了解不是很多,所以产生了惊讶,并且产生了议论。所以在欣赏过程中,学生思维灵活。接着引导学生如何把小动物奋力向前爬行的的样子画出来。
通过课件展示学生再观察,教师示范等手段,学生在作画过程中积极性很高,非常专注,画出的作品令我满意,各具特点。结束之前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展示学生作品,通过自评、同学评、老师评,同学们的脸上露出笑容,都感到自己有成功之感。
《奇妙的爬行》教学反思 3
本课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爬行动物的特点,体会其美感,能够大胆想象、创作,并充满画面作画。这一节课,我感受很深。以前,每当看到孩子们出色地完成绘画内容时,我都觉得很欣慰,觉得教学达到了预期效果。可细想来,课改后,自己的课还不能够让孩子得到更充分的发展。那么,究竟该怎么做呢?在一节课上,我先用录像片将孩子们带入昆虫的世界,让他们认识、观察各种各样美丽的昆虫,再让他们表演各种昆虫的姿态,然后欣赏范图,最后把自己的认识进行夸张想象之后画下来。孩子们通过观察、表演、欣赏,很快进入状态,画得很好。有的画蝴蝶在跳舞,有的`画瓢虫在做操,有的画螳螂在决斗……而且昆虫的花纹和造型都有了一定的夸张。
看到孩子们的想象力在作品中得到了发挥,我不禁沾沾自喜,同时也问自己:是否还能引导他们再发展?有一些孩子画得很快,完成之后问我可不可以玩橡皮泥、可不可以去剪纸等等,我同意了,然后继续指导还未完成作品的孩子。没想到过了一会,一个孩子拿着一只用橡皮泥捏制的七星瓢虫跑过来对我说:"老师,你看!我做了只七星瓢虫!"看着这只用橡皮泥制作的蓝底黄点的七星瓢虫,我眼前一亮!呀,多么大胆的做法!我表扬了他。过了一会,又有孩子站起来说:"老师,你看!我也做了一只!"我一看,原来是用彩纸折成的一只蜻蜓!紧接着,又有好几个孩子纷纷举起自己用各种方法制作的昆虫,得意地看着我。
我的心为之一怔!同样是表现昆虫,我们备课时想到的是按照教材的要求指导学生绘画,而孩子却能想到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而且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改变色彩、进行造型上的夸张!这不就是发展吗!同一个题材,我们可以引导孩子通过观察和想象,用平面和立体等不同手段来表现,不仅画一画,还可以做一做。在做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比绘画更多,孩子们可以自己动脑筋解决,也可以与小组里的伙伴一起讨论、交流,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锻炼了人际交往的能力。这样,同样的一节课,孩子们不就能获得更多方面的发展吗?
现代教育提倡对人的综合能力的培养,美术课也不只是单纯的"画画课"。教师在课堂中除了要关注学生美术技能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情况,使孩子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更大的发展。
《奇妙的爬行》教学反思 4
看完朱老师的案例后,第一,最大的感慨是课堂设计时应先从本年龄阶段的特点出发,第二,感受到先动脑再动手。
一、顺应年龄阶段特点设计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2-4)岁时绘画是促进手、腿、脑机能的发展,主要是锻炼孩子们的生理特点。(4-6)岁时象征期这个时候的绘画有一定的目的与内容,这时期的绘画表现形式很独特,这时期他们在表达对生活的认识,表达着他们的情绪,他们绘画很抽象,这个时期教师要及时与他们交流,才知道他们画的是什么。(5-11)高峰期这个阶段是最能表现儿童的情感,表达儿童对世界看法的黄金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绘画兴趣浓厚作品也具有表现力。儿童的这一时期时间比较长,要不断的引导儿童观察生活,留心生活的细节,通过年龄阶段的不断成长来吩咐表现绘画技能与手法,让每个人都能发挥鲜明的个性,与绘画的不拘一格,标新立异。转折期(11-13)儿童到了这个年龄阶段,会认为自己画的不想,不敢像以前那样 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而是犹犹豫豫,努力追求形似。这阶段的孩子有了写实的倾向,也注意到比例大小,结构透视,但画出来的作品反而没有了情趣,这个阶段是是“眼高手低”的阶段,这给阶段也是高危期,如果引导不好会让学生失去绘画兴趣。
所以我们也应学习朱老师的课堂设计,设计时要遵循学生的生理特点,顺应学生的发展规律设计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先动脑再动手
朱老师在设计课时,明显的感觉到朱老师是一个用脑的教师,第一点教学生看大自然的图片绘画出铅笔稿的形象,这给环节为以后学习素描i、速写等一些深入的绘画学习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点将剪好的形象贴在白纸上,让学生通过比较绘画,以往我在教学生时总是说看这个物体跟纸的最上的`边缘有一个手的宽度,这个物体有多大呢就是你手掌那么大……这样啰里啰嗦说了一堆,学生还有的没听明白,又要重说一遍,当我看到这个环节的时候,心里很幸福,终于找到好办法了,这样通过简单的鲜明比较,学生们就能自己掌握物体与画面的比例空间关系。
以上是我从朱老师的案例中学习到的,我相信我这样不断电的学习下去,仿佛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滴水终可以穿石。
《奇妙的爬行》教学反思 5
《奇妙的爬行》作为一堂生动有趣的自然科普课,旨在引导学生探索爬行动物的奥秘,激发他们对自然界的兴趣与好奇心。本节课的教学反思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课程设计上看,我注重了情境创设,通过播放爬行动物的高清视频和展示多样化的图片资料,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们仿佛置身于热带雨林或沙漠之中,与各种爬行动物近距离接触。这样的开场白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其次,互动环节的设计是本课的一大亮点。我设计了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们分组研究不同爬行动物的特点、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然后进行汇报分享。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也促进了他们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深入理解。然而,我也意识到在时间分配上稍有不足,部分小组未能充分展示其研究成果,未来应更加精细地规划活动时间,确保每个小组都有足够的机会表达。
再者,对于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我认为还需进一步优化。虽然覆盖了多种常见爬行动物,但在某些特殊适应性或进化特点上探讨不够深入,未来可以引入更多科学探究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假设并尝试寻找答案,以此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最后,反思到评估与反馈的重要性。本节课结束后,我通过小测验和口头反馈收集了学生的学习成效信息,大多数学生表示对爬行动物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但也有一些建议指出希望有更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比如观察活体爬行动物或是进行模拟实验。这提示我在未来的教学中应增加实践环节,让理论知识与实际观察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奇妙的爬行》不仅让学生们领略了自然界的奇妙,也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反思与改进空间,激励我在日后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探索创新,以期达到更佳的教学成果。
《奇妙的爬行》教学反思 6
在《奇妙的爬行》这节课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寓教于乐的重要性以及科学教育中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必要性。课程开始时,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了一系列爬行动物的精彩影像,瞬间抓住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这不仅是一个好的开端,也为接下来的知识传授奠定了兴趣的基础。
互动环节中,我安排了“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们分别扮演不同的爬行动物,通过第一人称的叙述介绍自己的特征和生存环境。这一创意教学法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让他们在玩乐中学习,深刻体会到了每种生物的独特性和生存智慧。不过,此环节也反映出一些学生准备不够充分,未来需要加强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自信满满地参与到角色扮演中来。
此外,我还引入了简单的科学实验,让学生亲手制作小型生态瓶模拟爬行动物的微环境,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到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但通过观察发现,实验材料的准备和分配需更加精细规划,以减少课堂上的'等待时间,确保教学流程的连贯性。
反思整堂课程,我认为最大的收获在于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探索者,只要给予恰当的引导和足够的空间,他们就能展现出惊人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未来,我计划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增加更多互动和体验式学习的机会,同时加强对学生个性化差异的关注,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奇妙的爬行》之旅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奇妙。
《奇妙的爬行》教学反思 7
在进行《奇妙的爬行》这一课的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意识到几个关键点对于提升教学效果至关重要。首先,本课旨在引导学生探索爬行动物的奥秘,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兴趣与好奇心。采用多媒体与实物标本结合的方式开场,成功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为课程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然而,我也注意到,在信息量较大的情况下,适时的停顿和总结非常关键,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和消化知识,这是我在未来教学中需要加强的地方。
其次,互动讨论环节是本课的一大亮点。我设计了小组合作任务,让同学们分组研究不同爬行动物的生活习性,并准备简短报告进行分享。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促进了他们的公共演讲技巧。但我也观察到,部分小组在资料收集和整理上存在困难,提示我在未来的课程准备中需要提供更明确的`指导和资源支持,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完成研究任务。
另外,实践操作部分——模拟生态环境的构建,原本旨在加深学生对爬行动物生活环境的理解,但由于材料准备和时间管理上的不足,该环节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这提醒我,在规划实践活动时,应更加细致地考虑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和时间安排,确保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动手实践并从中获得成就感。
最后,反思中我还意识到,评价与反馈机制对于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方向调整至关重要。在本次课程结束时,虽然我进行了总体评价,但在具体技能和知识点掌握上的个性化反馈不足。未来,我计划引入更多形式的即时反馈和同伴评价,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总之,《奇妙的爬行》这一课让我深刻认识到,有效的科学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兴趣的激发、技能的培养和思维的启迪。通过不断的反思与调整,我相信能够为学生们创造更加丰富、互动且有意义的学习体验。
【《奇妙的爬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奇妙的爬行教学反思07-09
奇妙的爬行教案03-09
《奇妙的克隆》教学反思07-11
奇妙的桥教学反思08-15
奇妙的克隆教学反思01-19
奇妙的墙教学反思03-07
《奇妙的桥》教学反思08-15
《我们奇妙的世界》教学反思04-09
《汉字多奇妙》教学反思09-17
《奇妙的动物世界》教学反思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