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数教学反思(精选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众数教学反思(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众数教学反思 篇1
众数和中位数是新增加的内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统计量,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数据的整体状况。平均数是在一组数据内移多补少,假想各个数据变成同样多,用这时的数据代表一组数据的状态。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频数最高的一个数,利用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表现整组数据的状况。中位数是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依次排列,居最中间位置的那个数,利用中位数,也能描述整组数据的状况。平均数是小学数学的传统内容,有些时候,它能够比较确切地反映数据的整体状况,有些时候则不然。课程标准新增了众数、中位数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多认识一些统计量,初步了解对同样的数据有多种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用合适的方法,才能比较客观地描述数据的特征,从而形成初步的数据分析意识和能力。
本节课认识众数,我认为需要达到这样几个目标:
(1)让学生体会到众数产生的价值和需要;
(2)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3)能根据实际情境判断选择哪种统计量分析这组数据比较合适,进一步体会众数的实际应用价值。整节课有这样几点做得较好:
1、注重从情境引入,制造冲突,让学生认识到以前所学的平均数的局限,再引入学习众数的概念,体验其优越性。
2、注重课外知识的补充,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众数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3、注重联系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会比较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客观地分析数据的特征,形成初步的数据分析能力。
总体来看本节课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但没有问题的课总感觉也不是一节好课。学生真的对众数非常了解吗?真的能联系情境正确判断选择哪个统计量吗?例如众数的存在是因为一组数据中出现了极端数据,使平均数明显偏离中心。可是怎样来界定极端数据?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教师应该对这点进行必要的指导。应该通过一系列的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生生争辩中将学习中的矛盾凸显出来,从而对平均数、众数有更深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众数教学反思 篇2
一、 教材分析
《众数》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十册六单元
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简单的数据统计、认识了简单的条形图、折线图、平均数、中位数。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重要的铺垫。《众数》是《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一个新的要求,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找一组数据的众数,能解释其实际意义。这是节概念课,同时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课。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好素材。
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能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过程与方法:
经历数据的分析和对事物进行简单的预测并作出决策的过程,体会统计知识的作用和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体验统计的作用,增强统计观念。
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教学难点:会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作出正确的选择。
四、教学过程
本堂课分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我通过对奥运冠军许海峰的简单介绍,引出“谁去参加比赛更合适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对数据的表象观察,预测参赛选手,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个环节师生合作,释疑问题
在预测之后用平均数和中位数这两个计量对两位选手
的成绩进行分析,发现用这两个统计量无法选出参赛选手从而引出众数的概念。然后再用众数对两位选手的'成绩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让选手乙参加比赛。这个时候,老师给出了许教练让选手甲参加了比赛的论,目的有个,一是激发矛盾思维,让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二是告诉学生,我们不仅仅要对数据进行分析,还要结合问题的实际和所关心的问题综合考虑,从而更科学、更合理的得出结论。师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同时,还解决了如何找众数的问题。
第三个环节:独立运用,解决问题
这个环节安排了三道题目:
根据问题情境选择恰当的统计量、销售问题、挑选参赛队员问题。其目的就是检测学生对三个统计量的掌握情况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个环节:生活中的数学,理解均码的含义。
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统计学的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明白数学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第五个环节:小结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众数教学反思 篇3
众数是在现实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学习的统计量。因此,众数的学习不能也不应该脱离现实情境。在教学这节课时,我把众数这一概念的学习放在了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比较、感知。
在教学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
小王看到一份电子厂招聘广告上写着:本公司工作人员月平均工资1500元,现招收普通员工若干。小王一看条件还不错,就做了一名普通员工。可第一个月他只拿到工资760元,第二个月也只有800元多一点,问了一些同事,大部分都是1000元左右,少数超过1000元。小王很气愤,就找公司经理去理论,公司经理将公司员工工资发放情况交给小王看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广告中说的话是否准确?
同学们根据提供的数据,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计算员工的平均工资是多少?学生通过计算得出平均每人是1500左右。马上引起了学生的质疑:那为什么小王只能拿到800元呢?
通过学生交流得出,平均数不能反映员工工资的集中趋势,从而让学生得出一个结论要寻求更好的统计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情境创设,交流解决小王在找工作时遇到的实际问题,使数学贴近生活,
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在帮助小王的过程中感受到在这里平均数不能真实反映员工的工资水平,初步感受众数产生的必要性。
然后,通过几组相关练习,使学生能灵活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些数据的特点,并从数据的波动大小中,体现概率的可能性。让学生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解决问题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成就感。
众数教学反思 篇4
关于众数的教学,是小学数学中一个新增的教学内容,也是大家公认的难教的一个内容。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认识众数,这部分内容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围绕“李阿姨应该选择哪家公司”展开讨论,使学生在提出问题、观察和处理数据、做出决策的过程中,认识另一种统计量——众数。在理解众数的意义和作用的同时,初步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并能根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
本教学设计突出了以下方面:
一是把众数放在有意义的现实情境中学习。众数是在现实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学习的统计量。因此,众数的学习不能也不应该脱离现实情境。在本节课中,李阿姨应聘、我给鞋店当参谋、体育运动训练等现实情境都为学生认识、理解和运用众数取了极好的促进作用。有了这些典型的现实情境作支撑,学生就能自然感受到学习众数有趣而且有用。
二是把众数放在新旧知识的对比中学习。在认识众数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平均数和中位数。在新课的引入中,教师巧妙地利用平均数制造冲突;在新课的学习中,教师注重了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数学意义和统计意义的比较;在新课的练习中,教师强化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运用。
三是把众数放在学生自主活动中学习。在这一教学设计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学生能以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开展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众数教学反思 篇5
本节课的课堂非常豪放,非常轻松,富有生机。整节课至始至终老师都不包办,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
首先,我把课题更改为《寻找数据的代表》,而不是直接写成《众数》。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和听课老师都有新鲜感,有强烈的未知欲望。第二也能充分体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不但要学习众数,还有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要根据不同的数据特点和实际需要寻找不同的数据代表。所以,本人认为把课题更改为《寻找数据的代表》还是挺好的。
第二,导入课题体现新课程要求。我是设计学生熟悉的、喜欢的姚明的身高入手让学生寻找代表中国人身高的数据,然后出示国家统计局有权威的统计情况说服学生可以用平均数代表。再结合老师本人的身高设计两个对比例子:老师的身高是中国成年女性平均身高的中等偏上对吗?老师的身高是五个同事平均身高的中等偏下对吗?通过让学生对比,可知平均数和中位数虽然都可以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但平均数有它的缺点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而中位数恰恰又能弥补这个缺点。虽然都是身高问题,有时要用平均数表示合适,有时要用中位数更合适。这样设计目的一让学生知道数学紧密联系生活,二能为后面的学习众数和三者的对比都起着铺垫的作用,从而很顺利地引出本节课我们继续寻找数据代表的课题。
第三,要让学生有问题思考,有话可说。这样做才能挖掘出学生的潜能。
1、在学习众数过程中,结合本校舞蹈老师要节目的事情,让学生思考从20名优秀舞蹈中选出10名演员跳集体舞,有什么好方案?这样问题,我不但要求学生要选择这个方案,还要说出为什么不选择那个方案?这样学生才话可交流讨论。我在备课过程中也是预测学生可能会选众数这个方案,会说出选这个方案是因为会更整齐更美观,但为什么不找平均数和中位数?估计学生最多也就说比较不齐而已。没想过一个学生的回答:平均数和中位数这两组最大数和最小数都相差0.06,而众数只相差了0.03,可见众数方案更整齐。这个说法真棒!给我了启发,充分让学生思考,充分让学生说,会有很多意外的惊喜的。
2、引导学生用自己语言阐述众数概念。在讲到众数的概念时我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学生们在阐述过程中互相补充不断完善,学习效果挺好的。而且为了强调众数的众表示众多的意思时,我说是>端午节吃粽子的“粽”吗?是植树节种树的“种”吗?学生说是群众的“众”,众多的“众”,于是我又顺便让学生用“众”字组几个成语,同学们举了很多成语:众目睽睽,众志成城??等等。不但与语文学科进行了整合,还进一步帮助理解了众数的含义。
3、讲完如何求众数,让学生猜一猜在求众数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情况?学生们说得很好,有的说会遇到一组数据非常多的情况;有的说可能众数和中位数是同一个数;有的说可能出现多个众数,也在可能没有众数现象。本人认为只要放手,学生的思维都可以很活跃的。
本人有一个思考:就是在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用到众数原理”的事例后,下个环节是出示一组数据让学生先求出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然后思考“一个数变化,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会变吗?”这样的一个问题,目的是要为后面的比较三者之间的联系作准备。课后我在思考:学生寻找的生活例子的环节是高潮环节,学生学习热情高昂,举的例子也非常经典,能否把学生举出的实际例子直接运用升华到“一个数变化,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会变吗?”这样的问题上呢?如果能这样设计效果一定会棒的。可见,今后在教学设计上还要再大胆些,一定要进一步创新!
【众数教学反思(精选5篇)】相关文章:
《离骚》教学反思精选01-08
精选化石吟教学反思02-02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精选7篇)12-10
观潮教学反思(精选9篇)12-06
《荷花》教学反思(精选13篇)12-23
备课教学反思(精选6篇)12-23
《松鼠》教学反思(精选15篇)12-21
《穷人》教学反思精选15篇12-16
赤壁教学反思(精选3篇)12-16
天窗教学反思(精选6篇)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