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集合[7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4.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课前预习,提出并整理发现的问题;动手查找资料;带着问题和资料走进教室;
3.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提高学生对文章的解读能力;透视文章的写作轨迹,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4.结合研讨与练习:
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拓展思维,畅想表达。
教学内容设计:
一、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
2.完成读──读,写──写。
3.查找并搜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等的资料。
4.在阅读和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学习笔记上。
二、课堂教学内容
第一板块: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1.导人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2.展示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图片。
图片1: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图片2:茫茫大戈壁龟裂大地
图片3:青海湖月牙泉。
3.再读课文,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4.问题的答案。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自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第二板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1.找一位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要求读出感情)
2.组织学习思考、回答问题:
(1)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训练复述能力)
(2)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讨论
讨论后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
4.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5.学生齐读。
第三板块:学习作比较的方法
1.组织学生讨论:
(1)作者采用这种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2)课文中还有类似的对比吗?请找出来。
2.教师小结第-2题。
(1)过去的罗布泊: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现在的罗布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2)明确拟人的'修辞手法。
(3)强烈的对比效果。
(4)再次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第四板块:世纪老人的述说
1.展示108岁高龄的罗布老人热合曼的图片。
2.畅想表达:如果我是世纪老人,我该如何讲述罗布泊的百年沧桑?
提示:
1.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2.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3.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像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lOO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三、课后拓展学习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濒临干涸的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语文教案 篇2
一、活动课题:今天我当家
二、活动时间:国庆放假期间
三、活动对象:三年级学生
四、选题目的:
今年夏天,我们这儿的气候反常,干旱少雨,各种瓜果、蔬菜、粮食严重减产,致使物价全方位地上涨,以致影响到每个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为了让孩子们认识到自然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爸爸妈妈生活的艰辛,特组织学生开展此项综合实践活动。
五、活动目标:
1、通过让学生独立设计菜谱、独立购买,学习正确消费,培养他们社会实践能力、自立能力。
2、让学生切实走进生活,在做中感受父母的辛劳。
3、通过实践报告的撰写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活动步骤: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对于今年的气候变化,你们有什么感觉?你认为这样的气候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2、你经常独立购物吗?帮助家中购买过哪些东西?平常家中是谁买菜?你独立去买过菜吗?
(二)、讨论活动计划
10月1日——10月2日:
与家长交流活动要求,取得家长支持;仔细观察家中的饮食习惯。
10月3日:
(1) 陪同家长去菜市场买菜,观察家长如何买菜,了解常见菜的价格,调查常见菜的价格变化。
(2)上网查阅营养搭配方面的知识。
(3)请家长提供8——10元钱,独立为家中设计10月4日的菜谱,根据所了解的菜的价格,做好合理分配。
10月4日:
带着8——10元钱,独自去菜场按自已设计的菜谱买菜。
10月5日——7日:
写出300字左右的实践报告。
(三)学生按计划实施
(四)成果展示
让每个孩子汇报自己的实践情况,阅读自己的实践报告及家长的评价,评选出最佳实践报告。
思考: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了书本,超越了体系化的教材,超越了封闭的课堂,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的经验,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增长了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实际体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从学生所处的实际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出发,展开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本案例正是密切联系本地区特别的气候现象,引导了中年级学生去关注自然,在实践中体验大自然与我们的息息相关,在实践中增强对亲人的亲情和理解。
语文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指导练习第1至4题。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词语。
2、懂得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得具体些,能正确填写“的、地、得“。
3、能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教学过程:
一、指导练习第1题。
1、自由拼读,作好答题准备。
2、指几名中下生拼读。
3、指名在小黑板上正确填写相应的词语。
二、指导练习第2题。
1、读题目明确练习要求。
2、指名读第(1)组两个句子,比较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3、指名中等生读第(2)组两个句子,比较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4、指名读填写后的两个句子,注意把填写的词语读出重音。
三、指导练习第3题。
1、谈话导入。
2、自学准备。
3、指名在小黑板上填写,然后逐题讨论。
4、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几个句子读一读,想一想,体会“的、地、得”的用法。
四、指导练习第4题。
1、这两个句子分别在哪两篇课文中出现过?
2、自学准备。
填上适当的词语。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句子,句子中几个“多么”要读出重音。
五、完成《作业本》第1至4题。
课后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指导练习第5、6、7题。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省略号的用法。
2、能把表示反问的.句子改写成表示肯定的句子。
3、能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教学过程:
一、指导练习第5题。
1、找出本单元课文中有省略号的句子,读一读说说它们的用法。
2、逐句读读,体会句子意思,说说省略号的用法。
3、仿照例句,写几个有省略号的句子。
二、指导练习第6题。
1、读例句,明确练习要求。
(1)指名读例句,说说句子的意思。
(2)比较上下两个句子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指名读一读这两个句子,要求读出不同的语气。
2、指名优等生改写第(1)句,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3、指名中等生改写第(2)句,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三、指导练习第7题。
1、读题,明确练习要求。
2、自学短文,读后讨论:短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题目中的“我们”指谁?这两个贫苦农民的孩子要求当红军时的心情怎样?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短文。重点指导两个孩子的话。
语文教案 篇4
一、 复习导入
1、 激趣
同学们,做试验的球都准备好了吗?马克思曾经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试验是实践的一种方式。今天,就让我们在试验和分析中完成这节课。好吗?
2、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两》,知道了课文的主人公是----?他被同学们称为---?而在当时,人们把谁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呢?他是一位---?
3、那作为辩论家的伽利略是否像人们一样迷信亚里士多德呢?文中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
二、 讲读第3自然段
1、听朗读。
思考: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产生怀疑?他是怎么想的?
2、指名回答。课件出示
①认真读,想想铁球下落,关键强调什么条件和结果?动笔画相关词语。
②不改变这句话意思还可以怎么说?
③要怎样读这句话?
(二)、
1、按亚里士多德这句话,重的先着地,这个球好重,感觉像亚里士多德说的没错,可伽利略是怎么想的?
2、两个不同的结论指什么?
伽利略怎么得出结论1的,书上怎么说?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话,1磅的铁球比这10磅的铁球下落的速度要----?把它们拴在一起后,1磅的铁球就会拖10磅的后腿,它们落下的速度就会比10磅的铁球——?这是伽利略的`分析过程。
结论2又是怎么得出的呢?书上怎么说?谁能像老师一样上台说说?
3、这是什么关系的两个结论?由此伽利略产生——?(怀疑)这两结论是根据什么推出来的?可见这句话正确吗?
4.全班齐读。(女同学读伽利略对亚。。产生怀疑的部分,读时要重点突出——?男同学读“他想……”这部分,读时要突出什么?
三、 讲读第4自然段
好一个伽利略,真不愧是辩论家,提出这么不寻常的问题,那他是不是就此断言亚里士多德说错了呢?
1、小声读第4自然段。思考:伽利略提出疑问后又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呢?2、指名说。(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
如果你是伽利略,你会怎么做试验?用自带的小球做做试验。指名做一做。
3、伽利略的这些试验结果都证明了什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伽利略用实践证明了事实,可见他的科学态度是多么严谨啊!
4、对比句子。(区别,,有何好处,,为什么。)
5、指导朗读:(慢,重)
伽利略这时的身份是什么?作为教授,他发现亚里士多德说错后,又是怎样做的呢?(要在比萨城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四、 讲读第5.6自然段
1、学习要求:
2、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们亲眼所见的正确结果,课文就是以这个结果为题,显示了实践的重要。伽利略从产生怀疑,多次反复试验,再公开试验,从实践中证明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3、你们觉得伽利略的可贵在哪里?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次、瓜、燕、什、么、样、得、再等12个生字,会写回、片、皮3个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认真仔细的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征。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形式多样的生字卡片,蔬菜实物,动物头饰。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复习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昨天,老师和你们一起交了几位动物朋友,你们还记得他们是谁吗?
师:昨天,我结交了小鸭子和他的妈妈,小鹰和他的妈妈,和他们成了朋友。
师:鸭妈妈和鹰妈妈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学会生活的本领,从小就树立他们自主的意识,总是让他自己去吧!这些位妈妈可真是用心良苦啊!
师:今天老师又认识了一位好妈妈,你们想认识一下他吗?想知道这位妈妈为自己的孩子做了些什么吗?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5课《一次比一次进步》到这篇课文中去认识这位好妈妈,去看看他为自己的孩子做了些什么?
板书:一次比一次进步学生齐读课题。
(二)观看图画,认识人物,了解课文内容
1、你们想知道这位好妈妈是谁吗?
(出示课件,在屋檐下,燕子妈妈和小燕子的图片)
2、认识人物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屋檐下的意思。
3、师:燕子妈妈和小燕子在说什么呢?大家猜一猜。
4、师:老师告诉你们他们在说关于两种蔬菜的事情?
(出示多媒体课件:冬瓜和茄子让学生初步通过看图片发现他们身上的不同)
5、师: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2、读课文,并标好自然段。
(四)再读课文,识记生字
1、听读课文,识字
(1)指名分段读课文(播放课件其中生字为另一种颜色)要求读通顺。
(2)齐读生字。
2、出现全部生字(带拼音)把不认识的字读出来,不认识的字再去看拼音读。开火车读。
3、小组合作读课文,读中巩固识字。
4、识记生字,再次出现全部生字(无拼音),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哪些字你以前就认识了?怎么认识的?哪个西你有好办法记住他?
(五)细读课文,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
(大屏幕上出示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同时旁边有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的图片)
(2)讨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为什么写了菜园里的冬瓜和茄子这与课文有什么联系吗?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先自由读,了解这一段都写了什么?
(2)师范读,听老师读,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都是谁说的啊?分别说了些什么?
(3)燕子妈妈让小燕子去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同?通过此句话解释什么(意思是冬瓜和茄子有那些地方不同)
(4)学生理解后,启发用什么造句?
(5)小燕子去了,他发现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同了吗?
(出示课件,课件要突出冬瓜和茄子的这点不同)
(6)师:小燕子发现的这点不同你发现了吗?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的收获可真不少啊,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的生字朋友,还一起和小燕子去看了冬瓜和茄子,发现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的地方,你们还想发现他们的不同吗?下节课我们再让小燕子带我们去看好吗?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小燕子带着我们一起去看了冬瓜和黄瓜,让我们发现了他们的不同,这节课,小燕子还想带我们接着去看看,但是小燕子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同学们必须把它身边的生字朋友都认全,这样他才能带着我们去看呢?你们能做到吗?(播放课件)
二、讲授新课
1、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第一次小燕子去看冬瓜和茄子,他发现了:冬瓜是大的,茄子是小的。回来的时候,妈妈夸奖了他,妈妈说什么了?
(2)指名读妈妈所说的话,要读出说的对中所表达的感情(夸奖)读出再去一次,还有什么不一样?
(3)小燕子又一次去了,这次回来他又发现了什么不同?这次发现的`和上次的一不一样?他回来是怎么和妈妈说的?
(4)学生自由读,比比谁学小燕子学的最像。
(5)同桌之间互换角色,分角色读小燕子和燕子妈妈之间的对话。
(6)把2、3自然段结合起来读,让学生读出这两次去看发现的不同,初步体会燕子的进步。
2、学习第4自然段
师:当燕子妈妈听到小燕子又发现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之后,又是怎么夸奖小燕子的?
师:可是燕子妈妈觉得的小燕子观察的还是不够,于是让他仔细的观察。这次小燕子又能发现什么呢?
(出示课件,课件上突出: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
师:这一次小燕子又发现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哪么,妈妈的夸奖和以前的还一样吗?
师:小燕子为什么能发现冬瓜和茄子这么大的不同呢?
师:由于小燕子的仔细观察使他发现了冬瓜和茄子的更大不同,通过此句话,让学生理解仔细的意思,指导学生用仔细造句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扩展表演
1、同桌之间互读
2、组内读
3、小组之间,比一比看谁读的好
同学们带上小燕子的头饰和燕子妈妈的头饰,到讲台前给同学们表演一下。
四、指导写字
1、学生仔细的观察,发现问题,让学生感受一次比一次进步
学生没有发现的问题给予指导:
(1)会要先写里面的小口,后关门。
(2)片的竖撇要由重到轻,末端轻快撇出。
(3)是新学的笔画,书写时左低右高,钩短小有力,指向皮字的中心
五、扩展活动
1、完成课后说说,读读
2、拿出实物:两种蔬菜或水果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他们的特点,找出不足。
板书设计: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冬瓜,茄子
第一次,大,小
说得好
小燕子,第二次,绿,紫
很好
第三次,皮有细毛,柄有小刺,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称象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遇事动脑筋,想办法,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第一段写的是曹操带着儿子和官员去看人家送给他的一头大象。
第二段写的是这头大象又高又大,官员们议论大象的重量。
第三段写的是官员们想出了几种称象的办法,曹操听了直摇头。
第四段写的是曹冲想出了称象的办法。
第五段写的是人们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在三、四自然段中,通过官员们与曹冲不同的称象方法的对比,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把一个聪颖、质朴的儿童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第四自然段讲曹冲叙述的称象方法和步骤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曹冲的称象方法是用5句话说明的。第一句是总写。第二至第四句具体地写出了称象的方法,一句话就是一个步骤。文中通过“赶、沉、画、赶、装、沉、称”这几个动词的连用、准确、清楚地写出了称象过程,使学生理解曹冲以船代秤、以石代象的科学的称象方法。
用水的浮力来称象的知识,是本课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使文章中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以帮助学生理解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懂得在句子中恰当地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更加具体、形象。
2.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教育学生学习曹冲,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法设计:
为突破本课教学难点,教学时应采用实验法。
课前准备
玻璃器皿装上水、木船、玩具象、小石子秤或天平、幻灯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简单介绍曹操和曹冲,学习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懂得在句子中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具体、形象。
第三课时:.总结全文,处理课后作业,练习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出示课题。8.称象
(二)讲读课文。
1.范读全文
思考: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讲读课文
①指名朗读一段
提问:第一段写的是什么时候曹操带着谁去干什么?
板书:官员、曹冲
提问:什么人称官员?
②指名朗读二段
提问:这头大象怎么样?(又高又大)
提问:课文中怎么具体描写大象的?(像……像……)
指名读句子:“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议论、理解这句话,想象大象的样子)
师:“像……像……”这两个比喻句把大象的高大写得既生动又形象。
提问:官员们议论什么?“到底”什么意思?
师:这样的一头大象,要想称出它的重量可不容易。
指导朗读,读出重音“又……又……到底”
师:大家都想知道大象的重量,于是曹操问大家谁有办法称这头大象。
③指名读三段
提问:官员们想出了哪些称象方法?(用“有的……有的……也有的……句式说)
板书:造秤称象
秤称象肉
提问:曹操听了态度怎么样?“直摇头”什么意思?(做个动作看看)
讨论:为什么直摇头呢?
板书:称不出伤害象
指导朗读
④指名读四段
提问:这段写什么?(曹冲想出称象办法)
做实验演示称象过程
(象上船——船下沉——画线;象下船——船浮起——装石子——船沉到画线处——称石子)
提问:往船上装石头时,为什么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船下沉的深浅和大象上船时一样,说明这时石头重量和大象相同)
默读四段:
读、画:用把曹冲说的话画出来。
提问:共有几句话?1句和后4句是什么关系?(1句是总写,后4句是具体叙述)
指名逐句朗读
画批:按称象步骤用…画出有关动词
板书:赶、沉、画、赶、装、沉、称
提问:这些动词可以颠倒顺序吗?为什么?
师:作者用这些动词准确、具体地写出称象步骤和方法。
练习:用“先……再……然后……最后……”叙述称象过程。
板书:船称石头石头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出示幻灯:(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先把大象( )到船上,看船身下( )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 )一条线。再把大象( )上岸,往船上( )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 )减去( )船上的石头。最后把几次称得的石头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
⑤指名读五段
提问:曹操认为曹冲的办法好不好?从课文中哪句话看出来?这种方法好在哪儿?
(用船代秤,解决“提不动”的问题,用石代象解决宰象的问题,既称出大象的`重量,又不伤害大象,是一种科学的称象方法,与官员们笨拙的称象方法形成鲜明对比)
提问:结果怎样?“果然”一词什么意思?曹冲当时几岁?“才”什么意思?
师:现在称象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可是在古时候要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就困难了。曹冲7岁就想出了科学的称象方法,是很了不起的。
3.观察插图
思考:图上画了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与课文哪段内容相符合?(重点观察曹冲的动作、神态)
口述画面内容
(三)朗读全文。
讨论: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什么?
板书:动脑筋、想办法
提问:曹冲为什么能想出科学的称象方法?(其一,认真观察事物,善于动脑思考。其二,从官员们的议论中得到启发)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总结全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讨论: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什么教育?
(二)练习。
1.读一读,说说每组中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再用带点的词造句
①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第二句加了“直”字,“直摇头”就是不住地摇头,说明曹操认为官员的称象方法太笨拙,很不赞成他们的意见)
②曹操的儿子曹冲7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
(第二句加了一个“才”字,“才七岁”是只有七岁或仅仅七岁的意思,强调曹冲年龄小,但遇事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③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第二句加了“到底”二字,“到底”有多重就是究竟有多重,“到底”用在问句里表示深究)
师:第二句在“摇头、七岁、多重”前边分别加了“直”、“才”、“到底”使句子更加具体、形象。
指导用“直”、“才”、“到底”三个词造句
2.把下面句子意思写具体
①大象又高又大。( )
②教室真整洁。( )
3.练习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段话。
练习用“先……再……然后……最后……”说一段话。
4.练习把曹冲称象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① 快速阅读课文 ,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② 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学重点:
教学札记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教学难点:
学会搜集一些资料,加深对看云知识和天气知识了解。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查 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峰峦( ) 一霎( )间 绫 ( )纱 弥( )漫 月晕( ) 崩( )塌( ) 丝丝缕缕( ) 匀称( ) 朦( )胧( )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峰峦: 一霎间: 预兆:
崩塌: 弥漫: 千姿百态:
变化无常:
3.自己收集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
二.研讨学习
(一)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 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1.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二)学生快速朗 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并归纳段意。
云名 形态变化 位置 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卷积云
积云
高积云
(三)整体感知课文,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同学们讨论后完成下表:
晴天云彩简表
雨雪冰雹云成变化简表
云名 变化过程 形状 位 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高层云
雨层云
积雨云
b.质疑:文章介绍这八种云,按照什么顺序?
c.本 文主要介绍了哪些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四人一组讨论,完成下列表格:
光彩识天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晕
华
虹
霞
e.探究质疑:文章把云分为八类,把光彩分为四种来描述,这样分类有什么好处?
教师 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 ,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三、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段等。
布置作业: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巩固:检查预习的情况。
教后感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2-22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精品语文教案范文语文优秀教案04-1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园地的教案09-04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备课教案11-12
语文《风筝》教案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