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5-07 07:40:27 教案 我要投稿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教材第59页。

  教学目标:

  1、在前面所学得成轴对称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利用圆设计图案。

  2、使学生认识到圆是轴对称图形,且对称轴有无数条。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操作中加深对所学平面图形的对称轴的认识

  教学重点:利用圆设计图案

  教学难点:圆的大小、位置的确定

  教学过程:

  一、观察以前认识的`对称图形

  1、举例说出轴对称的物体。如:蝴蝶、飞机、门窗、月饼等。想一想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2、观察、概括。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直线叫做对称轴。

  二、设计图案

  1、观察:这个图案有什么特征?

  说明:圆有无数条对称轴。每一条直径所在的位置都是它的对称轴。

  2、学生用圆规和直尺按步骤画图案

  3、试着用圆规和直尺画一画下面的图形。

  4。学生尝试设计图案。

  全班交流展示设计图案。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第61页第6题:复习轴对称图形

  2、61页第7题:对称轴两侧相对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3、61页第8题:圆有无数条对称轴,要注意组合图形的对称轴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第五单元圆

  一、教学内容

  1.圆的认识

  2.圆的周长

  3.圆的面积

  4.扇形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学会用圆规画圆,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会利用直尺和圆规,在教师指导下设计一些与圆有关的图案。

  3.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理解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4.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使学生认识扇形,掌握扇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6.使学生经历尝试、探究、分析、反思等过程,培养数学活动经验,在解决一些与圆有关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7.使学生在推导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过程中体会和掌握转化、极限等数学思想。

  8.通过生活实例、数学史料,感受数学之美,了解数学文化,提高学习兴趣。

  三、主要变化与具体编排

  (一)主要变化

  1.改变圆的各部分名称的引入方式。

  实验教材在引入圆时,先让学生利用圆形杯盖、圆柱体物体、三角板上的圆孔描出圆,再把圆剪下来,通过多次对折等方式引出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在认识了圆的半径和直径的特点之后,再专门教学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考虑到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备初步的用圆规画圆的知识,本次修订时,对于“你能想办法在纸上画一个圆吗”这一问题,教材同时给出了用杯盖、三角尺上的圆孔、圆规画圆的方法,符合真实的学情。接下来,利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引出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水到渠成,这样的引入方式也能更好地体现圆“一中同长”的本质特征。接下来,通过让学生用圆规画几个大小不同的圆,探讨直径、半径的特点,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2.增加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的内容。

  “圆,一中同长也”,这是《墨子》中对圆的定义。只要确定了“中”和“长”,圆的位置与大小就确定下来了。解析几何中圆的解析式(x-a)2+(y-b)2=r2中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这一事实,过去虽然没在教材中明确指出,但实际上学生已经在自觉应用了。例如,用圆规画圆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针尖定在哪儿”“画多大的圆”等问题,如果要画半径是3 cm的圆,针尖到纸边缘的距离必须大于3 cm,才能在纸上画出一个完整的圆来。在本册教材中,接下来还要安排利用圆设计图案的内容,在设计图案的过程,学生会时时处处遇到“要画一个多大的圆”“这个圆的圆心应该在哪儿”等问题。因此,教材增加这一部分内容,能帮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更好地认识圆的数学特征。

  3.正文中降低圆的对称性的篇幅,新增利用圆设计图案的内容。

  由于在“轴对称图形”的相关内容中,已经对圆的对称性有过比较充分的探讨,所以,本单元不再单独编排圆的对称性的例题,只在相关练习中加以巩固。

  在修订过程中,新增了利用圆设计图案的内容。先让学生模仿教材上提供的步骤,画出美丽的图案,再放手让学生试着画出教材上提供的图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用到用圆规画圆的方法,需要观察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是如何组成的。需要学生对圆心位置的确定、半径大小的确定、圆的对称性等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一方面,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圆的特征,另一方面,使学生充分体会数学的对称美、和谐美。

  例如,下面左图中大圆内部的每个“水滴”是由三个半圆围成的,其中两个半圆的直径是大圆半径的一半,还有一个半圆的直径是大圆的半径,除此之外,还要关注这些半圆的圆心位置在哪里。右图中,大圆的内部有八个小圆,这些圆的直径都是大圆的半径,依次排列在大圆的八等分线上,互相重叠,形成了美丽的图案。

  教学时,还可以让学生自由创作出更多的作品。此外,还可以借助这些图案,复习轴对称、平移、旋转等图形变换的知识。由于这一内容的操作性、综合性、探究性都很强,也可以把它设计成一个“综合与实践”活动。

  4.增加求圆与外切正方形、内接正方形之间面积的内容。

  在“圆的面积”部分,增加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即求圆与外切正方形、内接正方形之间的面积。要求学生利用图形之间的关系,灵活计算这两部分的面积,并在“讨论”环节进一步得出更为一般化的结论。

  要计算正方形的.面积,首先要求出正方形的边长,这是比较常规的思路。例如,求圆的外切正方形的面积时,观察到正方形的边长和圆的直径相等,所以很容易求出来。但在求圆的内接正方形的边长时却遇到了困难,圆的直径和正方形的对角线相等,但没有办法直接求出正方形的边长。此时,教材引导学生改变观察角度,把正方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的底是圆的直径,高是圆的半径,很容易求出其面积。在解决几何问题时,经常会有这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形。有时,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经历这样的问题解决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解决了圆半径是1m的特殊问题后,教材在“回顾与反思”环节,进一步讨论半径为r的情况,使学生发现,圆的外切正方形面积是4r2,外切正方形与圆之间的面积是0.86r2,内接正方形的面积是2r2,圆与内接正方形之间的面积是1.14r2。这些结果中隐藏着很多有意思的数学事实,如:外切正方形的面积始终是内接正方形面积的2倍,外切正方形与内接正方形之间的面积正好是2r2,即和内接正方形面积相等,等等。

  5.“扇形”由选学变为正式教学内容。

  扇形的内容是学习扇形统计图的必要基础,根据《标准(20xx年版)》对相关内容的调整,此次修订把这部分内容由选学变为正式教学内容。

  (二)具体编排

  1.圆的认识

  (1)圆的各部分名称、圆的性质。

  教材首先呈现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圆”,其中包括许多同心圆。丰富的圆形图案,使学生感受到圆很美,同时,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起良好的学习情绪。

  接下来,请学生想办法在纸上画一个圆,学生可以调动以前的经验,用茶杯盖、三角尺上的圆洞等圆形物体进行描摹,也可以用圆规画圆。用实物画圆也是很有意义的动手实践机会,但画出的圆的大小是固定的,不能随意变化。而用圆规画圆却可以在两脚叉开的范围内画出任意大小的圆来。在画圆环节出现用圆规画圆,也是尊重学情的一种体现。学生在课外应该都尝试过用圆规画圆,但是如何画得标准,画得轻松,还需教师进一步指导。

  利用圆规画圆,引出圆的各部分名称。一方面,与前面的活动自然衔接;另一方面,画圆的过程非常切合“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的集合”这一几何学的定义。通过这一过程引出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将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概念引出融为一体,自然流畅。

  对圆特征的认识,分四个层次编排:首先,让学生将画好的圆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发现沿着任意一条直径对折,两边可以重合,说明了圆是轴对称图形。

  第二,通过对折痕的观察和想象,让学生理解半径和直径都有无数条。

  第三,通过测量与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同一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并且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第四,结合画圆的经验,理解圆心可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可决定圆的大小。

  (2)利用圆设计图案。

  尺规作图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充满魅力的数学技能。教材在认识圆之后,安排了这样一个实践性内容,既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圆规画圆的技能,促进学生对圆的特征的进一步认识,又能让学生在用尺规画出漂亮图案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的美,培养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材先以分解的步骤,展示了如何利用圆的特征,一步一步画出四个花瓣式的漂亮图案。这中间,涉及到充分利用圆的对称性,需要学生学会确定某个圆或半圆的圆心和半径,这也是圆心和半径分别确定圆的位置与大小的最直接应用。此外,还需要学生添加一些辅助线。因此,这样的活动体现了很强的综合性。

  之后,教材呈现了两个更复杂的图案,让学生尝试画一画,这需要学生综合运用观察、思考、动手等多方面的技能。教材给出了一些辅助线加以提示,需要学生对已经成形的图案进行“分解”,知道每一部分是怎么来的。用直尺画出基本的图形后,再进行涂色,涂不同的颜色,也会形成不同的作品。

  2.圆的周长

  (1)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

  圆的周长计算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因此,教材从“要在圆桌和菜板的边缘箍上一圈铁皮,求铁皮的长度”这一学生熟悉的实际情境引入,帮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的概念。

  学生已经具备了测量一般图形(物体)周长的技能,因此,面对“分别需要多长的铁皮”的问题,他们完全能想到解决的办法:拿卷尺直接绕一圈量,或者把圆形物体在直尺上滚一圈再量出长度,或者拿线在圆形物体上绕一圈,量出线的长度。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了方法多样性和“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更重要的是,圆周长概念的内涵,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得以清晰化、直观化。

  方法需要优化,思维需要提升。教材在此基础上提出“除了上面的方法,还可以怎样求圆的周长呢?”要求学生跳出绕、滚、围等策略的测量方法,找到一种更为一般化的方法。通过“圆的周长和圆的大小有关系,圆的大小取决于……”,启发学生将问题解决的方向放在从圆本身的特征去想办法突破。

  上方的表格,是引导学生通过测量几组圆的直径和周长,自主发现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从而引出圆周率的概念,并总结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在这个内容中,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利用实验的手段,通过测量、计算、猜测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验证猜测等过程,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

  教材通过直接介绍的方式说明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来表示。为了方便学生计算,教材规定“π”这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常常只取它的近似数,即两位小数3.14。根据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可以得出求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C=πd或C=2πr。

  (2)例1。

  本例是一个与圆的周长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通过学生经常看到或使用的自行车引出问题,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自行车的后轮半径是33cm,它滚一圈能走多远,那就是求它的周长。这样的问题,是“化曲为直”思想的应用--用曲的车轮周长计量自行车前进的距离。第二个问题带有更强的现实性,“小明从家到学校1km,轮子大约转了多少圈?”学生必须通过计算,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得出的相关结果,也能加强学生的生活经验。

  3.圆的面积

  (1)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材首先通过计算圆形草坪占地面积的实际情境提出圆面积的概念,一方面使学生在以前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圆的面积就是它所占平面的大小”,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在实际生活中计算圆面积的必要性。

  学生以前所学的图形都是多边形(如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像圆这样的曲线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到。把圆分割成若干等份后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的方法,学生很难自主发现,因此,教材直接给出明确的提示,让学生把圆分成若干等份,拼一拼。接下来的过程,则主要交给学生自主探索。

  教材让学生通过观察,看到拼出的是近似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随着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拼出的图形越来越接近于长方形,体会“无限逼近”的极限思想。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的长和宽与圆的周长、半径有着紧密的联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利用圆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自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2)例1。

  本例是在学生推导出了圆面积计算公式以后,用此公式解决本节开头的实际问题。求的是铺满草皮需要多少钱,这一问题比“求草皮面积是多少”更有现实意义、更自然。要求铺满草皮需要多少钱,首先要求圆形草皮的面积。

  (3)例2。

  本例是求圆环的面积,教材通过插图帮助学生了解什么叫圆环,理解求圆环的面积是用外圆面积减去内圆面积。教材给出了两种算法:3.14×62-3.14×22和3.14×(62-22)。教材也有意引导学生根据乘法分配律,采用相对简便的算法,这样,可以大大减少计算的繁杂程度,减少计算出错的可能性。

  (4)例3。

  本例通过让学生解决圆的内接正方形、外切正方形与圆之间部分的面积这一实际问题,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并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基础上发现更为一般的数学规律,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题以中国古建筑中“外方内圆”和“外圆内方”两种经典设计为情境,直观清晰地提出了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求正方形与圆之间的那部分面积。两个图中的圆大小相同,但正方形位置与大小都不同。很自然地引出一个问题:中间部分的面积与圆的面积有没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例3是给出一个特殊的圆半径,先解决特殊问题,在“反思”部分再讨论一般性的规律。

  “分析与解答”引导学生根据图示寻找正方形与圆之间的关系。第一个图,很容易看出正方形的边长就是圆的直径;第二个图,正方形的边长不知道,不能用边长的平方直接计算面积。此时,就需要转换思路,将正方形看成两个底是圆的直径、高是圆的半径的三角形(或四个小三角形)。

  在前面的解题环节,学生发现正方形与圆之间的面积与圆的半径是有关的,那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因此,在“回顾与反思”这一环节,需要继续延伸讨论,进一步探讨一般化的结论。圆的半径是r与半径是1m的解题思路完全相同,因为半径1m只是其中的一种特例。让学生利用刚才的方法,得到一个代数式的结果。把r=1m代入,与前面的结果相符,以此检验这个代数式的正确性。

  4.扇形的认识

  教材呈现了三个名称中含有“扇”的物体,引出问题:什么是扇形?这样的引入方式,把扇形这个数学名词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教材结合图示,以直接介绍的方式,揭示了“弧”“扇形”“圆心角”等术语的含义。事实上,扇形就是弧和圆心角所组成的图形。《几何原本》中这样定义扇形:由顶点在圆心的角的两边和这两边所截一段圆弧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大小紧密相关,也与所在圆的半径大小有关。到第七单元学习扇形统计图时,还用到了各部分扇形的大小占整个圆的百分数。这些,需要学生直观感知并理解,但总体要求并不高,例如,扇形统计图中没有提出计算各扇形圆心角的明确要求。因此,教材上只列出了两类特殊的扇形:半圆为弧的扇形对应的圆心角是180°,圆为弧的扇形对应的圆心角是90°。

  四、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圆的特征。

  2.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和体验转化、极限等数学思想方法。

  3.紧密结合生活素材,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确定起跑线

  一、教学内容

  确定标准运动场400m跑的各跑道起跑线。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田径场以及环形跑道的基本结构,学会综合运用圆的周长等知识来计算并确定400m跑的起跑线。

  2.使学生经历观察、计算、推理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抽象、推理等基本的数学思想。

  3.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三、具体编排

  本活动主要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

  (1)发现和提出问题。

  教材以400 m跑为背景,呈现起跑时的真实情况,引导学生发现生活问题:为什么都是跑400m,运动员要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使学生通过对起跑线位置的关注和思考,进一步提出更多的数学问题,例如:是不是起跑线在前面的选手跑的路程更短些?比赛是公平的,每个人跑的路程应该同样长,那为什么起跑线是不同的呢?难道每条跑道的终点线也设置得不同?引导学生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发现:终点是相同的,但外圈和内圈的长度是不同的。如果起跑线相同的话,外圈的同学跑的距离长,不公平。所以外圈跑道的起跑线位置应该往前移。在此认知基础上,很自然地提出本活动的核心问题:各条跑道的起跑线应该相差多少米?即如何确定每条跑道的起跑线。

  (2)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材第二幅图中呈现了小组同学测量有关数据的场景,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一个标准运动场环形跑道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数据:标准运动场中间是个长方形,两边分别是两个半圆。长方形的长是85.96 m,宽是72.6 m。跑道是由一些平行线段和一些同心的半圆组成的。这些平行线段的长度是85.96 m,最内侧半圆的直径为72.6 m,越往外侧,半圆的直径越大,每条跑道宽度为1.25 m。短跑比赛时,不允许变更跑道,但在过弯道时,选手一般会贴着跑道内侧跑,因为这样距离最短。

  学生对已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通过讨论明确以下信息:

  (1)两个半圆形跑道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圆。

  (2)各条跑道直道长度相同。

  (3)每圈跑道的长度等于两个半圆形合成的圆的周长加上两个直道的长度。

  在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后,教材在第四幅图中给出了一个表格。通过让学生分别计算各条跑道的半圆形跑道的直径、两个半圆形跑道的周长以及跑道的全长,从而计算出相邻跑道长度之差,确定每条跑道的起跑线。在计算时,有的学生是分别先计算出每条跑道中半圆的半径,再计算出圆周长,再计算出跑道长度,计算比较繁琐。而有的学生发现相邻跑道的长度之差只体现在圆的周长之差,相邻两个圆的周长之差都相等,即1.25πm。这样,通过推理,每往外一圈,跑道的长度就多1.25πm,为了保证比赛公平,每往外一圈,起跑线就要往前挪1.25πm。

  (3)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

  问题解决不应止于解决某个具体问题,而应在此基础上引发进一步的思考。例如,教材在最后引导学生继续思考:200 m赛跑中的跑道起跑线应如何设置?

  四、教学建议

  1.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自然提出问题。

  2.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提前搜集相关数据。

  3.引导学生灵活解决问题。

  4.教师可以介绍更多的体育比赛的知识。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尝试用假设法解决连续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

  2、掌握用抽象“1”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用假设法解决连续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

  教学难点:用抽象“1”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口答算式。

  (1)100的5%是多少?

  (2)50吨的`10%是多少?

  (3)1000元的8%是多少?

  (4)50万元的20%是多少?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例5

  2、分析问题

  (1)已知什么?求什么?

  (2)商品的原价不知道,怎么办?

  3、解决问题

  (1)学生尝试解决

  (2)汇报思路:找好对应关系

  (3)质疑:可不可以将商品原价假设成1?

  (4)验证:发现可以直接假设商品的原价是1

  4、回顾与反思: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启示?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91页“做一做”第3题

  2、练习十九的9-14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活动设想:

  本活动取材来源于生活,以探索橘子的瓣数为主线展开活动。活动有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幼儿探索用多种办法点数橘子的瓣数,然后把结果记录在统计表中。幼儿通过观察统计表,了解橘子的瓣数并不相同。第二环节是利用统计得出的数据,让幼儿猜测是大橘子瓣数多还是小橘子瓣数多,然后提供大、小橘子让幼儿验证。

  活动目标:

  1.探索橘子的大小与瓣数的多少是否有必然的联系;

  2.能清楚地表达探索的过程与结果;

  3.学习不受物体排列方式的影响计数,探索多种计数的方法;

  4.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1.剥开的橘子人手一个、没剥开的橘子人手两个;

  2.笔、记录纸、卡片等。

  活动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幼儿思考与操作。

  (1)幼儿想办法点数橘子的瓣数并进行记录。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喜欢和大家分享东西,今天我们来分享橘子,分享之前老师要考验小朋友,如果你们挑战成功就可以分享橘子。挑战的问题是:如果你和大家分享一个橘子,每个人吃一瓣,可以有几个人吃到你的橘子,想一想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

  幼:数一数。

  师:橘子是圆的又可以掰开,那可以怎样数呢?小朋友动脑筋想一想,可以跟旁边的小朋友商量,想好了拿一个橘子用你的办法试一试。数完了不仅要把数字记在心里,还要记在记录表上。

  反思:用表来记录全班幼儿计数的结果。运用统计表既有利于引导幼儿总结规律,让幼儿的知识系统化,增进幼儿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技能,也有利于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同时还能够有效控制探究的方向,有助于探究目标的实现。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启发幼儿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提醒幼儿在数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橘子的特性。让幼儿与旁边的小朋友商量,主要是想让幼儿在操作前先进行理性的思考,避免活动中的盲目性?幼儿讨论激烈,纷纷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对方。

  (2)幼儿交流数的结果和计数的方法。

  师:刚才小朋友都数了橘子,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数的那个橘子有几瓣?可以分给几个人吃?你是怎样数的?

  幼1:我数的橘子有9瓣,可以分给9个人吃,我把橘子掰成一瓣一瓣,然后数一数。

  幼2:我数的橘子有10瓣,可以分给10个人吃,我是用手指按住一瓣,从这一瓣开始数,数到它旁边就停下来。

  幼3:我数的橘子有12瓣,可以分给12个人吃,我的橘子有一瓣很小,我记住这一瓣的样子,然后从这一瓣开始数,数到它旁边就知道有几瓣。

  幼4:我数的橘子有9瓣,可以分给9个人吃,我把橘子的一瓣抠个小洞.然后从这一瓣开始数,数到它旁边就不要数了,最后是数字几就是几瓣。

  反思:

  集中分享能为幼儿的相互学习提供机会。在分享中幼儿学习同伴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运用多种办法、多角度解决问题。在交流中,幼儿用语言表达探索的过程与结果,体验探索的快乐。从幼儿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幼儿能充分考虑橘子的特性,能用多种方法数橘子的瓣数。这说明幼儿在面临新的问题时,能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灵活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

  (3)幼儿通过观察统计表发现橘子瓣数的规律。师:你们仔细观察表格,看看能发现什么?

  幼1:我发现有9瓣的橘子和10瓣的橘子一样多,都是4个:

  幼2:有的橘子是9瓣,有的橘子是8瓣。

  师:你的橘子有几瓣?

  幼3:有12瓣。

  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8瓣的橘子、9瓣的橘备赢几个?

  幼儿统计和记数。

  师:看一看,你还发现了什么?

  幼4:我发现8瓣的橘子只有1个,12瓣的橘子最多,有9个。

  幼5:一个橘子最多的有14瓣,一个橘子最少的有8瓣。

  师:今天我们只有30个小朋友参加活动,一个人数一个橘子,我们一共数了多少个橘子?

  幼:30个

  师:建瓯有很多的橘子,那么多的橘子中,是不是一个橘子最多有14瓣,一个橘子最少有8瓣呢?

  幼:不知道。

  师:以后你们吃橘子前数一数,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反思

  本环节利用统计表,让幼儿发现橘子的瓣数不相同,初步知道橘子大约的瓣数。设计这一环节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幼儿在操作的基础上对事物现象的简单规律进行思考与提升,以获得思维的发展;二是为后面的探索活动提供条件。“建瓯有很多的橘子,那么多的橘子中,是不是一个橘子最多有14瓣,一个橘子最少有8瓣呢?以后你们吃橘子前数一数,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教师抛出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幼儿知道并不是橘子最少只有8瓣,最多有14瓣。橘子到底有多少瓣,教师没有给予答案,而是提醒幼儿在生活中关注,为幼儿继续探索橘子的瓣数留下广阔的空间。

  2.抛出新的问题,启发幼儿猜想与验证。

  (1)幼儿猜想、验证大橘子瓣数多还是小橘子瓣数多。

  师:你们猜猜,一个橘子只有8瓣,它是大橘子还是小橘子?为什么?

  幼:是大橘子瓣数多,因为大橘子很大肯定瓣多,小橘子很小肯定瓣少。

  师:你们都觉得是大橘子瓣数多,小橘子瓣数少,到底是不是这样呢?待会儿你们拿两个橘子数一数,然后记录在表我们一起来看记录表,左边第一列是一个大橘子、一个小橘子,第二列是猜一猜橘子有几瓣,第三列是数一数有几瓣。

  反思

  利用统计表的数据引发幼儿探索橘子的大小是否与瓣数的多少有必然的联系,此环节采用猜想与验证的组织形式。猜想能让幼儿调动原有经验与面临的情况进行思维碰撞,训练了幼儿独立思维能力。猜想、验证符合大班幼儿学习特点,在猜想验证过程中幼儿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

  (2)幼儿交流猜想、验证的过程与结果。

  师:你们猜猜大橘子有几辫,小橘子有几瓣,是大橘子瓣数多还是小橘子瓣数多?数完后看大橘子有几瓣,小橘子有几瓣,是否猜对了?

  幼l:我猜大橘子12瓣,小橘子9瓣,大橘子瓣数更多,后来我数大橘子有13瓣,小橘子11瓣,大橘子瓣数更多,我猜对了。

  幼2:我猜大橘子14瓣,小橘子10瓣大橘子瓣数更多,后来我数大橘子有10瓣小橘子14瓣,,卜橘子瓣数更多,我猜错了。

  幼3:我的大橘子很大,我猜大橘子有15瓣,小橘子比较小,我猜有9瓣,大橘子肯定比小橘子瓣数多,后来我数大橘子有14瓣,小橘子14瓣,大橘子和小橘子瓣数一样多,我猜错了。

  反思

  此环节让幼儿交流猜想、验证的过程与结果。幼儿通过自己的验证,意识到自己原有的认识是不对的,通过此环节,让幼儿学习客观地看待问题,建构辩证的思维方式。

  (3)利用探索的答案引发幼儿思考。

  师:刚才,小朋友经过验证,得出三种答案:第一种是大橘子瓣数多,小橘子瓣数少;第二种是大橘子瓣数少,小橘子瓣数多;第三种是大橘子和小橘子的瓣数一样多。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里肯定有秘密,你们想通过什么办法找到答案?

  幼1:我问我爷爷,我爷爷是生物老师.他会知道。

  幼2:我看百科全书。

  幼3:我跟我爸爸上网查找答案。

  反思

  教师归纳幼儿操作后的答案,利用三种不同的答案,引发幼儿继续探索,让幼儿关注橘子生长的条件。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导学过程】

  【情景导入】

  (一)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1、教学例1(课件出示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从图中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这里的“ 个”表示什么?你能利用已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独立思考)

  师:想一想,你还能找出不一样的方法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吗?

  2、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预设:(1)x(个);(2)x(个);(3)x(个);(4)3个x就是6个x就是x,再约分得到x(个)。(根据学生发言依次板书)

  3、比较分析

  师:我们先来比较第(1)和第(2)两种方法,请分别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预设:

  生1:每个人吃x个,3个人就是3个x相加。

  生2:3个x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表示为 。

  提出质疑:3个x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吗?为什么?

  预设: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只是这里的相同加数是一个分数。

  引导说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板书)

  师:我们再来比较第(2)和第(3)两种方法,这样算可以吗?为什么?

  引导说出:这两个式子都可以表示“求3个x相加是多少”。

  师:再来看这里的`第(4)种方法,你能理解它表示的意思吗?结合图形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进行交流。

  4、归纳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三个算式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并且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它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材分析: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学生学好本单元的一个关键。单元教材中第一句话:“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比较时,经常要用到百分数。”这是依据概括性的结论。因此,课前可以放手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以不同的方式搜集大量的关于百分数的资料,不仅可以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问题,对百分数有所体验,也可以使学生通过搜集、汇报资料的过程,培养其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渗透了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

  注意要点:

  1、由于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那么,谁和谁比?谁是谁的百分之几?就是建立百分数概念的关键,一定要让学生充分理解。

  2、教学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时,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这部分知识。

  3、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介绍折扣、成数、百分点等知识。这样一方面可以强化教学与实际的联系,另一方面还可以深化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的理解。

  教法学法:

  1、采用鼓励欣赏的教学方法,在小组中、班集体中的点评个别学生课前预习及本节课表现,主要是鼓励学生充分地展示才能,满足他们希望得到赞许、羡慕,体会成功的心理特点,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学习的信心。

  2、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争取达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3、自主学习法。

  4、合作学习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了以上两种学法的指导。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地听、说、练、评、议等去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根据数学教学的特点,坚持把“练”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学生分小组汇报自己搜集的关于百分数的资料。小组长点评。小组代表在全班汇报,教师讲评。

  二、自读课文,合作学习

  1、在小组中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请根据你在课文中的收获小组内的同学提问。但是,你必须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而且,解决这个所用的知识必须在书上。

  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仔细地读每一句话,精心地设计问题。

  2、小组间相互交流探讨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集思广益,完善问题,进一步达到生生互动。

  3、小组代表向全班展示

  学生一问一答,教师根据学生问题随机重点辅导。

  这一环节中,从始至终教师在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会知识,充分体现了小组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师为主导,生为主体。

  三、突破难点

  教师提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怎样区别分数与百分数

  小组内思考交流,小组代表发言,逐步形成知识

  四、巩固练习

  课本P111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解集体订正。

  五、教学效果

  按照上述方法施教,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通过生生互动自己就可以解决,对于学生的难点则需通过小组互动和师生互动来解决。

  以上是我教《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这课时的想法,请各位领导、评委、同事多提宝贵意见。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教材第14~15页例9及做一做,练习三第4~7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尝试自己学会解决较复杂的“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分数乘法问题。初步构建分数乘法问题的知识结构。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和相互沟通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检验习惯。

  【目标解析:“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分数乘法问题较复杂,是在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类分数乘法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发展引申出来的,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自主学习,大胆探究。】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法问题的基础上,学会解决较复杂的“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分数乘法问题。

  教学难点:

  初步构建分数乘法问题的知识结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阅读思考

  (一)课件出示信息

  人心脏跳动的次数随年龄而变化。青少年心跳每分钟约75次,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

  (二)阅读信息,思考问题

  1、请学生认真阅读信息,思考: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预设:

  (1)婴儿每分钟心跳比青少年多多少次?

  (2)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是青少年的几分之几?

  (3)婴儿每分钟心跳多少次?

  2、这些问题中,哪些你能解答出来?

  对于前两个问题,学生根据自己学过的知识就能解答。解答完第一个问题时,说说怎样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设计意图:一方面复习解决分数乘法基本问题的方法,对解决分数乘法问题中表示数量关系的句子进行深入理解,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收集、选择和加工信息。】

  二、由浅入深,探索新知

  (一)改题

  在课件上补充前述问题(3):“婴儿每分钟心跳多少次?”,呈现例9。

  (二)探索解决稍复杂分数乘法问题的方法

  1、认真阅读例9,理解题意。

  阅读课本第14页例9及下面的“阅读与理解”和“分析与解答”的线段图,并思考:

  (1)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把“阅读与理解”栏目的内容填写完整。

  (2)从“分析与解答”的线段图中你又读懂了什么?说说每一条线段的意义。

  (3)你认为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尝试自己做一下。

  2、同桌讨论。

  (1)说说题意和图意。

  (2)把你的解题思路说给同桌听。

  3、集体讨论。

  (1)说说你是怎样理解题意的?(可直接读题理解,也可通过线段图理解。对于遇到困难的同学,可以再次出示线段图辅助理解,尤其是对第二种解法的理解)。

  (2)你是怎样解答的?说说解题思路。

  (3)你能用自己的方法检验两位同学的解答是否正确吗?如果有困难可以提示一下(算算135次比75次多几分之几?)。

  4、回顾小结。

  你是通过哪些途径来理解题意的?(反复阅读,画线段图,找准表示单位“1”的量等,特别强调画线段图在理解题意中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阅读例题、画线段图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又通过讨论、小结,使每位同学都学有所得,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课堂练习,强化新知

  1、 P15做一做。反复阅读,仔细分析。独立完成后,同桌讨论解题思路和方法。

  2、理解“分率句”专项训练:

  (1)六(1)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把看作单位“1”,是的,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人数=全班人数× 。

  (2)电视机的数量比洗衣机多。

  电视机=洗衣机× 。

  3、独立作业(部分可选作本节的课后作业)

  (1)昆虫飞行时经常振动翅膀。蜜蜂每秒能振动翅膀236次,蝗虫每秒振动次数比蜜蜂少。蝗虫每秒能振动多少次?

  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你有几种解题方法?

  (2)鸡的孵化期是21天,鸭的孵化期比鸡长。鸭的孵化期是多少天?

  你能通过画线段图的方式分析题目的意思吗?

  (3)严重的水土流失致使每年大约有16亿吨的泥沙流入黄河,其中的泥沙沉积在河道中,其余被带到入海口。有多少亿吨泥沙被带到入海口?

  跟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思考过程。

  (4)磁悬浮列车运行速度可达到430千米/时,普通列车比它慢。普通列车的速度是多少?

  同桌之间互相说说用不同方法解答的思考过程。

  【设计意图:留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这节课所学知识。教师也可以在巡视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归纳提升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怎样解决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2、它与前一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什么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归纳得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都是用这个数去乘几分之几。这里的几分之几有时候可以直接从题目中获取,有时候要根据题意自己计算出来。

  解法一:

  A.确定单位“1”的量。

  B.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先求出中间问题。

  C.再计算题中所求的问题。

  解法二:

  A.确定单位“1”的量。

  B.先求出所求问题相当于单位“1”的几分之几。

  C.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出答案。

  【设计意图:此处的课堂总结有利于学生构建分数乘法问题的知识结构。】

  五、互动游戏,适度拓展

  师:这堂课同学们都学得很好,现在还有时间,为了奖励大家,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

  我这里有2个盒子和30个乒乓球。现在老师拿几个乒乓球放到一个盒子中,但是不给你们看到底拿了多少个,看哪位同学猜得准。

  师:我只告诉你们一个条件:“1号盒子里乒乓球的个数是总个数的。”你能说出1号盒子里有几个乒乓球吗?

  师:如果1号盒子里乒乓球的个数是总个数的,你能说出2号盒子里现在有几个乒乓球吗?

  师:你没有看见,怎么会知道另一个盒子里有25个乒乓球呢?

  【设计意图:在课堂最后安排了有趣的数学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回顾分数乘法的学习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教材第59页及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

  1、在前面所学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圆的轴对称特性。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加深对所学平面图形的对称轴的认识。

  3、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提高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圆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

  用圆设计图案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等。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轴对称的物体,想一想: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观察图形,找出这些图形的特点。

  师生共同回顾总结: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2、你能画出下面两个圆的对称轴吗?能画多少条?学生尝试画出圆的对称轴,并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后师生共同总结:圆有无数条对称轴,每一条过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3、导入:我们可以利用圆的这一特点去设计很多漂亮图案来装点、美化我们的生活。本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有关圆的知识。

  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

  (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设计美丽图案——花瓣。

  (1)课件出示教材第59页最上方的图片。观察思考:4个花瓣由几个半圆组成,这几个半圆的圆心分别在哪里?半径怎么找?

  (2)想一想,自己尝试画一画。可参考课本第59页的步骤。

  (3)交流画法。在讲述过程中要重点说出:圆心的位置在哪里,是如何找到的?半径是如何找到的?学生讲述,教师在黑板上画。

  小结:画图时首先要找出图中包含的各个圆或半圆,找到它们的圆心、半径。

  2、设计美丽的图案——风车图。

  (1)观察图案,想一想如果画这个图案,应按怎样的步骤。

  (2)在小组内交流后动手完成。展示自己画出的图案,并说一说画图步骤:

  ①先画一个圆,在圆内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径。

  ②分别以这4个半径的中点为圆心,以大圆半径的一半为半径向同一方向画半圆。

  ③把所画半圆涂上颜色。

  3、设计美丽的图案——太极图。

  指名说一说画太极图的步骤:

  (1)画一个圆,在圆内画一条直径。

  (2)分别以组成这条直径的两个半径的中点为圆心,以大圆半径的一半为半径,分别向上、下两个方向画半圆。把大圆分成上、下两部分。

  (3)把圆的一半涂上颜色,如图所示。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6题。

  2、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8题。

  3、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9题。

  五、拓展提升

  观察图案,说一说下面两个图案的画法。

  六、课堂总结

  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十三第7题和第10题的第1、4个图案。

  画一画,看一看,想一想。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在小组内交流后再汇报。观察图案,找到各个圆、半圆的圆心和半径。观察图案,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首先要对图案进行“分解”,知道每一部分是怎么来的。难度较大,可在课下完成。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思考、交流、讨论等一系列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并且体会到探索之趣,经历成功之乐,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能力。不足之处: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体现。教学建议:教学时,在学生掌握了基本方法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创造,以张扬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在具体情景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能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百分数的意义,作用。

  教学难点:

  百分数应用的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我会填空。

  1、一套西服,上衣840元,裤子210元,裤子的价钱是上衣的()%,上衣的价钱是这套西服的()%。

  2、五月份销售额比四月份增加15%,五月份销售额相当于四月份的()%;四月份销售额比五月份减少()%。

  3、“六一”期间游乐场门票八折优惠,现价是原价的()%。儿童文具店所有学习用品一律打九折出售,节省()%。

  4、大豆种子的发芽率是98%,发芽数占种子总数的()%,未发芽数占种子总数的()%。

  5、从学校到文化宫,甲要20分钟,乙要16分钟。乙的速度比甲快()%,乙的'时间比甲少()%。

  6、用80粒大豆种子作发芽试验,结果有4粒没有发芽。种子的发芽率是()%,如果需要3800棵大豆苗,需要播种()粒大豆种子。

  二、判断。

  1、甲班男生占全班人数的53%,乙班男生也占全班人数的53%。甲、乙两班男生人数相等。()

  2、100克糖放入400克水中,糖占糖水的20%。()

  3、甲数比乙数多35%,乙数比甲数少35%。()

  三、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如果甲数的60%等于乙数的(甲数和乙数都不为零),那么()。

  A、甲数<乙数B、无法确定

  C、甲数>乙数D、甲数=乙数

  2、下面的三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段铁线长80%米

  B、全班的及格率是102%

  C、男生人数比女生多5%

  3、一商品先提价15%,再降价15%。现价()原价。

  A、低于B、等于C、高于

  4、六年级男生有132人,比女生多10%,六年级有女生多少人?设女生有x人,方程不正确的是()

  A、x+10%x=132   B、x—10%x=132   C、(1+10%)x=132

  四、解方程。

  25%x = 75 60%x-35%x = 125

  五、解决问题。

  1、一个电饭煲的原价220元,现价160元。电饭煲的价格降低了百分之几?(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

  2、修一条高速公路,甲队修了全长的60%,乙队修了全长的30%,甲队比乙队多修27千米。这条公路全长多少千米?

  3、西乡今年荔枝大丰收,产量达到3。6万吨,比去年增产了二成,西乡去年荔枝的产量是多少万吨?

  4、用汽车运一批水果,第一天运的吨数与总重量的比是1:3。如果再运15吨,就可以运完这批水果的一半。这批水果共有多少吨?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教材42——43页例7及练习九的5—9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工程问题”的特点、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并能正确解答。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类推能力,初步的探究知识、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使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工程问题数量关系特征及解题方法。

  难点:工作总量用单位“1”表示及工作效率所表示的含义。

  一、复习

  师:同学们,我们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做工问题涉及到哪三种量三种量?

  生: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师:那它们的关系又如何呢?

  二、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如果不给出具体的工作总量,该怎么解决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工程问题。(师板书:工程问题)

  【导学过程】

  1、 出示例7。

  2、一项工程,由甲工程队单独需12天完成,由乙工程队单独做需18天完成,两队合做需多少天完成?师:那怎样理解什么是独做?什么是合做?我们先来演示一下,我们就以同学的课桌的长度为一项工程,以笔的运作为工作效率,同桌分别扮演甲乙工程队,独做就是一个同学从左运作到右,另一个同学从右运作到左。合做就是两个同学相向运作,直到相遇表示这项工程完成了。同学们看看,完成一项工程是独做的快还是合做的快?

  3、师:同学们再动动脑筋,看哪个小组又对又快地讨论出下面的问题?(播放轻松的音乐,学生在音乐声中讨论。教师巡视,对个别组辅导)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课件出示)

  1)题目里没有具体的工作总量,可用什么来表示工作总量?

  2)甲队每天完成工程的几分之分?

  3)乙队每天完成工程的几分之几?

  4)两队合做,每天完成工程的几分之几? 5)两队合做,需几天完成?

  4、准备题:

  修一段600米长的公路,甲工程队单独做20天完成,由乙工程队单独做30天完成,两队合作多少天完成?

  师:谁能说说工程问题的特点是什么?

  生:工作总量可用单位“1”来表示,工作效率用单位“1”的几分之一来表示。

  【随堂练习】

  完成下面两题,要求先写出数量关系然后再解答。

  1、一批零件,王师傅单独做要15小时完成,李师傅单独做要20小时完成,两人合做,几小时能加工完这批零件的?

  2、一项工作,甲单独做要10天完成,乙单独做要15天完成。甲、乙合做几天可以完成这项工作的80%?(浙江温岭市)

  3、一项工程,甲独做要12天完成,乙独做要18天完成,二人合做多少天可以完成这件工程的2/3?

  4、一项工程,甲独做要18天,乙独做要15天,二人合做6天后,其余的由乙独做,还要几天做完?

  5、 修一条路,甲单独修需16天,乙单独修需24天,如果乙先修了9天,然后甲、乙二人合修,还要几天?

  练习九的6—9题。(请先画线段图分析题意,然后再解答。)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设计思路:

  认识10以内的单双数是大班幼儿学习的内容,根据传统的教学方法既枯燥又没有真正的理解单双数的实际意义。《纲要》中体现出来的数学教育的新目标和教育价值,要求我们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在生活和和游戏的真实情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幼儿的数学感和数学意识,因此,我通过创设2元超市的情境,让幼儿在富有生活气息的超市中感知理解单双数的概念,在操作中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相互之间以及幼儿与材料之间,不断地进行着交流、对话,引导幼儿感受和体验事物的数量关系,帮助他们整理、归纳所获得的单双数学习经验。

  活动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游戏化的教学,让幼儿在操作中理解并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

  2、培养幼儿从身边事物中发现单双数的能力;

  3、激发幼儿对单双数的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2元超市场景、1——10的代用券,红色水彩笔每人一支、幼儿分组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起兴趣

  瞧!我们已经来到了2元超市,你们来猜一猜,它为什么叫2元超市呢?

  二、在购物游戏中体验、感知单双数

  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

  数一数,你有几元钱?圈一圈,你能买几样东西?

  2、幼儿进行购物游戏,提醒幼儿做一个文明小顾客。

  三、在交流与比较中理解单双数

  1、讨论:你有几元钱?买了几样东西?还有钱多吗?

  2、回收代用券:还剩一元的小朋友把代用券送到一边,都用完的送到另一边。

  3、集体检验,解决问题:“1”该送哪边?

  4、教师小结:

  ①像1、3、5、7、9这样两个两个地数,总会剩下一个的数叫单数;2、4、6、8、10这样都能凑成2个2个的数叫双数。

  ②10以内有5个单数,也有5个双数。

  ③单数挨着双数,双数挨着单数,它们手拉手,都是好朋友。

  四、在游戏与操作中区分单双数

  1、寻找身边的单双数

  2、分组操作

  准备4组操作材料,幼儿自由选择进行操作。

  ●圈一圈:两个两个地圈,区分单双数。

  ●分一分:在许多点卡和图卡中区分出单双数。

  ●转一转:转动转盘,当转盘停下时记录下指针所指的数是单数还是双数。

  ●扔一扔:扔骰子,记录下单双数并写出它的两个相邻数。

  3、集体游戏

  抱一抱:单数——自己抱自己;双数——找个朋友抱一抱。

  五、收拾物品,结束活动。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1~82页的第4~7题,练习二十一的第4~6题.

  教学目标:

  通过一些有联系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提高用算术方法和用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一般的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

  1.教师出示第97~98页的第3题:学校买了一批新书,其中故事书有30本,科技书有18本,共占这批新书的.这批新书有多少本?

  指定一名学生口述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全体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解答完后指名学生口述分析解答过程.

  2.让学生做练习二十六的第4题.

  二、复习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1.解答第97页的第4题.

  (1)出示第4题第(1)、(2)题.

  指名学生口述它们的条件和问题.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

  1125-1125×解法一:x-x=450

  解法二:450÷(1-)

  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说出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板书出来(见上图).

  (2)观察比较.

  引导学生从线段图、解法上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确:第(1)题中单位“1”的数量是已知的,要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第(2)题中剩下的公路长是已知的,而单位“1”是未知的,求单位“1”,要按照题意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或用除法计算.

  2.让学生做练习二十六的第5题.

  3.解答第82页的第5题.

  (1)出示第(1)、(2)题.

  让学生自己读题,并进行解答.

  订正时,教师出示线段图,指名说解题思路.教师在图的下面板书出算式.

  (1)停车场有18辆大客车,(2)停车场有18辆大客车,小汽车的辆数比大客车大客车的辆数比小汽车多.小汽车有多少辆?少.小汽车有多少辆?

  18+18×解法一:x-x=18

  解法二:18÷(1-)

  (2)比较第(1)、(2)题.

  让学生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各把谁看作单位“1”.使学生明确:第(1)题中单位“1”的数量是已知的,要求比已知数多的数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第(2)题中单位“1”的数量是未知的,要按照题意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或用除法解答.

  (3)解答、比较第(3)、(4)题.

  仿照第(1)、(2)题的复习方法进行.

  (3)停车场有21辆小汽车,(4)停车场有21辆小汽车,大客车的辆数比小汽车小汽车比大客车多.

  少.大客车有多少辆?大客车有多少辆?

  三、复习工程问题

  1.教师出示第82页的第6题.让学生解答.

  2.分析、比较第(1)、(2)题.

  让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1)题的路程、两船的速度各是多少?

  (2)第(2)题的路程、两船的速度各用什么表示?

  (3)这两题的数量关系是否相同?

  通过对比使学生认识到:两道题的思路是一致的,数量关系基本相同,都是用路程除以速度和.只是第(2)题的路程和速度不是用具体数量来计算,而是用单位“1”和“”、“”来表示的.

  四、作业

  练习二十一的第6、7题.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教材67—6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内接正方形和外切正方形的含义,掌握圆与内接正方形、外切正方形之间面积的计算方法。

  2、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并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基础上发现更为一般的数学规律,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圆与内接正方形、外切正方形之间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发现数学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计算下面各圆的面积

  r=8dm r=12cm d=4m

  2、填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学习例3

  1、仔细观察:什么是内接圆和外切圆,它们都有什么特征?

  2、正方形的边长与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

  3、学生尝试解决外切正方形与圆之间的面积。

  (1)通过观察,学生容易看出,正方形的边长就是圆的直径。

  (2)它们之间的面积=正方形面积—圆的面积

  (3)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4、解决内接正方形与圆之间的面积。

  (1)怎样求内接正方形与圆之间的面积?

  学生不难发现:圆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

  (2)那正方形的面积怎样求?

  观察提示:转化成2个三角形

  (3)学生尝试解决

  5、回顾与反思:形成一般性的结论。

  当r=1m时,和前面的结果完全一致。

  (二)生活中的数学

  学生阅读教材70页资料,了解圆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做一做”、独立解决。

  2、完成练习十五的'第5—9题。

  (1)第5题:求圆环的面积

  (2)第6题:大圆的面积—小圆的面积

  (3)第7题:

  a、观察图形,明确什么是周长,什么是面积?

  b、分别说出这里的周长包含哪些长度,面积包含哪几个部分?

  c、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4)第8题:小组合作完成

  (5)第9题:圆的面积—中间正方形的面积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教材分析

  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并能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能够正确地化简比和求比值。这为以后学习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学习本节课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学情分析

  分数除法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也是非常要的一课,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后面解决问题的学习。由于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必须在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的基础上开始学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因此,要培养学生在探索除分数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

  1.以3盒水果糖的重量为问题为切入点,请你们列出算式并计算,看谁算的又快又好!

  (1)每盒水果糖重100g,那么3盒有多重?

  100×3=300(g)

  (2)3盒水果糖重300g,那么每盒有多重?

  300÷3=100(g)

  (3)300g水果糖,每盒重100g,可以装几盒?

  300÷ 100=3(盒)

  2、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三个算式,观察一下这三个算式的已知数和得数,说一说它们都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的运算?这就是分数除法的意义。

  讨论: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一样吗?

  总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二、探究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1)引导参与,探究新知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分数除法的意义,那么如何来计算呢?请同学们看黑板。

  出示问题1。

  请大家拿出一张操作纸,涂色表示出这张纸的4/5。

  师:把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

  4/5÷2

  请同学们通过涂一涂,算一算的方式来研究4/5÷2怎样计算。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方法一:把4/5平均分成2份就是把4份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1/5,也就是2/5。展示折纸和计算过程。

  4/5÷2=4÷2/5=2/5

  方法二: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就是求4/5的1/2是多少,可以用乘法来做。展示折纸和计算过程。

  4/5÷2=4/5×1/2=2/5

  (2)质疑问难,理解新知

  ①师小结:有的是用分子除以整数,分母不变的`方法算出结果2/5,有的是转化成分数乘法来做……那么在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

  ②接下来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把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先列式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③通过计算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用第一种方法就不能做了。因为:上一题的时候,分子4是2的倍数,4÷2能得到整数商。而4÷3时,分子4不是3的整倍数,得不到整数商。所以不能用分子除以整数这种方法了。

  生2:把除法转化成乘法来做……4/5÷3=4/5×1/3=4/15

  能再讲讲这样做的道理吗?

  师:“4/5÷3”表示把4/5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一份。

  请同学们拿出第二张操作纸,你能把图中的4/5平均分成3份,并表示出其中的一份吗?

  展示学生的分法

  师(指着涂色部分):你所表示的这一部分是4/5的多少?

  通过直观图理解4/5的1/3是4/15

  (3)比较归纳,发现规律。

  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要注意的是:

  结果最简。除号要变成乘号。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1、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

  2.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是什么?(学生总结)

  五、作业布置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教科书P39——40,练一练,练习八6——11

  教材简析:

  在三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学习了根据分数的意义,用整数乘、除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这里再次安排教学,一是让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从而扩展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二是通过沟通两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加深对相关数量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学习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完善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提高正确计算相关分数乘法式题的能力。

  2. 丰富对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认识,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情,导入新课

  谈话: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求几个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掌握了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整数与分数的计算方法,以及相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上节课的延续,使学生在明确的学习目的指引下,迅速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二、合作探索,获取新知

  (一)小黑板出示P40,练一练第1题的图

  提出要求:涂色表示“12的”、“20的”,涂完后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列式计算?在小组内交流后组织全班交流。

  在交流中使学生明确:涂色“12的”,就是把12个○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3份,涂色表示出这样的1份,列式:12÷3=4;涂色 “20的”,就是把20个□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5份,涂色这样的4份,列式20÷5×4=16

  [设计意图:把练一练第一题提前作为学习新知的铺垫 ,旨在帮助学生唤醒已学过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一般方法和分数乘法的意义。为学生学习新知识作好心理和知识上的准备。]

  (二)例题教学,探索新知

  谈话:刚才我们用之前学过的分数意义的知识,用整数的乘、除法解决了这两个问题,那么,像这样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是否有更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

  1.出示例题及图,交流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

  引导学生看图描述题中两个分数的具体含义。

  (估计学生能够说明:把10朵绸花作为单位“1”,红花的朵数是10朵的,绿花的朵数是10朵的。)

  [设计意图:看图说题意,可以帮助学生理清题目中相关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的知识。]

  2.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问题⑴:红花有多少朵?

  ①通过前面的铺垫估计学生能很快列式10÷2=5(朵);

  ②教师说明:像这样求10朵的是多少的问题,还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列式10×= ( )

  ③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计算方法,有什么想法?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到:10朵的,就是把10朵花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而计算10×,要先约分,也就是用10除以2,得出一份是多少。体会两种计算方法思路的一致性。

  得出结论并板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问题⑵:绿花有多少朵?

  师:你能用求红花朵数的方法,求出绿花的朵数吗?

  (有了求红花朵数的经历,估计学生能很快地列式

  ①10÷5×2=4(朵)②10×=4(朵)。)

  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方法,体会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

  (估计学生通过问题⑴的比较,能够认识到绿花的朵数是10朵的,也就是把10朵花平均分成5份,绿花是其中的2份;计算10×,也要先约分,也就是先把10÷5,求出1份是多少,再乘2求出2份是多少。)

  通过比较,再一次得出结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教学是本课的重难点,求红花和绿花的朵数,每个问题都用了两种方法解决,通过这两种方法的列式、计算与比较,得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的知识点,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三、组织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P40,练一练

  第1题:在导入时,学生已经通过涂色理解了题目的意义并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决了这一问题,此时再看这题,旨在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一问题,列式:12×、20×,并和同桌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第2题,通过填空,引导学生理解:求根(或根)长多少米,就是求这根钢管的(或)是多少,进一步得出结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计算。

  2. 完成练习八第6题

  通过一组实际问题的比较,沟通分数乘法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的内在联系。知道“求3瓶是多少毫升”就是求3个900毫升相加的和;求“瓶是多少毫升”,就是求900毫升的是多少;求小明喝了多少毫升,就是求900毫升的是多少。

  3.完成练习八第7、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体会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在生活的运用。

  4.完成练习八第9题

  学生独立读题后交流,明白题目意思,“估计这个月哪个城市空气质量达Ⅰ、Ⅱ级的天数最多”,可以直接比较分数的大小;“计算各有多少天”,是以这个月的总天数“30天”为单位“1”进行计算的,计算得出结果后,再与估计的结果进行比较,检验估计的准确性。

  5.完成练习八,第10、第11题

  通过读题、列式计算,使学生认识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的几倍一样,都可以用乘法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练习,继续巩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计算”的知识。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分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内在联系,感受分数乘法是整数乘法的进一步发展,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课所学知识点,有利于学生新知识的建构。]

  [总评:本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在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数学活动中,积极主动的获取了新的知识,同时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2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7-20

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08-23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6-14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荐】02-13

【推荐】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13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热】02-10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01-31

【热门】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31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推荐】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