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的一滴》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神的一滴》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神的一滴》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神的一滴》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对文章有整体感知,学会理解文意
2、感知文中语句的丰富含义,体会清新朴素的文字所传达的复杂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文章
2、在理解文章基础上,深入领会作者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当我们提到“一个隐居的圣人”时,首先就会想到中国历史上的谁呢?
师:是的,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他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的这首诗同样可以用在一位国外的作家身上,他也是为了摆脱世俗社会的干扰,通过隐居去寻求精神的自由和愉悦,他就是——美国作家梭罗。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他的脚步,一同走进最美、最有表情的瓦尔登湖,走进课文《神的一滴》的美妙意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概括文章第一段的内容。
(总写瓦尔登湖,尤其是开头一句,是对全文的一个重要概括,极富哲理。)
第1段中“湖是自然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为什么用“大地的眼睛”比喻瓦尔登湖?
梭罗对瓦尔登湖她进行了热烈的赞美,而且将她人格化,引导读者去思考文章内涵。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这“最美”、最有“姿容”的眼睛,我们能看出人的自然本性,即句中的“天性”。梭罗认为,长期以来,人的自然本性被日益复杂的社会所压抑,被日益膨胀的欲望所遮蔽,而瓦尔登湖就像一面镜子,使人重新发现和认识自己真实的天性。
2、大家齐读2小节,边读边思考段落大意
(写对瓦尔登湖畔往事的追忆。)
有人说,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闲居生活是在虚掷光阴,徒劳无益,为什么梭罗却坚信自己“是富有的,虽然这话与金钱无关”,“富有阳光照耀的时辰以及夏令的日月”,能够尽情地挥霍它们,一点也不后悔?
这种富有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以挥霍但不会觉得空虚的富有。而那些汲汲于物质利益的人却精神空虚。“一个人勇于放弃的东西越多,他便越是富足。”这里的物质生活条件极其缺乏,但梭罗感到精神的富有。
3、请同学起来朗读第3小节,其他同学思考第3小节的段落大意
(描述破坏瓦尔登湖生态的行为及其恶果。)
师:这是和恒河一样的圣洁的水!
恒河位于印度,是印度教徒心目中的圣河,他们相信以圣洁的恒河之水沐身可以去除污秽、消灾祈福和净化灵魂。以“恒河之水”作比,足见作者对瓦尔登湖的热爱与崇敬。
4、同学朗读第四自然段,并概括文意,不足之处请其他同学帮忙补充
(赞美瓦尔登湖的坚韧和顽强,让人感受到它所包含的生命力。 )
5、下面由老师为大家朗读第五自然段,大家积极思考如何进行段意概括
(回溯瓦尔登湖诞生的历史,表现出它纯洁的本性。)
6、请大家齐读第六小节,由老师替大家概括文意
(突出瓦尔登湖的巨大作用。)瓦尔登湖有哪些作用呢?
7、师:经过段落大意的理解,瓦尔登湖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呢?
学生:(自由回答出他对瓦尔登湖的总体感觉) 师:可以使用文中提到的关键词语。 学生:(说出自己认为贴切的词语)
师进行总结:优美、宁静、遭受破坏却依然顽强生存着、年轻、神秘、活力、庄严、纯洁等
作业:目标第93页课前预习一、二、四、五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把握文章大意
1、上堂课我们已经分析了各个段落的文意,下面请大家经过讨论后,划分层次,理出文章的基本脉络。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作者对湖的'印象。(形象生动的比喻透露出欣喜之情)
第二部分(2~3自然段),湖的环境的破坏及作者的不满。(含蓄地表达出愤怒之情) 第三部分 (4~6自然段),希望人们关注自然、融入自然。(发出呼吁)
2、作者以“神的一滴”命名瓦尔登湖,但并不完整,可以加以补充。
师:“神的一滴”,这个题目不够完整,究竟是指神的一滴什么呢?在充分发挥想象的前提下,你能把它补充完整吗?
例子:瓦尔登湖是神的一滴清泉,清澈、透亮、凉爽、甘甜,沁人心脾,涤荡人的心胸。是神的一滴美酒,历久弥香,值得每个人慢慢品尝,并以此为鉴,审视自己的内心是否贫乏,荒芜。
是神的一滴温和的眼泪,它仿佛也悲悯人类心灵的压抑扭曲,它仿佛也在为人类破坏自然而忧伤。望着这滴泪,我们扰乱的心灵得到抚慰,得到净化。
是神的一滴甜美的甘露,可以滋润我们干涸的心田,可以抚平我们受伤的心灵。
二、赏读课文,品味情感
师: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说出了心中所想,补充的都不错。现在,由老师进行补充,如果横线上填写:神的一滴“汗水”,那么能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解释老师这样填写的理由吗?
提示:汗水,美之创造。瓦而登湖的诞生源自大自然的伟大创造,只有大自然的伟力,才能让瓦尔登湖拥有如此美妙的湖光山色、清新纯净的空气、恬淡宁静的环境,拥有那纤尘不染的令人陶醉的清澈纯美风格。能够理解瓦而登湖是神的一滴汗水,也就明白了瓦而登湖与大自然的密切关系。
学生:⑴这湖当然是一个大勇者的作品,其中毫无一丝一毫的虚伪! ⑵他用他的手围起了这一泓湖水,在他的思想中愈来愈清澈,并把它传给了康科德河。
师:如果横线上填写“泪水”呢,理由是什么?
泪水,美之毁灭。文中没有出现泪水的字眼,但却给我们透露了相关信息,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瓦而登湖的不幸遭遇。这些人类的所作所为正在一点点侵蚀着庄严而纯洁的瓦而登湖,虽然瓦而登湖富有生命力,但也禁不起人类不明智的瞎折腾。有句话说“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就是人类自己的眼泪!”这句话就指出了瞎折腾的严重后果。
(1)用一根管子来把这些湖水引到村中去给他们洗碗洗碟子了
(2)伐木人已经把湖岸这一段和那一段的树木先后砍光了,爱尔兰人也已经在那儿建造了他们的陋室,铁路线已经侵入了它的边境,冰藏商人已经豪取过它的冰。
(3)这儿,去年冬天被砍伐了一片森林
师:文中有一句“这是和恒河之水一样圣洁的水!”,其中“恒河”位于印度,是印度教徒心目中的圣河,他们相信以圣洁的恒河之水沐身可以去除污秽、消灾祈福和净化灵魂。这样作比,足见作者对湖的热爱与崇敬。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瓦尔登湖同时也是作者心目中的神圣之水,是“神的一滴圣水”。圣水具有洗涤作用,强调了瓦而登湖对被工业文明侵蚀、污染的灵魂具有强大的洁净作用。根据这个提示,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学生:1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
2对它,就算只有一瞥,也已经可以洗净现代繁华大街上的污浊和引擎上的油腻了。 3我不能更接近上帝和天堂,甚于我之生活在瓦尔登。
师:这几个句子实际上已经将瓦尔登湖在现代生活中的灵魂荡涤效果上升到无比崇高的地位。这样,神的一滴的命名就十分恰切地概括了整篇文字所反复渲染的瓦而登湖的特性,画龙点睛,意味悠长。
第三课时
朗读课文后分析课后思考与练习
1、qiè qiào yōng zhì huò yǒng miù shì suì
2、三种解释都可以。汗水是美的创造,有关语句见课文a;泪水是美得毁灭,见课文b;圣水则强调了它的洁净作用,见c。这样题目就十分恰当第概括了瓦尔登湖的特性,画龙点睛,意味深长。
3、(1)比喻,将湖人格化,“姿容”指湖是眼睛,树木宛如睫毛,群山和山崖似眉毛,写出了湖的共性美。
(2)措辞严厉,强烈地表达了对世人自私地利用湖水的厌恶和痛惜。
(3)在作者眼里,湖是纯洁神圣、青春永驻的女神,岁月的流逝丝毫也不能使她衰老。
4、作者先在叙事中非常优美地描写了瓦尔登湖的迷人景色,然后以议论的方式深情地赞美了她给自己带来的精神上的无与伦比的享受,最后指出森林被砍伐对她的伤害,字里行间流露出无尽的忧伤。写景、议论和抒情浑然一体。
《神的一滴》教案2
一、教材分析
本文的作者梭罗曾在瓦尔登湖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写成了一本“超凡入圣”的《瓦尔登湖》,《神的一滴》就是这本书的一部分。梭罗以他特有的视角,描摹了他眼中的瓦尔登湖,可近可亲,可目可人;然而,作者离开之后,砍伐、工业及冰藏商人的贪欲,给美丽的瓦尔登湖带来了不幸。不过,瓦尔登湖并不因此消亡,她倔强的生长着,让作者读出了她的庄严与纯洁,给作者的精神带来了快乐,灵魂得到了净化。 也许正因为这样的优美与深刻的文字,编者才把它安排在苏教版必修1中“像山那样思考”专题的“湖山沉思”版块中。学习本文,对于本专题目标的达成,具有诸多方面的作用,可以引导学生亲近自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能够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的情感与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梭罗与《瓦尔登湖》,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2、能力目标:以文本为触发点,调动学生的阅读经验与生活直觉,点燃他们的对于自然的潜在的感悟与灵性,促使他们思考自然,获得美感;课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阅读读本中“与大自然晤谈”的相关散文,读懂自然这本大书。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文本的交流,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的情感与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引导他们思考与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感悟能力、想象能力与表达能力
难点:能够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与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引导他们思考与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四、学情分析
我们面对的是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他们被沉重的升学考试缠绕着,失去了亲近自然的机会,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有一些孩子逐渐地淡漠了与自然的关系,另一些孩子很渴望走入自然的怀抱,但是,由于学习的紧张与压力,以及对于自然美的捕捉与感悟的能力退化,而不懂得欣赏大自然。
五、教学方法
1、采用师生共读共赏共评的方法。 主要是读出美感,读出问题,读出自我,平等对话,分享思想。所谓读出美感,就是读出文本的语言节奏与形象特质,体现美文美读的思想;读出自我就是师生读出文本所传达的与自己生活、生命体验中相通的东西;读出问题即师生读出自己困惑或思考的问题;平等对话就是师生、生生应在以文本为媒介的基础上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分享思想,即把课堂当成一次思想的盛宴,做到共同分享,共同成长。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
(一)朗读全文,要求学生圈点勾画出课文中感情色彩浓烈的词语。
(二)体味赏析感情色彩浓烈的词句。
①你眼中的瓦尔登湖是个什么样子?②你会有跟梭罗一样的亲近大自然的欲望吗?③回味一下我们在大自然的环抱中曾经产生过什么样的美好感受?④到学校的'人工湖畔静静地坐一坐,你眼中的人工湖与瓦尔登湖有什么异同?
2、教师的教学准备:PPT课件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多媒体教室,五人一组。课前学生交流、探究自己的查阅结果。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1)播放班德瑞《蓝色的爱》,营造舒缓、自然优美的课堂气氛,并用幻灯片展示一组瓦尔登湖图片。在舒缓的曲子中,教师引导学生:“蓝色的爱”就是大海的爱,湖泊的爱,班德瑞以优美的旋律把我们灵魂的浮躁清刷得干干净。
《神的一滴》教案3
设计指导思想
本文选自美国作家梭罗的名作《瓦尔登湖》。译文为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徐迟翻译。选文共5个自然段,行文思路清晰,写景别致细腻,感情充沛丰富,语言别具魅力。作者对自然的钟情充分流露在字里行间。教学中,应在把握文章结构和主旨的基础上,深刻理解重要词句,进而对一些写景和议论段落能够鉴赏分析,最终理解本文的深刻内涵。谈及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学生很自然地联想到归园田居构想世外桃源的陶渊明和那个没有更多奢求、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在教学的环节设计上,可以就此进行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批判的精神和比较的研究方法。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提高其分析鉴赏能力。
2、理解本文清新朴素的文字间传达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美丽风光的陶醉热爱,也有对人类文明发展对大自然造成破坏的痛惜。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对本文写景手法的分析。
2、体会文章质朴本色的语言风格。
3、思考领悟作者给予我们的启迪: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找到灵魂安宁的归宿。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介绍《瓦尔登湖》导入。
(投影:梭罗照片、瓦尔登湖及湖畔小木屋照片)
一个人如果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贪婪无厌,他就成了奴隶,成了沉陷于物欲泥沼中不能自拔的奴隶。为了从繁杂纷扰的俗事中解脱出来,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心灵状态,1845年7月4日,梭罗独自一人手持一柄斧头,跑到距离自己生活地康科德镇两英里远的瓦尔登湖,亲手建造一个小木屋住了下来。在那里,他独立劳作,自食其力,过着物质生活极为简朴而精神生活异常富有的隐居生活。在瓦尔登湖湖畔,劳作之余,悠闲地面对湖光山色,面对四季晨昏,常常在物我两忘中感悟生命的真谛。他把这些景物和感受记录下来,写成了一本书《瓦尔登湖》。这本书开始时反响不大,后来声名鹊起,成为世界文学经典。
二、要求学生课前搜集名家对梭罗及其作品的评价,课堂交流。未涉及者教师补充。
1、爱默生(美国著名作家、思想家)
美国还没有知道——至少不知道它失去了多么伟大的一个国民。这似乎是一种罪恶,使他的工作还没有完全做完就离开,而没有人能够替他完成;对于这样高尚的灵魂,又仿佛是一种侮辱。……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学问,有道德,爱美的人,一定都是他的忠实读者。
2、怀特(美国20世纪散文家)
……我记得我在读到它时的狂喜之情,多年之前,在一段踌躇绝望的日子里,是它让我恢复了健康。梭罗的《瓦尔登湖》在今天仍是既切中时弊,又适逢其时。在我们这个不稳定的季节,当所有人都不知不觉寻找从完全失控的世界中避开的隐居地时,他在康科德林中的小木屋就是个避风港。
3、乔治爱略特(英国著名女作家)
《瓦尔登湖》是一本超凡入圣的.好书。严重的污染使人们丧失了田园的宁静,所以,梭罗的著作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了。
4、徐迟(中国著名诗人、《瓦尔登湖》译者)
《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瓦尔登湖》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肺部,动我衷肠。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此书毫不晦涩,澄澈见底,吟诵之下,不禁为之神往了。
三、研读课文,然后讨论,理清结构层次,把握文章大意。
明确:
第1段:总写瓦尔登湖,尤其是开头一句,是对全文的一个重要概括,极富哲理。
第2段:写对瓦尔登湖畔往事的追忆。
第3段:对瓦尔登湖现实处境的担忧。
《神的一滴》教案4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提高分析鉴赏能力。
2、理解本文清新朴素的文字间传达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美丽风光的陶醉热爱,也有对人类文明发展对大自然造成破坏的痛惜。
【学习重点与难点】
1、对本文写景手法的分析,体会文章质朴本色的语言风格。
2、思考领悟作者给予我们的启迪: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找到灵魂安宁的归宿。
【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
美国作家梭罗,于1817年7月12日出生于美国马萨堵塞州康科德城,1833-1837年就学并毕业于哈佛大学,1838-1840年在家乡执教两年。然后他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家里(1841-1843年),当门徒,又当助手,开始尝试写作。1845年,他拿了一柄斧头,跑进了该州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独居到1847年才回到康城。1849年,他写了一本叫作《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星期》的书。1854年,《瓦尔登湖》这本文学名著出版了。本书开始的时候反响并不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影响越来越大。他于1862年病逝于康城,终年44岁。他留下了《日记》39卷,已有多种版本和选本问世。这位美国作家,被公认为是与孤独结伴的作家。 书中有梭罗的题词:“我并不想为沮丧写一首颂歌/倒是想象在自己的栖所报晓的雄鸡/劲头十足地夸耀/哪怕只是为了提醒我的邻居。”
2、名人评论
①、爱默生(美国著名作家、思想家)
美国还没有知道——至少不知道它失去了多么伟大的一个国民。这似乎是一种罪恶,使他的工作还没有完全做完就离开,而没有人能够替他完成;对于这样高尚的灵魂,又仿佛是一种侮辱。……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学问,有道德,爱美的人,一定都是他的忠实读者。
②、怀特(美国20世纪散文家)
……我记得我在读到它时的狂喜之情,多年之前,在一段踌躇绝望的日子里,是它让我恢复了健康。梭罗的《瓦尔登湖》在今天仍是既切中时弊,又适逢其时。在我们这个不稳定的季节,当所有人都不知不觉寻找从完全失控的世界中避开的隐居地时,他在康科德林中的小木屋就是个避风港。
③、乔治?爱略特(英国著名女作家)
《瓦尔登湖》是一本超凡入圣的好书。严重的污染使人们丧失了田园的宁静,所以,梭罗的著作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了。
④、徐迟(中国著名诗人、《瓦尔登湖》译者)
《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瓦尔登湖》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肺部,动我衷肠。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此书毫不晦涩,澄澈见底,吟诵之下,不禁为之神往了。
【基础过关】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深邃( ) 糅进( ) 璀璨( ) 寒光熠熠( )俯瞰( ) 凿水( ) 水苔( ) 一泓( )
2.改正下列句中的错别字。
(1)我年纪轻一点的时候,就在那儿消磨了好些光阴,像和风一样地在湖上飘浮过。 ( )
(2)我却拥有阳光照耀的时晨以及夏令的日月,我挥霍着它们。( )
(3)他用他的手围起了这一泓湖水,在他的思想中,予以深化,予以橙清,并在他的遗嘱中,把它传给了康科德河。( )
(4)就算他看到的只有一蹩,却已经可以洗净国务街和那引擎上的油腻了。( )
3.解释下列词语。
(1)不足称道:
(2)罕有甚匹:
(3)黑魃魃:
(4)情有可原:
【文本研习】
●品味下面的关键句
1、湖是自然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
明确:
2、从西端望下来,这里像一个圆形剧场,水上可以演出山林舞台剧。
明确:
3、在那种日子里,慵懒是最诱惑人的事情,我就这样偷闲的度过了许多个上午。我宁愿把一天中最宝贵的光阴这样虚掷,我是富有的,虽然与金钱无关,因为我拥有阳光照耀的时辰以及夏令的日月,我挥霍着它们。
明确:
4、我的缪斯女神如果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鸟儿歌唱?
明确:
●写景手法、语言风格鉴赏
1、本文写景有什么特点?
明确:
2、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明确:
●思考
神的一滴也就是神的眼泪,神的眼泪与人的眼泪有什么不同呢?
明确:
【课堂检测】
1、结合课文语境,理解下列句子的深刻含义。
(1)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
(2)湖所产生的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样的镶边,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浓 密突出的眉毛。
(3)许多人都曾经被譬喻为瓦尔登湖,但只有少数几个人能受之无愧。
2.本文选自《 》,作者 , 国作家,诗人,自然主义者,改革家和哲学家。在文中作者抒发了观景时的丰富感受,表达了。
3.请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
金属也会“疲劳”。这种疲劳可能引起车轮断裂,火车颠覆。据统计,金属构件有80%的损坏是由疲劳引起的,金属的内部结构不均匀,有的`地方会成为应力集中区。内部缺陷处还会有许多的小裂纹。在力的支持作用下,裂纹增大,直到材料不能负载应力,构件就会损坏。在金属构件中添加各种“维生素”(稀土元素),采取“免疫治疗”等,是增强金属抗疲劳能力的有效方法。金属疲劳也能产生妙用,利用它的断裂特性制造的应力断裂机,可以切削许多过去难以切削的材料。
4.将下面句子加横线的部分变换成四个“是”字句。(可适当增减词语,保留全部信息,语意连贯)
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有碧湛湛的海和青郁郁的山。
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
5.“望着它(瓦尔登湖)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浅。”你能从这句话中读出什么样的内涵?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练习
我第一次划船在瓦尔登湖上的时候,它四周完全给浓密而高大的松树和橡树围起,……
是它的水,它的沙,而它的最深邃僻隐处高高躺在我的思想中。(P88-89)
6.选段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来写景抒情的?
7.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瓦尔登湖在作者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8.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作者生活态度和对人的本性、人的合理生存的思考?
9.“这湖当然是一个大勇者的作品,其中毫无一丝一毫的虚伪!他用他的手围起了这一泓湖水,在他的思想中,予以深化.予以澄清.并在他的遗嘱中,把它传给了康科德”。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拓展阅读】
●补充
梭罗有些议论很精彩:“要是没有衣服,人们的相对身份还可以保持吗?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要是没有衣服,你能够准确地告诉我,文明人中谁是属于最高贵的阶层吗?”“许多国王疯狂地保留了大量经过仔细雕琢的石头,希望使自己永恒,假如他们用这些心思来雕琢自己的思想,又会如何?一件合乎理性的事情比高大的纪念碑更值得纪念。”我们读到这些闪烁着智慧火花的文字,心灵会一下子豁亮起来。
在古西方的神话里,奥林匹斯山上有九位美丽而智慧的少女,她们是万神之主宙斯和记忆女神的女儿,是分司爱情、智慧、音乐、诗歌、戏剧、舞蹈、哲理、天文、数学的九位缪神,人们统称之为缪斯女神.在古希腊神话中,音乐的起源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传说中阿波罗神主管音乐,下辖九位缪斯(Muse)女神——宙斯和记忆女神的九个女儿,她们每一个掌管着不同门类的艺术。
● 走进《瓦尔登湖》
——交流阅读体会
甲生说:评论家说,《瓦尔登湖》这本书有经久的魅力,细读之后,我有个感想。书中生动地描写了瓦尔登湖和山林的澄净和清新的空气,使遭受严重污染的人们向往。这应当是这本书具有魅力的一方面原因。
从各方面的报道可知,人类的生态环境恶化:可耕地的肥沃程度在降低,气候变化,能源浪费,温室效应严重,生物的多样性减少,森林面积减少,淡水资源污染,海洋过度开发,沿海地带污染,空气污染,等等,这些在威胁着整个人类。《瓦尔登湖》发出的回归自然的呼声,跟后人保护环境的呼声,是合拍的。
乙生说:梭罗以28.12元来建立一个家,用0.27元来维持一周的生活,以一年中6个星期的时间去赚取足够一年的生活费用,剩余的46个星期去做他喜欢做的事。他记述这些事,可以看出他的人生观,看出他提倡简朴生活,这跟人们的传统观念相符。
事实上,简朴生活一直是世界各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有人说,这本书可以作为一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来读。
据说《瓦尔登湖》在美国当时便有巨大的诱惑力,那几年里,梭罗的仿效者究竟有多少难以计数。他们引退林中,在瓦尔登湖畔建造茅舍,成为美国风行一时的时尚。
丙生说:有人认为《瓦尔登湖》是梭罗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逃避。我认为如果一定要说有所逃避的话,也可以说他是躲进林中疗伤。当时,梭罗经历了人生感情上的悲痛,他与哥哥同时爱上了少女爱伦?西华尔,兄弟俩的关系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两人都向西华尔求了婚,西华尔却二者都不选,最后嫁给了一个银行家。后来,梭罗在瓦尔登森林中的生活给了自身精神的力量,让他安然度过了这一艰难时期。他的确是为了疗伤而在逃避。但他的这种逃避能够引起同情,他记述他的心路历程的书,也就有了魅力。
丁生说:读《瓦尔登湖》,我为梭罗那朴实美好的文笔,以及对大自然深入的观察与深刻的思考所折服。
梭罗描写了他的平民意识、躬身耕种、采果垂钓的体验,俭朴的生活态度,让人深深感动。他为我们营造了一种真实的“世外桃源”意境,但却比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博大、深刻、积极得多,让人体会到一股向上的精神,体悟到生命的意义,也对美与宁静、对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有了一种真切而深切的体味。
【学习反思】
答案
【基础过关】
1、suì róu càn yì kàn zán tái hóng
2、(1)飘—漂 (2)晨—辰 (3)橙—澄 蹩—瞥
3、(1)不值得称赞。(2)几少有什么东西能跟它匹配。(3)形容黑暗。(4)事情的原因可以原谅。
【文本研习】
品味下面的关键句
1、湖是自然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
明确:在作者心目中,瓦尔登湖美丽丰富宁静博大而又灵性洋溢,所以他由衷地喻为“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和“大地的眼睛”。句中的“天性”指人的自然本性,梭罗认为,长期以来,人的自然本性被日益复杂的社会所压抑,被日益膨胀的欲望所遮蔽,而瓦尔登湖就像一面镜子,使人重新发现和认识自己真实的天性。
2、从西端望下来,这里像一个圆形剧场,水上可以演出山林舞台剧。明确:是说从西端高处看瓦尔登湖,它的样子如同一个圆形剧场,四周的山林风物倒影在清澈的湖水中,因时而化,如同戏剧上演。
3、在那种日子里,慵懒是最诱惑人的事情,我就这样偷闲的度过了许多个上午。我宁愿把一天中最宝贵的光阴这样虚掷,我是富有的,虽然与金钱无关,因为我拥有阳光照耀的时辰以及夏令的日月,我挥霍着它们。
明确:“从圆心能够画出多少条半径,就有多少种生活方式可让我们选择。”作者看来这样的生活才是他自己的生活。
4、我的缪斯女神如果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鸟儿歌唱?
明确:“——”:解释说明。类比手法。
●写景手法、语言风格鉴赏
1、本文写景有什么特点?
分析:善于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刚才分析过了,作者把湖比作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说它是“大地的眼睛”。还是在第1段,作者把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样的镶边”,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山崖”是湖的“浓密突出的眉毛”。这些比喻形象细致地描摹出湖畔景物的生动情态。
2、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别具魅力,虽是文学语言,但确是质朴本色,即使那些形象的比喻和美国式的幽默也都弃尽浮华,显出一种凝练和意味深长。(1)第一节;(2)第二节“在一个夏天的上午,似梦非梦地醒着,直到船撞在沙滩上,惊动了我,我就欠起身来,看看命运已把我推送到哪一个岸边来了”;(3) 第三节“这恶魔似的铁马,那裂破人耳的鼓膜的声音已经全乡镇都听得到了,它已经用肮脏的脚步使沸泉的水混浊了,正是它,它把瓦尔登岸上的树木吞噬了”;(4)第五节“这湖当然是一个大勇者的作品,其中毫无一丝一毫的虚伪!他用他的手围起了这一泓湖水,在他的思想中,予以深化,予以澄清,并在他的遗嘱中,把它传给了康科德。我从它的水面上又看到了同样的倒影,我几乎要说了,瓦尔登,是你吗?”
●思考
神的一滴也就是神的眼泪,神的眼泪与人的眼泪有什么不同呢?
明确:神的眼泪为世人而流,客观的,是重生和轮回。而人的眼泪是为自己流的,是自私和虚伪的。
【课堂检测】
1、(1)本文写了湖,也写了森林、湖上天空等,但主要还是集中地写湖。“最美”指湖上风景优美,“最有表情”指湖上景物变化多样,生动迷人。(2)眼睛比湖,睫毛比森林,以彼物比此物,生动形象,画面鲜明生动。“望着……深浅”表达作者的体验和感悟,他认为湖的纯洁清净使人得以反观内心,发现自己的自然本性。(3)在作者看来,瓦尔登湖被当作纯洁、高尚、深刻、博大、富有生命力的象征,人类能像瓦尔登湖一样的贤者少之又少,但这里说的“少数几个人”究竟是谁不得而知。
2.《瓦尔登湖》 亨利?梭罗 美 表达了皈依大自然的心愿和对人类文明发展对大自然破坏的痛心。
3.金属“疲劳”的危害、成因、预防及利用。
4.是海,是山,海是碧湛湛的,山是青郁郁的。
5、内涵可能有:这里的湖像一面镜子,可以映出人的自然天性来;进入工业文明后,人的本性被压抑、扭曲,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当人返回大自然时,仿佛回到人类的原始状态,这时就会发现人的最初的本性;由于社会的熏陶感染、改造影响,有些人较多地失去了人类可贵的本性,有些人较多地保留了这种本性。只要紧扣语句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练习
6.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来写景,在描写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如开篇‘‘湖所产生的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样的镶边,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这是实写,但又是通过设喻写想象,表达作者的一种欣喜的审美情怀。随写景而生出的抒情,点到为止,不事铺陈,并且与景物描W浑然融洽,相与为一,使景物增添了情的色彩、情的光辉。
7.如“也许只有瓦尔登湖坚持得最久,最久地保持了它的纯洁”“它永远年轻”。
8.如“懒惰是最诱惑人的事业,它的产量也是最丰富的。我这样偷闲地过了许多个上午。我宁愿把一日中最宝贵的光阴这样虚掷……我挥霍着它们”,这种懒散的生活态度,或许会受读者訾议,但它与汲汲于名利的生活态度相比,也有它的合理性,可以算作另一种生活方式,不能轻易否定。
9.说明瓦尔登湖是作者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和创作激情产生的源泉。
《神的一滴》教案5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提高其分析鉴赏能力。
2.理解本文清新朴素的文字间传达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美丽风光的陶醉热爱,也有对人类文明发展对大自然造成破坏的痛惜。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对文题的理解。
2.体会文章质朴本色的语言风格。
3.思考领悟作者给予我们的启迪: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找到灵魂安宁的归宿。
【知识铺垫】
1.作者简介
梭罗(1817--1862)美国浪漫主义时期散文家、思想家,生长在康科德村。二十岁于哈佛大学毕业,曾任教师两年,从事过各种体力劳动,后转入写作。1845年7月4日,梭罗独自一人拿了一柄斧头,跑到瓦尔登湖畔,亲手建造了一个小木屋住下。在那里,他独立劳作,自食其力,过着极其俭朴的生活。而余下的时间里,他就常常在瓦尔登湖畔沉思冥想,两年后才重返康科德镇,继续写作生涯。1854年, 《瓦尔登湖》出版。一百多年后,《美国遗产》杂志上列了“十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梭罗的《瓦尔登湖》位居榜首。
2.字词积累
蓊郁 wěng 游弋 yì 甬道 yǒng
挥霍 hu 黑魆魆 xū 混浊 hùn
吞噬 shì 譬喻 pì 涟漪 yī
徜徉 cháng yáng 一泓 hóng 瞥见 piē
引擎 qíng 深邃 suì 慵懒 yōng
【自主学习】
文中有哪些语句最让你有感触,请划出来,读一读,说一说。
1. 范例
例句一:“湖是自然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
参考:在作者心中,瓦尔登湖美丽丰富、宁静博大而又灵性洋溢,所以他由衷地将湖喻为“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和“大地的眼睛”。句中的“天性”指人的自然本性,梭罗认为,长期以来,人的自然本性被日益复杂的社会所压抑,被日益膨胀的欲望所遮蔽,而瓦尔登湖就像一面镜子,使人重新发现和认识自己真实的天性。(湖被人格化了)
(补充写景特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些比喻形象细致地描摹出湖畔景物的生动情态)
例句二:“它虽然有那么多的涟漪,却并没有一条永久性的皱纹。”
参考:虽然瓦尔登湖遭受了很多人类亲手制造的磨难,但它依然年轻、依然充满神秘与活力。在作者眼里,瓦尔登湖俨然一位纯洁神圣、青春永驻的女神。岁月的流逝、人世的不测丝毫不能使她衰老,这种永恒象征自然的恒久与博大。
【问题探讨】
1.瓦尔登湖到底美在何处?
2.“瓦尔登湖” 是“神的一滴”?
【课堂小结】
面对梭罗清新自然的文字,其实就像面对一汪宁静清澈的`瓦尔登湖,从那儿我们可以反观出自己的内心曾经有过的种种芜杂和浮躁,反观出我们现代人生活方式中种种奢华和虚荣。阅读《神的一滴》的意义也就在此,如果我们能像梭罗一样,在喧嚣的年代里,秉持着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精神追求,那么我们必定可以拥有一个像瓦尔登湖水一样明澈的人生。
“(它)是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如果你的心没有安静下来,恐怕你很难进入到这本书里去。”——徐迟(中国著名诗人、《瓦尔登湖》译者 )
《神的一滴》教案6
一、基础字词
1、识记字音
梭罗(suō)睫毛(jié)镶边(xiāng)蓊郁(wěngyù)
橡树(xiàng)峻削(jùn)懒惰(lǎndu)甬道(yǒng)
徜徉(chángyang)黑魆魆(xūxū)碟子(dié)涟漪(liányī)
厮混(sī)一泓(hóng)澄清(chéng)引擎(qíng)
油腻(nì)
2、识别字形
3、分辨词义
向往·神往
二者都表示希望得到或达到。不同的是:“向往”指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可以受形容词修饰,如“美好的向往”;“神往”主要指心里向往,一般不能受形容词修饰,如“革命圣地延安令人神往”。
时代·时期
“时代”比“时期”更长一些。“时期”可搭配和平时期、历史时期;“时代”可搭配社会主义时代、石器时代等。
一丝一毫:丝、毫,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一点点儿,极小或极少。
二、文学常识
亨利·大卫·梭罗,美国著名作家,1817年7月12日出生于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以教书为业。1841年起他不再教书而转为写作。在著名作家爱默生的支持下,梭罗开始了超验主义实践,撰写了大量随笔。
1845年7月4日,28岁的梭罗独自一人来到距离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木屋住了下来。此后他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整理并发表了两本著作《康科德和梅里马克河上的一周》和《瓦尔登湖》。1847年,梭罗结束了离群索居的生活,回到原来的村落,仍然保持着自己简朴的生活风格,并将主要精力投入写作、讲课和观察当地的植物、动物。1862年5月6日,梭罗因病去世,年仅45岁。
三、经典句段
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浅。湖所产生的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样的镶边,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
点拨: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以及自然带给自己的感受,在作者眼中,大自然的一切都是那么和谐、宁静、完美,具有了神奇的吸引。
《神的一滴》教案7
【设计指导思想】
本文选自美国作家梭罗的名作《瓦尔登湖》。译文为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徐迟翻译。选文共5个自然段,行文思路清晰,写景别致细腻,感情充沛丰富,语言别具魅力。作者对自然的钟情充分流露在字里行间。教学中,应在把握文章结构和主旨的基础上,深刻理解重要词句,进而对一些写景和议论段落能够鉴赏分析,最终理解本文的深刻内涵。谈及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学生很自然地联想到归园田居构想世外桃源的陶渊明和那个没有更多奢求、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在教学的环节设计上,可以就此进行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批判的精神和比较的研究方法。
一、前期分析
本文的作者梭罗曾在瓦尔登湖居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写成了一本“超凡入圣”的《瓦尔登湖》,《神的一滴》就是这本书的一部分。梭罗以他特有的视角,描摹了他眼中的瓦尔登湖,可进可亲,可目可人;然而,作者离开之后,砍伐、工业及冰藏商人的贪欲,给美丽的瓦尔登湖带来了不幸。不过,瓦尔登湖并不因此消亡,她倔强地生长着,让作者读出了她的庄严与纯洁,给作者的精神带来了快乐,灵魂得到了净化。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优美与深刻的文字,编者才把它安排在苏教版必修1中“像山那样思考”专题的“湖山沉思”板块中。学习本文,对于本专题目标的达成,具有诸多方面的作用,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知人论世,进一步理解作者对自然深厚的感情和对宇宙人生深刻的思索,激发学生阅读整部作品以及相类作家作品的兴趣,希冀得到持久的自然与生命的教育。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首先他们被沉重的升学考试缠绕着,失去了亲近自然的机会,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其次,有一些孩子逐渐地淡漠了与自然的关系,另一些孩子很渴望走入自然的'怀抱,但是,由于学习的紧张与压力,以及对于自然美的捕捉与感悟能力的退化,他们不懂得欣赏大自然,学习本文正是通过语言的魅力让他们理解作者对自然深厚的感情和对宇宙人生深刻的思索,从而激发学生阅读整部作品以及相类作家作品的兴趣;最后,本文可以让学生联想到归园田居、构想世外桃源的陶渊明和那个没有更多奢求、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因此在教学的环节设计上,可以就此进行拓展延伸,认知—发现说认为学生这一时期的学习动力主要来自于“认知的内驱动力”和“自我提高驱动力”,在课堂中应该结合这样的心理进行点拨、提问等引导,力求达到“激趣”和“激疑”的效果,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批判的精神和比较的研究方法。
课时:一课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分析本文文脉,对本文写景手法的分析。
2、体会文章质朴本色的语言风格。
3、思考领悟作者给予我们的启迪: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找到灵魂安宁的归宿。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散文的关键句,把握文脉,从而理解把握文章主旨,理解文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感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提问点拨下整理文脉
(2)通过讨论加深文章感悟
(3)在朗读中体验文章的语言风格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知人论世,进一步理解作者对自然深厚的感情和对宇宙人生深刻的思索。
(2)在思考与讨论中,激发学生阅读整部作品以及相类作家作品的兴趣,希冀得到持久的自然与生命的教育。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按六人一组给学生分好组
五、教学方法
通过自由朗读、独立思考、问题探究、小组讨论、对比阅读等过程,学生学会运用诵读法、比较法、圈点法、摘录法、讨论法等学习方法研习文。
《神的一滴》教案8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提高其分析鉴赏能力。
2.理解本文清新朴素的文字间传达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美丽风光的陶醉热爱,也有对人类文明发展对大自然造成破坏的痛惜。
【教学重难点】
1.对本文写景手法的分析。
2.体会文章质朴本色的语言风格。
3.思考领悟作者给予我们的启迪: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找到灵魂安宁的归宿。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延伸
一、识记字音
蓊()郁游弋()山凹()惬()意
虚掷()挥霍()徜徉()甬()道
喧嚣()吞噬()涟漪()
二、知人论世
美国作家梭罗,于1817年7月12日出生于美国马萨堵塞州康科德城,1833~1837年就学并毕业于哈佛大学,1838~1840年在家乡执教两年。然后他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家里(1841~1843年),当门徒,又当助手,开始尝试写作。1845年,他拿了一柄斧头,跑进了该州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独居到1847年才回到康城。1849年,他写了一本叫作《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星期》的`书。1854年,《瓦尔登湖》这本文学名著出版了。本书开始的时候反响并不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影响越来越大。他于1862年病逝于康城,终年44岁。他留下了《日记》39卷,已有多种版本和选本问世。这位美国作家,被公认为是与孤独结伴的作家。书中有梭罗的题词:“我并不想为沮丧写一首颂歌/倒是想象在自己的栖所报晓的雄鸡/劲头十足地夸耀/哪怕只是为了提醒我的邻居。”
一些名人对梭罗及《瓦尔登湖》的评论:
①爱默生(美国著名作家、思想家)
美国还没有知道——至少不知道它失去了多么伟大的一个国民。这似乎是一种罪恶,使他的工作还没有完全做完就离开,而没有人能够替他完成;对于这样高尚的灵魂,又仿佛是一种侮辱。……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学问,有道德,爱美的人,一定都是他的忠实读者。
②怀特(美国20世纪散文家)
……我记得我在读到它时的狂喜之情,多年之前,在一段踌躇绝望的日子里,是它让我恢复了健康。梭罗的《瓦尔登湖》在今天仍是既切中时弊,又适逢其时。在我们这个不稳定的季节,当所有人都不知不觉寻找从完全失控的世界中避开的隐居地时,他在康科德林中的小木屋就是个避风港。
③乔治爱略特(英国著名女作家)
《瓦尔登湖》是一本超凡入圣的好书。严重的污染使人们丧失了田园的宁静,所以,梭罗的著作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了。
④徐迟(中国著名诗人、《瓦尔登湖》译者)
《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瓦尔登湖》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肺部,动我衷肠。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此书毫不晦涩,澄澈见底,吟诵之下,不禁为之神往了。
三、整体感知
全文的思路结构
1.对湖光山色的礼赞。
2.作者荡舟湖上,引导人们进入一个真实的瓦尔登湖中。
3.进一步描述生态的行为及其恶果。
4.写出了瓦尔登湖的坚韧和顽强。
5.回溯瓦尔登湖诞生的历史,赞美瓦尔登湖的博大永恒。
6.将瓦尔登湖在现代生活中的灵魂荡涤效果上升到无比崇高的地步。
《神的一滴》教案9
《神的一滴》的说案
一、说文本
(一) 文本的内容与地位
本文的作者梭罗曾在瓦尔登湖住了两年零二个月,写成了一本“超凡入圣”的《瓦尔登湖》,《神的一滴》就是这本书的一部分!梭罗以他特有的视角,描摹了他眼中的瓦尔登湖,可近可亲,可目可人;可是,作者离开之后,砍伐、工业及冰藏商人的贪欲,给美丽的瓦尔登湖带来了不幸;不过,瓦尔登湖并不因此消亡,她倔强的生长着,让作者读出了她的庄严与纯洁,给作者的精神带来了快乐,灵魂得到了净化。
也许正因为这样的优美与深刻的文字,编者才把它安排在苏教版必修1的“像山那样思考”的专题的“湖山沉思”的版块中,学习本文,对于本专题目标的达成,具有诸多方面的作用,可以引导学生亲近自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能够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的情感与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等。
(二) 文本学习的目标
根据文本的内容与作用、新课程的要求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努力促使学生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梭罗与《瓦尔登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感悟能力、想象能力与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课前让学生亲近自然,写观察日记;课上不仅仅是进行文本的交流,也是以文本为触发点,调动学生的阅读经验与生活直觉,点燃他们的对于自然的潜在的感悟与灵性,促使他们思考自然,获得美感;课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阅读读本中“与大自然晤谈”的相关散文,读懂真正的自然这本大书。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通过文本的交流,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能够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的情感与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引导他们思考与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三)文本学习的重点、难点
鉴于上述目标与专题的要求,确立了“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感悟能力、想象能力与表达能力”为本课的重点,把“能够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与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引导他们思考与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作为本文的难点。
二、说学情
我们面对的是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他们被沉重的升学考试缠绕着,失去了亲近自然的机会,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有一些孩子逐渐地淡漠了与自然的关系,另一些孩子很渴望走入自然的怀抱,但是,由于学习的紧张与压力,以及对于自然美的捕捉与感悟的能力退化,而不懂得欣赏大自然。
三、说教法、学法
基于专题要求与文本的目标及学情的事实,同时体现新课程的精神,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采用师生共读共赏共评的方法。
主要是读出美感,读出问题,读出自我,平等对话,分享思想。所谓读出美感,就是读出文本的语言节奏与形象特质,体现美文美读的思想;读出自我就是师生读出文本所传达的与自己生活、生命体验中相通的东西;读出问题即师生读出自己困惑或思考的问题;平等对话就是师生、生生应在以文本为媒介的基础上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分享思想,即把课堂当成一次思想的盛宴,做到共同分享,共同成长。
同时,注重以读促说与写,提升学生的观察的广度与审美的深度,激发他们表达欲望,促进学生的说话水平与写作水平的提高。
四、说教学流程
(一)教学设想:
以标题“神的一滴”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思考:“神的一滴”到底是“一滴”什么?在师生共同探究过程中,注重动态生成,逐步把学生引向预设的三个关键词:汗水、泪水、圣水!以这个三个词为纲,来剖析与赏读文章内容!同时,最大可能的挖掘教育资源,可以利用我们学校的人工湖,增进学生对瓦尔登湖的感性认识。
(二)预习设计:
依据学生对自然的疏远的学情,课前设计了三个思考题目,来调动学生对自然的亲近与思考:①你眼中的瓦尔登湖是个什么样子?②你会有跟梭罗一样的亲近大自然的欲望吧?③回味一下我们在大自然的环抱中曾经产生过什么样美好感受?④到学校的人工湖畔静静地坐一坐,你眼中的人工湖与瓦尔登湖有什么异同?
(三)具体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播放班德瑞《蓝色的爱》,营造舒缓、自然优美的课堂气氛!并用幻灯片展示一组瓦尔登湖图片,在舒缓的曲子中,教师引导学生:“蓝色的爱”就是大海的爱,湖泊的爱,班德瑞以优美的旋律把我们灵魂的浮躁清刷得干干净净!100多年前的美国也有这样一个人,不过是以文字为媒介,把对湖泊的爱传达给这个世界所有需要心灵疗伤的'人,他那宁静的心境、恬静的生活、智慧的思想,深深地感染着我们,他就是——梭罗!
(2)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把各自查阅与掌握的资料进行整合,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来谈谈你眼中的梭罗或者《瓦尔登湖》?
2、师生共读,生成剖析文本纲要,整体把握文本。
(1)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文本,思考:“神的一滴”到底是“一滴”什么?
(2)读后交流
(3)讨论逐渐生成答案:汗水、泪水、圣水!为了给学生形成清晰的印象,及下面文章分析的需要,板书这三个关键词。
(4)启发学生到文章中搜索相关信息,印证“瓦尔登湖是神的一滴汗水”。一定要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句子:“大勇者的作品”“他用他的手围起了这一泓湖水”等。
(5)启发学生到文章中搜索相关信息,印证“瓦尔登湖是神的一滴泪水”。文中没有出现泪水的字眼,可以借助一句话来启迪学生:“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就是人类自己的眼泪!”文本相关信息:砍伐、工业、建房、铁路线、冰藏商人等。
(6)启发学生到文章中搜索相关信息,印证“瓦尔登湖是神的一滴圣水”。抓住“这是和恒河之水一样圣洁的水”,仔细体味文章议论性的语句,可以找到依据。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在师生共同合作探究交流过程中,不仅仅解读了文本,也促使学生思考自然,初步获得认知:美需要汗水创造出来的,可以净化人的灵魂,但美也极容易被破坏,需要我们精心呵护。
3、披文析景,入境悟情。
文本的诗意,来自语言的优美与景色的诗意,在学生自读品味与自主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披文析景,入境悟情,主要设计两个步骤:
(1)请谈谈你认为文本中最美丽的语句是什么?美在何处?(重点是一些写景的句子,尤其是一些修辞句)
(2)请谈谈你认为文本中最深刻的语句是什么?深在何处?(重点是一些议论性的语句,以及文中的那首诗歌,可以这样理解:物我交融,化合为一,我融入了瓦尔登湖,瓦尔登湖净化了我灵魂)
完全放开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热情,让学生学会评价语言与思想。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将之恰倒好处的引向深度,帮助他们在评价中建立自己的审美观念:汗水,美之创造;泪水,美之毁灭;圣水,美之净化。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价值观!
4、开拓想像,我手写我心。
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在鉴赏文本之后,还需要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可以回归到课前预习的几个问题:①你会有跟梭罗一样的亲近大自然的欲望吧?②回味一下我们在大自然的环抱中曾经产生过什么样美好感受?③到学校的人工湖畔静静地坐一坐,你眼中的人工湖与瓦尔登湖的有什么异同?“瓦尔登湖”正如它的名字那样美丽,它将是人类精神家园的隐语,梭罗也将因此成为一个人类的精神师友。“阳光如此温暖,坏人也会回头。由于我们自己恢复了纯洁,我们也发现了邻人的纯洁。”这是“瓦尔登湖”予以梭罗的精神滋养,那么,我们呢?我们如何实践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点明:爱自然,其实就是爱自己!要求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口述一段话,以训练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开拓学生丰富的想像力,达到由感知想像到创造想像的升华。课后要求学生继续深入观察与相互交流感受,以“倾听自然的心跳”为题写一篇文章,要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5、板书 略
《神的一滴》教案10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提高其分析鉴赏能力。
2、理解本文清新朴素的文字间传达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美丽风光的陶醉热爱,也有对人类文明发展对大自然造成破坏的痛惜。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对本文写景手法的分析。
2、体会文章质朴本色的语言风格。
3、思考领悟作者给予我们的启迪: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找到灵魂安宁的归宿。
课时安排:
一课时
预习检查:
(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的惩罚制度下,我相信大家对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已经不陌生了,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位比海子更没有奢求的人,他就是美国的梭罗。如何了解呢,那就要通过今天文章《神的一滴》了。
二、作者简介:
美国作家梭罗,于1817年7月12日出生于美国马萨堵塞州康科德城,1833-1837年就学并毕业于哈佛大学,1838-1840年在家乡执教两年。然后他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家里(1841-1843年),当门徒,又当助手,开始尝试写作。1845年,他拿了一柄斧头,跑进了该州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独居到1847年才回到康城。1849年,他写了一本叫作《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星期》的书。1854年,《瓦尔登湖》这本文学名著出版了。本书开始的时候反响并不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影响越来越大。他于1862年病逝于康城,终年44岁。他留下了《日记》39卷,已有多种版本和选本问世。这位美国作家,被公认为是与孤独结伴的作家。
书中有梭罗的题词:“我并不想为沮丧写一首颂歌/倒是想象在自己的栖所报晓的雄鸡/劲头十足地夸耀/哪怕只是为了提醒我的邻居。”
三、由于大家对梭罗及其作品不是很熟悉,我摘了一些名人的评论,大家迅速浏览一下:
1、爱默生(美国著名作家、思想家)
美国还没有知道——至少不知道它失去了多么伟大的一个国民。这似乎是一种罪恶,使他的工作还没有完全做完就离开,而没有人能够替他完成;对于这样高尚的灵魂,又仿佛是一种侮辱。……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学问,有道德,爱美的人,一定都是他的忠实读者。
2、怀特(美国20世纪散文家)
……我记得我在读到它时的狂喜之情,多年之前,在一段踌躇绝望的日子里,是它让我恢复了健康。梭罗的《瓦尔登湖》在今天仍是既切中时弊,又适逢其时。在我们这个不稳定的季节,当所有人都不知不觉寻找从完全失控的世界中避开的隐居地时,他在康科德林中的小木屋就是个避风港。
3、乔治爱略特(英国著名女作家)
《瓦尔登湖》是一本超凡入圣的好书。严重的污染使人们丧失了田园。
【《神的一滴》教案】相关文章:
《神的一滴》教案04-05
神的一滴教案04-21
《神的一滴》教案11-17
《神的一滴》教案03-08
神的一滴语文教案06-08
《神的一滴》语文教案06-08
《神的一滴》教案1 教案教学设计12-06
《神的一滴》说课稿06-14
《神的一滴》说课稿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