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出净慈寺》教案

时间:2024-05-23 08:04:59 思颖 教案 我要投稿

《晓出净慈寺》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晓出净慈寺》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晓出净慈寺》教案(通用15篇)

  《晓出净慈寺》教案 1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西湖,是一首诗,是一幅画。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无不为这人间天堂的美景所倾倒。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谁能来背一背?

  2、今天,让我们走近南宋诗人杨万里,去看一看他眼中的西湖又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二、悟诗情。

  1、这首诗里没有一个生字,你能把它读好吗?(指名读)

  2、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这首诗,能不能说一说你的预习所得?先在小组里议一议,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来汇报。(作者、写作背景、词语、诗句意思)

  3、播放视频,谈感受。(美、壮观)

  4、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这种情景吗?

  出示词语积累:荷叶——挨挨挤挤、错落有致、随风摇曳碧盘滚珠

  荷花——亭亭玉立,暗香浮动、嫩蕊凝珠轻摇曼舞

  5、试试看,怎样能读出这种美呢?读出你不同的感受来。自由读、指名读(配乐)

  6、孩子们,如果你就是杨万里,当你和友人畅谈一夜从寺中走出时,一副清秀幽雅的荷花图跃入眼帘,你会吟诵——(学生朗诵古诗)

  当你和友人漫步岸边、与友人依依惜别时,阵阵荷香迎面飘来、沁人心脾,你会不由自主地吟诵——(学生朗诵古诗)

  当你和友人荡舟湖中,从层层叠叠的荷叶中穿梭而过依依话别时,忽见阳光下的荷花竟如此晶莹剔透,你会情不自禁的吟诵——(学生朗诵古诗)

  7、一池的绿叶红花,让我们大家读出了别样的风情、别样的滋味。播放歌曲。谁也想来高歌一曲?

  8、播放课件——西湖六月一望无垠的荷花盛开景色。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如此壮观的景象是否给予了你心灵的震撼。面对此情此景,杨万里写下了千古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此时的你又该如何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呢?请同学们每人写两句诗,写出你此时的所见及所想。(指名上黑板板书。)

  三、拓展

  1、孩子们,同样是写西湖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出示表格。

  2、小组讨论,汇报。

  3、杨万里的这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成了写荷花的.千古绝唱,其实他还有一首写荷花的诗也是脍炙人口。知道是哪一首吗?出示《小池》。大家比较一下,这两首同样写荷花,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送荷花诗。

  4、诗题中一个“送”字,不由让我们想到了不少学过的送别诗,谁能背诵几句?

  5、这首诗题为送别,可诗中却一字未提,你怎样理解?

  6、总结:同学们,骄阳似火中吟诗,它是你解渴的一杯清茶;月圆人欢时吟诗,它是你抒情的一枝好花;烦恼萦绕时吟诗,它是你消愁的一曲笙歌。就让我们在诗文化的浸润中茁壮成长,营造出属于自己的碧海蓝天!

  四、作业:

  1、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继续收集关于描写西湖的诗,描写荷花的诗,送别诗,比较异同。

  3、推荐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晓出净慈寺》教案 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通过比较阅读了解本诗特点(“诗中有画”、先直抒胸臆,再具体描述等)。

  3、通过文本细读,想象画面,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预习作业:

  1、正确、大声地朗读这首诗,将自己对诗的理解用声音读出来(用节奏、轻重音等方式);

  2、熟读,争取上课前能够做到接近背诵的程度;

  3、对不理解意思的字与词,查一查工具书;

  4、若有条件,可在网上百度网站中分别输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赏析”(中间是空格)以及“诚斋体”,有选择地查阅一两篇对这两首诗的鉴赏文章。结合着对重点词语的圈点,选择最重要的词句赏析,直接摘录在课本空白处。对感兴趣的,以及你认为特别精彩的`赏析语句,可作摘抄。

  5、制作一张简单的表格,比较一下这两首诗的异同,可从时间、地点、颜色、景物、诗人当时心情等你认为值得比较的方面来进行。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利用比较阅读简析本诗,兼巩固前诗,初读本诗。

  用表格对前面一课所学的诗歌《望湖楼醉书》进行简单分析。

  朗读诗歌《晓出》。(抽加齐读)

  解决重点字词,相互解释诗句,全班交流。

  交流预习表,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第二板块——分析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明示“诗中有画”,告知这是中国相当部分古诗的典型特点。

  欣赏诗——出示画《江雪》;

  欣赏画——出示本诗。

  讨论:这是一幅怎样的画?你看到了什么?

  在讨论中,将对诗句的理解融为一个整体。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第三板块——了解本诗先直抒胸臆,再具体描述的写法特点。

  通过和《饮湖上初晴后雨》比较,了解本诗先直抒胸臆,再具体描述的写法特点,这也是本诗流传千古的原因之一;通过和《望湖楼醉书》比较了解本诗夸张手法的运用。

  第四板块——精细化朗读诗歌。

  教师出示一些提示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对本诗的朗读;

  个人揣摩朗读;

  小组交流朗读;

  全班交流朗读——要说出如此朗读的理由。

  第五板块——作业

  可以搜集描写西湖和荷花的诗歌,尝试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赏析。

  《晓出净慈寺》教案 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

  2.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的意境。

  3.通过朗读,感受西湖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吟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受、欣赏西湖美景,体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欣赏西湖四时美景,导入新课。

  1.南宋诗人杨万里也曾到过西湖,并写下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看老师把这首诗写下来。(板书这首诗)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这如诗如画的西湖,感受西湖的迷人风光。

  二、读古诗,知诗意,想诗境。

  1.看到同学们自信的神情,我知道同学们肯定会读会背这首诗了,谁想展示一下?

  2.指名学生说诗意。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请大家轻轻打开课本,读一读诗文,选择一个话题,与同桌交流。

  我知道了——哪一句诗能读出这个意思?

  我看到了——从哪一句诗看到的?

  我想到了——哪句诗让你想到了?(评价语:你能真会读书,你真会思考,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感受很独特)

  3.苏轼曾这样赞美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不论是明媚的早晨,还是绚丽的黄昏,不论是晴雨雾雪,还是春夏秋冬,西湖都是那么迷人。诗人杨万里眼中,西湖什么时候最美?(六月中)

  4.诗人看到这样的美景,情不自禁地这赞叹:啊!

  5.诗人用哪一个词表达了对西湖的独爱?(毕竟)。(打出原诗)(读)

  6.我们理解古诗,有时需要按现在的语言习惯调整词语的顺序。想一想,可以怎样调整呢?

  读一读,哪一种表达方式更好?

  你对古诗真有研究,是呀,诗人这样写正是为了和仄押韵和更好地表达感情。你能读出作者对六月西湖的特别喜爱吗?

  7.在诗人的'眼中,六月的西湖是最美的。请同学们读读后两句诗,六月的景色美在哪儿呢?

  8.同学们想一想,无穷碧的莲叶,青翠欲滴的莲叶,一个挨着一个,一片连着一片,铺满了西湖,我们想到了哪些词?诗中哪一个词体现了这一特点?(接天)

  接天的莲叶中点缀着怎样的荷花?为什么会别样红呢?(阳光映照和绿叶衬托)

  9.莲叶是美的,荷花是美的,它们相互映衬,融为一体,从眼前一直铺到天边,是多么壮观呀!让我们再读一读,去想象这样的画面,去感受这样的美。(指板书)

  三、悟诗情。

  学习了诗句,我们再关注诗的题目。从题目中我们读懂了什么?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送别诗),而从内容看,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是不是诗人杨万里沉醉于美景而忘却了朋友?

  四、古诗讲究和仄押韵,读起来抑扬顿挫,优美动听,唱起来也别有一番情趣,现在我们来唱一唱吧!

  五、拓展延伸。

  《晓出净慈寺》教案 4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2、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3、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教学难点:

  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课文情境图;搜集有关诗人及诗的'资料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

  一、激趣导入。

  1、师诵读译文:到底是六月中的西湖哇!风光和平时迥然不同。看哪!清波荡漾,浩淼无际,莲叶挨挨挤挤,那怡人的绿色,无边无垠,远接天际。一朵朵荷花,向着初升的太阳,红得那么鲜亮,那么水灵!

  2、 说说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3、今天我们学习的宋代诗人杨万里写《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就是描绘这副画面的诗。

  4、板书课题,请同学朗读。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字廷秀,号诚斋。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孝宗时官至太子侍读。光宗召为秘书监。工诗。为“南宋四大家”之一。初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一生作诗二万余首。亦能文。有《诚斋集》。

  二、创设情境,了解古诗。

  1、 简介作者及书写古诗的时代背景。

  2、教师范读古诗。

  3、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同位互读古诗。 [注释] 1.晓:早晨。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2.四时:春夏秋冬四季。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3.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4.别样:特别,不一样。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三.指导自学

  1、出示古诗。范读。

  2、学生练读

  师:全诗共二十八个字,我相信经过认真的练 们一定能把它读得正确、流利。

  师:谁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美妙的读书声?

  3、研读古诗。

  师:同学们一下子就把诗句读得这么流畅,真是好样的!接下来,请大家带着欣赏、探究的眼光,利用手中现有的资料,研读诗句,看看能读懂什么,碰到的问题,可以在小组中讨论,解决不了的等会在全班讨论解决。

  4、交流自读收获师:请大家交流一下各自的阅读收获,以及想和伙伴们一起讨论解决的疑惑之处!在送别林子方时,到底看到了什么。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师:把你们各自的感受用动情的朗读,恰当的身体语言表达出来吧! [赏析]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四、巩固诵读。

  1、 配乐背诵古诗。

  2、 试着诵读一下。

  《晓出净慈寺》教案 5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杭州西湖的美,增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古诗问文高度概括、精练含蓄的特点,以及时代的变迁,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用一个词来形容荷花或荷叶。(课件出示:荷花、荷叶)

  2、同学们说得多美呀,我们一起去西湖看一看吧。(课件出示:荷花录象)

  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最想干什么?

  一千多年前的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和你们一样看到那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古诗)

  二、学习古诗

  1、自读古诗,读正确。

  2、指名读古诗。(男女各一)。

  3、那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4、还有那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我们第一次和这首诗亲密接触,就有不小的收获,再来读读,我们的收获会更大。

  三、再次学习交流。

  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三个)

  在知道诗的大致意思后,我们也只是知道了个大概,学了点皮毛,假如我们再深入研究,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四、深入研究学习。

  1、你还想深入了解些什么?

  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心情怎样?

  2、就近找学习伙伴讨论。

  反馈交流

  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同学们你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那些词句写出了西湖的美,把它读得特别好,那些词句写出了对友人的眷恋,也把它读好。同桌试试吧。

  3、看着这满湖的荷花,你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

  4、整首诗美美的,又带有一丝淡淡的离愁的读一读。(配乐)

  5、背下来行吗?试试吧!

  自背两人比赛背男女生对抗赛

  五、以前也曾学过一首写荷花的诗是什么?(课件出示:小池)]

  1、这两首诗有什么不一样?

  2、你喜欢那一首,为什么?

  六、西湖是世界闻名的风景旅游胜地,自古以来,描绘西湖美景的诗很多,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七、这些诗是我们古代先辈为我们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也来学学古人,用我们自己手中的笔,来夸夸我们的杭州西湖,写一两句诗。老师已经拍下了几张西湖的照片,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照片)

  选其中的一幅照片写,五言或七言都可。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反馈交流。

  八、 总结:愿我们杭州西湖越来越美。

  《晓出净慈寺》教案 6

  学习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州人(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洴塘村)。南宋大诗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历任国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广东提点刑狱,吏部员外郎等。反对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改知赣州,不赴,辞官归家,闲居乡里。在中国文学史上,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家”、“中兴四大诗人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

  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赏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提示总结:从诗题看,这是诗人早晨出门送友时即景发兴之作。净慈寺,杭州西湖边上的一个古寺,今存。林子方,作者的朋友。这首诗写的是杭州西湖的景色,表现了诗人美好的情怀。西湖的美是多彩多姿的,该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去描写她的美呢?绝句这种短小精粹的诗体,不允许作者面面俱到地铺叙。于是,诗人选取了眼前所见的莲叶、荷花,予以集中描绘。头两句,概括抒写西湖的六月,六月的西湖,切时切地。指出六月西湖的风光毕竟不同他时他处,即不同于西湖的其他时节,不同于六月的其他地方。这就有力地吸引着读者,把读者的思绪带进西湖美景中去。四时,通常指春夏秋冬四季,在这里应当理解为六月以外的时节。

  怎么个不同呢?三、四句,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碧万顷、连接天日的荷塘景色:那碧绿色的莲叶,极目一望,无际无涯;在这莲叶中间,挺立着一朵朵红得特别出色、红得特别艳丽的荷花。荷花为什么这样红?因为朝阳映照其上,增添了无限光彩,所以显得如此美丽动人。这两句是对偶句子,“莲”、“荷”本是一物,而诗人把二字错开使用,避免了重复,可见其苦心。莲叶“无穷碧”是“接天”的结果,荷花“别样红”却是“映日”所致。

  《晓出净慈寺》教案 7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体会“无穷碧”和“别样红”的丰富内涵。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2.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3.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重点词语“无穷碧”和“别样红”的意思。

  2.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教学难点:

  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诗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读着诗题,你知道了送别的什么?

  送别的时间是早晨,从“晓”字中可以看出;

  送别的地点是净慈寺外;

  送别的`人是林子方。

  3.小结:净慈寺,是西湖边上的一座寺庙。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个朋友。这一天,林子方正要到外地做官,杨万里在西湖边上送别他。按照我们过去读过的送别诗的内容来猜猜,你认为这首诗中,诗人会写些什么?

  (离愁别绪、临别嘱托、牵挂不舍……)

  4.过渡:那么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就让我们来走进这首诗吧。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两三遍,注意读准生字,把诗读通读顺。(生自由读)

  2.谁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读准了没有。(指名两生,师生正音)

  3.古诗还要读出节奏韵律,像这样(范读首句),谁再来读读?(指名两生,评价)

  4.齐读,让我们一起读出诗的节奏韵律。

  三、自学古诗,理解大意

  1.诗读正确了,那这首诗的意思呢?轻声读,可以借助注释,也可以想象画面,看看读懂了什么?和同桌说一说,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在上面做个记号。

  2.有不懂的字词先提出来。(交流重点字词)

  毕竟:到底。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本诗指除六月外的其他时候。

  接天:与天相接。

  映日:映照着太阳。本诗中映照的是朝阳。(从题目的“晓”字中可以看出)

  别样:特别。

  3.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交流古诗大意,两生左右,鼓励用自己的语言连贯地描述)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其他时候相比确实不同。与天相接的莲叶绿得无边无际,映照着阳光的荷花显得特别的鲜红。

  4.找朋友

  诗句诗句意思连线。

  5.填写诗的内容

  晓出______送______,

  ______。

  毕竟______,

  风光______。

  ______无穷碧,

  ______别样红。

  6.指名填空。

  7.理解了诗的大意,相信我们能读得更好了,谁来试试?注意读出诗的味道。(指名评价)怎样才能读得更有感情呢?让我们品诗、赏诗,走入诗境。

  四、品读诗境,感受画面

  1.欣赏荷叶荷花的图片,播放音乐

  2.交流看完图片后的感受。

  3.看哪,那绿色的莲叶,极目一望,无边无际;那艳丽的荷花,娇艳妩媚,辉映朝阳。你能通过朗读,把这样的美景留在每个人的心中吗?

  (1)同桌读。

  (2)指名读。

  (3)分角色读:男读叶,女读花。

  (4)齐读。

  五、感悟诗情,深度理解。

  1.同学们,学到这里,有没有人会产生疑问呢?(题目中是送别,可是诗中描写的只有景色)是啊,这和我们一开始的猜测是多么不同啊!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前两句说六月中的西湖,景色与其他季节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诗人认为他与林子方的感情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后两句说满湖的荷叶一直绿到天边,荷花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特别娇艳红润。也就是说诗人与朋友林子方的感情就像满湖的荷叶一样,友谊一直连到天边,像荷花一样在阳光的照射下红得发亮、红得似火。

  总结:说得真好,有道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这首诗在景色中寄予了诗人的感情,这种手法叫:寄情于景(板书)

  2.请同学们再静静地读读这首诗,闭上眼睛想想送别的画面,然后谈谈自己读到的是诗人一份怎样的情。(学生自由朗读、品味)

  现在,你就是诗人杨万里,老师就是要去外地做官的林子方,你心里藏着什么话要对老师说?

  六、背诵古诗

  1.背诵古诗。

  2.同学们课外收集描写西湖美景的诗文 ,读一读。

  【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无穷碧 寄情于景

  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教案 8

  教学目标:

  1、读通诗句,理解诗句意思,能形象感受语中描绘的景色之美。

  2、熟读成诵,感悟诗句意境,理解诗人对友人含蓄的眷恋之情。

  3、感受诗句的语言美,初步学习吟诵。

  教学重难点:

  1、用语言形象描述诗句内容。

  2、感受诗句中作者隐含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揭题解题

  1、出示诗题。请看诗题,来,读一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读了这个诗题,你从中了解了什么?

  (时间:晓,早上。地点:净慈寺,在西湖边上,是西湖历史上四大名刹之一。人物:林子方,事情:送)连起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3、说诗人:好像缺了个主语,谁在送林子方?学过杨万里的诗吗?谁来背两句。发现这些诗都是写什么的?(板书:景)

  杨万里的诗写得好,尤其擅长写景。因为啊,他常常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善于从中发现别人不易察觉的美(板书完成:眼中有景),山川、河流、春风、秋雨、夏荷、冬雪等等都被他写成诗,以至于他的朋友跟他说了这样一句玩笑话:处处山川怕见君。你看,这些山水一碰到你,就被你写到诗里,连它们都怕了。

  过渡:现在,我们来读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写的是什么?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自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多人读,(适当评价语速,节奏,押韵、音乐的美感)。

  3、a.下面,请你们来读前四个字,我来读后三个字,一起找一找诗歌特有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b.调换,我来读前四个字,你们来读后三个字。

  c.我来读题,你们读诗句。

  4、整体感知:刚才,同学们反复读了好几遍诗,读得很美。

  5、你读懂了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吗?(整理归纳为:西湖的荷叶与荷花)

  6、了解西湖:是啊,如果说杭州是人间天堂,那么西湖就是天堂里最美的一颗明珠,其中,西湖十景尤其美。哪十景呢?(师细数)。能看出这首诗写的是哪一景吗?(曲院风荷)

  此时,诗人来到西湖,为何不写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断桥残雪?那为何也不写雷峰夕照、南屏晚钟、三潭印月?

  (此时是六月,盛夏,其它的地方还无法看到最美的景色,只有西湖那一池荷花开得正盛。)

  7、师:诗人的视角是多么独特的啊!写景,就是要抓住景物的特别之处。请同学们再默默地读一读这首诗,你也来关注一下这些景物的特点。说说看,诗人见到的是怎样特别的莲叶,又是怎样特别的荷花呢?

  诗人见到的是(接天,无穷碧)的莲叶。诗人见到的是(映日,别样红)的荷花。

  理解词义,别样红,红得怎么样?(鲜艳,通透)指导朗读,特别是“无穷”、“别样”。指名先读词,再齐读。

  8、这两句诗,是千古名句,你觉得写得美不美?美在哪里?

  a、诗的对仗美。评价:你关注到了诗句的结构,是的,对仗使得诗歌更有节奏感。

  b、诗的色彩美、视觉美(醒目,亮丽)。评价:你注意到了作者的遣词造句。

  c、诗的场面美(大气磅礴的美、壮美)。评价:你很有想象力。

  9、指导朗读

  10、同学们,面对这六月西湖的美景,八百多年前的杨万里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八百多年后的你想怎么来描绘它?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语言训练:你看……(可以观察图中荷叶的颜色、形态、整体到局部、修辞运用、优美词语、引用学过的课文语句等)

  11、正是这绿叶红花,让诗人深深陶醉其中,不禁发出这样的赞叹:出示前句。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饱含着作者的赞叹?是啊,遍览山川的杨万里只到过西湖吗?但“毕竟”是西湖的`风光最美啊?只有西湖六月有莲叶荷花吗?但“毕竟”是西湖六月的荷花最美啊。来,读好它。

  12、能背了吗?一起来背诵这首古诗吧!

  三、探究问题,体会诗中的情感美

  1、真美,可是,同学们,当我们从这一池荷叶荷花中抬起头来,再来读题时,你有没有发现新的什么问题?(这是一首什么诗?有送别之意吗?有林子方吗?)全写的是西湖的景色,文不对题啊。

  2、想解开这个疑问吗?听老师来读读这段文字,你可能会产生不一样的想法。

  师读诗人与林子方的背景资料

  林子方曾担任皇帝的秘书。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强国主张、抗金建议,也曾一同切磋诗词文艺,两人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

  后来,林子方被调离皇帝身边,赴福州任职。林子方甚是高兴,自以为是仕途升迁。杨万里虽然不这么想,但还是尊重林子方,并写诗相送。

  此时,你能说说,诗人为何要写这西湖的美景来送别友人吗?指名交流。

  3、让我们再往这首诗里面走走。荷,被国人付予了多种的意义。(相机出示荷的含义)你认为诗人写荷相送,可能还想表达什么?

  荷,迎骄阳而不惧,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所以荷花在人们心目中是真善美的化身.她的花语是:清白、坚贞和纯洁。是佛教中神圣吉祥的名物,也是友谊的种子。

  总结:是啊,西湖的这片美景在诗人的眼中,而与林子方的这份深情,在诗人的笔下。(板书:心中有情,笔下有神。)

  4、来,读好这首诗。

  四、积累送别诗

  送别是古诗中一种常见的题材,因为古人交通和通讯不发达,一旦别离,再见面就很困难,有时甚至成为永别,于是,诗人就把这种离别的情感化成了诗文,回忆一下,你能背上两句送别诗吗?

  1、交流,评价。

  2、比如现在这个环境,你觉得用哪一句诗待会儿送送老师比较合适?

  五、学习吟诵

  同学们读得越来越有味道了。想不想读得更好听?古人吟诗摇头晃脑、抑扬顿挫,简直是一种享受,这就是吟诵,古人都是先吟后写。今天老师也简单

  地教一下大家吟诵的方法。吟诵,我们一般遵循这样的规律:平长仄短韵字延。一三五不管,二四六分明。出示:老师根据这一规律,为这首诗标好了符号,我们一起来加上手势试着吟诵一下。

  带领吟诵多遍。

  六、练习书写(相机作为作业)

  一首好诗,不仅要理解,要会吟诵,更要把它端端正正地写在我们的笔端。下面,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认认真真默写这首千古名诗。

  七、作业

  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比较阅读两首诗的异同。

  板书设计:

  眼中有景心中有情笔下有神

  教学反思:执教这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我遵从了从整体感知到品读悟情,再到感情诵读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教学从学生出发,在读诗题(净慈寺、林子方)、明题意、明诗意、品诗境、悟诗情等教学环节上都一一落实。上完这节课,我也知道了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1、课堂上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及时调整教案,真正做到学定教。

  在教学“接天莲叶无穷碧”这句时,当我提问“莲叶怎么就接到天了呢?”学生都说莲叶很多,这时我反问他们“难道是莲叶长得很高,一直长到天上去了?”如果此时,我能及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在他们说莲叶多时顺势引导他们向远处看,你们看到了什么?再向远处看,看到了什么?学生可能就会顿悟不仅莲叶多,而且面积广,给人一碧万顷的感觉!

  2、课堂上“写”的落实。

  整节课教学下来,学生读了,诵了,背了,但学生却没能拿起笔写一写。语文教学要扎实听说读写的训练,学生书写习惯的养成,书写能力的提升、情感的内化都离不开写!如果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能安排3---5分钟的时间,学生或写古诗,或将自己从这首诗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景象动笔写下来,这样学生的能力又会有一个新的提升!

  《晓出净慈寺》教案 9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意思,能说出诗歌大意。

  2、抓住关键词“无穷碧”、“别样红”感受六月西湖的美丽风光,并引导学生在探究其原因的基础上感悟诗情,领悟诗人“以景寄情”的表达手法。

  3、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想象、欣赏、背诵,感受这首诗的丰富内涵,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在高度概括、精练含蓄的诗句中,理解、感悟和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内涵。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西湖美景录相。)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杨万里这位诗人大家一定很熟悉,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些诗吗?你能来背一背吗?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杨万里的一首诗,是关于荷花的,你们看过荷花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美丽的荷花荷叶图。我们一起欣赏一下。(课件出示:荷花、荷叶、最后定格。)

  3、你能用几个词或一句话来描述你所看到的美景吗?能具体些吗?(指导:你可以说它的形状、颜色,或者你的感受)

  [设计意图]:北方的学生从未见过荷花,这对于学习这首古诗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课前,让学生花一部分时间让学生欣赏西湖美丽风光,让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产生一种阅读期待。古诗的教学步骤一般分为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四部分,而这首诗的作者杨万里,在本册教材第一单元,刚刚学过他另一首清新活泼的诗作《宿新市徐公店》,学生对于他是熟悉的,所以从诗人直接入手,自然导入课堂。接下来再次让学生欣赏定格的荷花莲叶图,用词语形容所看到的美景,必能让学生从整体上、宏观上认识荷花,初步感受荷花之美,为下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杨万里看到这样的美景,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传诵至今,它就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板书诗题,强调“晓”、“慈”的写法。)解诗题:从诗题,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一件什么事?(指导:从诗题中找出时间、地点、人物。带着这样的理解你再读一读诗题。)

  2.我们来看这首诗。出示全诗。初读全诗:

  (1)想要学好诗,首先我们就要把诗读正确,读通顺。下面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读一读这首诗,如果有拿不准的字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读不通顺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2)学生自读,师巡视,了解读书情况。

  (3)指读,正音。

  3、诗,我们已经会读了,你还读懂了些什么?

  让学生自由说自己的理解。教师不作更多的评价。(你怎么知道的?课前查阅工具书可是一个好习惯。语言的理解很多时候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设计意图]:诗题较长,首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其意思,如果学生理解遇到困难,则通过找时间、地点的方式,降低难度,引导学生自主把握题意,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出正确的停顿,读出对诗题的理解。在理解诗题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地、自由的读诗句,要求做到正确、通顺,这是学习古诗的.最低要求。通过指读后的评价,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树立学习古诗的信心。这一部分的教学着重关注学困生。但初读不能仅仅满足于此,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说出“你读懂了什么?”这一开放性的问题,旨在了解学生已理解哪些词句的意思,学生已经理解的就无须再做琐碎的理解。这首诗的词句理解起来并不复杂,让学生在自主交流的过程中,对诗意有了初步的了解。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1、同学们,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可诗中着重写的是荷花和荷叶,(板书)诗中描绘了怎样迷人的风光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课件出示一组荷花莲叶图。)

  2、学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示)

  (1)谁能用词语来形容一下荷花、荷叶的颜色。()的荷叶()的荷花

  (2)荷叶是嫩绿的,碧绿的、鲜绿的,荷花是红艳艳的,红彤彤的,那么诗中又是怎样来写这种绿、这种红的?

  (3)板书:无穷碧别样红

  指导朗读:读出荷花之红,莲叶之绿。

  3、探究原因,深入诗情:荷叶为什么是无穷碧,荷花又是别样红的呢?带着问题去诗中寻找原因吧。(出示全诗。)

  ☆荷叶之多---“接天”:

  (1)接天,你的感觉是?你能用几个词说一说荷叶的多吗?你来读一读,读出荷叶之多。

  (2)教师语言描述:满湖的荷叶,挨挨挤挤的,一眼望不到边,仿佛与天相连。远远望去,绿得让人心旷神怡,绿得让人陶醉。

  (3)指导朗读:读出莲叶之多,之绿、之美。

  ☆阳光映照---“映日”:

  (1)早晨什么样的太阳?在明媚的阳光下,你看到了怎样的荷花?

  (2)指导朗读:读出灿烂阳光普照下荷花之红艳。

  ☆特殊时节---“六月”:

  (1)展开想像:出示:是啊,六月的西湖是一年中景色最美的时节,这时荷叶长得,荷花开得,六月早晨的阳光,映照在荷花上,荷花就显得更了,也许早晨的荷叶上还有,荷花上还有----,

  充分展开你想像的翅膀,让这美丽的画面出现你的眼前。谁说一说。

  (2)指导朗读:读出西湖六月美不胜收的风情。

  ☆作者心情--- 体会赞美、喜爱、愉快之情。

  (1)诗中哪个词,表达出诗人对六月西湖景色的情有独钟?想一想“毕竟”这个词体现了作者那些感情?(赞美、喜爱,愉快)

  (2)指导朗读:读出心情的愉快与对美景的赞美之情。

  ☆写作背景--为友人升迁而高兴

  (1)、这是送别诗,送别应该是伤感的、依依不舍的,为什么诗人那么的喜悦?这是还有一个特殊的背景,那就是杨万里和林子方是多年的好友,他们情投意合,交情甚佳。就是六月中的一天,林子方连升两级,将离开杭州去上任,林子方高升了,作为好朋友杨万里能不高兴吗?

  (2)同学们,如果若干年后,你的好朋友考上大学,你去送他,这时,你的心情如何?你的好朋友考上了博士,你的心情又如何?现在我们更能理解作者的心情了吧。正是在这种愉快的心情下,他看到的莲叶,他看到的荷花。

  4、回归整体,读中悟情。

  (1)指导朗读:读出美景,读出愉悦之情。

  (2)朗读评价,让诗情融入学生的朗读。

  [设计意图]: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现代人去学习古人的精华诗篇,尤其需要扎扎实实做好朗读指导。同时朗读的指导又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在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做到读正确,在学生逐步理解诗情的基础上,我又给与了层层深入,步步为营的朗读指导。在揭示出关键词“无穷”“别样”后,我让学生读好后两句,体会不一样的红,特别的绿。接着通过原因的探究,又有两个词语跳了出来,引导学生突出“接天”和“映日”,读出荷花的面积之大。“一切景语皆情语”,当悟出诗人愉悦的心情后,再在“面积广”“特别绿”“别样红”的基础上,再融入诗人的心情,读出诗境,品出诗情。这样的朗读,不只是形式上的多样化,而达到每一步朗读都有确定的目标,每一次朗读都是学生认识的一种提高,真正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提高语文素养。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中的语言极其简练但却很传神,如何体会诗中所描绘的情境?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去感受诗的美,诗的纯粹,诗的境界。在教学中,我用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展开想像的翅膀,让这美丽的画面出现在眼前。用填空的形式可以降低说话的难度,在看幻灯说之后,其实也可以让好的学生不看前面幻灯讲,以达到循序渐进的效果。

  四、入情入境,读写结合。

  1、古人常以诗明志,以诗寄情。《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一首别具特色的送别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谁来吟诵这首诗,重现千年前的这场送别。(配乐)

  2、编写故事:“时光仿佛回到一千多年前,我,就是杨万里……(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来到西子湖畔……”(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美景。)

  [设计意图]:学生在朗读中情感得到一种升华,这时,引导学生吟诵诗句,必能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让学生分别担任杨万里,林子方的角色来领悟诗情,必能使课堂达到新的高潮。而故事的编写,则能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诗的情境,真正做到了读写结合,有效3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五、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1、没有完成故事编写的同学下课后继续完成。

  2、收集《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等送别诗,感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与这类诗的不同。

  [设计意图]:《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别具风格的送别诗,让学生充分感知这一点的同时,要让学生了解送别诗的共性。教材只是一种范例,在这个环节,努力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引导学生去读诗,去品诗,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晓出净慈寺》教案 10

  一、导入新课

  1、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写了很多描写荷花的诗词,能背出两首吗?(荷——君子,出淤泥而不染)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荷花的古诗。

  二、出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师:“晓”是什么意思?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吗?(早晨,杨万里走出净慈寺去送别林子方。)

  3、从诗题能看出这是一首 ?(生答:送别诗)

  三、课件出示全诗

  1、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注意纠正“净、寺、竟、映”的读音。

  3、师:我们知道,古诗文都是非常有韵味的,读起来琅琅上口。请同学们大声诵读,试着读出诗的节奏来。

  4、相机标出诗的.节奏,生配乐诵读。

  四、学习古诗

  刚才我们说了,这是一首送别诗,那么诗人杨万里在这六月的一天早晨,走出净慈寺时,首先映入他眼帘的是什么?

  1、课件出示后两行。(板书:莲叶 无穷碧 荷花 别样红)

  2、理解“无穷碧、别样红”和后两句诗的意思。

  3、师:同学们,闭上眼睛,此时此刻,你也来到了西湖边,你也和杨万里、林子方一起站在西湖边,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课件播放音乐)

  4、生交流汇报。

  5、齐读后两行。

  过渡:这满湖的荷叶挨挨挤挤,青翠欲滴;这朝阳照射下的荷花又是如此的娇艳、动人。难怪诗人发出感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1、理解“毕竟”和诗句的意思。

  2、师:谁能像杨万里一样对着美景发出感叹。(配乐诵读)

  3、师:这风光不与四时同,究竟不同在哪?(生齐读后两句诗。)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五、探究离别之情:

  诗人杨万里给我们描绘了这么一幅美丽的西湖风景图,而诗题却明白地告诉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那么诗人的别离之情究竟在哪呢?

  1、师出示背景资料。

  2、生交流汇报。

  3、师:分别就在眼前,诗人杨万里又会对朋友说些什么?林子方呢?拿出笔写下来吧,等会我们来交流。

  六、小结:

  送别诗我们学过很多,有桃花潭水深千尺,——。有海内存知己,——。有劝君更尽一杯酒,——。有莫愁前路无知己,——。不过,今天的这首送别诗却与众不同,诗人巧妙地借助对西湖美景的描写,抒发了他对友人的祝福,赞美了他们之间的真挚友情!

  七、课外作业

  1、请你也当回小诗人,拿出笔来,模仿本诗写一首送别诗。

  2、拿出笔画下西湖的美景。

  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宋)

  莲叶 无穷碧

  荷花 别样红

  教后记:

  这是一首送别诗。不过,诗人杨万里没有直接抒写和友人之间的离别之情,而是借助于对西湖美景的描写,巧妙地借景抒情,表达了他对友人的美好祝福,希望他的事业有如这莲叶一般无穷碧,有如这荷花一样别样红。

  教学本课时,我先从后两句诗入手,引导学生在理解“无穷碧、别样红”的基础上,结合课件的展示,让他们感受到那无穷无尽的绿,那分外红艳的荷是如此的美丽,如此的动人。进而引出诗人的感慨: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这样,学生对本首诗的学习也应该是水到渠成了。在此基础上,再去感悟诗人的离别情也就容易多了。不过,对古诗文的教学,更应该注重入情入境的诵读,这一点,在本课的教学中,还显得不够充分。

  《晓出净慈寺》教案 11

  设计理念:

  将“感悟诗意、品味诗情”作为研读目标,践行“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给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提供平台,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创设氛围,再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在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

  1.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毕竟”、“映日”、“别样”等词的意思,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

  3.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多媒体出示: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指名读,齐读。谈话:西湖在哪儿?西子是谁?读了这句诗,你有什么想法?(西湖很美)是啊,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是人间天堂,而西湖就是它上面一颗璀璨的明珠。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还是匆匆而过的游人,他们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你们想不想去看看,可现在时间、空间都不允许。八百年前的大诗人杨万里留下一首诗可以满足大家的愿望。想读吗?这就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以诗导入,不仅让学生初步感受西湖的美,还营造一种诗的氛围。】

  3.齐读题。指导读出节奏。

  4.释题。通过预习你从题目知道了什么?

  晓出:早晨走出。(从哪儿走出?干什么?谁早晨走出?)

  净慈寺:杭州西湖南岸著名的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挚友。

  意思是:作者早晨从净慈寺走出送别好友林子方。

  问:谁来介绍一下作者?(生互相补充师小结。)

  杨万里,南宋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江西吉安)人。他的诗语言清新活泼,想象丰富,具有明快自然、诙谐风趣、生动逼真、富于形象性的特点,被人称之为“诚斋体”,世称诚斋先生。他的诗在当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并称“南宋四家”。他一生写了两万多首诗,今存4200多首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课堂上尽可能提供交流的空间和时间是养成好习惯的保证,并培养其合作能力。】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课件出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全诗。

  (一)初读

  ①这首诗没有生字,你能读好吗?自己先练一练,注意读准每一个字音,把诗句读通顺。(指名朗读。)

  ②注意节奏。课件出示以六月西湖淡景图为背景: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二)理解诗句意思

  ①过渡:诗人与好友林子方一大早走出净慈寺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

  课件出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自由读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这两句诗你是怎么理解的?

  2.先小组交流师行间巡视,后集体交流。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从哪个词中感受到的?

  预设:

  接天:是指荷塘与天边相接。

  无穷碧:照应接天,指范围广。可能是指很绿,绿得很美,绿得难以形容。也许是指有很多种不同层次的绿:深绿、浅绿、淡绿、草绿、浓绿。)

  别样红:早晨的霞光照射在带着露珠的粉嘟嘟的荷花上,荷花呈现出别样的红色。别样红是特别的红,不一般的红,红的有层次,有变化。)

  3.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4.把你的理解带进去读,读出你心中的画面。

  预设评价语:

  从你的读中让我想起李白的诗“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读得再壮阔些,别样些。

  从你的读中让我想起一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江南》

  谁再愿意让大家感受一下这碧绿碧绿的莲叶,让这莲叶更(绿)更(多)更(一望无际)

  5.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为了表扬同学们,老师特地为你们准备了一组荷花图,请看大屏幕。(课件:配乐荷花景图组)

  6.再读一读这两句诗好吗?(课件:莲叶荷花淡景为背景的古诗)真是“荷塘美景现眼前,便引诗情到碧霄”啊!看来用心感受后,我们也能读得诗情画意、韵味十足!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阅读诗歌,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7.正因为西湖六月的荷叶无穷的碧、荷花别样的红,你会情不自禁的发出这样的感叹……(西湖的荷叶真是太美了、夏天的西湖真美呀)是呀,英雄所见略同。八百年前的诗人杨万里也发出了这样的感喟:

  课件出示: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8.释词解意。师:谁能感悟到诗人的意思呢?究竟怎么理解?同桌互相说说。(究竟:到底;四时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并非指整个四时。到底是六月里的西湖啊,此时西湖的风光绝非其他时候可比。)

  师:读出你的赞叹。

  师:诗人和朋友林子方畅谈了一夜送朋友从寺中走出,看到眼前的.荷塘图情不自禁的吟诵起来:

  小结:同学们真不简单,结合预习并通过小组合作以及积极的思考已基本上理解了诗意。让我们再次读出我们的理解。(读全诗。)

  9.齐读全诗。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的设计正是为了突出作者的倒装手法。】

  三、题文互解,赏读悟情。

  1.真美,可是,同学们,当我们从这一池荷叶荷花中抬起头来,再来读题时,你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出示题目)(有送别之意吗?有林子方吗?)全写的是西湖的景色,文不对题啊。难道大诗人作诗也有走题的时候?你能大胆假设一下,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2.出示诗人与林子方的背景资料,学生仔细阅读材料,指名读。

  这段文字至少告诉了我们两个信息。1、林子方干什么去了?2、二人感情怎么样?(看情形指名发言)此时,你能说说,诗人为何要写这西湖的美景来送别友人吗?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此处充分尊重学生的感悟,不作强行引领,学生能说多少是多少,多多鼓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大胆去设想。】

  3.预设评价:

  用荷花和荷叶来比喻友情。评:出淤泥而不染,君子之交淡如水。

  感情亲密。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祝愿友人事业有成。评:多么大气的友情啊,像歌词里唱的:朋友啊朋友,如果你有新的彼岸,请你离开我。

  情到浓时无需再说。评:此时无声胜有声。

  希望友人迟走。评:明为送,实为留。

  同学们的感悟很深刻,这里面,可能还有一些你没有想到,让我们再往这诗里面走走?

  4.总结:是啊,西湖的这片美景在诗人的眼中,而与林子方的这份深情,在哪里?

  【设计意图:这是全文的一大难点,课前作了多种预设,一是了解当时送的背景,二是了解荷的寓义,层层深入,引领学生感受诗人的言外之意。因为作者写得含蓄,所以需要进行多重挖掘。】

  5.创设情境:同学们刚才所表达的意思,我想,杨万里和林子方,都懂,但是,不用说出来,一首简简单单的诗,足够了。现在,你们是杨万里,我是你们的好朋友林子方,我要走了,做官去了。来,用这首诗,送送我,好吗?怎么送,坐着送?眼睛看哪里?该怎样看着我?(含情脉脉的,深情款款的,情真意切的,情深义重的。)来,吟诵这四句诗。

  【设计意图:此处的情境创设是全课的高潮,从诗情的感悟上,学生已从多种角度明白了诗人的一片深情,在朗读指导上,也完成了从读诗,到背诗,到深情地吟诗的过程。】

  师:当然,诗人到底为什么这么写,我们无从考证。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这首诗进行大胆的联想,正因为我们有的无穷的联想,无穷的想像,才会使后人在这首诗中,读出一份别样的精彩,别样的美。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在阅读中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五、课内小练笔:

  这就是别样的荷花,这就是别样的西湖,这就是别样的送行,这就是别样的杨万里。林子方有这样一位朋友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现在你就是林子方,此刻,你想对杨万里说些什么?可以写自己的话,也可以借助积累的诗词,甚至是你喜欢的歌词来表达你的情怀。

  1.播放轻音乐,学生练写。

  2.指名读,适当评价。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能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锻炼习作能力。】

  六、课外拓展

  1.多媒体出示作业:

  我要读:

  你喜欢杨万里吗?请去读杨万里的诗;喜欢西湖吗?请去读有关西湖的诗。

  2.师激情小结:亲爱的同学们,骄阳似火中吟诗,它是你解渴的一杯清茶;月圆人欢时吟诗,它是你抒情的一枝好花;烦恼萦绕时吟诗,它是你消愁的一曲笙歌。就让我们在诗文化的浸润中茁壮成长,营造出属于自己的碧海蓝天!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五、六年级学生可以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

  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别样

  《晓出净慈寺》教案 12

  一、美文导入

  1、出示关于西湖的三段美文。(课件2:出示三段话)

  2、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美美地读一读。

  3、谁来美美地读一读。

  4、教师精练地赏析过渡: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古往今来,人们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今天,让我们走近南宋诗人杨万里,去看一看他眼中的西湖又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二、初读古诗,感知意境。

  1、出示古诗。(课件3:古诗全文)

  2、读通古诗。①自由读一读;②指名读一读,并注意正音;③齐读。

  3、读懂古诗。

  ①能说说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吗?(美)

  ②美在那儿?用你的话说说好吗?(无边的荷叶,一片碧绿!)

  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呢?(接天无穷碧)相机板书:莲叶无穷碧

  “接天”是指荷塘与天边相接。那“无穷碧”又是什么意思呢?(应该是照应接天,指范围广。)(可能是指很绿,绿得很美,绿得难以形容。)(课件4:突出接天、碧。)(也许是指有很多种不同层次的绿:深绿、浅绿、淡绿、草绿、浓绿。)

  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此诗除赞美西湖的“无边的荷叶,一片碧绿”外还赞美了西湖的什么呢?(阳光下的荷花,格外红艳!)

  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呢?(映日、别样红)相机板书:荷花别样红

  “映日”什么时候的日?你是怎么知道的?“别样红”是什么意思呢?(特别的红,不一般的红,红的有层次,有变化。)(课件5:突出映日、红。)

  这景色多美啊?用你自己的话把这两句诗的意境说出来好吗?(指名说说这两句话的含义)

  4、同学们对这两句话理解得很好了,相信你们也能读好!邻桌之间相互读一读吧。

  (生读后)请你来试试吧!(指名读)大家说他读得好吗?给点掌声!

  5、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为了表扬同学们,老师特地为你们准备了一组荷花图,请看大屏幕。(课件6-13:配乐荷花景图组)

  6、再读一读这两句诗好吗?(课件14:莲叶荷花淡景为背景的古诗)真是“荷塘美景现眼前,便引诗情到碧霄”啊!看来用心感受后,我们也能读得诗情画意、韵味十足!

  7、正因为西湖六月的荷叶无穷的碧、荷花别样的红,所以诗人一见到这美丽清新画面就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引读一二两句。

  谁来赞一赞?你能用自己的话赞一赞吗?(先试一试再指名说,注意赞叹)

  相机理解诗中的“毕竟”、“四时”。

  三、想象画面,赏读悟境。

  1、同学们,如果你就是杨万里。

  当你和友人畅谈一夜后,从寺中走出,一副清秀幽雅的荷花图跃入眼帘,你会吟诵......(学生朗诵古诗)

  当你和友人漫步岸边、与友人依依惜别时,阵阵荷香迎面飘来、侵入心脾,你会不由自主的吟诵......(学生朗诵古诗)

  当你和友人荡舟湖中,从层层叠叠的荷叶中穿梭而过依依话别时,忽见阳光下的荷花竟如此晶莹剔透,你会情不自禁的.吟诵......(学生朗诵古诗)

  2、同学们,这首诗题为送别,可诗中却一字未提,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大诗人作诗也有走题的时候?(可能受到荷花的美丽所感染,他们没有太多伤感,所以不写。荷花是西湖六月的最大特色,诗人想让友人记住这满湖荷花,记住他今天的送别之情。)

  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这或许也是杨万里诗风的精妙之处吧!

  3、让我们继续发挥丰富的想象力,闭上眼睛,在头脑中绘制一幅西湖荷塘的水墨画。想像着这么多美丽可爱的荷花荷叶就在你的眼前,清风徐来、荷香阵阵,同学们,你们瞧见了吗,那满塘的荷叶(挨挨挤挤、错落有致、随风摇曳)再看那星星点点的荷花(亭亭玉立,暗香浮动、娇艳动人)此时,你自己就是一朵荷花、一枚荷叶,荷塘里的一汪池水,荷花上的一只蜻蜓,用你的声音、你的表情、你的动作一起来背诵这首古诗吧!(课件14:荷花图为背景的古诗)

  4、配乐背诵。(课件15:送别图为背景配乐)(指两人背,齐背)

  四、课外拓展

  同一种事物,在不同的诗人笔下,有着不同的意蕴。荷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泼墨抒怀的对象,老师再同学们推荐几句:(课件16)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2、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宋·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

  3、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唐·王昌龄《采莲曲》

  4、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清·曹寅《荷花》

  美美地读一读。

  同学们,骄阳似火中吟诗,它是你解渴的一杯清茶;月圆人欢时吟诗,它是你抒情的一枝好花;烦恼萦绕时吟诗,它是你消愁的一曲笙歌。就让我们在诗文化的浸润中茁壮成长,营造出属于自己的碧海蓝天!

  五、布置作业(课件17)

  《晓出净慈寺》教案 13

  教学目标

  1、理解“毕竟”、“映日”在诗句中的意思。

  2、背诵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悟诗情,感悟祖国山河的美好。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境。

  教具准备

  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采取措施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强化教学。

  2、结合“乐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达到课堂教学“学中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如画。从白雪皑皑的北国到诗情画意的江南,从苍茫无限的草原,到郁郁葱葱的林海,每一方山水,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请同学们欣赏图片。(出示课件中的祖国风景图)

  我们的祖国不仅山美、水美、诗也美,千百年来,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我们班的同学爱读诗、也爱背诗。今天,你们愿意再背几首吗?

  1、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背诵以下诗句。(出示《山行》、《小池》、《敕勒歌》、《望庐山瀑布》四首古诗及动画)

  2、这几首古诗有什么共同之处?

  这几首古诗都是写景的,都歌颂了祖国壮丽的山河。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景的古诗。(板书课题)应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祖国风景的美好,激发学习兴趣。 应用课件中的动画,以图释义,回忆以前学过的写景的古诗,导入新课。

  二、知诗人,解诗题。

  1、齐读诗题。

  2、介绍作者。

  3、解诗题。

  这首诗写了哪里的景色?从哪个字眼可以看出来?

  介绍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古往今来,人们用最美好的语言赞颂西湖,又用最凝练的语言对它的风景作出了不同的概括。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说法是西湖十景。(出示课件中的西湖十景图)

  同学们,西湖美吗?看过如此美丽的西湖,此时此刻,你想对西湖说点什么呢?(同学们谈感受)

  作者杨万里为我们介绍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在诗句中找一找吧! 用多媒体展示西湖美,激发学生学习这首古诗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读诗句,识新词。

  1、自由读。

  2、指名读。

  3、齐读。

  毕竟:到底。

  四时:四季,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季节。

  接天: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地方。

  映日:阳光照射。

  让学生通过读,体会诗句。

  四、抓字眼,明诗意。

  “诗情画意”,我们要融入诗情,感悟画意,先要把诗读懂。怎样才能把诗读懂呢?要学会“抓字眼,明诗意”。请同学们看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话说给小组的.同学。

  1、学习小组展开合作学习。

  2、汇报自学情况。

  3、师讲诗意,生答诗句。

  4、读全诗,体会每句话的意思。

  诗是最凝练的语言,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西湖,看一看诗句的风光吧!(出示古诗的动画)让同学们根据课件中的注释,理解诗句。再通过课件中的动画,体验诗人的感情,进一步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五、想画面,入诗境。

  我们在西湖的一只游船上,在朝阳辉映下,这无边无际的特别红艳的荷花和这一眼望不到边的碧绿莲叶,真是美不胜收,妙不可言呀!真是“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示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1、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诗的前两句用感叹句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心情,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诗意用感叹句来表达一下你的心情。

  3、说话练习:

  (1)西湖太美了,不仅……而且……

  (2)无论是……还是……,西湖都……

  生闭上眼,假想在西湖的一只游船上伴随着轻快的音乐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师读本段话创设情境,让学生更进一步感悟诗情,感悟祖国山河的美好。 让学生通过语言表达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

  六、感情读,悟诗情。

  风光迷人的西湖,孕育了这千古流传的诗句,这首诗的流传,给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美丽的西湖景美、诗更美。请同学们伴随着轻快的音乐读一读诗句吧! 学生配乐(课件中的音乐)读全诗感悟诗情。

  七、拓展延伸。

  让我们再来欣赏两首描写西湖的名诗。(出示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湖楼醉书五首》的读音和图片)

  我们的祖国,江山如此多娇,让我们用最美的语言描述她,用最美的诗句吟诵她,用最美的歌歌唱她吧!(出示祖国风景图,伴音乐,师读本句话,结束本节课)通过课件中的读音、图片和歌曲,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西湖的美、祖国更美。

  《晓出净慈寺》教案 14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课前播放杭州的风光)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看的是什么地方的风景?谁到过这旅游?说说你当时的感受。是呀,杭州西湖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那儿一年四季风光如画,景色宜人。尤其是夏日的西湖更是让人留连忘返,心旷神怡。(定格画面)看到此景,此时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距今一千多年的南宋诗人杨万里看到这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传诵至今,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全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说起杨万里诗人,你对他了解多少?

  诗人介绍:南宋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江西吉安)人。他的诗语言清新活泼,想象丰富,具有明快自然、诙谐风趣、生动逼真、富于形象性的特点,被人称之为“诚斋体”,世称诚斋先生。他的诗在当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并称“南宋四家”。他一生写了两万多首诗,今存4200多首。我们曾学过的——《小池》就是他写的。谁来背背?

  (二)自学古诗,感知诗意

  小组合作学习:现在请同学们到学习古诗的百宝箱中取宝,自学古诗。

  1.自读古诗,把诗句读通,字音读准。

  2、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3、边读边想,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也可以向同学交流自己学会的知识。

  4.反复吟诵,想象诗的意境。

  (三)品读诗句,体验情感

  1、刚才同学们学得很认真,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学习收获说说,与大家分享。

  字词的理解:毕竟:到底四时:四季(这里指六月以外的时间)

  接天: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地方,连天映日:阳光照射

  2、诗句的理解:西湖的美丽到底是在六月之中,这时的湖光山色跟别的时节大不相同,连天的荷叶一望无垠,颜色碧绿,在朝阳的映照下,荷花娇艳火红。

  3、你看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景色呀!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谁来试试。

  4、质疑:学到这,你们还有什么疑难的问题吗?请提出来。

  (四)想象画面,融入意境

  刚才的交流中,我们已知道了诗的大致意思,假如我们再深入研究,会有很多新的发现。从课题中,我们知道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诗人送他的朋友林子方经过西湖,他一下就被这美景吸引住了,脱口而出——“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那么究竟有什么不同呢?谁能把文中具体描写景色的诗句读读。

  1、从这两句中,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什么?(引导:①、莲叶:它不仅与远处的青山、绿水相接,而且还连接着蔚蓝色的天空,你想,这个画面是开阔的,非常有气势。②、荷花:它与红日相映,头脑中的荷花不仅有婷婷玉立的样子,还有它娇艳的色彩,因为它与朝阳相映,它的画面是光彩夺目的。③、莲叶与荷花:想像中的画面还是莲叶与荷花交相辉映。眼前即有一望无际的碧绿,又有点点相缀的红艳,不仅有广阔的面积,又有艳丽的色彩,它是清新秀丽的。真可谓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呀!)

  2、师范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追随着老师的声音到西湖一游。

  3、诗是最凝练的语言,让我们再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西湖,去看一看西湖的风光吧!把整首诗美美的,又带有一丝淡淡的离愁之情再读一读。(配乐齐读)

  (五)总结升华,拓展意境

  比较《饮湖上初晴后雨》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异同,从内容、写法上进行引导比较。(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喜爱、赞美)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这首古诗,了解了其中的内容,特别是掌握了诗人在构思中的奇妙之处,其实,古诗中描写夏天,描写荷花的还真不少,可以从课外书籍或网上查查,去读读,我相信你们在读中,一定会有一个伟大的发现,同时还会从中感受到中国民族文化遗产的瑰丽,可以从中得到美的感受。

  作业:

  1、写夏天的诗,画夏天的画,把你对夏天的感受抒发出来。

  2、结合《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诗歌内容和自己的想象编一个小故事,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其景物

  《晓出净慈寺》教案 15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2、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的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

  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创设情景。

  (放西湖风景幻灯投影)

  师旁白:同学们,你们到过美丽的杭州西湖吗?它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不管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还是匆匆而过的游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而赞叹。南宋诗人杨万里来到这里,看到这样的美景,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诗来……(放朗诵录音)

  2、导入课题。

  二、自主探究,

  1、出示学习要求:

  读一读。(读通全诗)

  说一说。(说说你对古诗的理解)

  议一议。(不明白的地方)

  2、学生自学。

  (引导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可以查找工具书或有关资料,也可以借助课后的注释自己学习这首诗理解诗的大意,在小组内进行质疑、释疑)

  3、自由交流。

  4、质疑、释疑。

  三、汇报自学收获。

  1、读通诗句。

  2、学生点评。

  (师随机提示:我们在朗诵一首诗时,不但要读准诗句中每个字的音,还要注意诗的停顿,把握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

  3、读懂诗句。

  (引导学生自由阐述对这首诗或对某句诗的理解)

  4、质疑。

  四、创设意境,体会感情。

  1、创设情景,想象意境。

  2、自由发言,描述意境。

  3、自主创作,描绘意境。

  4、展示交流,表达感情。

  五、感情朗读并背诵。

  六、总结。

  引导学生谈体会。

  七、课外延伸。

  同学们仍按照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学习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这首古诗。

  六、布置作业。

【《晓出净慈寺》教案】相关文章:

晓出净慈寺教案02-20

《晓出净慈寺》教案设计08-25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05-31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说课稿07-16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03-08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鉴赏及译文07-17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04-22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03-05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及赏析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