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六年级上教案

时间:2022-07-27 09:09:49 教案 我要投稿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教案(精选7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教案(精选7篇)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通过操作,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激发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和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极限思想。

  教学重点: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关键:弄清圆与转化后的近似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具:多媒体计算机、幻灯片。

  学具:16等份和32等份的圆形、剪刀、刻度尺、一张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1.启发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微机演示)

  2.微机显示一个圆,再把圆涂成红色。提问:这是什么图形?看到圆想到什么?圆所围平面部分的大小叫什么?(圆的面积)出示课题。怎样计算圆的面积呢?请同学们思考。

  [评:通过对旧知的回忆,激起学生从旧知识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并决定思想方向,有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二、新课教学

  1.通过度量,猜想圆面积的大小。

  用边长等于半径的小正方形透明塑料片,直接度量圆面积,

  (如图)观察后得出圆面积比4个小正方形小,好象又比3

  个小正方形大一些。初步猜想:圆的面积相当于r2的3倍多

  由此看出,要求圆的精确面积通过度量是无法得出的。我们在学习推导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时,总是把新的图形经过分割、拼合等办法,将它们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图形,今天我们能不能也用这样的方法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评:这一探索性地设问,使学生产生悬念,引入深思。它与得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后的验证,前后呼应,融为一体。使学生对圆面积与r2的倍数关系,获得十分鲜明的表象,而且有助于避免与圆周长的计算公式(c=2r)产生混淆。]

  2.学生操作。

  (1)学生分别把16等份和32等份的圆形剪开,拼成两个近似的长方形。(微机显示)老师提问:

  ①拼成的图形是长方形吗?(是近似的长方形,因为它的上下两条边不是线段。)

  ②圆和近似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形状变了,但面积相等)

  ③把圆16等份和32等份后,拼成的图形有什么区别?(32等份后拼成的图形更接近于长方形)

  如果把一个圆等分成64份、128份拼成的长方形会怎样呢?(微机显示)(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

  ④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哪一部分?怎样用字母表示?(圆周长的一半,c/2=r),它的宽是圆的哪一部分?(半径r)

  ⑤你能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吗?

  [评: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并通过微机演示,把一个圆剪拼成近似的长方形,从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出圆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力,也可以渗透以直代曲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把圆16等份分割后拼插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周长的四分之一(c/4=r/2),高等于圆半径的2倍(2r),所以s=r/22r=r2(见图一)

  (3)把圆16等份分割后可拼插成近似的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底相当于圆周长的1/4,高相当于圆半径的4倍,所以s=1/22r/4r=r2

  (4)把圆分割后,可拼成近似的等腰梯形。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就是圆周长的一半,高等于圆半径的2倍,所以s=1/2r2r=r2(见图三)。

  3.小结:无论我们把圆拼成什么样的近似图形,都能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s=r2,验证了原来猜想的正确。说明在求圆的面积时,都要知道半径。

  4.比较圆周长和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找出联系和区别,加强记忆。两个公式都与有关,但圆周长等于直径长度的倍,而圆面积等于以半径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的,即r2等的倍。

  5.自学例1。注意书写格书和运算顺序。

  [评:引导学生通过多次不同的实验,采用转化的方法,利用等积变形把圆面积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腰梯形,从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同时,利用计算机的演示,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帮助学生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进一步加深对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

  三、看书质疑

  四、巩固练习

  1.看图计算圆的面积。

  2.根据下面的条件,求圆的面积。

  r=6厘米d=0.8厘米r=1.5分米

  3.一块圆形铁板的半径是3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4.要求一张圆形纸片的面积,需测量哪些有关数据?比比看谁先做完,谁想的办法多?

  (1)可测圆的半径,根据s=r2求出面积。

  (2)可测圆的直径,根据s=(d/2)2求出面积。

  (3)可测圆的周长,根据s=(c/2)2求出面积。

  总评:这节课有两大特色:

  (一)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习是学生的内部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既重视其学习结果,更要重视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己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这节课的教学,紧紧抓住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这一教学重点,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归纳推理。通过学生多次不同的剪拼,采用假设、转化、想象等方法,利用等积变形把圆面积转化成其他的平面图形,逐步归纳概括出圆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多层次的操作,多角度的思考,既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学习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有其直观、形象而又生动的特点,它能使静态的画面动态化,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同时还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节课恰当地运用了微机演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是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体验、研究、类推等实践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2.通过合作活动培养学生与人合作,愿与人交流的习惯。

  3.通过学生自主实施实践方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新的意识。

  【重点难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

  先计算,再观察。看看有什么规律。

  ①学生独立计算,并与同学讨论有什么规律。

  ②汇报交流,找出规律。

  它们的规律是:

  两个数的乘积规则:相乘的两个数的分子、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

  【新课讲授】

  1.教学倒数的意义。

  (1)学生看书自学,组成研讨小组进行研究,然后向全班汇报。

  (2)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提示学生说清“互为”是什么意思?(倒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数相互依存,一个数不能叫倒数。)

  (4)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两个数的分子、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

  2.教学求倒数的方法。

  (1)写出的倒数: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数字3变换后移至所求分数分母位置处)、分母(数字5变换后移至所求分数分子位置处)调换位置。

  (2)写出6的倒数:先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再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3.教学特例,深入理解。

  (1)1有没有倒数?怎么理解?(因为1×1=1,根据“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所以1的倒数是1。)

  (2)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不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29页第1题。

  (2)完成教材第29页第2题。

  ①对。因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②错。因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不是三个数。

  ③错。0没有倒数。

  ④错。1的倒数是1。

  (3)完成教材第29页第3题。

  (4)完成教材第29页第4题。

  (5)完成教材第29页第5题。

  小红说得对。因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0.75=1,的倒数是0.75,因为0.75=。

  【课堂小结】

  你已经知道了关于“倒数”的哪些知识?你联想到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课后作业】

  完成《创优作业100分》本课时练习。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P68~70认识比例1、例2以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除法、分数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比。

  1.图片激趣,引发讨论,设置悬念。

  2.电脑呈现例l主题图。

  提问: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你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的关系?

  3.揭题: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比。

  二、自主探索,认识比。

  (一)初步理解比

  1.启发谈话:用比怎样表示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呢?刚才有同学会说,谁来试着说一说。

  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我们还可以说成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

  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还可以怎样说成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

  2.看书自学,汇报交流:

  (1)写法

  (2)各部分名称

  (3)比是有序的。

  3.完成p68试一试

  (二)深入认识比

  1.认识不同量之间的比。

  (1)生读例2,师:读了这条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请学生分别算出它们的速度,填入表格。)

  (2)指出:像路程和时间这两个有着相除关系的量,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

  交流得出: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15、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20。

  (3)追问:900:15表示什么?900:20呢?(速度)

  2.丰富对不同类量的两个数量比的认识。

  张祥买3本笔记本用了10.5元。

  提问:这句话中告诉了我们哪两个量?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会用比来表示吗?

  3.总结概括比的意义。

  (1)观察一下这几组式子,总结相同的特点。

  (2)提问:你认为两个数的比表示的是两个数量之间怎样的一种关系?

  (3)小结:两个数的比归根结底表示的都是两个数相除。

  三、自学课本,内化比。

  1.自学课本p69

  2.反馈:通过看书,你还知道了什么?

  求比值。

  分数形式的比。

  理解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认识圆,会用圆规画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

  会用圆规画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白纸,圆规。

  教学过程:

  一、激趣设疑,导入新课。

  1、示四驱车,问这是什么?

  2、(课件)出示汽车的图片,问,你们发现它们都有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追问:为什么车轮都是圆的,如果不是圆的会怎样?

  3、导入,板题:圆的认识

  4、你想了解圆的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回答)

  二、在画圆的教学活动中探索新知。

  1、任意画圆,体会什么是圆。

  (1)画一个圆

  (2)展示,比较哪个圆,哪个不圆?问:怎么就画圆了?

  (3)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用圆规画圆的?

  2、用圆规画圆,理解圆的构成及圆心。

  (1)让学生在白纸的四个角上分别画一个圆,边画边想:圆是由什么组成的?(圆周,圆心)

  (2)展示(圆的和不圆的对比)说说为什么有的同学画不圆?怎样就画圆了?

  (3)画圆时固定的一点谁知道叫什么?(板书:圆心)

  (4)标出你所画的圆的圆心。

  (5)圆心的重要性:你能说说你是怎样确定圆的位置的?

  3、通过画圆感悟什么是半径及特征。

  (1)请你在画一个比刚才再大一点的圆,边画边思考:怎么就比刚才大一点了?

  (2)在圆上表示出圆规两交叉开的长度。

  (3)师:这条线段也有名称,你能试着给它起个名字吗?(板:半径)

  (4)请你任选一个圆画出它的半径,边画边想:你能画多少条?你发现了什么?体会半径是什么样的线段?

  (5)汇报追问:你怎么知道半径长度都相等的?

  (6)判断,哪条线段是半径?

  (7)讨论:什么叫半径?(汇报)

  (8)再画一个比刚才小一点的圆,说说你认为圆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4、通过画圆感悟什么是直径及特征。

  (1)课件演示:问:看这两条半径怎样了?

  (2)你知道这条线段叫什么吗?(板:直径)

  (3)画一个圆,并画出它的直径,边画边想: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区别?

  (4)判断,哪条线段是直径?

  (5)说说什么叫直径?

  (6)观察直径有什么特征?

  5、画一个圆,并画出一条半径和一条直径。

  观察讨论: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汇报)

  三、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说说为什么车轮是圆的?

  2、马路上的井盖为什么做成圆的?

  四、谈谈你的收获。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第71-72页、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情感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理解转化策略的价值,丰富学生的策略意识。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转化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准备

  电子白板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交流,明确转化的策略

  出示图片,让学生比一比两个图形面积大小。

  学生观察,讨论,猜测结果

  指名汇报结果,并说出比较的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叙述,在电子白板上出示相应操作。

  (剪切、平移、对于图2加xy原点,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旋转,平移至相应位置)

  将两个图形都转化成长方形,学生非常明显可以比较出两个图形的大小。

  白板:同时出示两个图形的转化过程,要学生小结比较特殊图形大小的方法

  引出课题: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师生小结:为什么要把原来的图形转化成长方形?(原来的复杂,转化后简单便于比较)

  二、回顾转化实例,感受转化的价值

  师引导: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学生列举: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分数小数计算等等

  白板出示以往学习过的平面图形,要求回答这些图形是转化成什么图形来计算面积的,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拖动原始图形,转变成新的图形。

  白板出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回顾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都是先转化成同分母分数进行加减。

  师:这些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把新问题转化成熟悉的或者已经解决过的问题。)

  师小结:转化是一种常用的,也是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我们以往的学习中,早就运用了这一策略分析并解决问题了。以后再遇到一个陌生的问题时,你会尝试用什么方法?

  应用白板进行新课教学,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灵活进行操作,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讨论得到结论,教师在课前的课件制作中也可以尽量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三、分层练习,运用转化的策略

  第一次:空间与图形的领域

  1、练一练1

  白板在方格纸上出示题目,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图形的周长比较简单。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方法。师在白板上根据回答移动边,最后拼成规则图形。

  明确:可以把这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计算周长

  提问:如果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你是怎样计算的,有没有简便方法?

  学生计算后,再让学生说说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是什么?(把精确图形转化成简单图形)

  2、练习十四第二题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

  让学生各自看图填空,学生解决问题后,指名学生到讲台上说说是怎样想到转化的方法的,以及分别是怎么转化的。边说边用笔在白板上操作。

  其中第3小题的图形要先旋转,再移动,让图形与方格纸重合。

  3、练习十四第三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让学生到白板前进行操作,其他学生进行点评,进一步指出转化策略在解题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次数与代数的领域

  1、教学试一试

  出示算式,提问:这道题可以怎样计算?

  2、指名学生回答后,出示正方形图,提出要求:你能说说图中哪一部分表示这几数的和吗?

  3、引导看图想一想,可以把这一算式转化成怎样的算式计算?

  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提示:空白部分是大正方形的几分之几?能不能根据空白部分求出涂色部分?

  4、师生小结: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灵活地分析问题,这样有利于我们想到合理的转化方法。

  5、练习十四第一题

  出示问题,指导学生理解题意。

  白板出示分析图,帮助学生理解。

  让学生数一数,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后才能产生冠军?明确数的时候可以根据图一层一层地数。

  启发:如果不画图,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在白板上指图提示学生,产生冠军,一共要淘汰多少支球队?

  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有64支球队,产生冠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四、师生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你对转化的策略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本课练习大部分内容通过学生自主练习,共同探索,达到教学目的。由于简单,可操作性强,学生可以到白板上进行实际演示,非常直观。

  五、拓展练习,巩固转化的策略

  1、立体图形中,我们有没有用到过转化策略解决问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2、你能不能求出灯泡的容积?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含义。

  2、会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使学生在操作中加深对图形的认识,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画对对称图。

  教学难点

  认识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二、探究新知

  1、投影出示

  树叶图、青蜓图、天平图,任意不对称图形。

  2、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1)这些图形,形状有什么特点?

  (2)再找出一些生活中实例图形。

  3、通过汇报,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明确到:

  树叶图、青蜓图、天平图,图形左右部分一样,并且说明:这些图形给人以美感,如果想象一个图形不对称,使人觉得不舒服。

  4、(课件演示:对称图形下载)

  将树叶图对折、青蜓图对折,天平图对折,使学生观察到这些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

  5、同桌同学合作实验

  先把一张纸对折,在折好的一侧画出图形,剪下来,再把纸打开,看一看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6、教师明确: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7、投影出示,做一做和练习二十六1题,引导学生判断。

  (1)教师出示投影。

  (2)学生讨论、交流。

  8、分组实验,组内每人画一种图形。

  (1)出示101页上图。

  (2)每人在方格纸上画一种图形,并剪下来。

  (3)比较,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4)教师指导。

  (5)使学生明确: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圆,都是轴对称图形。

  (6)启发学生,每一种图形,可以画几条对称轴。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汇报:正方形可以画4条对称轴。

  长方形可以画2条对称轴。

  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各有一条对称轴。

  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7)引导学生回忆判断,学过的平面图形,哪些是轮对称图形,哪些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哪些不止一条,可以出示图形。

  三、课堂练习

  1、下面的数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2、把一张纸对折后,剪下一个图形,把剪下的图形展开,所得的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引导学生同桌或组内操作。

  引导学生在书上填画。

  四、课后作业

  运用学过的知识,用纸剪去一个对称图形,可以怎样剪?

  五、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教案 篇7

  设计说明

  圆的周长是在学生认识了圆,了解半径和直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初步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的开始。鉴于本课时的教学属于计算公式的教学,在设计上突出了以下两点:

  1.循序渐进,逐层展开。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引导学生思考、操作,鼓励学生概括、交流。学生运用知识去大胆尝试,在尝试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2.动手实验,突破关键。

  理解和认识圆周率是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关键。教学时用较多的时间组织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和认识圆周率,让学生在猜测、实验、验证、计算、交流中发现和认识圆周率,理解周长计算公式的来龙去脉。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直尺、圆形硬纸板、圆规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认识圆的周长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两辆车,车轮的大小不一样。

  师:明明和刚刚分别骑着自行车和踏板车,如果轮子只滚动一圈,哪个滚得远?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车轮越大,滚一圈就越远。

  2.引入:在课前,我们通过学情检测卡的内容,已经了解了车轮滚一圈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圆的周长。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教案07-20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比的应用》精品教案07-13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比的意义》教案07-13

新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数学《整数除以分数》教案07-18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比的化简》教案07-12

五上数学教案范文09-02

准备上小学教案01-18

上小学了教案07-29

上小学了教案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