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案

时间:2022-07-04 20:46:44 教案 我要投稿

《古诗两首》教案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两首》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1

  24、古诗两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①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②白雨跳珠乱入船。③

  卷地风来忽吹散,④望湖楼下水如天。⑤

  【注释】

  ①望湖楼:楼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边上,是当时眺望湖中景物的楼。

  醉书:酒醉中题写此诗。

  ②翻墨:打翻了墨水瓶。这里形容云像泼翻的墨一样黑。

  ③跳珠:滚跳的珍珠。这里形容白色的雨点像珍珠一样跳跃不定。

  ④卷地风:吹到地面上卷起的大风。

  ⑤水如天:形容雨过天晴,湖水像天空一样清澈明净。

  【解析】

  这首诗描写了杭州西湖夏天雨前雨后的变化情景。诗的大意说:夏天,天空中变化不定,霎时间乌云滚滚,像泼翻的墨水一样扩散开来,开始时,并未遮遍青山。黑云继续扩展,不多会儿,倾盆大雨就下起来。白色的雨点打在船面上,像一颗颗跳跃的珍珠往船里乱滚。忽然,一阵卷地大风吹过,把黑云吹散。雨过天晴,从望湖楼上向下望去,湖水像晴朗的天空一样清澈明净。

  诗人善于捕捉瞬间变化的情景,像高明的摄影师一样,拍下湖水、墨云、雨珠、风吹等景象,绘声绘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24、古诗两首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赏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作者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他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水人,曾经有机会做我们赣州的父母官,但因与当局政见不合,未赴任就辞官闲居乡里了。杨万里的诗活泼自然,平易浅显,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诚斋体”,在当时便影响很大,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为“南宋四家”。比如选作我们小学课文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以及这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就充分体现了“诚斋体”自然清新的特色。

  在杨万里现存4000多首诗中,《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又是比较特别的一首。说它特别是它不仅是一首写景诗,也是一首表达隐晦的送别诗。在送别之情的表达上,与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著名送别诗还有很大的不同。它既不像“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那般深情款款,也没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缠绵离愁,更不见“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那样的豁达祝福。送别的主人公林子方是作者的下级兼好友,当时正要离京赴任福州知府。据说对于升迁地方官,林子方倒是满心欢喜,按道理诗人也应该给予他祝福才是。但是他实在是舍不得这位好友的离开,于是在诗作的一开头就突兀的来了一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毕竟”一词虽显得突兀但确实精妙,看似脱口而出,实则很好地表达了作者那种在美景冲击下惊喜的直观感受,也起到了强化西湖之美的效果。但细读之下,我似乎还品出了惊喜的表象下一丝隐晦的急切在里面。他急什么呢?拿现在的话翻译过来就知道,“看哪!六月的西湖果然与平时间不太一样啊,真美啊!”似乎有向好友着急推销西湖美景的嫌疑。果不其然,下文他便费尽笔墨地把西湖的荷塘之美写到了极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看吧,“接天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而在灿烂阳光的映照下,那朵朵荷花红得是那样的艳,那样的娇,一“碧”一“红”相互映衬,又是何等绚烂生动的一幅西湖美景图啊!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苏轼的一句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徜徉在杨万里描绘的这样一幅带给人强烈视觉冲击的图画里,我想,就是西施,怕也要艳逊三分吧!作者在这里实在是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架势啊!但是在好友离别之际大力推销西湖美景,作者有这必要吗?且不说此时的林子方有没有这心思去欣赏,两人同为京官多年,六月的西湖美景难道就从来都没见过吗?唯一的解释就是诗人其实是在隐晦地向好友表达挽留之意,他心里曲曲折折的意思用大白话来说就是“你看家里多美呀,多好呀!福州那破地方有什么好的能比得上咱这美丽的西子湖吗,你为什么非得死心眼的往外走?”说来好笑,后代的学者们还牵强附会解读出了这么一层意思。说“毕竟”一词表现出了杨万里的急切心情;“西湖”则是指首都临安;“六月中”是指朝廷;“天”和“日”都指皇帝;“接”有“挨着”的意思;“映”映衬,在太阳下;“莲叶”、“荷花”都指林子方;“无穷碧”、“别样红”是说前途大好,一片光明。这样一来整首诗的意思就出来了:老友,毕竟是在朝廷里面,和外面官场是不一样的。你只有呆在皇帝身边,才能有所机会,才能有所成就,才能前途光明啊!

  但不管怎么着急,杨万里的这心思却是不敢表露得太直白了,毕竟人家是乐呵呵地跑去升官的,只能在诗里旁敲侧击地隐晦表达了。只是林子方正在兴头上,压根就没听出来,到底还是走了。两人从此天各一方,再也没有交集。今天,这离别的故事也早已湮灭在了历史长河中。但细细品读此诗,我却仿佛还能看到那美丽的西子湖畔,两个即将离别的好友正谈笑风声,兴致勃勃地指点着美景,在那摇曳的荷叶掩映下,一人的脸上偶尔会掠过那么一抹淡淡的急切和无奈……人最终是没留下来,这首特别的借景送别诗却因为它大气、精妙的极高艺术水平而留了下来,直到千古而下,仍被我们争相传诵、解读着。

《古诗两首》教案2

  《古诗两首》公开课教案

  教学要求:

  1、了解两首古诗的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的作者的相关知识。

  3理解诗句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首

  1、解释诗题,简单介绍诗人。

  (1)《江南春》作者唐代诗人杜牧。

  (2)释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

  (3)一二句写今:

  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

  (4)三四句吊古:

  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经院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二、学习第二首

  1、解释诗题,简单介绍诗人。

  (1)《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诗人程颢。

  (2)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2、一二句写景:

  淡云、轻风、红花、绿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3、三四句抒情:

  身处这宜人春色里,使人陶然若醉,可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4、指导反复朗读,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

  三、请同学搜集有关描绘春天美丽景色的古诗并背诵。

《古诗两首》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借助注释,读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和朋友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强化语感训练,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离上课还有几分钟,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轻松。

  听说我们班的同学背了很多古诗,我们来玩个古诗对接的游戏,好吗?

  我说上句,你接下句。看谁举手最快,回答得最好: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和汪伦送我情。

  3、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又快又好,果然名不虚传啊!

  同桌玩一玩。

  二、导入

  1、刚才我们抢答的是哪两位诗人的诗呀?

  (李白、孟浩然。)

  2、李白、孟浩然不只都是唐代的大诗人,他们又是一对好朋友,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与他俩有关的一首古诗。大家齐读。

  3、诗的题目中有三个生字,给你1分钟能记住吗?赶快打开书本100页。

  记住了吗?来,跟老师一起来写。

  hè鹤:注意左边稍微写窄一点。

  mèng孟:上面的“子”比较长。

  líng陵:左窄右宽,后鼻音。

  三、读题获信息

  1、一起来读读:

  来,随着我的手势再读一遍,注意节奏。你看,注意了节奏,读得好听多了。

  2、读了几遍课题,你读出了什么信息?

  3、说得真好,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

  李白,在何处/送何人/去何地。

  一幅多么清晰的送别画面。

  同学们真会读书,读了几遍诗题,就获取了这么多信息。

  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一起来欣赏这首古诗。

  四、读准确、读流利

  1、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地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读好了?请你读给同桌听听,让他说说你读得怎样。

  3、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还有想读的吗?

  4、其他同学能读好吗?那我们一起来读。

  五、读诗知画面

  1、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借助注释,自身读读诗,边读边想象,你似乎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把你想到的画面说给同桌听听。

  3、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依次出现了哪些画面?

  (一生自由说。)

  情况一:

  (同学说前两行或全部。)

  1、说得真好。你能把西辞说得更清楚些吗?

  (生说。)

  来,看看示意图,你会说得更好。你再来说说。

  你还想说。

  孟浩然在西边的黄鹤楼辞别了李白,然后乘着船,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向东边的扬州驶去。

  2、你看,画面动起来了。送别是在烟花三月的一天。

  烟花三月是一幅怎样美丽的画面呢?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

  (同学不时地说,使画面说丰满。)

  (生想象不出:你看到了什么景物?什么颜色?什么形状?怎么动的?)

  真是一副美不胜收的江南春景!你的想象真丰富。

  3、谁能完整地把这些画面描绘一下。

  4、说得真好!你能想着这些画面,读读前两行诗吗?

  5、繁花似锦的春天,正是诗人们游山玩水、饮酒赋诗的好时候,而好朋友却要离开我了。我们也一边想着画面,一边读读这两行诗。

  情况二:

  (同学说后两行。)

  1、你还想到了什么画面?

  2、(说到“唯见、望”。)

  望着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李白他会想些什么呢?他似乎要把自身的一片情意托付给江水,陪送友人。人虽分,心相随,多么真挚的友情啊!

  3、(说到“孤帆”。)

  江面上真的只有孟浩然乘坐的那只小船吗?(不是)

  (如答不出来:长江是当时的水上交通要道啊,每天来往的船只络绎不绝,李白久久遥望江面,难道真的只看到孟浩然乘坐的那只船吗?)

  那为什么说“孤”呢?

  (孤独寂寞的心情。)

  哦,你把人物的内心活动也想象出来了,画面也活了。

  你还能加入什么想象把画面想得更活呢?

  4、谁能完整地把这些画面描绘一下。

  5、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内心的想象,让送别的画面更加丰满起来了。

  那你能想着画面,读读后两行诗吗?

  6、我们也像他那样,一边想着画面,一边读这两行诗。

  五、读诗悟情感

  1、是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情,我们想象着画面,再读整首诗,看看我们能感受到什么?

  情况一:

  (我体会到了他们依依不舍的感情。)

  那带着你的体会,读读这首诗。老师给你配点音乐。

  情况二:谁还有不同的体会。请你读读。

  哦,你的朗读展现了一个温情的送别局面。

  情况三:你是想说还是想读?

  2、请同学们再读读整首诗,读出你独特的感受。

  3、真挚的情谊成绩了千古名篇。让我们把它背下来吧。

  (自由读背。)

  能背的同学站起来,我们一起背,(课件音乐)

  多美的人间真情啊!

  五、读诗迁方法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通过“读古诗、想画面、体会情感”这种方法欣赏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现在,我们就用这种欣赏古诗的方法独自欣赏《送元二使安西》。(课件)音乐。

  2、来,先把它读正确。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请同学们自由欣赏这首诗,借助注释,边读边想象,你似乎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体会到怎样的情感。

  4、同桌交流交流。

  5、谁想谈谈?

  (生自由谈。)

  6、你想着画面,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这首诗。

  7、能不能试背一下:

  不一样的景,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送别里却蕴涵着同样的深情。

  五、结束

  1、时间过得真快,我们也要分别了。同学们,戴老师真舍不得你们哪!你们今天表示得太出色了,我想送一句诗给你们:

  你们的确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这离别之际,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我说吗?用一句送别诗,或者自身想说的话都可以。

  2、同学们,今天我们记住的不只是这优美的诗句,更难忘记的是人间美好的真情:

  你能把这样深情的送别诗改编成一个感人的小故事吗?

  出示课件:

  作业:发挥你的想象,从两首诗中任选一首,把它改编成一个感人的送别小故事。

《古诗两首》教案4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明透、背桶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朗读古诗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二、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指导学生观素描图,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三、课时划分: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说说。

  小朋友,我们吃的白花花的大米是从哪儿来的?

  (二)学习古诗《锄禾》。

  1、出示古诗图文:看图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解题:唐代诗人李绅写的。

  锄:锄头,这里表示动作。禾:禾苗。“锄未’是什么意思呢?

  3、讲读诗句第1句。

  (l)自读。看图:图上画了什么?

  (2)看图理解;“日当午”:太阳当头照的意思。“汗”;汗水。

  “汗滴禾下土”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去了。

  (3)这幅图以及第一句诗说明了什么?应该怎样朗读呢?

  (4)小结:古诗1、2两行写了农民顶着烈日在内田间辛勤劳动的情景,这是诗人所看到的。

  4、讲读第2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自己边读边想;这句诗告诉我们什么?

  (2)指名说一说。

  (3)指导朗读。

  (4)小结:这两行告诉我们粮食来得不容易,这是诗人所想到的。

  (三)巩固诗意,练习背诵。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轻声地和老师一起说。

  3、指名说。

  4、背诵表演古诗、

  5、这首《锄禾》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想?

  (四)指导写字。

  1、“禾”独体字,与“木”比较,书写时笔画舒展,字居田字格正中。

  (1)“午”独体字,与”干”、“牛”相比较、

  (2)“粒”左窄右宽。

  (3)“辛”、“苦”:这两个字都有一长横,要写得稳而长。

  2、师范写‘禾、粒、辛、苦”

  3、生描红、临写。

  (五)教学后记:学生懂得了粮食来之不易,学会要爱惜粮食。

  第二课时:

  (一)课前说说。

  我们吃的粮食来之不易,平时要怎么样做?

  (二)指导看图。

  问:这幅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三)讲读诗句。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1)粟:小米。泛指谷拉。

  (2)子:这里读第三声,也指谷粒。

  2、体会“春——秋”、“种——收”、“一粒粟——万颗子”的对比,感受农民一年到头的辛劳和取得丰收的不易、(指导朗读)

  3、联系词句,学会扩展成语,积累成语。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精耕细作、千仓万箱。

  4、可是面对一片丰收,农民为什么会出像诗句中的悲惨象呢?

  5、学习“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海:普天下,全中国。无闲田:没有丢弃不种的田地。

  (2)犹饿死:还是饿死了。

  6、指导朗读。

  体会“无闲田”与‘犹饿死”的强烈对比,让学生感受遍地丰收景象与农民怕死荒野这两幅图,在心中激起“为什么”的疑问。

  7、此时此刻,你们想说什么?想问什么?

  8、小结:农民在黑暗的社会里受到剥削阶级的残酷剥削,过着悲惨的生活。

  (四)巩固诗意,指导背诵。

  (五)指导写字。

  1、收:左窄右宽。

  (1)夫:注意撇捺的舒展与平稳。

  (2)闲:“门字框”要写得舒展些。

  2、师范写,生描红,仿写。

  (六)教学后记:

  学生对旧社会的农民的悲惨生活,懂得粮食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要爱惜粮食,不吃剩一粒米饭。

《古诗两首》教案5

  【学习目标】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重点】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春晓》

  【课时目标】

  1、认识前面6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春晓》,背诵《春晓》。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通过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有关春天的知识。谁愿意把自己所知道的春天和大家交流一下?

  (意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对春天的感受,为进一步理解春天作铺垫。)

  2、师: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天不仅我们喜欢,许多古代的诗人也很喜欢,他们还写下一首首诗赞美春天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课题,齐读。

  学习“古、诗、首”3个字。

  二、学习《春晓》

  出示整首诗。

  1、读通:

  ⑴ 师: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的唐朝大诗人孟浩然写的。

  (齐读诗题)

  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诗,请大家看拼音,认真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比赛背诗,看谁能把每个字音背准。

  (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能较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自主性。)

  ⑵ 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⑶ 指名背诵。

  ⑷ 认记汉字:

  (指名读准词──交流识记加横线字的方法──组词,猜字义)

  春眠、春晓、处处、闻啼鸟

  2、理解感悟:

  ⑴ 由理解“春晓”引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读读第一句。(也可做做动作帮助理解)

  ⑵ 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⑶ 交流讨论学习:

  ① 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鸟、风雨、花)

  ② 春天,鸟儿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

  (理解“处处”“闻”“啼”)

  播放一段鸟儿鸣叫的录音。耳听鸣叫声,想象鸟儿飞翔的画面,读好第二句。

  (体会春天所带给人的美好、愉悦)

  ③ 诗中所描写的花怎样?

  (理解“知多少”,也可画画帮助理解)

  这花与风雨之间有什么关系?

  花落了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

  (很可惜、很美)把你体会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吟诵:

  ①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样的?

  ② 朗读全诗,背诵。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古、声、多、处”

《古诗两首》教案6

  单元主题:观察与发现

  单元内容:本单元一共有四篇课文,其中《古诗两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是精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略读课文,《语文园地二》是综合性训练。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

  教学设计:

  5.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腊、浑、豚”三个生字,会写“莫、腊、浑、疑”四个生字。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岭壁》。

  3.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4.积累诗人的其他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理解诗句意思。

  2.体会诗人的心境,能与他人交流读诗的感受。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诗人的相关资料及作品。

  2.多媒体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题西林壁》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1.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请大家猜一条谜语,谜底是一位诗人的名字,看谁最先猜出来。听好了: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不但诗写得好,他的书法作品、他的画、他的在中国历史上都极负盛名,他和他的父亲、弟弟合称“三苏”,他是谁?(苏轼)。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诗《题西林壁》。(师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可以知道这首诗有关的哪些信息?

  (这是作者题写在庐山西林寺石壁上的一首诗)

  3.检查预习,指读正音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注意平翘舌。

  (2)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题西岭壁

  横看 / 成岭 / 侧成峰,

  远近 / 高低 / 各不同。

  不识 / 庐山 / 真面目,

  只缘 / 身在 / 此山中。

  (3)全班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

  二、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1.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读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想想以前学过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a、借助注释理解诗意;b、查字典理解诗意;c、在理解的基础上画画等)

  2.请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学习。

  (生自主学习,师相机指导。)

  3.交流学习所获。

  (或解说诗句意思;或展示绘画成果)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向远看、向近看、向高看、向低看,看到的庐山景色却各不相同。

  4.明明是同一座庐山,为什么在苏轼的眼中,会有这么多种变化呢?

  (因为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5.那苏轼到底从几个角度看了庐山呢?看到了几种结果呢?(六个角度,看到了六种不同的结果。)那概括一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角度不同,所见也不同。)

  6.(展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美景)假如你就在庐山之中,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话吗?“我站在(),看到庐山像()。”

  7.“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是因为什么呢?(身在此山中。)

  8.齐读“不识 / 庐山 / 真面目,只缘 / 身在 / 此山中。”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

  (怎样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呢?站在庐山之外,多角度、多方位的.看。)

  三、熟读成诵,领悟诗请

  1.这首诗是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时写下的一首哲理诗,诗人不但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更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咱们在读这首诗时,不但要读出庐山的奇丽景象,更要读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恍然大悟。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用多种形式朗诵此诗(小组比赛、指名朗诵、全班齐诵等。)

  3.站在不同角度看到的结果也不一样。其实不仅观山如此,看事情也是一样。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吗?讲的也是这个道理?(《画杨桃》)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四、收集材料,拓展学习

  1.教师小结:《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咱们说过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一生写下了许多名篇、名句,你找到了哪些?咱们交流交流吧。

  2.学生自己建立“苏轼小档案”,鼓励学生根据收集和交流的材料自己设计各种形式的小档案,可以配图画,可以编作品目录,可以写名篇、名句,还可以写成前言、后记等。

  五、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编写“苏轼小档案”,并把自己喜欢的苏轼的其他名句、名篇介绍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游山西村》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一首古诗《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写出了庐山的雄奇景象,更说明了一个哲理,那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你还记得这首诗吗?能把它默写下来吗?

  2.(师吟诵):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游山西村)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到乡村农家去品味一下他们的生活吧。

  3.老师板书课题《游山西村》,生齐读课题。

  4.检查预习,指名读诗。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注意平翘舌,读到生字的地方多读几遍,要读准字音。

  (2)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游山西村

  莫笑 / 农家 / 腊酒浑,

  丰年 / 留客 / 足鸡豚。

  山重 / 水复 / 疑无路,

  柳暗 / 花明 / 又一村。

  (注意纠正“浑”、“豚”、“疑”的读音。)

  (3)全班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

  (4)古诗大家都能读了,还不行,还有四个生字要求大家会写。请自己看看这几个生字,想一想你打算怎样记住它。

  (5)全班交流,识记生字并区别同音、形近字。

  二、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师:这首诗大家已经会读了,但是你们知道诗句的意思吗?回忆一下前面一首古诗我们是按照什么样的步骤来学的?

  (理解诗题→了解作者→理解诗句→熟读成诵→领悟意境)

  1.理解诗题: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游览浙江绍兴的一个村庄时写的一首诗。)

  2.了解作者:根据你的了解简单谈谈诗人陆游。

  师总结:(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在他的诗歌中,总的主题是抗金复国和同情人民苦难,他的诗艺术风格雄浑豪放、激情洋溢,间或质朴清新。修辞炼句精致工整,在律诗绝句中善于组织对偶,浑然一体,别开生面。)

  3.理解诗句。

  A.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学习。

  (生自主学习,师相机指导。)

  B.交流学习所获。(教师主导,集体交流)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不要笑话农家的腊的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

  读完这两句诗,你能体会到什么?(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

  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足”)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反复读这两句诗,想:这句诗中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当作者行走在重重叠叠的山峦中,踏过弯弯绕绕的水道后,心情如何?从哪看出的?

  (心情沮丧,从“疑无路”看出。)

  当作者面对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时,心情又是怎样呢?从哪儿看出的?

  (惊喜,从“又一村”看出。)

  指导学生打着手势反复吟诵此句,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感受诗句语言的韵律节奏美。

  4.熟读成诵: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这首古诗,比比谁的朗诵更优美。

  5.领悟意境。其实“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生活中无处不在,你能举个例子吗?

  三、收集材料,拓展学习

  1.继续读诗, 用喜欢的方式感悟诗境: 配画编故事配乐朗诵。

  2.小组交流收集的有关诗人陆游的资料,并编写“陆游小档案”。

《古诗两首》教案7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认识本课的“楚潋”等4个生字,会写“断楚”等9个生字。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体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

  4、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1、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体意思。

  2、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出”的意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习了《富饶的西沙群岛》,了解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今天我们将和唐宋两位大诗人一起到安徽的天门山、杭州西湖去游览一番。出示课题。

  二、指名朗读,检查预习

  1、自由放声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3、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提示七言诗的停顿规则。

  4、再次朗读,读出节奏。

  三、借助注释,理解《望天门山》

  1、提问:天门山是几座山?楚江指的是哪条江?学生回答,表扬学生会看注释。出示古诗《望天门山》“开回出来”四个字红笔标示。

  让学生根据注释讲一讲意思。

  2、教师引导:默读古诗,看一看这几个动作分别是谁的动作?

  3、指名交流。

  4、教师梳理:滔滔的江水冲断了天门山,把天门山从中劈成两部分,汹涌而下。江水在这里遇到大山的阻挡,只好折往北而流,形成漩涡。所以称“回”。刚才有同学讲“出”是青山的动作。青山真的会移动出来吗?

  5、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边说边在黑板上画:你是想说,青山并没有移动,只是因为李白乘坐的小船顺着江水向天门山漂过来,让李白感觉到两座青山像是迎宾一般,相对出来迎接自己。那么课题是《望天门山》,作者在哪里望见的天门山?(引导学生更加明确作者望的位置。)

  6、指名配乐朗读。其他学生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7、用自己的话讲述刚才想象到的画面。

  四、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1、把刚才想象到的画面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

  2、全班齐诵。

  五、理解并感情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1、根据注释,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解释,及时引导。

  2、作者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

  3、把“方、亦、总”去掉可以不可以?

  4、想像下雨和晴天的西湖,有感情朗读诗句。师生接诵,全班齐诵。

  六、拓展积累与运用

  1、我们的祖国风光秀丽,引得无数诗人都歌颂它。你还知道哪些诗句?

  2、学生交流,会背的可以一起背。

  3、拓展古诗《望岳》

  (1)屏幕出示,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

  (2)学生根据注释,试着理解。

  (3)提出不懂的地方,讨论后理解大体意思。

  (4)师生对读、接读、齐读、熟读成诵。

  4、创设情境加以运用。

  配乐《高山流水》,师语言描述:我们的祖国美丽如画,当你来到江南,看到青山绿水时,不禁想起白居易的诗句——(生);当我们来到洞庭湖边,看到湖光山色,不禁放声朗读——;当我们来到茫茫大草原时,禁不住——;当我们看到巍峨的泰山时,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杜甫的——;当我们荡舟西湖时,不禁想起苏轼的——;当我们来到乘船沿着滚滚的长江顺江而下,望见雄伟的天门山时,我们不禁朗诵——。能把这首诗写下来吗?

  5、默写《天门山》

  (1)仔细观察生字“断、楚”老师提醒“楚”的中间部分。

  (2)学生默写。

  (3)全班展示。

《古诗两首》教案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欣赏美丽的春景,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资源朗读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读诗句

  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字音、停顿、语调、语速等)。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减缓想象难度。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所进行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五、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解题: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诗中的"园"是我们常说的公园吗?

  二、介绍作者(用投影片将作者情况演示出来。

  三、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1、听录音,听示范朗读。

  2、随录音磁带播放小声朗读,体会读音的准确性。

  3、指名读,其他同学想句子的意思,勾画出不懂的词语。

  四、用投影仪演示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通过自学理解诗句的意思,字的意思。

  ①应:原意"应该",这里当"大概"、"可能"讲。怜:爱惜。这个词在此不当"可怜"讲。屐齿:木底鞋下的横梁。

  小扣:轻轻地敲。柴扉:柴门。久:很长时间。

  ②指名逐句理解,每句诗的大意是:大概主人爱惜园中的青苔,怕前来赏园的人的木底鞋把青苔踩坏。我轻轻地敲着柴门,好久地没有人来开。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院的。看,一枝粉红的杏花正伸出墙头来。

  五、有感情地读,读出诗的韵味来。

  1、老师范读,指导有节奏,读出重音。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出示插图,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启发想象:

  ①诗人并没有进园,他怎么知道园中早已是满园春色呢?

  ②园中的景象是怎样的?

  a、有柳树,有美丽的,各色的花。

  b、有蝴蝶,有蜜蜂c、有浓郁的花香。

  六、学生讲完后,自己动手设计,画画。

  1、将满园的春色展现出来(打在投影仪上)。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来描写园中的春景。编儿歌或诗:老师示范

  春色满园绿青苔,鸟语花香蝶蜂缠,花红柳绿笑开怀,红杏出墙引客来。

  七、背诵诗句。

  八、小结:作者看花虽然进不了门,但他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今天通过学习和体会诗意,也使我感到了春天的气息和美好的春景。

  作业:背诵、默写《游园不值》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恬静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时间: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

  (二)出示两首诗歌。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森林,

  复照青苔上。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三)自由读两首诗,要求把字音读正确。

  (四)指名朗读课文,结合正音。

  (五)简介作者。

  (六)对照译文,学生尝试理解诗意。

  (七)检查诗意理解情况。

  1.字词。

  空山

  但人语返景深林复照

  朝辞白帝轻舟万重山

  2.每句话的意思。

  (八)感受诗情。

  1.《鹿柴》写的是哪里的景色?这里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为什么?

  3.作者在《早发白帝城》里抒发了作者什么样感情?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九)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十)尝试背诵。

《古诗两首》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认识“楼、依”12个生字,会写“楼、依”10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产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了解诗歌大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重点)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重点)

  4、通过学习这首诗,对诗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出示图片:

  教师口述:

  1、你认识上面的建筑物?(鹳雀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鹳雀楼的一首古诗,看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板书: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介绍鹳雀楼

  鹳雀楼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文化名楼(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鹳雀楼)之一。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

  二、介绍作者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主要作品:《登鹳雀楼》《凉州词》。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生字,识记。

  ①注意读准整体认读音节“欲”,后鼻音“穷”等。

  ②识记

  形声字结构特点识记:“楼、依”。

  组词扩展识记:“欲”可以组词为“欲望、食欲”。

  (2)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欲望食欲贫穷穷人

  (2)学习多音字:更(gèng gēng)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这个问题请你更正一下。

  在这里,“更”读“gēng”,意思是“改变、改换、;旧计时单位”,还有一个读音是“gèng”,意思是“愈加、再”,组词如下:

  更gèng(更好)(更加)

  gēng(更正)(三更半夜)

  ②读一读:

  只要你坚持练习书写,你写的字会更(gèng)美观。

  (3)识字游戏

  放气球游戏,看谁放得气球多。(读对一个,苹果就被摘下。)

  (4)指名读古诗,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设计意图:初读感知,学习字词,为阅读扫清障碍,提高学生积累字词的能力。】

  四、学习“会写字”

  楼依尽黄层

  1、学生字

  (1)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多元识字

  (1)形声字构字特点识记:“楼、依”,“木、亻”分别表意,右半部分表音。

  (2)组词扩展法识记:“尽力尽量黄沙黄山”。

  (3)熟字相加的方法识记:“云”加“尸”是“层”。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尽”上窄下宽,“楼依”左右结构,左窄右宽。“黄”上中下结构,“层”半包围结构。)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楼、依”,学生练写。

  “楼”左窄右宽,“木”横笔在横中线上方,“米”的横笔与“木”的横笔大致持平,撇笔伸向“木”侧,捺收笔于横中线;“女”的撇点的折点在横中线,撇短点长,末笔长横比“米”略宽。

  “依”左窄右宽,“亻”两笔在横中线上侧相接;“衣”的首笔点在竖中线右侧,长撇从横笔中部起笔,撇至“亻”侧,竖提的竖段在竖中线左侧,末笔从竖中线起笔。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设计意图:多元认字,是部编版教材强调的重点,书写的指导,规范学生的书写习惯,使学生爱写字、会写字。】

  五、品读释疑

  1、出示课文题目《登鹳雀楼》,题目应该怎样断句停顿?

  示例:登/鹳雀楼

  “登”在这里指?(登上)

  2、学习第一、二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这两行诗写了哪些景物?(白日、山、黄河、海)

  “白日”在这里指的是傍晚落山的太阳。

  依:靠着。入海流:指黄河最终流入大海。

  尽:完。这里指太阳靠着群山渐渐西沉,最后看不见了。

  (2)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一下诗句的前两行给我们展现了怎样的景象?

  预设: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靠着群山落下去了,黄河的水正滚滚流向大海。

  3、学习第三、四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上两行诗写了景物,这两行诗写了什么?(登楼的人)

  “欲”:想要;“穷”:尽

  千里目:指看到更远的地方。“更”指再。

  (2)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一下诗句的后两行,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我们看到了有一个人站在鹳雀楼上,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4、诗人登上去以后看到了什么?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白日、山、黄河等景象。上去以后看到太阳在山的尽头、黄河向海的方向流去。

  (板书:登楼所见:太阳落山黄河入海)

  5、作者在楼上想到了什么?

  想到要想看得更远,只有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板书:登楼所思: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品读词语和诗句,结合图片,想象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

  六、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过渡语:我们把整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

  2、指导朗读

  (1)注意诗句的节奏,作者的心情。

  (2)朗读。先试读,在指名读,读后评议。

  (3)感情朗读。《登鹳雀楼》这首诗虽然只有短暂的四行,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交流读后的感受)

  3、当堂背诵

  4、教师小结:学习了这首诗,我们明白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七、课堂拓展

  1、推荐阅读《题西林壁》

  听读《题西林壁》,借助译文了解诗意,明白诗中阐明的道理,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跟着录音多读几遍,试着背诵这首诗。

  2、你能写出王之涣的其他诗句吗?

  示例: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

  八、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写了诗人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表现出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九、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这首诗写了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激励我们努力学习,积极向上,做生活的强者!

  板书设计

  太阳落山(实景)

  登楼所见黄河入海(想象)融情于景

  登鹳雀楼 寓理于事

  欲穷千里目(博大胸怀)

  登楼所思更上一层楼(包含哲理)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重点)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出示图片:

  教师口述:

  你认识上面的景物吗?(瀑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瀑布的一首古诗,看看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板书:望庐山瀑布)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介绍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世诗文千余篇。

  主要作品:《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将进酒》等。

  【设计意图:简介作者,了解作者生平成绩,产生学习的兴趣。】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生字,识记。

  ①注意读准:“瀑、布”的韵母都是“u”,以“p”和“b”为声母的两个字易混。注意“照、川”是翘舌音,“烟”是前鼻音。

  ②识记:

  ①字源识记:“川”,是象形字,教学时可以初始化甲骨文字形对照识记。

  ②形声字构字特点识记:“遥、烟”,“辶、火”分别表意,右半部分表音。

  ③熟字相加的方法识记:“瀑、烟”。

  (2)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瀑布飞瀑棉布遥看遥远

  (2)学习多音字:落(luò là lào)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只有努力学习才会进步,否则就会落后。

  在这里,“落”读“luò”,意思是“掉下来,往下降”,另一个读音是“là”,意思是“丢下,遗漏”,还有一个读音是“lào”,意思是“用于一些口语词”。组词如下:

  luò(落后)(落叶)

  落là(丢三落四)(落下了)

  lào(落枕)(落炕)

  ②读一读:

  小明经常丢三落(là)四的,今天又忘带课本了。

  今天,我睡觉睡落(lào)枕了。

  (3)识字游戏

  放气球游戏,看谁放得气球多。(读对一个,就放飞一个气球。)

  (4)指名读古诗,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学习“会写字”

  照庐烟挂川

  1、学生字

  (1)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多元识字

  ①字源识记:“川”,是象形字,教学时可以初始化甲骨文字形对照识记。

  ②形声字构字特点识记:“烟”,“火”分别表意,右半部分表音。

  ③熟字相加的方法识记:“庐、挂、照”。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多元识字,交流不同的识记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培养学生善于表达自我的能力和喜欢识字的兴趣。】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照”上下结构,“烟挂”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庐”半包围结构。)

  (3)老师范写,重点指导“照、挂”,学生练写。

  “照”上下结构,“昭”窄、大,“灬”宽、扁,“昭”日窄“召”宽,“刀”在右上格,“口”上宽下窄,竖笔在竖中线右侧,顶部在横中线;“灬”上合下开。

  “挂”左窄右宽,提手旁横笔在横中线上方,“圭”,两“土”分写横中线上下,竖笔垂直对齐,上“土”的底部在横中线。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品读释疑

  1、揭题:指课题,齐读。

  谁知道诗题的意思?

  ①什么是瀑布?谁看见过?

  瀑布是冲陡峭的高山上倾泻下来的水流,远看象一块白布垂挂在山前。“瀑”字是什么结构?齐读:“瀑布”。

  ②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

  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的南边。庐山的瀑布更是举世闻名。现在就请小朋友们

  跟着老师随着诗仙李白一起去庐山游览一番吧!

  2、学习第一、二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1)这两行诗写了哪些景物?(太阳香炉峰)

  “紫烟”在这里指的是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

  遥看:从远处看。

  挂前川:瀑布看上去像一条大河挂在山前。川:河流。

  (板书:遥看:挂前川生紫烟)

  (2)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一下诗句的前两行给我们展现了怎样的景象?

  预设: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升起紫色的云雾。远远望去,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好像挂在山前。

  3、学习第三、四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飞流”:形容瀑布流得很快,像飞一样。

  “九天”:天空的最高处。

  “三千尺”,虚数,形容庐山之高,瀑布之长。

  (板书:联想三千尺落九天)

  (2)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一下诗句的后两行,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三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了人间。

  4、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描写了壮观的庐山瀑布。

  5、作者站在庐山瀑布面前,想到了什么?采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景物?

  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了人间。采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联想、想象的方法来写瀑布的磅礴气势。

  6、认识夸张

  概念: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进行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

  效果:增强感染力,烘托气氛。

  运用:画出诗中的夸张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设计意图:借助图片或者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和句子。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六、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过渡语:我们把整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

  2、指导朗读

  (1)注意诗句的节奏,作者的心情。

  (2)朗读。先试读,在指名读,读后评议。

  (3)感情朗读。《望庐山瀑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瀑布壮观景象的赞美之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交流读后的感受)

  3、当堂背诵

  七、课堂拓展

  推荐阅读《望天门山》

  听读《望天门山》,借助译文了解诗意,明白诗中阐明的道理,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跟着录音多读几遍,试着背诵这首诗。

  八、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

  《望庐山瀑布》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方法描写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九、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诗人李白运用了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让我们开阔了视野,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

  十、当堂检测

  十一、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生紫烟

  遥看

  望庐山挂前川

  瀑布雄伟壮丽

  三千尺

  联想落九天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低年级儿童的语言特点就是形象具体,如何将抽象简练的语言变成学生可以理解的生活语言,如何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这是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直在思索的一个问题。

  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点来落实。

  1、读诗看图,感受诗意。

  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自由地读读诗看看图,说说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了课文插图的提示,学生一下就知道了诗句描写的景物。

  2、画一画诗,解读诗意。

  我让学生指导我把诗人看到的画下来,学生在指导的过程中强调了太阳是靠着山很近的,一点一点落下去的。在作画的过程中,学生轻而易举地就感悟到了“依”感悟到了“尽”。

  3、读一读诗,理解作者的诗情。

  在抓重点词理解这句古诗,感悟这句诗的非凡意境后,再让学生从“疑”字着重体会诗人的如痴如醉,更能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瀑布的形态美。还是这个“疑”字,让学生真正溶进古诗中,溶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

  不足之处:诗歌的朗读范读得还不够,最好能配乐朗读。

《古诗两首》教案11

  教学要求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⒉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⒊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多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山行》

  ⒈板书课题。

  ⒉介绍作者。

  这首诗诗晚唐诗人杜牧写的,他写的七言绝句,意境清新,最为后人传颂。

  ⒊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三、学生自学课文。

  ⒈轻声读课文,读对字音。画出生字。

  ⒉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四、检查自学效果

  ⒈认读生字“径”“飘”

  ⒉读这两个字,应注意什么?

  ⒊指名读课文。

  ⒋回答问题: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五、理解诗句。

  ⒈讲读第一句:理解“远山”“石径”“斜”

  回答问题:

  ⑴为什么称为“寒山”?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看图,说说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

  读第二句。

  理解“白云生处”。

  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⒊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

  诗人为什么要停下来不走呢?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句话的意思。

  ⒋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

  红叶比什么还红?(比春天的花儿还红)

  说说第四句话的意思。

  再把三、四句连起来说说它的意思。

  ⒌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六、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七、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八、作业: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

  ⒈背诵《山行》

  ⒉《山行》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二、学习第二首诗《枫桥夜泊》

  ⒈揭题,解题

  ⑴板书课题。

  ⑵指名读题。

  ⑶解题。

  ⑷介绍作者。

  ⒉自学课文。

  ⑴轻声读课文,读好字音,画出生字词。

  ⑵自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词典。

  ⑶想想每首诗的意思,同座可以讨论。

  ⒊检查自学情况。

  ⑴认读生字。

  ⑵指名读课文。

  ⑶质疑。

  ⒋理解每句话。

  ⑴理解一二句。

  轻声读一、二句边读边想象诗句中的描绘的画面。

  这是什么季节?从那儿可以看出来?这是诗人的心情诗什么样的?

  理解“愁”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话的意思?指名回答。

  ⑵学习第三、四句。

  指名读三、四句。

  回答问题。

  ①“姑苏”在什么地方?

  ②到是什么意思?

  ③说说三四两句的意思。

  ⑶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⒌总结全诗,体会情感。

  这首诗描写哪些景物?抒发了诗人什么心情?

  ⒍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和重音。

  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练习背诵。

  ⒎指导书写。

  三、作业。

  ⒈用钢笔描红。

  ⒉背诵课文。

  ⒊抄写词语。

《古诗两首》教案12

  教学目标:

  1、会认“庐”等9个生字,会写“吴”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难点:

  1、准确理解诗意,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悟是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具准备:

  1、课文插图的实物投影。

  2、课件。(瀑布映衬青山、飞流直下的情景)

  3、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望庐山瀑布》)

  一、情境导入,理解诗题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ú)、瀑(Pù)。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出示课件庐山画面。)

  二、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1、自由吟读,用笔圈出生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自己读完以后再读给同桌同学听。

  2、结合插图思考:诗人站在哪里?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物?

  3、伙伴之间交流,老师随机点拨。

  4、组织交流或提出不懂的问题,老师进行指导,结合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紫烟”“遥看”“飞流直下”等词语。

  5、老师小结:诗人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看着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产生了一种想象──这飞流直下的瀑布,真好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一样!(学生齐读后两行诗句)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图文对照,熟读成诵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1、让学生看图读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2、练习背诵,可同桌之间互相背。

  四、巩固生字

  出示“庐”“瀑”“炉”“疑”,用卡片检查学生认记情况,用组词的方式理解字义。

  五、学写生字

  1、出示下列要求会写的字:炉、银、烟、流。

  2、启发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记忆字形,老师点拨。

  3、重点指导“流”字。(提示:“流”右边的上半部分与“云”的区别,右下部分三笔之间的间距要匀称)

  4、学生先观察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板书设计: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前两行描写看到的景物。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后两行是作者的想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绝句》)

  一、复习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望庐山瀑布》。

  2、填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揭示诗题“绝句”,简要说说诗人杜甫。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生字表的拼音读准字音,再读正确、读通这首诗。

  2、同桌互读。

  3、指名朗读,齐读,注音纠正读错的字音。(如“行”不读xíng;“泊”不读pò)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观察插图,思考:画面上有哪些景物?(柳树,黄鹂,天上飞的白鹭,山上的积雪,江面上的船)

  老师在学生回答后板书:黄鹂、白鹭、雪船

  2、看图思考:诗人是站在哪里看到这些景物的?(结合理解“窗含”“门泊”两个词语的意思)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先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根据学生的提问师生一起答疑)

  4、看图读课文,想象诗人欣赏大自然美景时的心情。(让学生带着感情再读课文)

  四、活动激趣,记诵诗句

  1、找对应的词语,老师读一个词语,要求学生找出与它相对应的词语。(如两个—一行、黄鹂—白鹭、翠柳—青天、窗—门、西岭—东吴、千秋雪—万里船)

  2、师说生读。(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相对应的诗句)

  3、读词连诗。(老师出示诗中任意一个词语,学生背出相对应的诗句)

  4、情境背诗。(让学生扮演诗人,指点画面上的景物吟诗)

  5、集体背诵。

  五、识字、写字,完成课后练习

  1、出示要求认识的字“鹭”“含”“岭”“泊”“吴”,引导学生交流记字方法,练习组词语。

  2、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吴”“含”“窗”“岭”“鸣”“绝”“泊”“柳”。

  3、启发学生说说自己记忆方法,识记字形。

  4、重点指导“窗”与“柳”的笔顺。

  5、老师范写。(注意把字写美观,提示易写错和不容易写好的字)

  6、学生先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

  7、完成课后“我会填”的第2道填空题。

  六、课外延伸

  回家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试着背一背。

  七、推荐书目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古诗两首》教案13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体会古诗所描绘的美景及特点,并动手画一画。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断、开、回、出、来”“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趣味,丰富个人感情世界,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学些什么呢?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画面法”。

  提示:在舟中望天门山。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四、指导诵读诗句。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2)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板书: 碧水:开、回

  望天门山 青山:中断

  孤帆:日边来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学生背诵《游园不值》

  师:我们上节课学了《游园不值》,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景色),现在我们来看看夏天在诗人的的眼里是怎样的?(读全诗)

  二、学习新课

  1、解决生字(学生自己解决)

  潋滟: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亦:也。西子:西施。相宜:合适。

  2、介绍作者

  3、师:生字、词你们都懂了,现在自己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下,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说。

  4、举手发言(大概意思:天晴的时候,湖中波光粼粼,很美丽;下雨的时候水雾迷茫,山色奇妙。我要把西湖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5、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饮:喝酒。湖:西湖。初晴后雨:雨过天晴)

  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

  6、师:这首诗是写(作者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这四句诗都写了西湖的美景(学生纠正:不是)

  师:同学们怎么说不是呢?

  (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

  师:有些同学知道了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现在小组交流,每句诗各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呢?

  (后两句诗写了拿西湖来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西湖的景色很美,西施也很美。)

  师:作者每见过西施,西施当时也没有站在湖边给作者作比较,那作者怎么对他们进行比较呢?

  (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并且比喻恰当)

  这样想象和比喻,西湖就(显得更美了)

  师:西湖就显得更美了,那现在同学们自己想象西湖的美,这么美的景色,我们一起来体验。(学生根据自己想象的“美”来读诗句,体验美。老师指导和范读。)

  7、背诵全诗

  自由背诵然后检查

《古诗两首》教案14

  【课文】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一、看拼音写词语

  ɡǔshī zhúlín tónɡnián huánɡhé ɡuānbì lìzhènɡ

  ( ) ( ) ( ) ( ) ( ) ( )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

  1、牧童骑( ),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 )。

  2、( )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 )。

  3、这两首都是描写( )季节的古诗。

  三、找意思相反的词,连一连。

  闭立先阴捕

  坐开放放晴

  四、猜一猜,选一选

  柔 闭 所 牧

  一户一斤米( )骑牛写文章( )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知道春天美好,要珍惜春光。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片、课件或古筝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你会背哪些古诗?(指名随意背诵古诗)你们已经会背这么多古诗了,真了不起。那么,老师写两个字看看谁认识。(板书:古诗(加拼音)。(会的学生当小老师教教不会的。然后集体交流并书空“古”。)你会背几首古诗?(板书:首(加拼音))哪位同学认识这个“首”字?(指名读字、正音、扩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4课古诗两首(板书:课题)

  雨后的早晨,当我们从香甜的睡梦中醒来,推开窗户时,你有什么感觉?(生可以根据切身经历来回答,也可以想象着来回答。)一千多年前的孟浩然跟你们有同感,他以诗的形式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春晓(板书:春晓)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范读课文,生认真听不认识的字或不熟悉的字的读音。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边利用拼音自读古诗,边圈画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读得连贯。

  2.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四、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指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你是怎样记住“眠、处”的?(生汇报识字方法。)

  点拨:

  (1)“眠”是形声字;它是什么意思。

  (2)“处”是翘舌音,也是多音字,还念chǔ;与“外”区别;书空。

  3.说一说:诗中写了春天什么时间的景色?又写了哪些景物?你是从哪句话读懂的?

  点拨:

  (1)鸟的叫声是什么样的?(幻灯出示:( )的鸟叫声)

  (2)播放风雨声,想象说话:你眼前出现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3)看到飘落的花瓣,你有什么感受?

  (4)结合每一句进行朗读指导、训练。

  4.配乐诵读全诗。(个人读、评价读、小组比赛读)

  5.背诵诗句。(男女生比赛读、背)

  五、再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古、诗、首、眠、处、闻、声、多、知

  2.认读、组词,用“到处”说话。

  3.观察“处、声、多、知”的结构,并说一说它们在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4.重点指导“处、声、多”。

  5.学生描红、临摹。

  六、课后作业、扩展活动

  积累咏春的诗句。

  第二课时

  一、激发情趣、导入课题

  春天到了,你们喜欢干些什么?清朝诗人高鼎居住在乡下时就亲眼目睹了儿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风筝的情景,于是他便为后人留下了一首较为明快的诗篇──《村居》。(板题,生齐读课题并识记“村、居”)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认真听不认识的字或不熟悉的字的读音。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利用拼音自读古诗,边圈画生字,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连贯。

  2.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四、理解诗句、感悟欣赏

  1.指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你是怎么记住“醉、烟、童、散、忙”的?

  点拨:(1)“醉”是平舌音。

  (2)“烟”韵母是前鼻韵母。

  (3)“童”可以用熟字相加的方法认记(立+里)。

  (4)“散”是平舌音;偏旁是反文旁,不是折文旁。

  (5)“忙”书空;扩词;用“急忙”说话。

  3.自读古诗,然后谈一谈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一句,为什么?

  点拨:(1)纸鸢:风筝。

  (2)拂堤杨柳醉春烟:杨柳在微微春风中摇摇摆摆,陶醉在这美丽的春光中。(演示课件或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4.让我们闭上眼睛,伴着美妙的音乐听xx同学朗诵这首诗,然后谈谈你的感受。(指名配乐朗诵)

  5.交流听读后的感受。

  6.请你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你的感受。(配乐练读、指名读、评价读)

  7.练习背诵课文。

  五、再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醉、烟、童、散、忙”。

  2.连词认读生字。

  3.观察“忙”的结构特点,说说这个字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4.指导、示范书写“忙”字。

  5.学生描红、临摹。

  六、交流资料、扩展朗读

  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春天,珍惜春光。古代诗人除了《春晓》《村居》以外,还写了很多咏春的诗句,把你积累的诗句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也可以出示教师摘抄的诗句,让学生读一读。如: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徐俯《春游湖》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苏轼《春宵》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古诗两首》教案15

  教养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能正确讲写: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课文。

  体会作者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继续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继续发展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重难点

  在了解诗的大意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

  课前准备

  投影图,练习用的文字投影片,配古乐的课文朗诵录音。

  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板书新课并指名读。

  请学生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说说古诗的特点。

  检查预习。

  分别指名读三首诗,检查字音是否准确以及读得是否熟练。

  请学生为生字注音,并书写。

  展示预习资料。

  (1)、作者的生活年代、生平故事。

  (2)、其他的诗。

  讲读《墨梅》

  听配乐课文朗读。

  指名读注释,理解诗句。

  重点讨论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

  (1)、淡墨痕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梅花开了,和淡墨痕的关系?

  (2)、颜色是指什么的颜色?一般会有什么颜色?

  (3)、清气是什么?

  (4)、为什么作者说只留清气满乾坤?

  指导朗读

  (1)、学生自练。

  (2)、教师指导练习。

  (3)、当堂背诵。

  检查背诵,练习反馈。

  作者用梅花赞美注重_______,而不注重_________的人。

  背诵《墨梅》。

  第二课时:

  课前复习。

  背诵《墨梅》。

  作者用梅花比喻什么样的人?

  回忆方法。

  讲读课文《竹石》、《石灰吟》。

  (一)、讲读《竹石》。

  听配音朗诵。

  指名读注释,理解诗句。

  四人小组讨论仍然没弄懂的质疑。

  (1)、什么咬定了青山不放松?

  (2)、竹子为什么不生长在泥土里,而要立根于岩石中呢?

  (3)、东西南北风是什么风呢?

  重点讨论,你觉得诗人写竹石是不是只为了写竹石呢?他其实是在写谁?为什么他不直接写呢?

  指导朗读,背诵。

  (二)、讲读《石灰吟》

  听指名朗读。

  根据注释,理解诗句。

  把仍未理解的诗句在小组中提出,共同解决。

  重点讨论:

  (1)、石灰在成为建筑材料之前经历了哪些考验?

  (2)、作者写石灰其实是想写谁?写什么品格?

  指导朗读、背诵。

  第三课时:

  课前复习

  1、竹石的特性与人_____精神相近。

  石灰的特性与人_____精神相近。

  2、背诵《竹石》、《石灰吟》

  归纳总结。

  古诗除了第一节课所提到的特点,还具有哪些特点?

  这课书所学的三首古诗,都是明写什么,暗写什么?

  其共同特点都用物的什么特点赞美人的什么?

  运用特性比喻精神注意什么?

  能力训练

  自学收集的其他托物言志的诗歌。

  分组向同学介绍。

  按诗意给《墨梅》配画。

  连线:梅坚忍不拔

  竹忠贞不屈

  石灰凌霜傲雪

【《古诗》教案】相关文章:

古诗教案05-29

古诗《劝学》教案04-11

古诗教案小班02-28

古诗春晓的教案05-23

古诗春晓教案05-23

古诗《草》教案11-17

古诗《春雨》的教案10-30

清明古诗教案04-24

清明的古诗教案03-20

古诗《春晓》教案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