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终南望余雪》教案

时间:2022-09-02 08:52:19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五年级语文《终南望余雪》教案范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五年级语文《终南望余雪》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五年级语文《终南望余雪》教案范文

小学五年级语文《终南望余雪》教案范文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回顾学过的山水田园诗,继续积累古典诗词。

  ②掌握鉴赏山水田园诗的基本方法。《终南望余雪》:缘景探情;《宿建德江》由情入景。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诵读欣赏,以读促品,培养学生感知画面,进入情境,领悟情感的能力。

  ②通过探究实践,以点带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感受山水、热爱自然的。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传情的特点。

  2. 教学难点:突破山水田园诗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教学准备】

  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平台进行课件演示,在教学过程中运用CAI课件进行辅助教学,集文字、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动静结合、声像合一,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记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面对气象万千的自然风景、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诗人总会情动于衷,形诸于文。诗人以景传情,独抒性灵;我们就要诵其诗,绘其景,品其情。我们能不能诵读一下之前学过的山水田园诗呢?

  复习已知:唐代山水田园代表作家、作品。

  好,这些诗歌风光景致是其表,景中之情才是里,正所谓山山水水总关情。我们今天就来走过山水,走过田园,走进诗人的心灵。

  (二)引导学生缘景入情学习《终南望余雪》

  终南望余雪 祖 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1.读字词,通诗意。

  ①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感知。

  ②参考注释,理解大意,自由诵读,快速背诵。

  阴:山的北面,因终南山在长安南面,从城里只能望见山的北面;

  霁:雨雪后放晴;霁色:雨雪初晴是的阳光;

  寒:融雪要比下雪冷。

  ③完成填空,明确诗意。

  这是一首描写( )的诗歌,写的是诗人在( )季的( )时分,从长安城遥望( )所看到的景象。

  答案:终南山雪景,冬,日暮初晴,终南山

  2.读画面,品情感

  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本诗呈现的图画,说明它的特征。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难点提示:浮:用一“浮”字,体现动态,终南山高出云端,阴岭积雪未化,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云在山腰流动的,高高覆盖的积雪如同漂浮在云端。

  明:落日余晖,积雪反照,两相辉映,明丽动人

  参考答案:一幅远望积雪图。

  从长安城遥望终南山的北面,山形秀美;山顶上的皑皑积雪,在阳光的照射下寒光闪闪,似乎浮动在云端;雪后初晴,林梢的日光和积雪的反光两相辉映,一片明亮;积雪消融,暮色渐起,城中更觉寒冷。

  画面特征:清冷邈远、明净秀丽

  ②小组讨论,这样的画面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情感:“城中增暮寒”,由“寒”而“忧”,景美而情冷。山顶积雪消融,长安城内更觉寒冷,考场之中,心忧寒士。

  3.融情感,读意境

  请仔细揣摩本诗的情与景,融入情感,回读全诗,读出意境。

  朗读指导:诗的前三句从“望”字着眼,句句写雪景,描绘了从长安城里看到的终南山阴岭的秀色。因此在朗读时可以抒情些,最后一句露出作者原意,抒发了感慨,由雪霁后寒气加重,想到城中人的受冻,读时要沉重一些。

  《终南望余雪》向来被认为是一首思想情感比较隐晦的诗,刚才我们通过品画面、抓特征,把握了诗歌的情感,这是鉴赏诗歌常见的方法之一;但是,很多的山水田园诗表达情感都很明显,我们就更需要把握住诗歌情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小学五年级语文《终南望余雪》教案范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理解诗意,感悟诗情,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通过吟诵,想象《终南望余雪》所描绘的终南山的雪景,体会作者的心情。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简介作者。

  1、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学遗产之一。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唐朝诗人 ——祖咏。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祖咏(699?—746?),洛阳(今属河南)人。少年时即有诗名,是王维的诗友。王维被贬济州时,曾赠诗给他。诗中说:“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赠祖三咏》)可见早年他生活境况很困窘。开元十二年(724)进士及第,但长期未得授官职。由于仕途落拓,最后归隐汝水一带直到去世。他的诗作以描写山水自然为主,宣扬隐逸思想,辞意清新洗炼。《终南望余雪》曾传诵一时。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所作。唐代应试诗限定写五言六言句的排律,共十二句,但祖咏作了四句就交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做完,他回答说“意尽”。

  二、初读诗句,自学感知。

  (一)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诗句,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注意读准字音。

  2、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想象一下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二)检查自学情况:

  1、轮读古诗,正音。个别读,齐读。

  2、交流自学后的初步感受。

  3、生质疑问难。

  三、解疑答难,品读想象。

  终南山在长安之南,从长安城遥望终南山,只见到它的山北,所以诗人用了“阴岭”二字,表明所处的位置和所见到的山的部位。“阴”字用得很准确、精炼。因为是山阴,气温更低,阳光的热力不足以融化积雪,所以才有残雪。“秀”字,点染终南山雪景的秀丽。接下去,第二句就具体描绘山上的积雪。“浮云端”三个字,表现了山的高峻、峭拔,也说明积雪很厚。正因为山高雪厚,远远望过去白皑皑的积雪仿佛浮在云端。 “浮”字,用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画面增添了生气。这两句,将题目的'意思相当完满地写出来了。

  后二句,形象地表现了雪后的典型特征。“暮”字说明这是傍晚。“林表明霁色”一句,描绘雪后初晴,落日的余晖洒在林梢。“明”字,令人仿佛看到积雪在夕阳的照射下闪闪发亮。林表的“表”字,也用得妙。因为是夕阳,所以只有山顶上树林的末梢才能浴着日光。这一句集中表现了雪晴日出,山上积雪明亮、夺目的特征。雪后在城里,地面上和房顶上的积雪在阳光照耀下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以致比下雪时天气更冷。诗人抓住了雪后寒冷的特点,传达出了自己的、也是人们普遍体验得到的生活实感。这两句,一写山林,一写城中,仍紧扣着题目的这个“望”字;一写所见,一写所感,将雪后的特点全盘托出。

  四、体会写法,感悟诗情。

  这首诗是不是“意尽”于言内了呢?咀嚼这首诗,确实写足写尽了题意,却含不尽之意在言外。

  诗人为什么采用对比的手法,将终南山与长安相比,以山上积雪浮荡云端、林表霁色明亮的美景,与城中暮色昏暗、寒气凛冽的景象作鲜明的对照?这难道不是有意无意地透露自己厌恶混浊的官场和冷漠的世情,从而倾心向往高洁明丽的大自然吗?

  五、多种形式,激励背诵。

  1、个别背。

  2、小组对抗赛。

  3、全班齐背。

小学五年级语文《终南望余雪》教案范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图画,展开想象,在诵读中理解诗句意思,感受终南山的绮丽雪景,体会 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想象古诗意境,感悟内在诗情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大意,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教学难点:

  想象诗中的美景,感悟诗人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赏雪导入,解诗题。

  1、同学们,武汉入冬以来的两场雪带给我们无数快乐,现在我们再次走进雪中,欣赏那美 丽的景色吧!(课件出示雪景图)绮丽的雪景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生自由谈)

  2、古往今来,人们对雪都情有独钟,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唐代诗人祖咏感受另一番雪景。 请看老师板书诗题(板书课题),谁来读读诗题?(指名读)齐读诗题。

  3、师:终南望余雪,这个诗题是什么意思呢?(远望终南山上未消融的积雪)残雪未消的 终南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象?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这首诗领略一番。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出示古诗)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古诗的节奏。

  2、指名读诗,集体正音,齐读古诗。

  三、自学交流,明诗意。

  1、学习古诗不仅要读得准确、通顺,还要能明白古诗的意思。我们平时学古诗都有哪些方 法?(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结合插图,想象画面;串联词义,明晰诗意;搜集资料,悟出 诗情。)

  2、今天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自学古诗。看看自学提示,请位同学读一读。 (出示自学提纲:

  ① 借助注释、插图和资料,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读懂的地方做批注,不懂的地方打上 “?”。

  ② 读一读,想一想,在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4、学生交流: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指名交流并带着理解读诗句。

  5、秀丽的终南山上,洁白的积雪漂浮于云端,初晴的夕阳给树林涂上了淡淡的余晖,多美 的景色呀!咱们回过头来再读读这首诗,感受诗人那精炼的语言。(齐读古诗)

  四、入情入境悟诗情。

  1、诗人祖咏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板书:景) 学生边交流,教师边板书(阴岭秀、浮云端、明霁色)

  2、(板书后配乐)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诗人所描绘的画面吧。(师配乐朗诵)

  3、睁开眼,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预设

  1:我仿佛看到了终南山北面被积雪覆盖,但白色的积雪中却透出了绿色的嫩梢。(能 用你的读体现终南山的秀吗?)预设

  2:我仿佛看到了终南山上的积雪很多很厚,直插云天,分不清哪是白云,哪是积雪。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或读出“浮”的动感。)想看看这样的景色吗?(课件展示图片“浮云 端”看到这样的美景,你的'心情怎样?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 过渡语:远望白雪皑皑的终南山,你看,高大俊秀的山峰直插云天,洁白的积雪漂浮云端, 云、雪相映成趣,面对此番美景,诗人怎能不喜爱?不兴奋?他不禁赞道——(读前两行) 他不禁赞道——(指名读)他由衷地赞道——(齐读两行诗) 师:除了白云积雪,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 预设

  3:我仿佛看到夕阳西下时,落日洒满终南山的树林,树梢上闪着金色的光芒。(体会 得真好,带着这种情感来读读这行诗。) 师:(配乐欣赏雪后初霁图)残雪、余晖,此时的终南山是如此沉静、秀美,真是别有一番 意境在心头。面对这样的景色,你又有什么感受呢?(指名交流。预设:陶醉了、夕阳无限 好。只是近黄昏等)

  4、是呀,日暮西山,当夕阳慢慢坠下,那洒满林梢的余晖也逐渐消散,饱览终南山美景的 祖咏回望长安,丝丝凉意已悄然而至,不禁情由心生,感慨道:城中增暮寒。(指名读)这 行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此时的心境?(板书:寒)齐读诗句

  5、此时的诗人仅仅是感到了天气的寒冷吗?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也许你会有不同的感 受(介绍诗作背景)。

  6、再来读读这句诗,说说你的感悟。(对“寒”的感悟:心寒)。

  7、引读:是呀,余雪消融的黄昏,长安城也挡不住那冬日里的阵阵寒意,诗人不禁感慨: (齐读“城中增暮寒”。)回望繁华的长安街头,却仍有衣不蔽体的百姓流落街巷,诗人不 禁感慨:(再读)夜幕降临,长安城中谁来怜惜那些挨饿受冻的人们?诗人寒由心生:(齐 读)。

  8、(配乐朗读)同学们,这就是诗人的情怀,终南山的美景带给他享受,却也挡不住他的 忧愁。让我们再一次用我们的读走进诗人的内心,感悟他的心境。女生读写景的诗句,男生 抒情,合作读。

  9、我们一起齐读全诗。

  五、背诵,拓展延伸。

  1、《终南望余雪》是祖咏的一首传世名作,咱们学了还得试着背一背。 (指名背诵)

  2、终南山以其独特的景色吸引了众多的文人骚客游览,唐代的孟郊、王维等就留下了吟咏 终南山的佳作。课后大家可以收集积累。 (课件出示课后拓展)

【小学五年级语文《终南望余雪》教案】相关文章:

《终南望余雪 / 终南望残雪》原文及赏析10-15

五年级上《终南望余雪》教案02-16

《终南望余雪》全诗赏析及翻译12-24

祖咏的唐诗《终南望余雪》赏析09-24

古诗终南望余雪拼音版及翻译04-01

山水田园诗《终南望余雪》教案02-17

终南望余雪原文及赏析10-11

祖咏《终南望余雪》全诗翻译及赏析10-25

终南望余雪原文翻译及赏析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