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教案

时间:2022-02-17 14:52:04 教案 我要投稿

赤壁之战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赤壁之战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赤壁之战教案15篇

赤壁之战教案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读懂课文,知道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能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学习遇事周密考虑、机智灵活的思维方式。

  3、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叙述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程,从中悟出赤壁之战双方胜负的原因。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赤壁之战的资料。

  教师:东西南北方位图、制作课件,选录电视剧《三国演义》火烧赤壁片断。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上节课你们饶有兴趣地向大家介绍了自己最崇拜的三国人物,汇报了自己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赤壁之战的资料,也理清了课文的线索。今天,我们将深入学习这一课。(板书:17、赤壁之战)

  二、自读自悟

  1、谈话:火攻的办法是谁想出来的:(黄盖)黄盖为什么会想到用“火攻”?请同学们读读相关的课文。

  2、学生自读自悟。

  3、提问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三、角色扮演

  1、谈话:东吴对“火攻”之计已经做到了胸有成竹,火攻的计策如何实施,周瑜和黄盖又是如何进行周密安排的,请你找一个合作伙伴,一个扮演周瑜,一个扮演黄盖,根据课文内容,演一演,说一说吧。

  2、学生扮演角色练演。

  3、指名上台表演。

  四、分析战程。

  1、通过表演,大家明白了“火攻”果然是一条妙计,谁来说说火攻分几步进行?

  2、指名回答,学生补充,教师相机板书。

  3、在你看来,“火攻”之计哪一步最重要,最能体现黄盖计策的高超?

  4、学生各抒己见,并说明理由,涉及提到“东南风”时,教师要求找一找、画一画并读一读课文中描写东南风的句子,指名回答并理解暗写东南风的句子,出示明写、暗写东南风句子,全班齐读。

  5、小结有关内容,分组分角色有感情朗读“火攻”部分,感悟火攻之计安排的巧妙,考虑的缜密以及火猛、风大,战斗的激烈。

  6、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火烧赤壁片段。

  五、明晓战理

  1、战斗结束后,无论是获胜的周瑜,还是惨败的曹操,都在进行总结:赢在哪儿,输在哪里?你想加入哪一方来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或教训?

  2、学生自愿结组,热烈讨论。

  3、指名回答,分析原因。

  六、畅谈收获

  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或收获?

  七、拓展阅读

  1、上节课就有同学问:“曹操为什么相信了黄盖?”文中写的比较简略,而原著描述了庞统献连环计、周瑜黄盖上演苦肉计、蒋干中计等。请你们到《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名著中去读一读哪些精彩篇章吧。

  2、曹操从华容道逃跑,可那里早有大将关羽把守。欲知后事如何,请读《三国演义》。

  八、布置作业

  读三国故事,召开故事会,讲三国故事,评“故事大王”。

赤壁之战教案2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根据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有关章节改写而成,叙述了东吴都督周瑜采用部下黄盖诈降和用火攻的计策,在赤壁以三万兵力打败曹操八十万大军的故事。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这一战役不仅改变了当时双方力量的对比,也为后来的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奠定了基础。

  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为三部分,记叙了战役的经过。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着重叙述了火攻这一仗是怎样打的。

  本课编写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了解战事的全过程,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事件的经过和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难点是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文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遣将、计策、波浪滔天、眺望、缆绳、硫磺、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准备。可让学生搜集有关《赤壁之战》背景资料,并通过预习,自学生字新词,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2、课上可让学生交流各自搜集的资料,通过交流,学生能对三国时代、课文来历、课文中的一些人物、赤壁之战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等,有所了解,为阅读课文扫清障碍,做好准备。

  3、可把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和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结合起来进行。在学生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后,要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这篇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但不要死套起因、经过、结果各成一段的模式。要引导学生做具体的分析。比如,文章第一自然段(第一部分)交待了战争起因后,并没有立即叙述战争过程,而是写了战前的准备,因此要单独成一部分。从黄盖献上火攻之计开始,已经是在描写周瑜一方对敌军展开进攻的第一步行动了。全文最后一段交待赤壁之战的结局是曹操带着残兵剩将从华容道逃回北方。

  战争的结局与过程,作者并没有明显分开来写,所以经过和结果可合为一部分。这样,可按照“战役的起因——战前准备——战役的经过及结果”的发展顺序把课文分成三部分。进行理清课文顺序的训练,还要抓住火攻全过程这一重点,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火攻是分哪几步实施的,每一步主要做了什么。在学生认真理解思考的基础上,可以让他们用比较概括的语言按顺序说一说,使学生明确,无论是全文,还是各部分,都要按一定的顺序写,言之有序,是写好文章的基本要求。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探讨双方取胜失败的原因。可设计以下一些问题,如:黄盖认识到了敌我双方的哪些优势和劣势?为什么要建议用火攻?曹操为什么会连续两次上了黄盖的当而没有起疑心?赤壁之战中双方胜败的原因各是什么?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教师仅作点拨及小结即可。

  “思考、练习”2和“思考、练习”3可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完成。火攻可分为四步:①黄盖写信,向曹操假投降;②选择刮东南风的一天,船上装上引火的材料,驶向曹营;③船接近曹营时,黄盖命人点火,火船冲进曹营,曹营火光冲天;④周瑜带兵追杀曹军,曹操从华容道逃跑。第3题要求学生找出写东南风的句子,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这也是实施火攻的关键条件。说明东吴的将领善于利用天时和地利等自然条件。如果没有这一关键条件,火攻就不可能实施。如果东南风不急,船行便不快,火攻也有可能因对方有了防备而失败。所以,火攻计策之所以能取胜,归根结底是东吴的将领知己知彼又懂得利用天时之利的结果。

  4、课后拓展。可让学生课外搜集和阅读三国故事,召开故事会,评出讲得好的同学。也可以办一个展览,把同学们搜集到的有关三国人物的故事、资料等展出,交流一下阅读体会。

  四、参考资料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时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公元二零八年秋天,曹操在统一了北方之后亲率号称八十万人的水军沿江南下,企图消灭刘备及孙权,统一中国。孙权与刘备结成联盟,共同抗击曹军,两军在位于长江中游的赤壁相遇。吴蜀联军根据曹操士兵都是北方人,不习水战以及他们的战船相连行动不便等不利因素,巧设诈降火攻之计,大破曹军。曹操军队死伤无数,损失惨重,仓皇败走华容道,逃回北方。此后曹操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实力,刘备趁机夺取了益州、荆州,与魏、吴两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赤壁历史上发生赤壁之战的地方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长江南岸的赤壁山。其山高五十多米,岩石皆呈赭红色,是约一亿年前因砾石、砂子与铁质、钙质等物沉积胶结氧化而成,又因地质断层而露出地面,这种特殊的地貌被后人传说为火烧赤壁时烧成红色的,因而更增添了赤壁之战的神奇色彩。此外湖北黄岗县西北的江滨有一赤鼻矶,也是悬崖峭壁赭红如火烧一般,兀立临江,因与“赤壁”同音,相传为赤壁古战场。宋朝苏轼贬官任黄州团练副使时,曾经游历此地,追怀古事,写下了千古绝唱《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文章,其实此处并非真正的赤壁古战场。

  曹操(155—220)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史称魏武帝。曹操祖籍安徽亳县,小名阿瞒,字孟德。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扩张了自己的军事实力,又于建安元年(196年)把汉献帝迎至许昌,遂“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13年做了丞相,赤壁之战被刘备孙权击败后回北方重整势力。公元216年自封魏王,曹丕继位后追封其父为武帝。曹操精通兵法,又长于诗歌,以诗抒发报负,今存诗20余首。其诗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成为英雄老当益壮,志气冲天的代言,堪称千古绝唱。

  周瑜(175—210)字公瑾,三国时吴国名将,庐江舒县(安徽舒城)人,出身士族,辅佐孙策、孙权建孙吴政权,又与孙权为连襟。在建安13年曹操大军压境时与鲁肃等人力主迎战,并亲率大军破曹操于赤壁,赢得了千古英雄美名,后因病去世。

  黄盖字公覆,吴国宿将,零陵泉陵(今湖南零陵)人。赤壁之战中,他率领数10艘装满芦苇、火硝和硫磺等引火之物的小船诈降,趁机点火以火攻之计破了曹军船阵和兵营。

  华容道华容是县名,设于西汉,在今湖北潜江县西南。因曹操赤壁之战后取道华容县北归,故称华容道。

  火硝又称土硝或硝石,白色或灰色,含有一种叫硝酸钾的化学物,受热分解后可释放大量氧气,是一种强氧化剂,可助燃,因而常用于制火药、火柴等。又因其中含有氮和钾,且易溶于水,故又可作化肥使用。

  硫磺硫的统称,为浅黄色结晶体,可用来制造硫酸、火药、焰火等,可作杀虫剂,又可用于治疗皮肤病。许多温泉水或地热井中抽出的热水中就含有硫的成份,因而可以治疗皮肤病。

赤壁之战教案3

  教学目标:

  1.按照课后第二题的提示读课文,理解课文。

  2.按照提示简要复述课文。

  3.懂得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理解,来找出东吴胜利,曹军失败的原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1.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听一首歌。

  课件出示:《三国演义》主题歌。

  2.说三国,道三国。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谈三国吧。

  大家看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说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儿?根据学生的回答来板书:长江。

  浪花淘尽英雄。在《赤壁之战》中,我们熟悉了哪些人物?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周瑜、黄盖、曹操。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大将军指挥3万兵马,击溃了曹操的80万雄师,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真是了不起。为什么东吴区区3万兵士却能打败曹操的威猛之师呢?让我们通过阅读课文来解答这个问题。

  二.课件出示,教师提问:赤壁之战前,交战双方的形势怎样?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第一段,找一找答案。

  1.学生齐读课文。

  2.指名学生说,并找出课文相应的词句。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

  3.关于双方兵力的对比,课文中还有一个生动的比喻,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什么叫自不量力?句子中的鸡蛋指什么?石头呢?黄盖要使曹操相信,周瑜的什么行为自不量力?

  你能把这个句子改成意思相同,但语气有所不同的句子吗?

  三.继续讨论。

  1.教师提问:大战在即,黄盖观察到了敌我双方的形势,他向周瑜提出了什么建议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火攻。

  周瑜听了黄盖的话,让黄盖把火攻的计策献上来。

  2.教师提问:课文有没有通过黄盖的话直接把计策的具体内容写出来?

  我们大家比曹操聪明多了,我们都知道黄盖设计了一系列的计策来对付曹操。你们怎么知道的?

  让我们分组朗读一下课文第三段,想一想火攻的计策是怎样实现的。

  4.学生分组朗读后,教师指示:接下来,我们分成4人小组来讨论一下,黄盖火攻的计策是怎么一步步地实现的。

  5.设计情境对话。

  课件出示。

  这里有一个小剧本,可台词不完整。我拣个便宜,我就来扮演周瑜,谁来扮演黄盖呀?指名学生上台,说:“你来扮演黄盖,必须把黄盖的话补充完整,能做到吗?”对其他学生说:“我们在表演的时候,希望大家认真地看,给我们提提意见。”

  师生表演后,学生发表意见,评价。

  6.教师小结:我们通过对课文的阅读,知道了火攻是通过黄盖写信假降、准备装着炸药的船只、趁着东南风出发、火烧曹营、周瑜带兵追击这么几个步骤来完成的?火攻的结果怎样呢?课件出示图片。让我们看着图片,一起来复述一下战争的结果。学生集体复述。

  四.课件出示,教师提问:赤壁之战,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80万,原因在哪里?

  1.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找出能说明原因的语句来。

  学生自读。教师调整好课件,巡回检查。

  2.能说明东吴胜利,曹操失败原因的句子,你找到了哪一句?

  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黄盖是周瑜手下一名聪明的老将,你认为他的聪明体现在什么地方?

  我军的弱点是什么?曹军 呢?教师板书:知己知彼。

  黄盖在说这段话的时候,态度是怎样的?你能用胸有成竹的语气来读一下这段话吗?指名读,集体读。

  3.你还找到了哪句?

  学生说“不错……硫磺。”一句。

  周瑜为什么要选择一个东南风很急的日子来袭击曹操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天时地利。

  课件出示,比较句子。

  这两个句子的意思基本一致,可很显然,第二个句子比第一个句子要生动。你觉得,第一句好在什么地方?

  你能仿照这个句子,用“不是……也不是……而是……”来写句子吗?

  学生写,交流。

  4.曹军80万,却负于东吴区区3万兵马,你觉得曹操有没有责任?你从文章的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根据学生回答先出示第一句。

  (1)这句话说明曹操有没有怀疑黄盖是假投降?他为什么不怀疑?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骄傲自大。

  (2)出示第二句和第三句。显示第二句。

  失信是什么意思?句子中哪个词语写出了曹操对黄盖投降一点都不怀疑?曹操相信黄盖没有失信,说明他怎么样?

  根据回答板书:大意。

  让我们用骄傲自大、得意洋洋的语气一起来把曹操的这句话来朗读一遍。集体朗读。

  (3)课件出示第三句。

  你能把这个句子换个说法,而意思不发生改变吗?指名学生发言。

  五.教师总结:因为周瑜和黄盖能知己知彼,巧用天时地利,采用正确的方法来打击敌人。所以,东吴赢得了胜利。而曹操却因为骄傲自大而失败了。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学习周瑜和黄盖这种实事求是的品格,在各方面都能取得进步。

  接下来我想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法作品。这是……

  我要把这幅作品送给我们班级,希望大家多学习我们祖国优美的古代文化。

  资料提供者:

赤壁之战教案4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遣将、计策、波浪滔天、眺望、缆绳、硫磺、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

  2.初步读懂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17赤壁之战

  二、学生交流背景,解题

  赤壁之战:发生在赤壁的战斗。

  背景:东汉末年,曹操率军南下,攻打东吴,想夺取东吴的广大地方。“孙、刘”联合,又有东吴老将黄盖施苦肉计,东吴大将周瑜乘势火攻曹军,以弱胜强,大获全胜。本文记叙的就是这个故事。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思考:交战双方都是哪些人,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边读边思考边在书上勾划。

  2.简要汇报自己的收获。(曹操率兵攻打东吴,因为士兵坐不贯船,就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计策,火烧曹军的战船、军营,曹军大败而逃。或简要的评价人物也可以)

  3.检查预习生字、新词的情况。

  ①读生字字音:率、瑜、遣、渡、策、滔、眺、幔、遮、苇、硫、磺、缆、盔(组词)

  ②注意字形

  眺:右边笔顺丿兆

  缆:右上部的笔顺

  ③词语

  相持:两方坚持对立,各不相让。

  计策:对付某个人或者某种事情而事先安排好的方法或策略。

  自不量力: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量,估量。

  定睛:集中视线。

  不计其数:没法计算它的数量。形容很多。计,计算。

  调兵遣将: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

  丢盔弃甲: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情形。盔,打仗时用来保护头部的帽子,多用金属制成。甲,用皮革或金属做的护身衣服。

  无心应战:没有心思跟进攻的敌人打仗。

  四、理清顺序,划分段落

  按事情发展顺序,全文可分三段。

  事情的起因。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曹操南下攻打东吴,两军在赤壁隔江相峙。曹操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准备渡江。

  事情经过。

  第二段(3-4自然段)老将黄盖分析敌我情况,针对曹军用铁索连船的错误,提出火攻的办法,得到周瑜的赞同。

  事情结果。

  第三段(5自然段-结束)黄盖写信给曹操,说愿意投降曹操,曹操信以为真,结果黄盖驾船火烧曹营,大败曹军。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重点学习课文第三部分,懂得赤壁之战东吴取胜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1.重点学习课文第三部分,懂得赤壁之战东吴取胜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主要内容?

  2.追问:双方都是谁?交战原因是什么?“曹操”凭什么打?“周瑜”靠什么打?

  板书:曹操80万

  周瑜3万

  3.导语

  这就是双方当时的基本情况,“东吴”3万人,而“北魏”80万人,弱小的东吴面对的是强大无比的“北魏”,而战争的结果怎样呢?弱小的东吴战胜了强大无比的“北魏”。这就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一个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也正是留传至今,闻名于世的原因。那么,东吴军队究竟怎样战胜北魏军队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

  二、速读引路,精读细品

  (一)我们通过速读已经理清了赤壁之战的前因后果,可这个故事,值得讨论的地方还有很多,请你快速默读,在你认为需要讨论的地方作上记号,试着给全文提几个主要问题。

  (二)梳理归纳问题,课件显示。

  1.赤壁之战前,双方的形势怎样?

  2.双方安排了哪些战术?

  3.赤壁之战,,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80万,原因在哪里?

  (三)速读与精读结合,解疑

  1.回忆释疑的方法:

  (1)寻找式速读全文,找到解决问题的段落。(找)

  (2)轻声自读找到的段落。(读)

  (3)画下你认为能解决问题的词句。(画)

  (4)细读句词,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议)

  2.学生按以上四步自读自悟。

  3.自学反馈。

  (四)课件演示

  赤壁之战的过程(出发、炸降、点火、着火、大胜)

  (五)我们重点分析一下东吴以少胜多的原因:仍用四步法四人小组学习讨论交流。

  原因1:

  (1)课件显示描写曹操的句子。从这些词句可以看出曹操这人怎么样?(轻敌)

  A.曹操接到黄盖的信,欢喜得不得了。

  B.曹操笑着说:“黄盖没有失信,果然来投降了!

  C.曹操只道是黄盖来投降了,高兴还来不及,哪儿想到防备。

  (2)朗读训练:读出曹操轻敌的语气。

  原因2:

  (1)找出重点词句细品:

  A.曹军号称80万,我军才3万,相差太远了。

  B.曹操的兵士都是北方人,坐不惯船。

  C.船尾接船头,船头接船尾。

  (2)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知己知彼,抓住对方弱点)

  原因3:

  画出有关句子读议东南风对火攻战术的帮助?(船速快、火势大、蔓延快)

  这说明——(巧用天时地利)

  (1)这一天东南风很急,江面上波浪滔天。

  小学四年级语文《赤壁之战》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2)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

  原因4:

  (1)找出重点词句细品

  A.20条船里装满芦苇,上面铺上火硝、硫磺,都用幔子遮着。

  B.还有几条小船拴在大船后面。

  C.曹操坐小船逃到江岸,忽听得背后鼓声震天,周瑜的兵逃来了。

  (2)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考虑安排周详)

  (六)小结原因:东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上“虽然……但是……,不但……而且……甚至”)

  面对强大的敌军,东吴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动脑筋,想办法,看准对手的弱点,狠狠地打,使战斗取得了胜利。

  三、总结

  1.读了这个故事,你体会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2.在文章的写法上你学到了什么?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学本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直奔重点,创设情境,用作战图和人物画像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有顺序地介绍本文,并根据疑点让学生展开辩论以完成本课教学。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归纳出赤壁之战双方胜负的根本原因;理清“火攻”一段的顺序,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教师通过电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学生自述故事的过程提出疑点,通过讨论来解决难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编顺口溜等方式理清“火攻”这一仗的顺序。

  探究活动

  1.搜集和阅读三国故事,召开故事会,评出讲得好的同学。

  2.办一个展览,把同学们搜集到的有关三国人物的故事、资料等展出,交流一下阅读体会。

  3.对书中的人物进行简单的评析。

赤壁之战教案5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根据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有关章节

  改写而成,叙述了东吴都督周瑜采用部下黄盖诈降和用火攻的计策,在赤壁以三万兵力打败曹操八十万大军的故事。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这一战役不仅改变了当时双方力量的对比,也为后来的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奠定了基础。

  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为三部分,记叙了战役的经过。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着重叙述了火攻这一仗是怎样打的。

  这篇课文编写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了解战事的全过程,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1.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事件的经过和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二、说教学方法

  1.教法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当引导、点拨及必要的归纳、小结和讲解。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2.学法

  小组合作自学探究,通过读、思、讲、议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是在第一课时理清了文章的顺序及结构和理清前四个自然段课文条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第五至第十一自然段。这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导入新课。让学生了解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第二步:抓住重点认真分析。

  1. 指名朗读课文。问:本文的重点部分是第几部分?要求学生概括这部分的意思。

  2.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这次战役是用火攻的方法取胜的,那么火攻是分哪几步进行的?每一步都做了什么?要求学生认真读第五自然段至第十一自然段,概括自然段段意。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自然段合并。思考“火攻”分几步?意图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3.指名说说自然段段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4.出示第五至第十一自然段段意,分组讨论分析归纳合并。小组代表汇报。接着分组朗读火攻这四步的内容,然后让学生继续讨论,把火攻这四步用小标题或简明的提纲概括出来。然后抽几个小组代表到黑板板书出来。老师再小结。意图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

  5.问:火攻的四步,咱们清楚了,但“火攻”之计能得以实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学生肯定回答的是:东南风。这时要求学生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

  6.文中为什么多次写东南风?假如没有东南风,会怎样?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7.东南风是“火攻”妙计得以圆满实施的关键。那么,周瑜和黄盖根据什么情况制定了“火攻”之计?要求学生找出有关段落读读。在分析。

  8.指名按顺序复述火攻的具体步骤,通过复述理清课文写作顺序,从而实施由繁到简、由简到繁,进一步进行语言条理性的训练。

  第三步:总结全文,提高认识。

  1.集体朗读课文。然后讨论分析:“赤壁之战”中,周瑜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曹操惨败的原因是什么?接着引导学生用三个词语概括出来,即: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 骄兵必败 指名上台板书出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和收益?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表

  自己的见解,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同时也达到了德育渗透的目的。

  3.教师总结:“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它确实使人从中受益匪浅。我们无论对待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制定方案,要优中选优,要牢记傲兵必败的道理。让我们永远谦虚,不断进步!

  第四步: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四、说板书设计

  (一) 写诈降书,施火攻计

  知己知彼

  (二)满载火药,借东南风

  赤壁之战

  (三)火船冲曹,大火漫天

  骄兵必败

  (四) 带兵追杀,曹军大败

  我认为这样的板书简洁明了,便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同时又体现文章的重点,使板书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的板书主要引导学生来完成,目的是让学生有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培养学生敢于上台展示自我的勇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赤壁之战教案6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谴将、计策、波浪滔天、眺望、缆绳、硫磺、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事情的经过和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课前准备】

  学生在课前四人为一组,自叠纸船。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导语:三国故事,人人皆知。如“单刀会”、“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部分内容改编的《赤壁之战》。(板书课题)

  2、你对“赤壁之战”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3、你还有哪些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小组学习:

  (1)自学生字新词。

  (2)围绕课始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3)对课文进行二次质疑,并由记录员负责记录。

  2、全班交流:

  (1)学习生字新词,注意字音、字形、字义。

  (2)分小组指读课文。

  (3)交流已经读懂的问题。

  (4)各小组交流提出的新问题。

  三、了解梗概,分清条理。

  1、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连起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解题引趣,导入新课。

  1、解题。

  (1)请齐读课题《赤壁之战》

  (2)“赤壁”是地名,你能否把题目变成一句话。

  (3)请把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的结果加进去说一说。

  2、从课文入手,概括主要内容:

  (1)战争开始时,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何?

  (2)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役?(以少胜多)

  (3)把“以少胜多”也加进题目中说一说。(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结果周瑜获胜,曹操战败。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4)出示写有上面这段话的幻灯片。

  问:大家看,这段话与这篇课文有什么关系?(本文的主要内容)

  (5)作为本课的主要内容,你觉得它还缺点什么?(东吴周瑜是如何取胜的?)

  (6)那么东吴是如何取胜的呢?(用火攻打败曹操的。)

  (7)把“火攻”加进去再说一说。

  出示第二张幻灯片:(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周瑜用火攻打败曹操,。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8)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是从什么入手来概括课文的?

  (课题)

  (9)今后在阅读写事的文章时,可以从课题入手,用提问题的方法,逐一加入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主要内容。

  二、分析东吴取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充分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动手操作)

  1、“火攻”分哪几步进行的?请你用简单的词语概括一下每一步中双方的表现?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周瑜 曹操

  黄盖诈降 骄傲轻敌

  乘风攻敌 信以为真

  火烧曹营 死伤无数

  追兵掩杀 丢盔弃甲

  2、黄盖诈降曹操为什么会相信?(从信中分析)

  3、请大家齐读第26页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话。

  4、周瑜凭什么断定诈降计一定能成功?

  5、充分了解对方心理、特点叫做知己。那么与此相反的呢?——知彼(板书:知己知彼)

  6、黄盖为什么选在有东南风的那天发动火攻?

  (1)四人为一组用纸船演示一下东吴是如何火攻的?

  (2)在演示的同时思考:东吴都利用了哪些有利的条件,又避免了哪些不利之处?

  (3)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参与讨论。

  东南风——天时

  曹操的人马驻扎在西北方向,东南风把火吹向西北——地利

  曹军铁锁连船易于火攻

  东吴发挥了擅长水战的优势而避免了长期相持、以少敌众的不一之处——扬长避短

  归纳板书: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7、大家再来读第三自然段黄盖的分析,你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二、发散思维,学习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的结果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此后三国之间有混战了七十二年,才最后由西晋统一了中国。

  请问:赤壁一战,你认为谁获胜好?(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1)曹操胜了好

  (2)东吴胜了好

  (3)谁胜了也不好,都是老百姓遭殃。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归纳:

  第一种观点正确,曹操胜利就可以统一中国了。

  第二种观点只从东吴局部的利益出发,保住了一方平安,却造成了长期的军阀混战。

  第三种观点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长期对峙对老百姓的危害最大。

  2、不少同学喜欢玩电脑游戏,其中就有《三国演义》的游戏,今天就请你用纸船来做一下游戏,曹操如何才能取胜?

  学生动手演示:拆开纸船,利用西北风,分路进攻,发挥人多的优势。

  3、教师归纳总结:曹操要想取胜,根本原因还是要做到“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这是赢得战争的最根本的准则。

  三、结课激趣,引导学生到课外去广泛阅读

  七十二年后,西晋大将王——曹操正是吸取了赤壁之战的历史教训,做到了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所以顺江而下直捣金陵,灭掉东吴,完成了统一。大家课下可以阅读有关三国的故事。

赤壁之战教案7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生字,掌握“率领、相持、计策、失信、眺望、波浪滔天、自不量力、调兵遣将、丢盔弃甲”等词语的意思,赤壁之战 教学设计示例 教案。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3.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有条理的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本课内容,培养学生遇事多分析、勤动脑的好习惯。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学本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直奔重点,创设情境,用作战图和人物画像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有顺序地介绍本文,并根据疑点让学生展开辩论以完成本课教学。

  (二)学生学法

  小组合作自学探究,通过读、思、讲、议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归纳出赤壁之战双方胜负的根本原因;理清“火攻”一段的顺序,学习技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二)难点

  理清“火攻”全过程的顺序。

  (三)疑点

  曹操该不该输?为什么?

  (四)解决办法

  教师通过电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学生自述故事的过程提出疑点,通过讨论来解决难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编顺口溜等方式理清“火攻”这一位的顺序。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交流,使学生畅所欲言,阐明观点,求得最佳理解效果。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鼓励学生参与板书

  同学们,最近班上哪些同学写字有进步?

  请一名代表,把课题写在黑板上。

  (板书:17赤壁之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围绕课题的“战”字想一想,课文会写一些什么内容?

  (学生可能提出:交战双方是谁?他们都是干什么的?为什么交战?交战结果怎样?等)

  2.激励学生积极读书。

  教师导语:我们先把课文读一遍。怎么读呢?自由选择,当读到你愿意读的段落时,可站起来读。(读后,了解读的情况并表扬多读的同学。)

  (三)了解“认识起点”,据实施教

  1.直接了解,开门见山,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赤壁之战 教学设计示例 教案》。

  教师设问:学这篇课文前,有谁了解“赤壁之战”?你是通过什么知道的?

  2.设计情境,展现已知。

  教师出示作战图和人物画像。

  启发学生:谁能利用老师提供的作战图和人物画像,把“赤壁之战”向同学们作个简要介绍?

  (学生可以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介绍;也可按时间、地点、人物、力量对比、经过、结果的方式介绍。)

  (四)再读课文

  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

  2.交流回答。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书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激励学生深究,深入剖析

  1.利用兴趣,直入重点。

  教师询问:读课文的时候,你们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

  (根据以往对学生的了解,一般学生对“火攻”一仗的过程有兴趣。引导学生在书中找到这一部分,明确阅读范围。)

  2.分组活动,自学探究。

  教师启发:“火攻”这一仗是分好几步来实施的。请大家好好阅读这部分,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是哪一招?并说出原因。

  3.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时,将说精彩点和读精彩段相结合,使理解与朗读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

  4.练习概括,自由创作。

  (l)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知道了火攻的每一步都是很精彩的,缺了哪一步都不行,这么好的计策,愿意记住吗?怎么做才容易记呢?(学生可以编顺口溜、编诗歌、概括为词语、编写成短句等。)

  (2)让提出办法的学生领头,自由组成创作编写小组进行活动。

  (3)交流汇报,互相启发。

  (学生口头交流后,教师让学生把自己的创作成果写在黑板上。)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升华认识,深化思想

  1.教师启发:周瑜以3万人打败曹操80万人,这叫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以少胜多)

  2.提出问题,引发辩论。

  教师:你们认为曹操该不该输?为什么?请大家展开辩论。

  辩论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曹操一方为什么不该输,却输了?周瑜一方不可能赢,却赢了?

  (四)积累词语,欣赏佳句

  1.积累词语。

  这篇课文生动地描述了一次伟大的战役,其中运用了不少成语,咱们办一个“成语栏”好不好?同桌合作,找一找,写一写,看谁写得多。

  启发学生:除了课文中现有的成语,也可根据课文中的句子的意思概括出成语。(得意忘形、以卵击石、知己知彼、敌众我寡、敌强我弱、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骄兵必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

  2.欣赏佳句。

  让学生读一个自己最欣赏的句子,说说欣赏的内容和原因。

  (五)总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受到什么启发?(一失足而成千古恨;胜败就在转眼间,遇事要多动脑,多思考,多分析。)

  赤壁之战围绕着周曹双方胜败的原因这一中心,环环相扣,一步步将这场战争的全过程生动地描绘下来,以后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也要注意按一定顺序写,这样文章才会条理清楚。

  (六)布置作业

  以下两题任选一题完成

  1.复述《赤壁之战》给爸爸、妈妈听。

  2.课后观看《三国演义》影视片或读《三国演义》的其他故事,并总结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附:板书设计

赤壁之战教案8

  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的后面部分和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的前面部分,有删改。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它的起因是:东吴大将周瑜率军南下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东吴大将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与曹军隔江相对。战前双方都在做战斗的准备:曹操为了大军渡江,叫人用铁索连船,周瑜针对曹军弱点,决定实施火攻。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并做到有情感。

  2、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认识罗贯中笔下的曹操等人物形象和了解赤壁之战的生动场面,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名著的欣赏、审美能力。

  3、初步学会抓住文章的前后联系,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对此类文章的阅读兴趣,从而唤起课外阅读的热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在阅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和合作探究能力。

  4、帮助学生认识“幔、倘、聘、绛、拈、卒、堕”;会写“巡、刃、倘、聘、拈、韩、卒、舵、雌”;理解“巡哨、利刃、天助我也、士卒、决雌雄、漫天彻地、觑、拈、鏖、倘”等词语。

  5、鼓励学生在课外多读一点《三国演义》的故事。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认识罗贯中笔下的曹操等人物形象和了解赤壁之战的生动场面,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名著的欣赏、审美能力。

  2、初步学会抓住文章的前后联系,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对此类文章的阅读兴趣,从而唤起课外阅读的热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在阅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和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让我们再次回到当年硝烟弥漫的古战场,看看几位英雄人物是怎样斗智斗勇的。

  二、细读课文,认识故事人物。

  ㈠默读课文,想一想:在赤壁之战中,拥有精兵强将的曹操的神态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请把这样的语句画下来。

  1、默读批注。

  2、交流

  (1)操笑曰:“冬至已过,安得无东南风?何足为怪?”

  (2)操大喜,遂与众将来到水寨中大船上,观望黄盖船到。

  (3)操迎风大笑,自以为得志。

  (4)操笑曰:“黄盖来降,此天助我也!”

  (5)曹省悟,便问:“谁去止之?”

  (6)操叫苦连声。

  ⒊请同学们浏览这六句话,提出问题

  曹操从“大喜、大笑”到“省悟”再到“叫苦连声”,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⒋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认真默读、勾画,找找其中的原因。

  ㈡交流探讨,认识人物形象。

  1、学习交流“黄盖假降,曹操中计”这部分。

  ⑴出示

  程昱入告曹操曰:“今日东南风起,宜预提防。”

  操笑曰:“冬至已过,安得无东南风?何足为怪?”

  ①指名朗读程昱、曹操二人的对话。重点朗读曹操的话,体会反问句的语气。

  ②从曹操的话语中,你体会出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

  (曹操对程昱的提醒不屑一顾,连用两个反问句,可见这时已经曹操傲慢轻敌。)

  ③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二人的对话。

  ⑵出示书信内容

  “周瑜关防得紧,因此无计脱身。今有鄱阳湖新运到粮,周瑜差盖巡哨,已有方便。好歹杀江东名将,献首来降。只在今晚二更,船上插青龙牙旗者,即粮船也。”

  ①指名朗读信的内容。

  ②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这封信有何玄机?(学生思考)

  学生可能会说

  带士兵粮草投降,为船里装火药打埋伏;

  信中说杀江东名将,其实杀的是曹操派来诈降的将领蔡和;

  信中说周瑜看防得紧,无计脱身,只在今晚二更。这样曹操不但不会起疑心,而且这样为在离曹营二里点火创造了条件,天黑不易被发现。

  ③从这封书信可以看出周瑜是怎样的一个人?(深谋远虑)

  ④集体朗读书信的内容。

  过渡语:接到信的曹操此时已是满心欢喜,迎风大笑。课文中除了直接描写曹操十分高兴,还有一处描写可以表现曹操此时心情十分高兴,同学们迅速找一找。

  2、学习“亲迎黄盖,曹操兴奋不已”。

  请同学朗读“操在中军遥望隔江,看看月上,照耀江水,如万道金蛇,翻波戏浪。”

  ①读了这句话,你觉得这样的景色美吗?曹操的心情如何?

  ②小结:看来,环境的描写可以反映此时人物的心情。曹操抬头仰望明月高悬,俯首江中翻波戏浪,迎风大笑。当听到军士报告黄盖粮船驶来,操笑曰:“黄盖来降,此天助我也!”这时,曹操心中想什么?心情如何?(兴奋不已)。

  3、学习“火烧曹营,曹操省悟已迟”。

  导语:但是,曹操马上醒悟了,为什么?

  ⑴集体朗读程昱的话。

  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程昱的认识。

  ——仔细观察,细心谨慎。

  导语:可惜曹操省悟已迟,黄盖在距曹寨二里水面点火,江面一片火海。

  ⑵出示

  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烟焰障天。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只一时尽着;又被铁环锁住,无处逃避。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

  ①自由朗读这段文字,边读边想象画面。

  ②同桌之间交流。

  ③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④出示插图,观察图画,并结合这段话中的具体词语,说一说想象到的情景。

  A着火的时间短还是长?(曹寨中船只一时尽着。)

  B火光亮到什么程度?(一派通红)

  C烟浓到什么程度?(浓烟封住了江面,分不出哪里是谁,那里是岸。)

  D曹军的士兵此时是什么样的?(曹军士兵哭喊声一片,个个丢盔弃甲,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

  E用一段通顺的话说一说。

  ——火光照得满天通红,浓烟封住了江面,分不出哪里是谁,那里是岸。曹军士兵哭喊声一片,个个丢盔弃甲,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

  ⑤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曹操见大势已去,是叫苦连声,此时,你想对曹操说什么?

  4、集体朗读第五自然段,说一说

  ⑴“火攻”计策的成功实施主要有哪些关键的步骤?

  ⑵从“火攻”计策的制定与实施,你对周瑜和黄盖有怎样的印象?

  三、总结全文

  “赤壁之战”的结果验证了“火攻”计策制定的正确、实施安排的周密。而计策的制定又源于战前东吴周瑜、黄盖对敌我双方情况的正确分析,能够知已知彼、扬长避短,特别是把握了曹操的弱点(他仗着兵多将强,骄傲轻敌),利用了曹操的错误(他用铁索连船潜伏着的危机就是:一旦起火,就会火烧连营)。

  在“赤壁之战”的火影刀光之中,我们认识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因骄而败的曹操,有勇有谋的黄盖,谋略深远的周瑜。

  四、集体朗读诗句,回味赤壁之战

  魏吴争斗决雌雄,

  赤壁楼船一扫空。

  烈火初张照云海,

  周郎曾此破曹公。

  五、作业布置。

  1、诗句采集

  魏吴争斗决雌雄,赤壁楼船一扫空。烈火初张照云海,周郎曾此破曹公。

  2、片段采集

  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烟焰障天。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只一时尽着;又被铁环锁住,无处逃避。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

  3、学完课文,你一定会被火烧赤壁的战争场面吸引。请同学们课后把《三国演义》找来读一读,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设计:

  赤壁之战

  (火攻)

  周瑜曹操

  (三万兵)(八十万兵)

  黄盖假降喜接降书

  趁风行船笑迎黄盖

  备引火船省悟已迟

  二里点火叫苦连声

  伏兵追杀登岸逃走

  数军合围伤亡惨重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赤壁之战教案9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1、熟读全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巩固文言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情感价值观目标:学会运用知已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的方法来对待学习、对待生活

  学习重点与难点:巩固文言基础知识

  学法指导:诵读 自主合作探究 练习巩固

  知识链接:

  ●赤壁之战的典故和成语

  典故 三顾茅庐 赤壁之战 苦肉计 官渡之战 草船借箭 借东风 三气周瑜

  成语 三分天下 鞠躬尽瘁

  ●历史已经随着江水远去,硝烟已经散尽,很多人说曹操如果听取贾诩的建议就不会失败,但我想曹操有他自己的看法

  在感叹曹操的时候其实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羽扇纶巾”的周瑜,他“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潇洒,和乌林那惊天动地的一把大火

  公元209年的第一场雪就这样被映红了……

  此正是: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复习提纲:教材知识点梳理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将军禽操 2.五万兵难卒合

  3.顷之,烟炎张天 4.雷鼓大震

  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荆州与国临接 2.备南走

  3.致殷勤之意 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5.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6.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7.鼎足之形成矣 8.刘琮束手

  9.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10.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11.权起更衣 12.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13.地方数千里 14.当横行天下

  15.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6.邂逅不如意

  17.初一交战 18.去北军二里余

  19.北军大坏 20.北面而事之

  三.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1.敬贤礼士 2.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3.必蹶上将军 4.乘犊车,从吏卒

  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6.可烧而走也

  7.瑜等率轻锐 8.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9.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10.操悉浮以沿江

  11.英雄乐业 12.备南走

  13.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14.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15.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

  四.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一)实词

  1.此帝王之资也 2.二子不协 3.与操有隙

  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5.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 7.如其克谐

  8 肃宣权旨 9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10近者奉辞伐罪 11.权以示群下

  12.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13.不复料其虚实

  14今以实校之 1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6.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24.上建旌旗

  25.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二)虚词

  1.比至南郡 2.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3.向察众人之议 4.累官故不失州郡

  5.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 6.顷之,烟炎张天

  五.特殊句式

  1.刘备天下枭雄 2.我,子瑜友也

  3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4豫州今欲何至

  5.行将为人所并 6.我,子瑜友也

  7.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于)江东

  8.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导学案2(鲁人教版必修1)

  《赤壁之战》教案设计5(鲁人教版必修1)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识孙权的形象——他的正确决策是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

  (二)认识鲁肃、周瑜、诸葛亮在这次战争中的作用。

  (三)了解史料剪裁从属于作者历史观的道理。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常用文言词。

  次:①临时驻扎。例:引次江北。②次序。例:余船以次俱进。

  当:①抵挡。例: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②应当。例:当横行天下。③会。例: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方:①方法、计谋。例:助画方略。②将要。例:方与将军会猎于吴。③刚。例:操军方连船舰。④方面、地区。例:挟天子以征四方。⑤古代计算面积用语,正方形(各边长度相等)。例:地方数千里。

  计:①出计、谋划。例:今为君计。②计谋。例:备用肃计。

  将:①将领。例:命猛将统兵数万。②统帅、带领。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③将要。例:将顺江东下。④扶持。例:出郭相扶将。⑤助词,无义。例:宫使驱将惜不得。

  蹶:①跌倒。例:一蹶不振。②使受挫。例:必蹶上将军。

  立:①站立。例: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②使成。例:足以立事。③即、立即。例:公子立自责,似无所容者。

  乃:①是。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②于是。例:乃罢会。③才。例:骑乃得过。④乃至。例: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夷:①削平。例:今操芟夷大难。②平坦。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③古代我国少数民族名。例: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走:①快跑、逃跑。例: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②使逃、驱赶。例:可烧而走也。

  卒:①士兵。例:以疲病之卒御孤疑之众。②死。例:鲁肃闻刘表卒。③终于。例: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二)容易误解的语言现象——二字相连却并非双音词。

  ①地方(土地纵横各……)[例]地方数千里。

  ②妻子(妻和儿女)[例]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③北面(面向北)[例]北面而事之。

  ④交通(相交而后通达)[例]阡陌交通。

  ⑤无论(不要说)[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⑥于是(在这件事上)[例]吾祖死于是。

  (三)本文突出了孙权什么性格、特点?

  分析: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时候,孙权不甘心受制于人,坚持采取对抗的方针,表现了他的英雄性格。但又持谨慎态度:对刘备,在了解他的兵力后,才和他结成联盟;对臣下,允许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即便是主张迎降,也不加以责罚。而在充分比较了敌我双方的优势劣势,作了最后决断之后,则坚决制止迎降的言论。他的深思熟虑和坚决果断的作风,使他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成为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人物。

赤壁之战教案10

  教师:同学们,中外战争史上这场闻名的赤壁之战就在两节课的时空内留在了我们的心里,相信这场战役一定深深地震撼了大家,每个人的内心肯定有许多话要说。那么假若你就是曹操当时身边的一个谋士,亲身经历了赤壁这一战,你有什么话要对曹操说,请给他写一封信,谈谈你的看法。

  或者请你以21世纪小学生的身份向三国时代的曹操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场战役的认识。也可以设想曹操当时在打了败仗之后,在向全军大会上,会如何向他的将士们本次战役。请你选择一种情景写下来。

  于是学生把阅读课文后的感悟与看法流诸成了以下的文字:

  1、致曹丞相的一封信

  曹丞相:

  您好!

  自从赤壁之战吾军被吴、蜀以3万败80万之后,汝可安好?此役,我军大败之因,吾了以下几点:

  其一、此次周瑜联合孔明敌我,我军自智斗不过其也;

  其次、此番黄盖使出苦肉之计,周瑜又假冒蔡、张二人,使汝将其二人斩之,我军武力大打折扣;

  其三、我军刚以少胜多败袁绍,而汝太轻敌也;

  其四、大战之日,东南风大作,火势才得以蔓延,可谓“天败汝也”。

  但此役尽为一教训,而后诸如此类之战仍有许多,汝万不可轻敌,亦勿须自卑,毕竟“胜败乃兵家常事”。汝做为一乱世枭雄,万不可轻易放弃。

  祝我军早日完成统一大业。

  谋士徐玮琎奉上

  公元332年

  2、曹操在败仗会的

  各位将士们:

  大家好。

  这次赤壁之战,我们不但没有取胜,而且伤亡惨重。但失败是成功之母。经过这次教训,我也吸取了许多经验。归纳起来主要以下几点:

  第一,是我太骄傲了,因为上次官渡之战的胜利就骄傲自满,轻视了对方的实力。现在80万大军惨败在3万小数下,真是惨痛啊。

  第二,是我太异想天开了,这也是骄傲引起的。黄盖是周瑜手下的一名老将,向来对国家忠心耿耿,他怎么会轻易投靠我军呢?

  第三,一个大错,就是我错杀了蔡瑁。如果我当时没有杀他,让他继续帮我练水兵,也不会造成今日我军死伤惨重。

  从今天起,我军要重新整顿兵力。以后,一定能完成统一大业。

  (呼号)曹军必胜!曹军必胜!

  3、一个小学生写给曹操的信

  孟德大将军你好:

  我是21世纪的一个小学生,是《三国演义》的忠实读者,在阅读三国的历史时,晚辈十分佩服将军的聪明过人,官渡以少胜多,使袁绍痛失颜良、文丑两员大将,谋士许攸也弃袁绍而去,最后将军大烧袁军粮库,袁军不战而败,这胆略令晚辈佩服之至。

  不过在阅读你与周瑜的赤壁之战历史时,晚辈有几个想法想与将军交流交流。一、将军应该知道轻敌是兵家大忌吧,那次黄盖来信,将军怎么会那么轻而易举地就相信了呢?你想,黄盖是孙权手下一员大将军,对孙权忠心耿耿,他们施行的那么一点苦肉计你怎么就看不出来呢?真是令人吃惊。二、让晚辈来分析一下这场战役中的各种因素吧。首先将军的兵士都是北方人,不识水性,而孙权军都是南方人,对水性了如指掌,虽说孙权军队才3万人,你军有80万人,可是,真打起来,你并不能占到什么便宜,你怎么就没有注意到这点呢?其次,那几天东南风很急,而且江面上波浪滔天,周瑜用火攻,恰恰是给你以致命的一击,这说明这一战周瑜军是经过了周密的安排的;第三,你军的船用铁索连着,想逃都逃不了,真是作茧自缚啊。因此,在晚辈看来,这场战役是你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错误的战略下打的一场错误的战役,实在令后人叹息。

  但你也给后人留下了活的战争策略,那就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知己知彼,正确决策、抓住机会,周密安排。不知将军是否有同感,也不知将军现在是否已经明白了其中的事理。

赤壁之战教案11

  一、教学目的:

  1、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

  3、 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

  二、 教学重点:

  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三、教学难点:

  使学生领悟到从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来看,应该希望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从而实现中国的统一。

  四、课前准备:

  学生阅读有关《三国演义》故事集

  五、教学时间:第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解题引趣,导入新课。

  1、 解题。

  (1)请齐读课题《赤壁之战》

  (2)“赤壁”是地名,你能否把题目变成一句话。

  (在赤壁进行的一场战役。)

  (3) 请把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的结果加进去说一说。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 战,周瑜获胜,曹操战败。)

  2、 从课文入手,概括主要内容:

  (1)战争开始时 ,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何?(能否用课文中的比方告诉对方)

  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双方力量对比悬殊。

  (鸡蛋-----碰(击)------------------------石头)

  (2) 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役?

  (以少胜多)

  (3) 把“以少胜多”也加进题目中说一说。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 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结果周瑜获胜,曹操战败。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4) 出示写有上面这段话的幻灯片。

  问:大家看,这段话与这篇课文有什么关系?

  (本文的主要内容)

  (5) 作为本课的主要内容,你觉得它还缺点什么?

  (东吴周瑜是如何取胜的?)

  (6)那么东吴是如何取胜的呢?

  (用火攻打败曹操的。)

  (7) 把“火攻”加进去再说一说。

  出示第二章幻灯片:]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 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周瑜用火攻打败曹操,。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8)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是从什么入手来概括课文的? (课题)

  (9)今后在阅读写事的文章时,可以从课题入手,用提问题的方法,逐一加入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主要内容。

  (10)进行简要复述

  (二)、分析东吴取胜的原因在于先发制人、知己知彼,充分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小组讨论】

  1、“火攻”分哪几步进行的?请你用简单的词语概括一下每一步中双方的表现?

  周瑜 曹操

  黄盖诈降 骄傲轻敌

  乘风攻敌 信以为真

  火烧曹营 死伤无数

  追兵掩杀 丢盔弃甲

  2、黄盖诈降曹操为什么会相信?(从信中分析)

  3、周瑜凭什么断定诈降计一定能成功?

  4、 充分了解对方心理、特点叫做知己。那么与此相反的呢?——知彼(板书知己知彼)

  5、黄盖为什么选在有东南风的那天发动火攻?

  (1) 四人为一组用纸船演示一下东吴是如何火攻的?

  (2) 在演示的同时思考:东吴都利用了哪些有利的条件,又避免了哪些不利之处?

  (3) 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参与讨论。

  东南风——天时

  曹操的人马驻扎在西北方向,东南风把火吹向西北——地利

  曹军铁锁连船易于火攻

  东吴发挥了擅长水战的优势而避免了长期相持、以少敌众的不一之处——扬长避短

  归纳板书: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7、大家再来读第三自然段黄盖的分析,你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三)、发散思维,学习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的结果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此后三国之间有混战了七十二年,才最后由西晋统一了中国。

  请问:赤壁一战,你认为谁获胜好?

  (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1) 曹操胜了好

  (2)东吴胜了好

  (3) 谁胜了也不好,都是老百姓遭殃。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归纳:

  第一种观点正确,曹操胜利就可以统一中国了。

  第二种观点只从东吴局部的利益出发,保住了一方平安,却造成了长期的军阀混战。

  第三种观点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长期对峙对老百姓的危害最大。

  2、教师归纳总结:曹操要想取胜,根本原因还是要做到“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这是赢得战争的最根本的准则。

  (四)、结课激趣,引导学生到课外去广泛阅读

  七十二年后,西晋大将王瀎正是吸取了赤壁之战的历史教训,做到了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所以顺江而下直捣金陵,灭掉东吴,完成了统一。大家课下可以看一

  七、对教案设计的几点说明:

  (一)本节课是我校在面向全校举行的交流性上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达到三个目的:

  1、在看板书讨论中,(课前看课件) 使学生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先发制人、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特别是“火攻”的三步骤。)

  3、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具体落实在:请问赤壁一战,你认为谁获胜好?)

  (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1) 曹操胜了好

  (2)东吴胜了好

  (3) 谁胜了也不好,都是老百姓遭殃。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归纳:

  第一种观点正确,曹操胜利就可以统一中国了。

  第二种观点只从东吴局部的利益出发,保住了一方平安,却造成了长期的军阀混战。

  第三种观点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长期对峙对老百姓的危害最大。

  (二)为完成以上目的,我在教学中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人人参与,以达到人人动脑思考的效果;并面对农村学生实际,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

  2、打破课堂常规,采用四人一组,围桌而做的方式,以利于学生讨论,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3、提出“你希望谁获胜”这一新颖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其积极思考,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历史。

  4、教师及时借阅《三国演义》,增强文化基奠。课上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课后对古典小说的阅读进行指导。

赤壁之战教案12

  一、课文特点介绍: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历史故事。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南下功打东吴,东吴大将周瑜采用诈降和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这是我国历史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二、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看图详细复述课文。

  2 能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学习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3 通过学习课文,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地利扬长避短。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 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2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看图详细复述“火烧赤壁”的经过。

  教学难点:学生缺少历史知识、地理知识及古代战争的知识。有关知识,老师可结合课文内容做些简单介绍。

  四、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思考:1 故事里主要写了战役双方的哪几代人?

  2 这次战役结果怎样?周瑜用什么方法取胜了曹操。

  (二)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给课文分段。读书、讨论、归纳、按事情发展顺序,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2):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

  第二段:(3—4)、第三段:(5---10)故事的经过。第四段:(11):故事的结果。

  (三)再读课文,概括各段段意

  1.学习第一段,默读课文

  思考:曹操攻打东吴,做了那些准备,当时参战双方的局势怎样?

  板书: 北岸 曹军80万

  ~~~~~~~~~~~~~~~~~~~~~~~~~~~~~~~~~~~~~~

  ~~~~~~~~长~~~~~~~~~江~~~~~~~~~~~~~~~~~

  ~~~~~~~~~~~~~~~~~~~~~~~~~~~~~~~~~~~~~~

  南岸 东吴3万

  概括段意:曹军南下攻打东吴,因兵士坐不惯船,就用铁索把船连起来,准备渡江。

  2.学习第二段,指名读课文。

  思考:着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概括段意:黄盖向周瑜提出火攻曹军的主意,并且献出了一个如何打的计策。

  3.学习第三段,读课文

  思考:东吴采用了正确的进攻策略,采取了几个步骤?

  黄盖诈降

  准备20条船,都用幔子遮着,里面装着芦苇,上面扑上火硝、硫磺、还有几条小船拴在大船后面。(说明东吴准备得十分充分)

  火攻曹营

  概括段意:黄盖写信给曹操,加意投降,趁东南风,让装满了引火材料的船向曹操的船冲去,使曹操的船和军营全烧了起来。

  4.学习第4段

  概括段意:周瑜乘胜追击,曹操大败而逃。

  (四)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读一读所写的各段段意,(纵观全文,得到整体印象)

  2、把各段段意串连起来,删去重复,对全文来说是次要的内容。

  3、为了把句子连贯起来,句与句之间可少许加一些必要的词语,有些词句可调换位置,使之成为完整通顺明白的一段话。

  主要内容:曹操率军攻打东吴,因兵干坐不惯船。就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计策,火烧曹营,曹操大败而逃。

  (五)看图详细复述“火烧赤壁”的经过。

  (六)课后练习:

  1、 用下面的字组词。

  遣( )度( )驻( )瑜( )

  遗( )渡( )注( )愉( )

  策( )( ) ( )( )

  窜( )( ) ( )( )

  降( )( ) ( )( )

  shuāi( ) jiàng( ) xiáng( )

  率 将 降

  ( ) jiāng( ) jiàng( )

  2、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1)非……不可……

  (2)不是……也不是……而是……

  3、写出各段的段落大意。

  4、复述“火烧赤壁”的经过

  板书设计

  北岸 曹操80万(多) 过于自信、轻敌

  长江 火 借

  攻 东

  风 知已知彼,扬长避短

  南岸 东吴3万(少) 准备充分,有智有谋。

赤壁之战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并运用克、遗、闻、次、为、以、乃、等文言实虚词

  2、掌握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如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等。

  3、能辩认出常见的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

  能力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

  2、能确切概括文本大意。

  3、培养学生再创作能力。

  情感目标:

  1、汲取民族智慧,理解文言文作品的内容价值。

  2、领悟到作品写古讽今的初衷。

  教学重点:

  1、熟练掌握并运用重点字词。

  2、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并发展个性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层次。

  课时安排:两节课

  备注:文言文讲解必须建立在学生熟悉文本的基础上,课前布置学生熟读课文,可抽一个早自习带读,课下学生预习。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这节课,我们进入新的主题单元:解读昨日战争。历史风起云涌,战争的硝烟曾经弥漫,我们学过的描写战争的作品有:(师生共同回忆)《曹刿论战》。曹刿的计谋是(共同回忆):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所以,在战争中,计谋是决定胜负的一个关键。古人将战争分为四种,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解释:战争的上策是挫败敌人的战略计谋,其次是挫败其外交,其次是进攻敌人的军队,最下才是攻城)

  今天我们所学的《赤壁之战》就是围绕着伐谋和伐交所展开的,其中有深谋远虑,有舌战群儒,也有针锋相对。好,让我们一起解读三国鼎立时期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赤壁之战。

  二、概括归纳再创作(设想是,模仿中国古典章回小说,起标题)

  教师:我们对文章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如果把课文编成课本剧,可分几幕?请给每幕起一个标题,要求字数保持一致。或四言,或五言/六言/七言……不限。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确定:课文可分为七幕

  现将学生当时的成果展示如下:

  第一组

  1、鲁肃献计促联军

  2、备从肃计入樊口

  3、孔明舌战东吴将

  4、战降不定权忧心

  5、公瑾回吴助仲谋

  6、联军备战抗曹操

  7、火烧赤壁成霸业

  第二组

  1、鲁肃献计,分析天下大势

  2、公见刘备,共讨联盟大事

  3、形势危急,孔明舌战群儒

  4、意见不一,孙权陷入困顿

  5、周瑜回归,安主抗敌之心

  6、箭在弦上,积极准备作战

  7、火借东风,曹操败走华容

  教师:(其他略,交流之后)请同学们选出你们喜欢的一组,写在书上,我们也将用那一组的成果讲解课文。剩下的小组,请将你们的成果贴在墙报上,供大家参考,欣赏。

  三、理解一篇文言文必须要扫清字词的障碍,下面请同学们拿出知识卡片(或积累本)积累你不熟悉的,或是你认为重要的字词。

  学生读书,积累。

  教师提示:

  1、文中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句式都应该作为你积累的重点,看一看你能不能独立地正确地找出。

  2、不确定的字词义,可以借助课下注释或古汉语字典。

  3、请积累“次、闻、以、乃”这四个词的一词多义。

  四、结语:

  下节课,我们将解答同学们的疑惑,一起解读昨日战争。

  五、作业:

  课下完成知识积累。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模仿古代章回小说的题目,为《赤壁之战》起了小标题,并且请大家做了知识积累,这节课我们先共同解答大家的疑惑。

  二、学生提问题,先请同学解答,解答不了的,教师解答,作补充。(略)

  确定的知识点:

  次:①驻扎: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②次序:余船以次俱进。

  闻:①听见: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②听说:鲁肃闻刘表卒。

  ③见闻:博闻强志。

  ④名望:先达德隆望尊。

  以:①用:夫以疲病御狐疑之众。

  ②因为:时操军兼以饥疫。

  ③认为:皆以美于徐公。

  ④连词,表目的或结果:挟天子以令诸侯。

  ⑤按照:余船以次俱进。

  乃:①才: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②甚至: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③是: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④于是:乃取蒙冲斗舰十艘。

  通假字:

  a)将军禽操:禽--擒

  b)卿能办之诚决:诚--请

  c)烟炎张天:炎--焰

  d)雷鼓大震:雷--擂

  词类活用(典型):

  1、晨夜兼道:晨、夜,名作状,日夜。道,名作动,赶路。

  2、敬贤礼士:贤,形作名,贤能的人。礼,名作动,以礼相待。

  3、必蹶上将军:蹶,使动用法,使……受挫折。

  4、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共,作动词,共有。

  5、甚失孤望:失,使动用法,使……失望。

  6、除残去秽:残、秽,形作名,坏人。

  7、可烧而走也:走,使动用法,使……逃跑。

  8、瑜等率轻锐继其后:轻锐,形作名,精锐部队。

  文言句式(典型)

  判断句:刘备天下枭雄。

  被动句:

  1、恐为操所先。

  2、受制于人。

  宾语前置句:

  1、豫州今欲何至?

  2、何以言之?

  定语后置句:

  1、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2、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3、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赤壁之战在各国都引起了巨大反响,可见其重要性和关键地位。那么,在如此至关重要的战争中,以天壤之别的悬殊力量,东吴最终使居高自傲的曹操败走华容。那么在你看来,这场战争的胜负,哪个人物起了关键作用?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呢?(各抒己见)

  参考:

  1、鲁肃:鲁肃是思度弘远的伐谋和伐交高手,而伐谋和伐交均是战争中的上上策。正是由于他的审时度事,及时地向孙权出谋献策,才使得东吴由最被动的局面逐渐取得有利的时机。鲁肃为人严谨又善言论,由开始的献计到战争酝酿时的坚持和表现出来的智慧,由座下独不言到召回周瑜,赤壁之战的胜利,鲁肃功不可没。

  2、诸葛亮:(学生对诸葛亮最为熟悉,也最感兴趣)诸葛亮舌战群儒推动了东吴主战的事态,也更加坚定了孙权主战的意志,他把孙权心中酝酿的主战思想激发出来了。诸葛亮是一个外交高手,面对孙权,他表现得不卑不亢且层层逼近,他也是一个心理专家,洞察了孙权心中所想,用激将法把孙权推到了主战的风口浪尖上。一向神机妙算的诸葛此次也是充分表现了他卓越的政治和外交才能。

  3、周瑜:虽说既生瑜何生亮,但在赤壁之战中的周瑜,却尽现大将气慨。与鲁肃的缜密,稳重相比,周瑜的直斥曹操更显其大将的胆气,而对于曹操虚夸的八十大军,也是令张昭们闻风丧胆的八十万大军,周瑜既有少年无畏的勇,又有切实分析的谋,可以说在《示壁之战》中的周瑜,绝对是有勇有谋的大将。

  4、孙权:其实孙权是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人物,也是课文中隐藏着的一个高手,可以说上述人物均是围绕孙权所写。课文中没有描写他的大段对话,有的只是只言片语,但是在详写采纳鲁肃建议派其拉拢刘备,听取双方意见当机立断主战中,已经将孙权的政治家风度跃然纸上了。孙权在朝中主战不定的情况下早已暗中准备下了三万精兵,等待着战争时机的成熟,可以说,孙权是赤壁之战的关键所在。连被孙权打败的曹操也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结语:历史已经远去,战争的硝烟也早已散尽,然而英雄们的深谋远虑,豪迈气慨却是为后人们所传诵至今。他们为后人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一个计谋,一场胜败,更多的应该是古人的智慧与气魄。问天下谁是英雄?我想同学们心里都有自己敬仰的英雄。

  作业:同样是赤壁之战,《资治通鉴》是一种写法,《三国演义》又是一种写法。请课下阅读《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比较二者的不同,要求形成书面,五百字以上。

赤壁之战教案14

  知识目标:

  1、熟读全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巩固文言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情感价值观目标:学会运用知已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的方法来对待学习、对待生活

  学习重点与难点:巩固文言基础知识

  学法指导:诵读 自主合作探究 练习巩固

  知识链接:

  ●赤壁之战的典故和成语

  典故 三顾茅庐 赤壁之战 苦肉计 官渡之战 草船借箭 借东风 三气周瑜

  成语 三分天下 鞠躬尽瘁

  ●历史已经随着江水远去,硝烟已经散尽,很多人说曹操如果听取贾诩的建议就不会失败,但我想曹操有他自己的看法

  在感叹曹操的时候其实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羽扇纶巾”的周瑜,他“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潇洒,和乌林那惊天动地的一把大火

  公元209年的第一场雪就这样被映红了……

  此正是: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复习提纲:教材知识点梳理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将军禽操

  2.五万兵难卒合

  3.顷之,烟炎张天

  4.雷鼓大震

  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荆州与国临接

  2.备南走

  3.致殷勤之意

  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5.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6.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7.鼎足之形成矣

  8.刘琮束手

  9.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10.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11.权起更衣

  12.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13.地方数千里

  14.当横行天下

  15.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6.邂逅不如意

  17.初一交战

  18.去北军二里余

  19.北军大坏

  20.北面而事之

  三.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敬贤礼士

  2.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3.必蹶上将军

  4.乘犊车,从吏卒

  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6.可烧而走也

  7.瑜等率轻锐

  8.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9.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10.操悉浮以沿江

  11.英雄乐业

  12.备南走

  13.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14.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15.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

  四.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一)实词

  此帝王之资也

  2.二子不协

  3.与操有隙

  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5.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

  7.如其克谐

  8 肃宣权旨

  9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10近者奉辞伐罪

  11.权以示群下

  12.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13.不复料其虚实

  14今以实校之

  1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6.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17.上建旌旗

  18.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二)虚词

  比至南郡

  2.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3.向察众人之议

  4.累官故不失州郡

  5.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

  6.顷之,烟炎张天

  五.特殊句式

  刘备天下枭雄

  2.我,子瑜友也

  3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4豫州今欲何至

  5.行将为人所并

  6.我,子瑜友也

  7.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于)江东

  8.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初步懂得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2、读准“率”、“遣”、“惯”、“渡”、“策”、“盔”等字,认清它们的字形,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调兵遣将”、“自不量力”等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反复地读中感悟“火攻”计策之妙。

  二、教学重点、难点:

  在反复地读中感悟“火攻”计策之妙。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板书:3万 80万 ,引导学生比较大小,师述:但是在特定的情况下,“3万”不仅不小于80万,甚至还大于“80”万,你们信吗?在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就有这么一个故事,板书:赤壁之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的课文,要求:

  ①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句子请多读几遍,直到读通为止。

  ②边读边体会,自在读课文时有什么感受?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①教师出示几幅有关“赤壁之战”的图片,引导学生:看到这幅图画,你想到了课文中的哪些词语?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立体感受。(听觉、视觉、心理的角度等)

  ②出示词语,教师引导学生认读:

  率领、夺取、调兵遣将、相持、计策、定惊、兵营、不计其数、丢盔弃甲

  ③出示几个难读的句子引导学生朗读。

  ④读了这篇课文以后,你有何感受?

  (三)研读课文,体悟“火攻”之妙。

  1、赤壁之战,东吴只有3万,却打败了曹军80万,原因何在呢?不要说我们,就连东吴的许多士兵在战争胜利以后还迷惑不解?为此,周瑜打算让黄盖在庆功会上来点破迷津,假如你就是黄盖,你会怎样在庆功会上摆事实、讲理由,让大家心服口服呢?仔细研读课文,从课文里找依据。

  (学生展开研读,教师参与其中,与学生对话。)

  2、学生展开交流,教师点拨。

  (可以用“记者招待会”的形式进行。)

  例:

  黄盖看准了敌人的强与弱,也分析了自己的强与弱,从而攻敌之弱,扬己之长。

  引导学生读悟相关语段,重点是读中悟情,以情促读,达到读悟浑然一体——

  1、“曹操的兵士都是北方人,……就下令渡江。”

  2、“曹军80万,我军才3万,……像逃也逃不了。”

  3、“东汉末年,……周瑜的兵在南岸。”

  △从“隔江相对”的形势联系后文周瑜趁东南风向北火攻曹营体会火攻的可能性;

  △从“曹军80万,我军才3万,相差太远了。”体会火攻的必要性;

  △从“船尾接船头,船头接船尾,……想逃也逃不了。”体会“火攻”的合理性。

  (四)存疑结课,保持研读热情。

  东吴这方面在开庆功会,总结胜利的经验,曹军其实也在总结,你认为他们会总结什么?(失败的教训)他们又会怎样联系实际总结这次惨痛的教训呢?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

  (五)作业

  1、完成作业本练习。

  2、摘录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板书随课堂动态生成)

【赤壁之战教案15篇】相关文章:

曹操赤壁之战失败源于瘟疫03-03

《赤壁之战》课后练习题05-30

小班优质教案-教案02-16

将进酒教案优秀教案08-27

钱塘湖春行教案教案11-17

晏殊《蝶恋花》教案教学教案11-15

小学教案12-14

《人和》教案02-16

教案《aoe》02-09

《离骚》教案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