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教案模板6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核舟记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核舟记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2、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并为适应改革开放,振兴中华而读书
教学设想
可运用道具(核舟模型)或幻灯(核舟图片)配合教学,以便学生有直观印象,加深理解并记忆。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喷喷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2、布置课内预习
请大家运用字典并结合黑板上的预习题自读这篇文章(有些题目需在自读本上笔答完成)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摘要在自读本上)。
2.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①罔、贻、轩敞、?篷等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
3.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要求用语精炼,各不超过十个字)。
4.思考下列问题:
(1)核舟大小如何?(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4)本文虽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5)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6)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怎样一个核心?
三、朗读课文
1.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
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道其成功之处。
2.老师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
读音要力求用标准的普通话,注音要正确,特别是古今异读、变读、通假字、多音字必须严加推敲,查有实据,读准字音才能读得流畅,读准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彻。
断句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古人称为"句读"。文言的断句水平跟读者的阅读面、阅读量以及文言的基础、功底和语感均成正比。但也有一些常规可以提前把握,以便有利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比如句首的发语词"夫"、"盖"等必须断开,"盖大苏泛赤壁云"就不可误读为:"盖大/苏泛赤壁云";另外,断句跟句法关系密切相联,主、谓、宾各成分之间一般应断开;再则,断句与句意必须一致,不可因断句错误而产生歧义或谬误。最后,断句还跟文言的一些语法习惯、文章的感情基调、文体规律、作家作文的习惯、读者的阅读习惯等有关。阅读中均需综合考虑。
3.在预习并对课文整体内容稍有感知、认识的基础上,在学生稍有阅读文言知识的情况下,教师或可带读,或可范读,力争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达到流利畅达之境,教案《核舟记教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而把握文章的整体,获得这种文体的语感。
四、研讨课文
本文的题目虽有一个"记"字,是否意味着是一种记叙文体?它与《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本讨论题旨在考察同学在预习并熟读之后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情况;同时借助比较,让学生对古文中的"记"体文言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学生的讨论可以从下列角度开展:
(1)所"记"的对象和内容
(2)表达方式及语言
这个问题在本课时最后提出,容同学课后查阅有关文章资料,并分小组讨论。
第二课时
一、齐读全文导入第一课时的"研讨课文"。
对这个题目的正确解说应当是,(1)从所"记"的对象和内容看,《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记"的是"桃花源"、"小石潭"等实地实景,显然属游记类性质的记叙;而《核舟记》作者"记"的是一艘"核舟",一件工艺品,目的是要展示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绝顶智慧,很可能写成说明文。(2)从表达方式及语言看,前者几乎一律用描写文字,对其环境、场景、气氛、人物等穷形尽相作细致入微的刻划渲染;本文则多用客观的说明性语言,采用多种科学的说明方法。就此可以区别:同为"记",却是文体迥异的两类文章。
关于记叙文和说明文的区别:
记叙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具体而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文体。记叙文的基本特点是叙述性和具象性,所谓叙述性,就是用叙述的方法介绍和说明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或事物状态的一种特性;具象性,则是就描写这个写作手段而言,是指用生动而形象的语言文字把事物、人物的情况、面貌等等描述出来,给读者以具体清晰的印象。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的实用事体。它主要是用来帮助人们完整地了解、认识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构造、关系或发生、发展过程,从而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质及规律性。说明文的特点归结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一)内容的知识性;(二)材料的科学性;(三)语言的通俗性;(四)表达方式的解说性;(五)结构的条理性;(六)功能的实用性。
结合实例反复阐述、体味,可以辨清两种文体及两种语言。
问题的提出时间不必绝对化,似可置前,也可放在疏通文字之后。学生素质好的,超前讨论,可以先入为主,促进对文句内涵对语言风格的理解;反之,则可在疏解文字后再讨论,才不会流于架空或空口无凭式的枉费口舌。二是对这一问题讨论的程度不宜过深,点到即止,且多由学生自行体味。)
二、继续研讨课文,分析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1.由学生对这开头,结尾两段的.文句理解质疑,然后展开讨论。让学生自行解决疑难,教师适当点拨、引导。
2.分别请同学通译,齐读,按要求概括文字大意。
第一段: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王说明对象--核舟)
第六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
3.讨论(1):两段文字都是"总体说明"性的,其概括角度有什么不同?
前者是总括王叔远的微雕技艺,后者则是对这一核舟本身内容的概要说明。
讨论(2):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作者说明这一核舟的情况时是紧紧扣住了核舟的一个什么样的特点?你从这两节文字中的哪些句子中哪些词语中看出这一点?
紧紧围绕的中心应是雕刻工艺奇巧、灵怪。开头一节的首句,结尾一节的末三句,有力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有关的词语如"罔不"、"曾不"等。
4.为加深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作一随堂练习,点明和翻译下列各词组:
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贻余核舟一为人五曾不盈寸桃核修狭者
三、分析讨论第二至第五段
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试将这四段文字切分为两部分,怎样切分比较合理?
正确的切分是:
第二至第四段是一部分,第五段是一部分,前者说明的是船的正面,后者说明的是船背。
2.这样安排遵循了怎样的顺序?
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
3.讨论第二段:
(1)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主要说明船舱的结构形态。
(2)强调有关字词:
"有奇"的"奇"读jī,不是"奇巧"之"奇(qí)"。
"可二黍许"与"潭中鱼可百许头"的比较。
"相望"的意译:"相对而设"。、
"糁"的音、形、义及词性。
(3)这一节文字在说明船舱中间的情形时,重点说明了什么内容?
应是八扇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4)除说明船舱外,这段文字还有没有其它的说明内容?
有。开头一句总体说明了核舟的长度与高度。
(5)试想想,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为有什么用意?
正是抓住重点,突出各部分的重点,紧扣了"奇巧、灵怪"这一说明核心。
(6)领会苏拭文句。一是搞清其诗情画意;二是从修辞角度分析,如衬托、对偶等。可为下文有关苏拭形象的理解作铺垫。
请反复阅读第二段,体会文字少信息量大的文字简洁的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一、二、五各段的背诵情况。
二、请学生译解几个句子。
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三、分析讨论第三段。
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
峨冠而多鬓者如有所语其两膝相比者绝类矫首昂视不属(与"络绎相属"和"属予作文以记之"作比
2.口译并评价翻译情况。
3.讨论(1):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
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拭、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2)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这当然是"东坡"。三人中,苏轼居中,作者起笔直
核舟记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二、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
重点难点
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
教具
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举世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是微雕艺术。微雕是把书法、绘画、雕刻融为一体的微观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魏学?的《核舟记》就是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扫除文字障碍,初步理解课文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
2.范读课文/[演示文稿:字、词]请同学们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3.请同学们结合文下注释速读课文。并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演示文稿:结构]
三、研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刻工。
2.同学们朗读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第一段: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王说明对象??核舟) 第六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
3.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要说明核舟的什么特征?
[雕刻技艺的奇巧、灵怪] 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这样一个核心。
4.怎样表现奇巧、灵怪?对比:核舟之小??容量之大(雕刻人、物之多)、刀法精细;气韵生动。
5.核舟大小如何?(一尺10寸,一寸10分)比较“二黍许”即二市分多,约合0.9厘米光景;"八分"即八市分,约折合长度2.667厘米,"奇"即有零,"八分有奇"长度约合3厘米。具体
6.来看看雕刻家在这小小的核舟上雕刻了哪些物,分别有什么特征。
读课文第二段。窗八:刻有对联,可以开启。(精细灵巧)箬蓬。
7.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作为船的一部分,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以为有什么用意?
正是抓住重点,紧扣了“奇巧、灵怪”这一说明核心。 继续看以下各段所介绍的物:楫,炉、壶、手卷、念珠(历历可数)。三十四个字(勾画了了,细若蚊足)。
8.如果只有一堆人和物的堆积罗列,即使再精细也只能叫技术而不是艺术。
9.雕刻者在核舟上刻了多少人?他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对这些人物的介绍。
10.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拭、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11.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
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人物刻画精细(相对于核舟来说,人该占多大比例?峨冠多髯、衣褶、念珠历历可数)神情意态毕肖。
匠心布局、唯妙唯肖、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各具特色,意趣盎然。这就不光给人以具体的形象,更更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获得以美的享受,这才叫艺术。 观赏核舟,恍惚间已经与苏轼一起泛舟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我们不能不赞叹:正是: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四、对上述内容的说明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全文采用总——分——总的顺序。
主体部分以空间方位为序,层次清楚,构思巧妙。 从主到次,??结构完整、层次分明。
介绍人物神情,其顺序是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描述每个人物,又是由人物的上部描述到下部描述。说明舟尾情况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五、课文分说部分不是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船的中部、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有什么好处?
先写船中间的船舱部分,叙述它的窗子数量、位置,特别点明右窗扇上刻的是苏轼的《后赤壁赋》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两句,左窗扇刻的是《前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两句,和第一段末句的“大苏泛赤壁”相照应,突出了雕刻品的主题。
六、具体地介绍了这么多的内容,船上的人物、情景说得清清楚楚,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却只用了四百多字-——文字上有什么特点?叙述跟描写结合,语言精炼、简洁、周密、生动。
七、课后作业:
1.仿照本文作法,选取家中的某一工艺品,作简要介绍,完成在自写本上。
2.做练习三。
备用资料:
魏学伊生于1566年,卒于1625年,其所得之核舟为王叔远1622年(天启壬戌年)所刻,为王氏晚年所刻。 当第一个中国明代科学家徐光启,(1562年生,1633年卒)在他的有生之年终于用洋人的望远镜观测到日食时,这也就标志着放大镜将给中国人的微雕艺术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这样“贵值兼金价”的工具,是绝不会很快用在工匠艺人之手的。因此,微雕的真正意义上向“微小”的革命,当在放大镜普及之后。 王叔远雕刻核舟时,没有使用放大工具,全仗目力。
板书设计:
核舟记 (魏学?)
核舟之小(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对比??容量之大(物杂人多;刻画精细;匠心布局、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各具特色,意趣盎然
奇巧、灵怪
教学后记:
核舟记教案 篇3
内容预览:
《核舟记》教案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这一则新闻出现在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yī)的《核舟记》开开眼界。(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教师提示并领读以下内容(投影显示):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罔(wǎnɡ) 膝(xī) 褶(zhě) 髻(jì) 倚(yǐ)
戌(xū) 篆(zhuàn)八分有(yòu)奇(jī)
诎右臂支船(qū)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2.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
三、整体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1.疏通文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1)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明确: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2~5)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6段)总结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2)辨明说明顺序。
提问: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明确: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
第1段
讲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木石”,“木”,树。“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wǎng,没有;“因”,根据;“具”,具有。”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yí,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泛”作飘浮讲;“云”,语气词,无义。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提问二;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讲解: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一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第2段
讲解:“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jī,零数,余数。“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望”,通“方”,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东西。
提问二: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讲解:这段主要采用数字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 第3段
讲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é,高耸;“为”,是。“佛印居右”,“居”,位于。“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执”,拿着;“端”,头;“抚”,按,搭在上面。“鲁直左手执卷末”,“末”,尾部。“其两膝相比者”,“比”,紧靠;“者”,表定语后置,定语还原即为“相比之两膝”。“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句式,“隐”后省略“于”。“佛印绝类弥勒”,“绝”,极度;“类”,相似。“左臂挂念珠倚之”,“倚”,yǐ,靠着;“之”,代左膝。“珠可历历数也”,“历历”,分明可数。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小小核舟的船头部分是如何雕刻的,都雕刻了些什么。
提问二:这段文章在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讲解:有三个特点:一、以形显神。苏东坡“峨冠而多髯”,饱经世事而所好执着,“左手抚鲁直背”,与之“共阅一手卷”,多情的苏东坡钟情诗画,笃于情谊;黄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与友同读,倾襟吐言;佛印“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卧右膝”,竖左膝”,“挂念珠”,现出超尘脱世的神情,宛然弥勒在前。三人形貌栩栩如生,性格气质各呈其态。二、对照鲜明。苏东坡和佛印,一为才高情笃的诗杰,一为超尘脱世的名僧,情态迥异,鲜明的对照更显出雕刻之工。三、笔触细微。“卷底衣褶”之绉纹都可见到,“念珠”粒粒清楚分明,“可历历数也”。微细之处都如此清晰明白,显示了刻工之不凡。
提问三:这段为何写得比较多?
讲解:这段的内容紧扣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的旨意,最足以表明此旨意,所以作者把这段当作全文的一个重点来写,写得比较多些。
第4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尾部分的雕刻。
提问:从这段文章看,这条船是在行进呢,还是已经停下了呢?从何见之?
讲解:这条船已经停下了。这从两个方面可以见到:一是“舟尾横卧一楫”,船桨已经放下,表明船已停了。一是两个“舟子”之所为,其一是“仰面”朝天,左手倚靠在横木上,右手扳弄着脚趾头,口中还在随情啸叫,他没有操桨驶船;另一是右手正拿着蒲葵扇煽火煮茶,他的整个注意力都集中在煮茶上面,他也没有操桨驶船。
第5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顶部位的雕制。
第6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小结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叹以结束全文。“通计一舟,为人五”,“通”,全部,整个;“为”,有。“为篛篷,为楫……为念珠各一”,“各”,包括篛篷、楫……念珠等,不单是念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选择;“为”,制作。“嘻,技亦灵怪矣哉”,“嘻,xī,赞叹声;“灵”,善,好;“怪”,奇异,罕见。
1.一词多义
为:①制,做。“为宫室、器皿”,“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②是。“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有。“通计一舟,为人五”。
木:①木头,木材。“能以径寸之木”。 ②树。“以至鸟兽、木石”。
曰: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②是。“文曰‘初平山人’”。
奇:①奇异。“明有奇巧人”②jī,零数,余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①动词,表存在。“明有奇巧人”,“炉上有壶”。
②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八分有奇”,“为字共三十有四”。
端:①开头一边。“东坡右手执卷端”。 ②直,正。“其人视端容寂”。
2.特殊句式
省略句式“各隐卷底衣褶中”,“隐”后省略“于”。“则题名其上”,“名”后省略“于”。
定语后置 “其两膝相比者”,定语“相比”在中心词“两膝”之后,“者”,标志定语后置。
此外,文中有一个带双宾语的句子:“尝贻余核舟一。”双宾语是“余、核舟一”。
附译文:
明朝有个手艺特别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在一寸长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
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八分多点儿,高度约摸二分上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是船舱,(刻着)用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前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同。(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摆着一支橹。橹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
那只船的顶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个篆书的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橹、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是挑选狭长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艺真是奇妙极了!
核舟记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设计思路: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重点放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上,语文教案-《核舟记》教学设计2。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因此第一堂课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查字典和参看注释细读课文。并随时记下难懂的问题,等下节课解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工艺美术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今天,我要向同学们推荐的是一篇介绍工艺小品的文章——《核舟记》(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省嘉兴市)人。其父亲魏大在明熹宗时做“给事中”官,因上流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被逮捕下狱。魏学洢尽力营救其父,末成。其父被害死在狱中,学洢痛父冤枉,晨夕号泣,自己又受到阉党迫害威逼,不久悲愤而死,只活了30岁。
他一生没做过官,生前好学善文,撰有《茅檐集》。
三、阅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然后正音及解决疑难词句。(可以听录音)
(1)正音。(略)
(2)释词。(略)
(3)重点句子: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都能顺着原材料的格局来雕刻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
③其人视端容寂:那人正眼看着炉子,神色平静。
④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笔划像蚊子的脚一样细,笔笔清楚,颜色是黑的。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是挑拣狭长的桃核刻成的。
⑥技亦灵怪矣哉:这种技艺,也真够奇妙的了!
让学生根据这些内容,自主学习,自己疏通文意,可以结成小组,互相讨论。
四、理清说明的内容及顺序。
明确:本文结构属于总一分一总,开头总写,由评论引入所要说明的事物,结尾再总写,在总述事物概貌的基础上再作扼要的评论。
说明对象:核舟
五、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对课文有了大概的了解。初步领略了核舟的奇特,和核舟各部分的组成。同学们都积极动口、动手、动脑,自行解决了不少问题,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要找一找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如数词的使用,实词中个别词的变化等等。
六、布置作业
1.本文开头一段称赞王叔远手艺“奇巧”,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这一段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2.核舟雕刻得十分精细,作者是怎样加以描述的?
3.核舟雕刻人物十分传神,你最欣赏哪些地方?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核舟大小如何?
(2)核舟的主题是什么?
(3)核舟上共雕了多少人和物?
(4)古代的“记”是一种怎样的文体?
(5)文章主体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二、研读课文
朗读课文可以男生、女生分读,师读齐读等方式,对读得好的同学给予鼓励,老师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读书力求使用普通话,尤其注意古今异读、变读、通假字、多音字的读法,读准字音才能读得流畅,读准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彻,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核舟记》教学设计2》。
3.齐读第一自然段,然后分析,设计问题如下。
(1)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2)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
(3)找出说明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
(4)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
答案:
(1)概述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
(2)盖大苏泛赤壁云。
(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4)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找四名学生朗读第2-5段,然后分析讨论。
(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可分成几个层次?
第2-4段是一层,说明的是船的正面;第5段是一层,说明的是船的背面。作者是按照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的顺序说明的。
(2)研读第二段。设计问题如下。
①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船舱,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②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突出王叔远的“奇巧”、“灵怪”,从而也突出了说明中心。
③请同学领会“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让学生自己动口讲一讲。
(3)研读第三段。
讨论:①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
着力表现苏武、鲁直和佛印三位游览者的神情态度。
开展小活动:课堂表演(找三个男生分别扭作苏东坡、黄鲁直和佛印,让他们按照课文中所述的情境实际演练,主要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变抽象为形象,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
教师点拨:“东坡”与“鲁直”共阅一手卷,如有所语,“佛印”矫首昂视,屈膝盘坐,神情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表演完毕后设计思考题如下:
②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
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表现他们豁达、豪放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佛印的形象则是苏黄二人的陪衬,他的表情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
③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是苏东坡。因为刻画得仔细,所以作者当然也写得细腻;同时还因为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这样说明与主题吻合。
④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小结第三段:这段文字,说明人物神情态度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描述每个人物又是按照由上部到下部的顺序,层次分明。
(4)研读第四段。
开展小活动——课堂表演。
让两名男生扮作两个舟子,身边放上一些道具充当“楫”、“壶”、“炉”“蒲葵扇”等物,模拟两名舟子的神情动作,让讲台下的同学观看并说出他们跟书中所作是否一致,主要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变抽象文字为具体形象。下一步,教师设计以下问题:
①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
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总说“揖左右舟于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②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③小结:第2-4段是写船的正面,这一部分实际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苏泛赤壁”的生活画卷。
④请同学们发挥想像力,想像一下当时苏轼跟他的朋友泛游赤壁时的情景。
三、布置作业
核舟记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能通过文章关键词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2、 能通过互助合作等方法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 能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能通过文章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通过互助合作等方法提高对文言文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利用校园教学平台,将自己对课文理解存在的疑问发布在网上,并解答他人提出的求助信息。
教学过程:
一、 由一条网上互助合作学习信息导入:
1、大屏幕展示一学生在教学平台上发的一条预习求助信息:“核舟这么小,是用什么工具雕的?”
2、展示部分回复信息:“无聊,当然是用刀刻的!”“你不会是以为他是用牙啃的吧?师:如果你是这位发出求助信息的同学,你看到这些回复信息,心里会怎么想?
3、展示徐寒草同学就微雕工艺特色所作的解答信息。
老师:看到这条解答信息,你又会怎么想?
小结:徐寒草同学的信息给了陈老师很大的触动。相比其他信息,他的信息更有价值。
他发现了他人未曾思考过的`问题,而且,他的探索给他人提供了帮助,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啊!陈老师希望,我们每一个同学,在合作学习时,不妨借鉴徐寒草同学的做法,善于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是快乐的,我们的合作才是最有意义的。
二、默读课文,圈划出关键句。思考:文章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从哪里可以看出?
以下一些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1、“珠可历历数也”,从这句,发挥你的想象力,你看到了什么?(特写镜头、远景镜头)你能想象作者在点数佛珠时的神情、动作、语言吗?
2、最后九个“为”:你能想象作者在点算核舟上的物品时的神情、动作、语言吗?
3、“神情与苏黄不属”:作者当时是怎么发现苏黄神情的不同的?发现了之后他会怎么说?
4、“若听茶声然”“如有所语” 等:我们是否又能想象出他侧耳在核舟边倾听的模样?(所有找出的句子,都应在分析完之后及时朗读,注意读出真情!)小结:要体会作者的情感,不仅可以从他直抒胸臆的语言中去体会,还可以从他细致入微的观察中想象他当初摩玩不已的情景,从而体会出作者对物品的喜爱。
三、小组合作写作:精品核舟拍卖会
假如魏学洢没有写《核舟记》这篇文章,大家都不是很了解这枚核舟。然而他所收藏的这枚核舟一直流传至今。今天,魏学洢的后代捐出这枚核舟进行慈善义拍。你作为拍卖行的拍卖师,将如何组稿来介绍这枚核舟,以期拍得最高善款?小组组成智囊团,共同策划发言稿。自拟题目,将发言稿上传在网上。看看哪个小组的发言最精彩。
1、网上作文
2、网上交流,评价发言稿。
3、比较阅读,到课文中去找一找,我们该怎样介绍才能让读者既发出惊叹,又能一目了然?小结:介绍一样物品,不仅要倾注自己的情感,而且还要注意一定的表达顺序。这样,不仅可以让读者形象地了解你所介绍的物品,而且也有利于他们清楚地把握作品的主题,真正达到分享的效果。
四、作业:
1、 选做作业:
魏学仪创作《核舟记》的创作灵感与激情来源于对核舟的喜爱与惊叹。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依此探索下去,王叔远创作核舟的灵感与激情又是源于何处呢?请利用网络搜集有关信息,写一份500字的探索报告。(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将此作为今天的探索作业。)
2、 其他同学的作业是:选择一样你最喜爱的工艺品,写一篇300字的小短文。
附:网上作文举例
核舟记教案 篇6
《核舟记》教案
单元教学目的要求:
1、能正确并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和默写重点段落。
2、借助工具书与注释,能比较准确的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能比较准确的说出课文重点段落的意思。
3、 理解和掌握课文中部分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了解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课文的出处、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十六 核舟记
教学要点:
1、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的描述说明的写作方法。
2、 理解课文的一些句子中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词序特点,了解文章语言的准确、简明。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成就,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技艺。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新授课
教学目的:
1、检查预习情况,简介作者及相关知识。
2、学习生字,熟读全文。
3、在掌握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
1、掌握字音,熟读全文。
2、借助书下注释独立疏通文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学生熟悉的一些雕刻素材导入,激发兴趣。
二、题解
1、作者:
魏学洢:字子敬,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著有《茅檐集》。
本文选自清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2、 文体及内容:(p.250)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全面具体的介绍了“核舟”的形象,热情赞扬了我国明代的民间工艺匠人的雕刻艺术和才能,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著成就。
三、范读全文
四、检查重点字词理解情况,引导学生自读理解课文。
1、生字注音:
yīmǐnwǎngyíyujīxuānrusǎnrán
洢皿罔贻有奇轩箬糁髯
zhětǎnjiǎozhǔqūjìrénxūyúfǔ
褶袒矫属诎髻壬戌虞甫
2、重点词:
罔贻泛相望类不属诎 衡 了了墨又盈简 灵怪
五、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1)罔不/因势象形
(2)盖/大苏泛赤壁云
(3)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六、作业:
1、生字
2、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理解分析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疏通文意。
2、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生字
2、作者、朝代、出处等知识
3、分段朗读(重点断句)
二、疏通文意:
1、重点词:
为:做罔不:无不,都尝:曾经
贻:赠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
许:上下,光景启窗:打开比:靠近
不属(zhǔ):不相关连诎:通“屈”,弯曲衡:通“横”
了了:清清楚楚为人五:刻成曾:尚,还
盈:满简:挑选修狭:长而窄灵怪:奇妙
2、 结合书下注释理解文意。要求:
(1)认真读书下注释,自己理解
(2)分小组翻译
(3)各组代表分段翻译
(4)教师重点讲解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
1、这是一篇说明文,是作者在全面而又精细的观察基础上写成的,作者是抓住哪一特征来写的?(找出文中的一个词)
——“奇巧”一词(材料微小,工艺精细,题材生动,构思巧妙)
2、 作者是以什么顺序来说明“核舟”的?可分几部分?
——“总—分—总”结构。分三部分。
3、结构
第一部分(1):总述王致远的雕刻技艺,引出“核舟”,点明题目。
第二部分(2——6):详细具体的介绍“核舟”的内外形状、结构和物态特点(先总写后分写)。
分两层:
第一层(2——5):介绍船正面的布局和雕刻的人、物及情态特点。
第二层(6):介绍舟的背面。
第三部分(7):对“核舟”总结、评价。
四、朗读理解
五、布置作业
1、思考与练习一
2、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理解分析课
教学目的:
1、分析、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的描述说明的写作方法。
3、学习语言的准确、简明。
4、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技艺。
教学重点:
1、分析理解内容。
2、学习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朗读全文
2、重点词语解释
二、内容分析:
1.第一部分(1):总述王致远的雕刻技艺,引出“核舟”,点明题目。
(1)作者是怎样称赞王叔远的雕刻技艺的?
——奇巧
(2)王叔远雕刻的方法是什么?
——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3)作者得到的核舟是什么内容?
——大苏泛赤壁
2.第二部分(2——6):详细具体的介绍“核舟”的内外形状、结构和物态特点(先总写后分写)。
第一层(2——5):介绍船正面的布局和雕刻的人、物及情态特点。
(1)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来说明核舟的内容的?
——先总写,再分写。
总体介绍核舟的概貌——介绍船舱——介绍船头——介绍船尾——介绍船背——分类统计核舟上的雕刻内容
(2)第几段是总写?都写了哪些内容?
——第二段是总写。指出了核舟的大小,船舱的位置、结构和装饰。先总写核舟的整体:多长多高。然后写核舟的船舱:先外而内,后内而外。眉目清晰,层次井然。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紧扣“奇巧”二字的?
——从船舱内“相望”的雕栏,从可起可闭并刻有东坡名句的八扇小窗来紧扣“奇巧”二字。
(4)作者在介绍船头时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三个主要人物的雕像。
(5)作者是如何介绍的这三个人物的?
——从三人的姿态、神情各自的特点来介绍的。先交代三人所处的位置,然后逐一写他们的动作、衣着、体貌、神情。
(6)这三人的`位置、神态各是什么?
苏东坡:居中——宋代著名文学家。
位置佛印:居右——是个和尚,苏轼的朋友。
鲁直:居左——黄庭坚,字鲁直,宋代文学家,也是苏轼的朋友。
苏东坡:峨冠而多髯。
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现右足,微侧。
神态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现左足,微侧。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
小结:三人姿态、神情各有特色,可见“奇巧”。
三人同样是闲暇安适,但动作神情各不相同。苏黄二人主客分明,共同切磋,忘怀得失,陶醉与画卷美好的意境之中,全然是学者风度。而佛印的动作、神态则超脱粗犷,俨然是个出家人。
写苏、黄二人,详写姿态,兼写神情,笔调细腻;先写上半身,后写下半身,井然有序。写佛印姿态、神情栩栩如生。先苏后黄次佛印,主次分明。作者用比较的方法来介绍,既显露出所雕人物的各自不同的身份性格,又表现出雕刻者在构思中融入了自己的艺术情趣。
(7)作者是如何描写舟尾的?
——写核舟上的次要人物舟子二人的形象。
居左者:仰面啸呼(动)
居右者:视端容寂(静)
舟子神态、动作、神情刻画细致,动静相兼,动静对照,相应成趣,实在“奇巧”。作者只用寥寥数语就准确生动地展示出了王叔远“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绝妙的雕刻技艺,可见语言的准确、简明。
第二层(6):介绍舟的背面
(1)作者是如何介绍船背面的?
——船背虽是略写,也是先总写它的形状“稍夷”,再介绍上面的题字、篆章的内容、大小、颜色。
(2)哪些地方表现了高超的雕刻技艺?
——“细若蚊足,勾画了了”用比喻的方法再次表现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
3.第三部分(7):对“核舟”总结、评价。
(1)作者是如何对核舟进行总结的?
——从统计入手,进行总结。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罗列“核舟”上所刻的物品、文字的数目以显示“核舟”容量之大,接着用“计其长曾不盈寸”再次强调“核舟”体积之大,对比中突出了工艺之精细、奇妙。最后用“嘻,技艺灵怪矣哉!”的赞叹收束全文,点明中心。
三、总结全文:
全篇仅400余字,却紧扣“核舟”奇巧的特点,把上面雕刻的复杂琐细的物态述说得精细详尽,活灵活现,使人一目了然。不仅完美地再现了“核舟”的形象,而且有力地表现出雕刻家王叔远的聪明才智,绝妙技艺,表达了作者对他及其作品的赞美之情,足见文章结构的严谨、精巧和语言的准确、精练,不愧是古代说明文的精品。
四、熟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与练习二、三
2、熟读并背诵全文
第四课时
总结课
教学目的及重点:
1. 熟读课文。
2. 进一步学习本文准确、简明的语言。
3. 进一步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技艺。
4. 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
一、朗读全文
二、学习准确、简明的语言
三、分析练习并学习制作词语小卡片(附后)
四、指导背诵
要求: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核舟记教案】相关文章:
核舟记教案05-19
《核舟记》教案03-08
核舟记教案11-09
《核舟记》教案09-17
核舟记教案范文05-08
《核舟记》教案赏析06-07
精选《核舟记》教案三篇03-13
《核舟记》教案(精选12篇)06-20
《核舟记》教案九篇03-07
《核舟记》教案(精选15篇)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