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数学《瓶子宝宝》按数取物教案(附反思)

时间:2024-11-13 14:00:47 晓璇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班数学《瓶子宝宝》按数取物教案(附反思)(精选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班数学《瓶子宝宝》按数取物教案(附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班数学《瓶子宝宝》按数取物教案(附反思)(精选5篇)

  中班数学《瓶子宝宝》按数取物教案(附反思) 1

  活动目标:

  1、能够按照瓶子的某一特征进行排序。

  2、感知10以内的数量并能按数取物。

  3、能够积极、愉快地投入到操作活动中。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大小、高矮、材料不同的透明瓶子每人10个,1——10数字卡片每人一套;黄豆、蚕豆每组一盆;大箩筐10个,贴上1——10数字。

  活动过程:

  一、观察比较

  1、上放的是什么?

  2、这些瓶子都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

  二、操作排序

  1、第一次操作,幼儿自由将瓶子排成一排。

  你有几个瓶子?

  2、二次有规律的排序。

  你是按照什么规律把瓶子宝宝排成一排的

  3、三次操作,引导幼儿将瓶子排列成中间低两边高的“V”字形。

  三、给瓶子宝宝编号

  1、请幼儿取出信封里的卡片,看看有哪些数字。

  2、请幼儿将1——10数字分别粘贴到10个瓶子上。

  四、给瓶子宝宝喂豆子

  1、教师提出要求:请幼儿给每个瓶子喂和它身上贴的数字一样数量的.豆子。

  2、幼儿操作,按数取物。

  3、验证,请幼儿把瓶子给客人老师看一看是否正确。

  五、分类

  请幼儿将瓶子送到和它数字一样的箩筐里。

  活动反思:

  依据《纲要》精神和合理利用各种教育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并利用操作、探索、观察这三种不可分割的教学手段突破本节活动的重难点。教师还让幼儿通过探索获得感知经验,引发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积极思考,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活动中,教师能分配好自己的角色,起到一个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的作用,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本节活动还遵循了循序渐进的教育理念,由浅入深的引导幼儿去学习、游戏,孩子们对本节活动非常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在玩中、在游戏中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中班数学《瓶子宝宝》按数取物教案(附反思) 2

  一、活动目标

  通过“瓶子宝宝”游戏,培养学生的数数能力。

  让学生掌握1-10的数字及相应数量的关系。

  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增强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活动准备

  教学材料:

  瓶子(塑料瓶或纸瓶若干,数量为1-10)

  小球或纸团(数量与瓶子相等,1-10个)

  画纸、彩笔(用于记录)

  环境布置:将瓶子和小球放在桌子上,确保学生易于取用。

  三、活动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出示瓶子,提问:“这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瓶子”。

  教师再问:“瓶子里面可以放什么呢?”鼓励学生回答(比如小球、小玩具等)。

  2. 数数活动(10分钟)

  向学生展示不同数量的瓶子,并在每个瓶子前放置对应数量的小球。

  教师示范数数:“一、二、三……”,和学生一起数出每个瓶子里的小球数量,鼓励学生边数边指向球。

  让每个学生轮流选择一个瓶子,数出瓶子里的小球数量,并在记录纸上画出相应数字。

  3. 游戏互动(10分钟)

  将瓶子和小球随机分组,学生两两一组。

  每组学生轮流选择瓶子,并从瓶子中取出小球,互相问答数数。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取出的小球数量,但必须与瓶子上的数字相符。例如,瓶子上写着5,学生只能取5个小球。

  4. 总结分享(5分钟)

  请每组学生分享他们选择的瓶子与小球的数量,并请他们展示自己的记录纸。

  教师总结活动内容,强调数字与数量的关系。

  四、活动反思

  活动效果: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游戏形式掌握1-10的数字和数量关系,他们在取物过程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问题与改进:

  部分学生在数数时容易错数,今后可以增加更多的'数数练习和提醒。

  在游戏互动中,部分学生表现出依赖性,教师需要更加强调独立操作的意识。

  教师总结:此次活动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习效果。今后应继续探索更多互动形式,以提高学生的数数能力。

  通过这个“瓶子宝宝”的活动,我们不仅让孩子们关注数字和数量的对应关系,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希望下次活动能更进一步提升孩子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中班数学《瓶子宝宝》按数取物教案(附反思) 3

  一、活动目标

  能够按照瓶子的某一特征进行排序。

  感知10以内的数量并能按数取物。

  能够积极、愉快地投入到操作活动中。

  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大小、高矮、材料不同的透明瓶子每人10个。

  1-10数字卡片每人一套。

  黄豆、蚕豆每组一盆。

  大箩筐10个,贴上1-10数字。

  三、活动过程

  观察比较

  教师提问:“上放的是什么?这些瓶子都一样吗?”

  第一次操作:幼儿自由将瓶子排成一排。

  第二次操作:引导幼儿进行有规律的排序。

  第三次操作:引导幼儿将瓶子排列成中间低两边高的“V”字形。

  数字与瓶子的对应

  请幼儿取出信封里的卡片,看看有哪些数字。

  请幼儿将1-10数字分别粘贴到10个瓶子上。

  按数取物

  教师提出要求:请幼儿给每个瓶子喂和它身上贴的数字一样数量的豆子。

  幼儿操作,按数取物。

  验证:请幼儿把瓶子给客人老师看一看是否正确。

  整理归位

  请幼儿将瓶子送到和它数字一样的箩筐里。

  四、活动反思

  亮点:

  活动设计符合中班幼儿的认知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和直观感知,使幼儿对数字和数量的对应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

  排序环节的设置,不仅锻炼了幼儿的观察力,还培养了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小组合作和分享,增强了幼儿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

  不足:

  部分幼儿在按数取物时,对数量的掌握不够准确,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和练习。

  活动时间分配上,排序环节略显紧凑,可以适当延长,以便幼儿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索和尝试不同的.排序方法。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语和过渡语可以更精炼一些,以提高活动的流畅性和效率。

  改进措施:

  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对幼儿数量感知的训练,如通过游戏、儿歌等方式,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握数量概念。

  在下次活动中,可以适当增加排序环节的难度,如引导幼儿进行多维度的排序(如大小、颜色、形状等),以提高幼儿的挑战性和兴趣。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参与度。同时,也要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根据幼儿的不同需求进行个别指导。

  通过这次活动,幼儿不仅学会了按数取物,还体验到了数学活动的乐趣和魅力。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探索和创新,为幼儿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数学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中班数学《瓶子宝宝》按数取物教案(附反思) 4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幼儿能理解数字与物体数量的对应关系。

  学会根据给定的数字,准确地取出相应数量的物体。

  技能目标

  通过操作活动,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能够快速判断数量并完成按数取物。

  情感目标

  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成功完成按数取物任务的喜悦。

  培养幼儿的耐心和细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幼儿掌握按数取物的方法,理解数字所代表的实际数量含义。

  能够将数字与相应数量的物体建立联系,并准确操作。

  教学难点

  当数字较大(如 5 以上)时,幼儿能准确无误地按数取物,不出现多数或少数的情况。

  对于抽象数字和具体物体数量之间的转换理解,特别是不同排列方式下物体数量的判断。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瓶子宝宝的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游戏教学法:以游戏的形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按数取物。

  操作法: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材料,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按数取物的技能。

  四、教学准备

  物质准备

  若干个透明塑料瓶子,瓶子上贴有数字 1 - 5(每个数字准备 3 - 5 个瓶子)。

  与瓶子数量相匹配的彩色珠子、小玩具等若干,每种物体数量足够幼儿按数取物。

  一个大的展示板,用于展示瓶子和物体。

  奖励用的小贴纸若干。

  经验准备

  幼儿已经认识数字 1 - 5,对数量有一定的感知基础。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3 分钟)

  教师创设情境:“小朋友们,今天瓶子宝宝们来和我们一起玩啦!它们都住在一个神奇的王国里,但是它们现在有点孤单,因为它们没有装东西。我们一起来帮帮它们好不好?”

  展示贴有数字的瓶子,引起幼儿的注意。

  (二)基本部分(20 分钟)

  认识数字与物体的对应关系(5 分钟)

  教师拿起一个贴有数字 “1” 的瓶子,问幼儿:“这个瓶子宝宝身上有数字几呀?” 引导幼儿回答 “1”。

  接着说:“那数字‘1’表示什么呢?我们要给瓶子宝宝装几个东西呢?” 引导幼儿理解数字 “1” 代表一个物体。

  教师示范从一堆珠子中取出一个珠子,放入贴有数字 “1” 的瓶子里,并强调:“看,现在瓶子宝宝有了一个珠子,它很开心。”

  用同样的方法,依次介绍数字 2 - 5 与相应物体数量的对应关系,让幼儿有初步的认识。

  游戏:给瓶子宝宝装东西(10 分钟)

  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幼儿面前放有贴有不同数字的瓶子和一堆相应的物体(如珠子、小玩具等)。

  教师提出游戏规则:“现在,请小朋友们根据瓶子上的数字,给瓶子宝宝装上一样多的东西。装完后,我们来看看哪个小组的小朋友装得又快又对。”

  幼儿开始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边操作边说出数字和物体的数量,如 “这是数字 3,我要放 3 个珠子”。对于操作有困难的幼儿,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引导。

  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提问,如 “你为什么要放这么多呀?”“你是怎么知道要放这个数量的?” 以加深幼儿对按数取物的理解。

  检查与展示(5 分钟)

  游戏结束后,每组请一位代表将他们小组装完东西的瓶子拿到展示板前。

  教师和幼儿一起检查每个瓶子里的物体数量是否与瓶子上的数字一致。如果正确,给予表扬和小贴纸奖励;如果有错误,引导幼儿一起数一数,找出问题并改正。

  (三)拓展部分(10 分钟)

  增加难度(5 分钟)

  教师拿出几个新的瓶子,上面贴上数字 6 - 8。

  说:“现在,瓶子宝宝变得更贪心啦,它们想要更多的东西。我们来挑战一下,给这些瓶子宝宝装上正确数量的东西吧。”

  让幼儿尝试按新的数字进行取物操作,教师继续巡回指导,重点关注幼儿对较大数字的理解和操作情况。

  变换物体排列方式(5 分钟)

  教师将一些物体(如珠子)打乱排列,不再是整齐的排列方式,然后问幼儿:“现在这些珠子看起来有点乱,你们还能数出它们的数量,给瓶子宝宝装上正确数量的珠子吗?”

  引导幼儿通过点数的方法来确定物体数量,完成按数取物,进一步巩固幼儿对数量的判断能力。

  (四)结束部分(7 分钟)

  总结(3 分钟)

  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今天的活动内容,问:“今天我们和瓶子宝宝一起玩了什么游戏呀?” 引导幼儿回答 “按数取物”。

  强调:“我们学会了根据瓶子上的数字,给瓶子宝宝装一样多的东西。数字几就代表有几个东西,我们要仔细数清楚哦。”

  整理材料(2 分钟)

  引导幼儿一起整理活动材料,将瓶子和物体分类放好,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

  对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再次给予肯定和鼓励,如 “今天小朋友们都很棒,都能帮助瓶子宝宝装东西,而且很多小朋友还挑战了更难的数字,老师给你们点赞!”

  活动延伸(2 分钟)

  在数学区投放更多不同数字的瓶子和各种物体,让幼儿在区域活动时间继续练习按数取物,也可以鼓励幼儿互相出题,增加活动的趣味性。

  六、教学反思

  在本次中班数学《瓶子宝宝》按数取物的教学活动中,通过情境创设和游戏的方式,幼儿们积极参与,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一)成功之处

  情境与游戏激发兴趣:以瓶子宝宝的情境引入,成功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游戏环节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学习,减少了数学学习的枯燥感,幼儿们都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

  操作实践促进理解: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幼儿亲身体验按数取物的过程,他们通过动手装珠子、小玩具等物体,更直观地理解了数字和数量的对应关系。在操作中,幼儿们能够边做边说,将思维过程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按数取物的方法。

  逐步引导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从简单的数字 1 - 5 开始,逐步增加难度到 6 - 8,并通过变换物体排列方式来巩固幼儿对数量的`判断,这种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式有效地帮助幼儿突破了按数取物的难点。大部分幼儿在面对较大数字和不同排列方式的物体时,能够通过点数准确地完成任务。

  (二)不足之处

  个体差异关注不足:在活动中,虽然对个别有困难的幼儿给予了帮助,但在整体教学过程中,对于幼儿的个体差异关注还不够。有些能力较强的幼儿很快完成了任务,感觉有些 “吃不饱”,而个别幼儿在面对较大数字时,仍然存在理解和操作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地设计分层教学内容。

  引导语言的精确性:在引导幼儿理解数字和物体数量关系时,部分引导语言还不够精确和简洁。例如,在解释数字的含义时,可以使用更通俗易懂、符合幼儿思维特点的语言,避免造成幼儿理解上的混淆。

  (三)改进措施

  实施分层教学:根据幼儿的能力水平进行分组或提供不同难度层次的任务。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提供一些拓展性的挑战,如让他们自己设计按数取物的题目或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按数取物;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给予更多的练习时间和一对一的指导,帮助他们逐步掌握按数取物的技能。

  优化引导语言:在活动前精心设计引导语,使用简单、明确、生动的语言向幼儿解释数学概念和游戏规则。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幼儿的反应,及时调整语言表达方式,确保幼儿能够准确理解教师的意图。同时,可以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数字和数量的关系,进一步加深他们的理解。

  中班数学《瓶子宝宝》按数取物教案(附反思) 5

  教学目标:

  理解数量的概念,通过观察和比较,达到能按数量取物的能力。

  学习运用语言表达所取物品的数量,培养数学语言的运用能力。

  增强动手能力和观察力,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准备:

  各种瓶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容量相当)若干。

  不同颜色和大小的物品(如小球、积木、按钮等),根据数量进行分类。

  计数器或小黑板,供孩子记录和汇报。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5分钟)

  情境引入:

  教师拿出不同的瓶子,问孩子们:“你们见过这样的瓶子吗?我们来帮瓶子宝宝准备食物吧!”

  引导孩子们思考瓶子的容量与应该装多少物品之间的关系。

  二、主要活动(20分钟)

  认识瓶子与数量:

  教师展示一些瓶子,并告诉不同瓶子宝宝的特征(例如:“这个瓶子很大,可以装很多东西;这个瓶子小一点,只能装一些东西。”)。

  按数取物:

  将物品放在桌上,告诉孩子们每个瓶子宝宝需要的数量(例如:“小瓶子需要3个小球,中瓶子需要5个,小瓶子需要2个积木。”)。

  孩子们根据瓶子宝宝的要求,按数取物,放入对应的.瓶子中。

  分享与汇报:

  每个孩子分享他们所取的数目,并用语言表达,如:“我给这个小瓶子放了3个小球。”

  教师帮助孩子们记录取的数量,适时引导孩子们检查是否正确。

  三、总结与分享(5分钟)

  回顾活动:

  让孩子们分享自己的取物经验,感受按数取物的乐趣,讨论哪些瓶子宝宝最容易取,哪些最有挑战性。

  过关互动:

  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例如:“如果再给这个大瓶子装2个小球,它现在有多少个?”来加深对数量的理解。

  四、结束活动(5分钟)

  放松活动:通过一个简单的歌曲或游戏结束课程,帮助孩子们放松。

  教学反思:

  活动的成功点:

  孩子们对“瓶子宝宝”的情境非常感兴趣,能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孩子表现出了较强的数量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按数取物的活动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数概念,帮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数量。

  改进之处:

  在活动中,部分孩子在取物时仍需教师的逐步引导,以减少错误。未来可以增加更多的视觉辅助材料,让孩子们在数量概念上更加明确。

  时间掌握上可以再调整,部分孩子在分享环节上较为兴奋,建议给予每人固定的发言时间,以提升课堂的整体流畅性。

  后续计划:

  下次活动中,可以考虑引入竞争元素,例如进行“取物比赛”,增强孩子们的参与感和兴趣。

  结合其他感官的活动(如触摸、听声)以加强孩子们对数量的理解。

  通过本次教学,我深刻体会到数学学习应结合实际生活,通过有趣的情境引导孩子们探索与实践,这样才能让他们获得知识的同时,提升对数学的热爱。

【中班数学《瓶子宝宝》按数取物教案(附反思)】相关文章:

按物取数教案09-22

按物取数教案09-22

按物取数教案09-22

按物取数教案09-22

按物取数教案09-22

按物取数教案09-22

按物取数教案09-22

按物取数教案09-22

按物取数教案09-22

按物取数教案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