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教案

时间:2023-07-04 00:16:29 教案 我要投稿

从军行教案(精选8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从军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从军行教案(精选8篇)

  从军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

  2、结合注释,借助课外资料和工具书,通过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铺垫渲染

  1、引入

  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王昌龄的边塞组诗《从军行》中的两首诗。(板书课题:从军行)

  2、解诗题

  师: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一起轻声读读题目,谁读懂了?(从军就是参军,标题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3、铺垫渲染

  以往我们学过一些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和学生接诗)在你们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

  过渡:王昌龄在他的笔下,又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边塞风光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请大家把这两首边塞诗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生读)

  ①谁来选一首读一读(师相机点评指导)换另一首读读

  ②师小结提问: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看注释、看图画、想象画面)

  请同学们借助这样的方法,默读这两首诗,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同桌也可以边读边讨论。

  2、析字词、明诗意

  小结过渡:两首诗表面的'意思你们经过合作已弄明白了,现在我们一起深入体会诗中深层的含义。

  出示:(一)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①自己轻声读一读,你从中看到了边塞的什么?(青海湖、长云铺天盖地,很长很长、雪山、一座孤城,还看到了玉门关。)

  ②追问:什么样的雪山?(出示雪山图),这里的雪山,是指祁连山,海拔4000——5000米,终年积雪,雪光闪耀,异常壮丽。祁连山因它的雪白而壮丽,如今怎么就暗了下来呢?(漫天的黄沙,四起的硝烟,让雪山变暗了,边塞变暗了。)

  ③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这两句。

  ④人有时会因心情的不同而对周围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就如杜甫国破家亡时“看到盛开的繁花溅泪,听到鸟的叫声亦惊心。”。再读读这句,对“暗”还有不同的理解吗?(将士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心情也是暗淡的)指导感情朗读(你不仅走进了边塞,也走进了征人的心啊!)

  ⑤在你积累的诗句中有和玉门关有关的吗?背给大家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⑥联想到这些诗句,再读这句诗,哪个字撞击着你的心扉?(孤独,对故土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把你的感受融在诗句中,再读。

  过渡:环境是这样的恶劣, ;乡情是这样的深切,。可戍边将士——

  出示(一)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①齐读,谁愿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在黄沙满天的战场上,征人的金甲都被磨破了,他们表示不破楼兰就不回来。)

  ②师:“穿”是“穿上金甲”吗?(不是,穿是磨破的意思。)

  金属制作的盔甲会磨破!不可思议呀!你认为可能吗?

  边塞将士是怎样把金甲磨破的?(征战时间之久,暗示战争的激烈频繁)。磨破的是金甲,磨不破的呢?

  ③指导感情朗读: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戍边将士报国的意志却不会减,所有的豪情、气势都融在了这两句诗里,。

  刀光剑影、生死拼搏里横刀立马的身影流露着马革裹尸的豪情。

  豪壮的语言中,你感受到了将士们一颗怎样的心?(决心,不把敌人消灭誓不还的决心,一颗热爱祖国的决心。)

  3、感悟诗情

  “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铿锵有力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将士们的万丈豪情,难道他们就不思念家乡的亲人,真的不想还吗?

  家乡的亲人也无时无刻不牵挂着他们啊!会有谁在牵挂着他们呢?

  也许两鬓斑白的双亲拄着拐杖一次次在村头翘首以盼;也许一双年幼的儿女在一次次的呼唤父亲回家;也许留守家园的妻子因思念而过早的让黑发染霜。请你们代替边关的将士们给家乡的亲人写一封信,告诉他你为什么‘终不还”。

  学生练笔、交流。

  从军行教案 篇2

  授课对象:

  五年级学生

  备课时间: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基于识字写字: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2)基于阅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学习思考,能联系古诗的描写背景和自己的积累,推想古诗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

  (1)基于识字写字:五年级的学生已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在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独立识字。在写字方面,学生已掌握了汉字的基本笔画和生字间的间架结构,重点指导难写的字。

  (2)基于阅读:五年级学生已初步掌握默读的方法,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词句,能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阅读中能正确划分断句,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古诗描写的环境,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教材分析

  《从军行》这首古诗选自盛唐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其诗含蓄、深婉、浑厚。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主要写了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暗淡,一座孤单的城镇遥望着玉门关。历经百战黄沙磨穿了铁铠甲,不攻破楼兰始终坚决不回家乡。通过描写边塞悲壮、暗淡的景物,衬托将士们戍边生活的孤寂和艰苦,以及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和责任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五千仞岳、蓟北、涕泪、衣裳、襄阳”等词语,正确书写“仞、岳、摩、遗、涕、巫”六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词,感受王昌龄积极向上的爱国精神。

  评价任务

  1.通过指名读、全班齐读,学生能准确读出本课词语:通过观察提醒、老师范写的方法,学生能规范书写“仞 、岳、摩”等生字。

  2.通过自由朗读、默读、边读边想象画面、边读边加上动作体会等形式,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在读中感受王昌龄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军行教案 篇3

  知识与技能:

  背诵古诗,理解诗意。

  方法与过程:

  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表达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解释“从军行”。

  “从军行”是乐府曲名。诗题中加“行”、“歌”、“吟”、“引”都是乐府诗。

  2.简介作者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白,擅长写七言绝句,以边塞诗著称,被称为“七绝圣手”。代表作《从军行》七首,《出塞》。(指名学生背诵《出塞》)

  3.介绍边塞诗。

  “边塞”指“边关”“边界”,而边塞诗就是描写边疆军事生活的诗。诗中有的展示了雄伟苍茫的边塞风光和战争场面,有的表现了将士们英勇无畏,许身报国的英雄气概。

  [设计意图]从介绍边塞诗入手导入新课是为了让学生对这类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总体感知边塞诗的风格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为了让学生真正品读《从军行》时能更快地融入此诗特有的情境。

  二、品诗句,明诗意

  1. 初读,读准字音

  2再读,整体感知。

  (1)指名读,教师读,齐读。

  (2)通过这几遍读,你们能不能感受到诗人在表达—种怎样的情感?

  3.研读,读懂诗意

  (1)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初步感知,把诗读懂。

  (2)指名谈对诗句的理解。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最重要的是领悟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而把诗初步读懂是这一切的前提,此环节中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的学习时间,感悟理解诗的内容,初步体会诗的情感。并注重了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最后大家将自读自悟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把自己逐步置身于古诗的意境当中,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三、想意境,悟诗情

  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指名读,教师随手将“暗”“孤”加上点,再请同学读。

  (2)透过这两句诗,透过这“暗”“孤”,你的脑海中有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这样的画面让你的脑海中又涌现出哪些词?

  (3)请你走进这个画面,你是那个遥望玉门关的战士,你心中会想些什么?

  (4)将你的体会融入诗句,读这两句诗。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你从这两句中又读出了什么?为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黄沙“百战”“穿”等重点词语去体会环境的艰苦,边地的荒凉,战争的残酷,时间的漫长。抓住“终不还”去体会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

  (2)教师用语言去渲染情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诠释,用自己的朗读去表达。

  3.感受此诗的艺术技巧。

  (1)—、二句的写景对表现边疆将士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2)小结: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的高度统一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个突出特点。

  [设计意图]古诗的用词极其精妙,所以这个环节注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在反复诵读中走进诗的画面,从而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碰撞,去理解。感悟文字背后的意思。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营造氛围,让学生在入情入境中用诵读去展示自己的感受和情感,与诗境融为一体,并自然而然地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四、拓展延伸

  1.边塞诗是唐诗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些雄浑开阔的边塞诗让我们透过历史再次走进了那些弃家入塞,许身报国戍边战士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运用古诗五步学习法:解诗题、知诗人、读诗句、明诗意、悟诗情,我们来自学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五。

  2.学生看老师发的资料,借助注释理解古诗。

  (1)自由读古诗。

  (2)合作交流,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体会作者的感情,朗读古诗。

  3.你还知道哪些爱国诗篇?

  (1)学生背诵王昌龄的《出塞》,陆游的《示儿》,再次感受爱国情感。

  (2)有感情的背诵《从军行》。

  五、作业

  1.默写古诗《从军行》。

  2.收集其他的爱国诗篇,读一读,背一背。

  从军行教案 篇4

  一、导入新课

  1.展示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首古诗了,你喜欢哪一首呢,为什么?一起来谈一谈吧!

  预设:

  (1)我喜欢《咏柳》,因为贺知章在诗里描绘的春景真是美不胜收!我来背一背吧!

  (2)我喜欢《村居》,因为高鼎在诗中写的童真童趣令我向往!我也来背一背吧!

  2.展示导入:出示句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

  谈一谈你的理解?

  预设:

  若用现代语言表达,即“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此联已成为百余年来广为传颂的名句,也是全诗的思想精华之所在,它表现了林则徐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

  3.同学们,一首好诗往往蕴含一种心情,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读懂诗里的历史,便能体会诗里的心情。

  4.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从军行》。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2)以前我们有没有学过这位诗人的诗词呢?

  (3)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诗人王昌龄呢?

  预设:

  王昌龄,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认真读古诗,解决生字问题,练习划分节奏,初步感知古诗的内容。

  2.出示朗读要求:

  (1)自读古诗,边读边理解诗句意思,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

  (2)想一想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诗句的大意。

  3.学习词语:

  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玉门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楼兰: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的各部族政权。

  预设:了解诗中的地名,这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诗意。

  4.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听一听朗读,分享你的断句成果吧。

  讨论主题:

  (1)怎样可以读通古诗。

  (2)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尽快读懂古诗。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预设:

  探究古诗的断句,根据节奏感进行划分标记。

  吟诵,抑扬顿挫,要注意重音与停顿韵味,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得饱满一些,会有更好的诵读效果。

  三、感知诗歌,初步体会

  1.反复读,将诗读通顺,读流利,读出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2.诵读古诗,整体感知。

  (1)《从军行》是边塞诗。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2)小声自读,边读边理解诗句的意思,和同学分享理解诗意的好方法。

  3.同桌探究:理解诗意的好方法有哪些?

  预设:

  (1)借助注释。

  (2)联系上下文。

  (3)想象画面。

  4.小组同学说一说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四、感知体会

  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想象一下 “长云”是怎样的情景呢?

  预设:满天都是云。

  (2)为什么会“暗”雪山呢?

  预设:云朵把雪山都遮挡着隐隐的,暗下来了。

  (3)你在这样的意境下想到了什么?

  预设:

  我想到了戍边的战士们艰苦、孤寂的生活。

  我觉得他们肯定很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你在这诗句中体会到什么?

  (1)“穿金甲”就是把战衣铠甲都磨破了。

  (2)预设:

  我体会到了戍边时间漫长,边塞荒凉。

  我体会到了战事频繁,战斗艰苦。

  (3)理解“终不还”的`意思吗?

  预设:誓死不回家。

  (4)战士们这样艰苦为什么“终不还”?他们有着怎样的誓言呢?

  预设:保卫边疆,这是他们的铮铮誓言。

  3.理解这首诗的意思,重点组织语言说一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

  预设: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五、交流展示

  1.了解古诗背后的故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诗,体会诗句要传达的情感。听老师分享王昌龄写这首诗前的经历。

  预设: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 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诗里描绘了边塞将士在漫长而严酷的战斗生活中誓死杀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2.结合书上的插图和注释,将你读到的诗中的场景描绘出来,请尝试用一段话描绘这首诗呈现的画面,并随后谈一谈你对诗句的感悟。

  六、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默写古诗,并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七、巩固提高

  打开“基础训练-《古诗三首》”,一起来闯关吧!

  从军行教案 篇5

  设计理念:

  以学生的“学”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不断理解、感悟、体验、积累,教师则从中起指导、引导、诱导、辅导的作用,使学生自主、主动、生动地学习。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诗中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诗意,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

  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 情境引入课题,出示课题。

  1、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几幅画,大家想看看吗?大家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图画。

  2、看了这几幅画,同学们想知道画中讲了什么吗?好,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从军行》(板书课题),这首古诗讲的就是有关这几幅图的故事。

  二、解诗题,知诗人。

  1、《从军行》就是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从军行》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个总题目,在这个题目下一共有七首小诗,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2、说说你对这首诗的作者王昌龄有多少了解?

  王昌龄,唐代诗人。中过进士,做过官。擅长写七言绝句,以边塞诗著名。诗多描写边塞征战,既表现了将士弃家出塞、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又写出了战斗生活的艰辛、征人的悲惨遭遇。有些诗还生动地描绘了雄伟苍茫的边塞风光和战斗场面。这类诗写得气魄雄伟,声调铿锵,语言精确,用心理描写展现军人爱国立功和思乡怀土的内心世界。他的诗气魄宏大,特别能鼓舞斗志。

  三、整体通读,理解诗意。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我们读古诗,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美。(课件出示标有停顿的诗句)

  3、找出诗中的两个生字,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学习两个生字。

  ①记住每个生字的偏旁部首、笔画笔顺。

  ②理解字义,并组词。

  4、合作交流,理解重点字词(青海、雪山、玉门关、穿、金甲、楼兰)。结合课后注释理解或请教老师、同学。

  四、品读古诗,体会诗情。

  1、理解体会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句描绘图景,观察图上景物,这一句描写了几个景物:(青海长云雪山,师板书)师说诗意,生读诗句。首句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板书:环境恶劣)。一个“暗”字,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品读此句,读出沉重压抑之感。

  2、理解体会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二句描绘图景,观察图上景物,(孤城 遥望)师说诗要意,生读诗句。这句写形势的险恶,他们征戍在边疆前沿,回望祖国只见玉门关一座孤城(板书:思念家乡)。读出孤寂、忧伤的语气。

  3、看图读前两句,你有何感受?(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烘托边塞战场环境的苍凉荒芜)带上感情读一读。(戍边将士艰苦、孤寂的生活,怀念家乡。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4、过渡语:尽管环境这样恶劣,乡情这样深切,守边将士又是怎样做的呢?

  5、出示第三句图景,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黄沙”、“百战”、“穿金甲”说明了什么?“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 “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短短七个字,我们可以看出环境的险恶,战争的频繁,以及将士们不畏艰险、英勇战斗的英雄形象。品读第三句,读出低深、忧抑的语气。

  6、金甲尽管磨穿,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连年战争和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将士们豪壮的誓言。齐读末句,读出激昂、坚定的语气。

  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是——

  为了让我们的子孙不再遭受战争伤痛,我们发誓——

  为了祖国的威严,我们发誓——

  五、体会意境,品悟诗情

  1、出示全景图,让学生看图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2、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一起回到唐朝的西北边陲,再一次将所想到的、见到的、听到的,留在心中。

  音乐起,老师诵读古诗。记住了吗?

  3、背诵古诗。齐背,指名背诵。

  4、同学们,让我们牢记戍边的将士,学习他们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吧。让我们随着《精忠报国》的音乐,再次大声地朗读这首古诗吧!

  拓展阅读。

  收集王昌龄《从军行》的几它几首小诗,然后读一读,背一背。

  从军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

  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鉴赏同类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理解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的艺术技巧。

  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解题

  《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本诗体现了出征将士报国御敌,以身许国的壮志。

  二、总体感知

  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三、王昌龄背景介绍

  详见《学海导航》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词语点拨

  1.青海:指青海湖。今青海省西宁市西。古名鲜水或仙海,北魏时始名青海。唐朝和吐蕃经常在这一带发生战争。暗雪山:使雪山晦暗无光。雪山:指河西走廊南面的祁连山。

  2.玉门关: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汉时是边境的一个重要关隘。唐时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3.楼兰:汉西域国名(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汉武帝时,遣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汉使。昭帝元凤四年(前七七),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斩其王。唐时已无楼兰之称。这里借用此典,意指消灭侵扰唐朝边境的外敌。还:归,回家。

  五、总体感知

  诗开始两句,次第展现出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的上空,长云弥漫;浓厚的云层,使湖北面绵延千里的祁连雪山也显得隐隐约约;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塞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短短七个字,我们可以看出环境的险恶,战争的频繁,以及将士们不畏艰险、英勇战斗的英雄形象。“百战”极言战事之多;“黄沙”二字,极力突出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的艰苦激烈和将士们所做出的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连年战争和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这些将士们豪壮的誓言。 这首诗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转折有致,对照鲜明,抒写出了戍边将士的豪情斗志。整首诗的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体现出王昌龄绝句的突出优点,也是盛唐边塞诗中的优秀篇章。全诗前两句是铺垫,是烘托,是渲染;后两句是抒情,是显志,是歌赞。景中寄情,以实代虚;情中有物,以实化虚。整首诗不仅格调高昂豪迈,蕴含深邃,而且用语也十分洗炼、精道。

  六、重难点分析

  1.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 答:“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

  2.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衬托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七、比较鉴赏

  比较分析本诗与《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在抒情上各有有什么特色?在环境与心理描写上又有什么不同? 提示:抒情(“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的妻子的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是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环境与心理描写(“其一”侧重环境的凄凉孤独,通过写羌笛的声音,从听觉上抒写思乡之情,心理描写采用虚写方式,以想象写情;“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慷慨豪情的激情)

  八、课堂小结

  九、布置作业

  背 诵 全 诗

  从军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默写《塞下曲》。

  【重点难点】

  重点: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

  难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教学挂图(课文插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简介作者

  1、背诵学过的古诗,漫谈学习古诗的方法。

  2、揭示课题,板书:《从军行》《塞下曲》

  3、简介作者。

  二、初读古诗,引入意境

  1、教师范读,激发热情。

  2、自读,扫清障碍:

  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反复读,读正确,读熟,为理解古诗扫清障碍。

  同桌互读,互相正音。

  3、指名读,注意读出停顿。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找出重点字词,结合课后注释理解或请教老师、同学。

  2、借助插图,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对两首古诗的理解。

  3、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教师相机指导

  四、认认写写,正确识字

  1、交流记住生字的好办法,准确建立字音与字形的联系。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导书写。

  五、布置作业:熟读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指名读古诗,理解个别字词的意思。

  2、分别说说两首古诗所描写的内容。

  二、细读古诗,感悟意境

  (一)学习《从军行》

  1、出示课文挂图,教师感情朗读。

  2、出示问题,引导读、悟: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从中你有什么感受?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戍边将士的什么精神?

  3、指名读,体会诗情:假如你是作者王昌龄,你该怎样读才能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4、指导背诵。

  (二)学习《塞下曲》

  1、指名读,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平明)

  2、自读思考:

  (1)结合插图,说说在“夜”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结合诗句想象:“平明”来到现场,将士们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心里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想?

  3、汇报交流,师相机把学生的理解、感悟引向深入。

  4、诵读古诗,体会边塞将军勇敢机智、武艺高强、具有神力的威武形象。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默写《塞下曲》。

  2、收集赞美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从军行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教导学生识字和写字,理解古诗的大意。 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古诗。 了解古代信息传播的方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书下注释、查找工具书自学诗的大意; 抓住重点词语勾勒典型环境和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孤寂、悲苦的情感。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勾勒典型环境和人物形象。

  感受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孤寂、悲苦的情感。

  教学流程

  1、温故知新——入诗文

  出示诗,这首诗学过吗?老师想找一位喜欢这首诗的孩子读一读,《其四》《其五》谈谈感受引出边塞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王昌龄的古诗《从军行》,板书课题。简介作者王昌龄。

  2、字字落实——解诗意

  让学生大声读诗,学习一个“闺”字。能字字落实的清晰流畅的读出古诗。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借助书下注释和参考书大体了解把握诗意,着重体会诗人的情感。注意在老师的引领下反复读。

  3、津津有味——悟诗眼

  诗言情,那么这首诗中弥散着一种情感?“无那金闺万里愁“进而通过孩子们的.回答引出本文的诗眼“愁”。从哪里看出作者的“愁”?这个问题希望学生通过读诗抓住重点词来解诀。

  通过出示“烽火城”的图片,让学生直观的理解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独坐黄昏诗人暮色思乡,淡淡哀愁以及悲秋情节。

  羌笛:介绍

  对于关山月这个意象,听一听古筝曲,谈谈别离乡情。

  出示音频

  4、历历在目——绘诗境

  师:你无奈的是什么?你万里愁的是什么?

  师:作为一名远在战场的战士,此时此刻你想对家乡的亲人说些什么?——(板书 怀乡思亲)

  作为一名战士,你想对这无休止的战争说些什么?——同学们,你想对这位战士说些什么?

  小结

  同学们,王昌龄是位伟大的诗人。在他笔下,一位凄凉哀伤的边疆战士形象跃然纸上。诗言情,诗更言志。短短28个字,精炼而富有深意。不愧是“七绝圣手”。我们又一次领略了古诗,这种中国古典经典的文化。又一次领略的、了古诗的魅力。

  同学们我们在诗人的引领下看见了一位边疆战士眼中的画面,这些情境可谓是满眼哀愁,由景入情,体会战士那种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想象着画面,听着这首关山月,齐读古诗。

  配乐朗诵。

【从军行教案】相关文章:

杨炯从军行教案05-26

从军行王昌龄其四教案11-04

《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03-04

教案古诗从军行王昌龄赏析10-21

从军行王昌龄的教案(通用10篇)11-18

《从军行》王昌龄11-29

从军行王昌龄12-02

从军行原文03-05

十五从军行03-13

《从军行》李白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