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时间:2023-03-07 10:11:34 教案 我要投稿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

  一、教学目标

  通过这个综合应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 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二、编排思想

  1.探索最优方案(每个人都不空闲)。

  2.发现规律(第n分钟接到电话的人数是前n-1分钟接到电话的学生总数加1(老师),前n分钟接到电话的学生总数是2的n次方减1)。

  3.应用规律。

  三、教学建议

  1.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指导,全班汇报交流。

  2.提示学生利用画图表的直观形式解决问题。

  3.数学模型是一种理想化的理论,要事先设计好具体通知方案(包括每人的通知对象)和流程图。

  综合应用 粉刷墙壁

  一、教学目标

  巩固有关表面积等方面的知识,加强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收集 、整理 、分析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二、活动步骤

  1.明确设计方案需要做的工作。

  2.收集数据。

  3.整理数据、分析与比较信息。

  4.书面呈现粉刷围墙方案。

  三、教学建议

  1.因本实践活动会涉及实地的'测量与调查,教学活动可以采取室内教学和室外教学相结合的形式。

  2.室内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并思考,应该如何整理分析收集到的相关数学信息。

  3.展示方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一比,看看哪组的方案更合理、更有实际效益,激发学生之间的互评,使学生在交流中理解并接纳别人较好的方法。

  4.活动结束之后,也可鼓励学生将自已设计的方案投给学校相关部门,为学校的建设提出一定的建议,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体会到自己劳动的价值。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特点的过程,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2、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

  长方体模型、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观察下列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回答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问学生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对面面积相等;正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都相等和12条棱相等。)

  二、课堂练习

  学生做第1题,教师让学生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可以集中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学生做第2题,让学生观察课本中的长方体的三条棱长,并填完表格。

  学生做第3题,根据课本中的长方体的'三条棱长和每组对面的形状,分辨出6个不同的面的编号。可以让学生按照课本中6个面的长、宽来做成面积相等的纸片,然后组成一个长方体来进一步熟悉长方体的6个面的大小和相对的位置。

  教师根据课本第4题中的长方体插图,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制作一个这样的长方体至少需要多少厘米的木条。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3

  一、知识梳理

  1.关于圆,你了解了哪些知识?

  (学生同桌互相说说,再指名说说0

  2.画一个直径6厘米的圆,并标注圆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独立画圆,教师巡视。

  1. 你会求出自己刚才画得那个圆的周长和面积吗?

  学生独立练习,2人板演,讲评。

  (教师根据学会的回答,整理板书)

  二、巩固练习

  1.(1)书本117页20题中的1

  学生独立画圆,教师巡视检查。

  (2)书本117页20题中的2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交流时说说数对是什么意义?

  (3)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2.书本117页第21题

  (1)学生独立填表,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得到的?

  (2)全班交流,教师板书公式。

  3.书本117页22题

  (1)学生读题理解,说说要求钢丝的长,必须先求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

  (3)集体讲评

  4.书本117页23 题

  (1)学生读题后问:“什么是废料?”

  (2)那么要求剩下的废料该如何计算呢?

  (3)交流时明确:用正方形的.面积-圆的面积

  (4)图2中的圆面积该怎么求?图3呢?

  (5)学生独立计算,教师辅导。

  (6)集体讲评

  引导学生发现:由于正方形中圆的面积和是相等的,所以每张铁皮剩下的废料也是相等的。

  思考:你能像这样在正方形中剪下一些同样大小的圆,并能使剩下的面积相同吗?

  学生尝试练习。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布置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4

  教学内容:

  分数乘法练习一

  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2、知识目标:复习分数乘以整数和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出一个分数乘以整数和一个分数乘以另一个分数的结果。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分数乘以分数和分数乘以整数的结果。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

  教学参考书、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乘法运算题。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这些分数乘法运算有什么不同?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分数乘以分数,分子相乘,分母相乘,能约分的要约分。分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分子,分母不变。)

  二、课堂练习

  学生做第1题,让学生用学过的分数乘以整数的知识求1000克牛肉中的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各是多少?

  学生做第2题,注意让学生用分数乘以整数的'知识求出全年我市空气质量为优的天气是多少天?培养学生从小保护环境的环保意识。

  学生做第3题,让学生计算整数乘以分数和分数相乘的算式。

  学生做第4题,让学生能够学会比较整体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学生做第5题,教师注意让学生求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学生做第6题,让学生用整数乘以分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有关分数的生活问题,培养学生一方有难,多方支援的人道主义思想。

  学生做第7题,教师注意让学生利用分数乘法学会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图形面积、乘除法、方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会用小块方砖铺满某个平面。

  教学难点:

  计算铺满某个平面需要多少块方砖,多少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小明家买了一套新房。近期,家里要装修了。妈妈让小明设计自己的卧室怎样铺地砖。今天就请同学们来帮小明出出主意,和小明一起来研究一下铺地砖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算卧室面积

  1、买地砖之前要了解哪些相关知识?

  2、小明卧室地面的长和宽分别是4m和3m,你们能帮他算算他的卧室有多大吗?

  (二)分小组讨论,并填写表格

  所需地砖的数量,所需钱数

  40厘米×40厘米

  30厘米×30厘米

  (三)汇报交流方法

  1、学生汇报交流

  2、得出结论

  3、算一算

  小明爸爸、妈妈的房间面积约为18平方米,用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铺地面,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钱?你能帮小明算算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上黑板板演。

  三、巩固新知,练习反馈。

  四、全课总结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p4~ P5例5~例6、 P5试一试、练一练P6~P7练习一第6~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5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P4例5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X=20 2x=202

  3x 3x3=603

  4.接下来,请大家在练习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乘或除以0行吗?

  7.等式性质二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8.P5试一试

  (1)指名读题

  (2)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

  三、教学例6

  1.出示P5例6教学挂图。

  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6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7

  教材分析

  在本次活动中,学生将综合应用图形、乘除法、方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探索实践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与应用,是培养学生初步数学意识的好教材。能培养学生多动脑、勤思考的习惯,增强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爱数学的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图形面积、乘除法、方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良好习惯。

  3.在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综合应用图形面积、乘除法、方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屏幕显示:小明家搬新家,妈妈让小明自己设计自己的卧室。星期天,小明要和妈妈去买地砖,去之前小明要做些什么准备呢?

  生:应该知道小明的房间有多大?

  生:从屏幕上看小明的房间是长方形的,那小明应该量一量房间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

  师屏幕显示:小明的新房间的长和宽分别是4m和3m。

  师:同学们,你们能帮小明算算他的房间有多大吗?

  生:3×4=12(平方米)(师板书)

  师:买多少地砖?怎样铺呢?现在就让我们和小明一起来讨论“铺地砖”的问题。(板书课题)

  【利用课件显示小明卧室要铺地砖的情景,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好数学能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由学生自己讨论买地砖前应做的准备工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提出问题

  师:小明一家来到装饰城,小明逛了一圈,看到了很多漂亮的地砖,小明经过认真的挑选,再三权衡,最后剩下两种地砖(课件出示两种地砖)

  师:现在小明无法取舍,同学们,你们能帮小明拿拿主意吗?

  生讨论后汇报出:先分别算算用两种地砖铺满整个地面,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钱?选择便宜的一种。

  (二)解决问题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帮小明选便宜的地砖铺卧室

  生分组讨论:

  1.所需40厘米×40厘米地砖的数量及所需钱数

  2.所需30厘米×30厘米地砖的数量及所需钱数

  3.比较选哪种便宜

  生汇报交流:

  问题一:用边长为40cm的`正方形地砖铺满整个地面,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元?

  方法一

  4×3=12(平方米)=120000(平方厘米)

  40×40=1600(平方厘米)

  120000÷1600=75(块)

  8×75=600(元)

  方法二

  40×40=1600(平方厘米)=0.16(平方米)

  1÷0.16=6.25块

  4×3=12(平方米)

  6.25×12=75(块)

  8×75=600(元)

  方法三

  解:设至少需要边长为40厘米的地砖x块.

  40×40×X=4×3×10000

  X=75

  8×75=600(元)

  问题二:如果要用边长为30cm的正方形地砖,那么铺满整个房间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元?

  (用同样的方法求出至少需要边长为30厘米的地砖的数量以及钱数)

  问题三:用哪一种地砖铺地面便宜些?便宜多少元?

  生会很快答出用边长为30厘米的地砖便宜,便宜了70元.

  【创设出买地砖时出现的取舍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很自然地引出了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再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最终解决问题。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

  三、巩固新知,练习反馈

  1.小明爸爸、妈妈的房间面积约为18平方米,用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铺地面,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钱?你能帮小明算算吗?

  (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2.有一块长方形田地,长100米,宽80米,在中间筑两条如图所示(图见课件)的路,路宽3米,那么剩下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生汇报后,课件验证)

  3.李伯伯去年修建了一块1公顷的正方形花圃,今年要扩大规模,把花圃的边长再增加50米,每平方米需要栽花木幼苗5棵。今年比去年多栽花木多少棵?

  (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再汇报)

  【在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后,进行交流,给所有学生都留有足够的思考的空间,能达到较好的练习效果。】

  四、总结与评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这节课上自己表现的怎么样?你认为谁表现的?

  师:孩子们,这节课,你们积极动脑,解决了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老师还相信只要你们善于观察、勤于动脑,一定会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总结全课时,学生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谈收获,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让学生评自己、评他人,以培养学生评价能力,增强竞争意识。】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到体积与重量的关系。

  2、知道单位体积的重量,体积与物体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3、会计算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体的重量。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重量,体积与物体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这是两块同样的.木料,你估计哪块更重一些呢?

  师:其实这里的大小也就是我们已经学习过的体积。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有关重量与体积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长方体木料。

  (1)问:如何能知道1立方厘米这样木块的重量吗?

  (2)交流。

  (3)出示测量数据。

  2、1立方分米、1立方米这种木料重多少克?是多少千克?

  生:独立解答,交流。

  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呢?

  3、小结:

  ①同样的物体体积越大重量越大。

  ②1 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物体的重量统称为单位体积的重量。

  4、练习

  ①1立方米这种木料重700千克,仓库里堆放了39立方米这种木料,这些木料重多少千克?

  ②1立方米这种木料重700千克,一辆卡车一共装了3.5t这种木料,这些木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这两道题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要能够熟练解答关键要知道单位体积的重 量,体积与物体重量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5、解决情境中的问题 只要比较两个木块的体积就能比较他们谁更重。给出数据:长方体长4分米、 宽3分米、高5分米,正方体棱长4分米。

  生独立解答。

  (三)巩固练习。

  1、一块钢板长3.2 米,宽1.4 米,厚0.02 米,每立方分米钢重7.8 千克,这块钢板的重量是多少千克?

  2、一块正方体花岗岩,棱长是2分米,如果这块花岗岩重20千克,那么每立方分米石料重多少千克?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想吗?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初步认识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的读写百分数。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应用百分数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百分数的意义,使学生正确读写百分数。

  教学策略:

  从生活实际引出百分数,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区别百分数和分数在读写和意义上的不同。

  教学准备:写有百分数的资料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问:什么叫分数?什么是分数的分数单位?

  谁见过百分数?百分数和一般的分数有什么不同?

  二、学习新课

  1、出示教材中的"比一比"的第(1)小题,要学生分析资料,交流:你认为选派那名队员比较合适?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2、出示:"比一比"的第(2)小题,要求学生分析表格中的信息,交流:你认为那个品种的发芽情况最好?学生交流写出分数后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把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就容易比较了。

  3、教师讲解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树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百分数也叫百分比、百分率。

  4、百分数的读写。

  22/10022℅,读作:百分之二十二。

  三、练习:

  1、说一说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写出下列百分数:1℅、100℅、103℅。

  3、写出下列百分数:百分之二点五、百分之十八点八、百分之零点三。

  四、。

  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那些新的内容?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认识

  百分数的意义: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

  百分数的读写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继续学习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能够计算整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出一个整数乘以不同分数的结果。

  2、能力目标: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二、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整数乘以不同分数的结果。

  三、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四、教学准备:

  教学参考书、教科书。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加减运算题。

  1、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每一道算式的意义。

  2、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3、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并注意更正学生的错误和表扬回答问题的同学。

  (二)课堂练习。

  学生做第1题,教师注意让学生对比好门和小明的高度,并注意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

  学生做第2题,教师注意提醒学生及时约分化成最简分数。并同桌之间相互说说每个算式的数学意义。

  学生做第3题,教师巡视学生做题情况,并及时对有困难得学生进行帮助。

  学生做第4题,教师注意让学生能够区分最少和最多这个数字范围,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的答案。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

  480 180(千克) 180=150(千克)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0页练习十一第7--8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使学生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认识更深入,能熟练进行体积单位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与态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全班学生共做用手比划1cm3,1dm3,1m3的大小,并举例说明。

  2.填空

  1dm3=()cm3 1m3=()dm3

  1L=()mL 46.5m3=()dm3

  1350dm3=()m3 2145cm3=()dm3

  750mL=()L 76dm3=()L4?

  2L=()cm3 1m3=()cm3

  学生齐练,集体订正,订正时抽生说一说做4.2L=()cm3和1m3=()cm3的思考过程。

  二、解决问题的练习

  1.练习十一第7题

  (1)题分析题意时,

  引导学生明确花盆的容积为512mL,就说明这个花盆里可装512mL的泥土,但问题中的单位却是dm3,即:512mL=()dm3

  (2)题方法同(1)题:816L=()mL

  2.练习十一第8题

  先让学生认真读题,抽生说一说读题后有什么收获(了解自己每天饮水量为1100mL),再把盛满1100mL水的'瓶子拿给学生看一看(帮助学生产生感性上的认识),在读题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这个题有3个问题要解决),你准备怎么去做?(逐个解答)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

  3.思考题

  (1)引导学生观察并数一数有多少个?

  (2)组内交流你的数法。

  (3)动手操作。同桌合作:用学具摆一摆书上的几何体,数一数小正方体的个数,验证自己刚才数得对不对。

  (4)说一说:这个几何体的体积是多少?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经历从时间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百分数。

  2.在具体情境中,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2.体会百分数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1.让学生客气课前收集百分数的资料。

  2.计算机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入课题

  1.教师结合自己学校的足球对的数据呈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让学生自己解决“比一比”中让学生罚点球问题,接着讨论“哪个品种发芽情况好”的问题。学生讨论后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两个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体会百分数的比要性,从而引入百分数,(教师板书)

  二、 教学百分数的读写

  写作22%读作:百分之二十二

  三、介绍百分数的意义

  1.教师通过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比如各种酒类的浓度表示,让学生体会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相比关系,不表示一个数的值,所以百分数也叫百分比或者百分率。

  2.练一练

  让学生结合百分数的意义进一步说明上面题目中百分数所代表

  的具体意义。“罚点球”其实就是求一个人的进球率,“哪个品种发芽情况好”指的是发芽率。

  三、教“读一读说一说”

  1.让学生看课本插图,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每个情境百分数的意义。

  2.教师鼓励学生自己“找一找生活中的百分数”并在全班交流。

  四、练习

  让学生自己完成,全班讲评。

  五、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3

  教学内容:

  练习一

  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2、知识目标:复习分数乘以整数和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出一个分数乘以整数和一个分数乘以另一个分数的结果。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分数乘以分数和分数乘以整数的结果。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

  教学参考书、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乘法运算题。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这些分数乘法运算有什么不同?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分数乘以分数,分子相乘,分母相乘,能约分的要约分。分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分子,分母不变。)

  二、课堂练习

  学生做第8题,让学生明白商场打折的意思,分别求出一个整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如: =?

  学生做第9题,注意让学生用分数乘以整数的知识求出梨、苹果、香蕉各占水果总数的多少?

  学生做第10题,让学生计算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注意提醒学生及时约分。

  学生做第11题,让学生先计算出分数乘法算式的得数再学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学生做第12题,教师注意让学生观察统计图表,求出20xx年比20xx年增加多少元?

  学生做第13题,让学生用整数乘以分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有关分数的生活问题,注意提醒学生认清长度单位。

  学生做第14题,教师注意让学生利用分数乘法学会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练习二

  15 10(米) 15-10=5(米)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 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理解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必要性,能正确地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教学重点

  1. 正确地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2. 理解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教学难点

  1 .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1 .计算机课件

  教学时数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 .看一看说一说

  出示课本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然后结合自己的经验说一说什么是“合格率”。

  师相机帮助学生理解“合格率”就是合格的箱数占检查的总箱数的百分之几。

  2. 、想一想做一做

  让学生自由开展讨论,鼓励学生尝试解决教材中的问题

  甲牌的合格率: 43 ÷ 50 乙牌的合格率: 52 ÷ 60

  二、教学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1. 当学生在比的过程中,出现矛盾时,引导学生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然后在进行比较。

  2. 练一练

  将下面的`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电脑显示)

  0.3560.025

  3 、说一说

  1. 请学生同桌之间讨论,如何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然后学生汇报

  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把分数化成百分数,

  可以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写成百分数。

  三、巩固练习

  1 做一做教科书“试一试”

  引导学生根据成活率的意义,独立解决。

  2. 生活的百分数

  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求百分数的例子

  比如,计算全班同学的出勤率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填空。

  (1)3/4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 )个1/8是5/8,7/12里有( )个1/12

  (3)3个1/5是( ),4/7是4个( )。

  2.谈话: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个知识。

  二、新课讲授

  1.出示教材第89页例1。

  (1)提问:观察图,从图中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把一张饼平均分成8份,爸爸吃了3/8张饼,妈妈吃了1/8张饼,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

  提问: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怎样列式?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1/8+3/8,表示把这两个数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

  提问:你能算出结果吗?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这样思考:1/8是1个1/8,3/8是3个1/8,合起来也就是4/8,提问:1/8+3/8的和是4/8,为什么分母没变?分子是怎样得到的?

  (因为1/8和3/8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可以直接用两个分子相加,分母不变)。

  板书:1/8+3/8=1+3/8=4/8=1/2

  说明: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2)提问: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法。

  小结:分数加法的含义与整数加法相同,都是表示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时,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

  (3)即时练习

  1/5+1/5

  2/7+3/7

  7/10+1/10

  2.同分母分数减法。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6

 教学目标:

  进一步利用平移、旋转的知识把七巧板各图形拼成鱼图。

  教学过程:

  一、 独学:请观察下图,同位说一说第2个三角形是由第1个三角怎样演变来的?

  再说一说第1个三角形是由第2个三角怎样演变来的?

  二、对学、群学

  1. 七巧板经过平移或旋转后得到了鱼图,请在鱼图中画出相应的每块板的轮廓线,标出序号同时说明每块板是怎样平移或旋转的。

  2.我有多种方法得到的`

  三、群学:(巩固提升)左图是被打乱的4张图片,怎样才能还原成右图?

  四、检测:P88第1、3题。 文章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7

  教学内容

  教科书P34~35例2~4,完成教科书P35“做一做”和P36“练习八”中第1题。

  教学目标

  1.掌握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会利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

  2.经历相邻体积单位换算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3.在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换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体积单位间名数的换算。

  教学难点

  低级名数换算成高级名数时小数点的位置移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吗?你知道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吗?

  师:我们还学过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呢?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师: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呢?

  师:猜想一下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可能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

  【学情预设】对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学生已经很熟悉,能熟练地回答,有些学生会联系相邻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进率分别是10、100,并进行猜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猜想、比较的过程中激发探究欲望,自觉调动已学过的知识经验,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二、直观演示,推算进率

  1.探究发现,直观感知1dm3=1000cm3。

  (1)课件出示教科书P34例2。

  【学情预设】预设1:棱长1dm,1dm=10cm,所以沿着棱长切,可以切成10×10×10=1000个棱长为1cm、体积是1cm3的小正方体。

  预设2:这个正方体的底面积是1dm2,就是100cm2,高是10cm,100×10=1000(cm3)。

  (2)展示交流,完成进率推算。

  结合学生的交流,课件呈现直观图形。

  (3)归纳。

  师生归纳:1dm3=1000cm3(板书)

  【设计意图】有些学生对于理解这两种量之间的转化关系是有障碍的,可借助课件演示或反复实物操作帮助他们建立表象,逐步理解。

  2.迁移推理,推算1m3等于多少立方分米。

  (1)学生自主推算。

  (2)学生交流,课件同步展示。

  【学情预设】预设1:1m=10dm,10×10×10=1000(dm3)。

  预设2:1m2=100dm2,底面积就是100dm2,100×10=1000(dm3)。

  师生归纳:1m3=1000dm3(板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类推的思路自主推导,完成进率推算,建构体积单位间进率的模型。

  3.整理计量单位。

  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计量单位?

  学生交流后课件出示教科书P34下面表格。

  (1)学生独立完成表格。

  (2)学生交流,课件呈现完整的表格。

  【设计意图】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及其相邻单位间的进率进行整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

  三、理解应用,巩固提高

  1.课件出示教科书P35例3(1)。

  同桌之间讨论后交流。

  【学情预设】1立方米等于1000立方分米,3.8×1000=3800,所以3.8m3=3800dm3。

  师:因为1m3比1dm3大,所以将单位m3的量换成dm3,我们称之为高级单位换成低级单位。谁还能说说,将什么单位换成什么单位是高级单位换成低级单位呢?

  【学情预设】m2换成dm2,dm2换成cm2,dm3换成cm3。

  师:高级单位换成低级单位,怎么换?

  师引导学生概括:高级单位的数换成低级单位的数乘进率,即高级单位的数低级单位的数。(师板书简洁表达方式)

  2.课件出示教科书P35例3

  同桌之间讨论后交流。

  【学情预设】1立方分米等于1000立方厘米,2400÷1000=2.4,所以2400cm3=2.4dm3。

  师:这里是由低级单位换成高级单位。低级单位换成高级单位怎么换呢?

  师引导学生概括:低级单位的数换成高级单位的数,除以进率,即低级单位的数高级单位的数。(师板书简洁表达方式)

  3.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P35“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引导学生说说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学情预设】有较强数感的学生对于此类换算无障碍,但有些学生会把高级单位换成低级单位,低级单位换成高级单位这两种换算弄混淆。

  师小结:高级单位的数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乘进率,低级单位的数换算成高级单位的数除以进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掌握体积单位换算的基本方法,鼓励他们灵活使用各种方法进行换算。

  四、单位换算的实际应用

  课件出示教科书P35例4。

  (1)学生观察牛奶包装箱,找出计算体积所需的数据。

  (2)学生自主解答。

  (3)交流汇报。

  板书:V=abh=50×30×40=60000(cm3)

  (4)师:用立方厘米给牛奶箱的体积作单位合适吗?你觉得哪个单位更合适?为什么?

  生交流,师板书:60000cm3=60dm3=0.06m3

  【学情预设】当学生能意识到立方厘米作单位较小而牛奶箱较大不匹配时,自然能想到换算单位。有的学生觉得用dm3比较好,有的学生觉得用m3比较好。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体积单位换算,培养使用合适单位表示数量的习惯。

  五、实际运用,巩固提升

  1.完成教科书P35“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

  【学情预设】预设1:学生没有统一单位,直接计算:15×24×3=1080(立方米)。让学生评价对错,分析错在哪里,及时进行更正。

  预设2:各边长统一单位为“米”,再进行计算。

  2.完成教科书P36“练习八”第1题。

  【学情预设】有少数学生弄不清单位间的进率或者将乘进率和除以进率弄混淆了,教师引导更正,并强化方法。

  3.课件出示习题。

  【学情预设】本道题中的边长,涉及3个长度单位,学生容易混淆,除了解答时要仔细,更要注意最后的单位是“立方分米”,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六、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体积单位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在进行各种计量单位的换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教学反思

  前面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本节课引导学生利用前面的知识猜想体积单位间的换算,并经历相邻体积单位换算的推导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迁移能力,掌握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间的互换。教师通过例题的讲解与练习的巩固,组织学生多角度思考和交流,将前后所学的知识逐步归纳成体系,形成知识链,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理解,关键是让学生掌握方法,避免混淆。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P36~37“练习八”中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能熟练地进行简单体积单位之间名数的换算。

  2.会正确地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换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等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名数的换算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名数换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础复习回顾

  1.回顾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师:我们学习了哪些体积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怎样的?[板书课题:体积单位间的进率(2)]

  师归纳并板书: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2.课件出示问题,学生口答。

  二、以题为例,感悟策略

  1.课件出示教科书P36“练习八”第2题。

  (1)学生自主读题,整理数学信息。

  学生能从中读到数学信息,知道包装盒的长、宽和体积,知道玻璃器皿的长、宽、高,求这个长方体包装盒是否装得下玻璃器皿。

  (2)学生自主解答。

  (3)展示交流。

  师:都解答出来了吗?谁能与大家分享一下你的解题方法?

  【学情预设】预设1:直接算出玻璃器皿的体积,将体积单位换算为dm3,看它的体积是否比包装盒的体积11.76dm3小。25×16×18=7200(cm3)=7.2dm3,7.2dm3<11.76dm3,所以装得下。

  预设2:因为玻璃器皿的长、宽、高的单位都是厘米,所以先将包装盒的体积单位换算成立方厘米,再算出玻璃器皿的体积,比较玻璃器皿和包装盒的体积大小。11.76dm3=11760cm3,25×16×18=7200(cm3),7200cm3<11760cm3,所以装得下。

  预设3:从已知的信息知道包装盒的长和宽比玻璃器皿的长和宽都要长,就看包装盒的高是否比玻璃器皿的高长。11.76dm3=11760cm3,11760÷20÷28=21(cm),21cm>18cm,所以装得下。

  2.对比练习,请同学们快速解答。

  (1)课件出示问题。

  学生快速解答后展示交流。

  【学情预设】学生有的说装得下,有的说装不下。

  (2)展示学生的'解答方法。

  师:装得下吗?为什么?

  学生边说,课件同步呈现解答方法。

  方法一:8.96dm3=8960cm3,25×15×18=6750(cm3),6750cm3<8960cm3,所以装得下。

  方法二:25×15×18=6750(cm3),6750cm3=6.75dm3,6.75dm3<8.96dm3,所以装得下。

  方法三:8.96dm3=8960cm3,8960÷(28×20)=16(cm),18cm>16cm,所以装不下。

  (3)辨析质疑,深化理解。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得到了不同的结论,老师觉得都有道理,到底是装得下还是装不下呢?要说出理由才能让人信服。

  【学情预设】学生通过交流意识到,是否装得下,仅仅看体积大小是不行的,只有包装盒的长、宽、高都大于玻璃器皿的长、宽、高才行,从而确定方法三才是对的,所以装不下。

  (4)对比分析,优化方法。

  师:回头再看看前面的第2题,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你认为这类问题用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学情预设】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根据实际情况,方法一和方法二都不是很可靠,因为就算包装盒的体积大于玻璃器皿的体积,如果包装盒的高小于玻璃器皿的高,也是装不下的。

  【设计意图】这两个问题都涉及体积单位的换算,巩固体积单位的进率,提升换算的能力。同时,设计两道对比练习,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三、综合应用,灵活选择计量单位

  课件出示教科书P37“练习八”第7题。

  (1)学生自主解答,教师个别指导。

  (2)集中展示交流。

  师:水族箱占地面积是指什么?需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玻璃又是求什么?体积呢?

  【学情预设】大多数学生都知道:水族箱占地面积是指水族箱的底面积,需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玻璃就是求水族箱的表面积,只求5个面的面积和,体积就是水族箱的长、宽、高之积。

  【设计意图】这道题涉及长方体的底面积、表面积和体积,而且表面积要根据实际确定,综合性比较强,能有效感受长方体测量的相关知识的区别与联系,进一步巩固和理解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能正确运用与换算。

  四、实际应用,拓展提升

  课件出示教科书P37“练习八”第9题。

  (1)小组合作探究。

  (2)展示交流。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列式计算:30×30×30÷(20×20×10)=6.75(盒),得到最多能装6盒。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6盒是不是一定装得下?怎么样装才能装得下?

  (3)课件呈现完整答案。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实际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解答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讨论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仅仅列式是不够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在研究怎样装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

  五、自主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P36~37“练习八”第4、5、6、8题。

  2.集中交流,评价反馈。

  六、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本节练习课,你有哪些新的收获呢?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分清楚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选择合适的单位等等。

  师板书: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板书设计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发现同学们对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换算都掌握得比较好。但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块,还有待加强。特别是第9题,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先讨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建立如何摆放的表象。针对有困难的学生,可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从而突破难点。由于没有教具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难度,要加强学生几何直观的培养。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8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

  1、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3、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各列一道乘法算式。

  2、师:看你能不能读懂下面的算式?

  出示:因为2×6=12

  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3、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指名生说一说)

  师:你有没有明白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了?

  小组讨论:两个数在什么情况下才有因数和倍数关系?我们能不能说“2”是因数,“12”是倍数呢?

  让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注意体会“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是什么意思。

  那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4、你能不能写一个算式来考考同桌?学生写算式。

  师:谁来出一个算式考考全班同学?

  5、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因数和倍数。(出示课题:因数 倍数)

  齐读p12的注意。

  二、新授: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从12的因数可以看得出,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那我们一起找找看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汇报

  (18的因数有: 1,2,3,6,9,18)

  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小学资源网投稿电话:0

  QQ:-----

  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 汇报36的因数有: 1,2,3,4,6,9,12,18,36 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

  看来,任何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一定是(),而最大的一定是()。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自练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

  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如

  18的因数

  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5.让学生结合18、36、30的因数个数,思考: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小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二)找倍数:

  1、我们一起找到了18的因数,那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 汇报:2、4、6、8、10、16、…… 师:为什么找不完? 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生:只要用2去乘

  1、乘

  2、乘

  3、乘

  4、…)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最大的你能找到吗?

  2、让学生完成做一做1、2小题:找3和5的倍数。汇报 3的倍数有:3,6,9,12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应该怎么改呢? 改写成:3的倍数有:3,6,9,12,……

  你是怎么找的?(用3分别乘以1,2,3,……倍)

  5的倍数有:5,10,15,20,……

  让学生明确3和5的倍数有无限个,所以我们用“......”来表示。

  师: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情况,除了用这种文字叙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用集合来表示

  2的倍数 3的倍数 5的倍数

  师:同学们考虑,5的最小倍数是几,有没有最大倍数?3呢?2呢?(总结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独立作业:

  ------小学资源网投稿电话:0

  QQ:-----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小学资源网投稿电话:0 QQ:-----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9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32-133页“打电话”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画图的方式,使学生找到打电话的最优方法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理解打电话的各个方案并从中优化出最好的方案。

  教学难点:突破“知识本位”,让学生充分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优化的思想。

  教学准备:磁性黑板,磁性教具

  教学流程:

  xx老师刚接到学校紧急通知,要合唱队的15人去参加演出,怎么可以尽快地通知到这15个队员呢?”同学们帮忙想想办法吧!

  (教学预设:这时学生可能会说出打电话通知。)

  对,打电话通知是一种快捷的`方法,但是打电话也是有学问的,那么打电话里有哪些数学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打电话里的数学问题。(板书:打电话)

  二、探索比较

  1、假如通知一个队员要1分钟,每个队员都在家,那么15名队员都接到通知要多少时间?(15分钟)

  2、15分钟是怎么来的,我们可以用图来表示,老师在磁性黑板上演示。

  3、总结:这种方法怎么样?为什么会慢呢?(太慢了,老师一个人在通知,其他人在听候通知,费时,板书:费时)那么有比较快的办法吗?(分组通知)

  4、猜猜看,你觉得分为几组通知可能比较快?(学生可能会说三组、四组、五组等)下面大家就在小组合作完成,摆出你们认为比较快的方案。(老师巡视指导,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5、汇报结果。

  6、和逐个通知比,分组通知如何?为什么会节省时间?(组长在同时打)

  7、有没有最优的方案的呢?老师、组长和组员都不闲着,应该怎样设计方案呢?小组内合作完成,老师巡视指导,参与讨论,了解情况。最后汇报交流。

  三、探究规律

  这的确是个好办法,这个方案,你们发现有什么规律吗?

  太棒了!这个同学的发现很了不起。我们不妨用列表的方法,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

  (先出示空表,边问边填完整。)

  第几分钟:1、2、3、4

  接到通知人数:1、2、4、8

  总人数:2、4、8、16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预设:第几分钟通知的人数,是前一分钟通知人数的2倍。)

  按照这个规律,第5分钟可以通知多少人?第6分钟可以通知多少人? 2分钟一共通知( 3 )人

  3分钟一共通知( 7 )人

  4分钟一共通知( 15 )人

  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预设:2分钟通知的人数=2个2相乘-1;3分钟通知的人数=3个2相乘-1;4分钟通知的人数=4个2相乘-1;)5分钟一共通知多少人?6分钟一共通知多少人?这样通知50人最少需要花多少分钟?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20

  第课时分数与除法

  1、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还可以表示除法的商,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学生能够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

  2、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还可以表示数量,理解并掌握1个的几分之几就是几分之几个,几个的几分之一就是几分之几个。

  3、能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相关的问题。

  4、让学生经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探究过程,经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解答过程。

  【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难点】理解用分数可以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教师准备】 PPT课件,口算卡片。

  【学生准备】 3个完全相同的圆片,剪刀。

  填一填。

  (1)表示的意义是()。

  (2)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参考答案】

  (1)4个是多少

  (2)7

  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答。

  8÷4= 15÷5= 12÷3=

  5÷4= 6÷5= 7÷3=

  师:比较这6道题的商,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生:上面3题的商没有余数,下面3题的商都有余数。

  师:以前计算整数除法时,如果遇到除不尽或得不到整数商的情况,我们就只算到个位,然后写出余数是几,有了分数以后,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除法的商怎么能用分数表示呢除法与分数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老师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

  由比较两组口算题的结果引入课题,使学生明确用分数可以表示除法的商。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计算除法时,如果遇到除不尽或得不到整数商的情况,我们是怎样处理的。

  预设生:可以用小数表示商,或者除到个位后,用余数表示结果。

  师:你们知道吗有了分数,再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想不想知道怎样用分数来表示除法的`商(想)要想知道怎样表示,就要先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老师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

  通过老师提问,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习欲望。

  一、教学例1,掌握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的方法。

  1、PPT出示例1。

  (1)学生看图、读题,思考解答方法。

  (2)指名回答:求每人分得多少个,怎样列式

  预设生:根据题意应该列式为:1÷3。

  (3)用PPT出示:用一个圆表示一个蛋糕,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其中1份涂色。让学生根据图意说出结果是多少。

  预设生:每人分得个。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3=(个)。

  2、巩固练习。

  用分数表示下面各题的商。

  3÷7= 5÷8= 9÷10=

  21÷32= 4÷11= 6÷13=

  【参考答案】

  使学生了解用分数表示商的方法。

  二、教学例2,使学生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PPT出示例2。

  (1)学生看图、读题,思考解答方法。

  (2)指名回答:求每人分得多少个,怎样列式

  预设生:根据题意应该列式为:3÷4。

  (3)让学生拿圆片代替月饼实际分分,可能有不同的分法。然后让学生汇报。

  (4)用PPT出示:把3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其中1份是3个四分之一个月饼,再把这3个四分之一拼起来,可以看出得到了四分之三个月饼。然后让学生说出结果是多少。

  预设生:每人分得个。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3÷4=(个)。

  2、老师引导学生观察除法算式与分数,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1)用文字进行表述例1和例2的算式。

  1÷3=

  3÷4=

  被除数÷除数的结果怎样表示得到:

  被除数÷除数=

  (2)学生在小组中学习用语言描述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然后指名回答。

  预设生:被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

  (3)小组讨论,用字母表示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然后派代表发言。

  预设生:a÷b=。

  (4)引导学生思考b可以是0吗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明确,因为除数不能为0,所以分数的分母不能为0,因此b也不能等于0。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a÷b=(b≠0)

  被除

  除数

  数

  (5)教师小结:现在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复习题中表示的意义,还可以看作把“4”平均分成5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三、教学例3,使学生经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还可以表示两种数量比较的关系。

  1、PPT出示例3。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出示自学要求:

  ①想一想,答案是多少

  ②有什么办法说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怎样说明

  ③题中的两个问题有什么关系

  学生根据自学要求翻开教材第50页,自主学习、交流,老师巡视了解学情,对学生进行指导。

  (3)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展示答案。

  自学要求①:

  预设生:求“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就是求7只是10只的几分之几,用除法计算,列式为:7÷10,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知结果是。求鸡的只数是鸭的多少倍,也用除法计算:20÷10=2。

  自学要求②:

  预设生:可以通过画图分析,证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

  (根据学生回答,展示学生画的图或用PPT出示教材第50页的图)

  自学要求③:

  预设生:第1问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第2问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两个问题都用除法计算。

  2、老师引导学生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几倍,都用除法计算。两个数相除,如果商是整数,那么用几倍来表示;如果商不是整数,那么用几分之几来表示。(老师板书)

  3、师:根据题意,你们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1)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提出问题并解答。

  (2)各小组展示提出的问题和解答的过程。

  预设生1:我们提出的问题是:鹅的只数是鸡的几分之几解答是:7÷20=。

  生2:我们提出的问题是:鸭的只数是鸡的几分之几解答是:10÷20=。

  ……

  4、巩固练习。

  五、(1)班有男生23人,女生22人。

  (1)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2)女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3)男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01-19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2-20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7-07

五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12-23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6-11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1-28

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1-08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16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07-11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