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短文两篇_初中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韩愈短文两篇_初中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韩愈短文两篇_初中语文教案1
教学目的
1.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了解某些文言句式的特点。
2.体味韩愈在《马说》中表达的对人才被压抑、埋没的愤懑之情。
3.品味韩愈在《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表达的复杂的感情。
4.初步了解“说”和“序”的文体特色。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阅读提示”中字词的音、义,“易”“策”“食”的各个义项和‘马之千里者”“子之不遇时”的句式特点。
2.理解“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3.体会韩愈对董邵南的同情、劝勉和劝阻等复杂的感情。了解“序”的文体特点。
第一课时
一、导语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所企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很多人才常哀叹生不逢时。人才受压制,不能施展自己的报负,甚至被扼杀,是一种经常性的社会悲剧。另一方面,人才如何施展自己的抱负,才能用在什么地方、为谁所用也是一个不能不重视的大问题。韩愈的两篇短文论述了上述两个问题,他的见解和主张值得我们深思。
二、解题
“序”作为文体分两类,一种是写在某书或某文章、诗歌前面的说明、评介性文字;一种是蹭序,是为一件具体的事向人赠言,或向即将告别的人赠言的文章。《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属赠序。
三、研习课文。
具体做法:先请两位学习中等偏下的学生分别朗读课文:甲生读完后,师生共同找出读错的或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同时肯定他读得好的地方(只指出某个字、句即可)。然后由己生朗读。乙生读完后分小组讨论。小组讨论的具体做法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或者由小组长组织讨论,大家边读边口译,相互更正,一起补充,疏通文字,整理思路;或者小组轮流当组长,先疏通文字,后整理思路。
(豆.初读一定要落实,给够时间,要各组组长督促大家在课文上做标记,该注音的注音,该释义的释义,该加符号的加符号。必须等最后一组完成了初读任务后,才可宣布转入下一步讨论。又如下词语、句子要讨论清楚:《马说》:骈死、槽枥、称、食、石、才美、外见、道、等、策、材、呜、临;是、而、故、于、之、以、或、其、且、安、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之千里考”。《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燕、举、适、兹、勉、遇、强、与、易、卜、吊、谢、仕;之、于、其、哉、苟、者、乎、恶、以、然、为、复;“夫以子之不遇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3理清两篇文章的思路:《马说》第1、2两句是作者的观点,意思是说世上本来常有千里马,但是因为缺少伯乐,无人识得它,千里马也就不被当成千里马了。作者重点不是论述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而是感慨千里马在府限值耳的奴隶人手中的可悲遭遇。后面的文章围绕这一点展开论述。《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一文,作者感情复杂,思路不易梳理,对学生讨论要求不宜过高。文章第1段对董邵南的行动表示同情和理解;第2段,韩愈表示了劝阻之意,末段要求其“吊”和“现”,劝其好自为之。学生能说到同情和劝阻的意思即可。)
2、精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作者的见解主张,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具体作法是:小结初读之后,提出进一步精读的任务。具体任务是:《马说》中的“千里马”“伯乐”“奴隶人”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见解是什么、主张是什么?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董邵南是个什么样的人?他要去的河北是什么样的地方?
(弄清古代和当今的不同)韩愈为什么要查去吊望请君之墓?为什么要他向屠狗者致意?作者反复说“董生勉乎哉”,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任务的轻重、问题的多寡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但主要内容、作者的见解、主张以及其思想感情要讨论清楚。2.小组讨论的做法与初读做法相同。3要通过讨论弄清如下内容:《马说》中,“千里马”指有才能的人,即人才;“伯乐”指识别、理解并能运用人才的当政者;“奴隶人”指压制、摧残和扼杀人才的当政者。韩愈的见解是当今的当政的人都是摧残、扼杀人才的后者;他的主张是要善于识别、爱护和任用贤才。《迷董邵南游河北序》中,董邵南是个有才能、有高尚志趣的不得志的人;他要去的河北,是古代多仁人志士,而“今天”风俗已变坏了的地方;望诸乐毅晚年不得志于族各国,被迫离开燕,但仍然念念不忘燕园。吊,是告诫量不要因自己不得志而做出损害国家的事;要童向河北的仁人志士致意,意在告诉量要为朝廷出力,不要依附割据一方的藩镇,做出对不起朝廷的事;韩念反复地说“童生勉乎哉”,一是希望他奋发有为,不要因失意而恢心;但更重要的是劝他要好自为之,不要误入歧途,毁了自己,表达了同情、担忧和爱护的复杂感情。
3.课堂小结。
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大家已经能正确、流畅地阅读两篇文章了,对文中重要的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也基本掌握了,对文章的内容也有了较深入的理解,韩愈在《马说》中对人才被压抑、摧残,甚至遭扼杀表现了极大愤慨。在《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对朋友表达了同情、担忧和爱护的复杂感情。但是这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是否有不同呢?各自有什么特色呢?请大家进一步思考。
四、对两篇短文进行比较阅读,就如下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两篇文章出自同一个作者之手,它们在章法上是相同还是不同?
2)通过有感情的阅读,看看两篇文章语言风格上是相同还是不同。
2、课后每人抄录一篇与《马说》在写法上相似的文章,并在文后写明它与《马说》有哪些地方相似。
第二课时
一、课堂调查
两篇文章在章法上认为基本是相同的和不相同的各有多少人?
在语言风格上认为相同的和不相同的各有多少人?
课堂调查有两个作用,一是检查学生是否完成了教师上节课布置的作业,对学生表现出的是一种负责的态度;二是为开展课堂争辩性讨论作安排。)
二、研读课文
1.品味文章的语言艺术特色和写作特色,培养学生初步鉴赏的能力。具体作法:
(1)请同学们就语言风格问题发表个人的看法,认为两篇风格相同的说明自己的理由;认为不同的说明认为不同的理由。
(2)所说的理由要结合课文谈,以课文为例,不得离开课文空谈。
(3)请两位同学(阅读水平高的同学)朗读课文(一人一篇),其他同学边听边品味,并准备自己的讨论发言。
前两个要求是交代课堂讨论的论题和规则,坚持了课堂讨论的原则;后一个要求是给学生品味语言的时间,让他们具体进行品味,并把品味的结果单拟出来。)
2、学生讨论发言。发言可以是个体对个体的辩论,也可以组成甲方和乙方,形成群体对群体的辩论。
(1).辩论必须围绕论题进行,即只谈话言风格;2辩论要对两篇文章的语言特色都涉及到:《马说》是寓意深刻的讽刺小品,语言幽默中有辛辣的讽刺,如第3段,描摹形态的语言,有很强的讽刺力度。其次是论述中注入了强烈的感情,尤其是第2段。如:“安求其能千里也?”抒发了作者都积的愤懑之情。《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的语言委婉曲折,含蓄有深意,文辞“曲尽吞吐之妙”。不必过于纠缠同与不同,目的是通过辩论弄清这些语言特色。)
三、拓展性阅读
拓展阅读面,迁移学过的知识,培养筛选信息和搜集信息的.能力。
具体做法:首先课堂调查,抄录了多少篇“美文”,多少同学抄了,谁的课文短评写得好一些。
调查的作用一是督促学生完成作业,二是为课堂展示作调查。)其次是请学生朗读所抄写的美文和自己写的短评。可以多请几位朗读。三是组织好学生评论。可以组成一个以语文科代表为中心的评论班子,给朗读的学生打分,进行激励。如果有竞赛性质,可以让评论的人数多一些。对朗读的学生一般要给较高的分数,使他感到自己选文有眼光,短评评得准确,对自己的学习有一种得到肯定的愉悦感,从而调动了学习兴趣。这种保护性的“反映后刺激”,对激发内趋力,对学生保持学习后续行为的持久性有很大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
这两节课,学习了韩愈的两篇短文,大家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辩论,基本掌握了“抵”“骄”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了解了韩愈两篇文章中的见解、主张及在文中表现出的思想感情;品味了文章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课后大家要巩固已取得的成绩,特别是词语要多记多练。其中“易”“策”“食”要重点训练,两篇文章要背熟。
五、布置作业
1.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题。第三题要求查相关的工具书,将3个文言实词的各个义项都列举出来,并在义项后举出例句。
2课后抄录一篇赠序的文章,比较你的选文与课文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韩愈短文两篇_初中语文教案2
1.这两篇课文都是大纲规定必须掌握的文言文基本篇目,都是课内讲读课文,教师可以适当运用讲解法。
2.初二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教师应指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理解相关文言字词。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积累相关文言字词,理解两篇课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背诵两篇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方法、价值观目标:培养合作精神,养成主动提问的习惯。
教学设想:
1.重视朗读,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
2.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教学时数。可用两课时,一课时朗读、疏通字词,一课时分析篇章;也可用三课时,把朗读、背诵单列成一课时,疏通字词、积累文言字词用一课时;也可用四课时,两篇课文的分析各用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朗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
教学过程 :
一、请学生读阅读提示,了解课文的体裁,了解说和序的区别。
教师补充:
1 说是古代表议论的一种文体,注重文采,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说奇巧而言辩。
2古代的序,是为送别亲友而写的,内容多为颂赞勉励之辞。韩愈扩大了赠序的内容,不仅一般地叙友谊,话别情,而且述主张,议时事,咏怀抱,劝德行等。序恳切而意长。
二、朗读:
1.正音:
祗zhǐ 骈 pián 兹zī矧shěn 尽粟一石sùdàn 董邵南shào 槽枥cáolì慕义强仁qiǎng 恶知 wū感慨kǎi
2.领读。(关键句的节奏、重点字词特别是几个食字的读音要强调)
3.自由读。
4.接龙读比赛(两篇课文共6段,给每个组指定任务,每组学生按座位顺序依次朗读,读错者坐下,后面学生接着朗读,直至读完全组应读段落。所用人数最少的组获胜。此活动旨在调动学生纠错使其更准确的掌握字词读音和句子节奏)。
5.齐读。
三、疏通字词:
1.小组合作,对照注释翻译课文,(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有任务,每人负责翻译几节,小组内依次发言,对有争议的或翻译不出的地方,要作好整理,准备提交全班共同解决)。
2.交流疑难,共同释疑(尽可能发动学生)。
四、积累文言字词,做好字词积累卡片:
1.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同饲,sì喂。
不能尽其材 材同才,cái才能。
其真无马邪 邪同耶,yé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xiàn表现,显现。
2.词类活用:
虽有千里之能千里,名词活用为动词,日行千里。
3.一词多义:(结合课后练习三)
其真无马邪不以千里称也
其真不知马也 策之不以其道
安陵君其许寡人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吾知其必有合也夫以子之不遇时
五、布置作业 :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篇章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字词:
二、分析《马说》:
1.用课文中语句回答问题
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根本原因是?千里马的悲惨结局是?表现食 马者浅薄愚妄的句子?
2.首句在文中起何作用?(充当立论依据)
3.伯乐、千里马、食马者是有深刻含义的,联系韩愈的生平谈谈他们分别指什么人?
4.由题3可知,文章用了什么写法?(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
5.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哪句话体现了他的意图可充当主旨句?(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表明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其真不知马也。)
三、分析《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1.文章用哪些词语扣住游河北?(燕赵、适兹土)
2.首节必有合的推测要成立应有哪两个前提?(大前提:燕赵有感慨悲歌 之士;小前提:董生是感慨悲歌之士)
3.从哪些句子可看出董生是感慨悲歌之士?(三个要点:怀抱利器、不得志、郁郁)
4.第二节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也和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分别有何言外之意?
5.第三节韩愈托董生办哪两件事?
6.文章首节侧重指出董生有才华,第二节暗示董生此行未必会得到赏识,第三节再次规劝董生归顺朝廷,根据这些提示,找出三节各自关键句。(吾知其必有合也、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7.末节有何作用?(照应开头;表达对感慨悲歌之士的尊敬;暗示董生:既然隐士都出来做官,你又何必到燕赵去?)
8.文章语言有何特点?(委婉含蓄,名送实留)
四、拓展训练:
对伯乐,对千里马,对食马者,对董生,对韩愈,你分别有什么话要说?
【韩愈短文两篇_初中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教案韩愈短文两篇11-16
《韩愈短文两篇》教案09-14
韩愈短文两篇教案08-04
《韩愈短文两篇》教案模板08-04
《韩愈短文两篇》优秀教案08-04
《韩愈短文两篇》教案范文08-04
韩愈短文两篇课文教案10-23
课文《韩愈短文两篇》教案范文08-04
《韩愈短文》教案06-09
韩愈短文两篇教学设计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