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通用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 1
教学目的
1.懂得发问的意义,学会做一个乐于发问、善于发问、勤于发问的人。
2.学习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来论证论点的写法。
3.学习本文在正反论证过程中采用举例和讲道理论证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会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2.难点:如何紧扣论点选择典型论据。
学法引导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章中心论点,与上一课《怀疑与学问》尝试比较体会异同。
2.细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找出正面论证、反面论证的部分,并具体分析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说道理的。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解释下列词语。
介意:在意或注意。
景仰:佩服尊敬;仰慕。
平淡无奇:平平淡淡,没有什么特点出色的地方。奇,特殊的。
寻根究底:寻求根由,追究底细。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
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是:对,正确。
潜修静想:形容专心研究,认真思考。
典籍:记载古代法制的图书。也泛指古代图书。
2.阅读课文,编写阅读提纲。
二、导入
所谓学问,一是学,一是问,虚心求教才是应有的态度。这篇文章的意图是提倡发问。读后想想,我们从中受到了些什么启发。
三、正课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思考:为什么要提倡发问的精神?不问不行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
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古今中外有成就者都是能发问、勤发问的人。牛顿等人的事例就足以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而不问则不能求得真知,因为不问就不能研究,文明就不能进步;不问就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发现的问题越多,才能对实际事物看得越清楚,对所学才更有把握。所以,提倡发问精神又有了它的必要性。能发问、勤发问,就拥有了开启密库里的珍奇的钥匙,何不多问呢?
(2)从下面四句话中选出文章的论点:
A.我们日常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
B.发问的精神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C.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D.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
讨论后明确:
选C。A只是引出论题的引子;B运用了一个比喻,只是形象地说理;D是作为证明论点的理论论据使用的。
2.仔细研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
明确:
课文第1-3段,讲通俗的道理,设生动的比喻,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第4段提出正面论点,即中心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2)课文前半部分从正面证明论点,举了哪些事例?列举这些事例的段落是怎样同上下文紧密联系的?
明确:
(3)第9段“我们虽然不一定人人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能否改成“大思想家大科学家”或别的称谓呢?
讨论并归纳:
不能。因为这关系到上文列举的四位名人的顺序,前两位是“大科学家”,后两位是“大思想家”,所以这里在归纳时按上文顺序写成“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这体现了文章语言表达非常严谨周密。
(4)你觉得课文选用的四个事例是否很妥贴?为什么?
你能为课文补充今人好问的事例吗?
四、总结
本文通过讲道理,设比喻,引出“发问的精神”的论题,接着提出中心论点,并列举了四位名人的事例,从正面论证论点。
五、板书设计
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1-3段)
提出正面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4段)
牛顿发问的事例(5段)
正面论证 举例论证 瓦特发问的事例(6段)
孔子发问的事例(8段)
归纳小结(9段)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
《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了解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点的有关常识。
(二)能力训练点:
学会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论点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勤于发问精神。
(四)、教学重点:
学会正面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五)、教学难点:
如何紧扣论点选择典型论据。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启发、点拨法
(二)、学生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坚持并善于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素质的体现,中国人自古就有勤学好问的传统美德。“吾生也有涯,吾知也无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活到老,学到老”“吾日三省吾身”都是对勤学不辍精神的赞美和褒扬。但我们往往“勤学”,却忽视了“好问”。针对这种情况,启凡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写了一篇文章《发问的精神》。我们今天来读一读,看看是否仍然对我们具有启迪的作用。(放图片展示课题)
2,简介作者:
(展示图片)
启凡(1913-1986),原名贾必陶。湖南人,长期担任编辑工作。30年代前后,常有文章在《中学生》杂志等刊物上发表。《发问的精神》就是其中的一篇。从课文有关语句可知本文是作者当年专门为中学生写的。
(二)、学习活动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说说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展示图片)
A我们日常所见所闻接触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
B。发问的精神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C。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D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
讨论后明确:选C,“A”只是引出论题的“引子”;“B”运用了一个比喻,只是形象地说理;“D”是作为证明论点的理论论据使用的。
2、研读课文(展示图片)
A、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概括大意。
B、本文的论题是什么,是怎样引出的?
C、默读第二部分,思考这部分的论点是什么?课文举了古今中外哪些事例来论证?列举的事例是怎样与上下文紧密联系的?
D、课文第三部分提出怎样的反面论点?从几个方面论证的?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的内容是什么?
E、本文是作者当年写给谁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方法:默读思考----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问题一、学法:列阅读提纲。本文层次清晰、表达周密,段与段、句与句之间都注意顺着次序前后照应。学生可边读课文,边列出段落层次提纲,理清作者论证的思路,把握观点。问题2、3、4学生讨论后,选代表发言,师点拨。(展示图片))
讨论并归纳:分成三个部分。(展示课件图片)
第一部分(1~3段):讲道理,设比喻,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
第二部分(4~9段):从正面论证发问精神的.可贵。
第一层(4段):提出正面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
第二层(5~8段):列举四位名人的事例,论证了发问的精神的可贵。
第三层(9段):小结,强调人要求知识、明道理,不能不勤于发问。
第三部分(10~14段):从反面论证“何必多问”说法的不正确。
第一层(l0段):提出“何必多问”的反面论点。
第二层(11~13
段):从三个方面讲道理,逐层深入阐明了反面论点的不正确。
第三层(14段):小结,再次强调要能发问,勤发问。
3、质疑:
(1)、质疑阅读课文时没有解决的问题。
(2)、质疑教师引导的问题:A、本文的论点与《怀疑与学问》一文的论点有何异同。
B、课本第一段“其实这是一种损失”中“这”指什么?为什么说它是一种损失?
C、所举四个事例有何共同点?
文中的反问句,第14段:一系列的问句,都用陈述句表达出来,效果有什么不好?(朗读法。本文多处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方式,通过语气的强化来强调情感,并造成文章的波澜。反复朗读,细细体会它的作用。)
4、拓展延伸:(二选一)
A、为什么同样有发问精神的人,会取得不同结果?
B、[实践]以“我尝到了发问的甜头”为题,进行三分钟演讲。要求“列举出自己学习、生活中由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获得新知识、懂得新道理的事例,证明发问精神的重要,培养学生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作口头议论的能力。
四、总结
本文议论了关于发问的精神。作者提倡发问,认为发问精神非常可贵。阐述这些看法,主要采用了提出正面论点和提出反面论点相结合的方法。在提出论题后,先提出正面论点,列举事例从正面论述,然后提出反面论点,用讲道理逐层深入论证,正反结合,强调发问的重要,发问精神的可贵,提高人们对“发问精神的认识。”
五、作业:
在前一阶段抗击“非典”的战役中,我们的白衣天使们无私奉献,把爱留在了人间。我们才得以有今天的相聚、今天的温暖。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呢?
1、观点明确。
2、要恰当的运用事实或道理来论证。
3、语言要流畅,吐字要清晰。
《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 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了解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的有关常识
(二)能力训练点
学会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来论证论点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点
懂得发问的意义,学会做一个乐于发问、善于发问、勤于发问的人
(四)美育渗透点 、
体会本文活泼、生动、富于鼓动性的语言艺术
二、学法引导
1、学生自学课文,找出文章中心论点,与上一课《怀疑与学问》尝试比较体会异同。
2、细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找出正面论证。反面论证的部分,并具体分析运用怎
样的论证方法论说道理的。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学会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如何紧扣论点选择典型论据是学习中的难点;同样具有发问精神,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是学生在学习中可能提出的疑问。对于“重点”,主要采取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诵读中理解体会,对于“难点”,需要老师作一点扩展训练来完成;“疑点”可以通过让学生集体讨论的方法来澄清。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
1、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章论理思路。
2、结合思考题,启发学生精读部分段落,理解本课学习的“重点”。
3、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问题的思考、讨论,解决本课的“难点”,化解“疑点”。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议论文论证观点的方法灵活多样,不同文章不需要强求统一,关键取决于论证效果。学习本文,重点是通过课文的阅读、理解,学会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并体会其好处。
2、了解什么是发问的精神,培养勤学好问的精神。
(二)整体感知
本文主旨是提倡发问,开头通过比喻论证,正面提出发问的精神,扣题,引出论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老师、家长总放在嘴边的一句话“学习要好问”,甚至不少同学在.总结经验、介绍学法时总有一条“学习要勤学好问”。可是究竟为什么必须好问?这个问题真正留心思考的人恐怕不多。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从下面四句话中选出文章的论点(投影)
A、我们日常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
B、发问的精神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C、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新发闻,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D、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
(2)理清课文论证的思路,试着用简洁的主语育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讨论后明确:
(1)选c,“A”只是引出论题的“引子”;“B”运用了一个比喻,只是形象地说理;“D”是作为证明论点的理论论据使用的。
(2)论证思路如下:
(一)(1—3节):引子,用人们对日常事物的态度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
(二)(4节):点明论点:新思想、新发明、新创造常由发问开端。
(三)(5-13节):摆事讲道理,正反两方面论证论点,阐明只有善于发问,才能有所创造。
(四)(14节):激情洋溢地发出号召。
3、仔细研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本文的论点与《怀疑与学问》一文的论点有何异同?
明确:两文的论点从精神本质是一致的,都强调了怀疑、发问对于做学问的重要作用。不同在于《怀疑与学问》直接从两者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深入剖析,并且采用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运用两个分论点支撑的方法阐明道理。
(2)课文第一节‘‘其实这是一种损失”中“这”指什么?为什么说它是一种损失?
明确:“这”指“大家觉得那些事物平淡无奇,不足介意。”
因为这些日常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物中有很多道理,如不发问,便不会被发现。
(3)找出本文正面论证,反面论证的相关部分并思考:
1、正面论证部分列举了哪四个事实论据?所举四例有何共同点?
明确:这四个事例,都是在平常的事物中发现不平常的道理,从而有了伟大的创造,有力的证明了论点。
反面论证部分主要是反驳了什么错误观点?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反驳的?
明确:反驳的错误观点是:知识和道理,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不必多问。
主要从:文明的进步、个人见识的局限、知识的实际运用三个方面进行反驳。
(4)第14节,提出希望,如果不用一系列问句,直接用陈述句表达出来,效果有什么不好?
讨论明确:一连串问句,从多种不发问的后果的角度,惊醒读者,发人深思中带有劝勉的'激情,便于引起读者的高度重视,积极培养发问的精神。
(5)讨论:为什么同样有发问精神的人,会取得不同结果?
(四)总结、扩展
文章从如何做学问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是新发明、新创造的开端”的论点,并在正、反对比中,选用确凿的例证和透辟的分析进行论证。有直接的阐述,也有反面的驳斥,破立结合,增强了说理的说服力。
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以提出这样一个思考题进行思考:“在你的生活中,是否出现过由于不介意而失去了有益的发现的事情,如果有,请你结合本文的学习谈谈自己对此的看法。”
(五)布置作业
书后练习一、二、三
(六)板书设计
发问的精神一(1-节)引出论点(5-3节)
举例典型二分析论证
正面:例证 }破立结合
反面:讲道理 I语言活泼、生动
三(14节)提出希望
《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 4
[学习目标]
(1)懂得发问的意义,学会做一个乐于发问,勤于发问、于发问的人
(2)学习理解运用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论述中心。
[学习方法]
读读、议议、说说、讲讲`、写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场导入,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对老师说什么话吗,你们想知道老师心里想什么吗?
[分析]拉近和学生的距离感,同时放松师生紧张的情绪、
[分析]从广阔的背景导入,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拓展思维。动画效果,色彩明丽,画面形象,易和身边的事物联系起来,与科技相联,激发学生“问”的欲望。为整节课创立一个情境。在这个导语中,强调有发问就有收获。
二、分析课文:
设计思路:老师在充分熟悉,挖掘教材的前提下,灵活驾驭课堂。处理突发问题。留给学生充分思考,阅读,展示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对于学生没有领悟到的地方,教师给予及时,适当的点拔。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讨论等方法理清文章思路。重点掌握议论文中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老师设计精美板书,辅助学生理解。
[分析]此设计可以体现新教学理念,一改往常满堂灌,满堂问的形式,而是让学生自已问,自己解答,老师只是课堂的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的一个角色。
三、联系现实生活,要求学生在为课文补充一些论据。(发生在自已身上的也可以。)
[分析]更一层理解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四、口头作文:中学生应该不应该带手机(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分析]此设计是为了加深对本课的教学重点―――正反对比论证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同时加强对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五、一句话训练:“以发问是——————,所以它可贵“说一句话。要求运用比喻的修辞。
[分析]此设计意在训练学生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六、总结:用左拉的名言。
七、结尾设计:一系列人类还没有探索清楚的宇宙,人自身,海洋等奥秘来结尾,意在激发学生发问,探索,求知的欲望和激情。
八、板书设计:
用树形,意在发问可以使知识开花结果。
用扇形,意在发问可以使知识收扰。
用钥匙,意在发问是开启智慧的钥匙,形象,生动。
《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理解:学生能够理解发问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出有效的问题。
技能:培养学生提出开放性问题、批判性问题的能力,以及通过提问促进自我学习和小组讨论的技巧。
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持续探索和质疑的精神。
教学内容
引入(约5分钟)
故事或视频引入:分享一个关于著名科学家或思想家如何通过不断提问最终获得重大发现的故事,如爱因斯坦对相对论的探索。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提问是学习和创新的关键?
主体活动(约30分钟)
活动一:认识问题的类型(10分钟)
讲解:介绍封闭式问题与开放式问题的区别,以及批判性问题的特点。
练习:给出几个例子,让学生区分这些问题是封闭式还是开放式,并尝试将封闭式问题转化为开放式问题。
活动二:提问技巧工作坊(15分钟)
分组讨论:学生分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当前热门话题(如环保、科技发展等),集体 brainstorming 提出关于该话题的问题。
分享与反馈:每组选出最具启发性的问题进行全班分享,讨论这些问题的价值所在,教师提供反馈。
活动三:模拟记者会(5分钟)
角色扮演:选取一名学生扮演专家或名人,其他学生作为记者提问。通过模拟记者会的形式,实践提出问题和回应问题的技巧。
总结与反思(约10分钟)
总结要点:回顾提问的'重要性和不同类型的提问方式,强调在学习和生活中运用这些技巧的意义。
个人反思:学生写下今天学到的一点关于提问的新认识,以及未来如何在学习中应用“发问的精神”。
课后作业
实践任务:要求学生在接下来的一周内,记录自己在学习各科目时提出的问题,并分析哪些问题是有效的,哪些需要改进,以及提问如何帮助了他们的学习。
教学资源
相关视频资料:科学家访谈、TED演讲关于提问的力量等。
讨论话题卡片。
反思日记模板。
【《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发问精神教案08-22
《发问的精神》教案(精选6篇)07-04
童心发问散文09-03
头发问题作文11-27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设计08-26
学习雷锋精神的主题班会教案设计04-18
周末早上给客户发问候语12-01
周末微信群发问候语12-27
美容师给顾客发问候语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