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科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五年级下册《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案 1
教材分析
本课将用学生熟悉的橡皮泥作为研究材料,使橡皮泥在水中浮起来,并探索其中的原因,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
本课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观察实心橡皮泥的沉浮”;第二部分是“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第三部分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探索橡皮泥上浮的原因”
学情分析
学生对橡皮泥是比较熟悉的,一些学生或许在生活中已经有了类似的经验,能够把橡皮泥做成船的形状,浮在水面上。但是,一般的学生都不会去考虑其中的原因,本课将带领学生用实验数据揭开其中的秘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过程与方法:
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难点: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
2、导出课题并板书。
二、观察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实心)
1、学生猜测:如果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它在水中是沉是浮?
2、观察实心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3、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观察在水中的沉浮
三、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1、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
2、分组讨论
3、分组汇报
4、师解释什么叫物体排开的水量。
四、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1、出示问题:橡皮泥的沉浮和什么有关呢?
2、分别做实验:实心橡皮泥和各种浮在水面上的形状
3、记录实验结果
4、实验小结
五、自我评价与课外延伸
六、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想知道什么?
科学五年级下册《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物体的沉浮与其排开水的体积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释科学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与其排开水的.体积之间的关系。
难点: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理解沉浮原理。
三、教学准备
橡皮泥、量杯、水、实验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橡皮泥在水中沉浮的短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为什么同一块橡皮泥,形状不同时,在水中的沉浮会不同?”
2、观察实验
(1)将一块橡皮泥放入水中,观察其沉浮情况,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2)指导学生将橡皮泥捏成不同的形状(如球形、船形等),再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其沉浮情况,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3、分析讨论
(1)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思考橡皮泥的沉浮与其形状、排开水的体积之间的关系。
(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假设,并尝试解释实验现象。
4、深入探究
(1)引入排开水的体积概念,解释排开水的体积与物体沉浮的关系。
(2)使用量杯测量不同形状橡皮泥排开的水量,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3)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找出橡皮泥沉浮与排开水的体积之间的关系。
5、总结提升
(1)总结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规律:排开水的体积越大,物体越容易浮起来。
(2)拓展知识:解释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因为轮船的形状大大增加了排开水的体积)。
作业布置
让学生回家后利用家中的材料(如橡皮泥、塑料瓶等),设计并制作一个能浮在水面上的小船,并记录下制作过程和实验现象。
科学五年级下册《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案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物体沉浮的基本原理,理解密度和浮力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
每组学生需要:橡皮泥若干、一碗清水、小块塑料或纸片(作为标记物)、记录表。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橡皮泥沉浮原理的PPT、相关视频资料、实验演示用具。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约5分钟)
情境导入:展示一段视频或图片,内容为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如木块漂浮、石头下沉),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物体能浮在水面,而有的会沉下去?”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围绕“物体沉浮”的主题提出自己的疑问。
2、新课讲授(约15分钟)
讲解原理:
介绍浮力的概念:浮力是液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向上的托力。
解释密度的.作用:密度较大的物体会下沉,密度较小的物体会漂浮(前提是物体不密闭且能被水浸透)。
演示实验:教师先示范一个简单的实验,如将一小块橡皮泥放入水中,观察其沉浮状态,并简单解释原因。
3、实验探究(约20分钟)
分组实验: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材料。
任务:尝试不同的方法改变橡皮泥的形状(球形、船形等),观察并记录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同时,尝试改变橡皮泥的体积(不变质量)或质量(不变体积),观察效果。
记录表应包括:实验次数、橡皮泥形状/体积/质量的改变、沉浮状态。
小组讨论:实验后,小组内讨论哪些因素影响了橡皮泥的沉浮,并尝试总结规律。
4、总结交流(约10分钟)
汇报分享:每组选择代表分享实验结果和发现,教师引导全班讨论,归纳总结影响橡皮泥沉浮的主要因素。
教师总结:强调密度和浮力在物体沉浮中的作用,指出虽然形状变化可以影响物体的浮力分布,但决定性因素仍然是物体的整体密度与水的密度比较。
5、延伸活动(约5分钟)
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如果在太空中做这个实验,橡皮泥会怎样?”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对沉浮现象的影响。
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回家尝试使用家中其他材料(如水果、蔬菜)重复类似实验,记录观察结果,并思考这些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反思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情况、学生参与度、实验操作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以便后续课程的优化调整。
科学五年级下册《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有关。
学生能够用实验方法验证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与形状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记录,探索橡皮泥在水中沉浮的原因。
学生能够使用量杯等工具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并进行比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引导学生形成对科学实验的严谨态度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橡皮泥在水中沉浮与排开水量的关系。
难点: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橡皮泥形状改变对其沉浮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
橡皮泥、量杯、水、实验记录表、多媒体设备等。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展示阿基米德的故事,引出沉浮与排开水量的关系。
提出问题:橡皮泥在水中会沉还是浮?为什么?
观察橡皮泥的沉浮
学生分组实验,将橡皮泥放入水中,观察其沉浮。
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再次放入水中,观察其沉浮。
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形状对橡皮泥沉浮的影响。
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学生尝试制作不同形状的橡皮泥,探索使其浮在水面上的方法。
2、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原因。
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讲授排开水量的概念,并介绍使用量杯测量排开水量的方法。
学生分组实验,测量不同形状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分析实验结果,讨论橡皮泥沉浮与排开水量的关系。
3、总结提升
引导学生总结橡皮泥在水中沉浮的原因,强调排开水量的重要性。
拓展思考:为什么钢铁造的轮船能够浮在水面上?
4、作业布置
让学生在家用其他材料(如塑料泡沫、木块等)进行实验,观察它们的沉浮,并测量排开水量。
撰写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科学五年级下册《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案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物体沉浮与密度的关系,学会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和体积来控制其在水中的沉浮。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记录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培养认真观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准备
每组学生准备:一小块橡皮泥、两个透明容器(如烧杯或塑料杯)、足够的水、记录表、笔。
教师准备:示范用的橡皮泥、大容器、投影仪或白板展示实验步骤和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
情景创设:教师展示一块橡皮泥和一杯水,提问:“如果我把这块橡皮泥放入水中,它会沉下去还是浮起来?大家猜一猜,并说说你的理由。”
讨论引入:鼓励学生发表意见,然后教师简要介绍沉浮的基本原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探究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二、新知学习(约20分钟)
演示实验:
教师首先将未经改变的橡皮泥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并记录结果。
讨论:为什么橡皮泥会沉/浮?
小组实验:
任务布置:每组学生尝试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如球形、船形等),观察并记录不同形状下橡皮泥的'沉浮情况。
指导观察:提醒学生注意橡皮泥体积的变化、排开水的体积以及橡皮泥与水的接触面积。
交流分享:
各小组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哪些形状使橡皮泥浮起来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三、深入探讨(约10分钟)
原理讲解:教师结合学生实验结果,解释密度的概念,以及橡皮泥改变形状后体积增大、排开更多水、平均密度减小从而浮起的原理。
拓展思考: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改变形状,还有哪些方法可以让原本下沉的物体浮起来?(如增加空隙、附着浮力物等)
四、总结巩固(约5分钟)
回顾知识点:师生共同总结物体沉浮的决定因素,强调密度和体积的作用。
记录整理:学生完成实验记录表,包括实验步骤、观察结果和结论。
五、作业布置
实践作业:让学生回家用家中的材料(如土豆、苹果等)重复类似的实验,观察并记录结果,思考不同物质沉浮的原因。
思考题:为什么船可以浮在水面上,即使它是用钢铁这样重的材料制成的?
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直观的实验操作,不仅让学生理解了沉浮的基本原理,还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适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从活动中有所收获。
科学五年级下册《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案 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物体沉浮与密度的关系,理解浮力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现象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每组学生需要:橡皮泥、小碗或杯子、足够的水、直尺或测量工具、记录纸和笔。
可选材料:小铁块、塑料泡沫等不同密度的物体,用于对比实验。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橡皮泥沉浮原理的PPT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约5分钟)
情境导入:教师展示一个橡皮泥球和一片橡皮泥船,提问:“如果我把这两样东西放入水中,它们会怎样?”引导学生预测并讨论。
引入主题:介绍今天的学习内容——《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说明我们将通过实验来探索其中的科学奥秘。
2、新知学习(约15分钟)
理论讲解:
简单介绍密度(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和浮力(液体对浸入其中物体向上的力)的概念。
说明物体沉浮的基本规律:密度大于水的物体会下沉,密度小于水的物体会漂浮。
演示实验:
教师先示范将一块未经改变形状的橡皮泥投入水中,观察其沉浮状态。
然后,将橡皮泥捏成船形或其他能增加表面积的形状,再次投入水中,观察并记录变化。
3、实践操作(约20分钟)
分组实验: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每组尝试不同的橡皮泥形状(球形、船形、平板等),观察并记录它们在水中的状态。
鼓励学生测量橡皮泥的体积和质量,计算密度,并讨论不同形状的橡皮泥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沉浮表现。
小组讨论:
讨论橡皮泥形状改变前后沉浮状态的.变化,分析原因。
探讨如何仅通过改变形状而不改变橡皮泥质量的情况下,使其从沉到浮或从浮到沉。
4、总结交流(约10分钟)
汇报分享:每组派代表分享实验观察结果和讨论结论,教师引导全班进行总结。
教师总结:
强调物体沉浮与密度的关系,以及形状改变如何影响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进而影响浮力。
提及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船只设计原理等。
5、延伸思考(约5分钟)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我们用盐水代替清水做实验,橡皮泥的沉浮情况会怎样变化?为什么?”鼓励学生课外探索。
作业布置
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过程、观察结果、结论及个人思考。
设计一个家庭实验,探究不同液体(如糖水、盐水)中同一物体的沉浮情况,记录并下周分享。
教学反思
课后,教师应根据学生参与度、实验操作情况及讨论深度进行反思,评估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及时调整后续教学策略,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科学五年级下册《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案 7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形状和排开的水量有关。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准备:
橡皮泥、水盆、量杯、刻度尺、记录本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通过展示阿基米德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沉浮原理的兴趣。
提出问题:同一块橡皮泥,为什么有的形状会沉入水中,有的形状却能浮在水面上?
二、观察橡皮泥的沉浮
分组实验:每组学生取一块橡皮泥,先将其捏成实心球状,放入水盆中观察其沉浮。
指导学生将橡皮泥捏成不同形状(如船形、碗形等),再次放入水盆中观察其沉浮。
记录观察结果,并让学生分析为什么不同形状的橡皮泥会有不同的沉浮表现。
三、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提出问题:有没有办法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引导学生思考并尝试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使其能够浮在水面上。
展示学生成功的例子,并让学生分享他们的方法和思考过程。
四、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讲授排开水量的概念:物体在水中排开的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指导学生使用量杯测量不同形状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分析数据:比较不同形状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并讨论它们与沉浮状态的关系。
五、总结与拓展
总结实验结论:橡皮泥的沉浮与其形状和排开的水量有关。
拓展思考:为什么钢铁造的轮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引导学生思考并尝试解释。
作业布置:
让学生在家中继续探索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记录观察结果。
科学五年级下册《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案 8
教学目标:
深入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应用兴趣。
教学准备:
橡皮泥、水盆、量杯、刻度尺、记录本、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课件展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引发学生思考。
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物体会沉入水中,有的物体会浮在水面上?
二、观察与实验
分组实验:每组学生取一块橡皮泥,分别将其捏成实心球状和空心船状,放入水盆中观察其沉浮。
指导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并尝试分析不同形状橡皮泥的沉浮原因。
三、原理探究
讲授阿基米德原理:任何物体浸入液体时,所排开的液体体积等于该物体所受到的浮力。
结合实验现象,解释橡皮泥沉浮的科学原理。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以增大其浮力?
四、测量与比较
指导学生使用量杯测量不同形状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分析数据:比较不同形状橡皮泥排开的水量与沉浮状态的`关系。
得出结论:橡皮泥的沉浮与其排开的水量有关,排开的水量越大,浮力越大。
五、拓展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橡皮泥沉浮的原理制作一个小玩具或模型?
分组讨论并尝试制作,展示并分享成果。
作业布置:
让学生在家中尝试用橡皮泥制作一个能浮在水面上的小船,并记录制作过程和心得。
科学五年级下册《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案 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物体沉浮与密度的关系,理解浮力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现象的能力和科学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
每组学生需要:一小块橡皮泥、一个透明容器(如烧杯或塑料杯)、足够的水、小勺子或夹子、记录表。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橡皮泥沉浮原理图解、预先制作的浮在水面的橡皮泥模型作为示范。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约5分钟)
故事引入:讲述一个小船在海上航行的故事,提出问题:“为什么船可以浮在水面上,而石头会沉下去呢?”引发学生思考。
展示对比:展示一块普通橡皮泥直接放入水中会下沉,而预先制作的特殊形状的橡皮泥可以浮在水面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新知学习(约15分钟)
概念讲解:简要介绍密度(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和浮力(液体对浸入其中物体的.向上托力)的概念。
演示实验:教师示范如何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和体积,使其从沉到浮的过程,同时解释原理。
3.实验操作(约20分钟)
分组实验:
基础实验:让学生先尝试将橡皮泥直接投入水中,观察并记录结果。
改进实验:鼓励学生通过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如做成船形、球形等),尝试让其浮起来,并记录每次实验的形状、是否浮起及可能的原因。
密度实验:引导学生通过添加小物品(如回形针)到橡皮泥船上,探索增加质量对浮力的影响。
注意事项: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避免水溅出,保持实验区域整洁。
4.讨论与分享(约10分钟)
小组讨论:每组分享实验过程和发现,讨论橡皮泥沉浮变化的原因。
全班交流:教师总结各组的发现,强调密度和浮力在沉浮现象中的作用,解答疑惑。
5.总结与作业(约5分钟)
总结要点:回顾本课学习的沉浮原理、密度和浮力的概念,强调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与科学原理的联系。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尝试使用不同材料(如塑料、纸张)制作能在水中漂浮的物体,并记录实验过程和心得。
教学反思
课后,教师应收集学生反馈,评估实验活动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考虑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创新思维,调整教学方法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科学五年级下册《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案 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浮力的概念,理解密度对物体沉浮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
每组学生:橡皮泥、小碗或杯子、水、直尺或量具、记录纸、笔。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PPT)、浮力原理示意图、预先制作的沉浮演示视频或图片。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约5分钟)
故事引入:讲述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原理的小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提问引导:展示一块橡皮泥,提问:“如果我把这块橡皮泥放入水中,它会沉下去还是浮起来?如果改变橡皮泥的形状或体积,结果会怎样变化?”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2.理论讲解(约10分钟)
浮力介绍:利用多媒体展示浮力的定义,解释水或其他液体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会产生向上的力。
密度概念:解释密度是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密度的'物体在水中的表现不同。
沉浮原理:结合浮力和密度,说明物体沉浮的基本规律:密度大于水的物体会下沉,密度小于水的物体会漂浮。
3.实验探究(约20分钟)
分组实验:
基础实验:每组学生将一小块橡皮泥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并记录其沉浮状态。
变量控制:让学生尝试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如球形、船形)但保持总体积不变,再次实验并记录结果。
密度调整:通过添加少量盐到水中,改变水的密度,观察橡皮泥的沉浮情况是否变化。
数据记录:指导学生详细记录每次实验的条件、过程和结果。
4.分析讨论(约10分钟)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分析橡皮泥沉浮变化的原因,特别是形状改变和密度调整如何影响沉浮。
全班分享:各组派代表分享实验发现和结论,教师引导总结浮力和密度对物体沉浮的影响。
5.总结与拓展(约5分钟)
回顾知识点:总结本课学习的浮力、密度及它们与物体沉浮的关系。
生活应用: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物品的沉浮设计利用了今天学到的科学原理,如轮船、救生圈等。
课外探索:鼓励学生回家后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如土豆、苹果)重复类似实验,进一步探索沉浮现象。
作业布置
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材料、步骤、观察结果、分析与结论。
设计一个简单的浮力应用小项目,比如制作一个能承载一定重量的小船模型,并记录设计思路和测试过程。
教学反思
课程结束后,教师应收集学生反馈,评估实验活动的参与度、理解程度以及教学目标达成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改进依据。
【科学五年级下册《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案】相关文章: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案板书06-20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反思09-21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的教学反思08-16
中班科学沉浮教案04-02
小班科学《蔬果沉浮》教案06-17
沉浮现象科学教案08-25
幼儿园科学沉浮教案03-05
《沉浮》大班科学教案01-24
大班科学教案《沉浮》04-02
大班科学沉浮的变化教案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