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涉调哨遍教案

时间:2021-04-09 17:26:42 教案 我要投稿

般涉调哨遍教案

  教学目标

般涉调哨遍教案

  (一)了解元曲、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二)了解这一元代著名套曲在思想上的进步意义。

  (三)赏析这篇套曲新奇的构思、幽默的语言和富有生活气息的场面描写等艺术特色。

  (四)理解本篇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 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2、难点: 体会这一历来被传诵的元曲名篇的“新奇”之所在。

  教学时数:

  自读课文,一课时

  (预习补充:)元曲简介:

  元曲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体裁之一。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二者都是当时流行的北曲 (散曲分南曲和北曲两种,它们最初的萌芽都是从“词里蜕化出来的) 。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如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纪君祥等,因此人们把元曲称为元朝文学作品的代表。

  散曲起于金元,便于清唱,它包括散套(套数、套曲)和小令两种(也称清曲)。 小令每一首都能独立成篇,(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但可重复),同时,它又能歌唱。它体制短小,句调长短不齐,却有一定的腔格,元人称为“叶儿”。(小令有一种特殊形式“带过曲”,课文未选。)如《潼关怀古》的曲牌是“山坡羊”,作者是张养浩。

  套数(套曲、散套)沿自诸宫调,是由同宫调的二支以上的曲子相联组成,成为有头有尾的一个整套曲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整套必须有两支以上同一宫调是曲子互相联缀而成。

  2、每套作品除了用带过曲作结以外,大多数在结束处有一尾声。

  3、整套作品一般用一、二支小曲开端,中间选用的调数可多可少。(少则二、三调,多则二、三十个曲调)不管散套多长,采用多少曲子联缀成套,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套数应标明该曲子属于何宫何调。

  《高祖还乡》属“般涉调”,“哨遍”是曲牌名,“高祖还乡”是曲题。

  杂剧: 最基本的一点是有剧情,能演出。所以它有宾白(说白)对白说话、科介动作和唱曲,每折戏的唱曲是一个套数。同一折内由同一个宫调的曲子组成,中间不变换宫调,一折内一韵到底,这是与小令、套数的相似之处。基本形式是四折一锲子。一折戏相当于今天的一幕,楔子是一个短场戏,放在全剧开头或加在四折之间,起序幕或过场的作用,不能放在末尾。如: 《窦娥冤》《陈州祟米》。

  教学步骤:

  一、作者简介:

  《高祖还乡》套曲是元曲名家睢景臣所作的著名套曲之一。睢景臣的生平事迹流传下来的不多,出生年月不清楚,大约是生活在十三世纪末,十四世纪初。据钟嗣成《录鬼簿》说: 景臣大元大德七年从扬州来到杭州才和他相识,知道他很爱读书,心性聪明,精通音律。当时杭州的曲家都用高祖还乡的题材作套曲,以睢景臣所作的最新奇,压倒各家的作品。他还著有杂剧《屈原投江》、《莺莺牡丹记》等三种,都没有流传下来。

  二、背景简介:

  刘邦本是丰邑人,当过秦朝的一名小小的亭长。他的父兄都是自己耕田,他却好酒贪色,不爱劳动。陈胜吴广起义时,他占据沛县,响应起义军。后来他的势力逐渐强大,打破了秦的京城。在他与项羽争夺农民起义胜利果实的战争中,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统一了全国,做了汉朝第一任皇帝,历史上称为太祖高皇帝,或者简称汉高祖。

  高祖还乡这一史实在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上有一段文字,从这一段叙述来看,高祖回到沛县时是十分热闹的,沛县的老百姓对他也是非常热情和亲切的。并说他“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之,高祖乃起舞。”还说: “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欢,道旧故为笑乐。十余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因请留高祖。”后来高祖“张饮三日”。睢景臣却没有歌功颂德,而是从高祖本纪中所记刘邦少年时的无赖行为生发开去。

  三、整体感知,赏析课文:

  这套曲子由八支曲子组成,大体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写汉高祖来到村前,村里一片忙乱。

  第二部分: 写皇帝仪仗队进村的场面。

  第三部分:写见驾、骂驾。

  问题一:作者写皇帝进村前人们忙乱情况有何作用?

  提示:1、写出官吏扰民情状,表达愤怒之情;

  2、“车驾”、“銮舆”本来是皇帝坐的车子,历来就把它作为皇帝的代称,但是农民们不知道。他们却在莫名其妙的议论纷纷,互相传说“车驾”“銮舆”要回故乡了,又表现了农民在心里嘀嘀咕咕的纳闷着不知究竟是谁回来的心理状态。同时也为以后汉高祖的出现埋下伏笔。

  问题二:作者笔下的王乡老、赵忙郎是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示: 这里用“新刷来”、“恰糨来”、“畅好是装么大户”等口语勾画了农村中王乡老、赵忙郎一类的人装模作样、趋炎附势的丑态,表现了这个农民对这种人的厌恶情绪。

  问题三:作者为何把堂皇富丽的仪仗队,写成了一群荒唐可笑的人?

  提示:化神奇为腐朽的讽刺手法是辛辣的,意味深长的。

  问题四:“见驾’一节体现刘邦是一个怎样的`人?

  十分高傲不敬的统治者形象,不尊重众乡亲,素质低下。非常骄傲的模样,而且还看到了他过去的无赖行径,他的形象使人难以忘却。

  问题五:“骂驾”一节体现出刘邦是一个怎样的人?表达了乡亲怎样的情感态度?

  提示:刘邦并不是什么龙种、赤帝子,而是和他们一样出身于农家的人,好酒贪杯,明借暗偷,敲榨勒索的流氓。从讽刺挖苦变成了指名道姓的愤怒揭露和斥责,似乎刘邦是为了赖帐才改名换姓称作汉高祖的。其实,汉高祖是刘邦死后的谥号,也不是刘邦活着时的称谓,所以这一句很不合情理,但是非常出奇、有趣。这在抒发感情上也达到了高潮。

  四、小结:

  1、人物形象鲜明:

  本篇全文只有457 个字(不计标点符号),但却塑造出了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全篇是叙述高祖还乡这件事,也用简洁的笔调,勾画了社长、王乡老、赵忙郎、刘邦等几个人物,在描述还乡的过程中,还通过一个农民对这件事的观察、解释,刻画出一个性格豪爽、奔放、粗犷、朴素、无所畏惧的农民形象,构成了这篇作品在写作上的特色。

  比如:作者善于运用“猛可里抬头觑,觑多时认得,险些气破我胸脯”等一连串传神的动作,和运用了“你须身姓刘,你妻须姓吕,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等个性化的语言。汉高祖刘邦的形象也就是如此。“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那大汉觑得人如无物”,“那大汉挪身作手扶”,“强称了麻三称”,“偷量了豆几斛”等等传神的动作。

【般涉调哨遍教案】相关文章:

《哨遍·高祖还乡》原文及翻译09-16

哨遍·高祖还乡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04-22

四年级下册麦哨教案04-05

《麦哨》教学反思04-07

《麦哨》课文原文12-14

《麦哨》教学反思15篇04-08

涉江采芙蓉01-19

双调蝶恋花11-22

涉江采芙蓉说课稿11-04

温庭筠涉佛诗分析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