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踪审计情况汇报

时间:2024-06-23 16:03:02 汇报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跟踪审计情况汇报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接触到汇报的场景越来越多,汇报时,要熟悉掌握汇报内容,做到条理清晰,主次分明,是不是有很多人都曾经或正在为写汇报而发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跟踪审计情况汇报,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跟踪审计情况汇报

跟踪审计情况汇报1

  (一)法律依据尚不完善。

  实践先行,理论滞后,导致目前我国这方面的法规政策依然相对滞后。《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中只有部分原则性的规定,如《审计法》第三条规定: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对象的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依法进行审计监督。其中的效益性是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而政策审计正是效益审计的集中体现,这是政策跟踪审计的延伸理解和法理依据。20xx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作为政策性法规,成为政策审计的唯一针对性依据。尽管有些地方性法规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审计规定,但毕竟法律效力和层次低,缺少法律层面上的依据支撑,给审计工作带来被动。

  (二)标准和规范体系尚不健全。

  法规滞后,一系列的标准和规范体系尚不健全。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及国家审计准则,从法律到法规及部门规章均未明确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相关标准和规范。而政策审计的独特性不同于其他审计,按照其他类型审计的操作标准无法正常运行,实践中遇到很多的问题。稳增长等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实施以来,我们遇到了诸多如审计程序、审计目标和评价标准、审计结论、审计结果运用及审计整改等方面的问题,审计人员在实践中很难按照一般审计规范执行。审计行为没有统一的规范,审计人员在实践中难以对宏观调控政策贯彻落实情况做出共性、客观、准确的评价和判断,难以履行应有的审计权限和程序,给审计带来更大的风险,审计的质量无从保障。

  (三)技术方法和思维模式尚需创新。

  稳增长等政策审计的全面开放式审计,给审计人员的传统思维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审计任务的繁重与审计人员的'能力更是严重不相匹配,许多审计人员一时束手无策。长久以来传统的审计方法、手段和审计理念等职业思维定势,对于宏观调控政策审计人员来说一时难以接受和适应,在实践中如何操作、如何选择项目、涉及哪些学科领域等都缺乏经验以供借鉴,严重制约了宏观调控政策审计的发展。

  (四)组织模式尚需调整。

  目前的政策审计组织模式实行的是直线式,即由审计署制定方案后下发到省、市、县,各地方审计机关按要求自主开展审计,后将审计结果汇总上报。在此模式下,地方审计机关虽然具有较强的自,但由于同级审计(特别基层)带来的诸多问题,导致对审计工作的监督弱化,政策跟踪审计的执行力会大打折扣,出现、弄虚作假、流于形式等现象。其次,这种专题月报形式战线太长,占用审计相当的时间,而“马拉松”式的审计导致审计“人困马乏”。对基层审计机关来说,人员少,每个月要先安排出人员且跨科室人员进行稳增长审计,影响了其他项目的审计计划安排。最近,刘家义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提出,由月报为季报,更符合现实需要。

  (五)审计环境尚需优化。

  审计环境包括内外部两方面。政策跟踪审计包括20个大项,60多个小项,量多面广,对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审计能力提出了挑战,人力资源成为最大的阻碍;在外部环境方面,政府及部门的支持配合尤为重要。稳增长等每一项政策涉及众多执行部门,纵向需要延伸到县、乡、镇的部门,横线需要审计到各职能部门,同一部门在当年度可能面临多项政策的重复审计,审计次数多,涉及部门广。这种多头分散式审计,如果得不到政府和部门的支持,时间耗费在沟通协调甚至有的推诿扯皮,审计则无法开展,等于纸上谈兵。

跟踪审计情况汇报2

  (一)完善审计整改报告制度。各级政府每年要根据同级人大常委会的有关决议和审议意见,组织有关部门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工作报告上反映的问题,认真进行整改。审计机关每年要向本级政府报告审计整改结果,并受本级政府委托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审计整改结果。

  (二)建立完善审计整改会议制度。政府每年要召开1至2次政府常务会议或专题会议,听取审计机关关于本级预算执行审计情况和审计整改结果的汇报,安排部署审计和审计整改工作。会议由政府主要领导主持召开,审计、监察、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有资产管理、政务督查等有关部门及当年被审计的部门和单位参加或列席,必要时邀请纪检、组织和检察、法院等部门参加或列席。

  (三)推行审计整改结果通报和公告制度。按照政务公开要求,推行审计结果和整改情况公告制度。审计机关每年对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工作以及审计整改情况,除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外,要通过人大、政府、审计机关网站向社会予以公告,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参与审计整改的监督作用。对不积极整改、整改不到位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予以通报。

  (四)建立完善审计整改联动机制。建立由审计、监察、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有资产管理、税务、工商、政务督查等有关部门参与的联合督促整改机制,根据审计机关的通报,履行督促被审计单位和部门落实整改的责任。对审计机关提请协助落实审计整改工作的意见,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积极予以支持和配合,并在30日内将整改情况函告审计机关。

跟踪审计情况汇报3

  (一)法律制度层面。

  在立法上,稳增长等政策跟踪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形态,在今后一段时间将长期深入开展下去,这就需要完善审计相关法规,为审计找到合法的依据,便于更好地开展审计工作。要不断健全完善相关规范和操作标准,可以参照经济责任审计模式,出台专门的立法性文件及实施办法或操作指南,规定审计的内容、程序、方法、审计结论及整改、审计质量控制等一系列规范,以立法推动实践深入,根据实践的深入完善立法。

  (二)人力资源方面。

  解决稳增长政策审计最根本的,说到底就是人力资源问题,人员的素质能力、组织安排,人员力量的充沛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当前,人员力量有限的情况下,充实内部力量,发挥最大主观能动性,才能显示强大的'核心力量。

  1、要加强培训,提升能力素质。要做好政策跟踪审计,单纯依靠原来掌握的审计知识和审计经验是不够的,必须针对审计内容加强学习。政策审计的复杂性和难度性不可小觑,否则只能是蜻蜓点水,作表面文章。为此,笔者认为加强培训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一是由审计署等上级审计机关专家开展集中授课,分专题讲解政策跟踪审计的概念、重要性及重大意义,确保每一位审计人员都能从思想上重视政策跟踪审计;同时,将实施方案、审计目标与重点、具体政策实施的技术方法及相关审计案例等与政策审计相关的事项作为学习重点,从直观角度有针对性的讲解,使各级审计人员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不再盲目是从。二是邀请同级兄弟单位的各行业政策专家、专业人才开展讲座,讲解先进的审计理念、审计方法及专业知识,通过学习理解被审计单位的职能措施,研究被审计单位的政策法规及专业技巧,让审计人员都能更有的放矢,直接地开展审计工作。三是利用周一、周五等集中学习日时间,在政治理论学习之余,对政策跟踪审计中遇到的问题及学到的经验开展交流讨论,或者在局内开展政策跟踪审计科研评选演讲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促使审计人员在无法可依的情况下,能通过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分析原因,研究对策,通过大家的集体智慧成果指导审计实践,推动我们的审计深入稳步开展下去。

  2、加强组织计划,做好资源配置工作。科学制定计划,将政策跟踪审计作为审计重点,加大对人财物的投入力度,适当减少本单位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多采取“1+n”式的项目,为重点审计项目开辟审计资源空间。合理配置资源,建立组织协调机构,上传下达,统一组织;打破科室界限,根据政策要求,结合科室专业特点,统一协调组合人员,充分满足项目需要。

  (三)组织模式方面。

  优化审计组织模式,尽量采取上审下模式,避免同级审造成的负面影响。一是由上级审计机关从下级审计机关中抽调业务骨干集中统一组织实施审计,可以考虑单项政策的阶段性跨地域交叉审计,毕竟政策审计不比债务审计、全国土地审计那样单纯,政策审计战线太长,审计人员长期异地疲惫作战不现实。二是实现政策审计与其他审计项目的有效结合,在开展其他审计项目的同时,将政策跟踪审计作为其中的审计事项,提高审计的针对性。建议局内部也建立组织协调机构,上传下达,在上下级审计机关、各科室之间建立沟通桥梁,可以结合本级政府审计协调领导机构,在审计局设立稳增长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负责对内对外联络工作。

  (四)方式方法方面。

  要搞好政策措施跟踪审计,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思想的改变,思路的开阔,才能找到合适的方式方法。有了指导思想,就便于去创新。一是在传统审计方法基础上,结合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调查运用的调查问卷、查阅问卷、座谈了解、现场查看、延伸调查等方法,运用多层分析,抽查核实,检查验证等方法,充分获取信息数据,增加审计证据可靠性。二是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加大计算机审计应用力度,依托大数据分析平台,探索行业间的数据关联,加大数据分析对比,提高分析研究发现疑点的能力和水平,实现政策联网审计。三是加大稳增长等审计项目的计划和管理,逐步建立稳增长等政策跟踪审计项目信息数据库,创建项目管理平台,建立信息管理台账,实时进行网上跟踪调度,即加强了管理,提高了效率,也促进审计信息的公开透明,有利于建立稳增长等政策审计长效机制

【跟踪审计情况汇报】相关文章:

工程跟踪审计03-13

跟踪审计报告11-19

跟踪审计报告10-28

跟踪审计报告06-13

工程跟踪审计【精华】03-14

施工过程跟踪审计方法03-06

工程跟踪审计15篇(通用)03-13

跟踪审计报告合集【10篇】06-14

跟踪审计工作总结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