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其三十九 登高望四海》原文及翻译赏析

时间:2024-10-09 12:30:29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古风其三十九 登高望四海》原文及翻译赏析

  古诗简介

  《古·望四》是唐代伟大人创作的组诗《古五十九首》之一。全诗十二句六十字,诗中借景寓情,感叹飘忽,世事翻覆,也寓有揭露权贵当道的黑暗之意。

  翻译/译文

  登高四望,海天茫茫,大地苍凉。

  劲吹,秋霜遍野,万物萧瑟。

  荣华,如水东流,人间万事,尽起波澜。

  浮不定,遮掩,万物黯淡。

  雀巢,刺丛,双栖。

  不如归去,弹剑高歌:行路真难!

  注释

  ①四海:指天下。

  ②漫漫:无涯无际。

  ③被:披,覆盖。“霜被”句:谓各种草树木因受霜寒而呈现出一派秋色。

  ④大荒:广阔的原野。

  ⑤“荣华”二句:荣华易逝,有如东一去不返,人间万事如波浪起伏,变化无常。

  ⑥徂辉:落时的余辉。“白日”句:即西下。

  ⑦枳棘:有刺的灌木。“梧桐”二句意为,鸳鸾本来栖宿于梧桐,燕雀只配作巢于枳棘,现在情况正相反。喻是非颠倒。

  ⑧:回去吧。东晋诗人不愿逢迎权势,弃官归乡,并作《》。

  ⑨剑歌:弹剑而歌。《·齐策》记载:战国时齐人冯谖为孟尝君门客,最初不如意,曾三次弹剑而歌。《》:乐府“杂曲歌”调名。

  赏析/鉴赏

  《古风》组诗共五十九首,这是其中的第三十九首。这首诗作于初离朝廷之时,写诗人,看到天地广大无边,群物被霜而秋,从而想到光阴飞逝,荣华似水,短促,身世飘摇,贤愚颠倒,最后发出“”、“归去来”的悲叹。登——望——想——叹,是全诗的脉络。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诗的开头就以大气包举、气吞六合之势,不仅展现出宇宙的广大无边和诗人的博大胸怀,而且也隐寓着诗人政治上的高瞻远瞩和傲岸不屈的气概,为下文抒发登高的所感,讥刺时政昏暗、贤愚颠倒等事伏根。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字面上写登高所见的景象:严霜覆盖着大地上的山川草木,万物萧瑟,秋风肃杀,辽阔的(大荒)笼罩着凛冽的寒风;实则象征着那种阴暗压抑、充满杀机的政治气候,犹如严霜、秋风摧残万物之肃杀、冷酷一般。

  “荣华东,万事皆波澜。”这二句则由所见写到所感。“荣华”、“万事”,既承上文万物的盛衰荣枯,也指由此而触动的人生的盈虚消长,的进退穷通。当初奉诏入京,曾经抱着满腔热情和美好幻想,但最终不过是个文学侍臣而已,不但理想无法实现,甚至为近臣嫉妒而遭谗见疏,只好自求还山。回顾三年的遭遇,面对眼前的大荒流水,诗人不免喟然感慨:人生亦如自然万物,荣华易逝,有如东流河水一去不反;万事盛衰不一,有如波澜之起伏无常。

  “白日掩徂辉,浮无定端。”以的光辉(徂辉)为浮云所掩蔽,比喻玄宗为谗邪所惑。以喻人君晚节为奸臣蔽其明,犹白日将落为浮云掩其辉也。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这两句典出《.秋水》:“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陆德明注:“鹓雏,鸾凤之属也。”又《.仇览传》云:“枳棘非鸾凤所栖。”诗人运用这个典故意谓枳棘(有棘刺的树木)本是燕雀筑巢之所,现在却委曲鸾凤去栖息;而高大的梧桐本是鸳鸾所居,而今却让燕雀作巢占据。“鸳鸯”竟栖身于此,与得意的“燕雀”形成多么强烈的对比啊!以喻贤愚颠倒、是非不分,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亲信奸佞,而压抑贤才的罪恶。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诗人极欲改变这种对比,但无能为力,因而只有“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以示对社会的抗议了。“归去来”指的《归去来辞》;“剑歌”,指孟尝君食客冯欢因未被重用曾弹剑而歌意欲离去事(见《·孟尝君列传》)。它们已成为封建社会失意者的精神武器。这里诗人满腔难平,发出的愤怒呼声:吟唱《行路难》歌曲,借以抒发人生仕途坎坷艰难的悲愤。

  这是在失宠以后的思想活动,此时他已经萌发了离京回家的思想。为了逃避权贵们的迫害,李白想到了的故事:加入道士籍,还山,做回中仙。诗中对社会分配不公等问题进行了抨击,比如“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两句;也对权贵们的陷害进行了揭露,比如“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两句。

【《古风其三十九 登高望四海》原文及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古风其三十九原文翻译及赏析04-15

《古风·其十九》原文、翻译及赏析05-19

古风 其十九原文翻译及赏析05-06

《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05-27

《登高》的原文及翻译赏析08-04

《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06-06

《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05-17

李白《古风》其三十九全诗注释翻译赏析04-09

古风·其十九原文、注释、翻译、赏析08-15

《古风·其十九》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