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原文、鉴赏和解析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中的名篇。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大举攻赵,并已占领赵国三座城市。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原文、鉴赏和解析,欢迎阅读。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昧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赏析
本篇选自《战国策·赵策四》。
战国末年,秦国趁赵国惠文王刚死,年幼的孝成王初继位(前265),赵太后执政之际,发动了侵赵战争,并已攻下三城。当时赵国向齐国求援。而在朝秦暮楚的战国时期,各国之间互不信任,所以齐国提出了要以赵太后幼子长安君为质的条件。面临赵国存亡的严重局面,围绕着送不送长安君为质的问题,人物之间展开了矛盾冲突。《触龙说赵太后》就是记叙左师触龙说服赵太后的经过情形。
第一部分(开头至“老妇必唾其面”),交代触龙说赵太后的背景。文章开头即点明赵国面临的险境:“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一个“新”字,反映了赵国政局的不稳;一个“急”字,点出了强秦的侵略野心。为挽救国家危亡,赵太后求救于齐国,而齐国提出“必以长安君为质”的出兵条件。赵太后出于对幼子的宠爱,不忍让其远赴他国为质。这表明了她的不以国事为重的浅见短识和自私心理。“强谏”两字,概括了许多为国家前途担忧的大臣们的劝说活动。赵太后蛮横地拒绝了大臣们的“强谏”,并老羞成怒,声色俱厉地宣布:“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短短两句,淋漓尽致地绘出赵太后蛮横固执、昏庸糊涂的形象。大臣们的“强谏”与赵太后的拒谏,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能否打破这种矛盾的僵局,直接关系到赵国的安危存亡。触龙在如此严峻的背景下去劝说赵太后,既非常重要,又极其不易。因而,触龙的出场,就不能不引起读者的高度注意了。
这一段寥寥数语,即交代了复杂严峻的背景,表现了作者善于选材,强干弱枝的叙事手法。
第二部分(“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至“恣君之所使之”),描叙触龙说赵太后的经过。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详写了人物的对话神情和心理活动,可分三层。
第一层至“太后之色少解”,触龙先缓和紧张气氛,清除太后怒气,以利下文劝说。“左师触龙愿见太后”,这一凭空突兀之笔,突出了触龙对赵国的耿耿忠心和甘愿挺身劝说的胆识。赵太后已猜到触龙求见的目的,故“盛气而揖之”,可见太后怒气未消,如一味强谏,必遭唾面之辱,而于事无补。这种情况是触龙早有所料的。所以他进见太后时,“入而徐趋”,按古代臣见君之礼表现出诚惶诚恐的姿态;接着“至而自谢”,以自责之语表示对太后的关切。上述谨守君臣之礼的行动和温和亲切的话语,从感情上打动了太后,使她乐于介绍自己的生活情况。接之,触龙仍不谈“长安君为质”事,而进一步谈饮食、养生之术,嘘寒问暖的家常话,表示了对太后生活的更大关心,终于使“太后之色少解”,打消了她的怒气,缓和了紧张气氛,使她心理上的戒备松弛了,为下面进谏打通了感情上的渠道。
第二层至“太后曰:‘然’”,触龙扣合太后心理,由近及远,动之以情,导入正题。太后“色少解”后,触龙仍不谈长安君为质之事,转而扣合太后感情用事、溺爱子女的心理特点,表示自己爱怜幼子的心情,一番请托之语,表现了他对幼子前途的关切,为下文说理埋下伏笔。太后与触龙至此在爱怜幼子问题上产生了感情共鸣,太后由“色少解”进而变为“笑曰”,气氛融洽了。在一问一答的争“甚”中,触龙步步诱进,引出了太后内心深处的话:“妇人异甚。”这时,触龙要进一步使太后认识到怎样才算真正的爱子,他不谈理论,亦不言长安君,而是用燕后为例,启发太后。在交谈中,触龙将太后爱长安君不若爱燕后作对比,指出两者的区别在于:太后爱燕后是“为之计深远”,欲使其“有子孙相继为王”;而太后爱长安君只是感情用事,没有深思熟虑的远见作基础,这正是太后见短识浅的症结所在。这层意思虽然没有言明,但作为潜台词已暗寓其中了。经过这番启发、开导,赵太后终于接受了触龙“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观点,“曰‘然。’”一个“然”,表明触龙欲动之以情的目的达到了。
第三层至“恣君之所使之”,分析利害,由远及近,晓之以理,提出主张,进谏成功。触龙先以赵主子孙无一封侯以及各诸侯的子孙亦无封侯的史实,雄辩地说明其原因:“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经过上述层层剖析,触龙由远及近,把话题转入正面进谏。触龙指出,要把爱子之心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使长安君有功于赵国,这样才是为其作长远打算,亦是真正爱他。触龙这一席话,字字在理,词意恳切,语重心长,感人肺腑。使太后从长远利益认识到长安君为质的意义,于是心悦诚服地答应道:“诺,恣君之所使之。”这标志着触龙的劝说,已大功告成。
第三部分(最后三句),点明触龙说赵太后的结果。“于是”承上启下。“质于齐,齐兵乃出”,与篇首呼应,交代了事件的结果。
本文着力刻划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忠心为国、眼光远大、深谙心理、巧于辞令、善于进谏的左师触龙,一个则是溺爱子女、蛮横顽固、见短识浅的赵太后。文章描叙了触龙为了赵国的安全,运用含蓄、巧妙的方式说服赵太后,让长安君质于齐的全过程,说明了封建统治者应为子女“计深远”,“令有功于国”,使能“自托”的道理。文章深刻地反映了由封建制取代奴隶制以后,原先那种无功而位尊、无劳而俸厚的世袭制度逐渐被废除的历史事实。同时,此文还生动地说明:处理任何事情都必须做到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相一致,这就要讲究方式方法,有济世之心,尚须有济世之术。
本文生动形象地记叙了触龙说赵太后的过程。触龙摸透并扣住赵太后溺爱幼子的心理,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与赵太后娓娓叙谈,先不言明救赵之事,显出处处是为太后之子着想,并把长安君的利益同赵国的利益连在一起,从而说明怎样才是真正的爱子。作者在描写中,善于用细致、委婉的笔触,通过对人物言谈、举止的刻划,浮雕般地突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时,作者还善于用细节描写来展示人物心理、情绪的变化。文章结构亦非常严谨,详略得当。语言准确生动,简洁传神。
译文
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赵太后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来做人质,援兵才能派出。"赵太后不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明白地告诉身边的近臣说:"有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人,我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
左师触龙希望去见太后。太后气势汹汹地等着他。触龙缓慢的小步快跑,到了太后面前向太后道歉说:"我的脚有毛病,连快跑都不能,很久没来看您了。私下里我自己宽恕自己。又总担心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舒适,所以想来看望您。"太后说:"我全靠坐车走动。"触龙问:"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吃点稀粥罢了。"触龙说:"我现在特别不想吃东西,自己却勉强走走,每天走上三四里,就慢慢地稍微增加点食欲,身上也比较舒适了。"太后说:"我做不到。"太后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些。
左师说:"我的儿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才;而我又老了,私下疼爱他,希望能让他替补上黑衣卫士的空额,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禀告太后。"太后说:"可以。年龄多大了?"触龙说:"十五岁了。虽然还小,希望趁我还没入土就托付给您。"太后说:"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说:"比妇女还厉害。"太后笑着说:"妇女更厉害。"触龙回答说:"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就超过了疼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左师公说:"父母疼爱子女,就得为他们考虑长远些。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拉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是惦念并伤心她嫁到远方,也够可怜的了。她出嫁以后,您也并不是不想念她,可您祭祀时,一定为她祝告说:千万不要被赶回来啊。难道这不是为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吗?"太后说:"是这样。"
左师公说:"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国君主的子孙被封侯的,他们的子孙还有能继承爵位的吗?"赵太后说:"没有。"触龙说:"不光是赵国,其他诸侯国君的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赵太后说:"我没听说过。"左师公说:"他们当中祸患来得早的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祸患来得晚的就降临到子孙头上。难道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这是因为他们地位高而没有功勋,俸禄丰厚而没有劳绩,占有的珍宝太多了啊!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他很多珍宝,而不趁现在这个时机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我觉得您为长安君打算得太短了,因此我认为您疼爱他比不上疼爱燕后。"太后说:"好吧,任凭您指派他吧。"
于是就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的救兵才出动。 子义听到了这件事,说:“国君的儿子啊,国君的亲骨肉啊,尚且不能依赖没有功勋的高位,没有劳绩的俸禄,并守住金玉之类的重器,何况做臣子的呢!”
创作背景
文章选自《战国策·赵策四》。公元前265年,赵惠文王死,其子赵孝成王继位,年幼,由赵太后摄政。赵太后就是赵威后,赵惠文王的妻子,赵孝成王的母亲。当时,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大举攻赵,并已占领赵国三座城市。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援。齐国一定要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赵威后溺爱长安君,执意不肯,致使国家危机日深。触龙在这种严重的形势下说服了赵威后,让她的爱子出质齐国,解除了赵国的危机。
作者简介
《触龙说赵太后》出自《战国策》,作者不详。《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原书由各诸侯国史官或策士辑录,编次混乱,名称繁多。后经西汉末年学士刘向编校,除去重复的地方,将其编订为33篇,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分为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策。记载了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至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236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动态,其中以记载谋臣策士的言论和活动为主要内容,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复杂的斗争,保存了战国时代的大量富有价值的史料。同时,《战国策》语言精练,文笔委婉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富有浓厚的文学意味,是我国古代有文学价值的散文著作。《战国策》不是“一家之言”的撰述,思想上并不一致,但主要贯穿了纵横家的思想。全书以记载战国时期的谋臣策士的活动为主。书中所记述的策士言行,有不少具有进步性。有的为人排难解纷,消除战祸;有的敢言直谏,忧国忧民;也有的反抗强暴,蔑视权贵。如鲁仲连义不帝秦,淳于髡劝齐王勿伐魏,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以及唐雎的“布衣之怒”,荆轲的勇刺秦王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愿望。但在这些策士中也有好些是追求个人功名富贵利己主义者,他们朝秦暮楚,毫无政治原则。有的失败时狼狈不堪,一旦得志就趾高气扬;有的为个人目的,纵横捭阖,挑拨离间,玩弄权术,造成兵革不断,给人民带来苦难,书在不适当地夸大了他们在政治中的作用,这是作者局限性所在。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原文、鉴赏和解析】相关文章:
触龙说赵太后原文03-10
触龙说赵太后原文及赏析05-29
触龙说赵太后原文翻译10-20
触龙说赵太后原文翻译及赏析03-22
《触龙说赵太后》说课稿12-04
触龙说赵太后原文范例8篇03-11
触龙说赵太后 教学设计06-24
《触龙说赵太后》译文及习题答案11-24
《触龙说赵太后》阅读答案及译文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