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

时间:2023-12-22 11:59:27 古籍 我要投稿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1

  [原文]

  上德不德①,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②,是以无德③。上德无为而无以为④;下德无为而有以为⑤。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⑥。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⑦,而乱之首⑧。前识者⑨,道之华⑩,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⑾,不居其薄⑿;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

  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道”,因此实际是没有“德”的。“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上仁之人要有所作为却没有回应他,于是就扬着胳膊强引别人。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由此愚昧开始产生。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浇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浇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注释]

  1、上德不德:不德,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此句意为,具备上德的人,因任自然,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

  2、下德不失德:下德的人恪守形式上的“德”,不失德即形式上不离开德。

  3、无德:无法体现真正的德。

  4、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以,心、故意。无以为,即无心作为。此句意为:上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无心作为。

  5、下德无为而有以为:此句与上句相对应,即下德之人顺任自然而有意作为。

  6、攘臂而扔之:攘臂,伸出手臂;扔,意为强力牵引。

  7、薄:不足、衰薄。

  8、首:开始、开端。

  9、前识者:先知先觉者,有先见之明者。

  10、华:虚华。

  11、处其愿:立身敦厚、朴实。

  12、薄:指礼之衰薄。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2

  [原文]

  五色①令人目盲②;五音③令人耳聋④;五味⑤令人口爽⑥;驰骋⑦畋猎⑧,令人心发狂⑨;难得之货,令人行妨⑩;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⑾,故去彼取此⑿。

  [译文]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注释]

  ①五色:指青、黄、赤、白、黑。此指色彩多样。

  ②目盲:比喻眼花缭乱。

  ③五音:指宫、商、角、徵、羽。这里指多种多样的音乐声。

  ④耳聋:比喻听觉不灵敏,分不清五音。

  ⑤五味:指酸、苦、甘、辛、咸,这里指多种多样的美味。

  ⑥口爽:意思是味觉失灵,生了口病。古代以"爽"为口病的专用名词。

  ⑦驰骋:纵横奔走,比喻纵情放荡。

  ⑧畋猎:打猎获取动物。畋,音tian,打猎的.意思。

  ⑨心发狂:心旌放荡而不可制止。

  ⑩行妨:伤害操行。妨,妨害、伤害。

  ⑾为腹不为目:只求温饱安宁,而不为纵情声色之娱。"腹"在这里代表一种简朴宁静的生活方式;"目"代表一种巧伪多欲的生活方式。

  ⑿去彼取此: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彼"指"为目"的生活;"此"指"为腹"的生活。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3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货财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白话译文:

  要说我有清楚而明白的认知,那是:行走大道,最所担心的却是歧出邪路。大道何等平坦,但人民总喜欢险僻的小径。朝廷宫宇,何等华丽;田园郊野,何等荒芜!粮仓国库,何等空虚!身穿文彩华服,手带锐利宝剑,餍足了山珍海味,财货蓄积有余,像这样叫做强盗头子,不合乎「大道」的啊!

  药方:

  不要以为平坦无奇,就没什么,要知道「没什么」,那才能入于大道之门!那些有权有力的人,总在历史的浪头上,浪生浪死,没几个可以成为中流砥柱的!小草的哲学是:小人物,但生命却是庄严的;大人物可能恰好相反!大道在平正无奇,不在华丽文彩!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白话译文:

  善于建立功业的人,必立下不拔之基;善于抱持理想的人,必结成不解之缘,子子孙孙的祭祀永不中辍。自然大道,用来治理自身,内具德性,日渐真实;自然大道,用来治理家庭,内具德性,充实有余;自然大道,用来治理城乡,内具德性,日渐长成;自然大道,用来治理邦国,内具德性,日渐丰盛;自然大道,用来治理天下,内具德性,日渐普遍;

  如此看来,这叫「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我何以知道天下是怎么样的呢,就用以上所说的`大道之观啊!

  药方:

  大道之治重在如其所如,观复其身,让他自己生长!「观」是对比而视,是清静的观赏,是如其所如的让它生长!能放得开,他才能生长,给他天地,比给他什么都重要!不必太关心他,把「关心」转成「开心」,开开心心的,自在的生长!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4

  [原文]

  道常无名,朴①。虽小②,天下莫能臣③。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④。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⑤。始制有名⑥,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⑦。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⑧。

  [译文]

  “道”永远是无名而质朴的,它虽然很小不可见,天下没有谁能使它服从自己。侯王如果能够依照“道”的原则治理天下,百姓们将会自然地归从于它。天地间阴阳之气相合,就会降下甘露,人们不必指使它而会自然均匀。治理天下就要建立一种管理体制,制定各种制度确定各种名分,任命各级官长办事。名分既然有了,就要有所制约,适可而止,知道制约、适可而止,就没有什么危险了。“道”存在于天下,就像江海,一切河川溪水都归流于它,使万物自然宾服。

  [注释]

  1、无名、朴:这是指“道”的特征。

  2、小:用以形容“道”是隐而不可见的.。

  3、莫能臣:臣,使之服从。这里是说没有人能臣服它。

  4、自宾:宾,服从。自将宾服于“道”。

  5、自均:自然均匀。

  6、始制有名:万物兴作,于是产生了各种名称。名,即名分,即官职的等级名称。

  7、可以不殆:不殆,没有危险。

  8、犹川谷之于江海:之于,流入;一说正文应为“道之在天下,譬犹江海之与川谷”。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5

  [原文]

  大成①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②,其用不穷。大直若屈③,大巧若拙,大辩若讷④。静胜躁,寒胜热⑤。清静为天下正⑥。

  [译文]

  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清静克服扰动,赛冷克服暑热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原文译文评析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原文译文评析。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

  [注释]

  1、大成:最为完满的东西。

  2、冲:虚,空虚。

  3、屈:曲。

  4、讷:拙嘴笨舌

  5、静胜躁,寒胜热:清静克服扰动,寒冷克服暑热。

  6、正:通“政”。

  [引语]

  这一章在内容上和行文上,都可以说是四十一章的继续,是讲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四十一章讲的是“道”,本章讲的是“人格”。其中“大成”、“大盈”的人格形态;“若缺”、“若冲”、“若屈”、“若拙”、“若讷”的外在表现,都是说明一个完美的人格,不在外形上表露,而为内在生命的含藏内收。

  [评析]

  任继愈在《老子新译》中写道:“这一章讲的.是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有些事物表面看来是一种情况,实质上却又是一种情况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原文译文评析古文典籍。表面情况和实际情况有时完全相反。在政治上不要有为,只有贯彻了‘无为’的原则,才能取得成功。”这个分析是准确的。老子运用辩证法认识事物、认识人。尤其对于那些国富兵强,拓地千里,并国数十,成其大功的王侯将相,如果不因此而昏昏然,看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丰满充盈的如果能以细小视之,富裕却以不足居之,再加上如屈、如拙,当然会其用无穷。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相关文章:

老子的道德经全文与译文09-24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原文译文09-26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全文及译文09-24

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09-24

老子道德经的经典哲理签名04-26

老子翻译及原文11-30

《老子》原文及翻译07-19

道德经第五十九章原文及译文注释09-26

《道德经第七十九章》的原文和译文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