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时间:2023-09-29 14:59:54 古籍 我要投稿

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合集(15篇)

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

  原文:

  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

  近现代:毛泽东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译文: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吴起镇山高路远地势险峻,红军骑马纵横其间奋勇杀敌。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有谁敢手持武器,纵马驰骋,在我看来只有彭大将军。

  注释: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六言诗:旧体诗的一种格式,偶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句数和平仄都不像律诗那样严格。坑深:地势险峻。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唯我彭大将军:大战胜利毛泽东写诗赠于,首句即用电文句,但改“沟深”为“坑深”。彭德怀收到这首诗后,将诗的末句“唯我彭大将军”改为“唯我英勇红军”,然后将原诗送还了毛泽东。彭德怀(1898—1974)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

  赏析:

  毛泽东的这首诗,廿四字,刻画了一位英勇无敌的大将军形象。与汉高祖刘邦廿三字的《大风歌》有异曲同工之妙。“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这是毛泽东塑造的艺术形象,颇有些他曾熟读的中张飞收缰勒马、在长坂桥喝退百万曹兵的雄风。“横刀立马”当然只是一个艺术的真实,而不是历史的真实,因彭德怀指挥作战时并未骑在马上,而是隐藏在壕沟里。他使用的枪也不是短距离格斗的大刀长矛一类的古代兵器,而是能够较远距离射击的近代武器“盒子炮”。但该句确实刻画了一个挺身拒敌、勇猛无比的彭大将军形象。

  “山高路远坑深”,此句确实是当地地貌的真实写照。成仿吾在《长征回忆录》中,曾描写红军过六盘山后在白杨城出发的情景:“一出城就要过沟,队伍集结在东门外,等待下沟……队伍继续下沟,一直下到三四十丈的'沟底,才又上行二三里路,离开了沟。”“过完了这道沟,又上了山,接着又过了三道深沟,直到半夜才到达杨家园子,已经走了百多里路。我们夜行军的经验是丰富的,但是黑夜过深沟的经验以前还没有过。沟越深,越阴暗,看不清道路,而路又很窄,稍不注意,就很危险。”确实,由于水土流失,陕北黄土高原丘陵区吴起镇一带多是高山深沟险壑。只是红军在越过陕甘宁三省交界的老爷山后往东走时,地势逐渐低落,正是谓“山高路远坑深”。

  依据《彭德怀自述》的版本来分析,“骑兵任你纵横”,是谓看你们这些骑兵还能横行几时。“纵横”,强横无忌、奔行无阻之意,是写敌骑气焰嚣张。该句体现了毛泽东及所率领的红军将士志在歼敌、胜利在握的从容镇定和对骄横之敌骑的藐视。“谁敢横枪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毛泽东塑造的艺术形象与古时战场的勇猛战将重叠在一起,令人景仰。

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2

  原文:

  马诗二十三首·其二十

  唐代:李贺

  重围如燕尾,宝剑似鱼肠。

  欲求千里脚,先采眼中光。

  译文:

  重围如燕尾,宝剑似鱼肠。

  勇士双重围绕的腰带犹如燕尾,风度翩翩威武雄壮,腰间佩着鱼肠名剑。

  欲求千里脚,先采眼中光。

  想要寻求千里马帮助建立功业,先要把马眼中的光彩识辨识辨。

  注释:

  重围如燕尾,宝剑似鱼肠。

  重围:指双重围绕的腰带。燕尾:指拖垂的带头之末端犹如燕尾的分叉。鱼肠:宝剑名。一谓极小之匕首,可藏置于鱼腹中者;一谓剑之文理屈曲若鱼肠者。观李贺诗意,当指后一种。

  欲求千里脚,先采眼中光。

  千里脚:指日行千里之骏马。犹言“千里足”。眼中光:据《伯乐相马经》和《齐民要术》载,能在马的目瞳中映出人的头和足的',闪着紫艳光的是千里马。

  赏析:

  本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二十首。李贺是唐室宗孙,系出郑王李亮之后。但积久年深,他这唐室宗枝,却早被皇家忘却,直败落到山坡村居、门庭冷落、甲蔬淡饭难于为继的清苦地步。尽管才华横溢,砺志苦读,诗名早著,但由于得不到力者的引荐,他终是不被赏识,只能挣扎于社会下层,于是带着忧愤之情创作了这组诗。

  这组诗历来被认为非一时一地之作。吴企明《李贺集》则认为作于元和九年(814),时逢马年,诗人感慨万千,一气呵成创作了这组诗。

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3

  原文:

  马诗二十三首·其十九

  唐代:李贺

  萧寺驮经马,元从竺国来。

  空知有善相,不解走章台。

  译文:

  萧寺驮经马,元从竺国来。

  佛寺里那匹驮经的骏马,原来是从天竺佛国归来。

  空知有善相,不解走章台。

  它只知以清净慈悲为怀,哪晓得奔走在章台官街。

  注释:

  萧寺驮(tuó)经马,元从竺(zhú)国来。

  萧寺:即佛寺。相传梁武帝造佛寺,命萧子云飞白大书“萧寺”,后因称佛寺为萧寺。驮经马:汉孝明帝夜梦金人,傅毅说这金人就是“佛”,明帝乃派人去天竺国,以白马驮经而归,并立白马寺于洛阳雍门西。元:“原”的本字,即本来、原来之意。竺国:即天竺国,印度的.别称。

  空知有善相,不解走章台。

  善相:即佛家所说的清净慈悲的妙相。章台:街道名。在陕西长安县故城西南隅。汉代京兆尹张敞罢朝会,曾走马过章台街。这里代指官场。

  赏析:

  本首诗是组诗中的第十九首。李贺是唐室宗孙,系出郑王李亮之后。但积久年深,他这唐室宗枝,却早被皇家忘却,直败落到山坡村居、门庭冷落、甲蔬淡饭难于为继的清苦地步。尽管才华横溢,砺志苦读,诗名早著,但由于得不到力者的引荐,他终是不被赏识,只能挣扎于社会下层,于是带着忧愤之情创作了这组诗。

  这组诗历来被认为非一时一地之作。吴企明《李贺集》则认为作于元和九年(814),时逢马年,诗人感慨万千,一气呵成创作了这组诗。

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4

  原文:

  风鸢图诗

  明代:徐渭

  柳条搓线絮搓绵,搓够千寻放纸鸢。

  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

  译文:

  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

  孩子们找来柳条和白色的柳絮搓出棉线,搓成长长的线条便开始放风筝。

  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

  春风需要花多少气力才能将风筝送上天去,也希望长辈的栽培可以带着孩子们上青云之端。

  注释:

  柳条搓(cuō)线絮(xù)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yuān)。

  鸢:老鹰。纸鸢上常画老鹰,故名。风鸢:风筝。搓:两个手掌反复摩擦,或把手掌放在别的东西上来回的揉。絮:柳絮。柳树的种子,带有白色绒毛,称为柳絮,也称柳绵。寻:古代的长度单位,以八尺为一寻,千寻是极言其长。

  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

  消得:消耗,耗费。带将:带领。

  赏析:

  诗人以丰富的想像将诗与画有机地结合起来,诗与画互相补足,饶有生趣。这首诗写放纸鸢前的准备和纸鸢飞上天时的感想,没有直接铺叙放纸鸢的活动,那该是留给画面去交代了。诗人告诉读者,一群孩子使劲地搓呀搓,等放纸鸢的线搓得够长了,大家便兴致勃勃地来到郊外。然后读者可从画面看到,这是一个放纸鸢的好日子,风儿吹著,阳光照耀,孩子们不停地四处奔跑,把纸鸢送上天空。由这个画面,诗人兴起了感想:春风需要花多少气力,才能把纸鸢一个一个送上天去,任意翱翔;而长辈又需要花多少心血,才能把孩子一个一个培养成才,送上青云路呢?

  诗的前半部著力於对小孩子放纸鸢前准备活动的描述。诗人并没有全面描绘各项准备活动,只是从其中的一个细节入手,写他们如何努力地编织纸鸢引线。连续三个「搓」字把小孩子们认真而急切的形态表露无遗。缺乏耐心的儿童对这样的单调而费力的劳动不觉乏味,可见他们对放纸鸢是多麼的期待。紧接的「够」字,写出他们搓的引线一达到足够的长度,便立即停止工作,那种按捺不住的喜悦和跃跃欲试的心情跃然纸上,彷佛一个个立刻就要跳将起来,把自己的纸鸢放上天去。诗人对儿童急切期盼的心理,把握得十分准确而又刻画得细致入微。最后两句点明诗人思绪的飞扬,画面上的无忧无虑的儿童彷佛是他年少时的身影,他牵著纸鸢,怀著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沉浸在幸福里。不知何时起,严酷的现实击碎了他一个又一个梦想。如今已是垂暮之年,饱经人世沧桑,但他依然对未来存著希望。他深深祝福,但愿小孩子凭藉春风的'助力,飞上青云。对纸鸢而言,「春风」是指把它带上天空的和风;对小孩子而言,那是指父母师长的栽培,可以「带」著小孩子上青云之端。全诗虚实相生,既有浓厚的现实生活的气息,又不乏想象世界的瑰丽色彩。

  好的题画诗,有助於理解画的内涵;读者读诗品画,可充分发挥想像。这首诗是诗画相生的一个成功的典型例子。

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5

  原文:

  马诗二十三首·其十

  唐代:李贺

  催榜渡乌江,神骓泣向风。

  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

  译文:

  催榜渡乌江,神骓泣向风。

  亭长载着骏马急忙划桨横渡乌江,神马乌骓在向着寒风悲泣。

  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

  王啊今天已经解剑自刎身死,我到哪里再去寻找盖世英雄!

  注释:

  催榜渡乌江,神骓(zhuī)泣向风。

  榜:船桨。乌江:在今安徽和县东北。项羽自刎于此。一作“江东”。神骓(zhuī):神骑的乌骓马,项羽的坐骑。骓,毛色黑白相杂的马。

  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

  君王:一作“吾王”。

  赏析:

  “催榜渡乌江,神骓泣向风。”这两句,写的是兵败后的.项羽把乌骓送与他人,而乌骓马却依恋故主,故而“泣向风。”这两句给全诗笼上了一层悲凉的色彩。自古以来,一直是骏马配英雄,但项羽此时已经是英雄末路,因而他才要将乌骓马送人。这就说明了英雄与骏马也始终不能长久相伴。“泣向风”既写出了乌骓马对故主的眷恋,也写出了对项羽英雄末路的境遇的悲怜。

  “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这两句表达了对乌骓马今后状况的同情。是作者代替马说出辛酸的话,充满着无限悲情。英雄已逝,乌骓马失去了知己,充满无处依托的迷茫。而这又何尝不是作者自身的写照呢。李贺一直自诩为“唐诸王孙”,觉得自己应当担当起护国安民的重任,而且,他十分聪慧,少年得志,自负甚高,但科举和仕途却十分坎坷,得不到重用。这是用拟物的手法写人,实际也是写他自己。作者有如乌骓马的才华,但却苦于没有像项羽这样的英雄来发现自己,重用自己。作者是英雄,却找不到能重用自己的明主,表达了李贺自身怀才不遇的悲愤感。

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6

  原文:

  沟水诗

  明代 刘溥

  门前一沟水,日夜向东流。

  借问归何处?沧溟是住头。

  译文:

  门前一沟水,日夜向东流。

  门前一沟淙淙流水,不知疲倦地日夜流向东方。

  借问归何处?沧溟是住头。

  请问它们究竟流到哪里呢?遥远的大海就是它停留的地方。

  注释:

  门前一沟水,日夜向东流。

  沟水:小沟里的水。

  借问归何处?沧(cāng)溟(míng)是住头。

  借问:请问。沧溟:海水弥漫的样子,这里指大海。住头:停留的地方。

  赏析:

  这首诗由近及远,由小到大,写出了沟水不舍昼夜,滚滚滔滔,流向大海的情景。沟水,绢绢细流,微不足道,但是它始终按一定的方向流去,与大江大河汇合,以汹涌澎湃之势,直奔大海。诗人以小见大,通过一条小小的沟水,表现了一种不屈不挠积极进取的精神,揭示了水流千里归大海这样的历史发展规律。

  一沟流水,没有动人的景致,没有广阔的.场面,平常又平常,实在难以下笔。但是,诗人从时间、空间上给予展开,由当时,联想到沟水的日日夜夜;从眼下,联想到沟水的千里归宿,把一沟流水同“千里流归大海”这样的道理联系起来,使沟流水闪烁出哲理的光辉,耐人寻味。诗中“住”字用得很好,“住”是人的动作,用它就使沟水拟人化了,富有了感情。若用“尽”字就显得太客观,没有生气。这一问一答,表达了儿童特有的心理,充满情趣,给人亲切的感受,也使全诗活泼生辉。

  诗虽然简短,却富于哲理,寓意深刻。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或许想起了汉代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时间像小溪水一样流逝,自己一定要发愤努力,不辜负大好的时光。诗人也或许从奔流的小溪联想到人生的历程:小溪不停地流入沧海,象征着一个人从童年逐步地走向成熟、富有智慧,终于汇入浩瀚的人生的大海。诗里还隐隐流露出一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气概。

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7

  原文:

  马诗二十三首·其二十二

  唐代:李贺

  汗血到王家,随鸾撼玉珂。

  少君骑海上,人见是青骡。

  译文:

  汉血到王家,随鸾撼玉珂。

  汗血马从西域来到帝王的官苑,随着銮舆摇动玉珂谁不称羡?

  少君骑海上,人见是青骡。

  如果是被方士乘骑走在海边,人们以为是匹青骡谁投青眼?

  注释:

  汉血到王家,随鸾(luán)撼(hàn)玉珂(kē)。

  汗血:古代的一种骏马名。鸾:指鸾舆,天子所乘之车。玉珂:指缀在马络头上的玉饰。

  少君骑海上,人见是青骡(luó)。

  少君:李少君,汉代方术之士。青骡:《太平御览》卷九〇一引《鲁女生别传》曰:“李少君死后百馀日,后人有见少君在河东蒲坂,乘青骡。帝闻之,发棺,无所有。”

  赏析:

  本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二十二首。李贺是唐室宗孙,系出郑王李亮之后。但积久年深,他这唐室宗枝,却早被皇家忘却,直败落到山坡村居、门庭冷落、甲蔬淡饭难于为继的清苦地步。尽管才华横溢,砺志苦读,诗名早著,但由于得不到力者的引荐,他终是不被赏识,只能挣扎于社会下层,于是带着忧愤之情创作了这组诗。

  这组诗历来被认为非一时一地之作。吴企明《李贺集》则认为作于元和九年(814),时逢马年,诗人感慨万千,一气呵成创作了这组诗。

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8

  原文:

  马诗二十三首·其十七

  唐代:李贺

  白铁锉青禾,砧间落细莎。

  世人怜小颈,金埒畏长牙。

  译文:

  白铁锉青禾,砧间落细莎。

  晶亮的铁刀细切青嫩的禾苗,垫砧间落下喂养爱马的碎草。

  世人怜小颈,金埒畏长牙。

  世人怜爱那驯服的小巧美观的马,富贵人家的跑马场上惧怕骏马牙长性暴。

  注释:

  白铁锉(cuò)青禾,砧(zhēn)间落细莎。

  白铁:白亮的铁刀。锉:细切。青禾:青嫩的禾苗。砧:指垫以切草的.砧板。莎: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细呈线形。

  世人怜小颈,金埒(liè)畏长牙。

  小颈:小巧美观的马。金埒:富贵人家的跑马场。

  赏析:

  本首诗是组诗《马诗二十三首》中的第十七首。李贺是唐室宗孙,系出郑王李亮之后。但积久年深,他这唐室宗枝,却早被皇家忘却,直败落到山坡村居、门庭冷落、甲蔬淡饭难于为继的清苦地步。尽管才华横溢,砺志苦读,诗名早著,但由于得不到力者的引荐,他终是不被赏识,只能挣扎于社会下层,于是带着忧愤之情创作了这组诗。

  这组诗历来被认为非一时一地之作。吴企明《李贺集》则认为作于元和九年(公元814年),时逢马年,诗人感慨万千,一气呵成创作了这组诗。

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9

  原文: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七

  唐代:杜甫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独长望,衰飒正摧颜。

  译文: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浑浑莽莽万山重叠,孤独的秦州城处于石谷之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地面无风,天云却飘出塞外,尚未入夜,月亮即已照临关隘。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外出的使臣迟迟未能归来,效法傅介子之壮举可能是遇到了障碍。

  烟尘独长望,衰飒正摧颜。

  久久地望着烟尘弥漫的天边,衰飒的秋景正在摧残我的.容颜。

  注释:

  莽(mǎng)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shǔ)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属国:即典属国,秦汉时官名,掌少数民族事务。此处指赴吐蕃之使臣。楼兰:汉时西域国名。汉昭帝时,楼兰与匈奴和好,不亲汉朝。傅介子至楼兰,斩其王首。此以楼兰代指与唐为敌的吐蕃。

  烟尘独长望,衰飒(sà)正摧颜。

  赏析:

  这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七首。《秦州杂诗二十首》是杜甫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后所作的大型组诗。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天,杜甫抛弃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开始了“因人作远游”的艰苦历程。他从长安出发,首先到了秦州。在秦州期间,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写了二十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据末首末二语,可知这组诗是以诗歌来代替书札的,大概是寄给朝廷旧日同僚。

  此时是“安史之乱”的第五年,李唐王朝虽已收复,但河之南北仍在安史叛军的铁蹄下呻吟,中原战火正炽,西北边境烽烟迭起,关辅又饥,确实是国不堪国民不聊生。在此时,仅以左拾遗身份任过京官的杜甫,离职携眷西行,流寓秦州,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秦州杂诗二十首》就是其中的优秀篇章。

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0

  原文: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三

  唐代:陈子昂

  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

  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

  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译文:

  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

  苍苍茫茫的丁零族要塞,从古至今道路荒僻遥远。

  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

  岗楼哨所多么颓败孤立,将士们暴尸荒野没有完整躯干。

  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

  漫天黄沙起于大漠之南,灿烂的太阳隐没在西边。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

  汉王朝曾派遣了三十万士卒,来到此地与匈奴族战斗。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只见他们纷纷战死沙场,有谁来怜悯边疆孤独无依的老人和孩子?

  注释:

  苍苍丁零塞,今古缅(miǎn)荒途。

  苍苍:旷远迷茫的'样子。丁零:古代北方种族名,曾属匈奴。塞:边疆要害之处。

  亭堠(hòu)何摧兀(wù),暴骨无全躯。

  亭堠:指北方戍兵居住守望的堡垒。摧兀:颓败孤立的样子。

  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yú)。

  西隅:西边。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上:一作“下”。孤:指孤独无依的老人和孩子。

  赏析:

  本诗是《感遇诗三十八首》中的第三首。传统说法认为这组诗是陈子昂年轻时期的作品,而近现代学者多认为它们不是一时一地之作,整个作品贯穿于诗人的一生,而作于后期的较多。各篇所咏之事各异,创作时间各不相同,应当是诗人在不断探索中有所体会遂加以纪录,积累而成的系列作品。其中其三、其三十五作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其二十九作于垂拱三年(公元687年)。

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1

  原文:

  劝学诗

  宋代: 赵恒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译文: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想要让家庭富裕不需要买肥沃的土地,读书就可以获得许多稻米。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想要生活安定,不需要建造高大堂皇的房子,书中就有黄金打造的房子。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出门不要怕没有人跟随,读书做了官就能享受车马的簇拥。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娶妻不要害怕没说媒,考取功名后自然能拥有美人。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男人如果想实现平生志向,就赶紧勤奋地在窗前读书吧。

  注释: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sù)。

  千钟:极言粮多。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安居:安定地生活。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赏析:

  “黄金屋”指代荣华富贵的生活,“颜如玉”指代美貌的女子。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概括了过去许多读书人读书的`目的和追求。其实列举这两者只是一种借代的说法,它们是一朝金榜题名出人头地后最具代表性的收获,这里也就代指出人头地。古代许多读书人读书的目的求的就是一个出人头地。所以人们也就常用这句话鼓励别人或子女读书。

  字里行间给我们的启示是读书考取功名是当时人生的一条绝佳出路。用现代理念去解释,读书就是接受教育,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功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学能,以投身社会,服务人群。

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2

  原文:

  桃花源诗

  魏晋: 陶渊明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班白 一作:斑白)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译文: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秦王暴政乱纲纪,贤士纷纷远躲避。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四皓隐居在商山,有人隐匿来此地。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往昔踪迹消失尽,来此路途已荒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相唤共同致农耕,天黑还家自休息。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桑竹茂盛遮浓荫,庄稼种植按节气。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春蚕结茧取长丝,秋日丰收不纳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荒草遮途阻交通,村中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祭祀仍遵古礼法,衣裳没有新款式。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班白 一作:斑白)

  儿童欢跳纵情歌,老者欣然自游憩。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草木花开知春到,草衰木凋知寒至。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虽无年历记时日,四季推移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欢快安逸乐无穷,哪还需要动知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奇踪隐蔽五百岁,一朝开放神奇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浮薄淳朴不同源,转眼深藏无处觅。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请问世间凡夫子,可知尘外此奇迹?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我愿踏乘轻云去,高飞寻找我知己。

  注释:

  嬴(yíng)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嬴氏:这里指秦始皇嬴政。

  黄绮(qǐ)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黄绮:汉初商山四皓中之夏黄公、绮里季的合称。此指商山四皓。伊人:指桃源山中人。云:句中助词,无义。逝:离去,即逃至山中。

  往迹浸复湮(yān),来径遂(suì)芜废。

  往迹:人或车马行进所留下的踪迹。湮:埋没。

  相命肆(sì)农耕,日入从所憩(qì)。

  相命:互相传令,此指互相招呼。肆:致力。从:相随。所憩:休息的处所。

  桑竹垂余荫(yìn),菽(shū)稷(jì)随时艺;

  余荫:又作“馀荫”;指树木枝叶广大的庇荫。菽:豆类。稷:谷类。艺:种植。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mǐ)王税。

  靡:没有。

  荒路暧(ài)交通,鸡犬互鸣吠。

  暧:遮蔽。

  俎(zǔ)豆犹古法,衣裳(cháng)无新制。

  俎豆:俎和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衣裳:古时衣指上衣,裳指下裙。后亦泛指衣服。

  童孺(r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yì)。。(班白 一作:斑白)

  童孺:儿童。班白:指须发花白。班,通“斑”。诣:玩耍。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节和:节令和顺。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纪历:纪年、纪月、纪日的历书。成岁:成为一年。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余乐:不尽之乐。于何:为什么,干什么。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五百:五百年。从秦始皇到晋太元中的五百多年。神界:神奇的界域。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淳:淳厚,指桃源山中的人情风尚。薄:浮薄,指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旋:很快。幽蔽:深暗。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xiāo)外。

  游方士:游于方外之士。尘嚣:世间的纷扰、喧嚣。

  愿言蹑(niè)清风,高举寻吾契(qì)。

  蹑:踩。契:契合,指志同道合的人。

  赏析:

  陶渊明写桃花源,用了散文与诗两种文体。《桃花源记》主要是描写渔人出入桃花源的经过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桃花源诗》是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宁。《桃花源诗》内容丰富,对于了解陶渊明描写桃花源的意图和生活理想很有帮助。

  诗分三段。开头六句为第一段,叙述、说明桃花源中人的来历,跟《桃花源记》中所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意思大体相同。但诗中具体列出黄(夏黄公)、绮(绮里季)避秦时乱到高山的实例,来暗示桃花源中人与这些古代贤者志趣一致,或者说,正是那些贤者带他们到桃花源的。

  中间十八句为第二段,介绍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情景。先写桃花源里人参加劳动,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相命肆农耕”,是说相互招呼,努力耕作。“秋熟靡王税”,是说到了秋收时,劳动果实归劳动者所有,用不着向官府缴纳赋税,说明没有封建剥削和压迫。“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和《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照应,两句意思大体一致。接着写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仍然保持着古代的礼仪,衣裳也是古代的式样。孩子们纵情地歌唱,老人们自由自在地游乐。最后写那里的一切都是顺应自然,怡然自得。随着季节的自然变化调节生活和劳作,所以连历法也用不着,更不用竭尽思虑、费心劳神了。

  最后八句为第三段,诗人发表议论和感慨。“奇踪隐五百”,是说从秦到晋,桃花源中人隐居了五百年(概数,实际是约六百年)。“一朝敞神界”是说桃花源被渔人发现,泄露了这个神仙般的世界的秘密。“旋复还幽蔽”,是说桃花源刚敞开又立即与外界隔绝,也就是《桃花源记》中所说的“遂迷,不复得路”。既然渔人离开桃花源时已“处处志之”,那么怎么会再也找不着呢?其实这个问题在《桃花源诗》里已经作了回答,那就是“淳薄既异源”,意思是说,世俗生活的浅薄与桃花源中民风的淳朴,是格格不入,绝然不同的。如果真在那么一个桃花源,而它又果真给刘子骥他们找到了,那么,它就不能独立存在。东晋末期,战乱频繁,徭役繁重,人民逃亡。诗人把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写得那么安宁、和谐,这正是对黑暗现实的一种否定。千余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对桃花源的有无进行过探讨。有人说,避乱逃难时,确实有许多人跑到深山野林,穷乡僻壤去过理想的生活。但显然不能据此而把这个理想与桃花源等同起来,因为桃花源中的生活情景是被诗人理想化了的。“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意思是世上的一般人“游方士”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尘嚣外”(桃花源)的生活情景的。“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这是诗人抒发自己的'感情,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意思是希望能驾起轻风,腾飞而起,去追求那些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们(其中包括诗的开头所说的古代贤者和桃花源中人)。

  据萧统《陶渊明传》记载:“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无弦琴是弹奏不出声音的,拨弄它是为了“寄其意”,描写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虽然超尘脱俗,无法实现,却也正是为了“寄其意”。

  从以上简单的分析来看,《桃花源诗》在有些方面确比《桃花源记》写得更为具体、详细。《桃花源记》局限于写渔人的所见所闻,渔人在桃花源逗留时间不长,见闻有限。而《桃花源诗》显得更为灵活自由,也便于诗人直接抒写自己的情怀,因此读《桃花源记》不可不读《桃花源诗》。

  《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都是描写同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但并不让人觉得重复。《记》是散文,有曲折新奇的故事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描写具体,富于小说色彩;《诗》的语言比较质朴,记述桃源社会的情形更加详细。《记》是以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处处写渔人所见,作者的心情、态度隐藏在文本之后,而《诗》则由诗人直接叙述桃源的历史状态,并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慨与愿望,二者相互映照,充分地显示桃花源的思想意义和审美意义。

  有人认为《桃花源诗》赞美“古法”,不要“智慧”是一种消极、倒退的表现。这其实是没有真正领会诗人写作的本意。所谓“古法”,虽是一种寄托,表示向往古代社会的淳朴,而并非是要开历史的倒车;所谓“于何劳智慧”实际是对世俗生活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表示憎恶与否定。正如前人所指出的,陶渊明是一个“有志天下”“欲为为而不能为”的人,他有自己的理想和报负而无法实现,这才是他的思想本质。

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3

  原文:

  李云南征蛮诗

  唐代:高适

  天宝十一载,有诏伐西南夷,右相杨公兼节制之寄,乃奏前云南太守李宓涉海自交趾击之。道路险艰,往复数万里,盖百王所未通也。十二载四月,至于长安,君子是以知庙堂使能,李公效节。适忝斯人之旧,因赋是诗。

  圣人赫斯怒,诏伐西南戎。

  肃穆庙堂上,深沉节制雄。

  遂令感激士,得建非常功。

  料死不料敌,顾恩宁顾终。

  鼓行天海外,转战蛮夷中。

  梯巘近高鸟,穿林经毒虫。

  鬼门无归客,北户多南风。

  蜂虿隔万里,云雷随九攻。

  长驱大浪破,急击群山空。

  饷道忽已远,悬军垂欲穷。

  精诚动白日,愤薄连苍穹。

  野食掘田鼠,晡餐兼僰僮。

  收兵列亭堠,拓地弥西东。

  临事耻苟免,履危能饬躬。

  将星独照耀,边色何溟濛。

  泸水夜可涉,交州今始通。

  归来长安道,召见甘泉宫。

  廉蔺若未死,孙吴知暗同。

  相逢论意气,慷慨谢深衷。

  译文:

  天宝十一载,有诏伐西南夷,右相杨公兼节制之寄,乃奏前云南太守李宓涉海自交趾击之。道路险艰,往复数万里,盖百王所未通也。十二载四月,至于长安,君子是以知庙堂使能,李公效节。适忝斯人之旧,因赋是诗。

  圣人赫斯怒,诏伐西南戎。

  肃穆庙堂上,深沉节制雄。

  遂令感激士,得建非常功。

  料死不料敌,顾恩宁顾终。

  鼓行天海外,转战蛮夷中。

  梯巘近高鸟,穿林经毒虫。

  鬼门无归客,北户多南风。

  蜂虿隔万里,云雷随九攻。

  长驱大浪破,急击群山空。

  饷道忽已远,悬军垂欲穷。

  精诚动白日,愤薄连苍穹。

  野食掘田鼠,晡餐兼僰僮。

  收兵列亭堠,拓地弥西东。

  临事耻苟免,履危能饬躬。

  将星独照耀,边色何溟濛。

  泸水夜可涉,交州今始通。

  归来长安道,召见甘泉宫。

  廉蔺若未死,孙吴知暗同。

  相逢论意气,慷慨谢深衷。

  注释:

  天宝十一载,有诏伐西南夷,右相杨公兼节制之寄,乃奏前云南太守李宓涉海自交趾击之。道路险艰,往复数万里,盖百王所未通也。十二载四月,至于长安,君子是以知庙堂使能,李公效节。适忝斯人之旧,因赋是诗。

  杨公:即杨国忠。交趾:古县名,在今越南河内西北。百王:历代帝王。庙堂:朝廷。忝:有愧于。

  圣人赫斯怒,诏伐西南戎。

  赫斯怒:勃然大怒。

  肃穆庙堂上,深沉节制雄。

  节制:节度使的简称,即杨国忠。

  遂令感激士,得建非常功。

  料死不料敌,顾恩宁顾终。

  鼓行天海外,转战蛮夷中。

  天海:洱海,在今云南大理、洱源两县市间。

  梯巘近高鸟,穿林经毒虫。

  梯巘:险峻的山。

  鬼门无归客,北户多南风。

  北户:房门北向,古代交趾一带习俗,指南越之地。

  蜂虿隔万里,云雷随九攻。

  蜂趸:代指南蛮军队。

  长驱大浪破,急击群山空。

  饷道忽已远,悬军垂欲穷。

  精诚动白日,愤薄连苍穹。

  动白日:典出《史记·邹阳列传》。

  野食掘田鼠,晡餐兼僰僮。

  晡:申时。僰僮:被掠卖为童仆的僰人。

  收兵列亭堠,拓地弥西东。

  亭堠:瞭望的岗楼建筑。

  临事耻苟免,履危能饬躬。

  饬躬:整饬其身,端正其心。

  将星独照耀,边色何溟濛。

  泸水夜可涉,交州今始通。

  交州:交趾郡。

  归来长安道,召见甘泉宫。

  甘泉宫:在今陕西淳化西北甘泉山。

  廉蔺若未死,孙吴知暗同。

  孙吴:著名军事家孙武和吴起。

  相逢论意气,慷慨谢深衷。

  谢:惭愧。深衷:内心,衷情。

  赏析:

  征南诏这场战争是杨国忠把持朝政,为博名邀功而随意派遣边鄙一太守盲目攻击周边弱小民族的冒失行为。事先没有经过仔细调查,事中又不能随机应变,导致了这场战争大败的灭顶之灾。然而这些内幕则不是高适所能深知,或者虽知而不敢言,但诗中所描述的山穷水尽的情形,所歌颂战士们无所畏惧的气概,的.确荡气回肠,足以警戒世人,发人深省。

  在这首诗中,诗人目的不在分析这场战争的前因后果和成败得失,而在称赞战士们为国赴难,不顾自身安危的慷慨激昂的感人举动。但诗人选取这么一个材料,却只是为了表达如此片面的见解,不免有挂一漏万之嫌,十分书呆子气,给人一种本末倒置之感,这自然是诗人见识为时代和自身经历局限所致。

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4

  原文:

  杂诗七首·其一

  宋代:黄庭坚

  此身天地一蘧庐,世事消磨绿鬓疏。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译文:

  此身天地一蘧庐,世事消磨绿鬓疏。

  天地犹如一间屋子身在其中,世间万事把我们乌黑亮丽的头发都消磨疏了。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世上有几个人能真正得到权势富贵呢?人们只是不知道自己终日活得像幻想中的自己罢了。

  注释:

  此身天地一蘧(qú)庐,世事消磨绿鬓(bìn)疏。

  蘧庐:古代驿传中供人休息的.房子。犹今言旅馆。绿鬓:乌黑而有光泽的鬓发。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赏析:

  “毕竟几人真得鹿”中“鹿”喻指人世间虚幻的富贵。富贵不坚牢,让人魂牵梦绕,始终不知自己是活在现实还是梦中,不知道梦醒后自己是否真正拥有。“不知终日梦为鱼”你在梦里认为自己是鸟,所以飞;你在梦里认为自己是鱼,所以游。你认为中的自己,真的就是你吗?

  一世到头,皆是虚空,不必太过计较成败与得失。其实我们所处的时代也仅仅是历史长河中的某个瞬间而已,顺着自己的心意去生活,就是最好的生活。

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5

  原文: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六

  唐代:陈子昂

  吾观龙变化,乃知至阳精。

  石林何冥密,幽洞无留行。

  古之得仙道,信与元化并。

  玄感非象识,谁能测沈冥。

  世人拘目见,酣酒笑丹经。

  昆仑有瑶树,安得采其英。

  译文:

  吾观龙变化,乃知至阳精。

  我看那神龙的变化无穷,就知它是最高阳气之精。

  石林何冥密,幽洞无留行。

  成林的岩石多么阴暗壅塞,洞穴深邃无法将它挡住。

  古之得仙道,信与元化并。

  古时候的得道成仙之路,确是与那造化合而为一。

  玄感非象识,谁能测沈冥。

  玄妙感应并非喑昧识见,有谁能够测知其中奥秘?

  世人拘目见,酣酒笑丹经。

  世间凡人拘泥于眼见为实,沉湎于酒中嘲笑那丹经真义。

  昆仑有瑶树,安得采其英。

  昆仑山上有那美玉仙树,他们怎么才能采到它的花蕊?

  注释:

  吾观龙变化,乃知至阳精。

  石林何冥(míng)密,幽洞无留行。

  冥密:阴暗壅塞。

  古之得仙道,信与元化并。

  玄感非象识,谁能测沈(chén)冥。

  象识:指表面的.认识。象,一作“蒙”。沈冥:指仙道深奥莫测。沈,同“沉”,一作“沦”。

  世人拘目见,酣(hān)酒笑丹经。

  酣酒:沉湎于酒。

  昆仑有瑶树,安得采其英。

  赏析:

  本首诗是组诗《感遇诗三十八首》中的第六首。传统说法认为这组诗是陈子昂年轻时期的作品,而近现代学者多认为它们不是一时一地之作,整个作品贯穿于诗人的一生,而作于后期的较多。各篇所咏之事各异,创作时间各不相同,应当是诗人在不断探索中有所体会遂加以纪录,积累而成的系列作品。其中其三、其三十五作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其二十九作于垂拱三年(公元687年)。

【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相关文章:

(经典)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9-29

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9-29

劝学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1-24

杂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5-28

木兰诗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12-24

杂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9-11

劝学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0-11

《明日诗》文嘉原文注释翻译赏析04-13

《木兰诗》木兰辞原文注释翻译赏析04-14

杂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8篇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