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日》原文、翻译及赏析

时间:2024-06-10 22:10:42 秀雯 古籍 我要投稿

《端午日》原文、翻译及赏析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端午日》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端午日》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翻译

  年轻时,每逢佳节,总爱生出许多情感,现在老了,谁还有心思平白无故去感慨万千;

  在端阳这天,懒得学人家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惯,只祈望一盏蒲酒,共话天下太平。

  鬓发是一天比一天增加了银白,石榴花如红锦般射目,年年应节而开;

  可叹在岁月面前,圣贤也罢蠢人也罢都是瞬息过客,谁知道有几人湮没无闻,有几人名垂青史呢。

  注释

  少年:年轻。

  艾符:艾草和驱邪符。

  祈:祈望。

  鬓丝:鬓发。

  榴:石榴花。

  贤愚:圣贤,愚蠢。

  垂名:名垂青史。

  湮没:淹没,消失,毁灭。

  鉴赏

  这是作者感叹人生易老,年华易逝。选取特定的一个时间——端午节来说事,可见那时的端午节是非常热闹,很有节日气氛:挂艾草、悬蒲剑、饮蒲酒,划龙舟...但作者年事已高,不能参与,感到很泄气。诗的品质不是很好,也难寻一两句醒目的佳句。

  原文:

  端午日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翻译:

  年轻时,每逢佳节,总爱生出许多情感,现在老了,谁还有心思平白无故去感慨万千;

  在端阳这天,懒得学人家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惯,只祈望一盏蒲酒,共话天下太平。

  鬓发是一天比一天增加了银白,石榴花如红锦般射目,年年应节而开;

  可叹在岁月面前,圣贤也罢蠢人也罢都是瞬息过客,谁知道有几人湮没无闻,有几人名垂青史呢。

  赏析:

  主题与情感:

  诗中通过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

  诗中流露出诗人对年华易逝的感叹,以及对当时社会和平安乐的祈愿。

  艺术特色:

  诗人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少年与老去的对比,突出了时光的无情和人生的短暂。

  诗中“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两句,用生动的意象表达了岁月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

  诗人以端午节为背景,通过对端午节习俗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的节日氛围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思想深度:

  诗中“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慨。诗人认为,无论圣贤还是愚人,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是瞬息而过的过客,真正能够名垂青史的人寥寥无几。这体现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对历史的敬畏。

  总结来说,《端午日》是一首充满感慨和哲思的诗篇。诗人通过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和对和平安乐的祈愿。诗中运用了对比、意象等艺术手法,展现了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独特的思想见解。

【《端午日》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端午日原文、翻译及赏析06-26

端午日原文翻译及赏析04-27

《端午日》原文、翻译及赏析05-17

端午日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6-02

端午日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08-14

端午日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08-14

《端午日》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05-17

端午日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04-27

端午日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