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原文翻译及赏析

时间:2024-08-06 09:19:37 古籍 我要投稿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是元末明初诗人高启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小编为你带来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注释

  1.陈秀才:作者友人,其人未详。沙上:陈秀才的家乡,地址不详。省(xǐng)墓:扫墓,祭奠故去的亲人。

  2.血泪:极度悲痛时流出的眼泪。

  3.乱后:指元末战乱以后,元末有长达二十余年的农民军与政府军和地主武装之间的大混战。

  4.寒食:寒食节,清明前两天(一说前一天),旧习俗这天扫墓、祭祖。过:过去了,尽了。

  译文

  衣服上面沾满了血泪和尘埃,乱后回家去扫墓实在够悲哀。

  梨花飘摇风雨中寒食已过去,几家的坟上又有子孙扫墓来?

  创作背景

  元代末期,从至正十一年(1351年)红巾军起义开始,进入长年战乱,广大平民百姓遭受剥削与迫害。清明时节,诗人送其友人陈秀才回乡后,感时伤乱而作此诗。

  作品鉴赏

  这首诗通过清明节没人祭扫荒坟的一个生活面,写出经过元末大战乱后,农村萧条凋敝的情景。诗里渗透着对人民群众的同情。

  前两句写此时此地,写诗人送陈秀才“还乡”之景。“满衣血泪与尘埃”表现了陈秀才本人的形象,陈秀才劫后余生,还乡时的形象,很是悲哀。“乱后还乡”点题,交待了时间背景,继而引出后两句。

  后两句写彼时彼地,是诗人想象清明节广大农村墓地上的情景。乱后家乡,百姓家破人亡,没有后辈到尊长的墓前来祭扫家乡,已经满目荒凉。这两句反映出战乱后萧条破败的乡村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统治者的不满。

  这首诗写战乱后,人生悲伤,农村荒凉之场景,感叹了元末大战“乱后”广大百姓家破人亡的惨象,诗笔由近及远,由个别及一般,意境由浅入深,由窄变阔。全诗表现了诗人同情民生疾苦的心境。诗笔由近及远,由个别及一般,意境由浅入深,由窄变阔,感人至深。

  作者简介

  高启(1336~1374年),明代诗人。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曾隐居吴淞江畔的青丘,因自号青丘子。明初受诏入朝修《元史》,授翰林院编修。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赴,返青丘授徒自给。他的诗兼采众家之长,无偏执之病,但从汉魏一直摹拟到宋人,又死于盛年,未能熔铸创造出独立的风格。他的诗反映人民生活的诗质朴真切,富有生活气息,吊古或抒写怀抱之作寄托了较深的感慨,风格雄劲奔放。有诗集《高太史大全集》,文集《凫藻集》,词集《扣舷集》。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原文,翻译,赏析08-16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原文翻译及赏析11-28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原文及赏析07-03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原文翻译及赏析精华【4篇】06-05

送陈章甫原文、翻译及赏析01-30

《送陈章甫》原文及翻译赏析02-01

送陈章甫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05-29

送陈章甫原文及赏析05-29

博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10-17

陈涉世家原文翻译及赏析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