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晚原文翻译及赏析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春秋战国时期,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村晚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村晚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1
江村晚眺 宋朝 戴复古
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阁岸斜。
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
《江村晚眺》译文
江边上空的夕阳笼罩江边沙滩。潮水退了,渔船倾斜着靠在岸边。
一对白色水鸟停在江水旁。闻得有人来,就警觉地飞入芦苇丛中。
《江村晚眺》赏析
这首诗在“静”与“动”的描写安排上十分巧妙,色彩运用也恰到好处:黄色的沙滩,斑驳的渔船,深褐色的堤岸,碧绿的江水,青青的芦荡,白色的芦花,洁白的水鸟,在血红的残阳映照下,更显得色彩浓郁,陆离绚丽,耀人眼目。
“照”、“搁”、“立”、“入”等动词看似平淡无奇,实际运用的十分准确恰当,使整首诗画面生动起来。充分体现诗人炼字的功夫。
《江村晚眺》创作背景
戴复古是南宋江湖派重要诗人,一介布衣,游历江湖,足迹遍及南中国主要地区。诗人晚眺江边景色,一幅静态画面:落日、平沙、江水、渔船、白鸟,一切似乎凝固了,显得那么宁静而沉寂。突然,人来鸟惊。使整个画面动了起来。
村晚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2
原文:
江村晚眺
宋代:戴复古
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阁岸斜。
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
译文:
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阁岸斜。
江边上空的夕阳笼罩江边沙滩。潮水退了,渔船倾斜着靠在岸边。
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
一对白色水鸟停在江水旁。闻得有人来,就警觉地飞入芦苇丛中。
注释:
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阁岸斜。
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
赏析:
这首诗在“静”与“动”的描写安排上十分巧妙,色彩运用也恰到好处:黄色的沙滩,斑驳的渔船,深褐色的堤岸,碧绿的江水,青青的芦荡,白色的芦花,洁白的水鸟,在血红的残阳映照下,更显得色彩浓郁,陆离绚丽,耀人眼目。
“照”、“搁”、“立”、“入”等动词看似平淡无奇,实际运用的十分准确恰当,使整首诗画面生动起来。充分体现诗人炼字的功夫。
村晚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3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翻译
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
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注释
陂:池塘。
衔:口里含着。此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浸:淹没。
寒漪:带有凉意的水纹。漪,水波。
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腔:曲调。
信口:随口。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1、写景的艺术特色:《村晚》的写景文字集中在一、二两句,写的是山村晚景。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瞧,"草满池塘水满陂",两个"满"字,写出仲夏时令的景物特点,写出了景色的生机一片;"山衔落日浸寒漪",一个"衔",写日落西山,拟人味很浓,一个"浸",写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形象,生动形象。"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这些景物,色彩和谐,基调清新,有了这样的环境,那牧童自然就是悠哉悠哉、其乐融融的了。同时,也表现出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
2、诗歌的意境的创造:诗人是带着一种欣赏的目光去看牧童、写村晚的,他十分满足于这样一种自然风光优美、人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环境,所以他写牧童,让其"横牛背",吹笛呢,则是"无腔信口",是诗人厌倦了尘世的喧嚣,看破了"红尘滚滚"呢,还是他天性好静、好无拘无束呢?总之,这首诗描绘的确实是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画面,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背景与主角的布局,都非常协调,而画中之景、画外之声,又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
创作背景
从这首诗风格看,这首诗约作于作者晚年隐居,游览农家之时(很可能为宋度宗年间)。
村晚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4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译文
在一个长满水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注释
陂(bēi):池塘的岸。
衔:口里含着。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浸:淹没。
寒漪(yī):水上波纹。
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腔:曲调。
信口:随口。
归去:回去。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1、写景的艺术特色:《村晚》的写景文字集中在一、二两句,写的是山村晚景。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瞧,"草满池塘水满陂",两个"满"字,写出仲夏时令的景物特点,写出了景色的生机一片;"山衔落日浸寒漪",一个"衔",写日落西山,拟人味很浓,一个"浸",写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形象,生动形象。"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这些景物,色彩和谐,基调清新,有了这样的环境,那牧童自然就是悠哉悠哉、其乐融融的了。同时,也表现出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
2、诗歌的意境的创造:诗人是带着一种欣赏的目光去看牧童、写村晚的,他十分满足于这样一种自然风光优美、人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环境,所以他写牧童,让其"横牛背",吹笛呢,则是"无腔信口",是诗人厌倦了尘世的喧嚣,看破了"红尘滚滚"呢,还是他天性好静、好无拘无束呢?总之,这首诗描绘的确实是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画面,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背景与主角的布局,都非常协调,而画中之景、画外之声,又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
创作背景
宋诗与唐诗中的不少写景之作,都是诗中有画。但唐人诗中之画,多为妙手天成;宋人却更多是有意为之。尤其是南宋末年,一些作家常以七绝的形式,进行这方面的艺术实践。使你感到这些诗本就是题在画上的。此诗是其中的较有成就者。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在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中的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意的吹奏。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诗前两句写背景。首句“草满池塘”是说节令已在春末,池塘里的青草已经长满,借鉴谢灵运《登池上楼》名句“池塘生春草”,但以“满”字易“生”字,显出节令的不同。“水满陂”,是说正逢多雨季节,因此水涨得很高。次句写远山落日。用一个“衔”字,形象地现出落日挂在山头上的情况,与杜甫“四更山吐月”的“吐”字同见炼字之工。又用一个“浸”字,写落日青山倒映水中,与王安石“北山输绿涨横陂”句情景非常相似。诗围绕池塘为中心,以池塘中的绿草与澄净的池水,带出青山与落日,中间以一“浸”字作维系,使池塘显得很热闹,色彩也十分绚丽。
后两句表现了乡野黄昏晚景的可爱,村童牛背吹笛,悠然自得,纯朴无邪而快乐。
诗人带着一种欣赏的目光去看牧童、写村晚,他十分满足于这样一种自然风光优美、人们生活自由自在的环境,故写牧童,让其"横牛背",吹笛,则是“无腔信口”,是诗人厌倦了尘世的喧嚣,看破了"红尘滚滚"呢,还是他天性好静、好无拘无束呢?总之,这首诗描绘的确实是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画面,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背景与主角的布局,都非常协调,而画中之景、画外之声,又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
诗摄取的画面不大,写景则集中在池塘上,写人则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紧紧围绕着“村晚”二字落笔,把人引入了江南优美的田园之中,使人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充满着向往。在此之前,张舜民《村居》诗有“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句,与这首诗比,画面中少了个天真烂漫的牧童,代之以牛背的乌鸦,以显出村晚的萧瑟。同样的农村景色,因诗人的心情不同,摄取的画面便不同,一是充满情趣,一是惆怅落寞,因此诗家有“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
雷震
雷震,宋朝,生平不详。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又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进士。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村晚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村晚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12-27
村夜原文赏析及翻译01-20
《晚泊岳阳》原文、翻译及赏析02-06
初夏江村原文翻译及赏析12-29
雷震村晚古诗全文翻译及赏析01-18
晚晴原文翻译及赏析(7篇)01-03
晚晴原文翻译及赏析7篇01-03
淮村兵后原文翻译及赏析01-22
江村即事原文赏析及翻译01-20